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三章拾穗
【結三1】「他對我說:“人子啊,要吃你所得的,要吃這書卷,好去對以色列家講說。”」
喫書卷,是徹底吸收所領受的,就是神的話,向以色列人所說的話。「喫你所得的」,先知的傳講是毫無選擇的餘地,他自己沒有話可說,完全是從神所得著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比較二10;《啟示錄》十9。信息無論是什麼,只要是從神而來的,對信神的人都是甜蜜的。
“吃書卷”是真正接受而且徹底領悟,好似食物吃下去,並且消化。
也許以西結稍有猶豫,所以命令重複了一次(見結2:8)。所給的教訓需要予以形象的說明。先知的信息不是由他自己來選擇的。他要以遵行差他來者的旨意,傳揚祂的信息作為自己的食物(見約4:34)。靈感不僅意味著心靈的潔淨和智力的開發,而且包括外來客觀真理的傳授。
這個教訓也是給研究聖經之人的。他必須把聖經視為傳授給他本人的。人不可能創造神聖的真理。真理來自聖經。必須親自領受信息,予以消化。真理要成為生命和品格的一部份。這是人新生的途徑。
1~3本文記錄了以西結遵照神的吩咐而吃下書卷的事件。此事件教導我們:①書卷等於是今天的聖經。因此
今天的聖徒要把神的話語——聖經當作靈糧(賽55:2;彼前2:2);②我們不僅要在生活中應用神的話語
也要傳給他人。因為神命令以西結吃了書卷“去對以色列家講說”(1節)。
【結三1~3 食卷】以西結吃下神賜書卷的意象,是他蒙召及接受使命之記載的一部分。卷上的字句必須內在化。它又賦予能力,彷佛神伸手按耶利米的口,使他有能力宣講預言一樣(耶一9)。古代近東並沒有直接的對應案例。吃下寫了咒語或神祇名字的羊皮紙或蒲草紙,可能是某種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儀式的一部分。在馬里書簡和其他舊巴比倫文獻之中,「分別為聖歸給諸神」或「忌諱」一字(asakku),是用來描述屬於神明之物是「不可吃」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2】「於是我開口,他就使我吃這書卷。」
【結三3】「又對我說:“人子啊,要吃我所賜給你的這書卷,充滿你的肚腹。”我就吃了,口中覺得其甜如蜜。」
在這節,有命令之外,另有解釋,說明這書卷要充滿先知的肚腹,使他有飽足與滿意的感受(參閱七19)。神的話必須完全充滿,不然必無法表達與傳揚出來,這是先知應有的經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消化神的信息之後,以西結發覺順服神的旨意是甘甜的(比較14節和約翰在啟一○8~11的經歷)。
其甜如蜜: 在表面上
神的命令似乎艱難如苦役
但是
當我們順服遵從那命令的時候
就會有很多安慰和喜樂臨到自己(詩19:8;119:92)。與此相同
臨到我們的所有苦難
雖然當時是苦澀而難以承受的傷痛
最終會使我們擁有比金子更寶貴的信心(伯23:10;彼前1:7)
進而將我們雕琢成聖潔而毫無瑕疵的人(帖前5:23)。
當以西結得知自己已蒙召成為神的同工,擔任耶和華責備他同胞的代言人時,心裡是多麼激動啊!蒙召擔任先知,這的確是崇高的特權。但是存在驕傲的危險。保羅就有這種擔心(林後12:7)。以西結原先的甜在面對使命的現實時就變成了苦。那些蒙召從事特殊服務的人常常也會這樣。當人面對重大職責的嚴峻現實時,當初的興奮很快就會消失。
【結三4】「他對我說:“人子啊,你往以色列家那裡去,將我的話對他們講說。」
〔暫編註解〕“以色列家”。主要指被擄的人(11節),但並不限於他們。
4~6以西結傳講神話語的對象
不是外國人
乃是自己的同胞。他們雖然是選民
卻驕傲而頑梗
因此向他們發出預言是極其困難的事。不僅如此
正如耶穌所說沒有先知在家鄉被人悅納一樣(路4:24)
