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十章短篇信息
目錄:
華人教會差傳工作如何效法初期教會 路十1—2 (李非吾)
事奉主的人 路十1—7 (王長淦)
要因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路十1—10 (陳祖齡)
耶穌傳道的原則 路十1— 11 (蘇天明)
主的差遣 路十1—11
17—20 (莊文生)
訪問傳道 路十1—20
(蘇天明)
我差你們去 路十1—20 (吳德聖)
門徒述職 路十17—20 (周天和)
撒但的名稱 路十18—20
(蘇天明)
歡喜什麼 路十20 (吳永華)
好撒瑪利亞人 路十25—30 (趙世光)
這樣行得永生 路十
25—37
(鄭錦榮)
第一與其次 路十25—37 (王南傑)
要去行 路十25—37 (雷 蒙)
四種人生 路十25—37 (謝禧明)
耶穌是我們的鄰舍 路十25—37 (林佩軒)
好的撒瑪利亞人 路十25—37 (王 峙)
愛人如己的意義 路十25—37 (廖湧祥譯)
基督教的誡命 路十25—37 (吳繩武)
誰是你的鄰居? 路十25—37 (胡茂生)
轉變的生活 路十25—37 (鄭泉聲)
誰是我的鄰舍 路十25—37 (晉 奇)
誰是我的鄰舍 路十25—37 (翁修恭)
基督徒與鄰舍 路十25—37 (翁錫信)
基督徒關懷鄰舍的神學基礎
誰是我鄰? 路十35—37 (鮮
聲)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路十25—37 (周廷樂)
基督徒的關心 路十25—37 (廖泳祥 譯)
怎樣愛主 路十25—37 (洪康日)
耶穌救恩的寫實 路十25—37 (陳祥康)
愛人如己的觀念與作法 路十25—37 (馮叔康)
漫談聖經 路十26 (高秋霞)
聖經入門 路十26
如何查考聖經? 路十26 (高秋霞)
選擇 路十28—42 (許牧世)
誰是我的鄰舍呢? 路十29—37 (萊 爾)
你願意落在誰的手中? 路十30—35 (陳鴻揚)
好撒瑪利亞人 路十30—37 (蘇佐揚)
下耶利哥去 路十30—37
你去照樣行吧! 路十
30—37
(信 人)
冒險的撒瑪利亞人 路十30—37 (餘裕義)
對末信者的交通 路十30—37 (莫 根)
耶利哥的三個人 路十30—37;十八35;十九10 (傳樸庵)
傳道與日常生活 路十30—37 (鄭泉聲)
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路十33 (俞雅各)
你去照樣行罷! 路十37 (陳慧如)
耶穌愛我 路十38 (何遜齋)
馬利亞在主腳前 路十38—39
主所喜愛的教會 路十38—42 (林春敏)
主耶穌腳前的人 馬利亞 路十38—40 (歐陽驥)
只有一件 路十38—42 (楊百合)
上好的福份 路十38—42 (李嗣貴)
上好的福份 路十38—42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路十38—42 (許牧世)
馬大的性格 路十38—42 (黃六點)
上好的福份 路十38—42 (林祝三)
接待主的馬利亞 路十38—42 (賴 恩)
完成了人生 路十38—42 (吳永華)
只有一件 路十38—42 (吳永華)
愛主的一家人 路十38—42 (戴伯福)
模範的家庭 路十38—42 (吳永華)
主責備馬大的原因 路十38—42 (曾家衛)
如何聽道 路十38—42 (郭經緯)
選擇 路十38—42 (郭經緯)
馬大、馬利亞靈命的長進 路十 38—42
家庭教會 路十38—42 (黃明遠)
忙碌與安靜 路十38—42 (吳 勇)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路十38—42
在家庭的交誼 路十38—42 (陳慧如)
馬大的經驗 路十38—42 (張信得)
一位頂愛主的女人 路十38—42 (宋尚節)
洗耳恭聽 路十 38—42
上好的福份 路十38—42 (戴懷仁)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路十38—42 (張啟芳)
馬利亞之三步曲 路十39
最大與最美 路十41—42;馬十一41—42 (路 得)
思慮煩擾 路十41—42 (何曉東)
上好的福份 路十42 (劉裕漢)
華人教會差傳工作,如何效法初期教會
李非吾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1—2節
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帶來了華人差傳工作的開展。二十世紀是個危機四伏的世紀,也是人類思想饑渴心靈空虛,企求歸回造物主身邊的世紀。平信徒起來傳福音成了這時代一項最偉大的成就!傳福音不限時間和空間,近處與遠方同時傳。多少教會只顧本地福音工作,卻誤盡千萬生靈:「到遠方傳福音!」的口號已響徹雲霄!差傳工作在世界各地華人教會中興起,越來越顯著而樂觀。能站穩聖經真理立場,遵循著初期教會差傳工作的原則與路線去作,必使差傳工作歷久不衰,效果宏大無比。故差傳工作須注目初期教會。
初期教會差傳工作概況簡述如下:
差傳事奉的序幕(路十1—2)
主耶穌在世三十三年餘,自三十歲出身傳道起,祂走遍猶太各城各鄉。會設立七十個人(當然經過訓練),差派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為莊稼主收割莊稼。城過城、鄉過鄉的挨家挨戶,傳福音報喜訊,與今天短期宣教士相類似。當時主耶穌從事這福音遍傳運動,組成傳福音隊伍,兩個人一隊,共派出三十五隊,排定出發日期,並限期收隊,返回總部並作出工作報告。
差傳事奉的命令(太廿八16—20)
主耶穌升天前的囑咐:「你們要去……」這話含有「必須去」的意思。主會說:「愛我的人就必遵守我的命令。」(參看約十四21)我們讀歷史知道初期教會的信徒們是多麼愛主的一群!雖然他們格于形勢和傳統,出外福音的事奉受到困擾;他們守在耶路撒冷,當神利用苦難、逼害驅使他們離家遠散的時候,他們足跡所到之到,福音就傳開,並建立了教會。又差派人出外去傳福音。
第一紀的中葉(主後六十八年)羅馬暴君宣羅( Nero )開始對基督徒使用了前所未有的殘殺手段,全面禁止傳福音工作。但歷史告訴我們,那時基督徒沒有一個是懼怕的、畏縮退後的。他們仍然到處傳揚主基督的救贖真理,甚至羅馬宮廷內也有侰主的人。越迫害,基督徒越發增多,寫歷史的外教人約瑟夫不能不在他的記錄裡留下驚歎語:「看哪!那些基督徒們,是何等的彼此相愛!」
初期教會基督徒如此嚴格遵照主的命令,福音被傳出去,第一至第三世紀裡,福音從亞洲(小亞細亞)傳到歐洲又傳入非洲。教會建立起來了。
差傳事奉的實踐(徒十三1—3)
第一間在外邦建立的安提阿教會,就是一間差傳事奉的教會,教會領袖們正在尋求主的心意,他們的心非常火熱,一同禁食等候,聖靈向他們說話:「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保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徒十三2)初期教會差傳工作,是聖靈發動的,教會領袖們(當然獲得會友們的同意)開始行動起來。照著聖靈吩咐,切實與聖靈同工合作,於是舉行簡單而隆重的差遣禮,按手禱告,並且禁食,才打發他們(當時的宣教士)出去了。
巴拿巴和保羅,走遍各處傳講福音,建立教會,從事教導和訓練工作,又帶領了幾位有傳福音恩賜的同工如:路加醫生、馬可、提摩太、提多和西拉等,分別在各處傳揚主的名,又安排適當的同工留駐工廠,牧養教會。保羅作宣教士會四次出門佈道,其中三次均返回差他的教會(或耶路撒冷)報告他工作經過及成果。隨後腓立比教會也起來參與差傳事奉,他們多次打發人去探望保羅及其同工們,將支持宣教工作的財物和問候帶給保羅,使宣教士們大得安慰與助力不少。保羅也因此稱讚腓立比教會(腓四16)
差傳事奉的果效(弗四12)
一、各地教會被建立起來
除了新約書信中提出幾間教會如:哥林多、以弗所、腓立比、歌羅西,帖撒羅尼迦及加拉太省教會之外;還有堅革哩、老底嘉、底哩亞、羅馬教會等……羅馬雖非保羅所建立,但獲得保羅末期傳道年日的牧養。無論直接或間接,這些教會都被建立起來了。
二,各處教會信徒受了訓練
㈠藉旅行佈道工作訓練神的工人。
㈡個別的訓練(提後二2)
保羅在哥林多城與亞居拉、百基拉同住,朝夕交通訓練他們。及後亞歷山大城的亞波羅受亞居拉、百基拉的教導,作有力的傳道者。保羅又在路司得選召了提摩太,挑旺了他的熱心。又訓練提多安排他牧養革哩底——這間問題複雜難以管理的教會。
㈢集體訓練(徒廿17—38)
保羅在特羅亞召集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來,給他們開訓練班。
三、提摩太、提多都被訓練成為保羅的接棒人,以弗所教會成了初期教會的核心,抵擋第一世紀末興起,一直盛行了幾個世紀的異端毒流的侵襲,奠定了教會今後發展的美好基礎。
我們根據前面的事實,去仔細思想今日華人教會正待發展的差傳事工,對初期教會留下的原則和路線,應當更深的體會並加以運用,作為今日華人教會差傳事奉的楷模!
效法之道,分四點列下與眾分享:
一 、願付代價,更深愛主(路十四25—33)
初期教會基督徒嚴格遵守主耶穌的命令,雖遭患難逼害四散,他們亦隨走隨傳,在羅馬歷屆暴君殘忍殺戮中也不怕犧牲。正如今日有傳教士為福音喪生于南美歐家族茅刺下,後面的人仍繼續前往,教會終於被建立起來,願付代價的傳道心志,福音是無法受到阻攔的!
