以賽亞書第三十章拾穗
【賽三十1】「耶和華說:“禍哉!這悖逆的兒女。他們同謀,卻不由於我,結盟,卻不由於我的靈,以致罪上加罪;」
〔暫編註解〕「悖逆的兒女」:就是慫恿希西家依靠埃及的領袖們。
禍哉,這悖逆的兒女。以賽亞仍想著西拿基立的入侵,也就是拉伯沙基嘲笑希西家依賴埃及的時候(王下18:19
21;賽36:4
6)。本章證明猶大有許多要與埃及結盟。這些膽怯的人沒有求助於神,信賴祂,卻悖逆祂,向外邦人求助。
罪上加罪。猶大受到亞述軍隊的討伐是因為自己的罪。現在猶大向埃及求助來對抗亞述,是罪上加罪。
1~2亞述大軍南下,迫近耶路撒冷,希西家在朝廷親埃派的慫恿下,向埃及乞援,以賽亞直斥其非,指出以色列人的罪,是在國難中沒有去尋求神,反去尋求埃及的蔭庇,顯明他們對埃及的信賴超過神。
1~2悖逆的兒女: 以色列有慣例
悖逆之子要在城內居民面前用石頭打死。以賽亞藉此警告以色列的腐敗已非常嚴重。並沒有求問我: 猶大與埃及締結外交關係
本身並不是罪,得罪神的是因他們並未行在神旨意當中。
1~7 進一步警告希西家不要尋求埃及的“結盟”來對抗亞述(比較出二三32)。大使正在“瑣安”(或泰尼斯;參看第十九章11至14節的腳註)和“哈內斯”(阿納斯[Ahnas],孟斐斯以南55英里,或88公里)談判。倚靠一個正在衰落的勢力——埃及——來對抗亞述,只會為猶大帶來“羞辱”(3
5節)。
1-7 斥責往埃及求援的猶大使臣:當時亞述揮軍南下平亂,逐漸逼近猶大,希西家受到國內傾埃及的強大勢力所逼,秘密遣使向埃及求援,以賽亞知道這事後,極力反對,並加指斥。
1~9猶大與埃及結盟。28-31章主要論及選民的墮落及由此而來的審判與恢復
與此相關的亞述、巴比倫、埃及的國際局勢的變化。28
29章主要指出對內的墮落及其結果
30
31章主要談到對外問題——埃及。此二章與其他獨立成篇的預言一樣
內容包括 :百姓的墮落、警告審判、寬恕與安慰的預言、對仇敵的審判等。從屬靈角度看
埃及如同死屍聚在一處的墳地
猶大為克服一時的危機
與埃及結盟
無異于向死亡求助。結盟的結果
不僅未能克服危機
反而惹動亞述的憤怒
使猶大更受虧損。如同預言
欲助猶大的埃及軍隊反被亞述所敗。B.C.701
亞述王西拿基立攻陷除耶路撒冷之外的所有城邑
有200
150名猶太人被擄去(王下18:13-16)。此後
猶大一直遭受西拿基立、以撒哈頓、亞斯那巴的入侵。100年後的先知耶利米也警告與埃及結盟的危險性(耶2:18)。
30:1~33猶大因埃及所遭的禍。與其他預言一樣
同時宣告警告與安慰、祝福與審判。可分為三部分 :①闡明猶大與埃及結盟是受審判的必然原因
神對猶大的審判(1-17節);②繼續展開救贖史
應許在新約時代將藉基督賜下更加豐盛的恩典(18-26節);③神用於擊打猶大的工具亞述遭到滅亡(27-33節)。
【賽三十2】「起身下埃及去,並沒有求問我。要靠法老的力量加添自己的力量,並投在埃及的蔭下。」
〔暫編註解〕加添自己的力量。即尋求保護。
投在埃及的蔭下。這裡常年日照,沒有多少陰涼處。此時的埃及是虛弱的,無法提供對抗亞述的有效幫助。沒過幾年,埃及自己也遭到以沙哈頓和亞述巴尼帕軍隊的侵犯。猶大的親埃及集團向埃及求助並沒有請教神,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在違背神的旨意。在進入應許之地的時候,神禁止以色列人與當地的居民立約(出23:32
33;申7:2;士2:2)。約書亞在與基遍人立約時也沒有求問神(書9:14)。
【賽三十2 埃及的角色】在希西家執政時期,以努比亞為主的埃及第二十五王朝與法老沙巴卡不斷地想要煽動敘利亞—巴勒斯坦民族反抗亞述。西拿基立記載他的主前七○一年戰役,曾遠至離埃及邊境一百哩的伊利提基(Eltekeh)。約西亞時代,法老森美忒庫一世則趁亞述在亞述巴尼帕執政末期、國力衰弱之際與其分庭抗禮(主前627年歿)。他也曾夢想擴張埃及勢力,但是因巴比倫崛起而受挫。──《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3】「所以,法老的力量必作你們的羞辱;投在埃及的蔭下,要為你們的慚愧。」
〔暫編註解〕先知指出這種外交政策是錯誤的,徒勞無功的。
