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太福音第廿三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太二十三112謙卑的報償】

真正謙卑的人是很難找的。上帝對這一類不自私的人感到欣慰。從前有一位黑人學者Booker T.Washington是最好的例子。在他主持了阿拉巴馬州塔斯其基學院之後不久,他走到鎮上一個白人區,結果一位元不認識這位元名學者的白人富婆,上前拉住他,問他能不能用一些代價雇他劈柴。華盛頓教授正好沒有急事,於是他一口答應,脫掉大衣,就做起粗重的活兒。當他劈完柴火之後,就把柴火搬到廚房。一位女傭認出他,就偷偷的報告她的女主人這位學者的身份。第二天,這個尷尬的女主人到他學校的辦公室深致歉意說:「我不知道你的身份,昨天竟叫你做粗重的工作,非常不敬。」「夫人,這有什麼關係呢?有時候我也喜歡勞動一下。再說,替朋友做事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著名的黑人教育家微笑著回答站在他面前的貴夫人。她很誠摯地握著他的手不斷的搖頭,深深被他的態度所感動。事後不久,那個女人和親戚聯合為塔斯其基學院捐了幾千美元。

要切記,基督徒若把每一件事都當作是為主做的,還有那一件事是卑賤的嗎?做卑賤的工作不但蒙神喜悅,也能贏得別人的尊敬,這就是謙卑的真正報償。—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二十三8另譯】「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教師。」

每一個基督的門徒在定義上都應該是一個學生,並且是一直如此。你若是出馬要為人師表,你可能會過分的誇張你自己,結果只會在單純的聖徒的心思裡,製造出各種難處。我們過分自信於一己的所知而產生的優越感,必然會把許多的門都關了。我們應該樂意如此說:「對這問題我不知道,因神還沒有指示我。」自認博識的工人,只能招致批評。但如果你常存這種態度——「若是你有什麼事情要告訴我,我願意洗耳恭聽,因我在主面前也是一個學徒。」——別人一定不會太難為你。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雅3:1)我勸告你們,務要作一個長期的學生。——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太二十三8~10相愛如弟兄】「但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也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師尊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尊,就是基督。」

從這段聖經中,使我們看見一個真理,就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受夫子的尊稱,我們應該彼此以弟兄相稱,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師尊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尊,就是基督。

由此看來,我們彼此相稱為弟兄,是很合宜的,不需要什麼師,什麼父了。這對天主教豈不都是一個很明顯的指責嗎?那些人為的父,人為的師,有什麼價值呢?啊!實在可憐!!

既是一位老師,那我們都是學生;既是一位父,那我們都是弟兄。應該相親相愛,沒有高低之分,沒有遠近之別,沒有任何理由不相親,不相愛。

因此,凡嫉妒、紛爭、論斷、宗派等都是不認識主,不懂得是一位父親,或者說,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家,什麼是靈統了。既是學生,本應尊敬老師;既是弟兄,理當孝敬父母,或說敬畏神。俗話說得好:“一母同胞共乳生,還有幾時作弟兄。”

所以,“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攜手走天路。(彼前三8)—— 李慕聖《晨光》

 

【太二十三12天國內外──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天國的君王主耶穌基督,宣告進入天國的人,有八項“有福了”的品格(太五:3-12);現在,祂也照樣指出,在天國門外的宗教人,八項“有禍了”的資格(太二三:1-36)。正如惡是缺乏善,這兩種人的對比,也極明顯。
  屬天國的人,必須要虛心,才可以進入那窄門。但那些宗教人,當人前用他們自大的身體,擋住了天國的門,“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他們也不容他進去。”
  主宣告哀慟的必得安慰;祂也指責另一種人,不同情在地上無所靠的寡婦,不憐憫看顧需要的人(雅一:27),反而“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虔誠是虛的。他們不但要受刑罰,而且要受更重的刑罰,作假冒為善的工價。
  主耶穌應許,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因順從負主的軛,得享安息(太一一:29)。假冒為善的宗教人,只在乎“勾引人入教”,沒有可效法的榜樣,不能承受地域,而是承受地獄。
  進入天國的,是“飢渴慕義的人”,因為他們必得飽足,享屬靈的豐富。但那些宗教人,是“瞎眼領路”的,看不見屬天的事,也看不見坐在寶座上掌權的神,只是飢渴慕金,見錢眼開的教儈,“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自然是有禍的。
  天國之子有行動的信心,因愛而遵行主命令,有憐恤人的果子,而蒙神憐恤(雅二:13)。宗教人只重禮儀,“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是捨本逐末。
  神所喜愛的,是內心的清潔,進入天國須“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彼前一:22),清心必得見神。宗教人是只注重洗淨外面,裏面充滿污穢惡念,發為惡行,是屬於那惡者。
  和平之子是神的兒子,有“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雅三:17-18),結出義果。假冒為善的宗教人,外顯公義,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天國之子在地上為主受迫害,卻在天上有大賞賜。假冒為善的宗教人,迫害先知和義人,更把耶穌釘十字架,神的忿怒在他們身上,那些蛇類,毒蛇之子,難逃地獄的刑罰。
  假冒商品,是不道德的事。假冒為善的宗教,比沒有宗教還糟。慈愛的主耶穌,竟用最嚴厲的話,責備那些宗教人有禍了,要切實悔改,作天國之子。
── 于中旻《聖經研究》

 

【太廿三12“自卑的必升為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首相邱吉爾對保衛國家有功,戰後退位時,英國國會擬通過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銅像,置於公園,令眾人景仰。邱吉爾聽後,回絕說:謝謝大家好意,我怕鳥兒喜歡在我的銅像上拉糞,還是免了吧!