華人教會,接受了福音近二百年,仍安於受而不施的階段,早已失去初期教會蓬勃的朝氣。今日華人教會數十年人數增長成膠著狀態,多少教會數十年前八十位會友,現今仍舊八十,保持人數不減少的教會算是萬幸,要人數增加談何容易,傳福音工作一蹶不振,無人肯勇於嘗試,也無勇氣作主動性創新行動。只坐在那兒慨歎世風日下,人心逆世道人古,勸人信主嘛,真是難於登天。若要差派宣教士一個個的出去,誰去料理?這麼傷腦筋的事,誰管理得來?誰能徵集如許鉅款,無限制地支持他們?誰有這麼大的熱心?是誰肯負責任到底?…,
一連串的問號,使人裹足不前。華人教會呆縮在一角,不敢輕舉妄動,華人基督徒只有袖手旁觀,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正面的。不錯,基督徒若不肯付代價,更深追求愛主切實遵守主的命令,差傳事奉即使在華人教會開始了,也難奏虞功。
二、推己及人,宿序漸進(徒一8)
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照此原則循序漸進,差傳事奉要有目標,有方向,
有計劃,有步驟。保羅每到一城鎮,先找猶太人及一些敬虔愛神,守神誡命的人。平日在市街上所遇見的,保羅與他們交談,勸他們信主的那些人,也是有心慕道的追求者。
今天的時代一切講究效率與效果的時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口增長率比二千年前大了不知多少倍?傳福音引人歸主,也相應地講求果效才配得過稱為現代人的花譽。效果與效率的提高,當依循初期教會路線去做,我們發現初期教會發展神速,而從前各方面的配合遠不如今日的進步呢!今日的交通發展,把空間距離縮短了何止千倍?傳播工具比前進步得多。華人教會應急起直追,把握最有效的時機,貫徹執行差傳動向與策略。爭取最佳果效,使差傳工作創一新紀錄。
主耶穌會對十二個門徒被差出去傳道時如此吩咐過:「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十5—6)第一世紀傳福音策略與動向,一直佳用著,成效裴然,不必贅述。
從初期想到現在,保羅時代差傳步驟是按部就班去作,如今華人教會差傳工作如何?隨便一點點,聊勝於無。蜻蜒點水式,點到即止。我們華人基督徒理當覺醒過來了!素負「東亞猶太民族」雅譽的我們,尤其東南亞一帶,到處都有華人足跡。不論經商或務農,我們華人俱掌握了優勢。所以華人教會開始差傳,當以華人力量為主。傳福音物件,亦先找著我們同文種的人,在每一城鎮建立強固陣地之後,才能著手進軍異族異民。如此策動差傳,按照現勢華人實況觀之,當輕而易舉。不然,必將落入「久不見效,無心戀戰。」的進退維艱困境了。
三、重點擴散,具影鄉力(羅一16)
保羅在差傳事工上留下了好榜樣。他本身揍受了當時地中海沿岸希臘、羅馬,和希伯來文化、政治、宗教的深度薰陶。他懂得在各地找著那些在文化,政治、宗教上深具影響力的人。這策略在今天也是一樣合用,君不見前些時日,報端記載非洲東部落一酋長誠心歸主後,整個部落(一條村鎮)人口五萬,皆接受同一信仰的事實。
十九世紀,英國以日不落國著稱,英國基督徒趁此良機掌握差傳優勢,差派大量宣教工人出外傳福音。當時百分之八十皆英倫三島教會所差派。二十世紀今天,美國取而代之,在美國鄉村教會,只有會友數十位的,均有份于差派宣教士聖工。美國教會,美國熱心愛主的基督徒們,把差傳工作展開,教會興旺。時移世易,面臨下一世代新紀元,行將踏進華人天下的世紀(華人占全球人口四份之一)又將如何呢?我們應作好何種準備去迎接這新世紀呢?我們更深的感到責任重大,且是責無旁貸的了。華人教會差傳時代即將來臨!一日差傳接力賽之棒交在我們華人手中時,我們是否站著不動?還是整裝待發,跑得更有力起勁,更美善奏效時,使主心意滿足呢?
華人教會接受差傳之棒,應從一些深具影響力的大城鎮人手,這些城鎮握著全國甚至全世界文化、經濟、政治等要衝。傳福音既稱為「大使命」,動員人力、物力應當是巨大的。由大城鎮訓練及教導著手,效果顯然卓著得多。那些深具影響力的基督徒,又能教導教會中能教導別人的人。基督徒從蒙恩之日起即接受訓練,他們將會迅速地把福音傳出去,帶領或吸引四方八面的人前來歸信基督。保羅也曾運用這策略去做,結果他只停留在以弗所一段較長的日子裡,去作門徒訓練工作,其後鄰近兩個城鎮——歌羅西及老底嘉教會也相繼被建立起來。又如使徒行傳所載:初期教會執事腓利,他引領了埃提阿伯(今日衣索匹亞)財政大臣歸向基督(徒八36—38),結果,福音在當時的非洲傳開了,並且建立教會,可見這策略的可行性。
四、教會差派代禱支持(弗六18—20)
教會主持差派工作,產生宏著果效,初期教會正是如此。安提阿教會派出保羅和巴拿巴就是一例:過去數個世紀以來,因教會陷入「福音睡眠」狀態,平信徒起而組織差會,如英國戴德生組成「中國內地會」,成果不俗。不過按照華人習慣與傳統而書,還是效法初期教會路線及方案為佳。其原因有四:
㈠素稱「東亞病夫」之譽的華人社會,已是積習難改地意見分岐,病態明顯的了。若不以教會作背景從事差傳工作,勢必因小故而分裂,很短時間合作之後就面臨解體境地。有時為撐場面,勉強維持下去,也是「形同虛設,名存實亡」了。還能繼續擴張、加強、和增長嗎?
㈡「一盤散沙」、「三分鐘熱度」這些形容貼切的詞語,對華人的描述,真是入木三分,一點也不錯的。華人習性喜好逸樂、清閒、怕惹麻煩。事到臨頭,你推我搪,把責任卸得一乾二淨。差傳工作又大又難又複雜,若無教會作背景,私人團體組織起來時,多半在開頭時「似模似樣」,幹下去就「不成體統」了,最後以「虎頭蛇尾」作結。「只聞樓梯響聲,未見其人蹤跡」這是華人傳統習性,由教會主持其事,可免除此弊。
㈢直到目前為止,華人尚停留在個人領導地步,遠不及西方人組織制度之完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組織制度隨人興起和止息,當然是美中不足的事情,但若教會差派,在優良制度下必然產生優良乏接棒人。如此當代相傳不息,差傳工作越來越興盛。一直做到個人的去留,其影響甚為微弱為止。
㈣若以教會差派為核心,教會成為差傳工作主力所在,信徒不停地以代禱和信心去支持。教會派專人主持其事,監督、指導宣教事工和宣教士,正針對一般人弱點和惰性。今日系聖靈工作時代,聖靈既將負擔擺放人心中,教會與聖靈同工合作。蒙召的人,告訴教會,由教會負責的人審查認可,資格符合,然後定期按手差派。日後派員前往工廠採訪查察。宣教士按時把消息提供教會,會眾熱切地、實際地以禱告代求支援其工作,教會及時供應所需,按時書信來往鼓勵關懷。雙方信心俱能與時日增長,教會成為差會,正為今日華人基督徒接棒差傳的較佳路線。
事奉主的人 王長淦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1—7節
主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在絏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這是工人也是同工,二者都是事奉主的人,在事奉上有七個要點:
一 、要認清與主的關係
㈠「主」設立七十個「人」(路十1),主與人有不可分的關係;神造人,神愛人、拯救人,神差遣使用人。這三點成為全面——神永遠的計畫。
㈡我們得救的目的,不但是要享受赦罪的平安、成聖、得榮耀等福氣,乃是為著事奉神。事奉就是將肢體獻給神,作義的器皿,因此一個蒙恩的人必須追求聖潔,叫這器皿中滿有聖靈好有能力為主作見證。
㈢主是人的內容,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說:「神在肉身顯現」這是福音的意義,傳福音就是顯揚基督,如詩歌所說:「使別人由你看見耶穌,所以我們傳福音,不但用口傳,更是在生活上叫你認明是跟過耶穌的。」
二、要有使命感
差遣是一項使命,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一章1節說他是特派傳神的福音,羅馬書一章16節說:「我不以福音為恥。」他認為傳福音是一項神聖的使命,是榮耀的,因主特派他去救人叫人得福。你我也當具有此一明確的觀念。
「兩個兩個」這是與人同工(工廠)同負一軛(田原)一同當兵(戰場)我們負有同一使命。所以要同心合意。同工既是主所設立的,就不應該以同工為恥(提後一8)要引以為榮。主自己沒有揀選一群很容易的同工,祂也不一定為你我設立一批很容易的同工。難處是免不了的,但想到這使命,不是一人可以達成的,且在靈程上有許多功課要學習,同工是不可少的,故當存順服主和彼此順服的心,方能同負一軛,共擔使命。
三、要有定向
「在祂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馬太福音九章35節告訴我們:「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這是主的定向,也是保羅的定向,如哥林多前書九章26節所說:「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這是指上文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所說:「凡我所行的都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其實傳福音作見證,使主的國度擴展是你我的定向。
四、要用禱告與主同工
「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路十2)以上經文中,提到「工作」、「工人」、「求」、「去」。這是次序。主的工作需要工人去作,主所用的人必須先有負擔,然後主的差遣才來到。所以事奉主的人,不光憑負擔作工,乃是接受主的差遣,作主的工。一個事奉主的人要常常禱告,因為禱告可以增加負擔,並清楚知道主的差遣與主同工。
五、要絕對順服
「我差你們出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路十3)主所差遣去的地方,工作的環境可能十分惡劣和危險,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必然艱難,如同狼群一樣。但主是完全智慧的,祂所給我們的試探,不會過於我們所能受的,祂也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既然差遣,必負完全的責任,只要我們絕對順服並完全倚靠祂,就必看見主拯救的大能和榮耀,經歷祂的應許「平安……就歸與你們了。」(路十6)是絕對可靠。
六、要有信心
「不要帶……」(路十4)錢囊、口袋與鞋,對於一個旅行者來說,是絕對需要的,而如今主卻說不要帶,似乎不近情理,其實主要門徒憑信心仰望祂的供給。當門徒如此行,結果是沒有缺乏。如路加福音廿二章35節所說:「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差你們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你們缺少什麼沒有?』他們說:『沒有』……:」我們事奉主的人要有信心仰望主的供繪。「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1—32)
七、要有心願
