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天國的七個比喻……………………太十三 ……………………… 于充旻
天國的比喻…………………………太十三 ……………………………
基督徒生命的成長…………………太十三1-9;17-23……………載正毅
莊稼已經熟了………………………太十三1—9 ……………………蘇天明
撒種的比喻……………………… 太十三1—9 ……………………張信得
撒種的比喻……………………… 太十三1—9:18-23 …………唐崇平
土淺的信仰……………………… 太十三l-23……………………黃六點
主耶穌的七個比喻……………… 太十三1-52……………………翟輔民
主耶穌的比喻 ……………………太十三1—52 …………………翟輔民
論天園之七譬…………………… 太十三1-52……………………宣 信
工作主義者的酬報……………… 太十三3-9……………………
嚴和德
撒種的比喻… 太十三3-8;18-23;路八5-8
11-15;可四3-8,14-20 …… 鄧理察
撒種與結實……………………… 太十三3-9,18-23……………戴伯福
沒有根的一代…………………… 太十三5-6……………………
鄭 果
「比喻」之研究 ……………… 太十三10-16………………………
神的佃………………………… 太十三10-23;林前三9 ……劉淇水
四等人之感官…………………… 太十三10-24;結十二2…… 建
信
真活神的子…………………… 太十三13-23…………………吳永華
結果子榮耀神………………… 太十三17-23:加五16-24 …戴伯福
麥子與稗子 ………………………太十三24-30;36-43 ………王輝文
稗子的比喻……………………… 太十三24-30
……………… 唐崇平
稗子的比喻 …………………… 太十三24-32
…………………張信得
稗子的比喻 ……………………………………………………… 古樂人譯
讀經心得 ……………………… 太十三24-30
,36-43 ………李敏正
天國是什麼?……………………太十三24-50 ……………… 蘇慶輝
天國好像…………………………太十三31-32 ……………… 梗本保郎
由小漸大,登高自卑 ………… 太十三31-32
………………………
天國在何處?(上)………… 太十三44 ……………………
陳益文
天國在何處?(下)………… 太十三44 ……………………
陳益文
價值的信仰—地下寶藏 ………太十三44 ……………………
戴正毅
貴重的珍珠 …………………… 太十三44-50
…………………聖道講臺
神的國 ……………………… 太十三44-50
…………………………
尋找好珠子 …………………… 太十三45-46
…………………鄧瑞美
商人求珠 ……………………… 太十三45-46
…………………李救普
把惡人分別出來…………………太十三49-50
………………… ……
這不是那木匠的兒子麼 ……… 太十三53-58
…………………俞雅各
天國的七個比喻 于中旻
經文:馬大福音第十三章
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主耶穌論到天國的奧秘,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可見這是一件很要緊的事,我們當十分注意。
我們必須先提到:一、比喻的目標是教訓,不可視為預言或偏重預言性的解釋。二、比喻的主體必須明確界定,不能作無限度之演繹彎曲延伸。三、比喻有獨立之個義。四、在主耶穌的這七個比喻中既不可能有矛盾、也不應該有重複。
領受主道
關於撒種的比喻,是這些比喻的根本比喻,乃是說人聽道的情形。我們當除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一21)人必須把石頭、荊棘各樣攔阻除去,認清一切罪,悔改賠罪。正如以色列人靠羔羊血從埃及出來,要把「舊酵除盡」——過逾越節除酵,對付罪——才可領受主道,重生結出善果。「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借著神活潑常存的道。——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前一23-25)
現今一般的趨勢,是忽略預備土地,以致雖聞道而仍心裡剛硬污穢,不適於耕種生長。所以主說:「要開墾你們的荒地,不要撒種在荊棘中。」(耶四3)
儆醒謹防
仇敵來了。那惡者要敗壞主的工作,把稗子的惡種撒在好田裡,形成麥稗互生的局面。我們不僅要注意「容這兩樣一齊長」不必拔出稗子的寬容,更須注意「從那裡來的稗子呢?」及何時、並如何來的。[這是仇敵作的」,「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所以我們當時時儆醒謹守,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勿讓仇敵惡酵敗壞教會。
外面發展
天國好像一粒芥子,是隱藏不易發現、微小不被注意的;但它的本質是有生命的,自然會從外面看得見。真的信心(信仰)如芥種,不是把它藏起來自我欣賞,乃須種在田裡,就長大成樹。真實信心是看得見的。一個真基督徒,會「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彼前三15),他的見證就成功了。這種改變、長進,是明顯的、看得見的。我們若是真接受主的道,「種上了」以後,自會如此。有人認為「芥子成樹」,乃是違背「各從其類」之律。實則這乃指「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可四32)在某些地區,真是如此,並不是罕見的事,也不是假設的「變態」,以為是教會的失敗,實並不然。乃是初熟果子復活生命之表現。
又有人以為「飛鳥」必是指「那惡者」。其實飛鳥並非特定之人,不是「預表」,並非告指「那惡者」,這是表徵或喻指。(關於此點容另詳論)「各類飛鳥」宿於蔭下,乃指使萬民受庇蒙恩之意。(結一七23)
內裡默化
恰是相對的一面,天國不止是看得見的,也是氣質的變移,這是外面看不出來的潛移默化,對於個人就是「天國在你們心裡」的情形。五旬節聖靈降下,教會的發展就是這樣。本來是「沒有學問的小民」,而大有膽量、有能力,為主作見證;外貌未變,「看出」他們、「證明」他們,(徒四13)但那種上面來的奇妙的大能大力,叫敵人希奇。
這裡也有同樣的難處,以為「酵」是指罪惡、惡酵、舊酵等,但並不儘然。(參利二十三17;七13)婦人是指生育之力,酵只是指隱藏的能力。
唯欲得寶
天國像寶貝藏在地裡。人要尋求,才能遇見:必須有渴慕之心,並得主開他的眼睛,看出主的寶貴,而後才肯變賣所有的——「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
這裡不是說買寶貝,乃是說「買這塊地」,自然可得地裡所有之一切。也許這地不是最肥沃,或不夠平坦,但有寶在其中。今天,也許地上的教會不是使人滿意的,多有人的軟弱缺欠顯出來:但其中有寶貝,使人從而認識基督,得著基督,到得救人數添滿,主再來時,得被提進入榮耀。
愛人靈瑰
天國不是珠子,乃是像尋找好珠子的買賣人。我們當如主,看人的靈魂是重價的珠子,甚至犧牲性命。愈是重價的珠子,必然是經過更多的苦。愈愛珠子、愈肯變賣一切所有的,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作成主的工作,得人歸主,使罪得贖而蒙恩,榮耀主名。
時候滿了
神有一定的時候,無所增添也無所減少。到有一天來到,天國的「網」滿了,不再從「海裡」(世界)收聚各樣水族—也就是「世界未了」。那是「麥子」成熟的時候——主的真教會成為潔淨而豐盛—也是「稗子」成熟的時候——罪惡越久越惡,達於極致。就要把義人惡人分別出來,有不同的結局。(詩一4-6 )
現在看這世界上、國際間、教會中,一切的徵兆,都可知道那日子近了。為了那將要臨到的時候,就是悅納拯救過去的時候,在恩典之門關閉之前應當作成主工,把握時間,到主再臨時,才可得著滿足賞賜,不至羞愧。
天國的比喻
經文:馬大福音第十三章
這一章裡所載許多的比喻,是在同一個時候說的。那個時候,正是主一生工作的大關鍵。這些比喻的目的,是表明天國在未來各世代如何演進!
一、撒下的種——撒種的比喻
種子都是好的。但因土地的不良,及外來的侵擾,大半是空撒了。但有一部分發芽長大而成熟。那些會長大的,它繁殖的程度就很可驚人,有的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
這一個比喻在基督教的傳播與其發達上.已得應驗。這個比喻在每個聽道者的個人身上,也已可以找到應驗!
撒在路旁的是代表對於福音漠不關心的人。對於種子任意踐踏,且因聽得太多心地剛硬。雖然對於真道非常熟悉,但絲毫不為所動!
撒在土淺之處的是代表富於情感的聽眾,對於真道有興趣、有感動,但沒有徹底的覺悟,在真道上無根基。他們屬靈的經驗,只如曇花一現而已!
撒在荊棘裡的,是代表屬世的聽眾,只用一半的心來接納道種,尚有一半是留給今世的宴樂或今世的思慮。所以種子在他們心中,不是被貪愛世界的心擠住,就是被憂患世界的心擠住,以致所有的感動與高尚的志向,無從堅立,善工敗于遂成!
撒在好土裡的,是代表真實有心的聽眾,用整個的心來接受道理,完全相信、順服,並結出公義與實際有用的果子,證明他們信心的純篤!
二、參雜的種——稗子的比喻
這個比喻與前個比喻,有緊要的分別。在此說到另一撒種者,和另一不同的種子!就是魔鬼和異端與邪惡的種子。並且在這比喻裡,種子不是代表一個理想,乃代表一——惡者的兒女。認真說起,種子實在應該是活的人物,不該是抽象的東西。撒下邪惡的種子,意思就是受惡者欺騙,容讓沒有悔改不合格的人進入教會。主說此類不幸的事,從早就有,至今還沒有停止。這個比喻的目的,是要提醒他的門
徒不必努力於拔除異種,拒絕不合格的信徒,患了火熱,而無智慧的危險。這不是贊成教會收納不合格的信徒。教會於可能範圍內,當然要避免此事。但既已收納他們,就要小心對付,免得無益反害。但經過嚴格的考察,多半此類的事,還是留給智慧而聖潔的天使去辦理,因最後分別麥稗的事,是神交給他們的!
三、表面長大——芥菜種的比喻
這樣的長大是迅速而非常的。教會在最初三世紀中曾如此發達。這個比喻在那時已得著應驗。今日此類的情況,亦所在都有。在表面上與數量上,實在有了不少的增進。就是在力量上,也有迅速的長大,這種情形今日更是明顯。我們為著基督教國家所管轄的七百萬萬的人民,並三二百萬從黑暗的異邦中歸向神的人、感謝神。此外還有一百三十萬的復原教信徒,由各教會生出來的。但是這種的長大,並非健康的發育。這一棵樹不是完全栽在神的園中,天空的飛鳥已經住在他的枝上。這些鳥已經失丟好名聲。他們在第一個比喻中,是破壞種子的惡者,現今竟然借著第三個比喻裡的樹,為他們的避難所,證明不潔的靈和惡勢力常以神的教會為存身之處。正因樹大的緣故,他們常被忽略。
四、裡面發展——面酵的比喻
面酵在聖經預表中,常是表明邪惡。絕不是表明良善或清潔。面酵的發展是表明教會裡面的敗壞日漸加深,當外面愈形長大之時,尤為狼狽!按事實來看,這比喻實為真確。不論當年基督教從外面看,是極其興盛,甚至遍及羅馬,誰知那時正是羅馬教及其連帶的異端發生的時候麼?就是今日的教會一方面在發展著,一方面屬世異端,不信以及死的現狀,亦在暗動著!
五、清潔與忠實的餘種——隱藏的珍寶
這個比喻是指著教會裡的人說的。隱藏的珍寶,是表明在教會的腐敗當中,仿隱藏著一些真實與純正的份子。我們感謝神因他為著自己的大名,保留這一些人。我們真是喜愛他們。
許多人解釋這個比喻,說他是與我們的主耶穌直接攸關的。這樣說法,與這些比喻的總題目,大相徑庭。因為這些比喻是論到天國的演進,不是論王的價值與其品性。並且我們斷不能說我們買了主耶穌基督如同珍寶。他買我們,那話是真的,我們還未認識他的時候,他就起首買我們。他不是隱藏的珍寶,要我們去尋找的。乃是他尋找我們,乃尋見我們於失喪之中,就變賣一切,來買我們回來。他不但買我們,並且買我們所在的田地。這個整個的世界,是他所救贖的。為著神所寶貴的子女的緣故,他且要叫這世界恢復舊觀而顯榮耀!
六、真實教會的最後合一與榮耀—重價珠子的比喻
在此,隱藏在教會裡的珍寶,(就是上一個比喻裡所說的,)合而為一,所以只用一顆重價的珠子來表明。珠由深黑的海浪裡取出來,正如教會由罪惡裡出來一般,後來被神的恩典潔淨。至終當主再來時成為他兒子的裝飾與榮耀。照樣歷代中凡真實純正的信徒,至終也要集合,全宇宙的人都要定睛看新耶路撒冷與羔羊新婦的美麗。
七、最後的分別—撒網的比喻
這一章裡許多的比喻,就用著這一個比喻來結束。漁人的網,暗暗的臨近他的目的物,慢慢的把他們拖到岸上,至終照著每個的功用與價值,來分別他們。現今這個看不見的網,也已經撒在人類的海中,臨近人的生命與靈魂,一天一天挨近於他們的幸運,在那裡要被天使的手來分別他們,不是按著情面,不是按著私見,不是按著地位或貧富,因為各人要照著他的本身被分別!
基督把以上各比喻,來形容歷代的光景,現今正是臨到末世比喻的時代。他最後所發的問題,我們要拿來自問一下:「你們都明白了嗎?」
再後所說的話,是描寫智慧與聖潔的教師。主自己就是這教師的模範。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若要成為良善的教師,把屬靈道德的大原則指教人,我們就要效法主的法度來闡明他,不但使人明白更使人知道如何應用。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舊的原則,是萬不可更改或增滅的。但可以應用在我們新的環境上,給我們新亮光與新力量!
以上七個比喻是馬太福音所載主耶穌第二長篇的講道。登山寶訓是主第一長篇的講道。此後七個比喻,講到主的再來,是第二長篇的講道。
基督徒生命的成長 戴正毅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9節;17-23節
撒種的比喻
㈠馬太福音書很有特色,將耶穌天國的教訓集中在五、六、七章。神蹟在八、九兩章(包含馬太本身的得救)把天國比喻記在十三章。
㈡天國的比喻是在說起什麼是天國(神的國——神為神—王,我們做他百姓——國民)。以何信仰來成為神國的國民。又如何將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即將人間成神的國。
㈢撒種的比喻是種子(神的道)撒種者(神用的人)皆同一則有四種不同結果。問題不在神那一方面,是在於接受者——「土地」(人)。有三種阻礙:
一、路邊之地(未耕耘之地)——預表只聽道不關心者,以致有撒但的引誘和欺騙。如同創三1-5。撒但試探人,使人陷入懷疑神的道(話)。加添不接受,不相信神的道(話)墮落。撒但不怕人聽道要我們聽了,懷疑,不接受(相信)。
二、石頭之地(沒下功夫之地)掘不深——接受主道。尚有人的因素,成為阻礙。
㈠自己之因素——中間一層石頭—罪惡、壞習慣、私欲。
㈡以致受「人」的攻擊,遇見患難逼迫就跌倒。陽光雨水本來是要使它成長結果。因沒除去中間一層石頭,無法劄根是沒有幫助,反而摧毀(離開主)。
三、荊棘之地——掘不寬,只顧自己(個人、個體)不顧及眾人結果是被荊棘「擠住」——如四面楚歌—迷惑(分心)遮蓋(混亂)。錢財在高度資本主義發展社會裡,如果只顧自己,不顧全體必形成「金錢第一」之情形,重現實、無人情、無人性。以死的錢來左右活的人。
四、好的土地——即有耕耘——深又全部耕松下肥之地。最重要的是能「結果子」之地。以示是好土地。
㈠「結果子」需要經常按法下功夫。因為生命的成長正如詩篇一篇2 -3節所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即是如此。一方面追求向下劄根,同時(也必)能向上成長結果子。
㈡中文「結果」之意思是終於目的,最後要成好的土地。要以「結果子」作最後的目的,最終的目標。以致於有「結果」的結果才「名符其實」——結實。不但葉子茂盛、莖子長大、長高;甚至不只是在開花,美妙景象——物質豐富,事業發展,一切美好。應該在這些之後,最後還能結果子——正如保羅在加拉太書四章19節所說:「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活出基督,彰顯基督的樣式。
㈢如果是好土地必會結實三十倍、六十倍、百倍——即伍千而成壹萬—兩萬、四萵……,兩仟—四仟—捌仟……。級數的增長。基督徒的生命的彰顯必是「羊會生羊子」。成人會生子女,會照顧子女。成年的基督徒(靈性成長者)必會在屬靈上生產(生子、女)。即一位基督徒有四個「生」,除了「肉體」「重生」將來「永生」之外,現在會「靈生」。
五、結論:如果我們成了好土地,神必如同詩篇二十三篇6節所說:「神的恩惠、慈愛必如陽光、雨水永遠隨著我們。讓我們永遠在他愛的殿中(裡面)成長。」
莊稼已經熟了 蘇天明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9節
耶穌傳道時曾作了撒種的比喻(太十三1-9:可四l-9;路八4-18),這位撒種者就是主耶穌;信徒若熱心撒種到時必收割(詩一二六6),所撒的種子就是神的道(路八11),道會生長結實(西一5-6)。耶穌向撒瑪利亞的婦人撒種。莊稼已經熟了(約四35-38)所以藉以提醒門徒。
一、舉目向田觀看
舉目觀看是叫門徒有遠大的眼光看天國的禾稼,西洋俗語:「以鳥的眼光看則生存;以蟲的眼光看則敗亡」,而屬靈眼光的遠大重要性,尤甚于世界的遠大眼光。「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九36)當時猶太社會雖有聖殿、祭司、文士、長老,但都不能作牧人,人民在困苦流離中生活;舉目看今日世界,一切建設繁華確已登峰造極,然而在屬靈的事上,也是困苦流離,如沒有牧人的羊一樣。
二、可以收割了
撒種的最後目的是收割。撒種有人,收割也另有人,但收割是時間性的,收割期就是莊稼熟了的時候,這是很寶貴的一段時間,過去就不再來,必須緊緊捉住,沒有第二次機會。莊稼若已熟,就急待收成,不可耽延,今天耽延,明天也會耽誤,機會就錯過了。舉目觀看臺灣社會,正如待收割的田園,今日教育普及,人人能看福音單張,年輕的一代,已失去對舊有民間的信仰,人們對基督教已不再敵視,正是我們傳福音收莊稼的大好時機。
三、積蓄五穀到永生
這世界是變化不停的,價值觀也日新月異,我們所作的工都不過是暫時的。雖然科學,文化、教育……等工作有其崇高的目的,但仍是會改變的,唯有為主作工,為福音撒種和收割的工作才能永存不朽,因為為主所作的工,其莊稼收入將要積蓄到永生,把寶貴的莊稼帶到天上,在天父神面前永不改變。
四、撒種和收割同樣快樂
快樂有許多種,但世上一切快樂都會很快消逝,甚至也有樂極生悲的,如積財是一種快樂,但財積多不知如何管理就成為重擔,若子孫為財而紛爭,或財多引起別人的嫉妒,則積財的快樂反釀成悲劇。但是為福音流淚撒種,雖然或遭天候(環境)的影響,但最終必歡呼收割,而收割之莊稼又可積蓄到永生,是何其令人鼓舞快樂!