同胞發出預言時必忍受百般嘲笑和逼迫。
4-11 重申使命:但重點在先知自身的準備。
4~27神叫以西結吃了書卷之後
賜予他能夠克服困難的能力
並將他任命為守望者
要求他必須擔負起責任來完成使命。本文告訴我們:①雖然傳福音苦難伴隨
但主必賜下力量給工人
使其能夠擔當使命(太10:1;腓4:13);②聖徒是基督的工人
有責任傳講生命和審判的道(林後5:20
21)。
【結三5】「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民那裡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
〔暫編註解〕“話深奧,言語難懂的民”指外邦民族。
意思是從外表上看,他的任務比被派到語言不通的外邦去要輕鬆。他的使命主要是針對“以色列家迷失的羊”(見太15:24),不是因為其他民族被排除了救恩之外,而是因為神要讓以色列成為屬靈的核心和傳道的中堅。祂要藉著祂所選擇的子民保存祂律法的知識,擴大祂屬靈的國度。眾先知都認識到這一點。以西結預言的相當一部分就是列舉臨到周圍各國的懲罰。這是向他們發出呼籲,告訴他們如果不接受神的計畫,將會有什麼樣的結局(見耶18:7
8)。
【結三6】「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多國去,他們的話語是你不懂得的,我若差你往他們那裡去,他們必聽從你。」
「我若」雖是假定的,但在文法上是一種肯定的說法,所以中譯詞在以下加上「必」字。在誓言中也表明肯定的申明(Affirmative
Oath)。在以西結書這樣的用法也不少(卅四8,卅六5,卅八19),可譯為「必」、或「真的」這樣的語句。──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此節意思是:「如果我真的差遣你往語言深奧難懂的任何一個外邦國家,他們(比起以色列人)聽從我話的可能性會大很多。」這裡顯示以色列人不像外邦國家,不應覺得以西結的信息很難明白,因此他們的反應是不可原諒的。
聽從。如敘利亞的乃縵(路4:27), 迦南的婦人(太15:21-28),羅馬的百夫長(太8:5-12)。基督在哥拉汛和伯賽大所行的神跡,足以使推羅,西頓,或尼尼微人悔改(太11:21;12:41)。但以色列人比周圍的民族更加頑梗。
在各世代中,神的旨意都是要盡可能地多救人。“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結33:11)。神“不願有一人沉淪”(彼後3:9)。先知的斥責應該理解為民族災難的預言,而不是對民族的所有成員宣佈永遠的厄運。不論預言國家的毀滅到什麼嚴重的程度,個人仍然有得救的機會。所以在以利亞時代,依舊有七千人沒有向巴力屈膝(王上19:18)。
【結三7】「以色列家卻不肯聽從你,因為他們不肯聽從我。原來以色列全家是額堅心硬的人。」
前額堅硬表徵著鐵石心腸,亞蘭文譯本作「眉宇眼角之間」(原意為「兩眼之間」),表明十分狂妄與傲慢。內裏的頑梗已經表露在臉部的表情,完全拒絕的態度,必使先知十分難堪,但是傳道人必有勇敢面對這樣的反應,而不可感到挫折而失望。他必須堅持下去,決不氣餒,決不放棄,再接再厲,一定不可放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不肯聽從我。惟恐以西結會因百姓不聽他的話而灰心,神提醒他,這些人早已不聽祂的了。“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約13:16)。僕人不能指望得到比主人更好的待遇。救靈的工人將深切體驗到世人的拒絕。他務要記住他的主會更加難受,因為拒絕主的僕人實際上就是拒絕主。僕人的確可能省察自己是否因為表述上的缺欠而導致恩典遭到拒絕。然而許多人既直接拒絕了榮耀的神,祂的僕人還能指望比他們的主更加幸運嗎?