「願這一家平安」(路十5)在一切屬靈事上,必須有心願,尤其是傳福音事奉主。主從不使用一個沒有心願的人,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沒有心願什麼都談不上,這是今天最大的問題,求主借著十字架的愛激勵我們的心,好叫我們有心願為主而活,有心願負起傳福音的使命,有心願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有心願禱告說:
「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
願禰的國降臨,,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要因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陳祖齡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1—10節
世人短淺勢利的眼睛,總是看重世間現實的名利享樂,但主耶穌的門徒,竟也難免看見鬼服了他們就歡喜。主耶穌洞察人心,祂教訓祂的門徒,不要因鬼服了他們就歡喜,要因名記錄在天上而歡喜。祂這句刺透人心,一針見血的教訓,正也就是世人的歡喜和天上的歡喜的明顯重要的分野。
世人的歡喜
「歡喜」是人達到了目的,滿足了希望,心滿意足的自然表現。但因為各人的看法不同,所以各人的歡喜也就不一樣。在世俗人的眼光看來,中了彩票得了很大的錢財,就是最大的歡喜。但這樣的歡喜,經過了一年兩年以後,錢用完了,歡喜也就沒有了。這還算是幸運,要是遭遇意外,人財兩空,那才樂極生悲。有人以為大官高薪是歡喜,但位高如皇帝總統的人,或則一死歸於塵土,或因政變而拘禁而流亡,至於其他皇帝總統以下的官員,更是五日京兆,患得患失,歡喜又在那裡?有人以為創立事業,發展企業,是歡喜。但是在這到處動亂,時刻不安的時代裡,今日的事業蓬蓬勃勃,明日局勢突然變化,自己避難逃命還來不及,怎能顧到事業嗎?世事靠不住,所以聖經傳道書二章11節說:「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撲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我們知道世間所說的一切歡喜,都是虛空,世間人費盡精神,用盡心思所爭取得來的,都是捕風。
主耶穌教訓門徒的歡喜
世界既是這樣空虛,人生又有什麼意義?什麼可以值得歡喜快樂的呢?話雖這樣說,但是世人還是依舊迷惑世俗,效法世界,沈睡醉夢裡面,能夠驚醒體會世界的虛空捕風,又有多少?主耶穌教訓祂的門徒說的:「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人生的真正意義,不是為了要在屬世的事上求成功,我們信徒也不是單單為了制服魔鬼的權柄就滿意。神造人是要人遵行祂的旨意,做祂有用的器皿;主耶穌救人,不單是把人從魔鬼的手中救來,勝過魔鬼就算了,而是要把人救到天上去做神的兒女。所以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在遵行神的旨意,力爭上游,使有「名記錄在天上」。這樣,那真實的安慰,真實永遠的歡喜,盡在其中了。
天上的名冊
有名記錄在天上,就是這樣天長地久,福樂無窮。
主耶穌教訓門徒「名記錄在天上」的名冊,在聖經裡告訴我們叫做「生命冊」(詩六十九28;賽四4;腓四3:啟三5)。至在啟示錄十三章8節和廿一章27節也稱作「羔羊生命冊」。天上的名冊,是天上的真神所設立。神歡迎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進入祂的記錄,不願有一個人沉淪。
我們信主得救的信徒唯一最大的盼望,就是主耶穌的再來。主耶穌再來的日子,就是天國的門關閉的日子;也就是主耶穌執掌王權,世人要在祂面前受大審判的日子。在那施行大審判的日子裡,只有名錄在天上生命冊的信徒,才能得救,「第二次的死」也才在他們的身上沒有權柄(啟十七—廿二)。「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 (但十二1)。啟示錄廿章15節和廿一章27節說得更清楚:「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凡不潔淨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名字沒有記錄在生命冊上的,就要給丟在火湖裡去受永遠的刑罰,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就可以進天國。這是我們信徒的大好信息,也是我們信徒莫大的安慰和歡喜。
主耶穌的再來和大審判的日子,到底是什麼時候呢?那時辰、那時日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把擺在眼前的這個世界動亂罪惡的許許多多的事實,來和聖經裡主耶穌所說的預言互相對照,就可知道主耶穌是快要再來了。天國近了,信徒得贖的日子也近了(參看路廿一28),貪食、醉酒,並今生思慮累了的人(參看路廿一34),也應該是覺醒的時候了。在這存餘無多的時日,現在還是恩典時代的時候,天國的門還是給人大大的開著。時而不再,機會難逢,是時候了,世人趕快警覺省察,自己是合於名字記錄在天上的資格呢?還是進入火湖的命運?
耶穌傳道的原則 蘇天明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l—11節
耶穌卅歲進入公生涯,除本身傳天國的福音外,還選召了十二門徒,也訓練七十人傳道,還有婦女參加傳福音的工作,可見傳福音不是特殊階級包辦的事工,各階層的人,都可參加。
傳道的組織化(路十1)
「主又設立七十人」及整夜禱告挑選十二門徒(路六六12—13)給他們權柄,除了要他們常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三14)。現在教會有許多組織,小如主日學、團契,大如中會、總會,都是些行政組織,為了行政會議,花費許多時間、金錢。卻沒有為傳福音有任何組織和訓練。今日教會對傳福音沒有任何訓練和組織,缺乏組織、訓練和差遣的事工,只在講臺上宣講人人皆傳道,難以收果。猶如政府只告訴人民人人有服兵役的義務,卻沒有徵兵、訓練和服役,一旦遭遇強敵壓境,那時就無可用之兵,若讓那些沒有經過組織的散兵去打仗,註定要失敗。
耶穌設立十二門徒及差遣七十人傳道,是暗示我們傳道應育組織化,人人皆須受「傳道」之訓練。
傳道的目標
「要收的莊稼多」(路十2),傳道的唯一目標是要去收那些待收的莊稼。每一個考生在填選聯考志願時,都有目標,且朝著目標去努力,這絕不是漫無目的。事業家的目的若是賺錢,他在經營事業時就會朝著賺錢的目標去經營,沒有目標就沒有效果。教會有目標,傳道同樣有目的。
耶穌是最偉大的傳道企業家,祂的目的就是要收莊稼(約四35)。教會在地上的唯一目標是要收莊稼,除了一年五十二個禮拜日以外,我們的教會是否仍關心收莊稼的事嗎?若不向收莊稼的目標前進,教會存在地上還有什麼意義呢?
傳道的指示(路十3—11)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指示傳福音必須要:㈠ 出去——蒙恩得救的人要出去傳福音。㈡ 不要帶口袋錢囊——生活依靠神,傳福音的靠福音養生是不變的真理。㈢進入家庭:把平安帶到那裡,平常我們到朋友家去都會帶點禮物伴手,而我們去傳福音則是帶平安為禮物。並且享受那家的供給,那供給傳道人的就是蒙主恩待的印證,若不接待傳道人的就是受定罪。向那家人傳神的國近了,又醫治病人,靈肉兩方面都要關心。救苦、救難完成主神所指示的任務,就是傳道。
主的差遣
莊文生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1—11,17—20節
每一個受神揀選成為基督徒的人,心中必有一個問題「我究竟要作什麼以便榮神益人?」事實上要作的事很多,其中最重者莫過於接受神的使命。「你們去罷!」這是二千多年前主交待給使徒,同樣地今日也交托在我們的手中。七十個學生,兩個兩個出去,將福音顯於以色列人之中。彷佛一盞燈照亮世界,引人棄暗就明。主又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我們有義務接受祂的差遣,當主復活升天時對眾門徒也說了:「你們要去……」這是無可推託,每一個人都有的責任。
摩西的生平膾炙人口,他只是一個人,為什麼卻比我們更具力量?因為摩西常與神交通,也就是他肯撥出時間,讓神得有機會進言。社會學家提出一項報告——說明不良少年的成因時,指出那些幼小時,母親未予以親切的鼓勵或與之交談的小孩在長大之後容易步入岐途。做為基督的兒女,神給與我們許多機會與祂親近,我們卻以工作為由,而棄絕神的期待,最後免不了要失望。主的道既深且奧秘,須藉不斷的追求,才能接受神所交托的工作。
接受主的差遣的第二步則是要「預備」。列王紀下四章所記以利沙為寡婦行奇事,給予我們幾點教訓:㈠ 空的瓶子:神的恩典臨到之前,我們是否掃空一切污穢,接受祂的寶血洗清?㈡ 瓶子越多越好。㈢ 主在用人時,總會先講明作工的苦況以勉勵門徒甘心樂意奉獻而不半途而廢,因為只有順服才能得到權柄。祂用人的方法不像社會上「以小魚釣大魚,以甜言蜜語誘人上 的方法」。故欲接受主差遣的人要徹底覺悟。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前,眼見四周圍的仇敵,不禁害怕而遲疑不前。幸好約書亞壯膽領百姓進入迦南地。「舉目而望,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在臺灣,福音之門雖已開啟,但在學生工作差遣方面,長老卻不夠積極,許多本會基督徒子弟在大學四年之後,往往離開本會,故此工作不容忽視。
希望 貴教會對近鄰的護專學生伸出友誼之手,使 貴教會日趨茁莊。
訪問傳道 蘇天明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l—20節
今天講關於「訪問傳道」的問題。這個問題聽起來似乎很稀奇新穎,其實遠在主耶穌時代就已經開始沿用了。
日本的宣教比臺灣較早些,已經過一百周年以上了。幾年前,他們于宣教一百周年紀念時,曾開會檢討過去為何教勢不能進展的原因,他們發現,乃因缺乏「訪問傳道」之故,所以「訪問傳道」也就成為日本宣教進入第二世紀的主要進行方案。果然這幾年來,他們收到很大的成果。這個事實告訴我們,「訪問傳道」是何等的重要。
現在來看聖經上屬於「訪問傳道」的記載:
主耶穌的訪問傳道方式(路十1—20)