埃及這時是一個虛弱的國家(見第2節注釋)。西拿基立嘲笑猶大的百姓指望一個沒有能力幫助他們的國家,並宣佈埃及“壓傷的葦杖”會刺透依仗它之人的手(賽36:6;王下18:21)。
3~5人作判斷的局限。因懼怕亞述入侵
猶大第13代王希西家與埃及第25代王Shabako結盟。當時
埃及第25代王朝統一埃及不過十餘年
在許多方面尚未整頓
也未能發揮強大的統帥力。猶大判斷世界政局出現錯誤
在屬靈方面無視神的主權
依賴眼見的埃及力量
犯下不信之罪
因此他們的毀滅是理所當然的(19:1-20:6;王下18:19以下)。從此埃及未能再稱霸世界
與巴勒斯坦一樣
淪為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等帝國的附屬國。
【賽三十4】「他們的首領已在瑣安,他們的使臣到了哈內斯。」
〔暫編註解〕“瑣安”和“哈內斯”都是埃及的城邑。
「瑣安」、「哈內斯」:分別位於埃及的三角洲與中部,大概是使臣與埃及官員會面商議締約的地方。
已在瑣安。該城位於尼羅河支流的塔尼提克(Tanitic)河畔,被認定為現代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聖哈格(Sân el-Hagar )村。由於尼羅河三角洲在不斷擴大,尼羅河口的位置比聖經時代要靠北得多。瑣安可能是摩西時代尼羅河口的一個港口。建於希布倫以後七年(民13:22)。喜克索斯人(見創39:1;45:10注釋)以該城為首都,稱之為阿瓦裡斯(Avaris)。後名塔尼斯(Tanis)。以賽亞過後一個世紀,到了以西結的時代,她似乎仍是一座重要的城市(結30:14)。
哈內斯。要麼是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赫拉克裡歐波利斯(Heracleopolis),要麼是尼羅河西岸、孟斐斯以南約90公里的赫拉克裡歐波利斯。
【賽三十4 瑣安、哈內斯】以賽亞強調希西家與埃及的外交關係完全徒勞無益。他說雖然有大使派遣到埃及的首都瑣安(上三角洲的塔尼斯,離地中海南岸僅29哩),以及哈內斯(赫拉克裡奧坡立斯,在尼羅河岸的開羅以南45哩),他們的任務將一無所獲。在第二十五王朝沙巴卡與第二十六王朝森美忒庫一世(主前663~609年)統治下,哈內斯一直是重要的區域首府。所以希西家必須同時派代表到這兩座城市會見埃及領袖,以便簽訂協定,或是共同商討如何抵抗亞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5】「他們必因那不利於他們的民蒙羞。那民並非幫助,也非利益,只作羞恥淩辱。”」
〔暫編註解〕與埃及結盟只能帶來羞辱。他們所承諾的援助比沒有更加糟糕,使猶大招惹了亞述的怒氣。幾年前,正因為何細亞與埃及的結盟,拒絕向亞述進貢,才導致撒縵以色進攻撒瑪利亞(王下17:4-6)。
【賽三十6】「論南方牲畜的默示:他們把財物馱在驢駒的脊背上,將寶物馱在駱駝的肉鞍上,經過艱難困苦之地,就是公獅、母獅、蝮蛇、火焰的飛龍之地,往那不利於他們的民那裡去。」
〔暫編註解〕“南方”:即“南地”,是從迦南往埃及必經之路。
「南方牲畜」:指馱著財物往南方求援的驢駒、駱駝。
「艱難困苦之地」:指從猶大到埃及之間的荒蕪曠野(申8:15的「大而可怕的曠野」),這地居住有各種野獸,而猶大使臣須秘密地經此前往埃及。
「火焰的飛龍」:神話中的惡獸,在此形容曠野的可怕;或指當地的一種長尾鳥類。
形象地描述歷經艱險、尋求埃及軍事援助的使臣。一針見血地指出世人不是仰望神帶人進入祝福
反而竭力追求不能使其永遠飽足的生存方式。南方牲畜: 象徵充滿野心的埃及人。
在這個嚴肅的信息中,先知形象地描寫了使者卑躬屈膝的旅程。他們用驢和駱駝馱著禮物,經過尼革和埃及荒漠向神拯救他們所脫離的國家求援。他們經過的土地十分荒涼,常有野獸和毒蛇出沒。