  文學大師錢鐘書先生最怕被宣傳或在報上披露。一次,一位英國女士求見,錢先生執意謝絕,在電話中對她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

  羅西尼生於1792229日,所以他的生日只能四年一次, 過第18個生日時,已72歲了,他為此而感到高興,因為省了許多麻煩。在過生日的前一天,一群朋友對他說,他們已集了2萬法郎,要為他立個紀念碑。
  他聽了說:浪費錢財!給我這筆錢,我自已站在那裡好了!── 佚名《喻道小品》

 

【太二十三12光要照己】「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在屬靈的事上最忌主觀,因為一主觀,就是有許多亮光只能照別人,卻不照自己。一個主觀強的人,往往只覺得自己比別人強,自己比別人對、比別人好,很難使別人得著造就,只想著如何造就別人,漸漸就陷入驕傲、固執中。以致成了眼睛昏花、心裡愚蒙的人。只持守以往的一點經歷,一點也放不出新鮮的光來。

一個主觀的人,常喜歡叫別人接受我的,喜歡人來高舉我、尊敬我,以我為師等等;這樣一來,就失去了肢體的交通,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枯水井,不能滋潤心田,更無法以真光去供應別人。

 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需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李慕聖《晨光》

 

【太廿三15作宣教士的人最大的危險,就是他想要使人轉入一圈子,而不是一種教;他關心帶領人到一個教會,勝過到耶穌基督面前。

         偉大的印度基督徒神秘主義者披雷曼奈德,在他的自傳中,有幾處提到宗派主義時常損壞著基督教:『我以基督徒的身分說話,上帝是我的父親,教會是我的母親,基督徒是我的名字,大公教會是我的別號。我說大公教,因為我們所屬的,正是普世的教會。我們還需要其他的名稱嗎?為甚麼還要加上安立甘會、聖公會、復原派、長老會、却理公會、公理會、浸信會等等呢?這些都是分裂的宗派狹窄的名稱,它們會使人的靈魂枯萎。』──《每日研經叢書》

 

【太二十三16~19不作瞎眼領路者】「“你們這瞎眼領路的有禍了!你們說:‘凡指著殿起誓的,這算不得什麼;只是凡指著殿中金子起誓的,他就該謹守。’你們這無知瞎眼的人哪!什麼是大的?是金子呢?還是叫金子成聖的殿呢?你們又說:‘凡指著壇起誓的,這算不得什麼,;只是凡指著壇上禮物起誓的,他就該謹守。’你們這瞎眼的人哪!什麼是大的?是禮物呢?還是叫禮物成聖的壇呢……?”」

什麼是瞎眼領路的?就是注意殿中的金子和壇上禮物的人。那什麼是殿中的金子及壇上的禮物呢?是否就是我們所認為的一些教訓、亮光,或自己的一些經歷,或自己的一套事奉神的規則呢?

我們叫人敬拜神,卻往往是照著我們的方式,重外表,不重內心;重形式,不重精意。我們叫人走奉獻的路,過奉獻的生活,是照著我們的所認可的那種規矩,卻不在聖靈裡,忽略了聖靈在人心中的工作,不相信聖靈會使人明白進入真理。結果自己是瞎子,因為沒有靈裡的認識,也叫人落在黑暗中,看不見靈裡的亮光,只有教義的外貌,卻沒有聖靈的活力。

在當今教會裡,注重外表格式的人何其多,讓人跟著人行的人何其多,把人拉在人的權下的人何其多。這些人何等可憐!—— 李慕聖《晨光》

 

【太廿三27~28在春天的陽光之下,就一個巴勒斯坦的路上旅行的人看來,這些墳墓在日光之下閃耀著白色的光彩,顯得相當好看,可是在裏面卻充滿了死人的骨頭和屍體,一摸到它們就會染到污穢。耶穌所說的這番話,正是法利賽人清晰的寫照,按他們表面的行為,他們是極其虔誠的人,可是他們的內心,卻充滿醜陋與使人墮落的罪惡。

         今天仍有這種情形,莎士比亞曾說:一個人也許笑了又笑,卻是一個懷人。一個人也許走路低著頭,踏著恭敬的步伐,雙手交疊,姿勢謙卑。可是他可能總是用冷酷輕視的眼光,看輕那些他認為犯罪的人。他的謙卑本身也許祇是驕傲的偽裝;他走起路來顯得那樣謙卑,也許心中卻洋洋自得要使他四圍的人看到他是多麼虔誠。再也沒有比使一個好人不知道他的善行更困難的事了;一旦他知道自己之善,他的善就已經消逝,無論他在外表上顯給別人看見的是怎樣。──《每日研經叢書》


