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但以理書第十二章拾穗

 

【但十二1「那時保佑你本國之民的天使長〔原文作大君〕米迦勒,必站起來,並且有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你本國的民中,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

         那時」:指十一章四十至四十五節所描述的那段時間,即安提阿哥四世末期或主耶穌第二次降臨前夕。

         站起來」:保護和辯護(斯八11,九16都提到「站起來保護性命」,參呂本的翻譯)。「大艱難」:指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或末世的大災難(耶三十7)。

         凡名錄在冊上的」:名字記在生命冊上(詩六十九28;賽四3;腓四3啟三5,十三8,十七8,二十12,廿一27)。──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暫編註解〕“米迦勒”:看十13注。保護以色列民的天使,比較八16注。“大艱難”:看《馬太福音》二十四21;參《啟示錄》十六18。“冊”:看十21注,指生命冊(參出三十二32;詩六十九28),在大災難中,生命冊上有名字的人可得拯救,享受永福。

         “那時”。發生第十一章3645節事件的時候,即大災難時期。“米迦勒”。參看第十章13節的腳註。“沒有這樣的”。比較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21節所說的話。

         「冊上」:指生命冊(參出32:32-33; 69:28 是最後審判所依據的案卷。在大災難中,許多人跌倒,但記在冊上的人必得拯救。他們是忠信虔誠的選民,要承受永生的福氣。

         那時。希伯來語為ba`eth hahi'。有人認為這是指“到末了”(be`eth qes,但11:40),即以下所描述的事件將發生在那段時期。然而上下文表明“那時”指的是但11章的最後所描繪的勢力消失的時候。值得注意的是,“那時”並沒有說明本節所預言的事件是與但11:45的事件同時發生的,還是緊挨著之前或之後發生的。重要的是但11章最後一節的事件和但12章第一節的事件在時間上有著緊密的聯繫。

         米迦勒。見但10:13注釋。現在善惡之爭中的神聖元帥將採取行動拯救祂的子民。

         站起來。希伯來語為`amad。該詞在本節後半句話描述米迦勒“保佑”“你本國之民”。顯然指基督起來拯救祂的子民。

         。希伯來語為`sar(見但10:13注釋)。

         保佑。希伯來語為hab`omed `al。“保護”。

         有大艱難。當基督中保的工作停止,神的靈從人間收回時,所有曾受到抑制的黑暗勢力都將帶著莫可言喻的憤怒降到世上。那時戰爭的場面將是筆墨所無法形容的。

         拯救。這場大鬥爭有明確的結果,這是多大的安慰啊!參但7:18 22 2710:14

         冊。就是生命冊(見但7:10注釋;參腓4:313:820:1521:2722:19)。

         那時 這雖然是終末論中常用的詞句,但在此實指安提阿哥四世的死期末日,而不是指遙遠未知的將來,作者深信當神親自干涉時,惡人君將遭受應得的報應。

         保佑你本國之民的天使長米迦勒 米迦勒被認為是以色列的守護天使(參十21,八1718)。神將派遣米迦勒來實現神的拯救計畫。

         並且有大艱難 那時也是一段充滿災難的時期(參耶三十7;出九18;賽卅三2;珥二2;可十三9)。當神親自干涉人世歷史時,常有大災變,戰爭和苦難。那是以色列立國以來最大的災難;但那也是以色列被拯救必經的過程。

         凡名錄冊上的必被拯救 凡是名字登記在生命冊上的人,都將得到拯救。許多人相信生命冊是天上的書,記錄人類的言行(賽四3;詩六十九29啟三5)這是記錄神國的國民的冊子,只有那些忠貞的信徒將被記錄在冊上。他們將被拯救而進入神的國度。

         1-13  大災難與復活:本書最末了的預言直接論及神的選民。他們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大災難,天使長米迦勒奉命前來為以色列人爭戰。

 

【但十二1 名錄在冊上】這冊似乎是指生命冊。在出埃及記三十二3234,摩西自願在這冊上被塗抹,此舉會導致他的死亡。耶和華回答說犯罪者的名才從冊上被塗抹。這是一個象喻,形容所有活人的名單就像是錄於帳簿一樣。

