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拾穗

 

【太十五1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说:

    法利赛人和文士这两种人并不一样,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本节的说法,表明他们是官方派来了解耶稣遵行律法的情况的。从耶路撒冷几个字更说明首府对此事的关注,那边的法律标准要严格得多,不像在加利利非正统派的活动时起时伏。──《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2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古人的遗传指的是口传的律法,即以旧约律法为基础,但已大大超出了它的有关生活规定的繁文缛节,最后发展成为一部各种法规条例纷繁琐细的米示拏。对法利赛人(大部分文士都是法利赛派)来说,口传律法与旧约律法有同等的权力。本节的前一半,便集中表现这两种权力加在一起的份量有多大。旧约要求在行一定的祭祀或礼拜时,须按照礼仪的规定洗手(如:出三十18以下;申二十一6),但饭前洗手的固定做法(可七34)似乎是耶稣时代之前不久才实行的,对平民百姓或许尚不能要求,但耶稣是拉比,不能不知道吧!──《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3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神的诫命呢?

    本节把诫命和遗传尖锐地对立起来,指出诫命来自神,而遗传则是你们的。耶稣的反驳既不采取全盘否定遗传的立场(那是撒都该人的立场),也不站在绝对否定法规条例的非律法主义者的立场,祂提出以何为先的问题。如果遗传要压倒神的诫命的权威,这种遗传不屑一顾。──《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46无论人的遗传与补充,如在神的话上,等不多时,必变作遗传而废掉神的诫命。有二种供献:(一)直接献神(捐钱于桶中)。(二)耶弗他。(如许愿、个人奉献。人生病向神许愿不吃肉、不用钱,于是父母不能吃肉、无钱可用。)耶弗他之许愿(士十一2940),是各耳板,犯不可杀人之诫命。这就是因人的遗传犯神的诫命,是违背神的断案。犹太人宁守各耳板,而废掉神的诫命。我们常说,圣经虽是如此说,然而……(此然而出事实,乃遗传也。)──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五7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

    假冒为善不是真坏,乃是假善;假善比真坏更坏。──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五10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众人一词和十三23436中的一样。那几处众人所听到的只是比喻,没有解释,因为解释只讲给门徒听。这里情况不同了,虽然他们听的教训(11节)仍然是个比喻(见15节注释),对门徒才作解释,可是在耶稣眼中,他们的地位是在宗教领袖和门徒之间,他们已能听到新的教训。──《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11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耶稣向众人讲了一个问题,即基督教会有一天定会以内心崇拜的原则,来代替旧约和以后犹太教煞费苦心制订的、礼仪上纯净的整套体系,祂将这个问题归纳在本节的这个警句里。这句话的含义还很隐晦,目的是不让其崭新的内容为人们立时彻底领悟,而要先解释给门徒们听。这句话的用词使人联想到十二3337;出口的言语正与入口的污物形成对比。耶稣在五2148里讲述了什么是一个基督徒的顺服,祂所关心的不是一个人外表的行为和对法规条例的恪守,而是那从心里发出来的18节)。祂的话表明祂认为罪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而不是产生于他四周的环境,这也就是所谓的原罪──《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1516这比喻就是指第11节的话。希腊字parabole还用于马太福音中的其它地方,比英语中比喻一词的含义要广一些,还包括希伯来词masal(格言、警句)的意思在内,一般指需要智者才能理解并应用的话。这里的比喻与第十三章里的的各个比喻一样,也需要给属耶稣内圈的人们作进一步的解释。耶稣的回答中流露出一丝诧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耶稣就此问题已给他们讲解过了;更有可能是与耶稣相处的时间已不短,且耶稣在教训中不断谈到对宗教礼仪应持的一般态度,他们应该十分清楚,故理解这个比喻应不再有问题。──《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1718凡入口的,其自然结果是什么呢?这里表达得通俗易懂(排泄出来是一种委婉说法,字义就是落在茅厕里)。反之,心才是一人的实质所在,故而是分别其洁净抑或污秽之根源。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心地如何,因为心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本性,不光是他一时的情感意气,也不光是他外表的表现(参六21,十一29中对该词的使用;心为人之本是也)。──《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19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