【賽三十6 南方牲畜】穿越乾燥貧瘠的南地本來就困難重重,在此又有野獸襲擊那些沒有警覺心的人,更加深了當地的危險。考古學家在該區發現從銅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都有肉食動物,像獅子或豹的遺骸。當地也有各種毒蛇,像是奎蛇、眼鏡蛇。亞述王以撒哈頓的年表提到「飛蛇」損害了他的作戰計畫(見:民二十一8;賽十四29)。──《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6 南地的商旅隊】這裡描述的商旅隊很有可能是希西家的使節團。他們的路線避開通常會走的沿海大道,因為西拿基立時代,亞述封鎖了這條路。他們取道南方至亞喀巴,然後橫跨西乃到埃及。他們攜帶的東西可能有一些是要誘使埃及加入的禮品:乳香、化妝品或塗身體用的樹脂、銅或鐵的鑄模、陰丹士林染料、象牙,以及天青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7】「埃及的幫助是徒然無益的,所以我稱他為坐而不動的拉哈伯。」
〔暫編註解〕“拉哈伯”:神話中的海怪,代表埃及(五十一9;詩八十七4;八十九10)。“坐而不動”:喻埃及不能幫助與她結盟的以色列。
“坐而不動的拉哈伯”。拉哈伯是一隻神祕的海怪,牠常常坐在尼羅河無所事事。這裏指埃及(五一9;詩八七4)。
「坐而不動的拉哈伯」:拉哈伯是神話中威猛的海怪,在此形容埃及。所謂「坐而不動」,一方面表示埃及沒有履行盟約出兵協助猶大抵抗亞述,另一方面指他徒有外表,沒有實力。
拉哈伯: 具有“傲慢”或“自誇”之意,約伯記、詩篇及先知書中使用此詞。在詩歌文學中
此詞象徵魔鬼之力或鬼怪“monster”(伯9:13;26:12;詩87:4;89:10)。使用此詞的經文顯明神隱藏於萬物的能力
表明神在與拉哈伯的對峙中得勝。以此稱呼埃及
含有詩意及預言意義。埃及和巴比倫(21:1-10)被稱為拉哈伯
這是敵擋神的仇敵撒但的一種稱呼。
拉哈伯。指埃及;見詩87:4注釋;參賽51:9。埃及答應説明,但在需要時卻袖手旁觀。
【賽三十7 拉哈伯】這個名稱雖然不見於聖經以外的文獻,但是可以與洪荒猛獸利維坦比較,後者亦取扭動的蛇身形像(伯二十六12~13;見:賽二十七1注釋)。拉哈伯也作為埃及的同義詞。例如:詩篇八十七4,列出世界強國都要臣服於雅巍的能力。拉哈伯是埃及的喻稱,與巴比倫成為一對,表達其重要地位。拉哈伯的雙重特性可見于五十一章9~11節,該段經文提到雅巍毀滅怪獸(見:詩八十九10),以及神如何「使海乾涸」,明顯指的是出埃及與擊敗埃及的故事。在三十章7節,先知嘲諷埃及/拉哈伯沒有能力幫助以色列阻擋亞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8】「現今你去,在他們面前將這話刻在版上、寫在書上,以便傳留後世,直到永永遠遠。」
〔暫編註解〕寫在書上。以賽亞將要傳達的重要真理遠遠超越當前的場合。其中的教訓是為以後的各個世代(見林前10:11)。拉哈伯(見賽30:7注釋),即大魚(見賽51:9;見伯9:13注釋),正代表大騙子撒但(啟12:9)。那些放棄神向埃及求助的人實際上是投靠撒但,結果毫無所獲,因為撒但是被打敗了的仇敵。他連自己都救不了。以下的信息要刻在版上。
以便留傳後世。《塔古姆》,亞蘭語譯本和武加大譯本都是“作為證據”。
8-11堅持找外援的領袖拒絕先知的教導,卻喜歡聽支持他們的話語。神要以賽亞將 的話記於版上,見證這些人的不是。
8-17 背叛神的結果:信靠神是得勝的秘訣,但以色列人甯放棄這信心(15),要倚賴盟國的軍事援助,結果必像斷垣殘瓦,破敗不堪。
8~17神以慈愛等候悔改。神命令以賽亞用文字記錄警告
以此作為將來審判百姓的證據。警告內容:闡明猶大當受審判的必然原因 ;記錄神不記前嫌
督促他們悔改得救信靠神。神只須冷靜地審判罪人
但他卻猶如懲罰兒女的父母
杖打之後再撫慰
等候罪人悔改歸回
使人不禁流淚(49:15;羅2:4)。
【賽三十8 版上,書上】同時提到泥版與卷軸可能只是平行筆法,然而把預言同時寫在泥版(或有可能是陶片)上與卷軸上,可能是大禍臨頭的徵兆。例如,在第一世紀的偽經作品《亞當與夏娃的生活》(The
Life of Adam and Eve),夏娃教兒子塞特同時在石頭與泥土上寫下「墮落之證言」,確保這些記載能經得起水火之災。下令書寫也見於八章1節,耶利米書三十2,與哈巴谷書二2。寫下的文字與說出口的話語一樣,也可以發出預言,並確保後世的人能夠看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9】「因為他們是悖逆的百姓、說謊的兒女,不肯聽從耶和華訓誨的兒女。」