  恩基杜在夢見冥界時,看到一本記錄所有註定要死之人的冊子,可與此相較。某人犯罪時,他的名就被塗抹,導致他的死亡。這一點顯示了生命冊和審判案卷(見七10注釋)之間的關係。這冊在此依然和繼續存活有關,因為冊上有名的人可得拯救脫離迫害。這時它仍未被視作永生之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2「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

         睡在塵埃中必有多人復醒」:「塵埃」指墳墓(伯七21,十七16;賽廿六19);「睡在塵埃」指死人。

         「多人」可解作「全部」。就如以賽亞書二章三節「許多國的民」相等於第二節的「萬民」,又如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可十四24),「多人」指全人類(參約壹二2)。──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暫編註解〕“睡在塵埃中”:在大艱難中死去者。“複醒”:舊約中首次清楚提到義人和惡人都要復活。其他地方有關的信息,有《約伯記》十九2526;《以賽亞書》二十五8;二十六19;《以西結書》三十七114.

         本節預言舊約時代死去的義人和大災難時期殉道的義人,在基督第二次降臨時將要復活(啟二○46)。教會時代的信徒在教會被提的時候,身體已經改變和被提了。(惡人的復活不會同時發生,而會在千禧年之後出現;啟二○5)。

         「睡在塵埃中」:指在大災難中死去的人。舊約其他有關死人復活的信息參伯19:25-26; 25:8; 26:19及結37:1-14

         必有多人複醒。基督複臨以前有一次特殊的復活。“凡信仰第三位天使的信息而死了的人”那時將要起來。此外,那些嘲笑基督釘十字架的旁觀者和殘酷迫害神子民的人也要從墳墓中出來,看見神應許的實現和真理的勝利(見1:7)。

         被憎惡。希伯來語為der'on。該詞在聖經其他地方只出現在賽66:24。它與阿拉伯詞語dara'(“排斥”)有關,意為“厭惡”。宇宙的居民在幾千年的善惡之爭中目睹了罪惡的可怕。他們將對罪惡產生強烈的厭惡。當大鬥爭結束,神的聖名得到充分的維護以後,整個宇宙將強烈厭惡罪惡及其所污染的一切事物。這種厭惡將保證永遠不再有罪惡來破壞宇宙的和諧。

         睡在塵埃中的 這是已死亡的人。死人是躺在塵土裏面。「睡覺」是死亡的一種意象(參耶五十一39;約十一11)。人從塵土被創造,死後也必歸於塵土,所以塵土是死後的身體歸宿的地方(詩廿二29;伯二十11)。

         必有多人復醒 有很多死亡的人會復活。在舊約聖經中很少提及有關個人復活的思想,只有此段經文和賽廿六19稍微談到。本來希伯來人相信陰間(Sheol)是每個人死後應去的地方。在那裏,人不能和神交通而享受神的恩典(參賽卅八18;詩八十八1012)。後來他們也逐漸相信神能控制死亡的權勢,人只要和神維持親密的關係,便能阻止或無懼於死亡的威脅(詩十六911)。復活的思想原是團體性的,是神對以色列國復興的保證。(何六2;結卅七114)。國家的復興是先知希望的信息和重要的主題。但這裏,復活的思想首次指對個人的報償和審判。許多忠貞的信徒在新時代來臨之前,將遭受死亡和苦難的蹂躪。但他們將得到新生的生命。那些背信的惡人,特別指那些安提阿哥四世的支持者,將遭受神的審判,將永遠羞恥和被憎恨。因此,不是全部的猶太人,而是許多忠貞的猶太人可得永生的報償。這不是整體性的統治,而是那些應受懲罰的報償者。由此可見,作者不是傳達復活的道理,或是終末的教訓,而是宣揚希望和安慰的信息。

         不容置疑的,但以理的作者是舊約中,第一個肯定地表示義人死後可得永生的真理,復活是神對忠實的子民恩典的報償。

         永生 永遠的生命是神給予那些忠實的百姓的報償。舊約中只有這個地方出現這兩個字,當然他們曾多次出現在其他的啟示文學和基督教文學中。那是凡進入永遠的國度的人所擁有的生命,更是一個受拯救者生命的狀態。

         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 那些背信投機的惡人,死後將遭受永遠的羞辱和憎恨。作者沒有說明永遠遭受羞辱和憎惡是怎樣的生命狀態。可能當時的聽眾了解作者的意思,那將是毀滅、虛無、黑暗的生命狀態;背信的人將遭永遠的懲罰。