以色列全家。指 “所有的以色列人”。因為這時像耶利米和但以理那樣的許多聖徒,依然在神面前保持忠心。
7~9神告訴以西結說以色列百姓極其剛硬
然後鼓勵他要剛強壯膽。正如保羅的告白那樣
聖徒雖然四面受敵(林後4:8)
卻不至受挫
而可以繼續為主作工。這是因為神藉著話語賜下了安慰和勇氣(耶1:8;徒27:24)。
7~9 神使以西結堅強不屈地傳達神的信息,因為百姓將會頑梗不屈地不接受這信息。
【結三8】「看哪,我使你的臉硬過他們的臉,使你的額硬過他們的額。」
〔暫編註解〕“硬”的詞根和以西結名字前半部分的詞根相同,可能與之相關。針對罪人的頑固,先知可能提出自己的軟弱。神在這裡應許說,以色列人的心地雖然剛硬,但是先知將比他們更堅強,定能勝過他們。這個應許並沒有暗示強迫人接受信息。在神的政權中,接受都是出於自願的。
【結三9】「我使你的額像金鋼鑽,比火石更硬。他們雖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們,也不要因他們的臉色驚惶。”」
金鋼鑽十分堅硬,比火石更硬。火石是為割禮所用(出四25;書五2起)。耶利米書中是用堅城、鐵柱、鋼牆來描寫,表明神的保護。以西結有神的能力,堅硬到無法對抗。他傳出的信息是最不留情,毫不留絲毫餘地,使人無能有緩衝之處,比耶利米更加利害。──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金鋼鑽”。非常堅硬的石頭。
金鋼鑽(shamir)。“堅硬的石頭”。參耶17:1。有譯本為“鑽石”。但鑽石在當時尚不為人所知。
【結三9 使額堅硬的意象】參較同一用語在亞喀得語中的用法,顯示以西結的額頭被比作最堅硬的石頭。但本節不太可能是指金鋼鑽,因為要到以西結之後一個世紀,古代近東才有鑽石的佐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10】「他又對我說:“人子啊,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要心裡領會,耳中聽聞。」
〔暫編註解〕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不可拒絕接受和宣揚神的全部指示(見第11節)。
要心裡領會。這裡解釋了第1節中吃書卷的異像。本節後半句顯然顛倒了順序,先是心,再是耳,這種倒裝現象在希伯來文中是常見的。
【結三11】「你往你本國被擄的子民那裡去,他們或聽,或不聽,你要對他們講說,告訴他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暫編註解〕「本國被擄的子民」:指明先知宣講的對象。
往你本國被擄的子民: 在本文
神以“你”這一詞表明
以色列民族是怎樣背叛和遺棄了神
是怎樣傷害了神(民14:21-23)。聖徒不可消滅聖靈的感動(帖前5:19)
乃要謙卑地順服神的話語
從而避免神不願意聖徒人生道路的悲劇發生(來3:15;雅4:6)。
在上文中已經告訴以西結,他的使命是針對以色列家(第4節;參結2:3)。現在則具體到“被擄的子民”。在西元前593或592年他蒙召的時候(見結1:2注釋),以及以後幾年裡,被擄的只占猶太民族的一小部份。西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大批的人被擄了。以西結的信息是針對被擄的人。耶利米的信息是針對猶大剩下的人。但以理的信息針對巴比倫的宮廷,除了其中封閉直到末時的那一部分(但12:4)。雖然這三個人是同時代的,但他們職責的範圍卻不一樣。
【結三12】「那時,靈將我舉起,我就聽見在我身後有震動轟轟的聲音,說:“從耶和華的所在顯出來的榮耀是該稱頌的!”」
先知所聽到的聲音,是稱頌耶和華的榮耀,著重神的顯現。這聲音不是說話,而是地震的。所以在本節下可譯作:「當耶和華的榮耀在祂的居所顯現。」這是沒有稱頌的話。「稱頌」是在希伯來文,但該字(brwm)改成「上昇」(brwk),是若干學者對經文評鑑的見解。「當耶和華的榮耀在原處上昇,就有轟轟地震的聲音。」──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原意不甚明朗。
「該稱頌的」於原文與「升起」只差一個字母。故有學者認為12下可解作:「當耶和華的榮耀由它的位置升起時 ...... 」