「這事以後,主又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就對他們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你們去吧!我差你們出去,如同差羊進入狼群。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不要帶鞋;在路上也不要問人的安。無論進哪一家,先要說:『願這家平安。』那裡若有當得平安的人,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不然,就歸於你們了。你們要住在那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不要從這家搬到邪家。無論進哪一城,人若接待你們,給你們擺上什麼,你們就吃什麼。要醫治那城裡的病人,對他們說:『神的國臨近你們了。』無論進哪一城,人若不接待你們,你們就到街上去,說:『就是你們城裡的塵土黏在我們的腳上,我們也當著你們擦去。雖然如此,你們該知道神的國臨近了』。」(路十l—11)以上這些話是主耶穌傳福音的方法。祂在世時,本身努力作傳福音的工作,偏行猶太全國,在各城市各鄉村,在海邊、山上、井邊、城門口、殿裡等到處訓人,醫病趕鬼、傳天國的福音。三年之久,用盡一切妙法,竭盡力量的努力工作,但一人的力量終究不能應付太多的人。所以設立十二人為門徒,每天跟隨祂,幫助其工作。這十二人就像今天的神學生一樣。此外,又設立七十人,這七十人並不能像十二使徒一樣,每天的跟隨祂,僅是幫助其工作而已,他們就像今天的佈道隊或平信徒運動一樣,到處去遷家訪問傳道的工作。主耶穌如上述的經文,指示他們逐家傳道的方法,和種種在生活上應付的方式。被派的七十個人照祂的話去行,後來果真得到了很大的成果,大家歡歡喜喜的回來報告說:「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路十17)在大家歡喜之際,主卻對他們說:「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路十20)可見主耶穌傳道法的成功,乃因施行「訪問傳道」所得來的結果。祂非只倚靠自己和使徒們,更非施行大場面的佈道會,乃是著重訪問傳道。祂復活後,交代學生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學生們亦採取此法而大得成功。
耶路撒泠教會成立的訪問傳道
耶穌復活後,學生們都各自回自己的地方了,有些人則再去做其捕魚的工作。後來耶穌向他們出現,彼得為首,領導大家到耶路撒冶,在一個家庭,和耶穌的母親及幾個姐妹,共約二十人一起聚集禱告,這個家庭聚會成為耶路撒冷教會復興之基。二十天后,五旬節聖靈降臨,充滿聚會的人,約有一百二十人左右;皆成為耶路撒冷教會復興的工作人員,一起參加福音的戰線,震動整個耶路撒冷城。這個力量亦起于逐家傳道之故。因為當時他們並沒有中會,大會或其他任何的組織,只是依靠此一百二十人的祈禱與訪問傳道的力量。但其力量和成果勝過今天臺灣教會的傳教能力。他們傳道的結果,一天內增加信的人由一百二十人增至三千、五千,最後到二萬五千。這是因為每個耶路撒冷的信徒個個都成為訪問傳道的戰士、成為耶穌的見證人,這些都是努力傳道的結果。
使徒行傳五章28節說:「我們不是嚴厲的禁止你們,不可奉這名教訓人嗎?你們倒把你們的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想要叫這人的血歸到我們身上」。可見他們於各家、各戶、每條街巷上到處傳揚主道,所以說:「把你們的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他們天天同心合意琱薯a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二46);「他們就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住的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徒五42)證明他們非只在一處,而是到各家各戶作「訪問傳道」的工作。他們如此做,不但有許多人悔改信主,甚至有許多祭司也信從了這道。(徒二41;五14;六7)訪問傳道成為耶路撒冷教會復興最大的主力。
保羅的訪問傳道
保羅亦採取訪問傳道的方法。(徒廿)他是一個有名的學者和神學者,而其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以弗所。他對以弗所的長老們說:「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徒廿20)由此證明,他亦注重逐家佈道的工作,雖然他曾在雅典大城向眾人演講以及在路斯得大場傳道,但還是以弗所的工作最使他們值得回憶。祂要離開以弗所時,對他們的長老說,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了,所以長老們都流淚的送行他。由此可知,
逐家訪問傳道,乃是最實際,最要緊、有力、有效果的傳道法。
我們的希望不是大排場的佈道,因為它只是基督教對社會的一個示威而已,並不能幫助傳道事工,我們所著重的乃是逐家訪問傳道。會經,葛理翰佈道團在東京展開驚人的佈道大場面,光只是宣傳的傳單就花費了日幣億萬元,但這麼大的計畫,其成果在那裡呢?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我們所須要的,乃是每個信徒都能作為福音的見證人,到各家各戶向每個人見證主耶穌基督。
高雄中會在實行倍加運動以後,教會已達倍加的數目,但人數未達到目的。我們應該努力引人歸主才能成就真正的倍加,而要達到此目的,就需要每個人採取逐家訪問傳道的辦法。
現在發現,教會內有許多慕道友,尚未加入教會,這是因為教會領導不夠,沒有指導他們上進,所以便停留在「慕道」的路程上。所以必須加強對慕道友指導的工作,而要做這個工作,只靠一兩個傳教者的力量是不夠的,要達此目的,即須實行逐家訪問傳道。每個信徒都起來,訪問慕道友,指導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假使能這樣做起來,慕道友都會更加熱心,而促成教會的興旺。所以訪問傳道是不能不注重的。
我差你們去 吳德聖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1—20節
一八六五年六月十六日由英國奉差來到臺灣宣教的馬雅各醫師,開始在台南看西街租屋傳道,歷代繼續有奉主差遣的人,在這島上為主工作。
一 、差遣兩人一隊(路十1):耶穌開始傳道時。由少數的個人開始,湖邊選召的兩對兄弟,稅關中只選馬太,形成的十二個使徒,也是眾人中少數,後來設立了七十人,分成二人一組,出去傳道,福音是由個人的接觸,二人一組所能接觸的群眾雖是少數,但每一個人在神前面皆為寶貴的靈魂,今日的臺灣教會,也須回到主差遣當時的二人一組的個人佈道,在所能接觸的範圍中去傳福音,二人一組一個講道一個禱告,二人一組互相鼓勵,繼續前進。
二、差遣出去收穫(路十2):耶穌並不是說我差遣你們去撒種,而是收穫,㈠ 聖靈本身已經工作,奉差遣出去的工人是去收穫。㈡ 收穫時期到了,則不能再遲延,過了時便失誤。人的心靈空虛,一切不能填滿,需要主的救恩,現在便是收穫的時期。㈢ 耶穌知道時機已成熟(約四35)祂的心靈時時刻刻以此為念,要我們有此眼光去看收穫的須要。今日的一切,顯示收穫時期已到,聖靈已工作的地方很多,只缺願意為主收穫的工人。
三、如羊入狼群(路十3):羊與狼是顯然的對比,羊是馴良純深,狼是惡毒、侵害。奉主差遣為神工作並不是易事,可能有危險有困難,然而要有智慧,耶穌已經預言跟隨祂的人所可能遭遇的反對(約十五19—20),然而耶穌不是憑空差遣這些軟弱的羊進入狼群,耶穌賜給他們權柄以及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路十19),這即是工作的力量根源,耶穌所賜的權柄,讓歷代主的使者,不怕一切困難。向前開拓福音剛傳至臺灣時,宣教師們受逼迫,但他們在工作上有力量。因為憑主之權柄,可勝過仇敵。
四、工作的喜樂(路十17):世上最大的喜樂莫過於救人脫離魔鬼的苦害,奉差遣的使徒,為主收穫,奉主名連鬼也降服,他們滿得工作的喜樂,這是主給祂的使徒的工作酬勞——由工作本身得著喜樂。不單單是這樣,耶穌說還有更大的喜樂——即是被記錄在生命冊上的喜樂,這才是永遠的喜樂,無人能奪去的喜樂。
今日主仍在選召,仍在差遣,莊稼已熟,須要主之工人,我們願意接受主之差遣,在今日所處之地為主工作嗎?
門徒述職 周天和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17—20節
我相信各位興我都感覺到聖經是一本非常神秘的書。聖經的文字非常淺白,容易明白,普通人都能夠讀;但在另一方面來看,有很多有學問的人,他們費盡一生的心血、時間,亦不能完全瞭解,所以它是奧秘難測的。有時,信徒能明白瞭解主要的意思,但有學問的人卻不能誇口。所以我們讀聖經時要謙卑,除非有神的光光照,是不易瞭解的。例如馬丁路德,因為神給他亮光,使他明白,教會才有改變。感謝主,聖經是無限的寶庫,只要我們去發掘,加上神的亮光,我們將受用不盡。
門徒做工後,沒有對主報告他們的難處或他們所吃的苦頭;他們亦不誇口他們的工作,他們只有報告他們工作的果效,他們非常歡喜,以致忘記他們所受的打擊。正如做母親的,十月懷胎,痛苦生產,但當兒女出生時,她們歡喜,忘記所受的痛苦;也正如做父親的,吃盡千辛萬苦,把兒女養大,看到他們成家立室,老懷歡暢,感到非常的光榮。可惜有很多傳道人,他們卻驕傲、誇口,稱功道勞,時刻不忘報償,猶如一個小孩,他記錄為母親所做的工作及所應得的酬勞,但他卻忘記了母親為他所做的的完全是免費的。所以我們不應誇口我們的功勞。
在路加福音十章18節主說:「我曾看見撒但從天上墜落,像閃電一樣。」耶穌說這句話是要提醒門徒,不要誇口,因為鬼服了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力量足以對付惡魔,乃是神先作準備的工作,祂將撒但除去。萬物都是從主而來的,我們應該將從主所得的獻給主。我們的工作有果效亦是主的恩典。另一方面,主要他的門徒小心,因為一次得勝並不表示永遠的平安,撒但喜歡令人灰心,但他自己卻不灰心,他是屢敗屢戰的,雖然失敗,但也加增力量對付主的門徒,這是撒但可怕之處。撒但亦曾用盡各種不同的方法,企圖阻止主走十字架的道路。只要我們生存在這世上,我們將要面臨撒但的試探,要是我們一天不靠主,我們就會失敗在撒但的手上;倘若我們得勝他的試探,他將會出動更大的反抗力量,所以在世上我們天天都在與魔鬼交戰。
有很多時候,我們驕傲,防備鬆懈,結果失敗,但主恩召我們,只要我們真心愛主,盡我們的本份,表現我們的忠心,主必紀念、接納我們,不使我們灰心,隨時隨事鼓舞安慰我們。
撒但的名稱 蘇天明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18—20節
名稱常常代表某些意思,撒但的名稱也有多方面的意思,通常叫魔鬼他的頭目,希伯來文稱為撒但(和亞巴頓),希利尼文稱魔鬼(和亞玻倫);魔鬼只有一位,邪鬼卻有許多(魔鬼即撒但,但與邪鬼不相同)。
一、撒但(路十18;啟十二9)有幾個名稱,都有特殊的意義,最初是基路伯之一,即天使類的一種名稱。「撒但」二字原文是反對者——魔鬼的正名——抵擋神反對人(伯一6—12;路十18),舊約記此名有十八次而新約則有三十六次。
二、魔鬼(太四1;啟十二9)二字在原文是讒毀者的意思,他在世人面前譭謗神(創三1,4,5);在神面前譭謗世人。
三、大龍(啟十二9 )象徵撒但的殘忍,,當大災難來以前,米迦勒和他的使者在空中與這大龍爭戰,大龍失敗了被趕到地上,這時大災難才開始,大龍這時展開他殘殺的手段,許多人在此時被殺。
四、古蛇(啟十二9)原文是象徵狡猾的智慧,他運用性情的狡猾和敗壞的智慧,以誘惑人類陷入罪中,直到今日這古蛇仍以狡猾的手段,誘惑神的兒女(創三)。
五、別西蔔(太十二24)原來是非利士人之繩神的記號(王下一2),後來以色列將這名號歸與魔鬼,這是描寫他的污穢不潔。
六、彼列(林後六15)原文是匪徒的意思,就是無價值的、懷疑的,釋經者把它讀為匪類、匪徒、無賴。