〔暫編註解〕以色列追隨撒但違抗神。他們像他們的父魔鬼一樣(約8:44),以謊言為避難所(見賽28:15注釋)。
【賽三十10】「他們對先見說:“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對先知說:“不要向我們講正直的話,要向我們說柔和的話,言虛幻的事。」
〔暫編註解〕「柔和的話」:指順耳、諂媚的話。
「虛幻的事」:指虛假的預言。
說柔和的話: 罪人不願直面自己的醜惡本質
喜愛瞬間的矯飾與虛裝
多於愛永恆的真理。以賽亞並未以溫柔的話語取悅他們
反而嚴厲地宣告神的警告。
撒但被趕出天國以後,就以欺騙世界為目的(啟12:9)。猶大的百姓受了欺騙追隨他們的父魔鬼。他們不理睬神的先知,不歡迎他們的信息,遠離真理,陶醉於錯謬,喜歡明知是錯誤的信息。
【賽三十10 擺佈先知】雅巍常常指責以色列人輕忽先知,或是叫他們只說些中聽的好話與異象(見:耶七25~26;摩二12)。古代世界普遍認為先知不僅宣告神明的訊息,並且在過程中替天行道。難怪有時候他們想要控制發言負面的先知。亞述王以撒哈頓對藩屬國的訓令裡,要求他們若有人發出不當,或是負面言論,特別是先知、起乩、解夢的人,都要向他呈報。所以我們或許能體會,老百姓為什麼想要抑制那些可能會說出災難臨頭的先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11】「你們要離棄正道,偏離直路,不要在我們面前再提說以色列的聖者。”」
〔暫編註解〕這些悖逆的領袖要求以賽亞不要再向他們宣講神的話。
「以色列的聖者」:這名稱與審判有關(見1:4注),但悖逆的選民偏忽略它。
他們明知以賽亞是真先知,卻故意回避他和神。一想到聖潔的事,他們就煩惱怨恨。
【賽三十12】「所以,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因為你們藐視這訓誨的話,倚賴欺壓和乖僻,以此為可靠的;」
〔暫編註解〕「倚賴欺壓和乖僻」:可指道德上的敗壞,但更可指向埃及求助一事。
所以。神回應第8-11節所表達的態度。大部份百姓不願聽從。所以以賽亞的話在審判的日子裡將成為對他們不利的證據。
欺壓和乖僻。死海古卷1Qisa為“你們將歡喜乖僻”。這些惡人欺壓弱者,然後以自己的所作所為而自豪。公義和樂意受教是神真兒女的標誌。這些墮落的人傲慢地拒絕以賽亞的話語,證明了對他們判決的公正性。
12-14 神的刑罰忽然臨到。
【賽三十13】「故此,這罪孽在你們身上,好像將要破裂凸出來的高牆,頃刻之間忽然坍塌。」
〔暫編註解〕高牆破裂凸出來表明快要坍塌了。在沙土上建造的房屋肯定會倒塌(見太7:26
27注釋)。
【賽三十13~14 意象的根據】基於泥磚建築在古代近東極為普遍,所以這裡描述的情況一定常常發生。埃及墓穴繪畫中可以見到整個過程,從把泥土、水、草和在一起,放在模子裡做成磚塊(見:出五7~8)。磚頭經過風吹雨打,就慢慢剝落,不再堅固。如果磚頭只是曬乾,沒有放在窯裡燒過,遇到牆太高而過重,就會倒塌。剛開始會有縫隙或突起來,漸漸的整面牆就會轟然倒下(見九10)。為了防止不良工事,或是增加磚牆的壽命,漢摩拉比法典祭出嚴峻的刑罰,懲治那些不法包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14】「要被打碎,好像把窯匠的瓦器打碎,毫不顧惜,甚至碎塊中找不到一片可用以從爐內取火、從池中舀水。”」
〔暫編註解〕猶大被擊打如瓦器給人打碎,一無用處。有學者認為這是日後猶大國破家亡的事。
窯匠的瓦器。瓦器一旦打破,就無法修復再用。耶路撒冷沒有悔改的人也是如此。等待著他們的乃是毀滅的厄運。
毫不顧惜。即祂將不同情。
【賽三十15】「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暫編註解〕「歸回安息」:意指順從神,屈服於亞述的箝制而不與埃及聯盟反抗。