廿三28尋找漏洞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許多罪犯在他們受審的時候,都希望能找到法律的漏洞使他們不受懲罰。如果他們有足夠錢的話,他們願意付大筆錢給律師,來為他們開脫罪責。
這種尋找漏洞的作法在法庭以外也常出現,有一篇文章,題目是連神的律法也有漏洞。文中提到在耶路撒冷有一位猶太教的法律專家,他想出非常巧妙的辦法,使他和一些人逃避舊約中的律法以及猶太人的傳統。他堅決否認他是幫助他的當事人違背律法。他說:神的律法是完美的,如果它留下一個漏洞,唯一的理由是神准許我們利用它。
在馬太福音23章,耶穌嚴厲責備那些為謀私而曲解了神律法的宗教領袖們。神今天會對你和我怎麼說呢?我們是為了原諒自己的不順服,而在神的話裡尋找藉口來減輕自己的內疚呢?還是虔誠地按照詩篇的話,簡明地宣告:我守了你的訓詞?(詩119100
神的話是為我們的益處而賜下,
為的是使我們遵守它,
不要斷章取義地只選自己喜愛的章節,偏行己路。
聖經的目的是為光照我們的道路,
而不是掩飾我們愧疚的痕跡。
──《生命語》


【太二十三28心靈清潔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身為一位年輕的家庭主婦,我喜歡徹底打掃房子,但麻煩的是房子很快又變髒了。最終我發現,如果我適當保持房子乾淨,那麼即使不是很乾淨,表面上看起來也比較乾淨。漸漸地,我更注重房子的外觀,而忽略了徹底打掃。這樣湊合不僅方便,而且讓人也可以接受。其實這是自欺欺人,直到有一天陽光燦爛,我表面上乾淨的房子現出了原形:充滿灰塵,骯髒不堪。
在耶穌的時代,那些文士和法利賽人是偽善者,他們只關心表面的乾淨,而不關心內心的聖潔(太2325)。當耶穌之光照耀在他們身上時,就顯示出了他們表面上的宗教生活。耶穌沒有說這些表面行動就一定是錯的,但如果用它來掩飾那邪惡的心就是錯了。對於這些人,早就應進行心靈的潔淨。
保持房子清潔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心靈的潔淨。只有內心聖潔的人在耶穌到來時,才可以滿懷信心去迎接他。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嗎?你需要進行心靈的潔淨嗎?現在該是關心你的心靈的時候了。
想一想
保持心靈潔淨的唯一辦法是什麼?(多33~6
在我們相信耶穌基督以後嗎?(約316
如何保持我們的心靈潔淨?(約壹19
聖潔之心所擁有的是心的聖潔。
──《生命語》

 

【太二十三2931第七禍是指出文士和法利賽人仇視神真正的使者,並預言其後果。西元第一世紀時修建華麗墳塚之風盛行,也有給早已死去的名人追建墓碑的(如希律在大衛王的墳上立了大理石新碑,見 Josephus Ant. xvi. pp.179182)。耶穌以此為喻,證明他們一心想榮耀先知和義人,卻不知有多少先知,按舊約的記載(按後來的傳說則更多),正是死於那些在位掌權者的手下呢。參看使徒行傳七52。不管當時宗教領袖們的話講得多麼漂亮,他們仍不愧是他們祖宗的子孫,從他們對待神差遣的使者的所作所為便可得到證明(34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三37「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

這幅景象只有最偉大的藝術家才可繪成不朽的傑作。從尋常與平凡的情景中,看出不可磨滅的無限意義,這樣的方式能經歷時代的考驗,必是蘊藏著極大的能力。這就是主耶穌的特性,祂可將一個破舊的皮袋、一件補過的舊衫、一群不能進入鄉下即筵席的,都成為祂的題材,描繪出無可忘懷的圖畫,求主賜給我們赤子的心,好在尋常事物中,看見奧妙的事。

但是這情景確抓住我們!誰會聽見那群小雞的叫聲,知道它們受危險的威脅?但是母親會立時覺察,迅速地來到小雞中間。多少時候,我們因生活的忙碌,而聽不見主的呼聲,沒有及時到祂的翅翼下得安息。

本仁說母雞有六種至八種的啼叫聲。主也以不同的目的呼喊我們——有時要我們靠近祂的胸懷得與祂相交。有時只是要我們安息;有時祂呼喚我們享受祂的豐富,以祂的話語指引我們。有時只要我們躲在祂的豐富,以祂的話語指引我們。有時只要我們躲在祂的翼蔭下,等那兇惡的過去。

我們常聽見警告的聲音。任何試探或試煉都是預先可以知道的。當一時衝動,我們沒有好好依靠主的保護,祂呼喚你,你竟沒有聽見,多少次了!祂呼召我們來靠近祂,我們卻不願意!

── 邁爾《珍貴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