先知擔任先知工作的第一階段到這裡結束了。以西結在靈裡被帶離寶座,活物和輪子。他在離開的時候聽見身後有“震動轟轟”的聲音(七十士譯本為“地震”)。聲音是很清楚的。這是讚美的聲音。沒有說明來源,但可能像賽6章和啟4章中一樣,來自寶座周圍的活物。
英文RSV版的譯文“當神的榮耀從其所在之處升起”,是把希伯來語baruk( “該稱頌的”)變成berum( “當升起時”)。這種變動沒有古版的依據。
12-15 呼召的結語:耶和華離開祂呼召先知之地,以西結則回到他被擄的同胞當中。
12~15以西結對以色列民族所犯的罪孽
感到極其憤怒
當時他居住在被擄之地提勒亞畢。他以恐懼戰兢的心回顧所聽到的話語和所見到的異象
安靜地在家裡度過了七天。本文向我們指出了兩個事實:①對不義的義憤:以西結是為以色列的罪行感到了憤怒(14節)。現今的聖徒也當為罪感到憤怒
為自己裡面的罪
為漫延於社會
及國家中的罪惡。②準備的態度:以西結在提勒亞畢停留了7天
在這段時間他默想神所賜給他的話語
並準備了即將要展開的事工。今天的聖徒也當在為主作工之前
首先在神的話語上有所預備(詩119:15
23
28)。
【結三13】「我又聽見那活物翅膀相碰,與活物旁邊輪子旋轉震動轟轟的響聲。」
〔暫編註解〕是解釋12節的「震動轟轟的聲音」。
【結三14】「於是靈將我舉起帶我而去。我心中甚苦,靈性忿激,並且耶和華的靈(原文作“手”)在我身上大有能力。」
「靈性忿激」希伯來文原意為「瑪拉」(m-r),與「悖逆」(m-r-y)一詞(9節),有諧音之用意。但是七十士譯本的亞歷山太鈔本(Alexandrian
Codex)作「超越」(meteores:
aloft),似乎將希伯來經文加以修改(由 m-r改為r-m)。這樣靈性忿激是指心靈的淚動甚至高昂,都是神的靈在以西結身上而大感能力。心靈不是在忿恨中激動,而因神的靈加力有興奮亢進的情緒。──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心中甚苦」:這是傳統的譯法,苦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因為身負重任而自覺能力不足。但「苦」這裡大概應作「堅強」(參傳七26注),「我心中甚苦、靈性忿激」可作「我裡面激烈的心靈使我堅強」。──《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以西結“心中甚苦”,因為百姓的頑固將要令他的任務變得更為艱巨(比較太一一21~24;路四24~27)。
「心中甚苦」:這是傳統的譯法,苦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因為身負重任而自覺能力不足。但「苦」這裡大概應作「堅強」(參傳7:26注),「我心中甚苦、靈性忿激」可作「我裡面激烈的心靈使我堅強」。
靈將我舉起: 意指魂遊象外的狀態(8:3;11:1
24)。當神的靈掌管聖徒時
我們就能正確分辨神的旨意(林前2:13)
從而更有效地推動主的事工(徒2:14-37
41)。心中甚苦
靈性忿激: 以西結為自己將來的事工感到憂慮
為自己的同胞所犯的罪惡感到強烈的憤怒。因為以色列的罪極其嚴重
他們不斷拒絕神的寬容、慈愛、憐憫(徒17:16;彼後2:8)。我們生活在混亂而充滿不義、不信的世界
就當恨惡不義(彌6:8;賽30:18;約2:13-17)。
忿激(chemah)。經常譯為“怒”(民25:11等)或“怒氣”(創27:44等)。有三次譯為“烈怒”(申9:19;詩6:1;38:1)。神的呼召原先對於以西結是如此甘甜(結3:3),在實施的過程中卻變苦了。以西結的忿怒部分可能是因為他同胞的罪。但任務成功的無望和艱難,失敗的恐懼,以及難以勝任的感覺無疑使先知倍加失望。參耶利米的類似經歷(耶20:8
9;參耶9:2)。
【結三14 靈將我舉起,帶我而去】希伯來語的「靈」字亦可解作「風」。早在蘇美時代,風/靈一字已經和異夢、異象有關。夢神被名為「眾風」。在亞喀得語中,帶來夢境的神名叫劄基庫,這名字也是源自風/靈一字。此外,他們亦相信在夢或異象之中,人的「靈」是能夠升起四處移動的。在後期文學中,《以諾一書》形容這位洪水之前的族長被天使送到伊甸園,在那裡作為人類的「守望者」,將他們的所作所為錄在書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15】「我就來到提勒亞畢,住在迦巴魯河邊被擄的人那裡,到他們所住的地方,在他們中間憂憂悶悶地坐了七日。」
