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該書第二章綱目與靈訓要義
壹、內容綱要
【三篇預言性的信息】
一、哈該第二篇信息:預言將來國度中聖殿的榮耀(1~9節)
1.眼前的聖殿雖然看似無有,卻當剛強作工(1~5節)
2.神應許必使這殿的榮耀,大過先前的榮耀(6~9節)
二、哈該第三篇信息:呼籲保守聖潔方能蒙福(10~19節)
1.神百姓在事奉工作上有污穢,故不蒙神喜悅(10~14節)
2.從前工作不蒙神祝福,但從今起神必賜福(15~19節)
三、哈該第四篇信息:所羅巴伯所預表彌賽亞的得勝(20~23節)
1.神必傾覆列國的寶座,除滅列邦的勢力(20~22節)
2.神揀選了預表彌賽亞的所羅巴伯,以他為印(23節)
貳、靈訓要義
【建造聖殿引進神國】
一、神的同在與聖殿的榮耀(1~9節)
1.榮耀不在乎聖殿的大小(1~3節)
2.剛強作工,必得神與聖靈的同在(4~5節)
3.神必使這殿滿了榮耀,且大過先前的榮耀(6~9節)
二、建殿與聖別的關係(10~19節)
1.聖別不在乎人的觸摸與行為(10~12節)
2.污穢之人所作與所獻盡都污穢(13~14節)
3.聖殿重建以前,各樣工作遭神攻擊(15~17節)
4.從立殿的根基以後,凡事蒙神賜福(18~19節)
三、聖殿引進神的國度(20~23節)
1.神必要傾覆萬國的寶座與勢力(20~22節)
2.神揀選所羅巴伯預表彌賽亞,以他為印(23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以斯帖記註解》
叁、其他綱目
【鼓舞之言(二1∼23)】當人面對一件困難和要求高的工作時,常常會表現灰心,或對自己已作的不滿意,認為應該從頭開始過纔能彌補自己的心血,這便是昔日百姓在重建聖殿時所表現的一種心態,為此哈該先知用積極而富建設性的說話來鼓勵他們。
一、不要緬懷過去威榮的日子(3)──當時有些人緬懷七十年前所羅門王所建的殿之威榮,認為目前所建的殿,無論怎樣努力也不及昔日那座榮美的殿宇。他們忘記了時代已經改變,過去的事已不能重新再現,他們應將注意力集中目前。基督徒不能只緬懷過去的光輝,而應像保羅那種態度,面對更高的目標努力目前的工作(參腓三13∼14)。
二、要期待一個更榮耀的日子(6∼9)──先知提醒百姓現在建造的殿將充滿彌賽亞榮光色彩,使凡進到裡面崇拜的人均有分於彌賽亞國的榮耀。我們對於將來的看法是能直接影響我們目前所作之工的。
三、要注重和培植敬虔的內心(12∼14)──先知從祭司禮儀中取了一個比喻來表明人若不遵照神的旨意去崇拜神,以實際的敬虔去建立生活,整個生命都要受虧損。
四、努力作工的就必得獎賞(23)──同得榮耀的冠冕,得成為神所揀選受印的珍貴子民。──《新舊約輔讀》
【第二個預言——七月二十一日(二1~9)】
一、先知再次鼓勵百姓,確保耶和華與他們同在(二1~5)
二、將來聖殿的榮美更勝舊時(二6~9)
—— 馬唐納《活石舊約聖經注釋》
【第三個預言——九月二十四日(二10~19)】
一、聖殿荒廢以來,獻在祭壇上的供物一直都是不潔的(二10~14)
二、在聖殿的根基奠下之前,百姓仍受物資缺乏之苦(二15~17)
三、他們若重修聖殿的工程,耶和華必祝福他們(二18~19)
—— 馬唐納《活石舊約聖經注釋》
【第四個預言——九月二十四日(二20~23)】
有關外邦國度的傾覆和彌賽亞國度的建立等應許使百姓得鼓勵。——馬唐納《活石舊約聖經注釋》
【規模雖小神榮顯大之聖殿(二1~9)】
一、規模較小
二、主與同在
三、建築甚易
四、神榮充滿
五、神賜平安
——賈玉銘《聖經要義》
【第二章綱目】
貳、新聖殿的榮耀 2:1-9
一、七月二十一日,神對百姓說:現在聖殿的狀況是荒廢毫無榮耀。2:1-3
二、神鼓勵領袖與百姓都要剛強做工,因為他與以色列人同在。 2:4
三、神應許要賜給聖殿更大的榮耀,並要賜平安給以色列地。 2:5-9
參、聖殿的建造將扭轉以色列的命運 2:10-19
一、神要先知去向祭司問關於聖潔與污穢互相影響的律法。 2:10-13
二、以前猶太人不建聖殿的行為像是沾染污穢的,所以被神責罰,但如今開始建殿,污穢除去,神就會賜福給猶太人。 2:14-19
肆、關於所羅巴伯的應許 2:20-23
一、神對所羅巴伯表示,他要震動天地與列國。 2:20-22
二、神應許在天地被震動的那天,所羅巴伯將成為神的印,重新成為大衛王朝的繼承人。 2:23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聖殿的榮耀(第二章)】
1) 現今神家雖荒涼、1/3
2) 全地百姓當剛強、4/5
3) 神必震動天與地、6/7
4) 珍寶運來建聖殿、7/8
5) 做工之人當潔淨、10/14
6) 往日悖逆受虧損、15/18
7) 從今日起必蒙福、19/20
8) 列國傾覆歸上主!21/23
──
郭提多《哈該書讀經講道輔導提綱》
提要:
1 他鼓勵百姓工作,承諾第二聖殿的榮耀要超過第一聖殿。10
用聖潔與污穢之物寓指是百姓的罪妨礙了工程。20 神給所羅巴伯的應許。 ──《SDA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