撒種的比喻 張信得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9節
耶穌傳神國的來臨是符合猶太人的期待。但是這神的國不是有國界和組織,是指神的管理,和在這管理下人類得神的恩典。神國的情況要從許多方面求瞭解。耶穌設撒種的比喻,使我們瞭解神的國如何發展。
一、從這比喻可以知道,教會的發展有悲觀的一面,因為有很多失敗。農夫撒種,但是大部分的土地都不能結實。路邊地、石頭地、荊棘裡等,都不能發育,其原因不在種子是在土地。因為土地受外來的影響(鳥)環境(荊棘)土地本身有問題(石頭地)教會的發展也是這樣,教會本身是好,要建立人類幸福和利益社會,所以教會應該有進步。事實上有阻礙,因為有環境和人的因素。在教會生活裡,若
過於暴露人的軟弱時,必是很大阻礙。
二、教會的發展雖然有悲觀的面,但是大部分是榮光、喜樂的面。撒種雖然多土地不收成,但是結果還是豐收。落在好地的種子不但發育,而且豐收(太十三23)。教會雖然有悲觀的一面,但是教會是有生命的。生命是力量,所以能成長、能克服環境。過去教會歷史證明這事實。過去教會受了外界的迫害,裡面產生異端。這些事對教會是很大阻礙,但是結果教會還是進步。因為有生命。在教會生活裡我們所關心的是我捫有否足夠的信心和生命。若有我們的教會必克服一切困難而進步。
三、那麼教會的生命和力量是什麼?是在明白道理(太十三23),我們的信心不但有感情,也要有理智。理智就是明白道理(五13-14),信仰的進步在明白道理的程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從人情的信心,因此分黨、教會失去和平而阻礙進步。在教會生活裡若有什麼遺憾的事,就是有人以愛心為招牌,做事過於傾向感情,失去理智,因此使教會沒有和平。我們要有理智求合神旨意。教會的發展不在人
為主,是在神的管理。當我們在教會生活裡,一切以神為主時,必能克服困難榮耀主。
撒種的比喻 唐崇平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l-9節;18-23節
耶穌基督在世的時候,常以比喻來解釋天國的道理。特別是在他的比喻中,多數以日常的生活及平日所接觸的事物,來說明真理的奧秘。使徒馬太這樣說:
「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
十倍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太十三1-9節)
耶穌說這比喻的時候,很可能的是面對前面一片廣大的田地,看著農夫在撒種。他就在這一個時候說到這一個比喻,同時就在這個比喻中,把自己比作一個撒種的農夫。也就是說耶穌基督來到世界,是一位撒播天國種子的農夫,在人類的心裡撒播著福音與真理的種子,這一位播種者就是神所差來世界的耶穌,而他所要撒播福音種子的地方,就是全人類的心田。
耶穌在這一個撒種比喻中說到,當這一位撒種的人出去撒種的時候,有一些落在路旁的。給飛鳥來吃盡了。以後他解釋說,凡聽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人就來把所撒在心裡的奪去了。從耶穌這些解釋中,我們瞭解到為什麼神的道理不能在人的心理起了作用,為什麼真理的種子不能在人心裡發生果效?原因是聽道的人,根本就不瞭解什麼叫做天國?什麼叫做永生?因為他本身不把他自己與神的道
發生關係,他根本對於救恩毫不關心。特別是聖經裡說,人是罪人,我們需要接受耶穌得以在神面前稱義,然後才能過一個成聖與得勝的生活,這些真理對他來說,毫無意義且不關心,因為他的心給私欲邪情所充滿,他的眼睛給金錢罪惡所蒙蔽,他的意念給世俗遺傳給抓住了,他的耳朵給空中掌權者堵住了。為此之故,天國真理的種子,撒在這一種人的心裡不生力量,因為他本來是邪惡污穢的,同時也是那惡者的居住地,無怪的那惡者來,就把所撒在他心裡的種子奪去了。主耶穌說這一種的心田,就是撒在路旁的種子,飛鳥來就把他吃得一乾二淨。
耶穌又接著說,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以後耶穌對於這些落在石頭地上種子的解釋中說,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受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按照聖經的教訓是真正的信心是內在的堅固而穩定,心悅而不移,這種的信心,不會因外來的影響而改變,因為內在的信仰,根深蒂固,不至於因為遭受了患難,或受了逼迫而跌倒。
進一步說,真正的信心更要因為患難的來臨,逼迫的襲擊,反使他因這意外的壓力,堅固了內在的
信仰。保羅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到益處。主耶穌也曾說過,凡聽我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因接受耶穌而遵行他旨意的人,是在耶穌裡面生根,耶穌的生命也在他裡面生長,建立了堅固的根基的緣故。至於這一些撒在土淺石頭地上的種子,他們雖然聽了道,不過一時衝動,或是因為某種原
因信主,為了感情衝動而意志薄弱,有敬虔的外貌,而無敬虔的實意,他們的信心不是建立在真理的磐石上。因此就為道遭遇了患難,或受了逼迫,就擔當不起了。所以是暫時的,沒有永恆的價值。
耶穌又說,有的種子是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他又解釋說,這些人就是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從這裡我們看到這落在荊棘裡的種子,他們沒有死去,還能生長,但他們的生長的力量不大,他們有樹枝不能結果子,因為他們在荊棘中間生長出來的。這些荊棘,耶穌說就是世上的思慮與錢財的迷惑,也就是聽道不專心,也可說是單聽道而不行道的
人,是一個有信心沒有行為的人。就好像有生命而不結果子的樹一樣,這可以說,像一個生命失去了盼望,一個人失去了他的意義,一個工作失去了它的果效。特別是曾經信主的人,也因今生的思慮與錢財的迷惑,失去了他人生的意義,失去了他生存的盼望。聖經上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愛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在這個撒種比喻當中,耶穌最後說,有的種子落在好土裡,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他又解釋說,撒在好土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就結實有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至於落在好土裡,就是種子落在好心田的人裡面,所得的果效,因他田地的肥美,容易接受真理的種子,又因得了真理的緣故,神就借著聖靈作工,而明白自己本來是一個罪人,需要神在耶穌裡所成就的救恩,不但願意接受真理,同時也願意遵這真理的教訓去實行,同樣的他也饑渴慕義似的去追求真理,以得著主耶穌基督的真理為至寶。
土淺的信仰 黃六點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23節
主耶穌設比喻說土淺石頭地上的,就是表明世上也有淺薄的信仰。
一、功利主義信仰
此種信仰像商人做生意打算盤,划算始成交,不上算就不成交。
信仰是全生命的交托,全人格的結合,不應有功利思想參雜在裡面。
拿俄米兒婦俄珥巴是代表功利主義信仰:路得則是純真信仰,拿俄米是預表受苦的主,路得是預表愛主的基督徒。不為自己打算願意與主同生同死,這就是真的信仰。
二、吃餅的信仰
為救濟品的信徒,是像以掃為紅豆湯出賣寶貴的靈魂,這是所當儆戒的。
三、看神蹟的信仰
前年神召會麥牧師來台時,很多求神蹟的信徒,所以此種信徒現代也是很多,看神蹟來信尚不及不看神蹟來信(約二23),但以理三友絕無因神蹟有無而變換他們的信仰。
四、看人的信仰
信仰的偉人,施洗約翰、以利亞、摩西他們雖是主忠僕,但不要看他們的信仰,切不可看人,聖經說要注視耶穌。
願主幫助我們從土淺的信仰進到純真的信仰。
主耶穌的七個比喻 翟輔民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52節
最善於設比喻的人,莫過於我主耶穌基督,看馬太十三章;就可見主設比喻的話。這章的七個比喻,可稱為天國的比喻。何以見得呢?因主一開口就先說天國好像某某物件阿。
思想主設這比喻,有兩個緣故。第一個緣故是因仇敵總想拿他的話柄來攻擊,所以設這比喻好令他不能明白那教訓。第二個緣故是因有虛心的信徒。好令他更加明白那奧妙。(太十三10-17節)但是既然有這七個比喻。就可知道必有完全的意思。來表明天國自始至終,就是由主初臨世上的時候起,一直到他再臨世上的時候止;是包括聖經所稱為異邦的時代。如今主所說的天國,到底是指什麼呢?不是指以色列的國,也不是獨指真心信主的教會,乃是指天下各國。凡有名為基督教的哪,惟是這天國之中,必多有那名實不符的人。才表明這是善惡真假相雜的天國。在外面看來,雖然好像發達長大。但那裡頭有好多的惡毒。看本章三十八節所說的田字。就是指全世界的天國。我們要知道那美種與惡種,是兩樣相雜在田裡的。所以這兩樣同時一齊長,不能分別。要一直等到世界末日的時候,才可以分別清楚。
那七個比喻是什麼呢。第一是播種。看本章3-9節;十八到23節。第二是撒稗。看本章24-30節;36-43節。第三是芥種。看本章31-32節。第四是酵種。看本章33節。第五是地寶。看本章44節。第六是求珠。看本章45-46節。第七是撒網。看本章47-50節。
若論第一個比喻所說的播種,就是表明主播那真道。第二個比喻所說的撒稗,就是表明魔鬼播那惡道。所以由這兩個比喻,就漸漸推廣善惡的進行。到第三第四的比喻,是芥種與酵種的比喻。就是指這善惡相雜的國,以及長大成立,外體和內心的如何。至於第五第六的比喻,就是寶貝藏在地裡的比喻,和尋求美珠的比喻。考查這兩個比喻,就可以見得天國雖然在以前那兩個比喻,論那外體加添惡種很快。但那善種是細小的物件,如珠如寶是主專存在裡面的。到最後第七個比喻,就是論那撒網的事。是表明這世界的末日,主必定分別那國中的善惡,來施行他的賞罰阿。
考查這七個比喻,與主升天後所默示約翰的七封書信有相似的地方(啟示錄二、三章)。這七個比喻和七封書信,兩樣都是表明天國發達進行。在這一個時代的歷史,可見得有漸漸衰敗的理在裡頭。但這樣的解法,就與多數信徒所信望的相反。因教會有好多派以為福道流行,教會必定昌盛,一直到天下萬國的人。都能制服惡事,遵行主道,這樣就可以在世上即時成立天國,等主耶穌再來時。所以請看書時要虛心來查察這七個比喻,求聖靈指示你,得明白主向這世代的旨意如何就好了。
一、論播種的比喻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3-9節;18-23節
這播種的比喻,是表明宣傳福音的善工和那功效。比喻裡頭有四等的播種工夫,其中有三種不能結果實的。但是那不得結果實的緣故,不是因那種子不好,乃是因那地土不肥美,才至於阻礙那結實。
第一次的美種是落在路旁,那野鳥一看見就來吃盡了,想進入地土裡也不能得。第二次的美種是落在土淺的石頭地上,發苗雖然很快,日頭出來一曬,不久就枯乾了,因為沒有根的緣故哪。第三次的美種是落在荊棘裡,雖然能長大,但那荊棘一長起來,就把他擠住了;不久也就沒有了,因那野鳥就是魔鬼。日頭曬乾就是世人來逼害,那荊刺就是世人的思慮和那錢財的迷惑。第四次的美種是落在好土裡,這就是指誠心悔改接納主道的人。但是所結的實就有多少的分別。所以主說那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由這個比喻看來,就知道傳道的工夫,不是在那改良社會和政治各種的方法。就是要用這比喻裡頭的話;猶如開那犁地土,除掉那砂石,拔去那荊棘之類。論到傳福音的事,乃是專要播這美種。雖然有落在路旁淺土、荊棘等處不能結實,也必有那落在好土裡能結實的。照這樣看來,這些比喻不是表示普世的人民盡能信主名,乃是表明主由萬國之中來揀選那人民哪。(徒十五14)
二、論撒稗的比喻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24-30節;36-43節
若論主所播的種,本來是播那美種在田裡。誰知趁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敵來把稗子撒在麥子裡。但所說的仇敵是誰呢?自然是那惡魔無疑了。撒那稗子是在何處呢?明明說是撒在田間的麥子裡,可看本章36-43節。這樣就是善人、惡人一同長進,在世上互相雜處。一直到主耶穌再臨的日子,才有天使來分別。
但是有等信徒在如今的世代,可以看見教會興盛,能去盡一的切惡事,令這社會完全變為聖潔。今世好像在地如在天一樣。像這樣的盼望,不獨不合聖經上的應許,也斷斷不能做得到的。這樣說來,信徒在今世的本份究竟如何呢?不是做那去草除稗的事嗎?不是的,主明明說不可。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所以凡為信徒的,當要遵主的命令,專播那美種,傳揚主的道理于萬國,要由萬國之中得到
那選民。因這比喻之中,沒有半句命秘的門徒,做那去草除稗的工夫,就是改良社會各種的事。
但我們信徒所希望的,不是主耶穌的親身顯現嗎?等他再臨這世,在乎平安國的時候為王。那時沒有魔鬼擾亂,普世界得太平。這世界才可說是應驗那主的禱告文說的願父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在天一樣那句話。
三、論芥種的比喻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11-12節
這個比喻是表明天國的外體長大得很快,像那芥菜種一樣。惟是那播種的時候。這種子是很小的,等到長成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居然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他的枝上。但在那聖經註解之中,有多種以這比喻是最美的意思,以為是表明主道流行,傳遍地極、萬民都歸信主。但主道雖然流行於世界上,光照了各國而且有多人歸信主耶穌。惟是他那比喻的真意,斷不是像這樣的。須要記得所說的天國
是什麼?試查察第一及第二兩個比喻,可知在這天國有善惡兩樣相雜;就像這田有美種也有稗種在其內。主說:「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所以說天國不可單單指教會的真心信徒,乃是指那一句有名無實基督教的國民,真假相雜的。
論到那芥菜種雖長成了比各樣的菜都大,但是到底不能列在樹類。若是主想比喻那真心的教會,成為極大的事業。恐怕不是拿這矮小不堅固的芥菜來做比喻的,而且宿在那枝上的天上的飛鳥是什麼呢?
看第一個比喻就可以知道,豈不是吃盡美種的飛鳥嗎?看那第4節這天上的飛鳥,實在是指惡魔。看那十九節及以弗所二章二節,就稱他為空中掌權者的首領。這樣可以明白這芥菜的意義。不是指主的真心教會,或者可以指世人所稱為基督的大教會。但在這大教會之中,有不專拜獨一無二之真神,也有不專賴主耶穌之寶血,為救靈贖罪之法的。總而言之,他想另自設立一條升天的別路。這自稱為基督的大
教會,恐怕到底要如老底嘉的教會。因為他自足自大、不冷不熱,主要把他從口中吐出。主就不在他裡頭,就站在外邊。(啟三14-22)
四、論酵種的比喻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23節
上文論那芥菜種子的比喻,既然是表明天國的外體。如今研究這酵種的比喻,就可見天國的內心如何。因那酵種一藏在面裡,全團必定都發起來。考查好多解經家的註解所說,講這是指聖靈在世界之中,漸漸變化那惡事,變化到全世界完全成為聖潔。但考查聖經上所用這酵字,都絕沒有這樣的意義,惟是比喻之中所說的婦人,她所作的是什麼呢?並不是為家中來作面餅,是想獻素祭於主。據利未記二
章主的命令,那所當用的是鹽,所不當用的是酵。誰知他當用的又不用,不當用的又用,這樣說來這婦人實在是犯法的人。若論這酵字無論在舊約或在新約,都是指那惡毒。凡舊約的祭品,是預表主耶穌的完全聖潔。那救贖的祭物,都是最忌用酵的。而且主耶穌教訓他的門徒說,當防備法利賽和撒都該及希律黨的異端,又比他們為酵。(太十六6,11-12;可八15;路十二1 )所以這酵字實在是指那罪種,在暗中漸漸發生那惡毒無疑了。他那工夫也和上文所說的仇敵在夜晚來撒稗子是相同的。
保羅又用這酵字說,豈不知一點面酵能叫全團發起來麼。你們既是無酵面,應當把那舊酵除淨,好叫你們成為新團:因為你們如同無酵的餅。又說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林前五6-8及加五7-9;何七4)這樣在上文所引那幾節,就知道酵字的所表:明明說是假善、惡毒、邪惡等事。這比喻所說天國裡的異端一天一天加多,惡毒一天一天顯明。就像那酵種發生全團,一直到主耶穌再臨。
五、論地寶的比喻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44節
上文所論那四個比喻,是主對於眾人說的。如今以下的三個比喻,是主對於他的門徒說的。所以三十六節有說,當下耶穌離開眾人,進了房子。他的門徒進前來說,第一第二兩個比喻,是論播種和撒稗相反的意思。至於第三第四的比喻,是證明這國中的惡毒,發成的外體及那內心如何?或有人說若照這樣的解法,教會豈不是腐敗得很、至於絕望嗎?誰知又不是的。因第五第六兩個比喻,證明那裡頭實在
藏有寶貝,世上實在是存有美珠。就知道天國裡頭仍然是有主的真心選民的。所以又論那寶、又論那珠,都是指主存有那聖徒在世上。因這樣所以舊約就有以色列民;新約就有教會。考查教會二字在原文的意思,譯出來就是「由眾人中被選舉的」這又像主耶穌拿來比較眾人,稱為小群的一樣。
論到那比喻裡頭所說寶貝藏在地裡,或者是指猶太人。比喻裡所說那好珠子,或者是指真心的教會,因這兩樣都是由世上所選的。但這兩樣之中。各自有分別,猶太人是屬地的選民,所以那比喻說寶貝藏在地裡。主教會是屬天的選民,所以那比喻說好像由世上選得的好珠子,這就像亞伯拉罕所得的應許,說他的苗裔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樣多。若論天上的星可指主那屬天的選民就是教會,那海邊的沙可指主那屬地的選民就是猶太人。考查那猶太人自從丟棄主以來,被散離在天下成為無國的民。暫時被主所棄,宜是與藏在地裡的寶貝一樣。就像古時的先知有說,這是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之中(民二十三9)
。
雖然是這樣,在上主看猶太人,實在是最寶貝的(瑪三17)。等到主耶穌再臨的時候,猶太在萬國之中,必定為最榮耀的國。考查這個比喻,主因為愛寶貝的緣故,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來買這塊地。
所說地裡就是世上(38節)。就可以說主因為要拯救猶太人,就捐棄他一切所有的,來捨身流血為贖普世人的價值。由這樣看來,就可知道主愛猶太人的愛如何了,主因愛猶太人甚至於為他們釘身在十字架上,來買贖這世界。
六、求珠的比喻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45-46節
理原本有是有非。但那是的到底是是,非的到底是非。斷斷不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的。可惜有好多的註解家,顛倒這求珠比喻的解說。以為那美珠是指主耶穌,那商人是指信徒,說是信徒捨棄他一切所有來得著主。
若是合起上文所說的幾個比喻來研究一下。就必定知道捨棄他一切所有來買珠子的商人,是指主耶穌基督,那好珠子是指主所贖的教會。若說教會如好珠子,似乎很相合的。因聖經上屢屢說主愛我們罪人甚至捨棄他天上一切的榮耀,降來這奸惡的世界。受盡那不可說的苦難,到收尾代我們罪人受死在十字架上,這都是因為想得那好珠子的緣故。或有人間?我們罪人既然這樣的污穢,何以把那好珠子來比
呢?可答他說:「無非由主的大愛鴻恩才能得的。」考查這珠的來歷,不過是一粒砂罷了。其初未必就得稱為美好。從進入那蚌蛤體內,經過無數的刺激,然後才成這光滑潤澤的好珠子。(珠子不是砂粒所成不過藉砂粒而成。前題商人求珠下已有按語請參看就明白了)信徒也是這樣。開始的時候是屬於這惡世污穢的物件,幸得主的寶血拯救,又經過主屢次的試煉,才成為聖潔的門徒。像那好珠子一樣,為主所喜愛阿。
至於論主耶穌如同商人賣了他一切所有的來買這好珠子,就是指他由天上降臨世上,救贖那選民的意思,豈不是很合的嗎?
七、論撒網的比喻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47-50節
論到這第七個比喻,就是撒網的比喻。是指主再臨的時候,分別世上的善人惡人。因在第二個比喻主說,容那麥子稗子兩樣一齊長,(本章29-30節)等著收割的時候。那收割的時候,和撒網的時候是相同的,就是指那末日末時。在第三第四兩個比喻,可見那善惡二樣相雜,以及那內外如何長成。在第五第六兩個比喻,又可見必有那真心的選民在那國裡。一直到這第七個比喻所指的時候,主就打發那天
使來分別善人惡人。像在第二個比喻所說的說,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把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我的倉裡(30節)。但這分別善惡的工夫,不是人所能成就的,必要有智力雙全的天使才可以阿。
所說撒網的比喻是怎樣呢?就是論那漁人撒網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裡,把不好的丟棄了。那天國就是這樣,到了這世代的末日,主耶穌再臨的時候,就有天使在義人之中,來分別出那惡人丟他在那火爐裡。如今主的大網已經撒在世上,經過許多歲月漸漸的拉到永遠岸上。就是世上各等一切的人,無論尊卑貴賤、貧富智愚都在其內,必被拉到審判日期來受
審判。又像那魚頭被拉出海,在那空氣之中不得安然,那罪人在主的台前受審判。主又說那惡人所受的刑罰有說,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的了。所以望主的信徒大大的儆醒,既然知道惡人受罰的淒慘,就當要努力謹慎熱心來作主的工夫,引人來歸主阿!。不然,恐主忽然再臨,他們既不得拯救,我們也不得主的賞賜了。那時候義人在他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本章43節)主說了七個比喻之後就問門徒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麼(51節)。願主的聖靈幫助我們,令我們更能深明這道理以好儆醒啊!
主耶穌的比喻 翟輔民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1-52節
第三講 天國的七比喻
㈠播種
㈡播稗 ㈢芥種 ㈣酵種
㈤田寶 ㈥尋珠 ㈦撒網
主耶穌當日坐在海邊的船上,教訓眾人,說此七個比喻。其意相同,論其一,亦足以解明天國的奧秘,但不如並論之更為完善。
主常言天國為神之國。但人多以為是指教會,實非也。主雲:天國之民,出於幽暗之中,好像拉網取魚,取後才分別其種類。今日教會之中,非盡是天國之民,蓋亦有善惡之分也。況且今日名為基督教者,大半是屬異端,偏左或偏右,出乎主道之外。此可見教會不能完善如天國矣。今將此七比喻分論如下:
㈠播種——種,是指聖經之道,亦即神之子。稗是指異端,亦即魔鬼之子。播種與播稗相連,芥種與酵種相連,田寶與尋珠亦相連,惟撒網是獨立的。
我們傳道,就是播種的工作。凡真心服事主者,必作此工。世人靠播種而有飯食,主耶穌便拿這淺近的事情,而證明聖經的要道。
播種的工作雖是一樣,但他的成效卻不能一致。播落路旁的,給雀鳥食了,自然不能生長。我們向人傳道,也有如此歸於烏有的。培靈會所播與諸君者是好種。諸君當接納,並當求主保守。幸勿給鳥食了。
那撒在淺土者,雖然萌芽了但不能生長,一遇烈日蒸之即死。這是表聽者接納道理於心中發了芽,但是沒有根底,偶遇逼迫艱苦便萎謝了!