猶大唯一的希望就是離開罪惡回歸神。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找到信心,安息和平安。他們指望人的力量,只能是失望,痛苦和失敗,但信靠神則會得到平安,安息和力量。
15-17領袖們不肯仰賴神的拯救,自尋路徑,卻招致敗亡。
【賽三十16】「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
〔暫編註解〕「騎馬奔走」:指往埃及求助。
「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指求外援沒有用,不足應付敵人亞述。
埃及以馬匹著稱。猶太人希望埃及向他們提供馬匹,以便抵抗亞述人。以賽亞宣稱這樣的馬匹只有利於撤退。古代的馬匹幾乎只用於戰爭。
16~17 16節談到終不悔改的人在審判時無處可藏;17節使用對比及誇張手法(利26:8;申32:30)
有力地預示審判帶來的悲慘與荒蕪。此預言從屬靈角度象徵惡人末世的下場。
【賽三十17】「一人叱喝,必令千人逃跑;五人叱喝,你們都必逃跑。以致剩下的,好像山頂的旗杆,岡上的大旗。」
〔暫編註解〕「以致剩下的 ...... 大旗」:形容猶大經敵人蹂 後剩下的百姓孤淒的情況。
一人叱喝。神已應許祂的子民,如果他們忠於祂,五個人就能追趕一百人,一百人將“追趕一萬人”(利26:8)。但由於猶大的悖逆,所應許的福氣發生了逆轉。在以賽亞的時代,埃及的皮安希吹噓靠著他的神阿曼的幫助,“許多人將在少數人面前逃跑,一個人將打敗一千人”。以賽亞用諷刺的語氣宣佈,逃跑的將是墮落的猶太人所依靠的埃及軍隊。
好像山頂的旗杆。猶大剩下來就像山峰上的一棵孤樹,或高山上的一支旗竿。所有的過路人都會看到犯罪的可怕後果。
【賽三十18】「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 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
〔暫編註解〕「公平的神」:指神在審判中仍施憐憫,賜福與等候祂的人。
神很不願意懲罰祂犯錯的兒女。祂警告過他們,並向他們提供一切悔改得救的機會。
18~26 千禧年之榮耀的描述,但“大行殺戮的日子”(25節)是指哈米吉多頓。
18~26預言彌賽亞國度中的福樂。
18-26 審判後的醫治:神的兒女雖然悖逆, 仍忍耐等候施恩,使他們經過管教後,蒙憐憫、獲醫治、得復興。
18~26神的撫慰與恢復的應許。神此番舉止猶如父母撫摸受到體罰的兒女的傷處。公平的神: 神不單施行審判
也以慈愛拯救悔改歸回之人(詩51:4)。因此
神的目的並不在於審判
乃在於拯救
體現神慈愛與公義的完美結合。神的慈愛並非是無條件地偏愛某些特定人物
神的公義也不是沒有仁愛的冷酷審判。神的公義以慈愛為前提
慈愛以公義為出發點。
【賽三十19】「百姓必在錫安、在耶路撒冷居住,你不再哭泣。主必因你哀求的聲音施恩給你;他聽見的時候,就必應允你。」
〔暫編註解〕你哀求的聲音: 在伯38:41與詩31:22出現類似用詞。約伯記記錄烏鴉求食的哀求聲
詩31篇大衛求告神從悲歎中拯救自己。這是“為生存而發的哀鳴切求之聲”。在憑己力全無指望的處境中
相信惟有神才能解決
此求告神必垂聽。
這些安慰耶路撒冷居民的話特別適合於他們在撒瑪利亞陷落、以色列人被擄以後的憂慮和沮喪時期。錫安的居民現在得到保證。他們不會遭遇他們北方鄰居的命運。神會傾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和他們的城市(見賽37:21-36)。
【賽三十20】「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
〔暫編註解〕“教師”。指神。關於神這位千禧年的教師,參看第二章3節。
「你的教師」:在此與「主」平行,很可能指神自己。
以艱難給你當餅。這個預言應驗在西拿基立入侵猶大之時。那時只有耶路撒冷倖免於難。
隱藏。直譯是“隱藏自己”。將要降臨該地的懲罰似乎表明神已拋棄了他們(見詩13:1;83:1等)。但忠實的猶大教師,以及以賽亞和他的同工最終會得到認可。他們的信心會得到獎賞。當神解救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和他們的信息都會得到確認。