七、那惡者(太十三19)新約記此名號共有六次,這名號是因魔鬼的性情而起的,意指撒但的無惡不作。
八、那試探人的(太四3)因為撒但是試探人,叫人擔當不起試探而犯罪,沒有人能免試探,因為耶穌雖然是神,也遭受魔鬼的試探。
九、這世界的王(約十二31),若仔細觀察各國的民情風俗,我們會看見魔鬼現在還是這世界的王(約一5、19後半)。
十、這世界的神(林後四4)許多邪教是敬拜魔鬼的,本節「世界」兩字與約翰福音十二章31節、十四章30節、十六章11節等節的「世界」二字不同,乃是和馬太福音廿四章3節的世界二字一樣。
十一、鬼王(太九34),有人否認魔鬼的存在,這看法與聖經的看法不相同,也是錯誤的看法。聖經明明記載有一位元大能者(高於一切,除了神以外),常常抗拒神,與世人為敵,這就是魔鬼撒但。
歡喜什麼 吳永華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0節
路加福音十章20節說:「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主耶穌道成肉身到世上來的使命是完成贖罪工作,因此必須先選召門徒,一道傳福音,而且這些門徒也可以繼續祂離開世間以後的工作。
光只十二個門徒是不夠的,七十個也不夠,主說:「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意思就是說要祈求神差遣更多的工人去傳揚福音,使萬民做主的信徒。神國是普世性的,在這片廣大無限的「葡萄園」裡,自然需要許多栽培和收成的工人。
受主差遣的七十個人,遵照主的吩咐,出外傳道,身上不帶一文錢也沒有帶什麼口糧、行李包之類,他們空手出外,全心全意仰賴耶和華神的幫助。果然過了不多時,個個都「滿載而歸」,高高興興地回來,向主述說許多奇妙的神蹟。奉主的名,降伏了惡鬼,病人得醫治,然而主耶穌卻叫他們不要因此自滿高興,卻要為著下列三點來高興:
㈠以倚靠神而喜:這批未曾受過良好訓練的七十個人,沒有口才也沒有專門技術,只是些平平凡凡的人,怎麼能夠成功呢?唯一的因素是他們全然仰賴耶和華神的幫助,他們回來了,並沒有報告耶穌受了怎樣好的接待,決志歸主的信徒有多少,他們只述說神的作為是何等奇妙,魔鬼降伏,病人得醫治。外出傳道的效果竟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福音的力量究竟遠遠超過魔鬼權柄之上,傳福音的救靈運動,如果不仰賴神的幫助,是斷不能成功的。
㈡以屬天上的性質為善:主耶穌吩咐他們萬不可因著能夠踐踏蛇蠍及勝過一切仇敵的能力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起來。羅馬書十四章17節說:「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潔中的喜樂」,受差遣的工人,應該以撒但的滅亡和天上的得勝而歡喜,只有如此,神的聖潔、神的權能始能被高舉起來,為世人所敬服。
㈢為名得記錄在天上而喜:世上的順利和成功並不是喜,倒要為自己的名被記錄在天上而歡喜,大凡一個基督徒如果真要踐履信仰生活,則難免要多受磨難勞苦,並非事事順利,百事如意,如果平時沒有這種認識,那麼就很容易跌倒,也就不能為主打個美好的仗。
趙世光牧師在培靈會中會問說:「基督徒如果有一天到了主的跟前,見面頭一句話要向主說些什麼?」,「只要投到主的懷抱裡大哭一場就是了。」是的,在世上我們有苦難,教會的巍蛾建築和信徒的遽增,並不能使我們得到真正的喜樂,只有我們的名字已被記錄在生命簿冊上始能使我們歡欣雀躍,因為有一天當我們跑盡了當跑的路,受盡了當受的苦,耶穌會親自來接納我們。從那時候起,我們就可以天天跟主在一起,不再流淚,不再憂傷。
好撒瑪利亞人 趙世光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0節
主耶穌在四福音中所講的比喻,以馬太、馬可三福音較多。但在路加福音所講的比喻,卻多為馬太、馬可所未記述的。我們現在所講的比喻,也是其他福音所未記載過的。耶穌講這個比喻,是根據律法師在路加福音十章29節所問:「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為了答覆律法師這個問題,便根據律法的兩大總結,講出這個故事。所謂律法的兩大總結,就是:㈠「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㈡「又要愛人如己」。律法師的態度很傲慢,他不如尼哥底母那樣的謙卑。路加福音十章25
節說:「他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他所問的,目的在試探主耶穌,路加福音十章29節又說:「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他的目的在難倒耶穌,使主不能回答。律法師雖對律法很熟,但他所聞的,他自己亦不明白。他問:「我該做什麼,才可承受永生」?主回答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行全律法能得永生,乃是時代律法的真理。但律法師要得永生,他應如何行呢?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律法師以為永生也是工價,他不知道永生乃是恩賜。如果神不願意賜給人,人就不能得什麼。我們不需要做什麼工作以得永生,因永生乃是神自己的生命。如果我們因付上代價而得永生,則永生便失去其價值。我們這受造之物,豈能對神說:「神啊!我已行了律法,請將永生賜給我吧」!對於神的恩賜,我們不過是接受而已。如日光空氣雨水,若是神不賜給我們,我們即無法得著。主說:「你不須要做什麼」。那將要死的人還能作什麼呢?並非我們作什麼,一切乃是主的恩賜,我們無非是領受就是了。
請看路加福音十章30節:「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這個人乃是代表世人。他本住在耶路撒冷,後來去了耶利哥。耶路撒冷是在山上,耶利哥則是位居平原。人的地位本在高處,後逐漸墜落向下。耶路撒冷是神的殿,人若離開了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耶利哥城是受過咒詛的地方)即受咒詛,失去平安。而且,在半途中,還未到耶利哥,已遇見了強盜。強盜是表明魔鬼和牠的使者。這個人被強盜剝去衣裳,好似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被魔鬼引誘而犯罪,因此失去神的榮耀一般。直到今日,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直到今日,人命未得回這榮耀。雖然我們信主後,得回一部份神的榮耀,但仍未會完全像未犯罪前之亞當所有的。
強盜把這個人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這個人已半死,亦如世人之已半死。這個人身體雖活著,但他的靈卻死了。人墮落後,若無人救他,他即落在極其危險之景況中。後來,祭司和利未人看見了他,但祭司和利未人都未會摸他,因按照律法,他們不能摸死人,若碰著了即算為不潔。所以,他們不敢摸那個受傷將要死的人。祭司和利未人是代表一些聖人。我們常聽人說:「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甚至有些信徒也如此說。既然各種宗教都是一樣,那末,你為何要信耶穌呢?祭司和利未人也可代
表其他各宗教的教主。祭司利未人未曾應付那受傷者的需要,正如其他宗教的教主,也不能滿足人內心的需要一般。
宗教的教主很多,但救主只有一位。教主只能教你,但不能救你。耶穌是救主,與其他教主大有分別;我們須認識耶穌是獨一的救主。讚美主!廿多年來我所傳講的都是耶穌基督,既然如此,我們應該來到主前,靠著祂得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耶穌說:「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祂既如此清楚地告訴我們,所以我們不能再遲疑不決了。人若自己尚未清楚得救,怎能領導別人得救呢?可惜有多少信徒至今仍不知耶穌是誰?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撒瑪利亞是猶太人所輕視的。我們的主也是被人所輕視的。雖有人知耶穌是神的兒子,但世人不知何故,總是輕看祂。中國的孔子、印度的甘地、美國的華盛頓,他們雖被世人所尊崇,但仍不過是歷史片刻出現的偉人而已。撒瑪利亞人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別人看見之後已走了,可是撒瑪利亞人,我們的主看見這個受傷的人,祂不能不看顧他。魔鬼所丟下的人,雖如壓傷的蘆葦,祂也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無油的燈,一吹即熄滅;但我們的主,仍不願吹熄它。我們中間有些人,精神方面雖受痛苦,幾如將殘的燈火,但祂不願吹滅,撒瑪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把傷處包裹好了。撒瑪利亞人來的時候,祂騎在牲口上,祂處在高處,那個受傷者在下面,若是祂要纏裹醫治那傷者,祂必須由牲口上下來。我們主要拯救世人,亦必須從天而降。撒瑪利亞人先倒油滋潤受傷者的傷處,然後再把酒倒上去。油是代表聖靈;酒是代表耶穌的寶血。聖靈先在人心中做感動的工作,叫人悔改,然後,人才能接受耶穌的寶血,以潔淨內心的罪孽。撒瑪利亞人把他包裹了以後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那個受傷的人本來躺在地上,處於很低的地位;但撒瑪利亞人把他扶了上去。主耶穌也是自己卑微,降臨於世,祂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把我們罪的地位提高。今日我們信徒地位得以提高,得到屬天的地位,我們萬不能忘記主耶穌的恩典。
撒瑪利亞人把受傷的人帶到客店裡去,店是代表這個世界。這世界是我們的客店,我們在世上是暫時的。我們在世上既是過著客旅寄居的生活,我們切勿貪戀這個世界,因這痛苦的世界永不能使我們滿足。如果我們在這世界上有平安、有享樂,便不會想到那個更美的家鄉了。若浪子不過見饑荒窮苦,恐怕他也不會醒悟過來罷!世上的痛苦和不平安,幫助催促我們多想念主及更美的家鄉。主沒有把我們立刻帶到家裡,乃是放在客店裡,使我們知道世上所看見的,都是暫時的。「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二錢銀子代表二千年。主離開我們快到二千年了。他將二錢銀子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我們做牧養工作的傳道人比較做遊行工作的傳道人為困難。但主要我們照顧那些剛剛得救的人,我們乃是為主做照應工作。那受傷的人到客店以後,聽見了一句使他甚得安慰和盼望的話,因為他知道撒瑪利亞人還要回來。這句話何等的安慰那受傷的人呢!我們的主要回來,祂要把受傷的人由客店裡接回到祂自己的家裡。