    这里毫不隐晦地道出人的七情六欲(见11原罪的注释),部分是取自十条诫命的后半部,加进了恶念一词,再次说明耶稣关注的是隐藏在一个人言行背后的思想。谤讟就是诽谤(见十二31注释),加进了这个词,说明这里也涉及对神和对人的态度,也就是说把十条诫命的前半部也包括其中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19上帝所关心的并不是我们如何行,而是我们为何要行;并不是在乎我们实际所行的,而是我们内心盼望的。正如阿奎那(Aquinas)曾说:『人是看行为,上帝是看内心。』──《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五20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这句话在马可福音里没有,因此有人认为,马太之所以把问题最后仍归结到饭前洗手(是文士的口传律法而非旧约的律法)的问题上,是有意避免广泛地涉及耶稣教训中有关旧约饮食法,而引起更为激烈的言论。有人指出,马可的记载中有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这句话,而马太在第17节却偏偏将其略去,更可证明马太的这一倾向。然而,马太谨慎地将问题局限在第2节所提的范围之内,正好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耶稣时期辩论的实况,虽然原则上是要废弃食物律,但尚未明确地宣布。马可的句子正确无误地指出了耶稣的话必将产生的结果,不过议题还未直接提出。──《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2122耶稣这次暂时到外邦人的区域,目的不是去传福音(24节表示得很清楚),而是在欢迎和反对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得不隐退190。迦南人的字眼多少显得古旧,在新约里这是唯一一次使用,可能是为了强调说那妇人是属于旧约时期反以色列人的异教民族的。喊叫用的是未完成式,表明不断求告的意思(23节门徒的反应证实了这点)。在这里以及第2527节里的主啊的称呼和八2等处一样,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示,但是求告耶稣时称祂为大卫的子孙,且是出自外邦人之口却是鲜见的。恐怕她已经隐约听到过犹太人对耶稣是不是弥赛亚的种种推测和议论(见十二23注释),所以想,这样称呼这位犹太来访者,祂必高兴;往下的对话(尤其是27节)表明,她已经意识到耶稣这位犹太人的弥赛亚的作用不凡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23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这里耶稣的沉默不答已很令人胆怯了,在第2426节里所说的话所表现出的消极态度,更加重了当时勉强的气氛。门徒们请求说打发她走吧,显然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平和安静的环境(参十九13?),他们认为答应她的请求是摆脱她的最好办法,所以并不阻挠(路加福音二29用的是同一个动词,指在满足了一个人的愿望之后释放他去的意思。参,太十四22,十五39;路十四4)。耶稣在门徒们表示支持妇人的请求之后说出了拒绝的话(24节),这比门徒们也同样反对她的请求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因为这里有个原则急待阐述清楚,不能简单草率地置于一边而不顾。──《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23「耶稣却一言不答。」

   一个受苦的神的孩子,当你正在渴望主安慰的声音,可是等了许久,一点得不着甚么,或许会觉得希奇、失望。但主的不答,并非是拒绝,乃是表示祂的默许和顶深的同情。祂是在「默然爱你」(番三17),因为祂爱你的心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也不是人心所能领会的。──

 

【太十五24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这个原则便是十56所说的原则,即传道的使命要限制在以色列人的范围之内。十56是耶稣对门徒们的吩咐,这里是说耶稣本人的工作方式。耶稣在这里是向门徒解释,为什么祂对妇人的请求作出如此令人意外的冷淡回答;这话本不是说给那妇人听的,在第25节才说她走到了耶稣的面前。──《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26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狗是当时犹太人骂外邦人用的;有人说希腊语的kynaria 是个昵称,就像现代西方文明中人们视狗为爱畜、宠物,故用这种昵称来表示对狗的感情。──《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27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主啊,不错,这句话不应看作是对耶稣刻薄话的逆来顺受,而应看作是一种不同意(对,是这样……”行,帮助我吧这样的口气);但是意思是因为,这就解释了她为什么不准备接受耶稣那不好……丢给狗吃的说法。她的论据是狗至少还能吃到碎渣儿。这一方面驳回了对她的拒绝;另一方面接受了耶稣的基本态度,即耶稣的使命主要在以色列;但这并不排斥别人也能与以色列人分享救恩,即或可能是居于第二位。就算她只是只,那么至少让她得到狗应得的那份吧!如果说耶稣的语言尖酸,那她的回答也够刻薄的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28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你的信心是大的!再无第二人受到耶稣如此的表扬(仅次于她的,要算是那位百夫长了,见八10)。仅仅表扬她不畏挫折而坚持得到(靠信心而不是凭外观)耶稣应允的精神吗?还是也包括灵性上的感知所赐给她的认识呢?她具有两方面的认识,一是认识耶稣以色列使命这个基本范围,二是也认识这并不是耶稣使命的最终局限。由此看来,这位妇人和那位百夫长一样,都预言将有一天真以色列会打破民族和文化的界线。──《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28「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

这是主特别许可的,祂并不轻易从腰间解下钥匙来交给人,任他支取,祂却让那妇人得着心愿的事。

我们必须为别人代求——这位妇人来为她的女儿求,有时我们只多为自己祈求,恐怕有些只是出于自私的意图,如果我们求能力、智慧与学效基督,目的为使我们能说明人。使徒约翰说:基督使我们脱离罪恶……作祂父神的祭司(启示录一章五、六节),我们需要得着释放,成为代求者。

我们必须尊重主权势——迦南妇人前来求大卫的子孙,祂却一言不答。她不应这样称呼,因为如果基督是犹太人的弥赛亚,就无法帮助她这个外邦人。她对祂的称谓是听来的,这样称呼也是礼貌的。但是当主沉默时,她就觉悟过来,她就以普世的人对神的称呼:主啊。她求主帮助,跪倒在祂脚前,她就进一步蒙受主的福分。

