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书第二章例证与灵感集锦
【耶二1-3对主有真正的爱,才能完全为祂】以前,以色列人在旷野,在未曾耕种之地跟随神,祂都记得,因为他们对主有爱情。对主有真正的爱,才能完全为祂。好像约伯对神的忠心,敬爱,他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伯一21)他爱神并非因神给他许多的恩典。有一个青年,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战,不幸手打断了,眼也盲了,他写信给他的未婚妻说:「你收到这信就自由了,我们解除婚约了。」他得凓回信说:「我的手作你的手,我的眼作你的眼。」乃是她爱他之故。又如路得与拿俄米的故事,拿俄米叫她回去找丈夫嫁人去,而她要跟随拿俄米,她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那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那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得一16-17)她不怕得失,甚么环境下都跟随拿俄米。── 吴勇《今日的时代》
【耶二10-11许多人心中相信有神,但却都拜了假神】今天有很多人心觉得空虚,而追求一位永恒的神。有一次,我去看一个患了癌症的法官。起初我不知要向他说甚么才好?后来我忽然对他说:「你知道你是一个罪人吗?」他听后望凓我,我感到对他讲了这句话很冒失。他在法庭上常指责犯人是一个罪人,但是,想不到今天反而有人在他面前指责他是一个罪人呢!他的态度起初很严肃,后来渐渐变为温和了,他回答道:「我知道我是一个罪人。」我又对他说:「你知道自己是一个罪人,要带罪去见神吗?这是非常可怕的事。」他听了之后,非常害怕,于是我便向他传讲神的救恩,他接受了,他也得救了。若果这时候你向他讲学问,钱财,地位的事,对他一点都没用,若你向他讲神的事,他会不能不信神的。
今天虽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相信有神,但多数人是拜假神的。为甚么拜假神,不拜真神呢?拜假神容易,不必用心灵和诚实来拜,不必有条件的拜,做君子也好,做小人也好,牠不会干涉你。你的生活清洁也好,污秽也好,牠不会来管你。可是,拜真神就不同了,不但口称祂为主,心也称祂为主;口尊祂为王,心也尊祂为王;你外面所事奉的,也就是内心所事奉的。敬拜真神,祂有计划要你参加,祂要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所以你要去传福音给人听。耶稣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建立教会,以便能广传福音,牧养羊群,所以你不但是信徒,而且也是肢体,你要与人配搭。你的身体就是祂的身体,让祂可以继续彰显现每个世纪看,若果你不荣耀祂,祂就要干涉你,你羞辱祂,祂就要责备你。假神就不会这样做。── 吴勇《今日的时代》
【耶二13两件恶事「我的百姓作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
对于还没有信主的人来说,不认识神,没有得到主的救恩,仍然是瞎眼,走在永远灭亡的路上,那固然是极可悲的事,对于一个已经信主认识神的人来说,若是再离弃神,那就是更可悲的事。因为他已经知道神是宇宙的主宰,万福的根源,人今生和永远的命运都操在神手中却离弃神,那是何等愚昧的事,后果和损失是大得无比的。
一个人离弃神,以为靠神不如靠自己;靠神不一定得福,有时还要受苦,而且很不自由,并不能成就自己的意愿。只有自己最可靠,最爱自己,最能谋求自己的利益。所以离弃神,用自己的方法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为自己凿出池子之人的意图,想设法为自己储蓄一些东西,水代表能解渴的东西,即能满足人的欲望,使人能快乐舒畅,但自己所凿的是一个破碎不能存水的池子,努力的结果是一场空。
神乃是活水的泉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离弃神,自谋出路,另找幸福的是极愚昧可恶的事。──《每日天粮》
【耶二13】人类最严重的罪乃是在喜好己意过于神旨,拣选自己的意愿过于神的命令。这也是今日教会的罪,以致在世人眼前显出软弱、可怜的光景。当我们自以为找着成功的捷径,而离弃了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我们必要发现是徒然劳力了,因为所凿出的乃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贵钩利曼德尔《十字架的道路》
【耶二13】「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在丰饶的山谷有很新鲜清洁的水源,但是居民却离泉爬到崎岖的岩石上,艰辛地凿池蓄水。在山上铁器敲打得铮铮作响,累年经月底费劲力气来挖凿,结果发现石块不完整有漏洞,装不了水,所有的水也是污秽不堪的留在池底。
这就是耶利米所描绘的图画,也那么真切地描写世俗的精神,人若离开神,人的干渴无法止息。他可自行量力挖掘金银,凿池为自己的名利,又履行施舍,建成智慧与传统的宝藏。他自己为万无一失,足够供应他一生所用,其实那些水是污染的,缺乏养分,日头一晒,更加腐化。
耶和华会问这种情形是否在世上很普遍,异族人忠于他们列祖的信仰与习俗,拜祖先或神其他的偶像,有些人敬奉的神似乎对人心完全默然的。「岂有一国换了他的神吗?其实这不是神。但我的百姓将他们的荣耀换了那无益的神。」这实在是无法设想的事。──迈尔《珍贵的片刻》