這樣行得永生 鄭錦榮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耶穌的話很有特色,雖然人看來是很普通的事,經他一說就美化多了,具有特殊的意義,叫人聽了得著能力和生命。「永生」是一個重大問題,如為人父母者為使兒女身體健全,注意衛生、營養及其他保全生命的方法。人在世乃寄居,當關心「永生」問題。或許你信主已久而怱略此問題之重要性,保羅說:我當致力於此事,唯恐傳給別人自己反而得不著。
律法師在當時的猶太國視之為得永生者,因他們熟知律法。一律法師前來試問耶穌:「……該做什麼方可承受永生?」聖經有兩處關於永生問題的請教,一為當彼得傳福音時,聽者感動問道:我們當怎樣行?(得永生)當保羅在獄中神使獄門關了,他沒逃跑,衛兵感動問道:我們當怎樣行?耶穌被問時不作直接的答覆,反問他所念,律法如何說。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他的答覆滿分,但主留一課題給他照這樣行。律法是永遠走不完的,一個再一個……,故不得叫人因律法得救。一神學家當他想到此經文時,真想由臺上下來,雖他講道得人稱讚,但「行了沒有」乃是一個大問題,叫他非常紮心。聖徒也當反省對於自己所信的行了沒有?不然只是響了鑼鼓而已。「那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路十29),當時的猶太人認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堪稱為自己的人,把自己和外邦人之間築一道高高的牆。律法師想用話圍住耶穌,想不到反使耶穌給我們作了如此美的比喻,問者有功勞吧!誰是我們的鄰舍呢?希伯來人視同族者為鄰舍,視與他們發生社會生活關係的人為鄰舍,是的,我們不反對他們的社會觀。試問誰是我們的鄰舍呢?母子?夫婦?父子?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世上沒有一人不是你的鄰舍。換言之,凡你所遇到的人便是,是超過律法的。
有一猶太人往耶利歌城,途中經過所謂「血路」之道(羅馬人走時須衛兵保護,深怕賊之侵襲),不幸,此人被賊打得半死,祭司和利未人看見了掉頭就走,他們不知律法上記載善待鄰舍牛羊之事?何況鄰居的「人」呢?他們十二分堪稱為傷者的鄰舍,反之,撒瑪利亞人無論如何不得稱為傷者的鄰舍,但事實在眼前,反成為傷者的鄰舍了。他的態度有如父子之關係。撒瑪利亞人不因律法或風俗習慣善待傷者,惟基於「憐憫之心」。也許當祭司,利未人走過傷者的身旁時道:你是否犯了罪而遭此不幸,為了怕本人被沾汙,不靠近為妙。
撒瑪利亞人則否,他不顧一切危險,上前來關照傷者,他沒為傷者禱告,立刻以酒洗傷口,減少傷者的痛苦,以布包紮傷口後扶上自己的驢子(半死的人是很重的),行了二十多公里。他不為了行律法(撒瑪利亞人忌提律法),帶傷者到客店,吩咐店主醫好傷者,有欠缺的款子補足,比待他本人還好。他不期望傷者痊癒後的報答。
我們不當只視慈善事業方為「仁愛」之舉。你的鄰舍只是隔壁的「阿婆仔」嗎?仁濟院的老人?醫院的病者嗎?多少時候你因言語行為叫你的妻子精神打擊,打得半死,多少時候,傷了你的兒女,你的媳婦,你的婆婆,他們被你打得半死呢?我們的人生如同在耶利哥的血路,你當無時無刻左顧右盼,是否有需要你説明的人呢?也許那個人就是主耶穌本身呢?當將你的一滴水,分給那饑渴的人。
第一與其次 王南樂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人是很複雜的東西,因他是活活的存在者。在社會上人要相處,就須遵守規律,但是人也不能永遠被束縛於規律中,規律須要依照人的情況隨時調整;同樣的人生,因著價值觀以及生活標準不同,也會造就不同的人。生與死也是相對的,有活著的死人,也有死了的活人。遊歷過歐洲大禮拜堂的人都有此感覺,大禮拜堂內常有偉人的墳墓與墓碑,特別于日內瓦見到長老教會創始者加爾文的古跡者,更會感到遇見永生的聖徒。剛才經文記載一青年問耶穌:「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與他談到舊約的名言,「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永生也有他的標準,須要明白人生的第一與第二……。
誡命中的第一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路十27),「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太廿二38)。一個成熟的人最重要的是,具有會分別大事與小事,重要與次要的能力。第一標準若不能站穩,將無法建立堅全的人生。
德國新約學者馬丁·提庇留斯教授常帶學生們去參觀圖書館眾多的書籍,並向他們說:「諸君,我們研究的目的,是要學習不必讀所有這些書也可以的技術。」亦即學者的第一要務在於正確地選擇良書,選擇重要的書來深讀,並積儲新的研究。「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中文現代語聖經譯為「你當盡全部心志、情感、毅力、理智愛主你的神。」在你的人生確立順服的標準,以神為主,你若以神為主,為你唯一標準,就任何環境遭遇也不會改變你的信仰與意志。教會列代受迫害,許多時候基督徒只要口頭否定基督,獻祭異教神明,即可保全生命。但這些殉教者不如此做,他們旗幟鮮明,忠於自己的信仰,遵守基督教訓,勇敢奔跑天路,甚至奉獻生命,因為神是他的一切。優世比烏斯教會史記載主後六一——三0三年教會歷經十次大迫害,但是信徒于祈禱、讚美聲中使十字架傳揚於羅馬全國與世界各地。於主後九八年教會經第三次迫害,特拉雅奴斯帝為伸張國家權利,根絕擾亂,嚴密取締秘密結社,激烈迫害教會;耶路撒冷教會第二代監督——西緬,被密告而被逮捕、拷問,人們與裁判長驚奇這老人怎能忍受這種拷問,終因不屈服,致被釘十架而殉死。又安提阿教會第二代監伊克邪丟斯由敘利亞被途到羅馬做野獸之食物,在路中到士每拿時致信諳教會,說:「由敘利亞到羅馬路中,於陸地、海裡,日以繼夜,我須與野獸奮戰,十個軍人像豹似地纏我,但我今成為基督之真門徒,我知做野獸之食物是神所賜最高的祝福。」主後一六六年教會受第四次迫害,優世比烏斯引用土每拿教會所寫殉教之情形「周圍的人看這些殉教者受鞭打、流血、身體裂傷、臟腑流出等情況甚為驚慌,但這些基督徒泰然自若,後來他們被放在貝殼刀槍上面,經過所有刑罰與虐待後,投給野獸為食物。」于教會受害時Policarp受信徒勉強護送到郊外避難,一夜夢見枕頭著火,醒來認為自己必為耶穌基督捨命火中。殉教時,他堅固的態度,感動了許多人。以神為主,盡心,盡行,盡力、盡意愛神的人,有比生命更大的價值,他們通過死亡看見真實的生命。
其次要愛人如己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
(太廿二39)人生第一要件,愛神若能確立,其次的必自然站穩。耶穌以美麗而簡明的故事——好的撒瑪利亞人說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是一條召險的道路,耶路撒冷於海拔七0O企尺高地,相反的,耶利哥附近死海卻在水平線下四0O公尺,這樣不足三O公里之距離,卻有一一0O公尺之落差。有許多岩石之窄路,又有好幾個急彎角,成為盜賊容易埋伏之地。到第五世紀這條路仍被稱為「血路」。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這條道路還有許多強盜出沒,確為危險的地方,所以祭司利未人走過去,也是值得同情的。他們問:「我為救這人在此停留,自己將會遭遇什麼?」而撒瑪利亞人問:「我若不救這人,這人將會怎樣?」祭司利未人關心自己的安全,撒瑪利亞人關心受難的人。
教宗保祿六世曾提出,梵帝崗通過封一位丹曼砷父為聖徒。丹曼神父為比利時出身的傳道者,二十四歲時被派到夏威夷任神父,自願申請到摩洛該島,服務被隔離的痲瘋病患者。丹盟神父于十九世紀末到夏威夷傳教時,當地政府對該島的痲瘋病者漠不關心,任由他們死活,他帶著基督偉大愛心,獻身為他們服務,以至捐軀。他的座右銘為:「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約十五13)後來自己被感染,天主教當局召他回去醫治,他卻說:「假如我的病痊癒,要離開此地,我寧可不受醫好。」當失志時對自己說:「鼓起你的勇氣!因為耶穌基督也為他們流血的。」他一生親手挖二千個墳墓埋葬同伴。病中他會孜信給朋友:「痲瘋的病菌已侵入。我的左腳、耳朵、眉毛開始脫落,我的臉開始變樣,但我沒有一點不安,我的心平靜,於同病的人中做他們的朋友,更幸福地過日子。」一八八九年死於該島。只有真實愛神,才有力量去完成愛人如己的使命。
你去照樣行吧!
「你去照樣行罷!」(路十37)只知應該愛神,愛鄰舍,但若沒有成為行動也是無用的。基督徒應常想如何使他們感動變成行動。但願我們每一個人不做旁觀者,而能樂意參與教會事工,分擔教會責任。我們不只求神感動他人來服務教會,更重要的是求神助我為他獻身。願聖靈助你聽到主的呼召:「你去,照樣行吧!」
要去行 雷蒙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最近與一位廠商老闆閒談,才曉得在十年前,每個禮拜天,他必參加主日崇拜。他那時當技術員,在基督徒商人的廠中任職。該廠規定員工,在主日必須參加主日崇拜,不得無故缺席,好像學校上課一樣。雖然心裡不願意,但既是廠規如此,大家也沒有什麼怨言,除非辭職不幹,那又另議了。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工人便團結起來,禮拜天大家都不參加主日崇拜了。
當我聽到他講到這裡的時候,我馬上被他的話題吸引住了,於是我便問他發生什麼事呢?
他深深地回憶往事,情緒激動地說:「在十年前,我們為那個基督徒老闆打工,辛辛苦苦,自不在話下。當時別家工廠,每天八小時工作,而我們廠則規定要九小時工作。雖然我們知道老闆剝削我們工人,但我們為了生活,也不敢反抗;我們每週工作六天,到了禮拜天早上,規定我們要去守禮拜,如果不去,就要扣工資,去了還要奉獻,每人至少也要獻一元(十年前一元抵得上今天五六元),可是有一天,有一位工友的太太患了產褥熱的病,若不馬上請醫生治療,則會有生命的危險。於是這位工友便去晉見老闆,懇求他借錢為妻子治病,結果老闆不答應。因此我們便選出幾個代表,集體去見老闆,他還是不肯借錢,並說借錢的事無商量的餘地,若此例一開,以後就不得了。那位工友便哭了起來,此情此景,就是木頭也會受感動的,於是大家同情他,你一元我五元、十元……湊上了一小筆醫藥費,總算請了醫生來,母子才幸保平安。試問:這樣見死不救的老闆還會再信任他嗎?以後,什麼聚會,我們都不去參加了!」
在我聽完他的訴苦後,半晌無話可說:心中沉思了很久,勾起了無限的感觸,起碼是愛恨分明,因此很自然地我就想到聖經中,耶穌常常責備法利賽人假冒為善的事。即使一個人口頭上掛滿了基督教的名詞或屬靈的說話,但實質上是個投機份子,騙人的傢伙,跌人的絆腳石。
基督教的真理,光講是沒用的,乃是從生命中體驗出來,如此才能將真理行出來。死人與活人豈能相通呢?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可惜,像以上所說的基督徒商人,在今天的社會中,為數還不少呢!從表面上看來,他們好像很熱心於教會的聖工,其實他們是一群吃羊群的凶狼。即使他們天天呼叫主的名,但終有一天,主要對他們說:『我不認識你們』。將是何等可憐啊!