下在荊棘中者,亦有機會發生,然不能結實,蓋其為荊棘所害也。世界的地位、財產、名譽……。都可以迫死道種,此等人非有甚麼了不得的罪,只是貪戀世界而阻主道不行於其身上耳。
我問一個兒童說,.「你將來長大要作個怎樣的人?」他答:「要作有錢人。」他所求的是金錢,不論用什麼手段,只要求得著。他便是給金錢束縛了,
我又問一個有錢的教友說:「你每年捐若干給教會?」他說:「奉獻我是很冷淡的。若有人向我勸捐,我便不喜歡。因此緣故,也不敢往禮拜堂去。」這等人是給金錢累了,累了他不能行道,不能結果。
那撒在肥地的,即是道入人心,而萌芽、而生長、而結果。播種之目的達到了。然而收效也有不同,有收三十倍的,有收六十倍的,有收一百倍的。
諸君!你盼望道種在你心中萌芽麼?生長麼?結實麼?你就要除去你的雀鳥和荊棘;把心田變為肥田,叫道種結實有百倍之多。你現在聽道,應當存此目的!
㈡撤稗——播種的人,本是播好種於田間,但仇敵乘夜間人靜,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就顯出來。
種子入地了,雀鳥食不去,烈日蒸不死,又無荊棘所阻。似乎很安全了。但仇敵還要利用稗去混亂他,主為怕影響到麥子昀緣故,便不把稗子薅去,容得這兩樣一齊長。到收割之時,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只要把麥子收入倉裡。
今日教中許多人將精神用在拔稗的工作,冀望改善教會。那知主之意要留到收割時才理會他。現在我們只要努力播美種,聽其生長,等候主自己去分別吧。
㈢芥種——此比喻是指天國的外體發展甚速。芥種雖甚微小,及其生長後即可成樹。天上的飛鳥,可以棲宿在它的枝上。但多人誤解以為是表主道流行,遍傳地極,萬民盡皆歸主。然而主道雖是流行於世,光照各國,且有多人歸主,惟此喻的真意,決非如此,主若想比喻他的忠誠的教會,發達昌盛,怕不會用這矮小軟弱的芥種作比喻吧。況且棲在它枝上的飛鳥,都是奪美種的。如此可知其真意不是指主的忠誠的教會。或可指世人所稱的「基督的大教會」吧!因為其中有不專拜獨一主者,有不專賴耶穌的寶血為救贖之法者。總之他們欲自辟一升天之路,非如我們靠主,由信得救,由信稱義也。
㈣酵種——此比喻是表天國的內心,因為酵種一入面中,便要影響到全團而發表於外。但多人誤解,以為是指主道入世,由小至大,由近及遠,以致普遍全世界。其實不然,經中常言酵是不祥之物。利未記二章,主吩咐獻素祭的人,要取鹽不要取酵。主耶穌亦常訓門徒要提防法利賽人和撒土該人的酵。
酵即異端。包括偽善、暴恨、惡毒等,保羅說他是惡根。
此比喻的真意足說教會內的異端日增,惡毒日顯,正如酵種發于全團,直到主再臨而後已。
㈤田寶——(上四比喻是主對眾人說的。下三比喻,是主對門徒說的。)
此比喻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很喜歡的去變賣一切所有者,買這塊地。」所謂寶貝藏在地裡,或是指猶太人居在此世,因為他們是主的屬地的選民。他們自違棄主以來,被散于天下,成為亡國之民。但以主目觀之,他們實是可寶者。「萬軍之耶和華說;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屬我,特特歸我,我必憐恤他們,如同人憐恤服事自己的兒子。」(瑪三17)
㈥尋珠—此比喻又有人誤解。以為美珠是指主耶穌,商人是指信徒。信徒賣其所有而買主。但聖經中總未書及人可以銀買主,或主的救恩。因為主的救恩是白白賜給的,我們得之不必付什麼代價。
此美珠是指屬新約的忠誠的教會。聖經常說;主愛我們罪人,甚至捨棄他天上的榮耀,降到這奸惡的世界。歷盡諸般艱苦,終至替我們受死,死在十字架上。他獻上的犧牲,為要找著美好的珠子,即忠心的教會。
㈦撒網——蒙召者多,得選者少,撒網在海裡,聚撒各樣水族,拉網上來,好的收藏,不好的丟棄,正如稗與麥的分別。這就是主再臨施行審判,分別善惡。
天國的比喻是由撒種起至撒網止。其中次序很天然,不能將他倒置。我們研究他,得最重要的教訓,是要盡本分去劬勞撒種,使教會擴張起來,增加天國的國民。
論天國之七譬 宣信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l-52節
夫善為設譬者,莫如我主耶穌基督者也。在馬太十三章,可見其始設譬喻之論說,此七譬何以稱為天國之譬,蓋因主啟口則先天國如某物云云。
主設譬之緣故有二,一因仇敵欲執其語,故設譬使之不得其教訓。一因有虛心之信徒,使之更深明其意旨。然既有此七譬,則可知其內意,乃發明天國自始至終。自主初臨世,至其再臨世,即在聖經所稱為異邦之代也。
主所言天國者,實指何耶。非指以色列之國,亦非獨指耶穌真心之信徒。乃指普天下,凡基督教之國也。惟此國中,必多名實不符之人。雖有聖潔者,亦有不聖潔者。雖有真心者,亦有不真心者。此七譬乃表善惡真偽相雜之天國。在此一世代所經歷,其表面雖似甚為發達長大。但其內容則甚多惡毒。看本章書所言之田字,即指舉世之天國,可知美種與惡種乃兩相混雜。任斯二者並長不能分別,直至於末
時者焉。
此七譬為何。一日播種(太十三3-9;18-23),二日撒稗(太十三24-30;太十三36-43),三日芥種(太十三31-32),四日酵種(太十三33),五日田寶(太十三44),六日求珠(太十三45-46),七日撒網(太十三47-50)。第一譬譽所論之播種,即救主之真道也。第二譬譽所論之撒稗。即魔鬼之惡事也。由此二譬,則逐漸推廣善惡之進行。故第三第四譬,即芥種與酵種之譬。乃指此善惡相雜之國,如何長大成立。芥種之譬,乃表天國之外體漸漲如何。酵種之譬,乃表天國之內容漸壞如何。
至於第五第六譬,即寶藏于田及尋求美珠之譬。此二者顯出雖有惡種增加進步甚速,而其善種雖屬細微,實有如寶如珠存在其內。第七譬所論撒網者,乃表此時代之末時,主必區別其國中之善惡而賞罰之也。
然此七譬與主之七書信有所相似,(殷示錄二、三章)斯二者皆表天國,在此時代之歷史。可見有逐漸衰敗,與日俱下之理在內。惟此一事與多數信徒之信望相反。蓋教會多人以為福音流行、教會昌盛。直至天下萬國人民,皆能制服惡事而遵行主道,教會至有如此之事。即立天國于世,方得主耶穌再臨云云,獨是請閱報者。今存虛心研究此七譬,求聖靈指示,冀得明白主之旨意也可。
一、略論播種之譬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3-9節:18-23節
播種之譬者,表彰宣傳福音之道,及其功效也。最先可見四等工夫之中,有三等不得結實之故。非因種之不美,乃因地土之不佳。致有所礙以阻其接受、發生、結實者焉。
第一次地土堅硬,魔鬼見所種之美種,即來食之,欲入地下亦不得。第二次地土淺薄,雖或急速發生,一經日曝因無根之故,不久歸於烏有。第三次雖發生長大,然為荊棘所逼,不久亦歸於烏有。蓋荊棘者,暗指世人之思慮,及貨財之迷惑也。第四次遺於沃壤,乃暗指誠心悔改,接納主道之人,其結實則有三十倍、或六十倍、或一百倍之多。由此可知傳道工夫、即如所播之美種。非在改良社會、政治各等之方法。例如或犁地土、除沙石、拔荊棘之類。惟傳福音之事。雖有落在石田等處而不結實,亦必有下於沃壤而結實者。此譬非表舉世人速於歸信主名。及表主由萬國中選擇其人民也。
二、略論撒稗之譬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24-30節;36-40節
我主本美種于田,惟惜人寢時。敵至則撒稗于麥中,夫敵者誰耶?自然是惡魔也。撒稗在何處?即在田間麥中之處,蓋田者世也。(38節)如此。此美種與稗,二者並長而相雜於世,直至收穫之時。但收穫時者,世之末日也。待至主再臨之日,方有天使分之。故凡望在今之世代可見教會昌盛,能去諸惡。而社會皆變聖潔,此乃不合聖經應許,決非真實者也。然信徒在世之本份如何?豈曰去草除稗哉,主雲不可,恐耘稗並麥亦拔之。是則信徒當往播美種,傳主道為萬民作證。由各國得其選民焉,夫信徒所希望者。豈非主耶穌親身顯現,複臨世時。而立為普世之王,治理榮耀之國。管轄萬民,輝光如日也耶。
三、略論芥種之譬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31-32節
此譬乃表天國,按其外體而觀,則長大甚速。如芥種一粒,播時甚為微小,及其長大乃成為樹。致空中之鳥,可以棲於其枝焉。在註解多以此為甚美之意,表耶穌真理流行。遍傳地極,萬民皆歸信之。但主道流行於世,光照各國,其中多人歸信耶穌。惟是欲明此譬之真意,須當記憶天國為何。蓋由第一譬,可知在天國有善惡之相雜。如此田有美種,亦有稗在內,故主曰容二者並長。待至收穫,所以天國
不可獨指教會真心之信徒,亦指凡基督教之國民,真相雜也。蓋芥種既長,雖大於諸蔬。惟恐其幹不堅,且棲於其枝之鳥為何,看第一譬則可知之,豈非奪美種之鳥哉。(4節)此空中之鳥,實指惡魔也。(19節)是可悟此芥蔬,非指主之真教會,或可指世人所稱為基督之大教會。夫此大教會,乃不專拜獨一之真神,不專賴耶穌之寶血。為救靈魂之法者,其另自則設一欲升天國之路途,嗚呼!此大教會至終。恐如老底嘉之教會,見吐於主口,主不在其內,乃在其外也(啟三14-22)。
四、略論酵種之譬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33節
前者所論芥種之譬,乃表天國之外體如何。刻下研究酵種之譬,可見此天國之內容如何。蓋此酵一入面中,遂發至全團也。按多註解所論,謂此是指聖靈在世界中。逐漸變其惡質,直至全世界成為聖潔而後可。惟考聖經所用之酵字,皆無如此之意義。於舊約面字,非指惡,乃指善,如在素祭之所書可考也。惟此酵字,或在舊約,或在新約,皆指惡毒。故舊約祭品,禁止不許用酵。且耶穌訓其門徒提防法
利賽人之異端,乃比之為酵。(太十六6 )如是。酵字實指罪種,暗中逐漸發其惡毒,其工夫即與夜間撒稗相同。保羅又用此酵字曰,豈不知些許之酵,能發全團乎。故當除盡舊酵,俾成新團。因爾曹乃如無酵之餅焉。(林前五6-7)今此譬所言天國中之異端日增,即如酵種之漸發于全團,以待主之再臨也。
五、略論田寶之譬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44節
前之四譬,乃主對眾人而言之。今下之三譬,乃主對門徒而言之。故36節曰,耶穌散眾入室,門徒就之云云。前之兩譬,乃證明國中所成之外體內容將如何。若此解法,豈不似乎絕望哉!非也。蓋第五六譬,實證明田中有寶。天國仍然有主之真心選民,如美珠在內焉。故或論寶、或論珠,皆指立所留存其選民于世。舊約有以色列民,新約有教會,教會二字于原文譯意,即由眾被選者,如主稱比較眾人之
小群也。
蓋田寶之譬,或指猶太人。美珠之譬,或指新約之教會。此兩等皆由世上被選,惟二者各自有別。猶太人乃屬地之選民,故譬中書寶藏于田。教會乃屬天之選民,故譬中言如由世被選之珠。猶太人自棄主以來,果然成為所藏于田之寶。昔先知有雲斯民獨處。不列于萬族中(民甘三9)。但雖如此而猶太人在上主視之,實為寶貝。至主複臨世時(瑪三17),猶太必為普世萬國中最榮耀之國。按此譬,主因取寶之故,遂售其所有以購此田,曰、田者世也(38節)。即可曰,主因猶太之故,乃捐軀流血,贖普世人之價。由此可知主愛猶太之愛如何矣!夫主愛猶太,至因之捐軀流血,買贖此世。主愛教會,至捨棄其一切所有,如人之購美珠焉。
六、略論求珠之譬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45-46節
惜哉!多有註解倒亂此譬。以為美珠是指主耶穌,商人是指信徒。而信徒遂賣其所有以購之云云。倘合上數譬而研究之,則必以舍其所有以購美珠之商人,乃指我主耶穌基督。蓋美珠者,是所屬之教會也。至於言教會如美珠,似乎甚合。因聖經屢言羔羊之新婦如寶石各等,今論主耶穌售其所有以往購贖其選民,豈不甚為相合乎。
七、略論撒網之譬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47-50節
此七譬之末譬,乃指主耶穌再臨。而分別世上之善惡。蓋第二譬曾雲,容麥與稗二者並長,以至於收穫之時。在第三第四譬,可見此二者相雜,其內外如何長成。由第五第六譬,又可見必有真心之選民,在其國中。當此第七譬時,主則遣天使以區別善惡,如在第二譬所許者。(三十節)此區別善惡之工夫,非人手所能成,必須有智力之使者方可。
撒網之譬,論漁人施網於海,盈諸水族,牽之上岸。其善者收之,惡者棄之也。此世代之末,主複臨亦然。天使必于義者之中,以別惡人而投于火爐,現今上主之大網亦如是,暫被牽至永遠岸上。凡世間各等之人,必至審判日期,以受審判。如魚類被牽出海,在空氣中不得安適,惟倚賴主之功勞者,全無畏懼。
在此一譬,再明言罪惡者所受之刑罰如何。曰、在彼必有哀哭切齒者矣雲。萬望信徒大為儆醒,得知罪人在陰府之事,不勝淒慘也。是則自當勤慎熱心,以作主工、引人歸主。不然恐主忽臨,我你不得其賞矣。看本章四十三節雲,其時義者在父國中,將見輝光如日。凡有耳能聽者當聽焉,主言此七譬。問門徒曰,凡此爾皆悟。乎顧主之聖靈幫助我你,使我你更得深明夫此。
工作主義者的酬報 嚴和德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3-9節
耶穌常用比喻來闡明許多道理,他希望聽道的人們能夠瞭解,並且能夠實行出來;若真有能夠既懂又能實行的人,那麼根據他所說的話去奮鬥,必然將對他們生活上與工作上,蒙受極大的益處。以上引用的經文,是耶穌所說的,一個富有美感而含意深刻的比喻。我曾經看見過二幅圖畫,一幅是耶穌站在或坐在停在海邊的船上,他正在講道,岸上聚集著許多人在聽他講道。另一幅是有一農夫背著種子的袋
子,一面走路,一面撒種。我想這二幅圖畫與上引經文的背景與內容有相關的關聯。我們看了圖畫,那是畫家採取新的事蹟作為他們的題材而成了藝術上的珍品。若是人們閉上眼睛,就能產生豐富的想像,好似到了巴勒斯坦的革尼撒勒海港的沿岸地帶,進入此一歷史鏡頭之中去了。
人的分類,在我國傳統觀點分為士農工商;在往昔的農業社會裡,分為漁樵耕讀,或者以其工作的性質來區分之,或以工作的表現方式來定其人的身份,這些分類當然不是概括的,不能包羅無遺。我在讀者文摘一九七二年十一月號所刊的珠璣集,看到一句十分精采的話:「人,隨便怎麼分類都可以,不過我發覺最好的區分:一種人畢生致力於有為,另一種畢生效力於擁有。」這句話的意義下難瞭解。我若不是對此有所誤解,願意進一步來說,前一類的人,是願意從事於奮鬥的工作主義者,常常為某些偉大或高尚的目標而獻身,因此使他們的生命發出光輝;後一類則為享受主義者,他們不願作艱苦的奮鬥,因此他們的生命必被無意義的事物所耗損。在整個人生歷程來看,每人的人生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每個階段必有其不同的使命與任務,等待著你去完成。董顯光先生曾說:「你可以造成真正偉大和收穫豐饒的生活……世上一切的名人都是誠懇和異常努力的工作者,他們只注意結果,而並不計較酬報的大小……,你若要快樂應該工作,你覺得你的工作做得很好,這就是最大的酬報。做有益工作的機會各方面部是很多的。若你有決心,那機會的門戶必定為你而開得很大。今日做你應該做的工作,並且要作得完善。」這幾句話把工作下了一個精闢的定義。所以工作是獲得成功的唯一途徑,所以也是幸福與快樂的本體。
祈禱:親愛的天父,你既賦予我們生命的充沛活力,我們抱定高尚而有價值的宗旨,需要理智的努力,繼續不斷的奮鬥。我們更願意將聰明智慧用於一切有意義的工作上,不致于將有用的精神被浪費,我們知道聰明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常有「聰明反被聰明誤」情形。而且雅各書中曾勉勵找們,要行道而不要單單聽道。我們願將信仰應用於日常生活與工作上。我們更能受得起時間的考驗,以你所賜的力量
來應付新的挑戰,一日比一日堅強。如此奉主名祈禱,阿們。
啟發:一切抱定有價值的宗旨的事,都是崇高的工作。若有熱忱的工作情緒,良好的工作態度,正確的工作方法。今天立下決心,便能立竿見影。等過了一段時間,回顧一看,主已賜給予了所有奮鬥的人們以輝煌的成就。
撒種的比喻 鄧理察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3-8節;18-23節;路加福音八章5-8節;11-15節;馬可福音四章3-8節;14-20節
這個撒種的比喻,是馬太福音十三章裡面所記載的七個比喻中的第一。七個比喻彼此之間的關係,確有一述之必要,但是,最好是在所有的比喻都加以個別地闡述之後始說。
福音書作者將這個撒種的比喻置於主所講的七個比喻之首,其明顯的用意是要介紹主至今尚未用過的一種教導方法。正如在門徒所提出的問題中所指出的「(你)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太十三10),而在我們的主的回答中(太十三11-17),他申明他用這種教導方法的目的,這種方法不但是他處理這個比喻的一個基本的方法,而人對它要有正確的瞭解,然後始能瞭解以後的一切比喻。
「你們不明白這比喻麼?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可四13)由於這是他第一項的機會從他的寶庫裡將這些新的東西拿出來,因此他就利用這機會儘量將它們介紹出來。在福音書中沒有一處有如此多的比喻集合在一起,沒有一處有如此多寶貴的珍珠用一根線連串起來。
當我們的主發表這些神聖的言論時,眾人都在那裡傾聽著。他們周圍自然界的環境怎樣,我們一開始就儘量使其活現於我們眼前,這種工夫是一定不嘗白費的。馬太福音十三章一開頭就說:「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地點大概是在迦百農,就是他開始出來公開服務以後常住的那座城市(太四13)。迦百農是「他)自己的城」(太九1),「那地方靠海」(太四13)而他從那裡出來之後,就「坐在海邊」,即坐在革尼撤勒湖邊。這裡是他工作時發生過許多大事的地方。這個湖,在舊約時稱為「基尼烈湖」(民卅四11;書十二3,十三27),是由離「革尼撒的水」,即現今的巴爾他巴厘亞( Sea of Galilee )岸邊不遠一同名的城(書十九35)而得名;而在福音書中就有了許多名稱。人簡稱它為『海』(太四15;可四1,或「加利利海」(太十五29;約六1)。而在路加福音中則不變地稱它為「湖」(路八22),或「革尼撒勒湖」 (路五1)。有時也稱它為「提比哩亞海」,但僅見于約翰福音中,是由其沿岸之外邦人的大城提比哩亞而得名(約六1,二十一l)。它確實不過是汪洋一片,中等大小的內湖,長十六哩,闊不過六哩。然而,縱使不是由於其大小,而其美麗倒確實是極為人注意的。猶太作家們,願它成為神所親愛過於迦南諸水。誠然,幾乎所有古代的作者提到它時,都用生動的辭句來描述其美麗及其沿岸的肥沃及富饒。因此,有人說,其名革尼撒勃,意即「富饒的園子」,但這個引伸字是不可靠的。固然不錯,在東、西兩面作其疆界的那些傳奇性的山崗上,橄欖園和葡萄園都已成為歷史陳跡;但是,在那裡仍然有許多香椽樹,橙樹和棗樹。在更高的地帶,就是在其沿岸一帶,仍然長滿了芳香的灌木。它的水,仍然像古時一樣,是平靜的,而又是合乎衛生,甘甜可飲。而且,它總是涼爽,清澈見底的。水波輕輕地撫觸著散佈於其沿岸的細緻的白沙,其情景正如古時神兒子的腳踏的那些沙上或在那水面上行走之時一樣。群眾聚集在這個美麗的湖邊;這個地方是合宜的,因為「這湖雖然幾乎完全為群山所環繞,而這些山嶺並非直接矗立水中,總是讓湖邊有或大或小闊度的湖濱」。他們的人數眾多,以致有一天(路五1),大概由於他們擁擠主,他發覺上到一隻船上才較為方便。他叫人使船稍微離岸,從船上教訓他們,「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
依順序,第一個就是撒種的比喻。像許多其他的比喻一樣,它是根據日常生活上大家所見慣的一件事情,基督舉目遠望,他大概就看見在距離不很遠的地方有個農夫正將種子撒在犁溝裡,便取來作為這個比喻的整個背景。因它在本質上是屬於福音書上一般的性質。比喻應在福音書中,而不宜在書信中,而且在書信中它們也確實未曾出現過。所以農夫撒種乃屬於比喻的一般性質,因為它應該根據日常所見
慣的事情,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和老生常談的事情。而主卻用這些事情來說明永恆的屬靈的真理,同時並使它們昇華,使它們繼續顯示並說明有關他他的國的那些最深的奧秘。「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播種」,這幾個字被主用在這裡,其所予後世一切在犁溝中辛苦工作的農夫實有莫大之光榮和意義。