 

【但十二2 古代近東復活的概念】證據顯示古代近東對於來生有好幾個不同的概念。最基本的概念認為人死後繼續在一如墳墓的冥界存在,義人和惡人所受的待遇沒有分別。以色列人稱之為陰間(Sheol;見:賽十四9注釋),並且相信在此的人不能與神溝通。

  迦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人相信有冥界神祇統治這境界。對於已經受審判得以進入其領域的人來說,埃及的冥界是比較宜人的地方。不得認可的人則被吞噬。這些概念沒有一個包括復活出離冥界的想法。大體而言,古代近東世界觀裡面惟一的覺醒,是召喚死者靈魂的招魂術(但只是暫時性的覺醒,並且也不包括肉體),以及自然界迴圈中豐饒神祇的覺醒。這些神祇每年在農業迴圈結束之時死亡,在冥界「過冬」,然後在春天儀式性地被喚醒。

  上述概念沒有一個與復活的神學教義有任何相似之處。只發生幾次的死人複生,和國家性的死而復活(以西結書的枯骨),亦同樣不可與這教義相提並論。按照現代的但解,發展完備的復活教義包括了六個要素:(一)指個人的復活,不是國家的復興;(二)肉身復活,不是靈魂不死;(三)普世性而非孤立的事件;(四)發生在冥界之外;(五)永遠不死;(六)義人惡人有不同待遇。

  祆教似乎完全擁有這六個要素,但基於史料性質的限制,難以斷定這些概念究竟多早的時候在波斯發展完成(進一步討論,見:賽二十六19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3「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暫編註解〕“智慧人”:持守正道的敬虔人,致力把真道教導他人,如光照耀,見證真神,使多人歸義。

         “智慧人”是那些看穿敵基督詭計的人。他們在大災難期間帶領其它人歸向真理。

         「智慧人」:是有屬靈智慧的敬虔人,他們不但明白神的旨意,也將屬靈的知識教導人。在大艱難中,他們持守信心,成為主有力的見證人;是神的百姓在黑暗中的鼓舞。

         智慧人。希伯來語為hammaskilim,源於動詞sakal(“精明”)。可以理解為普通意義上的“聰明人”,也可理解為“使人有見識的人”,即“教導他人的人”。那些真正明白神之事的人,必然意識到需要與他人分享這些知識。神的智慧會引領他把這種智慧教導他人。

         在但11:33智慧人(Maskilim)是指那些因忠於信仰而遭受迫害的人。本節說他們將獲得永恆的榮耀。參第10節。

         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 乃指認識神而能在迫害的危機中,表現忠貞信實的教師或殉道者(參十一3335)。在庫穆蘭文件裏,智慧人專指團體中的教師和長老。他們以言語和行動來教訓或見證信仰的真理,有時他們為真理而受難,甚至犧牲殉道。在安提阿哥四世的時代,智慧人也指那些忠貞信實的抗暴領導者,他們的義行和存在價值正如天上的星辰,使在迷茫和受難中的同胞,能認知神而有智慧作生命明確的抉擇。他們的言行將千古垂青,永留人心。古時候人們常相信,傑出的人和天上的星辰有種神祕性的連繫,這也許受東方的星象學家的影響。

         有的學者認為作者在這節分別兩類的人物,一是明智的領袖(十一3335),另一是那些忠實堅貞的子民。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這節充滿詩意的表達。希伯來詩的平行句法常以不同詞語,表達同樣的意義。

 

【但十二3 發光如星】星和天使都被稱為「天上萬象」(或「天上萬軍」),因此是互有關聯的(見八10注釋)。當代希臘思想和兩約之間的啟示文學,都形容義人成為星辰或天使。然而但以理在此只是比較,不是說人就是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3智慧人必發光如星有何預表?】
    