聖經已經清楚地昭示我們,叫我們知道,主耶穌常常教導人要去行,不要光講,光講只是徒托空言,要去行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今天,有很多傳道人,他們除了讀聖經之外,別的書籍雜誌,一概不看,自認為屬靈、清高,或者認為這些讀物有世俗的氣味。不宜閱讀為藉口,其實你存著祈禱的心,觀察世俗,瞭解人間的實情,許多的讀品,傳道人都可以涉獵。須知現代的青年人,他們的見識多,聽聞廣,科學方面也日益的精微、複雜,普普通通的傳道八股,怎能適應他們的需要,滿足他們的心呢?難怪許多青年人怕去禮拜堂聽道,因為他們覺得禮拜的空氣「太沉悶」,牧師的講道更是「枯燥」,講來講去還是「三幅被」,教八股,死板板。這樣下去,教會的青年工作如何,可想而知了。
青年們的問題很多,如果他們到教會得不到徹底解決,那將是永遠的失望,以後他們就不來禮拜堂了,即或是常來的也可能信心失落,隨流而去。誰應負這失敗的責任呢?
現在,我們來看看,耶穌是怎樣為人解決難題的?這個方法我們可以效法。基督教是注重實行的宗教,我們從主耶穌所做的工作,便可悟出這個真理。茲舉一二例,以說明之:
當彼得的岳母害熱病之時,耶穌去到她的家,祂把她的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事耶穌(參看太八15)。耶穌不是光講,而是切責去執行,真正解除了彼得岳母的病痛。
有一天,主耶穌在一個海邊講道有五千人聽道。當主講完道之後,門徒見天將晚了,便要叫眾人散開各自回家去,但耶穌卻不准他們那樣做,便說:『不要他們散去,你們給他們吃罷。』門徒看到五千人,簡直被嚇壞了,按自己的能力,絕不能做到給五千人吃飽。我認為主耶穌的態度,乃是要解決罪人的實際難題之後,才讓他們回去,你看,主的態度是多麼認真啊!祂的愛是何等的大呀!當時,五千人的難題是什麼呢?吃飯的問題。他們聽了大半天的道,現在肚子「叫」了。如果他們餓著回去,一定會有人發怨言的,「聽道那麼久,肚子餓得要救命,這裡又是野外,又沒有食物館可以買東西來充饑,以後不要來聽了。」他們一定會你一句,我一言。弄到大家怨言滿天飛。因為我們的主,祂知道眾人肚子餓得很辛苦,無力走路,所以無論如何訑一定要給他們吃飽後才准他們回家去。眾人聽了,皆大歡喜。那時,有個少年人帶著五個餅二條魚,他交給了門徒,門徒接收過來便交給主。主拿著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參看太十四13—22)。我們要注意聖經記載說:「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他們並不是各人吃一點點的「安慰餐」,吃與不吃相差不了多少。他們都吃飽了,不但靈糧吃飽,肉身也吃飽,之後他們才高高興興地回家去。多有意思呀,耶穌給他們吃飽,便徹底的解決了他們的難題,滿足了他們的需要。可惜,今天有些人講道內容空洞無物,羊群吃不飽,他們餓著來,亦餓著回去,耶穌說:「你給他們吃罷!」沒有做到。長此這樣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了。
我們要真真正正學習效法主耶穌的工作態度,要瞭解別人的難處在那裡,並要實際地去解決他們的難題,才能幫助人。切勿徒托空言,即使能講得天花亂墜,也對人無濟於事,並且在主的眼中看來,徒會假冒為善的罪名而已,豈不悲哀?
基督教本質「行」重於「講」,這是我們應當切記的,切勿本末倒置,以致變成光只講而不行的假冒為善的偽君子。
四種人生
謝禧明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好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裡,通常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好撒瑪利亞人身上,但我們卻很少去發現在這個故事背後的四種人生的態度。故事的內容說到有一人從耶路撒冷去耶利哥,途中遇見強盜,至受撒瑪利亞人救護的過程。
一 、盜的人生: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今天有許多人的人生觀類似強盜,他們剝削些無力抵抗的弱者,欺侮善良,這種人都是抱著「我的是我的,你的更是我的」這種的人生觀。前幾年南部發生的香蕉案就是一例,那些人剝削蕉農的利益飽入私囊。基督徒面對這樣不公平的社會,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呢?靜靜的坐在教會裡享受神的恩典嗎?這是值得吾人深思的。
二、宗教家的人生: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故事的第二段說到宗教家——祭司及利未人從遇難者身邊經過的情形,他們對受劫者表現袖手旁觀的態度,他們把宗教儀式化,沒有把宗教的精神帶入日常生活裡。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階級意識,自以為高人一等。他們以會耽誤對神的敬拜為藉口,任由受強盜洗劫者在路旁痛泣。今天我們的教會或許製造了許多這樣的宗教家。不少的年輕人藉口要在教會裡得著更高的靈性生命,而不願在周遭的環境中,實踐耶穌的教訓。基督徒到教會若只是在求得心靈上的安慰,而對社會漠不關心,那麼這就是道道地地的宗教家的人生觀,這也不是吾人當效法的。
三、交易的人生:我的是你的,只要付給我的要求。故事進行到第三段時,遇難者在撒瑪利亞人救護之下,途至客棧養傷,撒馬利亞人並要求客棧主人特別加以看護。客棧主人倒也爽快答應,不過明白表示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這是交易的人生,也是現實的人生,只要你付出合理的代價,我的就是你的了。今天的社會裡,抱著這種人生能度者為數最眾,這種現實的人生也滲入每一階層之中,不論是在學校在社會都是如此。夫妻的結合是在某些條件之下;孩子們的好壞是在考試成績好壞之下而被評定。這種交易式的人生毀了我們這個社會。只要彼此之間不再有利益時,離婚、斷絕父子關係,朋
友變成仇人,親家變成冤家……等事層出不窮,屢見不鮮。
四、分享的人生:我的是你的,只要你需要。為什麼耶穌要稱讚這個撒瑪利亞人為「好的」呢?因為他能將他自己的東西給需要的人分享,他持有的就是分享的人生。基督徒的人生觀豈不是這種「分享」的人生嗎?基督在世上顯現的就是這種人生,祂為了世人需要,將自己無條件的為了世人的罪,走上十字架的道路。
此外基督徒也要常抱著兩裡路的態度,因為主耶穌會教訓我們說:「有人強逼你走一裡路,你就同他走二裡」(太五41)意思是說第一裡乃是人家強迫你的,但第二裡是你自內心發出的同情、體貼、心甘情願而走的,其意義則大大不同。
願我們在此刻能立志,將信仰的體驗與人分享,使我們不論在社會,在家庭都持有分享的人生態度。
耶穌是我們的鄰舍 林佩軒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路加福音十章25節:「有一個律法師……可以承受永生。」這個律法師,他是知道律法的:對於聖經的道理,想當然是很熟悉的。他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他稱呼耶穌做夫子,可是他還沒有接受耶穌做他的救主;他雖然做了一個律法師,但他自己還沒有得到永生,這真是太可憐了!他以為承受永生,是應該作什麼,如果沒有作了什麼,就不能得到的。可憐他還不明白永生之道!因為永生是神的恩賜,就是在基督裡,白白的賜給我們的(羅六23;約壹五11);並不用作了什麼啊!約翰福音三章16節、五章24節、六章47節中都已經把這道理說得很清楚了。所以凡相信接耶穌做他的救主,得到祂生命的人,就有永生了。可惜現在許多人,也像這個律法師,並沒有接受耶穌,沒有得到了主的生命,還被罪惡捆綁,不信耶穌是救主,怎能得到永生呢?
路加福音十章26—28節:「耶穌對他說……就必得永生。」我們看這個律法師所回答耶穌的話,就可知道他熟識律法,知道聖經;但是最可惜的一件事,就是他還沒有得到了「永生」。他的口說聖經,他知道「應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神;又愛鄰舍如同自己。」然而他能說卻不能行。所以耶穌對他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意思是說律法師所知道的,已經足夠承受永生,只是須要去實行,就必得永生了。現在許多人,也如同這律法師一樣:口是知道聖經,心卻不知聖經,能說而不能行,嘴說愛主,心卻與主沒有關係,外面說當愛人,心裡卻是恨人嫉妒人,這樣的人,在他裡面,怎能有永生呢?(參看約壹三15)
路加福音十章29節:「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這個律法師,他已聽見主對他所說的話,須要所知道的去實行,但他還要顯明自己有理,你想神肯不肯把永生的恩賜,來賜給一個這樣驕傲的人?他又進了一個問題來,就對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只因這一問,就引來了下面耶穌一段的回答。
路加福音十章30節:「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就丟他走了。」這「一個人」是猶太人,可代表做基督徒。「耶路撒冷」是神賜福的地方,是表教會。「耶利哥」是受咒詛之地(參看書六26),代表這個世界。「強盜」可以代表作魔鬼。「衣裳」是表基督徒的德行(行為)。一個貪愛世界的人,把他的生命向下走,以致墮落在魔鬼的手中,失去了他的德行。這個人被強盜剝去他的衣裳了後,強盜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基督徒犯罪,失去了德行之後,就成為牛死的人,沒有靈了。這個人被強盜打個牛死,身子受了重傷,在路旁呻吟呼喘,喊苦叫怨,真是可憐!一個人被魔鬼打到半死的時候,就每每有呼叫神說:「神啊!你不公平,使我受試煉等等……」祈禱是怨恨神,說神沒有愛他,半死的人,他也有作禮拜;但是天天吸煙,說假話,好罵人,好看戲,好喝酒,常常要恨人,譭謗人,驕傲,欺騙,貪心等等……從前有念聖經,現在不看了;從前喜歡赴祈禱會,現在不要了;從前拜神有信心,現在沒有了;從前也向人做見證,現在都給魔鬼搶奪去了。為什麼魔鬼不把他打到全死呢?因為神不讓魔鬼這樣做,是要給他有悔改的機會,這是主的愛!這個人倒在路旁,輾轉慘痛,他自己不能做什麼,只等那過路的人來哀憐而救他。基督徒犯罪以後,有的時候,也是覺得傷心難過,就再有盼望悔改之心了;但是自己也是沒有法子可以救得自己的。現在這個受傷的心,有沒有人來救他?