教師與受教者之關係,比擬撒種者與地土,所傳授的真理,就是所撒的種子,乃系於自然界與靈界二者之間的相似。而其相似之處是如此真實而又如此深奧,以致我們發現其重複出現,就不必驚奇。這種情形,不但在聖經中如此(彼前一23;約壹三9),在一切有智慧的外教人著作中也是如此,他們都充份體會到教導的意義,以及一個人的精神對於別人精神所能產生的那一種影響。而一切道理,即使是人的道理(它們是比那些只是字句為強的),都是種子,能在聽見它們的人心思意念中生根。而因為有胚芽在它們裡面,就會漸次地閱展出來。何況他所講的神之道理,就更不可同日而語了,而他自己正是他所傳授的具有種子性能的道。這道在接受它的人心中,並非產生部份的作用,而是全然變化更新他
們——這活潑而且具有擴展性的真理之道,人借著它就重生在神的國裡,而其效果乃是「永存的」(彼前一23,25)——實在有被稱為種子的最好權利。我不能懷疑主有意宣佈自己乃是最大的撒種者(當然並非不計眾使徒及其繼任者)。在這個比喻裡,正如在下一個比喻裡也是一樣,「那撒好種的」乃是人子。而這一點,也正如在許多其他的言辭中一樣,即使他沒有一處宣佈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他的進入世界,就是要出去撒種。神國的道,即最初所傳揚的道,就是他的種子。人的心就是他的地土。別的人只能撒種,而他們所以能撒種,實由於他已先撒了種。他們知能繼續他已經主辦和已經開始的工作。
落在路旁的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路八5)飛鳥來吃盡了。」這就是說,有些種子落在堅硬的行人道上。那裡的地土沒有挖掘,因此種子不能落入土中。種子曝曬在路面上,便被過路的人踐踏,而終於為飛鳥吃掉了,這些飛鳥,在東方常成群跟著農夫,盡他們所能的吃掉他所撒的種子。這個比喻,我們從主自己的口中得到可靠的解釋,實在是非常罕見的一個。如下的話就是他的解釋:「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機心裡的,奪了去。」在路加福音那裡,更明指撒但為神國的仇敵和阻礙者(在下比喻裡還有更好的機會論到這一點)。那裡並且還附帶說到他所以將道奪去的原因——「恐怕他們信了得救」。解釋那無名稱的「飛鳥」是指世上一般敵對真理的惡勢力,那應該是多麼自然的事情。如果聽任我們的話,我們幾乎必然會這樣做的。然而,主卻不然。他看那個對抗神的邪惡國度是匯合于一個首領,就是匯合在「那惡者」身上。
「凡聽見……道理不明白的」,只有馬太記下了這一句話,而這句話對於人這種心思意念最初的情況是非常重要的。神的道在這種心思意念中沒有產生任何果效,甚至連短暫的果效也沒有。這樣的人「不明白」道理;他並不認為自己與所聽見的道,或與那道所宣揚的恩典國度有任何關係。凡是論及人與一個看不見的更高之世界的關係,凡是論及救贖,以及聖潔的話,在他看來都是無法瞭解的,而且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他怎會到達這種情境呢?這種情境是他自己招致的。因為他將他的心像一條公共道路一樣,暴露於世上一切邪惡的影響之下,直到它變成如同一條鋪築的道路一樣堅硬,直到他讓神的道所能生根的那塊土都被蹂躪殆盡。他並沒有將這塊地土交在能使它破碎的律法的犁頭之下。如果他讓它去做所指定它的工作,律法的犁頭就會走在前頭,預備那塊地土接受福音的種子。但是,那使他的情況更加無望,甚至在那裡萌芽的可能性也被除去的,乃是除了那塊地土惡劣的情況以外,還有一位元守候在那裡,要利用這惡劣的情況,使用人交在他手中的每一種武器來阻止人得救。他惟恐那聽見的人「信了得救」,就差遺他的使者以惡念、世欲,及肉欲的形態出現。他借著它們的説明,馬可這樣記載說:「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
另一些種子,起初有結果子的希望,但是到未了,卻實在無任何成就,任何成果可言。「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這裡說「土淺石頭地」,可以路加所用的「磐石」一詞來說的。而這一點是極重要的。使馬太福音裡的話不致令我們發生誤解。那並不是指攙雜著石頭的地上。這些石頭,無論如何多且大,卻確實不會妨礙植物向下紮根。因
為那些根,會用它們自己的本能,摸索並尋找它們的路,透過那些石頭的空隙,而直到它們接觸到下面滋潤的濕氣。然而這裡所指的地土,乃是巴勒斯丁極廣泛的情形,那裡有薄薄一層的沃土覆蓋在磐石表面上。這磐石在其下伸展,形成一種障礙,使那些根完全不能透過去,從下面汲取養料的供給。當種子落在淺土上的時候,那植物因此便更快出現在地面上。而當其下的磐石阻礙它向下紮根之時,它就將它的生機都使用在莖葉上,使其更加滋長繁茂。它迅速生長,但卻紮根在不深的土中。因為「得不著滋潤」(路八6)所以不能抵禦日頭的炎熱,既被烘焦,隨即便桔死了。
我們現在再回到主對於自己的話解釋上來:「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路八13)雖然這種情形的結果證明與上一種情形相同,而其預兆卻是大不相同的。這種聽眾與那種聽見真理而不接受的人不同,他一聽見天國的好消息立刻就接受了,而且是歡喜接受了。喜樂本身是最適當不過的。有喜信傳給他,他怎能不喜樂呢?(徒八8;加五22;彼前一6)唉!在這種情形的這種突然孕育的喜樂,正如由其結果所證實的,卻不是從默想那利益之大而起的。這就是說,那喜樂並非將那一切彌補的代價、冒險,和犧牲都計算在內以後而起的,卻是從忽略及漏計那些代價和冒險而起的。這一種聽眾的喜樂,與那尋找到了好珠子(太十三45),就「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使他可以買那塊藏有珠子的地皮——那就是願意丟棄萬物,忍受萬事,使他可以得著基督。我們不如說這裡所見到的是一種不堅持真理的心牆,卻可憐地缺了一切更深的真誠。這就是那些與耶穌同行的人的心境,他用最明白而又最令人吃驚的話對他們說明作門徒的條件是什麼(路十四25-33;書二十四19),而他們卻未意識到作他的門徒所包含的意義。這也是現在所描的,聽眾所沒有作的。凡是最初所提出基督教裡面有利和美妙事物——即它那些甘美而又愉快的應許,它那教義在道德上的可愛處——都吸引了他。然而它對於人心最深需要的解答他卻不感興趣。當他歡喜地接受這道之時,也沒有考慮到與罪及撒但和世界作戰所要忍受的困難。可以用其下的話來說明:「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可四17)這裡的情形與上一種情形不同,在那裡撒但只要來將道種從心中奪去,便沒有其他的煩惱了。在這道種已經找到了生長的地方,而且它還需要他引來一些敵對的影響力是與它對抗。在這種情形中,他所引來的是外面或裡面的試煉,而這些便被比作為日頭的炎熱。固然不錯,日頭的光與溫暖,更常被用來表明神的恩典助長及撫慰之工作;最顯著的就是(瑪四2)。然而,並非總是如此,此例如詩一二一6:賽四九10;啟七16。如果那植物紮根夠深的話,炎熱就會促進它生長,並加速它成熟,使它適於牧割並收入倉裡。照樣,這災難也會促進真基督徒在恩典中長進,並使他成熟,以便被收歸大家。然而,正如炎熱會曬焦那從淺土裡生長出來的葉子,照樣,那些會增強真信心的困苦與患難,卻會使那只是暫時的信心消滅。當這些患難為了真理的緣故來到時,他「就跌倒了」。彷佛有某一種意想不到的事已經臨到了他,因為其後就是篩和簸的時候了。那時,凡是沒有根的,或馬太福音裡面所說「心裡沒有根」的?就是沒有裡面的根的,就退後了。
這裡所說那裡面有這種根的人,正合那有根基在磐石上的人,和聖經別處所說那有油在器皿裡的人的比方(太七25:二十五4)。它並不是聖經中不常見的比喻(弗三17;西二7:耶十七8;何九16;伯十九28),而且其含意特別合適,特別美妙,因為像樹的根一樣是不見的,然而樹堅固性穩定性,都是得力於它。照樣,在基督徒的隱藏生活上,就是在別人所不見的生活上,乃是他的堅固性與穩定性之所系。而且,養料是借著隱藏的根吸收到莖幹和枝上去使葉子長青,使木不停結果。照樣,那「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的生命,乃是基督徒的能力及其靈性興盛的資源所在。彼得「心裡……有根」,因此當許多人跌倒而退後之時,便叫道:「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約六8)只信基督有,而不信別人有永生之道和真福的這種信心,構成了他的根,使他在如此多的人退去之時而屹立不動搖。照樣,當那些希伯來基督徒的家業被人搶去時,也甘心忍受,因他們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在天上(來十34)。這種認識,這種對於他們未見之家業的信心,就是那使他們甘心忍受損失的根,而且使他們不致退後,進入沉淪,正像許多人所行的一樣。請比較(林後四17-18),那對於所不見之永遠的事物之信心就是根,誠如保羅所說的,這根使他看輕現今的苦楚,並使他忍耐到底(來十一26)。另一方面,底馬就缺少了那根,起初看起來,他似乎確實是屬於第三種的聽眾。後來他「貪愛現今的世界」,就拋棄了保羅(提後四10)。但是,當我們更密切地考查底馬拋棄保羅時後者在羅馬那一刻的情況,我們就發現它乃是一種極厲害的外面的試煉與危險。極可能他回到世界去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為道而來的災難。
撒種與結實 戴伯福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3-9節;18-23節
耶穌在馬太十三章用了七個比喻,主耶穌時常用了簡單的比喻,述說天國的奧妙,雖然主耶穌常用簡單的比喻來述說天國的奧妙,但其中之道理是非常之深奧的。
主耶穌在馬太十三章的七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指以弗所教會,主耶穌讚美以弗所教會當時的行為,能夠忍耐不能容忍的惡人。但是有一件事被主耶穌責備,就是以弗所教會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主說:「你們應當回想當時你是從那裡墮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的愛心,若是你們不悔改我就臨到你們那裡,把原來有的挪去。所以凡有耳的,就應該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主耶穌的第二個比喻好人撒麥在田裡,惡人撒稗在麥子裡是指士每拿教會,雖然士每拿教會受魔鬼的試探,但士每拿教會的靈非常強,所以主讚美士每拿教會在患難中能夠站立穩住。所以我們每一位信徒受到了魔鬼的迫害、試探,必須呼求主名,主是復活的主,榮光的主,他必紀念我們保守我們。主耶穌的第三個比喻是用一粒芥菜種子種在田裡從最小到最大時,卻成了飛鳥的宿舍,是指別迦摩教會裡雖然信徒非常多,但是到後來卻都是假信徒服事了偶像,所以主耶穌說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去,用劍攻擊你們。主耶穌的比喻,也就是指令天我們信徒,所以我們今天信徒要謹慎。
主耶穌的第四比喻是指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全部發明出來。所以我們信徒以前那不冷不熱的,到主耶穌來臨的時候,全部將我們這些不冷不熱的教會信徒全部棄離並吐去,何況主耶穌的應允已一件一件的來了,所以我們必須更謹慎等待主的來臨。」
主耶穌的第五個比喻是指魔鬼撒的種子,到了世界未了的時候,天使要來收割並將一切的稗子排出來丟入火爐裡焚燒,到時必有哀哭切齒。
主耶穌的第六個比喻是指天國好像一顆金珠子,我們在尋求的道路上,當我們尋找是必須離棄一切的來跟從耶穌。
主耶穌的第七個比喻是指老底嘉教會,老底加教會雖然外表是非常富足的,但是內部卻是不冷不熱的一個教會,所以主耶穌說:「將來我來臨時,那些不冷不熱的,神必吐去並離棄,唯有聖靈結的果子才是神所喜悅的。」
沒有根的一代 鄭果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5-6節
當我未信主的時候常想到我們這一代是迷失的一代——其實每一代的人都會感到前面不知將要如何?都覺得自己是迷失的一代。
當我歸主以後,常想到我們這一代基督徒是沒有根的一代;因為所接觸者多數是膚淺的人;不愛禱告,不常讀經,愛聽故事,不愛赴查經聚會,經不起試煉,不能分別為聖,不肯為主付代價,不肯徹底奉獻……就是到了今天,也只看見少數人追求主,不禁又要說:
「這是沒有根的一代,怎麼辦?」
感謝主!當我正在歎息和自責,且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父神就在今年正月一日清晨指示了良方;又於是晚參加岷里拉華僑教會聯禱會時,聽見主的僕人周神助先生傳達「屬靈能力」的重要,因之歸納了四點,是我個人的需要,也是教會弟兄姊妹的需要。
祈禱:
提起禱告,人必以為是老調;但因它是造就靈命最基本的方法,在此不能不老調重彈。
太家都知道禱告是屬靈的呼吸,不禱告靈命就窒息;可是卻有許多人不愛禱告。
大家都知道禱告是支取能力,多禱告多有力量,少禱告少有力量,不禱告全無力量:可憐大家卻不喜歡多禱告。
大家都知道禱告可以打好靈性的根基,可以討主的喜悅;但許多人偏偏喜愛多與人談話,少來到主的面前傾心吐意。
大家都知道父神對祈禱會有特別的應許,禱告會將有意料不到的果效;然而只有少數人願意赴禱告會,禱告似是少數人的特權。
讀經:
說到讀經,也是老調重彈;但它與靈性的關係,有如糧食與身體的關係;身體要健康不可無糧食,靈性要美好不可不讀聖經。
基督徒最好是養成每日讀經的習慣,如果能像王博士不讀聖經則不吃早餐,那是更好。常有人在忙碌的時候,把讀經置諸腦後,所謂有空則讀無空則輟。為幫助自己讀經不會斷斷續續,建議兄姊購置「每日讀經釋義」置於案頭,督促自己照著該書的指引,每日按步閱讀。
如果你遇見一個基督徒,手中拿著聖經,你隨口問他:「你信什麼?」他將會答你:「我信聖經」如果你再問他:「聖經說什麼?」他可能回答你:「我不知道。」難道世上有這樣的基督徒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有不少,盼望不是你!
個人佈道:
祈禱和讀經是恩惠的收入,個人佈道是恩典的支出,單有收入而無支出,則成為死涸。很多基督徒靈命不活潑,多因沒有屬靈的運動—將福音傳給他人。
我們不可用支持海外宣教,來代替個人的佈道;我們也不可用出錢請傳道人去作工,來代替自己的事奉;我們應該支持傳道人和海外的佈道,更應該親自向親友傳福音,引領他們來歸主。個人佈道是靈戰的尖兵,是引人歸主最基本最有效的辦法,是今日教會要切實奉行的命令。「你的親友在那裡?」你我在基督台前要好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屬靈能力:
今天我們都承認教會沒有能力影響社會;我們也承認在戰爭的時候常常打敗仗;我們更承認工作的時候沒有力量將人的心意奪回;這一切表明我們裡面缺少一件東西——屬靈的能力。無法開動,我們汽車沒有汽油就沒有能力,就不能工作。今天普世在鬧著汽油荒,我們裡面早就荒著無能力了。
我們的問題在何處?就在於能源。工業的能源在地下的原油;我們的能源在三位一體的真神和神的話語—神是全能的神,只要我們順服神,他的能力必在我們身上彰顯。基督是復活的基督,只要我們高舉他,他必叫我們勝過陰間的權勢,聖靈是滿有能力的靈,只要我們讓他充滿,神能幫助我們完成主的託付。神的話句句帶著能力,只要我們傳揚神的話,沒有不感動人的。願我自己和親愛的兄姊們在三一神面前多多等候,深信等候的人必從新得力。
「比喻」之研究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0-16節
一、「比喻」在聖經中占很大的地位。至少有一五O個以上。單新約聖經就有一四三個。如果連同「比喻之語」是超過三倍以上的數字。
二、「比喻」在聖經中皆是「深入」(主道)「淺出」(闡明)的論述。以使人能明白並預備實踐真理(主道)。
三、「比喻」是主的啟示,使人領會,解開天國奧秘,使人實踐。
㈠啟示—地上的人事,有天上的意義。使神的旨意得成在地上如同在天上。
㈡領會——猶太人「拉比」的教導化。深入淺出。(如拿單責大衛王犯罪時所用 的比喻)
㈢解明——真理的具體化,活見證。「解開奧秘」。
㈣實踐——知—想—行。耶穌說:「照這樣去行。」(路八37)
神的田 劉淇水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0-23節;哥林多前書三章9節
「……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林前三9)我們以此為題,卻思想神所託付的工作。本講章最終之目的有二!㈠我們近來對於查經及釋義非常熱心,但都忘了我國固有文化思想有許多與聖經有關係,所以我們今天也來談談固有文化思想,從中得到利益。㈡現代教會注重向外佈道,及信就得救,而忽略了得救以後進一步的行道修養,下午就是要強調行道的問題。
「神的田地」有二種意義:㈠廣義的。如馬太二十一章記載園主經營葡萄園;這是表示全世界都是神耕種的園地。㈡狹義的,是凡信徒人人都是神的田地;神的道是種子撒在人的心田——神的田地,後來結果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神的種子撒下有四種不同的心田,㈠路旁。㈢石頭上。㈢荊棘。㈣好土地上,我們究竟屬於那一種?神的田地是好的土地,栽種神的道,我們是否真正是他的田地?
種子撒在好土上為什麼收成時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之差呢?這就是經營是否努力的差別!孟子曾設一個比喻說: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撒同一種麥種,雨水也按時灌溉,可是收成時卻有差別。正如主說,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就是人用功的程度不同,孟子說:「人事之不齊也。」我早年牧會於鄉下,有某弟兄種菜粒粒皆重一、二十斤,但跟他同時種的鄰居,他們的收成只有五、六斤而已,原因是這弟兄勤于灌水除蟲,別人則罕有照顧,所以這弟兄才有好的收成,即應孟子說:「人事之不齊也!」我們是神的田地,應該努力用功,再接再厲的耕耘,才有良好的收成!
同樣是基督徒,為什麼有的人成為聖徒,有的成為匪徒惡徒呢?孟子雲:「人之所同者義也。」日本聖人說:「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我豈不能。」別人能成為聖徒,難到我們不能嗎?只是成聖的道路我們不行罷了!顏回雲:「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雲:「聖人與我同。」這些都證明世人有同樣的心,只是用功的程度如何之差?
孟子曾說:「若有人訂制一隻草鞋,一定不會做一個糞箕給你。」因為大眾的腳形都是一樣—人同我,我同人都一樣。神給人功能相同,心也相同,體會一樣;戰國時齊桓公有一個廚師善料理,齊桓公說:「他若嘗的好吃,我也一樣的好吃!」這就是人的感覺義理相同!看戲時看到忠臣被害,台下的人都同樣的為忠臣抱不平而痛恨奸臣,這就是「人之所同者義也!」我們都是神的田地,而且是好土地,為什麼收成不同是「人事之不齊也!」
神的田地我們要好好的耕耘,才有好的收成,也可化荒埔為良田,若懶惰不耕耘,良田亦要成荒埔。二水都是山地,但是人們努力開墾,終變成良好的梯田,雖然沒有深溪大圳,但他們取濁水溪之水加以三次的過濾,終能澆灌,使該地阡陌縱橫,成為良田。歷史上丹麥國是一個非常貧弱的國家,但近年來他們取消一切軍事設備,把那筆龐大的經費,用做開發田地之用,把所有現成的壤田加以整理,因此出產大增,成為西方出產最豐的農業國,傲視鄰國,再不受他國淩辱!地土經營才能得更好的收成!你們是神的田地,要好好經營開拓,如果不經營,必為豺狼野獸所侵佔。
基督徒的心地,若不謹慎,努力經營,就不能成為神的田地,孟子曾說:「心若放肆沒有修養,就好像拿斧刀天天去砍大樹。」就是如牛山那樣美麗也要破壞;我們若到臺北草山去就知道那座山非常美麗,因為種植許多美麗的花草,如果我們把那些美麗的花草砍除成光禿禿的一座山,則其美麗破壞無存!