答:這裡所提的智慧人,就是預表在末世忠心愛主事奉神的猶太人。如有一位極為愛國而勇敢的祭司馬他提亞Mattathias 於主前一六八年,因見敘利亞王安提安古衣皮凡尼絲Antiochus-Epiphanes,毀壞耶路撒冷,污穢聖殿,虐待殘殺猶太人,而激起忿怒。集合了忠勇同胞,舉起反抗的旗幟。同他的五個兒子,—猶大Judas(或稱馬喀比Maccabean)約拿單,西門,約翰,以利亞撒,一齊抵禦優勢之敵軍。雖經多次壯烈犧牲,終於轉敗為勝。主前一六五年攻克聖城,潔淨重獻聖殿,這就是猶太人獻殿節的起源。馬他提亞死於主前一六六年。其長子馬喀比集宗教與政權于一身,英勇善戰,天才橫溢。在這場戰爭史中建立了光榮的史跡,使猶太國得以統治獨立約一百年之久,(主前一六七—一六三年)。這等人在受逼迫患難中,仍然忠貞不二,信心堅定,愛主為祂作見證。他們前仆後繼,必發光如星,使多人受感悔改歸主為義,如此預言已得應驗了。(但十一2835;太十三43)。——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但十二4「但以理阿,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或作切心研究〕知識就必增長。」

   暫編註解〕“隱藏”、“封閉”:將神的啟示小心保存,讓末時的人讀了可以明白。末時的一個特徵是來往奔走的人增多,大家心切研究,知識大量增加。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好寫照。但知識雖多,肯研究並能明白神話語的人並不多。

         “封閉這書”。不是不解明這書的意義,而是這書要保持完整,好幫助那些活在將來災難時期的人。“必有多人來往奔跑”。末世臨近的時候,世人會到處遊歷,試圖解開有關將來的疑團。

         「隱藏」、「封閉」:(9同)非指保守秘密, 而小心保存神的啟示,留待末時的人可以閱讀明白。

         「來往奔跑」:敘利亞譯本作「切心研究」。知識增長: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作「罪惡增多」。雖然許多人切心鑽研,知識也增多,卻不能找到或明白這隱閉的書。

         隱藏這話。參對於但以理以前異象的類似吩咐(但8:26)。這個吩咐不適於整部《但以理書》,因為有一部分信息已被理解,成為多世紀以來信徒的福氣。它只是指但以理預言中有關末日的那個部分。到了末時,一個以這些預言的應驗為依據的信息將傳揚出來。參10:1 2中天使拿著“展開的小書卷”。

         來往奔跑。希伯來語為shut。在《舊約》中共出現十三次(民11:8;撒下24:2 8;代下16:9;約伯 1:72:2;耶5:149:3;結27:8 26;但12:4;摩8:12;亞4:10),多半指走來走去。

         七十士譯本的譯法完全不同:“但以理啊,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直到多人發狂,地上充滿不義。”迪奧多蒂安的譯本比較接近馬所拉文本:“但以理啊,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直到多人受教導,知識增長。”

         知識就必增長。這句話與前一句有著邏輯的聯繫:封閉的書在末時打開以後,有關這些預言中的真理知識就會增長(參10:1 2)。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世界各地廣泛對《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的預言產生了新的興趣。這些預言的研究使人們普遍相信基督快要複臨近。英國的許多注釋家,中東的約瑟·伍爾夫,南美的曼紐爾·拉昆薩,美國的威廉·米勒耳,以及許多研究預言的人都宣稱,根據他們對但以理預言的研究,基督複臨已迫在眉睫了。今天,這種信念已成了一場世界性運動的動力。

         這句話也可解釋為預言科學和一般知識在過去兩個世紀中的巨大進步。這些進步使預言的信息得以廣泛地傳播。

         你要隱藏這話 天使不像啟示錄一樣(廿一10),不封閉這些啟示,反而吩咐但以理要隱藏這些啟示。這使人了解作者是在撰寫某些事實的真象而不是觀看異象。這書是啟示文學,作者甚為注意其文學形式,有學者認為封閉默示乃是啟示文學匿名預言的慣用筆法。

         直到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 這句詞語意義不太清楚。可能是表示在末後的日子許多人會白費心思地去探究苦難的意義。但只有那些認識神而堅持信仰的人,才能得到啟示而明白這些事件之終究目的。

 