20~26悔改者所得的祝福。18、19節敘述神必垂聽並拯救悔改的百姓
本段經文記述得蒙赦免的結果 :①更加豐盛而明確的啟示帶來更加富足的靈糧;②人生所結的果實皆飽滿。並非是單純的物質祝福
而指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歷史中
指猶大悔改
神會藉著猶大擴展彌賽亞國度;從屬靈角度
指悔改者的生命必受更大祝福
此祝福將延續到永恆的天國。
【賽三十21】「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暫編註解〕“正路”:神的律法所指示合乎真理的道路。
神要使祂的百姓行正路。
他們快要迷路的時候,神答應差遣祂的聖靈引導他們,指示他們正路,並糾正他們的錯誤。只要願意,所有的人都能聽到這“微小的聲音”(王上19:12)。
【賽三十22】「你雕刻偶像所包的銀子和鑄造偶像所鍍的金子,你要玷污、要拋棄,好像污穢之物,對偶像說:“去吧!”」
〔暫編註解〕「玷污」:即憎厭,視為不潔。
希西家和猶大虔誠的人懷著對神的熱忱,搗毀了他們雕刻的柱像和偶像(見代下31:1)。這些崇拜的物品將會被當作垃圾拋棄。正如耶路撒冷頑梗的居民不願意理睬以色列的聖者(賽30:11),忠實的餘民也將與偶像崇拜脫離一切的關係。
【賽三十22 玷污偶像】沒有任何東西比經血更污穢(利十五19~23),對以色列百姓而言,沒有任何物件比偶像更污穢(申四15~19)。此處是將文化中最珍貴的東西當作最令人憎嫌的垃圾。──《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23】「你將種子撒在地裡,主必降雨在其上,並使地所出的糧肥美豐盛。到那時,你的牲畜必在寬闊的草場吃草。」
〔暫編註解〕關於千禧年期間的豐收,參看阿摩司書九章13至15節。
播種以後所下的是早雨(見珥2:23注釋),也就是秋雨。這裡的應許包括屬世和屬靈方面的福氣。這個民族所獲得的福氣將體現在筐子,倉庫,田間的果實和牛羊增加上(申28:3-5;珥2:24-26),此外他們還將享受神聖靈的傾降(珥2:28
29;徒2:17
18)。
23-25神使選民靈性上得復興,亦使大自然蒙福,五穀豐登,牲畜飽足。(參該1:4-6)
【賽三十24】「耕地的牛和驢駒必吃加鹽的料,這料是用木鍁和杈子揚淨的。」
〔暫編註解〕「加鹽的料」:指飼料經過特別處理,更適合牲畜口味。
「這料是用 ...... 揚淨的」:揚淨過的谷原是給人食用的,現因豐收連牲畜也可吃到。
耕地的。[見創45:6注釋)。
加鹽的料。直譯是“混合飼料”或“濕飼料”,即“用糠麩煮成的飼料”,據認為是牲口的最佳飼料。用於耕田的最卑微的牛驢,也得到了最好的飼料。它們一般是用大麥混合乾草或禾杆餵養的,但以賽亞說(第23節),那時連卑微的驢也會吃去殼的穀粒,可能還加上鹽或含堿的草。本節是要證明物產豐富。人類的待遇自然要好得多了。
杈子。即揚穀的叉子(見太3:12注釋)。
【賽三十24 用木杴和杈子揚起的飼料】因為百姓重新歸順盟約,連動物也享受到神的豐盛。動物的飼料一般是打谷剩下的谷皮。有一個常用的「飼料」,這個字的意思是「碎草」,是跟大麥混在一起的料。但是這裡卻是特別以木匙與叉子準備的雞豆喂動物。這兩種用具都可以用來把谷粒與谷皮分開,並且堆起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25】「在大行殺戮的日子、高臺倒塌的時候,各高山岡陵必有川流河湧。」
〔暫編註解〕「在大行殺戮 ...... 的時候」:指神施行審判,將高傲之輩(「高臺」除去之時。
「各高山 ...... 川流河湧」:連高山上也水源充足。
在大行殺戮的日子。就是神制服祂所有敵人的日子(見賽66:16;耶25:33;亞14:1-3
8
9等)。
高臺倒塌。即敵人城牆上堅固的塔樓。參見那奧秘之巴比倫的傾倒(耶51:8
29;啟16:19;18:21;見賽13:1-18注釋)。
