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巴底亞書提要
壹、書名
與其他小先知書一樣,以本書的作者先知「俄巴底亞」命名。「俄巴底亞」的原文字義是「耶和華的僕人」,表明神使用他寫下本書以傳達神的旨意,用意在警告以東人,並安慰以色列人。
貳、作者
作者「俄巴底亞」,在聖經中原文同字,但中文和合版另翻成「俄巴底」、「俄巴底雅」、「俄巴第雅」,實則同名,故除本書作者之外,同名的人尚有十一位(參王上十八3;代上三21;七3;八38;九16,44;十二9;二十七19;代下十七7;三十四12;拉八9;尼十5;十二25)。我們無法推定前述這些人中哪一位是本書的作者,很可能他不屬其中任何一人。
有些聖經學者推論說,當以色列惡王亞哈的妻耶洗別欲殺害耶和華的眾先知時,他就是那將一百個先知藏匿在洞裡的家宰俄巴底(參王上十八3~4,13),因此神看中他的敬畏與忠心,將他興起來,作了一代先知。
叁、寫作時地
根據本書的內容所描述耶路撒冷的遭遇,再綜觀歷史上耶路撒冷先後共有四次遭難,由此推論它究竟是指哪一次,從而算出本書寫作的年代。
耶路撒冷城一共四次遭難:(1)第一次是埃及王示撒率兵攻打耶城(參王上十四25~28;代下十二1~12);(2)第二次是在約蘭作猶大王時,非利士人擄掠王宮所有的財寶(參代下二十一16~17);(3)第三次是在猶大王亞瑪謝時,以色列王約阿施陷了耶城(參王下十四8~14;代下二十五17~24);(4)第四次是在猶大王西底家時,迦勒底人攻陷耶城(參王下二十五章;代下三十六章)。
再根據本書所描述以東人趁機落井下石,下手劫掠的事來看,可以將第一次排除在外,因為當時以東人尚未獨立。又根據本書所描述的敵人是「外邦人」(參11節),故又可將第三次排除在外。這樣,極可能是指剩下的第二次和第四次遭難。
如果是指耶城第二次遭難,則時間大約在主前850年左右;如果是指第四次遭難,則大約是在主前586年。前者的時間比《耶利米書》和《以西結書》還早,後者的時間則比《耶利米書》和《以西結書》稍後(參耶三十九1~10;結二十二至二十四章)。
也有人斷定,本書應當是在第二次遭難時寫的,俄巴底亞眼見其災情,並在書中預言耶城將會有第四次的遭難,果然就在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結的時代,證實先知俄巴底亞的預言。如此,本書寫成大約在主前850年左右。
至於本書的寫作地點,應當是在耶路撒冷(參11,16~17節)。
肆、主旨要義
以東人自認為可以高枕無憂,而不念及他們原與以色列人有手足之情,反而在耶路撒冷遭難之際,幸災樂禍,趁火打劫。因此,神藉本書宣判其罪,並預言耶路撒冷(錫安山)將會得著復興,以東人所住以掃山也將會被以色列餘民佔有。
伍、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乃針對以東人在耶路撒冷遭難之時對以色列人的惡行有所預言,而以東人和以色列人同屬一對孿生兄弟的後裔,關係相當密切。神曾吩咐以色列人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彼此是弟兄(參申二十三7)。然而事實的發展,竟至彼此成為世仇(參民二十14~21;撒上十四47;王上十一14~22,25;詩六十題注)。特別是當以色列人遭受外邦人侵襲時,以東人不顧同胞手足之情,幸災樂禍,且助紂為虐,從中牟利。因此,神感動先知俄巴底亞寫下本書,表明神必要審判以東人的不義,為以色列人討回公道,全書言簡意賅,為後世留下深刻的教訓。
陸、本書的重要性
古代著名的教父耶柔米(Jerome,主後346~420)曾說:「《俄巴底亞書》是一本非常難讀的書。」然而,其中卻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意義和教訓,至少可從三方面來加以發掘:(1)就著預言本身,可以應用在世界末日中東的局勢,觀察如何分地,如何世上的國最後成為基督的國;(2)就著預表方面,以色列人和以東人分別預表基督徒的靈命和肉體,我們可以從以東人的生性和行徑,察知肉體如何敗壞,必須靠神才能對付肉體;(3)就著血肉關係而言,以色列人和以東人同為兄弟,竟至反目成仇,我們也可從本書學習,教會中弟兄姊妹該當如何和諧相處,彼此相親相愛。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一)本書是舊約聖經中最短的一卷書,僅有21節。
(二)本書完全針對以東有所責備與預言,而以東人最後一次出現在聖經中,是主耶穌時代的希律王,其後以東人在歷史上絕跡,正應驗了本書的預言。