神的田地要好好的耕耘不可偏行己路,如「良心既喪盡……放縱私欲……」
(弗四29)而是要「行事做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行事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 (羅十三13)人心若不努力經營不能成聖。孟子雲:「盡其心者和其性,知其性者即知天」,又說:「存其心養其性,可以事天。」我主耶穌基督說:「要盡心,盡性,盡力,服事神」。諸位,神的田地,要好好的經營,不可放肆,才能成聖。
但是神的田地經營究竟應該種些什麼東西呢?是福音的種子。神的田地種下種子存在田內,就如「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之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一17)「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前一25)這就是神的田地種福音的種子!
詩篇六十三篇有三句極好的話:「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我的心就飽足了骨髓肥油」,「我的心緊緊跟隨你,你的右手扶持我」,是日夜思念神福音;心田存福音的種子與神同行!
神良好的田地交托我們,所得的有一百倍、六十倍,也有三十倍,這些都是成果,然而卻參差不一,是努力不夠,所謂:「人事之不齊也。」最後我以「所以你要脫去一切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一21)做為結束。
神的田地,就是我們的心,每一個基督徒是他的田地,我們要日日兢兢業業,勤勤不懈,努力經營;更不可放肆行為,要除去一切的惡事,存善良的心,如此我們皆是神的良田,結果匯匯成一百倍,獻在神面前?
四等人之感官 建信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0-24節;以西結書十二章2節
主耶穌于本章頭一段,所提撒種的比喻,種子是一樣,土地計分四種。則路旁、石頭地上、荊棘裡及好土地,照樣我們查考這兩段經文,所得之意義與這個相仿,因為世人對真理態度,不能一樣,所以筆者藉此經書,題為四等人之感官,分為幾點與諸位讀者查考。
一、無用的耳目—有眼不要看,有耳不要聽(石頭地上之種子)
這等人是讓聖靈擔憂之輩,如當日耶和華借著先知控告以色列民說:「人子啊!你住在悖逆的家中,他們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這句話當譯為「他們有眼睛不要看,有耳朵不要聽,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結十二2)神創造我們有心,有耳朵與眼睛,本與他的道理有關係,如保羅說:「因凡求告主名的,必然得救,然而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十13-14)
啟示錄二章至三章。主的靈命令約翰寫給小亞西亞七教會書信,每張書信末一句話,都有加上警告之詞;凡有耳的,就應當聽,特向老底嘉教會說:「看阿!我在門外叩門,若聽見我的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
然而有一等人,心懷成見,無論如何總不肯相信有一位真神,有一位教主,降世為人的耶穌;心裡懷有一塊石頭,他們想世上絕無這種道理。比如幾年前,在賽邦島北面,一小島嶼上,三十幾個日兵,因為是僻辟的海島,幾乎與世界斷絕,一切消息都聽不到,他們的心總是懷著,必勝不敗的信念,於日本投降後第四年,他們仍然在那裡出沒掙扎,不肯受勸投降,以為是敵方要擄他們的行騙的手段,因他
們心裡想;日本決無投降之理,幾次聯軍勸他們投降時,他們以掃射對付,後來聯軍吩咐日軍調查,並囑咐其家屬寫信,轉給聯軍送達他們之時候,始願投降。
許多人中了魔鬼的計受欺哄,總不肯接受真理,當你向他傳報福音,勸他接受耶穌,得免罪過,作神的兒女,享受永恆之福,他們都以奇異的眼光看,當為欺騙的話,有時候倒以惡意對付,嫉妒你,侮慢你,甚至褻瀆神,藉種種方法反對逼迫此道,如同以呂馬,或未悔改的掃羅一樣。
二、有病的耳目——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荊棘裡的種子)
「你們聽是要聽,卻不明白,看是要看,卻不曉得。」(太十三4)這等人可謂感官有毛病的人,從前有一位醫生,常來教會聽道,可是不要接受耶穌,老是站在救恩門外,他曾看見許多人,因相信耶穌,使他們的人生,有極大改變,充滿喜樂與平安,當宋尚節博士蒞台,他也參加那個聚會,他看見好多人,從本省各地,爭先恐後趕到會場聽道,但他對那個聚會,總不能發生關係,則得不到他所要得的,後來他告訴我:「我如同是個色盲和聾子,看不見人家所看,聽不到人家所聽,這是什麼緣故?」
我回答他說:「你對自己這樣批評是不錯,原因是你心中遺有阻礙,心靈上有毛病,因為你裡面充滿了許多東西:科學的定律,不信的噁心,否則不能這樣,如果你肯完全把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倒出來,當然會得到了。」
從前有一位兄弟,被朋友勉強帶來赴會,這兄弟沒有用心追求,人到教堂,心在外面,坐到一刻鐘就站起來後來又坐下,不久又起來,想要離開,又不好意思,又再坐下這樣反復幾次,喲!信的人心中猶如饑渴,以這種聚會,如同赴筵席,一品又一品,一席又一席,津津有味,不信的人,是食脂不甘,食而不知其味,他看赴會是很難受的一件事了。
名謂基督教徒,多少時候是像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眼睛昏花心裡遲鈍,雖是耶穌在旁邊,與他一起談論,還認不出他來,等到一同坐席,擘餅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明亮,才認出主耶穌(路二十四31)。故我們當求主,醫治我們心靈的感官,叫我們的眼睛明亮,耳朵清楚銳快,能夠跟隨他的旨意。
三、不幸的耳目——又瞎又聾又怕醫治之感官(路旁的種子)
「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沈,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轉過來,我就醫好他們(太十三15)。這是指一般心剛硬不信之人說的,相傳昔日那奉差遺到所多瑪的二位天使,他們還不相信所多瑪城人,犯罪到那個程度,他們還未到羅得之家,先到城裡百姓一家去;那家人看他們兩個人是仇敵,撒但就向他吐沫馬上關了門,不要看他們,有的人手拿著石頭,預備要打死他們。保羅當日被猶太人控告說:「這個人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動普天下眾猶太人生亂的。」(徒二四5)因為聖靈動工,福音傳開,讓人得救,魔鬼就發愁,不能安心,便玩弄許多方法阻擋,如主耶穌醫治那生來的瞎子,又因信承認耶穌的名,法利賽人就把他趕出會堂,故我主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人反瞎了眼。」(約九37)。
五旬節信徒在耶路撒冷,作主復活見證。傳佈福音,這時候魔鬼就利用這些領袖、祭司長、文士、
公會的權柄,拘留彼得、約翰。不准他們奉耶穌的名傳揚,因為他們看耶穌,是個被咒詛的人,異謊左道,卻不知道自己是屬靈的瞎子,聾子。
四、有福的耳目—光明的眼睛,銳利的耳朵(好的土地)
「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到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太十三16-17)
這等人是蒙恩典之人,又有福的耳目,這並不是聽到好的音樂,或遊歷世界勝地,看見著名風景,而是指著心靈上所嘗到的福氣,就是主的福音,並認識了這位元耶穌。「因為神為所愛之人,預備的福氣,是眼睛不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這是保羅所見證;因為聽到主的聲音,離開祖先遺傳,認識耶穌為至寶,看萬物為糞土(腓三8 )。那珍珠商,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變賣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太一三46)
真活神之子 吳永華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13-23節
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問學生,人對他之看法,學生都說:「他是施洗約翰,耶利米、以賽亞。」然後耶穌說你們看我是誰?彼得說:「您是真活神之子。」耶穌對他說你有福了,因為神與你同在。此彼得在信仰中之告白使他非常歡喜,說在此信仰上建立他的教會。耶穌是基督、真活神之子,我們在此敬拜他,是否我們有此告白呢?此為一重大之問題,若未能至於此,我們之信仰便還不足,而教會便要建立於此種信仰上。
耶穌之教導,他是神之子。有人看他是聖人,偉大的教師,他是宗教天才。是時世人稱他為耶穌基督,他抑是教師或是聖人,宗教天才而已。他乃是真活神之子,若不能至此我們便不能建立我們之信仰生活。一隻大船在海中遇難,輕看小救生船,若不依賴小救生艇,便要葬身海中。若不願意在世間看他是耶穌,永生神之子,不入於此,至終乃要滅亡。一個基督徒一定要有如此之信仰才能有果效,在信仰上得生命。
彼得說他是「基督」,此基督有特別之意思,乃是受抹油的。以前之先知和王皆需受抹油,此基督也是受抹油的,他有三種職分,先知、祭司和王,耶穌基督不止如此,他所傳之道將神生命傳給眾人,叫人知道他是神,要從他乃能得著拯救。他是救主,我們要如同浪子回頭,去攀附於耶穌基督,得他之榮光。耶穌不但是如此,更要犧牲。耶穌不只替別人,乃是他本身替我們釘死十字架,故佑一次為我們出生,一次為我們死。此贖罪永遠在我們身上,而且他又是支配統治靈魂之王。他在一生中表現他之救贖。此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此為聖經告訴我們最重要之一部份。去確信才能得到祝福。彼得說他是永生神的兒子,從他之學問及教訓能知道,他一生所有之特殊教導與偉大的指示,更能證明耶穌基督是神之子。
聖經乃神之話語,而不是小說。耶穌之教訓每皆照神之意思。聖經是世界上最大之中心。它有使人有力或改變人生之價值。去發掘它的力量。聖經告訴我們,耶穌是神之子,乃給我們的一個明確指示。若不是他則早被抹消了。聖經內告訴我們,若信得祝福,不信得審判,能於靈性生活中有此告白和信心才是。
耶穌對彼得說,他必走十字架的道路時,彼得害怕乃說千萬不可的,耶穌乃說撒但退去。
神之子要走救贖之道,耶穌基督乃是神之子,有此信仰才能發揮其偉大之力量,先人之放棄一切跟從耶穌,乃是確信耶穌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的緣故,而做出一切偉大的事情來。
彼得當日認識主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約兒子時。主耶穌回答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氣的指示你,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你。」保羅所以成保羅,彼得所以為彼得,亦即是憑著神賜給他們之感官,不但他們就凡信他的人,則你我都是一樣,有屬靈眼光受教耳朵,這樣才能作真理柱石,為他作美好見證,領受他的恩典了。
結果子榮耀神 戴伯福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17-23節;加拉太書五章16-24節
本月的主題是「結果子榮耀神」。究竟我們應該結什麼果子呢?前周已述三點。[第一點]結悔改的果子(太三8);[第二點]結平安的果子(來十二11);[第三點]結成聖的果子(羅六22)。
本周續提下列第四點:
【第四點】結聽道的果子(太十三17-23)。主耶穌曾以撒種的比喻講解人對於聽道的反應。主以四種的園地而教訓人當結聽道的果子。(1)撒在路邊的;是因他們聽見天國的道理不明白,那惡者撒但來了,就把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完全不能結實。人聽道,不禱告,不專心,不開心門,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當宋尚節博士蒞台,曾有一個姊妹,她在大稻埕教會聽道,宋博士講浪子回頭,感動許多人;宋博士說:「歸家吧!」,這位姊妹聽為「幾隻豹」,她以為是講動物園裡的虎豹獅象,實在可憐!(2)撒在石頭地上的;是因他們的聽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這種的人無法結實。(3)撒在荊棘裡的;是人聽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這也不能結實。(4)惟獨撒在好地上的;是人聽道明白,後來結實一百倍、
六十倍、三十倍。找們聽道應該結聽道的果子,能夠明白、長進,且能傳福音,作見證,領人歸主,結果子,榮耀主才好。
【第五點一結仁義的果子(腓一9—11);保羅要基督徒有仁愛和公義,要他們靠主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歸與神。(1)結仁愛的果子;台南鄧姑娘愛那些痳瘋病的人,羅東陳五福長老愛那些盲人,非州開拓傳教士李文斯敦他熱愛土人,當他過世的時候那些土人要求將他的心(愛心)永遠埋在非州讓他們紀念他的愛心。(2)結公義的果子;基督徒行事為人,當有神的公義,分別是非,恨惡親好,不可像那些假冒為善的人,假借基督徒的名義,占人便宜,欺人騙人,作惡性的倒閉。基督徒當結仁義的果子而榮神益人。
【第六點】結愛主的果子(腓四15-17);保羅見證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們愛主,愛主的工人,結了許多愛主的果子。保羅見證,他不求什麼饋送,所求的就是弟兄們的果子,漸漸增多,歸在他們的賬上。基督徒要愛主,愛主的工人,愛人的靈魂,常作見證,傳道救靈,結果子,榮耀主。保羅說腓立比教會供給他們的需要,傳道救靈,結果子,保羅說,這事的果子也歸了他們的賬上。
【第七點】結聖靈的果子(加五22-23);保羅說,聖靈的果子有九樣不同的品德顯明出來,可以榮神益人。可分為三種:
一、對真神有關的:仁愛、喜樂、和平。我們應當發揮神愛世人的愛。我們要靠主得著真的喜樂。我們要與神和好,結平安的果子。
二、對別人有關的:忍耐、恩慈、良善。基督徒要有忍耐,不可亂發脾氣,也當有慈悲憐憫的心,也有善良使人好親近的性情,結這果子榮耀主名。
三、對自己有關的:信實、溫柔、節制。基督徒要有信實,凡事相信,並有溫柔,且有節制,守己安分,謹慎生活。我們結這果子,主名就因此得著榮耀了。
麥子與稗子 王輝文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24-30節;36-43節
撒種者將種子撒在四種不同田地的比喻,主要用它來教導我們審察自己,並該以怎樣的心情來接受主的道。
本段經文所給我們的重要真理,就是撒好的種子。人人都願撒好的種子,誰願意撒壞的種子呢!但這裡撤好種的乃是人子即主耶穌,他把好的種子生命之道撒在田地裡。田地是指接受這好種的人;誰願意在他的選擇上有壞的選擇?幼年時就選好將來的職業,在學生時代屢次立志勤學爭取知識學問,以備將來創業之需,對於服事主的人,更要常在主前省察自己的虧欠,求主加添力量好在來年做得更美好,
在真理上立志大大的追求上進,在禱告上也下了大的工夫,好叫自己能傳揚見證主的福音。
如何實現我們那美好的計畫、好的志向呢?應當警惕,因為魔鬼時常找機會在好種子中撒下壞種子。我們想做好,多親近主,多愛主;過去信心軟弱,現在求主加添信心;去年讀書懶惰今年要勤奮;去年工作不好今年要做好;我們獻上這種美麗的禱告聲音,是何等的可愛,聖靈聽了我們這樣的禱告是非常的高興,天使聽了也要歡呼快樂。但魔鬼聽了我們這樣的禱告,他就設法來破壞攔阻我們,叫我們
不能達到目的。
在稗子比喻中,叫我們得到另一個真理。就是魔鬼好像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他並不懶惰也不打盹,他隨時尋找機會要奪取我們所得的生命之道,也盡力找機會攻擊我們,叫我們軟弱跌倒灰心,因此我們常跌倒在罪惡之中。稗子非麥子,麥子乃生命之糧,稗子是野草,他把稗子撒在麥田中。弟兄姊妹我們在這社會環境中生活,當小心辨別所接觸的各種種子,那些應當接受的,那些是應拒絕的。稗子在麥中一齊生長,種子先生根然後才長苗吐穗,若是稗子在我們心中生根,那實在太可怕了,因它生根我們自己不發覺它,別人也不會覺察的。近來社會中的青年,他們的舉動、思想、風俗生活都與昔日不同,為何有這麼大的改變呢?原因是稗子老早在他們心中已有了根,如今不過是它長的表現而已。當小心,假使有一稗種落在心田中,它必在內裡生長,故我們要向主呼求,求他鑒察我裡面有稗種嗎?若有而未生根,當即刻求主的靈火把它燒去,因為這稗種是可咒詛的種子,也是領我到滅亡的種子,這種子乃魔鬼之種子,我們的主所撒的種子是生命的種子,主的教訓乃生命之道,有靈之能力,領我們走永生的榮耀的道路。魔鬼所撒的稗種若接受了,小時分別不出,以為它與麥子同是種子,有何不可。聖詩是歌,流行歌也是歌,為何不能同樣欣賞,當我們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因辨不清,以致讓稗種在我們的心田裡生長。當注意音樂中的詞句是什麼?其節拍是怎樣的?是用什麼聲調什麼動作唱的?我們要仔細審察,辨出那引青年人走錯路的是稗種。沒有一個青年願意敗壞的前途,是願意有光明無量的前途。青年人墮落全因稗種先在心中生根,才發芽的。父母常責備兒女懶惰,不讀書不禱告少讀經,若兒女聽話,不願惹父母怒氣來順服,但心裡卻有許多的話說:「你禱告了多少呀!讀經讀了幾多呀!與人交談時用了多少聖經上的話呀!你們愛講自己喜歡的,我們年輕人也愛講我們歡的話。」
當主耶穌升天時對門徒說:「你們要去使萬人作我的門徒。」那撒種的吩咐我們,好種子已經放在你們手裡,要奉我的名去撒種,不單在探訪時撒種,在家中也要向兒女撒種,求主賜能力並保守我們使日常所撒的都是好種子,沒有撒下一粒稗子在別人心裡,與朋友親戚坐談時,要小心不要在談話中撒下稗子,叫兒女聽而受害。聖經說:「稗子是魔鬼撒的。」你為何說是我們撒的呢?弟兄姊妹!你要知道他是兇惡可怕,若他親來撒種,你必拒絕,他是不便自己撒種的,但他站在你身邊囑咐你撒種,作父母的就撒稗子在兒女心裡,我們成了魔鬼的工具為牠撒下稗子。我們對兒女是寶貝的,我們盼望每一個兒女都得主的恩典,蒙主的賜福,有主的能力在他們身上,都作榮耀主的兒女。故我們當謹慎,警醒禱告,不要給魔鬼利用成了他的工具。求主保守我們只有真理的種子存在心裡,為父母者當戰戰兢兢的注意行為,為兒女者當仔細小心謹守心門,以免稗子進入傷害。
在二十八和三十節中,看見主人吩咐說讓稗子與麥子一齊生長吧!等候收割之時,先將稗子褥出來捆去燒;稗葉與麥葉是一樣的,但到了麥子長穗時,稗子就從其中分別出來了,因其果子表明出來它是稗子不是麥子。稗子初混在麥子中,人是分別不出來的。本當把稗子褥出來,但因主的愛,就讓它與麥子生存在一起,這就如今日我們生活的情形。但收割之日即是世界末日,到審判之時就分別出來,麥子收在倉裡,稗子捆成捆。何時收割稗子呢?就是它吐穗之時,意思就是人有了稗種,受了魔鬼的陷害引誘犯罪,初看不出來,是隱藏的,但吐穗時即是將罪顯明出來,罪的種子種在人心,生根長葉吐穗,就將心裡所存的罪表顯出來了,到時候,犯罪也不覺得羞恥,不難為情了。在報上見到犯罪者受到刑罰審判,將來在主的白色大寶座前,就是主的審判,乃大的審判是無一人可以避免的,地、海、陰間要交出其中的死人,按各人所行受罰,稗子所結的果子是罪大惡極,其結局就是到不滅的火湖中,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但麥子要收在倉裡,就是回到天國,有主的光,有亮光溫暖生命。主的真理在心裡,不只靠主能力來長大結果,叫別人得溫暖得亮光,叫人得新生命能力。願主幫助我們,叫我們選擇何種種子在我們心裡。「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欲撒種的,必從情欲收
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六7-8 )
稗子的比喻 唐崇平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24-30節
當耶穌講完了撒種的比喻之後,接著就說到第二個比喻。他說天國好像一位撒好種的撒種者,把好種撒在好田地上,想不到當他把好種子撒在好田地之後,就回家去休息。正當他回家睡覺的時候,他的仇敵就偷偷地來到他的田地裡,同樣也將他的壞種子撒在已經撒了好種子的田地裡,後來這位撒種的僕人,在田地裡面,發現有稗子的穗與他主人所種的麥子同時長出來,所以這一位僕人立即把這一個不幸