川流河湧。以賽亞看見平時乾旱貧瘠的高山岡陵被溪流所滋潤。連不毛之地也長出了豐富的莊稼。先知預見到一個黃金時代,地球將恢復當初的富饒和美麗。神也願意向大地傾降天國豐富的恩典,使世界乾旱不毛之地變成美麗的花園和繁茂的田野(見賽35:1
2;41:17-19;43:19
20;44:3
4;55:1;約4:10
13
14;約7:37-39)。
25~26在大行殺戮的日子……醫治他民鞭傷的日子: 指同一日。只是
對仇敵而言是前者
對神的子民而言是後者。世界末日將會如此(啟21:1-8)。
【賽三十26】「當耶和華纏裹他百姓的損處、醫治他民鞭傷的日子,月光必像日光,日光必加七倍,像七日的光一樣。」
〔暫編註解〕總結整段,指日後的光景遠勝從前。神與子民的關係更為密切,大自然呈現新氣象(也可能指神作祂子民的光)。
日光。在以賽亞所描寫的世界裡,沒有東西擋住月亮或太陽的光輝(見亞14:6
7;啟21:23)。
七倍。無法確定真的是可見光增加了七倍,或只是指亮度大大增加,或是指品質上,而非數量上的完美。
【賽三十27】「看哪,耶和華的名從遠方來,怒氣燒起,密煙上騰。他的嘴唇滿有忿恨,他的舌頭像吞滅的火。」
〔暫編註解〕「耶和華的名」:即耶和華的能力、榮耀。
「從遠方來」:神如同在老遠等候,讓亞述肆虐一番後,即來審判他(參18)。
耶和華的名。神前來幫助祂受到圍攻的子民(見啟19:11-21)。擁有神之名的乃是基督(出23:21)。
神發怒是在最後的七災時(啟15:1
7;16:1)。基督複臨時要“以嘴裡的氣”(賽11:4)和烈火(詩50:3;97:3;彼後3:10)消滅惡人。
27~28神有不同的形象:對待仇敵
如同憤怒的猛獸;有時又會溫柔地將軟弱的羊群領到青草地(詩23:1-6)。神熱切地關注我們。
27~33 以賽亞再次預言亞述軍隊的毀滅。
27-33 神在怒氣中審判、懲罰亞述。
:27~33對亞述的審判。描繪神對外邦仇敵亞述的審判
他們欺壓神的百姓猶大
並非基於正義
乃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與20-26節在祝福之日猶大將蒙的祝福形成對比。可知
神對以色列及仇敵施行的審判不同(27:7-11)。當然
相同的是
不論仇敵還是以色列
犯罪就要受懲罰。不同的是
受罰後的以色列仍得恢復
受罰的仇敵將就此告終。以色列將歸向神
而仇敵既不知審判意義
也終不肯悔改(創18:26-32)。當然
仇敵中若有肯悔改的人
也必與以色列一同得救(得2:10-12;拿3:5-10;徒10:44
45)。
【賽三十28】「他的氣如漲溢的河水,直漲到頸項,要用毀滅的篩籮篩淨列國,並且在眾民的口中必有使人錯行的嚼環。」
〔暫編註解〕“使人錯行的嚼環”:“嚼環”為安在馬嘴上的金屬環,騎馬的人用以引導馬奔跑的方向。“在眾民的口中,必有使人錯行的嚼環”:即是說百姓被人帶錯路。
列國在神的審判下,如糠秕被篩去,又如畜牲被嚼環牽引,步向滅亡,不能逃脫。
漲溢的河水。這裡把基督的憤怒描寫為水流沖走前面的一切事物(見賽8:8)。
篩淨列國。小麥要與無價值的外殼分離(見太3:12;13:38-40注釋)。穀殼要完全燒盡(見傳1:2注釋),分離的工具叫“篩籮”。
嚼環。這裡的比喻再次發生變化,描寫各國受一種勢力所控制,在違背自己意志的情況下,被迫從事毀滅的工作。
【賽三十28 毀滅的篩籮】以色列人使用兩種不同的篩子,以達到不同的效果。kebara(摩九9)有很大的洞孔,工人前後搖動的時候,可以接住石頭與其他大的東西。本節經文的篩子是
napa,有小的洞孔,上下篩動,可以分出像穀類大小的東西。這是用在神的審判上一個非常好的隱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29】「你們必唱歌,像守聖節的夜間一樣,並且心中喜樂,像人吹笛,上耶和華的山,到以色列的磐石那裡。」
〔暫編註解〕神的子民見神介入、審判敵人,便高興快樂,像守逾越節(「守聖節的夜間」)和進聖殿朝見神之時一樣。
你們必……喜樂: 以色列歡唱喜樂的情形
如同出埃及時守逾越節(出12:6;利23:5)、紀念脫離仇敵哈曼的陰謀歡度普珥節(斯9:22)。意味著從亞述的威脅中得到解放
屬靈意義上指從死亡的咒詛中得到釋放。