【但十二4 封閉這書】由主前八世紀開始,亞述文獻已經有神秘性質的文獻。文士在這些作品末尾所加插的符號(稱為書末標記〔colophon)表示其中記有秘傳的學識,只有入門之人才能共用。封閉卷軸的辦法是用繩子綁著,然後在繩結上封泥,或安放在罎子之中,加蓋密封。繩結或蓋子封泥上面再加上物主的戳印。美索不達米亞人使用圓筒形印章,埃及人使用聖甲蟲印章,敘利亞巴勒斯坦人則使用平面印章。泥版密封在黏土製成的信封內,外面也要加蓋物主的印章。戳印的用意是作為內容可靠的保證。它能警告人不可擅自篡改,原封不動則是文件確為真跡的證明。進一步資料可參看:尼希米記九38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4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何意?】

         答:「但以理阿!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中有小字,奔跑「或作切心研究」。「這話」是指本書後半部的豫言;「這書」是指但以理全書,「隱藏」一語,原文乃是含有穩妥、收藏、保護,使不至破壞的意思,所以神給但以理的吩咐,是要叫他小心保護神的豫言,不要損壞,直到末期主再來的時候近了,必有願意追求明白神的豫言啟示者。這裡「多人」一語,在原文中並沒有「人」字,解經家認為此處之「多」字,為人的眼睛;意思在這末世時,必有許多人的眼睛在書上面,逐頁、逐字、逐句的切心或細心去研究。「來往奔跑」,乃指頭腦反復思想運用,如此對於神的豫言、屬靈的知識,就必增長。就事實而,現今不論是猶太人或基督徒,研究聖經豫言之知識、興趣和相信,已是超過往昔,而大有增長了。――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但十二4~13得福之時】

  「這奇異的事到幾時才應驗呢?」(6b)相信是每個信徒皆想知的。那時,穿細麻衣的向著活到永遠的主起誓說:「要到一載、二載、半載,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7),也就是一千二百九十日,「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的時候」(11),意思是在末期之前有敵基督逼迫的時期,聖徒須有堅強的信心,凡忍耐到底,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必然得救恩之福。然而,那些數字可能是象徵一短時期;故此,「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13),這是神對但以理的吩咐,也是對我們而言。──《新舊約輔讀》

 

【但十二5「我但以理觀看,見另有兩個人站立,一個在河這邊,一個在河那邊。」

         兩個人站立」:兩位天使以人的形像顯現,站在底格里斯河兩邊(十4)。

         一個在河這邊」:「河」的原文在聖經多指埃及的尼羅河,作者採用這個字來稱呼底格里斯河,暗示上帝在出埃及時如何勝過埃及拯救祂的百姓,現在會同樣拯救祂的選民脫離敵人的迫害。──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暫編註解〕“另有兩個人”:這是律法規定起暫時至少須有的見證人的數目(7節;申十九15)。

         可能是“兩個”天使。

         我但以理觀看。5-13節是但10-12章異象的尾聲,而且大體上可以視為《但以理書》全書的尾聲。

         另有兩個人。這裡出現了另外兩位天使,和那位向但以理講述預言的天使在一起。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但8:13的兩個“聖者”。

         。就是底格裡斯河(見但10:4注釋)。

         另有兩人站立 解釋異象的天使(十5)以外的兩位天使。兩位天使的出現大概是為第七節的誓言作證。因為作證須要兩個人(申十九15),由於誓言是天使所作的,所以須要兩位天使來作證。兩位天使各站在河(底格里斯河)的兩岸。

 

【但十二56但以理見有三人顯現是誰?】

答:這是神賜給但以理先知的預言中,最後所見的一個異象。他觀看見有三個人向他顯現,一個站在河這邊,一個站在河那邊,這兩個人是兩個天使。第三個是站的河水之上的天空中,穿的是細麻衣,向天舉手起誓,這就是十章五節向但以理顯現的主耶穌基督(參一七七題)。他站在旁邊不但看見天使與主的顯形,而且聽到祂們問答對話的聲音。因著主的起誓,將選民以色列人末後的結局啟出來。(但十二713)。——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但十二6「有一個問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細麻衣的,說:這奇異的事,到幾時纔應驗呢。」

         站在河水以上穿細麻衣的」:指在第十章向但以理顯現的那一位天使(十5)。所以,當時共有三位天使;但以理和穿細麻衣的天使站在河的上游,而另外兩位天使在河的下游。──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暫編註解〕穿細麻衣的。但以理在異象開始的時候曾看見這個天使(見但10:5 6)。