的消息告訴他的主人說:「你所撒的豈不是麥子的種子呢?為什麼在田地裡也長出稗子的小苗來呢?」他的主人不慌不忙地對他說,這是我的仇敵所做的事。僕人就對主人說,那天我就把那一些稗子所長出來的穗苗,從我們的田問裡拔出來了。主人就對他說,這可不必這樣做,假使照著你的想法去做的話,我想恐怕當你把稗子的苗拔出來的時候,就把麥子也拔出來了,還是讓這兩樣一起長吧,等到收割的時
候,我就吩咐那收割的人,先把所有稗子提前割起來,捆了後把它們燒掉,惟有我所種的麥子收成,才把它們放在倉庫裡面,當耶穌說完了這一個比喻的時候,他的門徒還不明白耶穌所說的這個比喻的意思何在,所以就在耶穌說完了道理,而各人等離開他們之後,問耶穌說,請你把剛才所講稗子的比喻解釋給我們聽。耶穌回答說那撒好種子的,就是人子,田地是指著這世界,至於好的種子,就是天國的兒女,稗子就是那惡者的兒女,撒種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未了所發生的事情。
從以上耶穌講的這個稗子的比喻,可以看出天國的道理與我們的重要性。
第一、耶穌基督怎樣離開了那榮華富貴的天堂,來到這罪惡污穢的世界,為了要完成神救人的使命,他給人類帶來道路,真理與生命,把天國的福音,借著真理為人開道路,不惜自己犧牲使人得生命,所謂殺身成仁,叫一切信他的人,可以離去黑暗進入光明,離棄罪惡轉向公義,脫離死亡進入永生。他所帶來天國的種子,是美好的,是良善的,是永恆的,這個世界是他工作的地方,整個人類的心田,是他工作的物件。在耶穌復活以後,還沒有升天之前,特別叫他的門徒,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使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所以耶穌基督的福音,天國的道理,不限制於某一個時代,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民族,只要我們活在那一個地方,生在那一個時代,接近那一個民族,整個宇宙包括所有的人類,都是神所造的,也都是我們為主耶穌傳福音工作的地方。
人類因違背了神的命令,以至受咀咒犯罪,罪的工價乃是死,因此罪惡與死亡,就跟人類入了這世界,神還顧念我們人類是出於他的,不讓我們走在罪惡滅亡的道路上,特為我們預備了救恩,在耶穌基督的福音上,使我們信靠他,罪得以赦免。保羅在接受耶穌為主之後,為他做見證說:「所以弟兄們你們當曉得赦罪之道,是由這人傳給你們的,你們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稱義的事上,信靠這人,就都得稱義了。」(徒十三38-39)
第二,自從人類墮落之後,人心便未嘗安息過一天,神起初造人的目的,為要榮耀神,他造人的心,本是良善的,但叫人犯罪的撒但,非常的狡猾,它使人懷疑神的話,以至良善的心田,變成善惡鬥爭的場所,雖然神把天國的種子借著耶穌基督的福音,撒在人的心裡,然而撒但卻利用人的心田,成為好壞、善惡、真假、光暗、交戰決鬥的地方,無怪今天的時代,真假好壞難以分辨。好的真體卻看做壞的表現,壞的行為卻看做好的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上看到的,真夠叫我們發問,到底創造的主,是否不再掌管他所造的宇宙?這種事實,不是在個人或團體中發生,但我們不可忘記主耶穌所說的話,好的種子及壞的種子同時長大,可能連累了那好的種子,所以,恐怕我們把它分別出來讓天國的子民,與那惡者的兒女同時長大生活在一塊吧,等到收割的時候,才決定是非,等收成的時候,才取決真偽,因為將有一天天國的兒女,要在那惡者的團體裡分別出來的,那個時候,神要吩咐收割的人,把惡者的種子所結下的稗子,掘起來,一捆一捆地,拋在火爐裡,把它燒盡了。那就是說,惡者必受刑罰,善者必得憐恤,不信主的人,必定滅亡,信主的守神旨意的人,必得永遠的產業。
第三、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未報,時候未到。在聖經上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欲撒種的,必從情欲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有收成。」(加六7-9)
世界有它的開始,也有它的未了,當世界末日來到的時候,他要刑罰那一些不遵守他道的,乃犯罪作惡的人。耶穌說:「當那一夜兩個人在一個床上,要取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路十七33-34)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俞的,必救活生命。
稗子的比喻 張信得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24-32節
「神的國」是猶太人共同的期待。耶穌傳道的中心也是報知神國的來臨。但是耶穌所傳的神國和猶太人的期待不同。耶穌所傳的神國是一種情況。就是當我們信靠神,願意順從神,並享受神的恩典時,神國已實現在那裡。耶穌以稗子的比喻說明神國的情況。
一、從這比喻可以知道神國實現在罪人中。有人想,教會應該是很理想的團體,裡面沒有犯罪,沒有不義,並全體基督徒都是肯順從神。因此當教會發生不和事件時,不能瞭解為何有這事。其實雖然教會是基督徒聚集在一起,一同信靠神,並努力追求順從神。但是教會不是天使聚集在一起,而是罪人的集合。當我們在教會生活裡一同享受神的救恩時,不可忘記我們都是罪人,所以要彼此認罪,求經驗神赦罪的恩賜。
二、神是聖潔公義的。為何他不保持教會成為聖潔的團體?換句話說,為何神不立刻將不法不義的從教會排除?在這比喻中,主人指示僕人,暫時讓稗子成長在麥裡,等到收割時才要分別麥和稗子。在教會生活裡難免有沒有誠實信神的,違背良心的,但是神在耶穌再臨時才要施行審判,分別真假基督徒,那麼為何神要這樣做?因為神要留下機會使人悔改(羅二4-6)。
三、當僕人發見在麥裡有稗子時,他要除掉,但是主人指示將這事交代收割的人(太十三30)意思是分別好人和惡人不在人的意思,是在神。人有共同軟弱,容易批評別人的是非。但是耶穌說:「不要論斷人。」(太七1)保羅也說,真實能論斷人的是非的只有神(林前四5)。我們在教會生活裡所要關心的,不是分別他人的是非,而是自己的信心。就是如何誠實信靠神。
神的國實現在罪人中,我們雖是罪人,但是當我們誠實信靠神時,必成為神國的百姓。
稗子的比喻 古樂人譯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24-32節
「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阿,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裡麼?從那裡來的稗子呢?」這些僕人並不是天使(他們是『收割的人』;太十三30-41),就如提阿非拉( Theophy-Iact)所暗示的。毋寧說,他們是人,為了主的榮耀而發熱心,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何居心,不外像那兩個門徒,渴望主從天上降火在那個不接待他們的撒瑪利亞的村莊一般(路九54)。他們所問的問題是:「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裡麼?」這問題充份表露出必定時常感受到的困惑、驚奇,和內在的疑問。這種心情,最初在一切為神發熱心的人看見,有形教會所表現的可悲及所未希望的景像時,是必定會非常強烈地感覺到的,然而過了不久,見怪不怪,對於可悲的事實也就視若無睹了。何處有「榮耀的教會,沒有瑕疵或皺紋,或諸如此類的東西呢?」誠然,忠信之人極可能在心靈中產生疑問,在禱告中傾心吐意,而心中的重擔必定恰好是這樣:「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裡麼?從那裡來的稗子呢?你不是設立你的教會,要成為一個純潔而又神聖的團體麼?——像這樣的教義豈不是應當只產生公義的果實嗎?——何以甚至在這神聖的範圍內會有很多的人明目張膽地犯罪,並使別人犯罪呢?」田主回答說,「這是仇敵作的」,在這回答中探索到了禍害的根源。誠然,依附於每人身上的不是缺點,無知,軟弱,甚至不是那會阻礙人非常不完全地實現的一種屬神思想的東西;而是那靈界大敵分明的反對工作。「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
接著的問題是:「你要我們(不久以後)去褥出來麼?」在這個問題中有用激烈手段壓抑錯謬的引誘,這是教會本身有時無法抗拒的一種引誘,借著這個問題表明出來了。然而,那些這樣說話的人,是不宜託付他們去作這件事的。他們往往不外是有耶戶那一種「為耶和華……(的)熱心」(王下十16)而只有以利亞的熱心才是最可取的。(路九54)。所以他說不必。由這個禁令,就意味著一切像這一種清除異端邪說者的措施都是在禁止之列的,因為這樣做將不讓他們有悔改或改正的餘地。誠然,這個禁令是如此清楚,如此明白,無論何時我們在教會史上看見任何類似實行那些僕人的這種建議的事例時,我們准可以相信那不是麥子對稗子宣戰,乃是稗子想褥出麥子。這裡說出了禁止的原因:「恐怕褥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這可能是指褥出現在為稗子的,但後來卻會變成麥子的「那惡者之子」,他藉著信心及悔改,會變成「天國之子」;或是指由於僕人的錯誤,他們用意最善,卻不能區別這些和那
些,以致竟將善惡一同毀滅;或者竟留下了稗子,而褥去了麥子。只有那鑒察人心的主自己才絕對確實的「認識誰是他的人」。後來的羅馬教註釋家們,如同在中世紀時很多的註釋家一樣,為了羅馬教的利益在「恐怕褥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這些話上找到了一個漏洞,使他們藉此可以逃避這條禁令。因此阿奎那( Aquinas)認為只有在褥稗子而將麥子也一同拔出來這一種危險存在時,才應遵守這禁令。馬多拿吐( Maldonatus )在這一點又補充說,在每一種特別的情形中,是否有這一種危險則要家主去加以判斷;現在教皇既是家主的代表,對於他來說,這個問題就應該說作:「你要我們現在就去把稗子褥出來麼?」而他的註釋的結語則是勸勉天主教的一切巨頭,要他們效法這些僕人的熱心,而不必像許多人所作的一樣。但必須抑制所要求於他們的熱心,卻要像那些僕人一樣受到鼓舞,而去從事剷除異端和傳異端者的工作。
同時,這個「不必」並非意味稗子永不被褥去的意思,而只是指明現在還不是時候,而他們也不是執行人而已;因為家主接著說:「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這些含蓄的辭句告訴我們,邪惡並非如很多的人所夢想的,逐漸地在善之前衰弱消失,世界變成教會,乃是各從其根本,各搜其類,更充份地發展出來。直到最後,二者都完全長成,在屬基督的人與屬敵基督的人二者身上面面相對。一方面是道成肉身的神,另一方面是人,一切撒但的權勢厚顏無恥地居住在他裡面。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直到他們成熟,而其中一樣要滅亡,另一樣要完全得救。
他們是「一齊」長;有形的教會現在是善惡混合的,直到末時。而且由於事實上惡已發現是混合在善裡面,因此要與它分離,或是企圖建立我們自己的小教會,那是決不能視為正當的。當人們嘗試這樣去做時,除了是犯了違背明顯禁令的罪以外,而且不難看見必定會有何等的黑暗要臨到他們,必定會有何等驕傲的網羅要拋在他們身上。因為甚至在最好的人裡面,也是像有形的教會的情形一樣,有善惡混
合。這樣一來,人就必定有故意閉目不看自己裡面的惡。於是對這個小而分裂的身體,就會稱之為教會,因為只有這樣,這種企圖似乎才會成功。所以,奥古斯丁時常都叫人注意如下的事實,即多納徒派甚至在外表上所應顯為純潔的團體都未組織成功——他們不敢斷言自己已成功了。因為他們自己承認在他們中間可能有,而大概也一定有假冒為善的人,和未被查出來的不虔敬的浪子。這件事根本就使一切
像以賽亞書五二章1節的經文之解釋不適用於他們,正如不適於現況中的基督教會一樣。然而,憑著無理由地冒充已脫離了邪惡的這種自由,而向他們所脫離的教會表露出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驕傲精神及膽大妄為而又無愛心的態度。而諸如北類的罪惡,總是或多或少依附在從教會分裂出去的一切團體上,那些體團都諉稱為更純潔的團體。而其中最小的團體,從其最小就會使人相信其本身是那最精選而又最純
潔的,而往往卻是最有罪的。無人能否認,這一種試探距我們大家都是非常接近的。每個初作基督徒的人,在他開始發熱心之時,在精神上都有幾分會變成多納徒派的試誘。如果他沒有這個渴慕要看見他的救主之教會為榮耀無瑕疵或皺紋的教會,那就會證明他裡面少有愛心或神聖的熱誠。但是,他應當學習那種願望,就是對其本身存聖潔公義的願望,然而那並不是在現今這邪惡的時代中能成全完備的。相反
地,受假弟兄所加之苦,乃是對於他所加的壓力之一,這壓力會從他裡面擠出願神的國顯現的更真誠的禱告來。他必須學習一切固執己見及不耐煩的企圖,就是所有再三反復申述的,預期有那完全的聖徒的團體,都是肉體的工作。無論他們會有多麼美好的應許,卻不會有福氣臨到他們,甚至終久也不會有成功的可能。
在現時代中,有些人怕別人會從這個比喻裡引出在教會中重演用更嚴紀律為成見嘗試之論據,便力言在我們的主的解釋裡對僕人所作的建議既未加以注意(太十三28),而家主對那建議的回答也未加以注意(太十三29)為理由來逃避他們所懼怕的危險。他們從這一點就下結論說,這個比喻不是教導我們作天上的主人之僕人的行為應該怎樣,而只是預見到它大致上會怎樣—即僕人的這個建議提出來,只是造成主人回答的機會,而論到這個回答,後者乃是唯一有意義的部份。然而,當基督斷言說他的目的是到未了才作正式而完全的分開時,他乃是明明的禁止——不是在中間的時間行使一種屬神的紀律,不是在那已經成為有必要的地方絕對的將之排於教會團契之外——任何預期那最後不能變更之分開的企圖,關於這件事,他是保留由他自己來執行的。「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褥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這個分開不是現在,乃是在「收割的時候」才實現;而且甚至在那個時候也不是他們,而是那些「收割的人」去完成這種工作。這個「收割的時候」,正如主立刻就加以解釋的,乃是「世界的未了」。而「收割的人,就是天使」;他們在這裡,正如在其他各處的經文中一樣,都表明會伴同他們的,而也是我們的主在他再來時施行審判(太十六27;二十四31;帖後一7;啟十九14),並使他的旨意成就在那些曾服事他的人(太二十四31)和那些未曾服事他的人身上
(太十三47;二十二13)。
「將稗子褥出來,用火焚燒」,那就是在人子一吩咐之時,那些天使便會「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而用西番雅的話來說,就是把「絆腳石和惡人」(番一3)挑出來。用火焚燒荊棘、蒺藜、雜草、垃圾、糠粃、枯枝,死樹的比喻來表明不敬虔之人所遭可怕的結果與毀滅,在聖經中乃是司空見慣的。因此請參閱(撒下二十三6-7;太三10-12;太七19;約十五6;來六8;來十26-27;賽五24;賽九18-19:賽十16-17;卅三11-12;六十六24);以斯拉續編下卷(旁)十六:七七,七八。然而,我們敢說它只是一個比喻嗎?這火又再出現於這個比喻的解釋中;說天使要將那些「作惡的」,「丟在火爐裡」。這誠然是可怕的辭句!而這個比喻,如果它是一個比喻的話,無論如何總是借用世人所用的那種最可怕而又最痛苦之死的形式。我們從聖經中讀到關於它的記載。猶大極想使他的兒婦(創卅八34)、和大衛亦曾使亞捫人(撒下十二31)都嘗過它可怕的滋味。迦勒底人曾使用它(耶二十九22;但三6);而且據猶太人的遺傳,大概是極古的遺傳,稱寧錄將亞伯拉罕丟在火爐裡,因他不肯敬拜他的假神。它是最殘暴的死刑之一,在馬加比時代,安提阿庫( Antio chus )想用這種死刑壓服猶太的那些不屈不撓的英勇的認信者(那喀比傳下卷七章;林前十三3)。查理丁( Chardin)提到近代在波斯還有火爐刑法。無論這裡的「火爐」,或在別處所說的「火湖」(啟十九20,二十一8 ),「那不滅的火」(可九44),和「永火」(太二十五41);比較(路十六24;瑪四1)是指甚麼意思,而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是真確的;即它們乃是指某一種無法忍受的毀滅,以致種子從天上下來,並嘗了死的一切苦味,使他可以救我們脫離永不會知道的那極度痛苦的秘密。這種痛苦(除非是神用空虛的恐嚇來欺騙人,)乃是包含在如下這一句可怕的語句中—「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七二13)他們解釋「切齒」一詞為由於過於寒冷而震顫作聲;他們在這其實是設想有一種像但丁所想像的地獄,在那裡有同樣難以忍受的寒、熱交替更迭著;然而照前面所說,他們的解釋就顯得極不合理了。我們毋寧瞭解這些話為一般形容憤怒暴躁之言辭(徒七54),意味著受到無法忍受之痛苦及非言語所能表達的損失。
「那時」,在它這樣向惡人施行了之後,「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由於火是黑暗而又殘酷之地獄國度的要素,照樣,光乃是純潔之天國的要素。那時,當那妨阻的黑暗要素被除去之時,光這個要素,就是先前與它鬥爭並為它掩蔽的要素,會以大放光明之姿態出現(參西三3:羅八18;箴二十五4-5)。有一種榮耀將會在聖徒身上彰顯出來;不但是帶來給他們的,並從外面加給他們的;而毋寧說是他們以前所有的一種榮耀,但以前顯然沒有顯露出來。這種榮耀將會猝然而公開顯露出來,如同我們的主從前在肉體的日子裡在改變形像的那一瞬間將隱藏著的榮耀顯露出來一樣(太十七2)。「神的眾子顯子顯出來」的日子也將會這樣;他們「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那時雲彩就會消散(但十二3)。他們會明明地顯現為「光明之子」為「眾光之父」(雅一17)的神之子,並且為眾人所認識。他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約壹一5)。而且那時候,但不是直到那時候,在舊約中時常這樣申述的那些榮耀之預言就會實現了(賽五二l;結卅七21)。
讀經心得 李敏正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24-30
36-43
記得在上次團契的小組查經當中有很多同學提出了各種問題,現在我想藉這小小的篇幅把幾個較令人困惑的問題重新提出再說一下。
有人問:「為什麼主人要等稗子和麥子同樣長成後才加以分別?」
△我想大家都知道當稗子和麥子均為種子時,同為黑色不易分辨得出。只當它們長成後才能從莖上分辨出彼此。這是就實際方面來講。
可是就比喻之真義來說:神照顧世人甚至連小麻雀他都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世人中包括所有義人和罪人。難道神也會照顧罪人嗎?我們可參閱(創十八20-33)神曾許諾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繞恕了那地方的眾人。」由此可知神不但照顧義人和罪人,更為了義人之緣故饒恕了罪人。換句話說神的恩典滋潤了義人和罪人。
神所以不把罪人馬上除掉,而等待耶穌再臨審判世人之時才分別的緣故,也就在於那審判的日子未到,並且神賜給人有自由的意志,以決定其是否得救的前途。另一問題即是「神為何讓惡者進入他的世界?」
△或者有人說:「人心就像一張白紙,神的救恩就如一瓶紅墨水,而魔鬼的破壞就像一瓶黑墨水。如果神真要拯救世人,那麼他只須把紅墨水倒遍白紙就成,因為我們知道神的權能是至高至大的,甚而能驅邪趕鬼。只要神以他的權柄阻止魔鬼的破壞那不就一切都成了嗎?」
可是你可曾想到,人之本質是非常軟弱的,雖然神拯救了你,可是你在主的跟前站立得住嗎?你在主前不會跌倒嗎?這是我們必須明白的。
其次,在神愛的裡面要有堅強的信仰加上順從神的話語,然後才能勝過魔鬼的權勢(人堅強的信心+神的話語〉魔鬼的權勢)經過這一番的功夫你才稱得上得救,才能遇到任何艱難困事皆不會跌倒。也可說神一方面在考驗著我們的信心是否虔誠堅定。神是個主權者,以他的旨意支配著宇宙所有,直到他再臨之時要審判世人,所以人當因信而得救。
綜合上述二點,也就構成了這段經節的主要訓勉。
天國是什麼? 蘇慶輝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24-50節
天國就是神國。以色列人因為諱言神的名,所以不叫神國,而稱為天國。「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就這些都要加給你們了。」「你們這小群不要怕,因為你們的父喜歡將他的國賜給你們。」「財王要進神的國是難的。」以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有關於天國的記載。天國的教訓亦是主教訓的中心,也是我們所盼望的地方。然而,天國是什麼呢?