聖節。這裡的聖節可能指秋收時的住棚節(利23:34
39-43;尼8:14-18)。這是一個歡慶的場面。後來這個節日有一個夜間的儀式,聖殿的庭院,被掛在二個高柱頂上的大燈所照亮。燈光還照到城區的遠處。住棚節常常被稱為“節”(王上8:2;代下7:8
9)。燈光的儀式是為了紀念帶領以色列人經過曠野的光柱,並預表世上的光彌賽亞的來臨。在這個節日裡,百姓歡天喜地來到耶路撒冷,高唱聖歌並吹奏起樂器。
以色列的磐石。英KJV版為“以色列的大能者”(見申32:4;詩18:2
31
46等;賽2:10;17:10)。
【賽三十30】「耶和華必使人聽他威嚴的聲音,又顯他降罰的膀臂和他怒中的忿恨,並吞滅的火焰與霹雷、暴風、冰雹。」
〔暫編註解〕祂威嚴的聲音。以賽亞用以上的話來比述亞述軍隊的失敗(見第31節)。聖經其他地方還用這樣的話來描述基督複臨時的真實事件(啟16:18-21;19:15)。
降罰的臂膀。直譯是“臂膀落下”。
霹雷。直譯是“雲中霹靂”。
【賽三十31】「亞述人必因耶和華的聲音驚惶,耶和華必用杖擊打他。」
〔暫編註解〕在以賽亞的時代,亞述是猶大最大的敵人。本節的預言指西拿基立軍隊的毀滅(見賽37:36)。正如亞述用杖擊打他人,神忿怒的杖也要擊打他。同樣,所有的惡人終將受到“鐵杖”的擊打(詩2:9;啟2:27;12:5;參賽19:15)。
【賽三十32】耶和華必將命定的杖加在他身上,每打一下,人必擊鼓彈琴。打仗的時候,耶和華必掄起手來與他交戰。
〔暫編註解〕「必擊鼓彈琴」:神對亞述的懲罰使選民雀躍萬分,以鼓和琴和應神的行動。
本節前半句的原文含義不明。一些古代聖經手稿是“懲罰之杖的每一次打擊”。如果這樣解讀,那就是指神對亞述的每一次懲罰,神的子民都要發出勝利和歡樂的歌聲。
【賽三十33】「原來陀斐特又深又寬,早已為王預備好了,其中堆的是火與許多木柴。耶和華的氣如一股硫磺火,使他著起來。」
〔暫編註解〕“陀斐特”即在耶路撒冷城西南面的欣嫩子穀。以色列人曾在這裡向偶像焚獻兒女為祭;後來,成了專門焚化垃圾的地方。“陀斐特”一名意為焚燒。神要象燒垃圾一樣焚燒亞述王。
“陀斐特”。焚燒的地方;欣嫩穀的名字(在耶路撒冷西南角以外),摩洛的膜拜,包括獻嬰兒為祭,在這裏舉行。“王”。指摩洛。
「陀斐特」:耶路撒冷城南面的山谷,以色列人曾在此把兒女經火獻祭給異教神摩洛(參利18:21; 王下16:3-4)。
整節比喻陀斐特燒著的火早已為亞述王預備妥當,這個可憎的山谷將成為仇敵葬身之地。
陀斐特: 耶7:31指焚燒以色列的兒女獻給摩洛的地方。王預備好了: 指神必擊打仇敵
要使用昔日拜偶像之徒所用的可怕的方法
這是極其嚴厲的審判。又深又寬: 如同得到神幫助的約書亞擊殺許多艾城人
放置在旁未予埋葬(書8:24-28)一樣
也要丟棄因神震怒而死的亞述軍兵屍體(王下19:35)。在屬靈意義上指神的仇敵將被投入地獄之火(啟20:10;21:8)。
再次比喻西拿基立軍隊的毀滅(見第30節注釋)。陀斐陀就是耶路撒冷南面的欣嫩子穀。人們常在那裡把活人,特別是兒童奉獻給摩洛(見王下16:3;23:10;耶7:31注釋;參耶19:6
11-13)。它象徵末日的火。希伯來語的欣嫩子穀(Ge Hinnom),希臘語是Geenna,在《新約》裡常譯為“地獄”(見太5:22注釋)。本節描述陀斐特是神的敵人被火焚燒的地方(見賽33:14;來12:29;啟20:9)。
【賽三十33 陀斐】該字在希伯來聖經中僅在本節作為名詞,意思是「火葬場」或是「火葬柴堆」。
神的怒氣要燒毀亞述王,就像在欣嫩子穀獻祭地點,燒給摩洛王的祭物一樣(王下二十三10)。事實上,尼尼微於主前六一二年被毀之際,亞述王辛沙伊士坤(Sin-shar-Ishkun)真的葬身於宮殿的火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33 硫磺火】磨細的硫磺粉可以增加火焰的強度與亮度,可能是基於此用來象徵神的怒氣,一如對所多瑪。在這個亞述的火葬柴堆的意象,更可以看出神懲罰敵國的威力。硫磺與鹽摻在一起,可以侵蝕肥沃的土壤,也是神大大不喜悅的徵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