         但以理隨意提到了“河”(第5節)和“穿細麻衣的”,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提到這兩者的但10章與本章屬於同一個異象。

         到幾時?天使說出了但以理心中最關心、卻沒有說出來的問題。先知所關注的是猶太人能很快得到完全的復興(見但10:2注釋)。居魯士的諭旨確已頒佈(拉1:1;參但10:1),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在詳細列舉了神的子民將要遭遇的事情以後,先知自然急於想知道“這奇異的事”要持續多久;“你本國的民……必得拯救” 的應許(但12:1)要在何時應驗。但以理沒有充分理解所見未來之事的關係。一部分預言要封閉,直到“末時”才會明白(但12:4)。

         這奇異的事,到幾時才應驗呢? 這句應譯為:「這些奇異的事到甚麼時候才會結束呢?」到幾時是迫害中的猶太人常問的問題(八13)。這奇異的事是十一章的異象所顯示有關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事件。

 

【但十二7「我聽見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細麻衣的,向天舉起左右手,指著活到永遠的主起誓,說:要到一載,二載,半載,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這一切事就都應驗了。」

         向天舉起左右手」:向天起誓;舊約時代的起誓多舉起一隻手(創十四22;出六8;申卅二40),舉起兩隻手表示起誓的動作特別莊重的嚴肅,誓言必定應驗。

         指着活到永遠的主起誓」:上帝永遠活著(四34),故祂可保證誓言永遠有效,絕不落空。「一載二載半載」:參七章廿五節。

         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聖民受迫害差不多完全被滅絕,以致力量消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暫編註解〕“一載、二載、半載”:亦作一年、二年、半年(參七25注)。

         到“一載、二載、半載”(那七年裏的最後三年半)結束的時候,災難時期的事件便要成就。這最後的三年半構成大災難時期(比較太二四21)。

         左右手。見申32:40。舉起雙手表示宣言的嚴肅性和確定性。

         活到永遠的。無人比這更大的誓言了(見來6:13;參10:5 6)。

         一載、二載、半載。指從西元538-1798年的一千二百六十年。第一次提到是在但7:25(見該節注釋)。其亞蘭語是`iddan(“特定的時間”)。本節採用它的希伯來對應詞mo`ed,強調天使所說的“定期”(見但11:35注釋)。神曾發誓要實現祂的諾言。

         向天舉起左右手 通常起誓只須舉起右手(創十四22;申卅二40)。但天使可能覺得這個誓言很嚴肅,所以向天空舉起雙手起誓。

         活到永遠的主 (參四31)以永生神的名發誓。希伯來人常指「永生的耶和華」來發誓(參士八19;申卅二40;撒上十四39,十九6)。

         一載,二載,半載 (參七25)原文意寫「一時,兩時,和半時」。本書的「時」和「年」是同樣的意思,天使的回答是須要三年半(半個星期年)迫害可望結束(參八14)。我們不知這三年半的時間從甚麼時候開始計算,可能作者是以11節所提示的時間,即主前一六七年十二月安提阿哥四世命人除掉常獻的祭開始。另外,有人認為該從阿波羅紐在主前一六八年帶兵進駐耶路撒冷開始計算。

         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 按照馬所拉經文,這個子句意思很模糊。原文直譯為:「聖民權力的破散」。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將「破散」和「權力」的位置互相調換,而讀成:「聖民的力量的破壞者」。馬所拉經文的意思是指聖民的力量;而七十士譯本修改後的意思是指安提阿哥四世和迫害猶太人的苦難。現代解經者大致接受七十士譯本的修正。如此,七節後半句可讀為「當聖民的破壞者的力量消失的時候,這些事就會完結」。這種信息可讓苦難中的猶太人得到安慰,安提阿哥四世是最後的迫害者。再過了不久,安提阿哥四世會逐漸失去權力,苦難和迫害都會過去。

         7 11 12節有關數字的解釋 尚無完全令人滿意的結論;過於精細的算法容易流於牽強附會,這些數字可能是象徵性的(參7:25; 8:14注)。一載二載半載、一千二百九十日預表敵基督逼迫的時期;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則指那直至大結局的整個時期。末期的聖徒須有極堅強的信心,凡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參太24:13)。

 