先知到那被擄的人那裏,是在提勒亞畢。在以斯拉記(二59)及尼希米記(七61)是特米拉與特哈薩。特米拉可能是亞甲文的「水手山」或可稱為「鹽山」。14提勒亞畢照希伯來文的字意,可譯為「穗山」。但照罕莫拉比鈔本(十七卷七十九行起)以及提革勒比拉撒三世的年冊(Annual
of Tiglath-pileser III,第二○八行起)。是十六地區之一,早經洪水所毀,成為荒廢之地,久無人群。──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憂憂悶悶: 希伯來語
意味在驚訝中保持沉默。以西結之所以如此過一個星期
是為了默想神所給予的話語
從而以新的覺悟去事奉
同時
也為悖逆的以色列之墮落而擔心。安靜默想主的話語
會使聖徒的生活更加敬虔豐盛(詩1:2)。
提勒亞畢(Tel 'abib)。“綠色玉米棒之山”,據認為就是阿卡德語中的Til abūbi(“暴風洪水之山”)。據說這種因風和水形成的沙丘在尼普爾地區是十分常見,前提是迦巴魯位於尼普爾附近。見結1:1注釋。但提勒亞畢的位置未能確定。
七日。有人把這七天的沉默與其他偉大宗教首領的退隱期相比,如以利亞在何烈山四十天(王上19:4-8),保羅退到阿拉伯(加1:17),我們的主在受洗後退到曠野中。有人認為以西結這樣做是因為他對所遭遇的環境和態度感到意外。也有人把以西結的沉默比作約伯的朋友們與先祖一起“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伯2:13)。但上下文似乎暗示神並不希望這樣的耽擱。沉默可能是因以西結的痛苦和憤怒而引起的。先知的做法如果不是出於推卻,也是故意的拖延。慈愛的神等了七天。七天后以西結沒有回應。神就嚴肅地警告他。我們想起懷愛倫曾有過類似的猶豫,不願告訴別人主已向他顯現。
【結三15 提勒亞畢】嚴格一點來說,「提勒亞畢」(巴比倫語
til abubi)一名是指洪水沖來的廢物所造成的地方。「提勒」一字是指城市的廢墟(一般譯作「遺址」)。如此,從猶大擄來的家庭,可能是被安置在一個被戰火或洪水摧毀了的地方。巴比倫人可能是要他們重建此地,使迦巴魯運河畔的尼普爾地區,可以恢復出產。這話更是極好的雙關語:因為猶大人是被巴比倫人勝利的洪水沖到這地來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16】「過了七日,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暫編註解〕以西結看見異象和接受差遣之後,需要“七日”的時間去重組一下。
16~21度過沉默的7天之後
以西結被立為守望者
擔負了警戒百姓不可背道的責任。我們可發現以下事實:①神按照自己的主權
設立真理的工人(徒9:15);②傳講神話語的人所擔當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就是揭露罪人的罪
並使他們從罪惡的道路回轉歸向神(撒下12:7-12;珥1:1
2)。
3:16-21 守望者的職責:本段的意思在33:1-9大致上重複: 倘若守望者失職未警戒百姓,他個人要肩負災難的後果;倘若守望者警戒了,聽見的百姓便要自己擔負責任,犯罪者受罰,悔改者得生。這樣,預言的信息更顯逼切。
【結三17】「“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
〔暫編註解〕“守望的人”有責任將會遇到的危險,告訴城內的人。先知是守望者,有責任告訴百姓,耶路撒冷將會遭受毀滅;唯一得救的途徑是離開惡行。
正如“守望的人”的任務是把即將發生的危險警告全城,以西結也要把即將臨到耶路撒冷的破壞警告他的同胞。
守望者: 舊約時代的守望者
要在夜間看守城池或禾場
或是警戒敵軍的入侵(王下9:17
18)
若有形跡可疑的人就要向王彙報。但是在舊約中
此詞常常用以描述先知
他把將神之審判和拯救傳講給百姓(33:2)。今天的每一位聖徒都是神的守望者
在生活中理應對罪宣告神的審判
對公義和良善則要宣告祝福(詩141:3;哈2:1)。