【耶二13】「活水的泉源」:指天然的水源,对当时的农业社会非常重要,每个地主渴望自己的田有这样的水源;倘若没有,便要在山边掘水池来贮藏雨水,但日子久了水池的泥墙会破裂,不能贮水。──《串珠圣经注释》
【耶二22恒河之水岂能洗净罪孽】经文﹕“你虽用碱﹔多用肥皂洗濯﹐你罪孽的痕迹﹐仍然在我面前显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耶2﹕22)。
印度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六十英里的恒河﹐在印度人眼里认为是最神圣的“恒河母亲”。据公元前三百年写的一部印度教经典说﹕“恒河乃赎罪之源。在百万次出生期间积下许多罪过﹐只要一接触到充满该河之水气的一阵风﹐便消除了。”所以恒河对五亿二千八百万印度教徒来说也是信仰之河。因此每天总有数千名教徒在该河沐浴并饮用河水﹐以求得到赎罪之能。
岂知近代“甘地和平基金会”(一个社会研究组织)经过调查报告﹐说成“恒河母亲”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河流之一。最近一次报告又说﹐千万万印度教徒称之“恒河母亲”的这条河流正危害着各种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并影响着河水“使用者”。故现已张贴了警告禁止数万教徒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水。
由此可知恒河之水﹐自身尚保不住﹐迭遭污染﹐它何能为力洗濯世人的罪过呢﹖从这件事启发我们﹐人若觉得自己有罪﹐并且迫切希望摆脱罪的污染﹐这是出于人的天性。可是应该懂得恒河之水对于人的罪孽是一点也洗濯不掉的。告诉你唯一得到赦罪的方法﹐只有信靠救主赎罪的功劳﹐因为祂为了世人的罪恶﹐甘心舍命牺牲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完全洗清我们众罪。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
“何况基督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么”(来9﹕14)。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象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赛1﹕18)。──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人所能作最愚昧的事,是想要欺骗全知的神,为自己所行的恶辩解。犹大人民像违背父母的孩子,身上沾染了罪孽的痕迹,却为了拒绝悔改,产生了无罪可认的虚假逻辑。哪知神与他们的偶像不同,“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结果报应他。”(耶一七:10)
人对神的观念正确与否,决定他行事的原则。可惜,也可笑,人不把神当神,以为神不存在,甚么事都作得出来。
你怎能说:“我没有玷污,没有随从众巴力?”
你看你谷中的路,就知道你所行的如何…
贼被捉拿怎样羞愧,以色列家和他们的君王,首领,祭司,先知,也都照样羞愧。(耶二:23
26)
欣嫩子谷就在耶路撒冷城外的西南方,离城不远,是犹大人在那里拜巴力偶像的地方。他们以为在谷中的隐密处,在树影掩蔽之下,在洞穴中,行邪淫的事,躲过了人的眼睛,神也就看不见了。也许,他们所看见的只是先知耶利米,以为他不知道新宗教发展的最近情况;但是,神指出他们的愚昧:他们拜的巴力,是迦南人司生育农产的神,崇拜的仪式,极其淫秽不端。因为很多背道的人,欢迎那混合的宗教,本来荒僻的谷中,踏出了一条新路,成了他们放纵情欲的确凿证据。
神是轻慢不得的,要在他们身上行公义的报应,绝不容谁抵赖。他们轻忽先知的警告,反对神的仆人;结果到审判的日子,要像贼被捉住,不能逃脱,承受恶行的报应。
慈爱的神,不愿祂的百姓受将来的刑罚。爱国的先知耶利米,不愿眼见犹大国变成历史名词,人民被掳往远方。但他们举国上下,包括领袖们,执意往错误里直奔,“将他们的荣耀换了那无益的”;神说:他们愚昧背道,“作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8-13)。神是众福的泉源,各样美善的恩赐,都是从祂那里来的,只要单纯相信祂,敬畏祂;可是犹大人偏偏喜新好奇,以为神禁止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好的,自己努力去凿池子,经营建造人为的宗教,正要用的时候就败坏了,所积存的也要完全失去。
神的儿女当以此为鉴戒:一切好处不在神以外。── 于中旻《耶利米书笺记》
【耶二34没有爱,属灵的感觉是麻木的】耶利米责备他们说:「你的衣襟上有无辜穷人的血,你杀他们……」(耶二34)他们里面有罪,里面没有感觉,是麻木了。好像患痳疯的人,他们的皮肤是麻木的。有一个母亲接到他儿子在战场上受伤的电报消息,他伤得很重,生、死的成分各一半。她赶到那里,司令官不准她进去看她的儿子,她苦苦要求,结果准了她,但要她不准对他说话,她进到医院看见他的儿子被包裹着带,她一声不响,用手摸她的儿子,她儿子就说话了:「妈妈,你甚么时候来的?」爱是敏感的。如果爱不存在,属灵的感觉也失去了,麻木了。
虽然他们背逆神,但是,神还是呼唤他们回来罢!他们却一再的不理会。今日的光景也是一样,神一再的呼唤我们回来,而我们却不理会祂的呼声。有一次,我到阿飞学校去讲道。我看见一个廿一,二岁的青年,沦落为阿飞。因为他犯罪,被拉进这间学校,没几天就逃出来。他父母用车子送他回阿飞学校去,到了门口,他不下车,他父母拉他也不下,向他叩头也不听,甚至叩头叩到流血也不受感动,他还说:「我看惯了,不要来这一套。」── 吴勇《今日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