【但十二7「一載、二載、半載」:「載」是「時」的意思,有時也指「年」。這裡可能就是三年半的意思。安提阿哥四世派其將軍阿波羅留迫害耶路撒冷開始(西元前1676月),到馬喀比清潔聖殿(西元前16412月)為止,大約有三年半的時間。詳細的注釋可參考25 的注釋。此處的「二載」也是「複數型態」的「時」。也有人認為這「一載」、「二載」、「半載」都是巴比倫的神名。── 蔡哲民《但以理書查經資料》

 

【但十二8「我聽見這話,卻不明白,就說:我主阿,這些事的結局是怎樣呢。」

   暫編註解〕即使但以理也不明白這一切的預言。

         卻不明白。在這個異象的開頭一節中(但10:1),但以理說他“明白這異象 。在見這個異象的過程中,天使向先知保證要讓他“明白”(但10:14)。隨後的啟示是用寫實的語言來表述的。在提出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時間來回答“到幾時”的問題以後,但以理承認自己“不明白。”這個異象中但以理所不明白的部分是時間的概念。他正在祈求聖殿迅速得到恢復(見但10:2注釋)。這是眼前的問題。他似乎無法使預言中的時間概念適應他希望自己的同胞早得拯救的觀念。

         結局。雖然年邁的先知奉命封閉這一部分的啟示(第4節),他仍希望更多地明白其中的的含義。

         這些事的結局是怎樣呢? 但以理在異象中聽見天使的回答,可是他仍然不太明白。所以他再次請求天使,更清楚地說明在這些事情以後的動向以及時局的變化。但以理的問題像是一個無聊的問題,因為他的問題已經獲得回答。所以有些譯本改其問題為「這些事情以後的情況怎樣呢?」(見別西大和武加大譯本)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則改為:這些事情的意義是甚麼?事實上,但以理在詢問這些事情的結果,即安提阿哥四世死後時局的變化。君的死亡並不一定會帶給猶太人平安和繁榮,所以但以理更深入地求問有關猶太人未來的情景。如果是這樣,但以理的問題是求更多的了解。按照第9節,但以理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天使拒絕回答他的問題。

 

【但十二9「他說:但以理阿,你只管去,因為這話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

   暫編註解〕這裡沒有允許神所尊重的先知和僕人明白他所記錄之啟示的全部含義。只有那些看到預言的歷史應驗的人,才會完全領會它的意義,因為只有到了那時,世界才會獲得一個以這些預言的應驗為依據的信息。

         因為這話已封閉 因為這個異象的啟示已經封閉起來了,天使不再給予更多啟示。在將來適當的時機,這些事情的奧祕將很容易明白(參十二4)。

 

【但十二10「必有許多人使自己清淨潔白,且被熬煉,但惡人仍必行惡,一切惡人都不明白,惟獨智慧人能明白。」

   暫編註解〕使自己清淨潔白。人雖然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潔淨自己,但他卻可以用他的生活來證明神已經潔淨了他。這與後面“惡人仍必行惡”形成了對比。

         能明白。這是保證那些在末日虔誠而聰明地進行研究的人,將明白神為哪個時代所發的信息。

         必有許多人使自己清淨潔白,且被熬煉……能明白 在末後的日子,許多忠貞的子民將經歷迫害和苦難的熬煉,而能潔身自愛,堅持純潔的信仰和節操。他們不但能獲得拯救的報償,更能明白一切苦難的意義。但是,那些背信的惡人必繼續沉淪下去,不會了解事件的真義,更不明白神聖的計畫。在這節,作者將猶太人的行為表現分成善惡兩類,這種分法可見於啟示錄廿二11

 

【但十二11「從除掉常獻的燔祭,並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的時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

         一千二百九十日」:與下一節的「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可有三種解釋:

         第一,接受時代主義的學者認為本段(十二5-13)論述末世的情景。「一載二載半載」乃指七年大災難的後三年半。「一千二百九十日」比三年半多出卅天,那卅天就是基督第二次降臨後審判世界所需的時間(太廿五31-46);即是說,一千二百九十天是從大災難中期計算,直至審判完畢。「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比「一千二百九十日」多出四十五天,這四十五天是用來建立和安排千禧年國內治事的組織。