「天國是什麼?」當人這樣問你時,你要如何回答呢?一般的基督徒,恐怕很少有人能清楚答出來。就算問牧師,各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我們的信仰卻可以神的國來代表之。「若能明白耶穌所說的天國的意義,就可得到新約聖經解經的鑰匙。」翰德神學家這樣說過。為什麼一般基督徒不能解釋或似懂不懂或各有異議呢?因為耶穌在新約中對於天國並沒有明確、標準的答案,而只用一些比喻來講論之,所以除了神的啟示與聖靈的作工,也沒有人能知道,因為這奧秘只給那些仰望、期待神國早日降臨的人顯明。天國的比喻在馬太十三章,共有七個比喻。這些比喻,也可以說是基督徒在地上生活應有的態度,應該做的,所以我們應遵主教訓去行,則神國就在各人心裡了。
撒種的比喻:傳道者勤勉、努力去撒種、傳道,不管天雨、晴天,也不管人如何接受、反應,仍然不灰心,不停止,繼續做工。我們應思想,做為一個基督徒,是否結實百倍,或者世務纏身,冷淡退後,我們應該如何接受、持守,為主結果。
稗子的比喻:天國中亦混有不良份子,我們應儆醒防備這些披著羊皮的狼,免得受了迷惑、引誘,我們只需小心防範,而不必去批評、論斷別人。稗子就是假先知、假基督,誘惑人的,就是那惡人;麥子就是義人,神的子女。芥菜種的比喻;至微小的成為至大的,天國是能發展、長大、改進,善化環境、世界的。
面酵的比喻:天國可以收容很多的人,在天國裡長大,使不好的變成好的。在非洲,要如何傳福音給一村莊呢?不是分單張,救濟、施捨,而是遷一戶基督徒去住,不久之後,就會全村信主的,就如哥林多人罵保羅傳福音有如瘟疫一般,我們亦要以身作則,活出基督的香氣,以領人信主,歸榮耀給神。
天國有如寶珠,使人羡慕,使人歡喜去變賣一切,為了得到天國。我們盼望天國的人,應小心的持守我們所得到的福音與救恩,繼續在主裡有長進使成為一個小基督,為主喜愛;且將天國傳開,使主的國早日降臨。防備那騙人的魔鬼,珍惜主的道在心裡,時刻思想,領受訓誨,以便將來得以進入天國,享受那永遠、無比的榮耀,阿們!
天國好像 梗本保郎
經文:馬太福音13章31-32節
主耶穌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雖然小,但當他長大成蔭比任何菜都大,而且成樹,飛鳥要宿在枝上。」去年我有機會到聖地作巡禮,才目睹芥菜種,那裡的芥菜種實在很小,而主耶穌竟以如此小的芥種比喻天國。
施洗約翰是第一個認識主耶穌,並向世人介紹主的人,但是他曾差門徒問耶穌,我們期待的彌賽亞是你呢,或是我們還要等別人?因為施洗約翰所盼望的彌賽亞,只是使瞎眼看見,瘸腿的好了,醫治痲瘋病人,為什麼盡作這些小事,彌賽亞不是要拯救以色列麼?不但約翰這樣想,就是全以色列人也都盼望彌賽亞來應該是帶領他們反抗羅馬強權,爭取獨立,何以作些慈善小事,這不是遺有別人可以做嗎?
主耶穌的故鄉拿撒勒,去年我們看了,二千年來仍然是那樣的貧窮小鎮,但人們到那裡作巡禮的時候,人人充滿了感謝,因為時代雖然變了,但是主不改變,主從不使人失望,這樣一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基督,生長在這樣貧窮的小鎮上,我們感謝主。
幾乎征服了全世界的拿破崙,曾經很感慨的說:「木匠的兒子耶穌,我不如你,因為你使千千萬萬人降服在你的名下,古往今來繼續不斷,而我拿破崙雖然在征服的生涯中,卻無法征服人心。」
許多時候,我們會想,信主有什麼用,信不信都一樣。信主仍然有個人的問題,事業的問題不能解決,甚至帶來更大的困擾,何不放棄信仰,去從事賺錢的大事業?日本有一次鬧學潮,殺人的首領莫尼(譯音),幾位姊妹們到監牢探望他,帶他信耶穌一再的被拒絕,後來她就費時間為他代禱,並寄信仰書刊給他讀,在他臨死前留遺書給這位姊妹,表示他已信耶穌,要求死後以基督教禮拜作葬儀。
世上的宗教有二種,一種是要利用神,另外則是要讓神使用我們,基督教屬於後者,基督徒在神面前成為新造的人,然後被主使用。主使用的有時是無用的、渺小的、破碎的器皿,但是主能重整他,使他成為有用的器皿,只要我們交在主的手中,主使軟弱的成為剛強,變無用的為有用。
天國是成長的,如同芥菜子,雖然小但只要有生命、會長大,主要用我們,我們的工作,讓主得榮耀,人生是那樣的短促,我們不可浪費,也許我們會以為是作小事,但是主將借著您使天國成長,也許您忍受常人不能忍的事,但是主曾為您在十字架上捨身,主也要問您:我交托您的在那裡?盼望我們會聽見主的誇獎,看我們為忠心。
由小漸大,登高自卑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31-32節
「他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茌他的枝上。」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天國是從最小的開始,漸漸擴大,直到萬邦都聚集臣服在神寶座前。從歷史上的事實,我們也可以知道最偉大的事功,往往是從最小的地方開始。
一個人開始確定一種觀念,其力量之大是無法估計的,好像一滴水看來很微小軟弱,但是如果滴入岩縫中,結成堅冰,它可以把岩石裂開。若變成氣體,可以推動最大的蒸氣引擎。一個人的思想力量也是如此,不但能影響整個人類生活,更能改變世界的文化。
每當一個人被某種觀念佔有的時候,正如一般不可遏止的浪潮,開始奔放出來。為此我們要認識時勢,檢查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確和善良。主耶穌說:「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十二34-35)
一個人的意念可以塑造他的命運,決定他一生的成敗。也在人的性格上,烙下永久的痕跡,表現他的品德、地位。所以思想和意念,對一個民族、社會和國家同樣的重要。可是有些國家只作口號和標語,好像只聞雷鳴不見下雨,這沒有生命的理想,不能產生實際的行動,很可能使國家失去活力,甚至沒有國魂的存在。
所羅門王在傳道書十章1節說:「死蒼蠅,使作香的膏油發出臭氣;這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所以只要我們都悔改認罪,並相信主耶穌作個人的救主,謙卑遵從他的教訓,「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人民既得著主耶穌豐盛的生命,國運也必日漸昌隆,因為「公義使邦國高舉」(箴十四34)。
為主作有效的見證,也是從每一個人開始,我們所需要的見證、講道,不在乎華麗的演講詞句,乃是基督生命的流露。我們的教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為主作見證福音,其最大的因素是要有基督的生命,得到他的同在同行,傳福音才有果效。
我們要像彼得受聖靈充滿,領受他的大能力,才能有效的向社會各階層的人傳揚福音。誠如彼得在公會前,有官府、長老、文士和大祭司,以及他們的親族,都看出彼得約翰,「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就稀奇,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徒四13)這種有生命的見證,是今天時代所最需要的,也只有真心跟從耶穌的人,才能像彼得在一天之內帶領三千人信主。
受監禁的保羅西拉,在地震震斷了木狗鎖煉之後,禁卒問他:「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0-31)只要我們先得救,聖靈必幫助我們,指示我們如何帶領全家,以及鄰居歸向主。有一位非洲的女信徒說:「我們要把福音傳給某村的時候,只派遣一個基督徒家庭,住在那個村莊裡,就可借著他們一家人所作的見證,漸漸的使那村裡的人,都成為基督徒了」。
天國的開始正是如此,原是耶穌和幾個門徒組成的小團體。然後由耶路撒冷、猶太、撒瑪利亞,直到地極,都必歸順基督。這個秘訣在於籽粒雖小;但有生命,所以能很快的發展到很大。這不是人工作,乃是神的作為。植物的生長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同樣神國的發展,也是顯然可知的。深願我們每個人,都傳基督有生命的福音。
政治改革也是從一個人開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道理。古代有一位聖徒名叫特勒麥區斯,他應答神的呼召,必須到羅馬去。羅馬名義上是一個基督教的國家,但當時還在盛行著鬥劍的風氣。當他進入八萬觀眾的競技場,他感到十分驚恐,這些自相殘殺的人們,豈不也是神的子民嗎?他從他的座位上跳下來,一直走到競技場的中心,站在兩位鬥劍者的中間,別人把他拖到旁邊去,他又跑回來,憤怒的群眾開始用石頭向他扔去,他仍舊掙扎著回到兩位鬥士的中間,最後他被殺死了,可是由於這位聖徒的死,羅馬鬥劍的比賽也終止了。
為何社會道德墮落,國家衰微不振,世界動亂不安?最大的原因是沒有接受基督的愛,沒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那位聖徒的死,潔淨了整個羅馬帝國的一件罪孽。可見人心改革必須從一個人或從一個家庭開始,也不是公眾或大工廠開始;而且一旦開始了,就沒有人知道要擴大到甚麼範圍,或需要多久時間才會完成。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請我們銘記初期教會的聖徒特土良說:「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無論教會的發展,或社會家的革新,都要有基督殉道的精神。
現在的世界是一片廣大無神主義的土地,只要我們堅心決意種下有基督生命小小的種子,必能長大結出無限的子粒,使我們的生活,不論今生來世,都有幸福。
有基督生命的基督徒,決不要灰心喪志,各人必需要在他自己的崗位上侍奉主。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從那最小的工作開始,接受神的引導和幫助,完成他的大使命,直到有一天,地上的國度終於和神的國度一樣。「你若清潔正直;他必定為你起來,使你公義的居所興旺。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請你考問前代,追念他們的列祖所查究的。」(伯八6-8)
天國在何處?(上) 陳益文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44節
天國與地獄之觀念出現在人類中間,乃反映了「苦樂」的經驗,人生中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一項事實。
人與物質的不同區別,最大特徵乃是前者是具有苦樂感覺,而後者則無。如果人與物相同,不但地獄天國之道變成多此一舉,且成為毫無意義的庸人自擾之事了。
天國之能成為天國,必定是有好得無比的地方,才能稱為天國。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值得你犧牲一切去擁有他。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太十三44)
什麼東西值得你犧牲一切呢?具有最高價值的「珠子」,才值得你犧牲一切。否則,犧牲之後,沒有獲得了那顆「珠子」的話
心靈必產生空虛、後悔、失落、忿怒、切齒,甚至釀成人生悲劇,此是他所追求的天國的破滅的現象。
有些人謳歌愛情至上,追求愛情天國,為了愛情犧牲一切在所不惜,愛情至上論者的迷,就是迷茌未能透視「人」是相對性的,一旦覺對方移情別戀,空虛、後悔情緒煎熬在一起,此種苦非經歷者很難領會。幾年前,報上刊載某小姐犧牲財物、肉體在其愛人之身上,但這位被愛的男性竟經不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墮落為負心漢,另戀一美女,招來硫酸之禍;一個面目全非,一個身緊囹圄,此種進入地獄
因素的行為的背面,正反映了某小姐是何等的渴望天國的生活!
犧牲之後而不能得,失望而絕望,由愛成恨,天國破滅的痛若,釀成人生極大的危機!
聖經就是要開導人生去尋找「絕對」的,一份犧牲,一份功效,而能使人有所「得」的,絕對不辜負你的,如此的天國,才具有最高價值。
有些人高唱金錢萬能,追求金錢天國,金錢在他的心目中是最好的,多多益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此種自私的人生觀的盡頭是利益相衝突,其後果是想要得到一切,反而會失去了一切。前年,為圖領保險費而害死親生子,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之下場,變成金錢的奴隸,其心中之苦,如居住在陰界地獄一般。且金錢價值非最高價值,常因「時空」之轉移而發生貶值之現象,不足建立永不動搖的天國。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天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十七20)
耶穌的天國觀不建立在看得見(形而下)的有「形體」的事物上面。物質的進步並不能代表天國之所在。有人以一種淺見指說,二十世紀的科學可代替天園,現代的人,可享受科學進步之成果(飛機、汽車、電冰箱等等),這是古代人所夢想不到的天國。好似科學進步之所在,已無需要耶穌的天國觀;天國的道理只能適用於古代科學未進步的時代。
難道擁有物質現代化的人們的心靈都很和諧快樂?說來很遺憾,在今日擁有物質現代化的家庭中,不乏兄弟交惡,婆媳不和,夫妻反目之事。甚至在國與國之間,一旦發生戰爭,科學成為殺傷力最大的利器,科學真的能代替天國嗎?
天國是心靈的境界
耶穌所指的天國在心裡,乃屬於心靈的境界。
「那文士對耶穌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人如已,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可十二32)
在現世裡,神的國(天國)看不見,為何有遠近之別呢?遠近的標準是定在那裡呢?那位文士提出了「愛」為人生的準則,離神之國不遠,是因為他的人生觀點正確,只要踐行出來,就能入天國之境。反過來說,如果那人如此說:「盡心盡意愛錢財,因為錢財能使鬼推磨,得錢財是人生最高目的,為了目的可不擇一切手段,甚至害死人也在所不惜。」
那時,耶穌一定會說,你離神的國(天國)太遠了。
史家湯恩比曾說:「社會真正進步的軌範,乃在於人類心靈境界的提高,否則墮落的靈魂操縱著現代的科學技術,後果是令人憂慮的。」
心靈境界之提高,談何容易?因為心靈之提高非一蹴而成,提高之過程中,必受「人與物」各種利害得失所衝擊,所纏繞,屈服而背良知行事,乃是「向下」的人生…心靈之平安(天國)失落,覺悟其失落而不惜一切代價欲找尋天國(詳見太十三44
46)。具有此種意識的人,還有救的餘地;失落而不覺失落,執迷不悟,不肯悔改,耶穌在太二十二13所指出的亡禍必將臨其身!
天國在何處?(下) 陳益文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44節
天國是無私的境界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耶穌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無私是神人合一的境界;無私是人性向上的極致。「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此是向上的頂點,耶穌的人生乃是此頂點的榜樣。「我與父原為一。」(約十30)
保羅未信主以前也受這些「向下」的人生所苦(詳見羅七18
25)。直到在大馬色見到真光,耶穌的靈一進入保羅裡面,保羅的私心就開始被淨化,因而在加拉太書六章14節出現釘死「世界」及「自我」的警句。世界最大的敵人乃是自我,俗語所雲的「目中無人、恃勢傲人、得意忘形、重富欺貧」等等,無非是在說明自我是容易受「外境」所染汙。人之需要信仰神,乃是「自我」及「世界」永遠有其缺憾:第一、因為自我沒有絕對性;第二、在世界的物質裡找不到永遠不變的最高價值。心靈之無法安息的原因在此。
把自我釘在十字架上,褒貶毀譽動搖不了他內心的平安(天國)。保羅透視世人的褒未必絕對正確;受譽而忘形的人,受貶必文過;一個隻知討取「人」的歡喜而不知討取「神」歡喜的人,必去迎合「人」的心意,所以有時討甲的歡喜,惹得乙的不悅;同樣的行為,有時也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發生褒貶不同;目我究竟是有限性及相對性的,容易受表面現象所惑,無法完全透視他人內心動態的意念,有時會發生把他人的善意誤解為惡意,抬他人痛苦;或把他人所藏的惡意誤解為善意,陷在他人的陷阱自受痛苦,此種情形在社會上屢見不鮮。
人非像神是絕對性的,所以在相對性當中,人找不到平安(天國)。且會經驗到自我矛盾、分裂、失落的不安性。
神是全知的、絕對的、不冤枉人,知道人的心思意念,偽善有時瞞得過人,但瞞不過神;口蜜腹劍,人可能受他的口蜜所惑,但過不了神這一關。討神的歡喜,需真實對真實,才能過關!真實之所在乃無私之表徵。
神的誡命是天國之基石
天國乃是因信神之話之同時,聖靈從天而降,此之謂重生,神的話親身在人的內心一步一步的做革新的工作,經過不少次的悟性而爆出心靈之火花,燒盡心靈之雜質之後的一種解脫的心靈狀態:透視了最高價值問題、善惡標準問題、幸福定義問題、死亡問題,是從「相對」的迷失中,窺見「絕對」的形而上之境。
神所創造的宇宙中是有絕對森嚴的規律存在著。不容任何人胡作非為;胡作非為必受否定!平安失落,害怕產生。(創三10)
世界上任何一個社會或家庭,不乏或深或淺,或多或少之矛盾存在,解決走道,應著眼於領人回歸于心靈之天國才是轉矛盾為和諧的要道。
人生矛盾的根源在於各人私利的相衝突!
神深知,在人內心深處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動態中,人莫不向遠害親利、棄壞趨好、去醜取美、喜得厭失、舍低價值,就高價值的目標而運動著。
生命乃是一連串的運動:「獲得」是心靈的要求,人都在尋找「獲得」,在想獲得的過程中,價值觀對於人的取捨行為的影響委實重大。
有些貪污者,面對一元、十元、百元,仍能一本正經,不舞弊,然而有朝一日有機會接觸到十萬、五十萬、百萬,數量的增多,在他的心目中成了高價值,「獲得」的潛勢力,必激起「法」與「錢財」的兩項價值在他的內心開始鬥爭,視「法」的價值高於「錢財」,他就能臨財不苟。視錢財的好處高於法的話,他就必徇私枉法,玩弄手段,得之而後甘。
使徒保羅視萬物為糞土,是對世界價值觀的否定;如果有否定而沒有肯定,心靈必空虛,因為生命的運動是要「得」,得;心靈才能舒暢與快樂。保羅要「得」什麼呢?金、銀、世上一切的財寶嗎?