我们必须承受主恩惠——祂告诉她是什么身份,她是外邦人,在选民的家中她是无份的,她必须承认她真正的地位。她承认说:主啊,不错。你若能完全接受神的旨意,甚至自觉卑微,好像桌子底下的狗,那么你的祷告必得应允,神会照你所要的成就,这原是祂的旨意。

──迈尔《珍贵的片刻》

 

【太十五28「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罢。」

         这位迦南妇人,在她亟感痛苦的需要中,如此喊着说:「主阿,大卫的儿子(原文),可怜我罢!」她的祷告岂不是很恳切吗?那么,这样恳切的祷告,岂不是应该实时得着答应吗?我们的想法常是这样。然而,希奇得很,主「耶稣却一言不答。」(太1523)主对她似乎无话可说。但当门徒因着那妇人的呼喊而向主求诉时,主却回答他们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524)这一句回答的话,好像给了那妇人一个正确亲近主的提示:因为耶稣是「大卫的儿子」,这称呼只适用于以色列人,外邦人却没有权利应用这称呼。既明白了这点,她立即改变了她请求的地位,而只称耶稣是主了。

         主耶稣最初对她的反应,好像是一个拒绝,但实际上祂是在帮助她去寻求祂,不让她站在没有权利要求的错误地位上,而要她站在一个白白蒙恩的地位上。现在她的信心已经得着实时的反应(主的回答),她已经找到那个祈求的钥匙了。――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太十五3233与耶稣在野地里(即远离文明城巿的地方)待了三天的群众,必是为祂的权柄和神力所折服。他们是否同十四1323里的犹太群众一样,也在期望着这位受人爱戴的领袖,引领他们做出什么惊人的壮举呢?(见十四22)这次与上次不同,是耶稣主动提议给这些人弄些吃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门徒们已有了上次的经验,却还只会从提供食物的正常管道去考虑问题(或许门徒回答中的我们是强调他们自己没办法,提供食物的问题还得留给耶稣来解决)。或许他们把耶稣在十五24说的话理解得太死板了,因而对耶稣的建议并未认真对待,也根本没有指望耶稣会为这群外邦人行使祂弥赛亚的权柄。──《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32~39;十四15~21何以主那稣用五饼二鱼叫五千人吃饱,以后用七饼数小鱼只叫四千人吃饱(似乎饼少则能叫多人吃饱,饼多反叫少人吃饱)?】

    看完这两段经文之后,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五个饼两条鱼会叫五千人吃饱,后来七个饼却只叫四千人吃饱,为什么七个饼不能叫七千人吃饱,或说四千人只要四个饼就够了,为何浪费七个饼?

    在这两次神迹之后,有一次耶稣与门徒一同乘船渡加利利海门徒忘了带饼,船上只有一个饼,于是有人为食物不足而担心。主那稣乘机给他们一顿教训说:(可八章1421节)

    “我擘开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收拾多少篮子零碎呢”?

    他们回答说:“十二个篮子”。

    又擘开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收拾多少筐子零碎呢”?

    他们回答说:“七个筐子”。

    我们可以在这里列出一个表,把既成的事实和可能的事实一同列出来:

    七个饼    四千人吃  剩下七筐    饼多人少  剩下少

    五个饼    五千人吃  剩下十二篮  饼少人多  剩下多

    一个饼可能二万五千人吃剩下六十篮。

    没有饼可能给无数人吃,剩下的也无限量(太十六章5节说:门徒忘了带饼,可能一个饼也没有)。

    在属灵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依靠自己的本事越多,主表现能力的机会越少,而成就也越小;依靠自己的本事越少,主表现能力的机会越多,而成就也越大,假如毫无依靠,则主将完全负责,效果更奇妙。――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太十五3438这次事件与前次事件之间有几个很重要的不同: a)饼的数目、筐的数目和人的数目均不同,不过神迹之奇并不稍逊; b)这次用的是eucharistesas(祝谢了),进一步预示主的晚餐; c)在这个谈外邦人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了筐子一词,这是一种柔韧的筐子,用途颇广(徒九25把保罗从城墙上缒下去的也是这种筐!),而十四20所说的柳条篮子是犹太人所习惯的(见 BAGD p.447 b)。──《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五37有一点希奇的小差别,在五千人吃饱以后,收拾零碎的篮子称为kophinoi;在四千人得饱的事上,他们称篮子为sphurideskophinos是一种犹太人时常携带的窄颈而呈水壶状的篮子,因为犹太人惟恐勉强去吃外邦人的手摸过的食物,他们常常带着自己的食物。sphuris很像一只有盖的大篮子,甚至可以把一个人装在里面,这是外邦人所用的一种篮子。──《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五39耶稣叫众人散去,就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

    马加丹是什么地方,无人知晓(可八10说的是大玛努他),所以一些早期文本用抹大拉,即人们设想的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家乡来代替,也是情有可原的了。抹大拉在湖西,位于犹太人境内,这正与以后的情况相符了。马加丹究竟是抹大拉的别名,还是它的邻区,还是文本抄写的错误,这就不得而知了。──《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