         第二,有學者認為「一千二百九十日」象徵安提阿哥四世至敵基督的迫害,「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則象徵整個迫害的時期直至上帝的國完全建立。117由於猶太人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故「三年半」乃是一千二百六十天,而一千二百九十和一千三百三十五都祇比三年半(完全數目「七」的半數)稍長,顯示聖民只會受迫害一段時間。另一方面,因為第七章廿五節(十二7)本說「聖民必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一千二百六十日),這裏卻指出實際的苦難要比預期多(一千二百九十日),甚至還要更多(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故此,聖民務要「忍耐到底,必然得救」(可十三13)。能夠忍受長時期苦難的,便是有福的人。

         第三,贊成第十二章一至四節,是論到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猶太人的學者,卻相信「一千二百九十日」表徵那一段由他不准猶太人獻祭直至他死亡的日子,而「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所多出的四十五天乃表徵那一段他死後直至建立新社會制度和籌備聖殿奉獻禮的日子。──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暫編註解〕“那行毀壞可憎之物”。在災難“七”的中期,敵基督會廢止猶太人的獻祭(九27;太二四15;帖後二4)。從那時起直到末時,共有一千二百九十日。正常來說,(一年有360日)三年半只有一千二百六十日。這裏額外的三十日,為要容許基督再來後之審判的執行。參看以西結書二十章3344節、約珥書三章23節和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2節的腳註。

         常獻的燔祭。見但8:11注釋。

         除掉。“除掉”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設立那可憎的。其重心可能在“除掉”,而不在“設立”。

         本節的話語與但8:11 12和但11:31十分相似(見該處注釋),一定是指相一件事。

         千二百九十日。與“一載、二載、半載”(第7節)或一千二百六十日有密切的聯繫。這兩個時期結束時所發生的事大體是相同的。所以可以推定它們大致覆蓋了相同的歷史時期。一千二百九十日比一千二百六十日多出來的時間,可能理解一千二百九十日的開始階段,是著重除掉常獻的燔祭,為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作準備。

         一千二百九十日 在八14,作者預言在一一五○日後猶太人將得拯救。但這些時日過了以後,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所以11節和12節是後期文士連續性的加筆,更改迫害的時期為一千二百九十日。這是三年半最長的時日。

         1112  1290天和1335天這兩段時期,可能指猶太人要受安提阿伊比法更多迫害,也可能是預言末世要來臨的逼迫。我們對這兩個日期不能作過分肯定的講解。

 

【但十二1112一千二百九十日/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古代世界大部分地區使用的陰曆都是一年三百五十四日。太陽年共有三百六十五日,是久已確定的事,因此他們必須定期加插規定日數的閏月來調整。希臘定立了每個月三十日的標準,同時定期調整以求符合太陽週期。按照每月三十日計算,一千二百九十日是三年零七個月。──《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12「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為有福。」

   暫編註解〕基督再來後還活七十五天(從災難時期的中期算起,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天)的人既然被稱為有福的,這必定標志基督千禧年國度確實運行之始。

         那人便為有福。第7 1112節的時期延續到第4 9節所提到的“末時”。天使說,那些看世界歷史最後幾幕重大事件的人是“有福”的(見太5:3注釋)。那時《但以理書》的封閉部分將要解開(見但12:4注釋)。再過不久,“至高者的聖民”就將“得國享受,直到永永遠遠”(但7:18)。

         等。暗示以下的預言時期將延續到一千二百九十日結束以後。

         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 11節的時期是安提阿哥四世的死期,而這個日期是聖殿重新清潔獻堂的日子。這個時日也見於以賽亞升天記四12。加筆者期望猶太人的讀者能再忍耐一些時候,因忍耐到最後的人,必得拯救和福氣。

 

【但十二13「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份。」

 

【思想問題(第12章)】

 1 按第1節所 「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這是否表示人毋須負責任?人在遭受大艱難時,對他人、對自己要負什麽責任?見3 10

 2 第2節裡是一個很大的對比。你認為你將會屬於那一類?參約3:16-18; 5:28-29

 3 雖然但以理在世之日不曾目睹預言的應驗(13)。他的責任是「小心保存神的啟示,留待末時的人可以閱讀明白。」(第4節注)你對末日的預言又有多少認識?你是否等候耶穌再來?你有沒有信心將來「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參太24-25章。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