不!保羅的欲心太大,這些財寶還不能滿足他內心的要求。保羅所要得的是至寶!(無上的最高價值)什麼是至寶呢?腓立比三章中保羅所肯定的就是:「我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做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十萬、百萬、千萬,甚至全世界的財寶,在保羅的心目中是與一元、十元一樣的低價值,不受「量變」所惑而發生「質變]!易言之,不受「物」所役的心靈安定的境界。人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人的進退有據,一切良好的制度才能落實,使家庭、社會日臻於和諧之境,才能建立無恐怖的天國。
釘死「世界」的保羅,已透視了有「形體」的利、好、美、得、價值都屬於相對性的,常因「時空」之轉移而變動或褪色。若要把天國建立在其上的話
心靈一定難享平安。
古代的奥古斯丁年輕時放蕩,離開神,在世界裡找尋他的天國,找來找去,找不出可使心靈平安滿足的天國,後來終於覺悟回頭,肯定:「主啊,我發見你的道是永不改變的天國的基本材料,回歸你的懷抱,認同你的最大的誡命的時候,才能享受到心靈的滿足與平安,如同居住在天國一樣的喜樂。」
價值的信仰——地下寶藏 戴正毅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44節
在信仰上常勝之將保羅說了很有價值的話。使我們聽見的人,如同得寶。「但,你這個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前六11-12)——要為尋找價值之信仰而努力。
一、古時候,在耶穌的時代的近東、中東一帶。雖然有銀店。(參看太二十五14-30)但是,人對銀店不習慣。可能保險、保存之制度的不健全。或許人對「銀行保管」之不瞭解。還是有許多人將「財寶」藏在地下。
二、從舊約時代開始巴勒斯丁地區是在南(埃及)、北(亞違、巴比倫、波斯、敘利亞)等強國的中間。常是勝利者「順便」強奪之地。常有兵荒馬亂。也常有馬賊強盜。所以多數的人,習慣將寶物藏於地下。以防強奪。
三、古時候,常是強者勝而換主。——即變換朝代。那些貪官污吏即將國庫財寶偷藏於地下。等過一段時間,化為「私有」。往往是在地的深處。
耶穌說的比喻是告訴我們「天國國民」之信仰是如同寶藏,——財寶藏於地下。是以「信仰」——接受神拯救。例如收聽,收看空中之電波(神的拯救恩惠、生命)之收音機,電視機的內部。何等的寶貝、價值。許多信徒以為「神的恩典」是「廉價品」,「神的拯救」是「便宜貨」——信就得救,太容易了。信仰太粗俗了。美國當代的神學家,他曾在汽車城底特律牧會十九年的來弗,尼爾( Re-inbold Nieghbour)說:「信而得救」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人的得救如果沒有神的恩典和基督的拯
救是「不可能」的。人多麼相信,都是徒然的。其「可能性」是在「神付出最大愛的代價」——將他獨生子賜給我們。因耶穌基督在十字架的犧牲,流出寶血。洗潔我們的罪,解決我們的罪的刑罰(責任)。所以才「由於神的恩典,借著基督的寶血。因信而稱義、得救」。(參考羅三21-25)所以,信是何等寶貝、價值。如同寶藏。
㈠信心是如同「財寶藏在地下」——如樹的「根」,汽車的「引擎」,建築物的「地基」。人之「內臟」——是看不見的,藏在裡面的,是價值之所在。也必彰顯出來即活出「那寶藏似的信仰」——信仰生活的表現。
「……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為何有光賜給他呢?」——這是信仰的光。(伯三23)
㈡信仰的「內藏性」——「有人發現了」。不是碰上,是「找到」。有可能去耕種犁地時找到的。照羅馬政府之規定。找到的入「有優先權」得到那寶藏。人努力追求、追尋信仰的長進。表示信仰有其內藏性——不是「爆火花」是「電燈」——接連電源而發光。今天是「廣告倡行」的時代,但有人說越是廣告的商品,越不可靠。許多人做信仰的廣告,是廣告性(型)的信仰(非真正的信)。聖經(太六
18-20)告訴我們一個彰顯「寶藏信仰」的行為——禁食而不可故意顯露。信仰行為不可作「宣傳工具」(取得地位、名利之用)。不可作「誇耀之資料」(取得人家之讚美)。耶穌要我們肉體禁食:靈性、精神飽足。是與主交通,多得靈力,增進靈命。
信仰不是「土地」是地下的「寶藏」,不是汽車的外殼是「機器」。不是金戒子的盒子,是裡面的金戒子。我們要自己追求「信仰」。使人發現我們信仰的作為而榮耀神。如同植物「劄根」。人「內臟的正常活動」。汽車「發動機的正常發動」。電視機「能收看」。更要有此「寶藏之信」的內藏。被主再來時所發現。台語聖詩四二五首說:「主要再來,主要再來。聚集寶貝歸他。主的寶貝是『信』他的人」。
㈢信仰有其「付價性」——當付出代價。那人變賣一切來買那塊地。神喜愛我們的信仰而愛我們。付愛的犧牲(基督釘十架)。信仰當操練、下功夫。「練兵千日用於一朝」。球隊操練一年。比賽兩天(四小時)。演奏家下了一00小時之功夫。演奏一小時。「下功夫」即要「熟練」,而成「習慣」(反應行為)如同有東西閃過。眼臉必蓋住眼睛一樣、即有信靠,交托、感謝習慣的信仰生活才是寶貝。
貴重的珍珠 聖道講臺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44-50節
基督聖道勝似貴重的珍珠,因定價太高,眾人所以不大喜歡要他,珍珠的代價,本題四十六節已經說明,若要這種珍品,務要變賣一切所有的,才可購致,但如此去做,眾人每每覺得不值,必想不如留其所有,下要這貴重的珍寶為是。
或有人說,作耶穌的門徒,不是白白作的麼?還用代價嗎?不錯,神的恩白白賜人,雖然不要代價,卻要賣去所有的,才能蒙恩。神不需用我們的什麼,若我們不把應去掉的舍去,怎能作他的兒女呢?耶穌說:「若是你的右手叫你跌倒,就把他砍下來」(太五30)。又說:「若你不撇下一切所有的,不能作我的門徒。」這話最關緊要,可見得我們不但要去掉罪惡的習慣,連自作主張之權也要放棄,讓渡給耶穌。連我的錢財、力量、光陰、以及身體、靈魂,都須任他當家。此外還要甘心受人的恥笑、輕看、逼迫、照這樣看來,無怪乎許多人以為珍珠的代價太高咧!雖然如此,但一切願要珍珠的人,仍然不覺其貴。路加福音十四章,耶穌講明作他的門徒有何關係,那話說得很中肯,第十五章一節,更有一句話說:「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他們都願意「變賣一切所有的」,好得著貴重的珍珠。法利賽人掃羅(後稱使徒保羅),也是如此,他說:「我為他已經丟棄萬物,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 )許多人因覺罪重,若不得救,必要沉淪,不但不覺珍珠的代價昂貴,並不管什麼價格,只要得著所要得的,如同題目上所說的人一樣,「盡罄所有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這寶貝。」(太十三44)亦所樂願。朋友們啊!若你在神台前,覺著應被定罪,不和神講怎樣得特赦的代價,只管自己問自己說,我這麼大的罪人,能得救麼?如此便有盼望。
若你得到了珍珠,耶穌作了你的救主,你的罪赦免了,今生得了平安,並有來生的盼望,你必早晚讚美感謝神的名。阿們。
神的國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44-52節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世界的未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
切齒了。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麼。他們說,我們明白了。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在追求、學習、研究、奮鬥的生活裡,不論成功或失敗,在剛才所讀過的經節中,耶穌給了我們決定性的話。
今天開學上課了,然而第一要緊的事乃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聽耶穌基督的教訓。耶穌說了天國的福音。什麼是神國?這個「神國」的意義,向來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們。不但如此,今世已很少人再提起它,尤以在煩囂的世界裡要聽到它的意義更是稀少。假使偶爾有人提起神國,一定會使我們想起那不過是故事中一個奇妙的地方或幻想的境界。然而普通人所想的幻想境界,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卻是一個事實。在神國裡神和我們同在。神是我們的主,沒有人能隔斷這個關係。所以我們說,神
國的意思是人生一切願望的達成。
那麼耶穌怎樣說起神國呢?他說起神國不展示歷史來講起過去,現在和未來。也不說是神他的事。他以非常現實又簡單的比喻,如農夫和商人的事來說明,以致使我們懷疑如此簡單的事,豈能指示我們神國的福音。
農夫和商人在比喻中的幸運,令人羡慕。這兩人發現了珠寶後,都變賣一切以得之。可是如此做,既非英雄的行為或是有什麼了不起的損失,因為他們認為合算後才去做的。他們的確聰明。我們真驚奇他們有如此大福氣的發現。然而這事,若比起耶穌基督放棄一切榮耀來到世間,就更使我們驚奇。
昔時,猶太人以為神國降臨時,世上有大火和種種奇異事發生,但耶穌說神國的降臨是很平常的。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犧牲,就是隱藏埋葬了他的榮耀。真的!為了使我們發現他的榮耀,神隱藏了他。這是何等的奇妙。神來到世上,沒帶著得勝榮耀的樣式,反而選擇那當奴僕的謙卑溫柔方式。
因此耶穌基督本身可以說是「神國」隱含在地裡。他穩藏的榮耀表現在他世上受苦、受釘、死了、被嘲笑的事情上。這樣的耶穌基督,難免被當時的人們看為愚笨,甚至於今天的人們亦持相同看法。
神的旨意,選擇隱藏卑賤的路接近我們,使我們能夠從耶穌基督接近他。耶穌墓督來到世上時被隱藏,但神要使人們去發現他。
神國在耶穌基督裡已經來到世上,並且非常接近我們,正如珠寶之藏在地裡。可是人們不認他。神國、神的權能和平安亦離我們很近。有信仰的人,把信心依靠耶穌基督就得著了。
耶穌基督在比喻中的話語是建議,也是一種命令和警告,叫我們放棄一切追求珠寶,因為這個不是可以隨便得到的。「你應變賣一切」是什麼意義?我不能一次就給解答清楚,其實也沒有人能夠。這個答案是在神手裡。但他好像給我們很多種的解答。其中的一種也許是神要我們放棄驕傲、富有,或自己找快樂的心。也許是要我們犧牲嗜好或私欲。也許是世間的地位甚至於家庭的關係。也許為了真理,我們必須小心對待自己的親兄弟。可是不論如何大的犧牲,我們所找到的珠寶——耶穌基督是有價值的。
尋找珠寶不是永遠不能獲得的空洞事情。耶穌基督命令他的學生去找尋,也不是找不著的永遠找尋。因為「信仰」的意思是「發現」。換句話說,信仰就是給神找著。神已建立他的國。他揀選我們進入歡喜和服從裡。耶穌基督呼召我們進入他的國裡,使我們變成了世上的愚笨人。然而在他永遠的國度裡,我們反而成為聰明人了。
尋找好珠子 鄧瑞美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45-46節
世上人人有所想,有所尋找,有的想發財,有的尋娛樂,從小就有尋找之心,嬰孩想抱,尋找愛的溫暖。有為增加自己的地位,尋找歷史性有紀念性的東西,置之古玩櫥中,標明具有幾千年歷史之古物,或某大人物所用之珍品來誇耀,甚至花無數金錢,太空人付生命代價登月,尋回岩石研究,增益國際聲譽。究竟人最需要尋找的是什麼?這段經文說:有顆重價的珠子。因是最好的,故那聰明人肯放棄世上的一切,變賣所有的來買。什麼是人生最好的?所羅門王在傳道書中將自己的經驗擺在我們面前:
第一章16節說他尋找智慧。他得到大智慧勝過前人。第一章17節說那知也是捕風,多智慧多愁煩,加知識加憂傷。二章說他尋找享福,動大工程,建房屋,挖水池,多財寶、僕婢、唱歌的男女,最好的享受,勝過任何人。第二章11說都是虛空與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羡慕人住大屋,乘汽車,多開心。到了,才知也是空,無快樂!人莫強如吃喝(傳二24)。所羅門最識美食,派人在各處搜集珍謹
美味,月月送珍貴美食來,益量享受,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二26)。世上有什麼不是空!什麼才是最寶貴呢?保羅說:「世上萬事盡是糞土,惟基督是至寶。」(腓三8)信徒心裡能說,我得了基督,惟他能滿足我心,除主以外,在天我有誰呢,在地也無所愛慕。主就是智慧人所尋找的好珠子,得這至寶,那次的就該放手了!
第一要務
去年有位太空人來香港作見證,到太空的迄今僅十多人,到月球返來身價百倍。有人問:「你已完成這麼大任務,尚有何任務你要成就呢?」他說:「我唯一任務是告訴人耶穌是他唯一的救主。」他被尊崇,有地位名譽的享受,卻以給主傳福音為要務,願把世界一切都放下。有位姊妹今年一月一日作見證,她雖於七O年得港大博士學位,她深覺不配,因博士是學識廣博,自己學識極少真不配。不久病倒群醫束手,悟到人有許多事不能作,病中將自己獻給主,主憐憫,此後教授不做,專心為主工作。她是智慧人,找到好珠子,就歡歡喜喜變賣一切所有的。在座多數已認識主耶穌,接受他作救主,得著他的生命,已尋得寶貝的珠子。如果尚有未信耶穌的朋友,請你學智慧人,來找至寶的耶穌基督作救主!已
信主得他為至寶的,在我們的靈程裡,要追求什麼作我們無價之寶?有三項是該尋找的:
聖經——神的話
神的話是無可比的,其價值超過一切,是信徒的至寶,他的話引導我們一生。有位姊妹喪其愛女,悲苦至極,無人能慰其傷懷。一早讀經,從大衛的經歷得到釋放。大衛之子病重,他躺地上七日不吃,後見臣僕竊竊私語,問是否子死?知其已死,即起身沐浴吃飯,臣僕問故,答:「子病時求主可憐,既死,再悲何益,他不能返回,我必往他那裡去。」這姊妹從聖經得到力量,知悲傷無益,將來必到主那裡與她相見。神的話是無價之寶,安慰她的心。
有位弟兄被誹謗,講他壞話,心甚氣憤,決要責問追究。後讀到保羅的經歷: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都以為極小事,連我也不論斷自己。這經文就把他的憤恨消除,知神會為他剖白伸冤。神的話對人安慰何等大!大家對聖經熟嗎?要好好讀經,將神的話藏在心中。七三年要立志找寶珠,追求神的話,今年必得更多恩典。
信徒裡面的靈
人是靈魂體合成的。體很快會敗壞,要加上眼鏡、假牙、助聽器等等。魂,情感靠不住,容易衝動,開心一時就過去。靈,神將自己的氣吹入人裡面,便成有靈的活人。與獸有別,藉靈與神交通,靈永不滅,將來到天堂也是我們的靈。故應看重留意。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希望靈得耶穌拯救來進入神所預備的天堂。信徒要關心自己的靈。譬如有三個思想晚間臨到你:今晚有點凍,還是上床在暖和被裡身體多休息吧;另一思想告訴你:今晚電視有好節目,滿足我魂。讓它開開心吧;第三思想,今晚有聚會,到禮拜堂去敬拜神,追求靈的長進吧!你要使體、魂、靈那一方面滿足呢?我們常常是忽略自己的靈,所以靈性軟弱冷淡。不可光注意外物,要注意裡面的靈,今年要在神前追求靈性長進,必特別蒙恩。
領人歸主
靈魂比全世界更寶貴。過去少領人歸主,七三年準備如何為主工作!去年十一月到東南亞作主工,曾在新加坡一監獄佈道,三百多人都甚追求,原來有位老牧師獻身監獄佈道。曾有管監人被犯人打死,結果十八人被判死刑,老牧師念及靈魂寶貴,勸他們信耶穌,初認為就要死了信甚麼耶穌,時時勤勉終於十八人都接受相信主。看到他們十八人簽字寫給老牧師的信說:「再三小時就執刑了,我們已到永生邊緣,對死毫不懼怕,因知罪已得蒙赦免,將來我們要在那美地相見。」牧師尋好珠,使這班人臨死有意外平安。神要用我們,你願不願為主作領人之工?
有位姊妹遠道來參加進修會,過二日就要走,問故,說附近多墳墓多鬼,晚晚睡不著,頭痛手也痛。觀其臉,表現驚慌。我說我明白你的情形,未信主時,我也怕黑怕鬼,信主後不怕了。我們祈禱,今晚定睡得著,主必定幫助你。多睡一晚,能睡就留,不就送你走。翌日早餐時見她緊張之面孔已松他了。睡得很好。後來不單決志信主,且決志傳道,怕她不明白,再問,她說,耶穌這麼好,為何不去告
訴人,我要像你這樣到處對人傳講。感謝主,聚會中許多靈魂得救,尋找許多好珠子。
今年我們個個都要尋找好珠子,願神使用幫助我們,領人歸主,作個聰明人。尋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變賣一切所有來買此珠。希望我們有這心志,付一切代價得這寶貝珠子,不要空空過日子辜負主恩!
商人求珠 李救普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45-46節
珠是比喻信徒,商是比喻耶穌
回想古時,自從始組亞當違背天父的命令,就帶那罪來世上。當日上主給人靈明的性,己陷在罪惡之中,所以無一人不有罪,無一地不是罪。正是所說的大好河山,沒有一片幹淨土阿。因這樣我主耶穌可憐這世道淪亡,人心陷溺,特地捨棄他聖潔的身體在那十字架上。令凡信他的人,罪惡一概洗盡,言語行為都得清潔,如同那明珠一樣。想那明珠結成,實在是不容易的。那起初就是一顆砂石、進入在蚌殼裡,後來被摩擦那全體。消磨那棱角,才得光耀奪目。至於信徒所受福音感化。消除各樣的情欲,一切艱苦都嘗過了。才得言行晈潔,顯出真光在黑暗的世界,難怪那商人想求的阿!
按動物學家說,明珠結成,雖然是砂石進入蚌殼裡。但不是砂石所成,乃是蚌殼裡面流出一粘液汁,裹在那砂石面上。久而久之,就變成晶瑩固體的明珠。若遇求珠的人得著,取去那內裡的砂石,才成為空心的明珠。原文所說的雖錯,那意思是很好的,所以仍然照原文譯,看的人請原諒。
商人最愛那明珠,所以日夜奔走。行過幾遠的關山,不過想將那遠近的珍寶,得來收藏在他箱子裡,才得甘心咧!所以主耶穌因為求珠起見,風塵僕僕,踏遍天涯,而且不是用那易礙朽壞的金銀,乃是把自己清潔的寶血為代價,教會應該日日發達。珍寶多多收得,信徒得主所選擇,是何等喜樂呢!
我們既然蒙主所選,那道德當一天新過一天,常常的儆醒禱告。保羅說:「人若潔淨一切私欲,成為那貴重的器皿,才能成事。」因那明珠是很寶貴的,能令一切的珠玉減色。主對於聖潔的信徒,也是最喜愛的。那種平常的信徒,豈有喜樂嗎?
想那明珠的華美,既被商人所見,就喜歡得很。即時就去變賣了他一切所有的,來買那顆珠子,然後他才心滿意足。但是信徒的聖潔,主已經是時常看顧的。若時候一到,必臨空中來引上雲端。才安慰他平日所盼望阿,其餘那道種被荊棘遮蔽的信徒,就不得這樣。論到這層,豈不可怕嗎?
試想想主臨空中來接引那門徒,豈不是像那磁石吸引那鐵嗎?若不是鐵質又何能吸引呢?因召我們的是聖潔的。若是我們的心性,仍然陷溺在聲色犬馬中,就不能與主同情,必定被棄在這世。這是一定之理阿。
由這樣看來,可知空中接引門徒,不是世界的結局,是信徒的終局。當那時候生的蘇醒,死的變化。如同十個童女,留下五個,取去五個。有在田裡的,有在床上的,有推磨的,都是留下一個,取去一個。那被取去的,是時常儆醒預備的信徒,被留下的就是私欲纏繞的信徒。唉!同是為信徒,禍福各自不同,我們可不小心儆醒嗎?
查察以色列人,豈不是上主特地選的嗎?不過主因他的心剛硬,所行所為任隨自己的意思,就離散他們在天下各國。另自選教會接續他拯救各樣的工夫。可惜教會好醜不齊,以主耶穌有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的嘆惜。信徒們阿!我們要好好的去做阿!當如那明珠被商人所喜歡,免致賣在假基督的手就好了。
把惡人分別出來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49-50節
「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初看這節聖經會覺得奇怪,怎麼「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既說:「義人中,怎麼還有惡人?難道他們的義是假冒為善的嗎?」若我們以冷靜的頭腦思想一下,便發覺這話不錯,的確在今日教會中,不少名為基督徒參加聚會,熱心佈道,採訪信徒的人,外表看來,使人以為他們真是很熱心的信徒,豈知他們根本不是信徒,乃狼披著羊皮的假信徒!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的話對這種「熱心」信徒是一個當頭棒喝,說穿了人心的詭詐,真是無所不窮其技。
這種「信徒」在教會風平浪靜平安無事時,不易發覺他們的虛偽。他們也常有份參加教會的各種聖工,甚至較常人更為活動,主席、執事、長老亦有他們的份。但當教會有什麼難處發生時,他們便「從天而降」,作威作福,阻擋真理,搬弄是非,熱心煸動,屈枉正直,趨炎附勢,甚至使教會分裂,背離真道。但注意耶穌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太十26)
「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心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所作的結果報應他。」(耶十七10)
假冒為善的信徒、執事、傳道阿!你們是義人中所要分別出來的惡人嗎?求主光照我們,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行為,就知道我們為何人。趁早悔改吧!免得被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哀哭切齒,後悔莫及了。
這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 俞雅各
經文:馬大福音十三章53-58節
昔日孟子說,天將要降大責任給這個人,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苦,使他的筋骨勞碌,使他的體膚饑餓,使他的身子窮乏。所以舜王先是耕種田地的,後來成為虞朝的君王。韓信窮時曾向漂母討吃,後來也封了王侯。基督耶穌,他雖然生在木匠的家裡,能夠傳道救世。可惜當時的人都厭棄他,或者笑他是加利利的人,或者看輕他是拿撒勒地方所出的,或者藐視他是木匠的兒子。雖然耶穌有那全能全智的才
幹,人家每每以他出身卑微的緣故來看輕他。常在閒暇靜坐的時候,暗地自己思想,私下歎息上主用意是不錯的。何以呢?想耶穌特地為救世而來,倘若生在富貴之家,那道理就只傳在富貴人家,那貧賤的就不敢接近了。但是天下貧賤的人多,富貴的人少。生在貧賤之家,才能為普天下的救主,這第一個緣故。生在貧賤之家,可使他先嘗世味,然後才能夠擔當救世的艱難困苦,這是第二個緣故。生在木匠的家裡,學習那木匠的工夫,就是學習救世的工夫。因那救世的工夫,和木匠的工夫。實在有多半是相同的,那相同的地方在那裡呢?(第一)為木匠的必要忍耐才能成事。譬如想建造一間房子,必要忍耐到那房屋成了,然後才能罷手。不然就不能厭那勞苦。耶穌降世,也是忍耐勞苦,一直到救世的功成了,都沒見他怕死怕苦的。(第二)為木匠的是要建立。或是建立房屋,或是製造器具。猶如耶穌建立教會。並且造成個人的心。(第三)木匠能使那平常的材料成為有用,耶穌能使罪人成為聖徒。(第四)木匠能創造各等器具,耶穌能創造天地萬物。(第五)無論什麼木料,都不得丟棄,而且有用。耶穌就不論什麼人,都可為他的門徒。(第六)木匠用刀鋸揀選材料,如耶穌用威嚴審判世人。(第七)木匠用繩墨使器皿方圓,如耶穌用正道教導世人。(第八)木匠的職業雖然居於卑賤,但他的功是可貴的。耶穌雖然被人看輕,但他能彀成就普世的大功。(第九)木匠所作的器物,是世人所當用的。耶穌的道理,也是世人所當奉的。(第十)木匠愛惜材料,如耶穌愛惜世人,有這十樣相同的,所以耶穌生在木匠的家裡,這是第三個緣故。他的父母誠心事主,上主是不以外貌取人的,故此特地使耶穌降生在他家,這是第四個緣故。生在貧賤之家,都能彀成就救世之功,更加顯出上主的權能,和耶穌的功勞。倘若生在富貴之家,人又以為耶穌是文學家,是政治家了,還信他是上主的兒子嗎?這是第五個緣故。有這五個緣故,耶穌所以生在木匠的家裡,作木匠的兒子。拿撒勒人看見耶穌的異能就以為希奇,大家說:「這不是那木匠的兒子麼?」這樣說來,耶穌真是木匠的兒子了。他們的話,雖然是看輕他的意思,實在也是證明他的意思。但耶穌雖是木匠的兒子,也是上主的兒子。雖作木工實在是作神工,我們盡都是材料罷了。已經得耶穌造成未有呢,望我們要求耶穌造我,莫要令耶穌丟棄我。這樣我也可以作那好器皿,事奉上主為教會的磐石,莫要為教會的蠹蠹。請查察羅馬書六章13節,就更加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