(三)本書中列舉了許多的對比,例如:猶大人和以東人、錫安山和以掃山、狂傲和被人藐視、住在高處和被人拉下、欺騙人和被人出賣、耶和華說和你心裡說、聰明人和毫無聰明、喝苦杯和照樣喝、遭難的日子和降罰的日子、擄掠財物和歸於無有、萬國和國度必歸耶和華等。
(四)本書以「日子」為關鍵字眼貫穿全書。
(五)本書運用了剛健的詩歌體,以輓歌的格式寫成。
(六)本書雖然是一本預言書,卻在預言之中含示了豐富的屬靈教訓,例如這世界的作風和人肉體的敗壞。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本書的內容、所用詞藻和預言多處與《耶利米書》四十九7~22非常相似,例如:耶四十九14比較俄1,耶四十九15比較俄2,耶四十九16比較俄3~4,因此可以互為參考。
本書的主題和結構與《阿摩司書》相似,尤其是摩九1~15更為相近。唯本書是針對以東,而《阿摩司書》則針對四圍列國。
玖、鑰節
「和華降罰的日子臨近萬國,你怎樣行,祂也必照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俄15)
拾、鑰字
「以東,以掃」(1,1,2,6,8,8,9,18,18,19,21節)
「那日,日子」(8,11,12,12,12,13,13,13,14,15節)
「不當」(12,12,12,13,13,13,14,14節)
「報應」(15節)
拾壹、內容大綱
【神對以東的判定】
一、以東的罪性(1~9節)
1.驕傲(1~4節)
2.貪財(5~6節)
3.心術不正(7~9節)
二、以東的罪行(10~14節)
1.像與外邦人同夥欺壓以色列人(10~11節)
2.八個「不當」(12~14節)
三、以東的審判──與萬國同受罰(15~16節)
四、以東的結局──被以色列吞滅(17~20節)
五、國度就歸耶和華(21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俄巴底亞書註解》
《俄巴底亞書註解》參考書目
林克己《從俄巴底亞書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戰》
唐佑之《俄巴底亞書講義》
陳希曾《見證的失落與回歸——俄巴底亞書剪影》
陳終道《俄巴底亞書講義》
黃天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公義與慈愛》
盧俊義《俄巴底亞書信息分享》
《丁道爾聖經註釋》
《廿一世紀聖經新釋》
《馬唐納活石聖經註釋》
《新舊約輔讀》
《雷氏聖經研讀本》
《聖經姊妹版註釋》
《靈修版聖經註釋》
于力工《聖經助讀本》聖書書房
于中旻《聖經各卷箋記》聖經研究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串珠註解》浸宣出版社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浸宣出版社
吳羅瑜等《聖經──串珠‧註釋本》福音證主協會
呂振中譯《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李常受《生命讀經》台灣福音書房
周聯華等《中文聖經註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倪柝聲《聖經提要》臺灣福音書房
唐佑之等《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
陳瑞庭《聖經人地名意義彙編》少年歸主社
梁家聲《聖經各卷簡介》
華侯活等《天道研經導讀》天道書樓
華爾頓等《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麥康威等《每日研經叢書》
賈玉銘《聖經要義》弘道出版社
楊震宇《每日讀經》
蔡哲民等《聖經研經資料》
鮑會園等《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G.C.D.
Howley
etc.《現代中文聖經註釋》種籽出版社
G.A.
Lint
etc.《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World Library Press
A.M.
Stibbs
etc.《聖經新釋》福音證主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