瞭望塔上的哨兵要在危險臨近時發出警告(見撒下18:24-27;王下9:17-20)。這是比喻以西結工作的特殊性質。先知要親自關注每一個人。
【結三18】「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作“血”)。」
〔暫編註解〕「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即「我必要你對他的死亡負責」。
守望者看到危險臨近時候,就要吹起號角。當以西結看見惡人漫不經心地走向滅亡時,他就要對他們說話,警告他們這樣做的後果。從廣義上說,這句話不但指今生的危險和死亡,而且指在神的審判台前被判永死的屬靈危險。那個法庭的判決,決定每一個人的永生或永死。凡堅持犯罪作惡的人,其最終命運就是滅亡。守望者有責任將這個不可避免的厄運警告人。他的失職會導致他人靈魂的失喪。
經常有人問:“神讓一個人的得救取決於另外一個人是否負起警告的責任,這是不是公平?”回答是神是公平的,犯罪則是很不應該的。神救人的工作與祂的品格相一致,並涉及善惡之爭的大課題。祂不採用強迫的方式。所以祂直接救人就有了局限。但當人在救靈工作上與神合作時,對個人的影響力就會增加,而且他更有可能接受神對於他的計畫。於是就有了國外的佈道工作。讓我們考慮一下尚未受到基督教影響的海島吧。神藉著耶穌“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祂正在盡一切努力拯救每一個人。每一次更大的努力都會被仇敵指責為強迫。但隨著傳道士的來到,機會將大大增加,結果有更多的人得救了。所以不公平的不是神,而是我們這些不忠心的守望者。如果我們不藉著真誠的悔改除去罪惡,我們自己的靈魂就會淪喪。
18~21 以西結有責任警告本節所提到的四種人,但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對警告的回應負上個人的責任。
【結三19】「倘若你警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也不離開惡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
〔暫編註解〕發出充分的警告以後,守望者的職責就結束了。但守望者很可能問:“能不能最有效地發出警告,並提供充足的時間?”
受到警告的人有權選擇聽還是不聽。每一個人的淪喪都是咎由自取的。責任不在神,因為神已經給所有的人提供了充分的機會。
人或生或死,都在於自己的選擇。以西結所強調的是個人的責任,而不是民族的責任。以色列人不要因為國家遭到了懲罰,就認為自己不可救藥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要因為有亞伯拉罕作為他們的祖宗,就覺得無須悔改了(太3:9)。
【結三20】「再者,義人何時離義而犯罪,我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沒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來所行的義不被紀念,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作“血”)。」
此處的義人表明他有外表的虔敬,他的行為似遵守神的律法。其實他的義只是一時的。以後他仍露出真面目來。這可用新約中保羅致加拉太書信的話:那靠律法稱義的,卻沒有真與神有關係,是從恩典中墮落了(五4)。──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絆腳石」:指神所降的災禍。這節經文的大意是:若有義人離棄了正義而犯罪的話,他必遭受上帝的災禍,甚至於死。
絆腳石。絆腳石是為了阻止罪人墮落,喚起他們的危機感。當罪人受到這樣的阻礙時,需要聽守望者的聲音。適時的警告會促使他們從罪路轉回。不警告就會導致他們沖向滅亡,於是守望者要對他們的生命負責。這裡再次看出神在拯救的工作中十分需要人的配合(見第18節注釋)。
他素來所行的義。就是善行。本節並不支持一種普遍的看法,即認為真正的義人不會墮落,以致最後淪喪。只有忍耐到底的人才能得救(太24:13)。
不被紀念。在神的計畫中,獎賞不是善行減去罪行,或者罪行減去善行。對於忍耐到底的義人來說,他的全部犯罪記錄都會消除。他的獎賞決定於他的善行。在另一方面,當罪人受到懲罰的時候,會發現他的所有善行都沒有考慮在內(見結18章)。所以在罪惡得到寬恕的時候,並沒有馬上予以塗抹。有記錄要留到審判的時候。因為如果義人墮落淪喪了,他的所有的罪孽,不論有沒有受過饒恕,在最後賞罰的時候都會統計在內。
【結三21】「倘若你警戒義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脫離了罪。”」
這裏指義人與惡人不同。惡人不肯受警戒,先知無法為他擔罪。但義人總應受警戒,真的不犯罪。神仍願意他活凓。他可以存活,先知盡了責,惡人死亡不再是他的過錯,義人的生死也不是他需擔當的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暫編註解〕神的旨意是要救人而非降禍於人。
【結三22】「耶和華的靈(原文作“手”)在那裡降在我身上。他對我說:“你起來往平原去,我要在那裡和你說話。”」
〔暫編註解〕神吩咐以西結往平原區,讓耶和華在那裡向他顯現,正如在迦巴魯河邊時一樣。這些話是在以西結完成了三17~21的任務之後說的。那時百姓與先知處於對立態度。後來,神使以西結口啞不能說話(三26),強迫他用手語與人溝通;除非神有特別信息給他,才能夠說話(三27)。這情形一直維持下去,直到他對耶路撒冷的預言應驗(二十四25~27;三十三21~22)。
先知必須到耶和華指示的地方,雖然還不知所示何物。(參徒8:26)
「平原」:原文作「谷」,可能與枯骨復生之地(37:1)為同一個地點。
以西結所聽到的話,顯然使他深感責任的重大。
22-27 神的指示與先知的受縛。
22~27神以權能臨在以西結面前
吩咐他在家安靜等候。並且
只有當神允許時
才能開口說話。我們的行動應遵照神的時間(撒上16:26
7;徒16:6-10)。
3:22-5:17 象徵的動作:在一連串象徵性動作中,神透過先知的動作將 的話語表達出來。首先以西結被差遣到「平原」去接受神的指示,然後象徵的動作陸續展開:1 人必用繩索捆縛先知,象徵先知的言語行動將受限制,只有在神的逼使下先知才有發言的能力(3:22-27);2 先知擺設堡壘,然後作圍困堡壘狀,象徵耶路撒冷將被圍困(4:1-3);3 先知分別左右側臥多日,象徵先知宣告並擔當以色列家的罪孽(4:4-8);4 先知要按時按量吃喝,並以糞便作燃料烤餅,象徵京城被圍困時糧食缺乏,人心惶惶的情形,並預告百姓被擄後亦要吃不潔淨之物(4:9-17);5 先知用刀剃鬚髮,象徵京城被圍困多日後,百姓必被擄走。(5:1-4)透過象徵性動作傳達信息:固然是一種十分奇特的表達方式,但也明顯的表現:神的話語必定在行動上成就;而先知在其中必須承擔傳遞神話語以及背負百姓罪孽的雙重責任。
【結三22~26 耶和華手的果效(啞口)】部分學者提出以西結的問題,是如失語症、精神分裂等疾病的結果。又有幾位解經家提出以西結可能是自我約束,對自己在百姓和神之間作為媒介的角色加以限制,又可能是神主動限制其言語(兩者都是根據神的命令)。亞喀得的咒語文獻描述「被神明觸摸」而變得不能說話;以西結的經歷可與之參較。這些材料先知應該很熟悉,亦能解釋他所有的是先知特有的狀態,與健康狀況無關。癱瘓感(參四8)和無法說話在古代世界,人所共知是承受猛不可當的超自然力量之後的症狀。咒語希望能夠產生這種狀況,這也是受邪靈壓制的結果。在一篇巴比倫智慧文學(《盧魯彼勒南默基》)中,不知自己為何受苦的人形容自己嘴唇不能言語,手腳僵直癱瘓。他的苦難全都歸因於「瑪爾杜克的重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23】「於是我起來往平原去。不料,耶和華的榮耀,正如我在迦巴魯河邊所見的一樣,停在那裡,我就俯伏於地。」
〔暫編註解〕以西結想起了他所原先看到的印象深刻的異象(結1章)。神榮耀的展示,鼓舞他接受了任務。現在無疑要給他新的保證。他接受了對於他保持沉默的責備。從今以後,以西結要做一個謙卑順服的僕人。
【結三24】「靈就進入我裡面,使我站起來。耶和華對我說:“你進房屋去,將門關上。」
〔暫編註解〕耶和華命令先知把自己關在屋裡,可能指以後幾項象徵性動作都是在屋內進行,並預表耶路撒冷的困境。
可能是要化一點時間思考,好為他開始工作做準備。
【結三25】「人子啊,人必用繩索捆綁你,你就不能出去在他們中間來往。」
〔暫編註解〕“繩索”。不是實際的捆綁,而是以西結受限制不能公開傳道。然而,他卻在自己屋裏說預言(八1)。
人必用繩索捆綁你: 意指當以西結執行事工時
會遭受百姓的譭謗和逼迫。撒但的侍從常在傳講話語的路口加以妨礙和逼迫。(徒4:1-3;16:19-23;林後11:23-33)。因此
聖徒要穿戴神的全副軍裝
以大能擊敗撒但一切的詭詐(弗6:10-19;雅4:7
8)。
不一定真的被監禁,至少歷史上沒有這方面的文字記錄。如果是比喻,那就是指百姓頑固地拒絕聽從,以致以西結根本無法宣佈他的預言,就好像被捆綁一樣。
25-26 預示先知的行動要受被擄之人的限制,而他的言論則要遭到神的管制,只在特定場合,神才讓他發言。這樣的限制大概不是要阻礙先知履行他的使命,而是要向被擄之民表明他們是悖逆的人(見26-27)。
【結三25~26】預示先知的行動要受被擄之人的限制,而他的言論則要遭到神的管制,只在特定場合,神才讓他發言。這樣的限制大概不是要阻礙先知履行他的使命,而是要向被擄之民表明他們是悖逆的人(見26~27)。
「啞口」:並非表示先知完全不能言語,而是指他發表言語的自由完全受到神的管制(見27),直至耶京淪陷之後為止。(參二十四27; 二十九21; 卅三21~22)──《串珠聖經注釋》
【結三26】「我必使你的舌頭貼住上膛,以致你啞口,不能作責備他們的人,他們原是悖逆之家。」
〔暫編註解〕“舌頭貼住上膛”:表示不能說話(詩一三七6)。這裡是指先知只能說神所指示他的話,並不是他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因他在此期間也講過話(二十1~3;比較八1;十四1)。六年之後,當耶路撒冷淪陷的消息向被擄者宣告後,先知恢復說話(三十三21~22)。
惟有神吩咐他的時候,以西結才能開口講話。
「啞口」:並非表示先知完全不能言語,而是指他發表言語的自由完全受到神的管制(見27),直至耶京淪陷之後為止。(參24:27; 29:21; 33:21-22)
就像不信天使話語的撒迦利亞一樣(路1:22),這裡似乎責被以西結不肯說所吩咐的話。但神要利用這個經驗。先知的啞口和他在神開他的口時說話,進一步證明對悖逆之家所說的話乃是神的話。
先知口啞不能說話,預兆以色列民的罪惡將受到耶城圍困的懲治。這些預兆是指《王下》二十四10~16和二十五1~11所記載的兩次被圍。耶路撒冷第二次圍困是在第一次圍困十一年之後。
26~27啞口: 是為了不讓以西結衝動地傳講神的話語。人不可靠著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傳講神話語(民20:10-13)
乃要唯靠聖靈的能力和引導(徒2:37-47;林前2:4
5)。聽的……不聽的: 你們要悔改歸向我的神話語
會引發兩種結果。聽而歸向神的就能得救(6:8;賽37:31
32;耶23:3;羅9:27)
聽而固執己見的終必滅亡(徒18:6;20:26)。
【結三27】「但我對你說話的時候,必使你開口,你就要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聽的可以聽,不聽的任他不聽,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
〔暫編註解〕聽的可以聽。參耶穌在太11:15和太13:9所說的話。七十士譯本為“不順從的任他不順從”,參啟22:11的回應。
悖逆之家。神過去稱以色列人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出32:9)。導致他們在曠野流浪了四十年的精神,現在造成他們的被擄。
【思想問題(第2
3章)】
1 試比較以西結、以賽亞(賽1章)、耶利米(耶1章)及摩西(出3章)等人蒙召經歷的異同。這對神行事的方法有何提示?
2 以西結在蒙召的經歷中,兩次見到同一個異象(1
3:23)。這一個異象有何重要性?
3 你今日也有使命要向周圍的人傳福音,你所處的環境與先知的是否有相似之處?你在2章; 3章中,可以找到什麽提醒、警告和安慰?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以西結註解》․《SDA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