路加福音十章31—32節:「偶然有一個祭司……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這個受傷的人,當他正在盼望拯救的時候,忽然看見有一個人從這條路下來,他喜歡到不得了,因為不再是強盜,原來是個祭司。我們念舊約的聖經,就知道祭司的責任,是應當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站著事奉神,代人獻祭贖罪的,為什麼也走到這條下耶利哥的路來?難道他也是貪愛世界,就要跑去耶利哥做什麼勾當?好了,現在是祭司來了,祭司是應當愛人的。這個受傷的人,他想想祭司來了,一定能救他,他現在有盼望了,眼巴巴地望,正在等待祭司來救他。誰知不是這樣;祭司下來的時候,一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為什麼一同是猶太人,這個祭司不救他,反而走開,就從那邊過去呢?祭司的責任不是應當救人嗎?難道他不是一個做神工的人嗎?為什麼會沒有愛心,不憐憫人,不救人呢?現在教會裡面,也有這樣的祭司,雖然是做牧師,可是沒有愛人靈魂的心:他看見教會裡面的人犯罪,做了違背誡命,
不合聖經道理的事;因為教友有錢,所以不敢說一句責備的話,也不勸戒,使人歸正,以遵守主道。這樣,豈不是像這個祭司嗎?受傷的人,是很盼望祭司能救得了他,而且相信祭司也一定肯救他的;那知希望變成失望了。他又看有一個利未人,也從這一條路來,他又生起了盼望的心!因利未人的責任,是在幫助祭司的,他也是應當救人的。這個受傷的人,他很盼望利未人發出憐憫來救他,誰知這利未人,也是照樣從那邊過去了。一點憐憫都沒有啊!在現在教會裡,那些傳道、長老、執事,像這利未人一樣,真是不少。他們只顧自己,沒有看靈魂為要緊的事,也不顧及人們的沉淪,沒有愛心,不幫助人,不引導人得救,致使許多人失了盼望,真是傷心!可憐受傷的人,現在都沒有人救他了。還是撇在路旁,哀憐無告,傷心流漂、呻吟痛蓄吧!
路加福音十章33節:「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看見就動了慈心。」當這受傷的人正在失望的時候,他又看見了有一個騎驢的人遠遠的來了。他心裡想想,或者這個人肯救我一救,也未可得知?但是等到這個人來到他那裡的時候他發現到,卻是一個撒瑪利亞人,他就很覺得失望了,因為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是沒有來往的。(參看約四9)「撒瑪利亞人」是代表耶穌。因耶穌本來是在天上的地方,輿我們原是沒有來往的;惟他愛我們,就離開天上,降臨到世間,取了奴僕形象,成為人的樣式,為要拯救我們有罪的人。撒瑪利亞人是猶太人所看輕的;耶穌也是被人所藐視看輕的。讚美主!現在這個受傷的人,有盼望了—在沒有盼望當中,得到盼望了。他想不到人所看為仇敵的,現在反倒過來拯救他。撒瑪利亞人來了怎樣做呢?他是不是像那祭司和利未人,照樣從那邊過去嗎?不,他來到那裡,一看見就動了慈心。啊!這是何等的安慰!好了,這個受傷的人,現在有機會可以得救了。讚美主的愛!因祂並沒有忘記我們;我們雖然是受了重傷,犯罪離開了主,但主並不離開我們;我們雖然得罪了主,他還是愛我們,天天盼望我們悔改。祭司不救你,利未人也不拯救你;他們雖然不愛你,主卻是愛我們,祂要拯救你,祂永不忘記我們,祂的愛並沒有改變,祂今天仍然是動祂的慈心,祂的恩慈永不更改;我們雖是已經犯了重罪,自己沒法子可以救得自己,但不要失望,只要你肯認罪悔改,有真實悔改的心,倚靠主就能得到拯救啊!
路加福音十章34節:「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帶到店裡去照應他。」「油」—表聖靈。「酒」—表耶穌的寶血。「布包裹」!表天父的慈愛憐憫。「牲口」—表聖靈的引導。「店」l表教會。聖靈的工作,能使人知道罪,自己責備自己。(參看約十六8)感謝主,祂用聖靈來感動我們,用祂的寶血來洗淨我們。我們的罪雖然是多,雖然是重;但是一經認罪之後,主赦免我們,心裡就立刻得到了平安。一個重生的人,就是這樣;犯罪心難過,認罪祈禱後心就平安;因慈愛天父聽了我們的祈禱,祂憐憫我們,把我們包裹起來,並沒有定我們的罪了。不單這樣,主也知道我們的軟弱,祂又扶持我們,騎在祂自己的牲口上,就是用聖靈來引導我們。我們重生得救以後,就要常常倚靠主,順聖靈引導,跑那成聖的道路,跟主到底。「教會」是靈性的客店,應當栽培信徒,使在主裡的人,靈性得受造就,這就是得到照應了。
路加福音十章35節:「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我回來必還你。」 「二錢銀子,」是表新舊約聖經。「店主」就是指那在教會裡面,負責做牧師傅道的人。他們的責任,就是應當把那新舊約聖經的道理,來教訓教會裡面的人。主要我們講道,只講聖經的道理,並不叫我們再去講什麼社會福音,說新聞,談世俗,傳異端,和各樣派別的辯論等等……二錢銀子夠了;只傳那新舊約聖經的真道就夠了。倘能高舉基督十架,傳真道,多多的救靈魂,就在主來的時候,自要得到主的賞賜了。
路加福音十章36—37節:「你想這三個人……你去照樣行吧!」這兩節聖經,就是結束了律法師所問「誰是我的鄰舍」的問題了。耶穌是反問律法師,叫他自己來回答自己所問的問題,使他明白,不是口說就完了,更要緊的,是要實行『愛」。猶太人雖然看不起撒瑪利亞人,並且看他做仇敵;但這個憐愛受傷的撒瑪利亞人,卻是做了這個受傷的人的(猶太人)鄰舍了。耶穌就是我們的鄰舍。好多時候,我們犯罪,還怨神,看輕主的寶血,藐視主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祂的恩慈是領我們悔改呢!(羅二4)若不是主用祂的聖靈來感動我們,用靈光來照亮我們的心,使我們知道我們的罪,須要倚靠主的寶血來洗淨,以得神的慈愛憐憫,又得到主的扶持,聖靈領導,給我們多多得到主的恩,主的愛;恐怕我們這些被罪創傷的人,仍然是在下耶利哥的路旁、呼歎悲哀、傷心痛苦啊!感謝主耶穌,祂做了我們的鄰舍。祂愛我們,為我們的罪,在十字架上捨命,為了要拯救我們有罪的人;因祂愛我們到底,祂是我們的鄰舍。今天在這個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人,得到主的靈感動,知道你是一個半死的人,須要耶穌救你的,請你謙卑在主面前,徹底認罪悔改,靠主的寶血,以得到主的愛,請你不要再等,祈禱認罪吧!
好的撒瑪利亞人 王峙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神的救法是奇妙的。記載著神奇妙救法的聖經,也是奇妙的。願意萬人明白真道的神,把她的救法,奇妙的寫在聖經裡,是要使人有得救的智慧。神應當稱頌的。這段「好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是主耶穌親自說的,把神救法的始末說得詳細無遺。讀過這個比喻的人,不能不讚美主的恩典與主的智慧。
這個比喻的開頭說到:有一個人。這一個人可以比喻成亞當,也可以比喻成我們每一個人。他由耶路撒冷下去耶利哥,是比喻亞當的墮落,也是比喻我們每一個人的墮落。他是往下去,不是往上升,信進化論的人說,人類是往上進步,是不正確的。這一個人是怎樣的墮落呢?「由耶路撒冷下去耶利哥。」耶路撒冷是神所在的地方。神的殿在那裡,神的榮耀充滿著殿中。「耶路撒冷」四字是「平安的根」的意思。可知那裡是平安的根源。耶利哥是受咒詛的地方。因聖經說:「有興起重修這耶利哥城的人,當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書六26)他由耶路撒冷下去耶利哥正表明他離去神的同在、神的榮耀、神的平安,而墮落至於受咒詛。亞當和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的墮落。亞當從前與神同在伊甸園裡,何等喜樂平安。但他墮落了!亞當受咒詛、夏娃受咒詛,全人類因他們,也置於受咒詛,全人類因他們,也置於受咒詛的地位。甚至地也受了咒詛。
但這一個人尚未到耶利哥,正在路上的時候,「落在強盜的手中。」這是一個離開神的人,必要遭遇的事。強盜是比喻撒但和他的使者。主耶穌說:撒但所作的是盜賊的工。「盜賊來,無非是偷竊殺害毀壞。」撒但是殺人的賊,因為他從起初便殺人。伊甸園裡所發生有世以來最大的劫案,那主角就是魔鬼。
「他們剝去他的衣服」這件事當日在伊甸園也見過。亞當夏娃一落魔鬼的手中,他們更覺得自己是赤身露體的。他們的衣服已被剝去了!因為這個緣故,他們一聽見神的聲音,就躲避起來。衣服在聖經裡是比喻人的義。自從人在伊甸裡失去了他的義,世人都是赤身露體的。身上只有污穢的衣服!
這些強盜不但剝他的衣服,且傷害他。自亞當起,全人類都受魔鬼的傷害。屬靈與肉體方面,都遭他的苦害。人生一切苦難,都是由於亞當落在魔鬼的手裡起。神對受傷的罪人說:「從腳掌到頭頂,沒有一處完全的。盡是傷口,青腫,與新打的傷痕。」(賽一6)
強盜為所欲為之後,就離開他。他的景況是「半死的」。這個景況又是與伊甸園的慘狀一樣。撒但弄得整個人類半生半死。神對亞當說:他犯罪之日必死。照肉身來說:亞當犯罪之日沒有死,但屬靈方面他是死了。今日世人身體雖然是活的,但他們的靈性不是死了麼?這樣,世人不是半死的麼?
當這一位受害可憐的人,半死的躺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祭司制度是神在人類墮落之後所最先設立的。未有摩西律法之前幾百年,就有了祭司。但祭司從那邊過去了。祭司的制度不能幫助窮苦受傷的人類。
後來又有一位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利未人」叫我們想起摩西的律法。摩西的律法也不能幫勒這位可憐的人。他也照樣的走過去。在一千五百餘年中,人類想要憑著遵守律法得救,但沒有一個不失敗的。在這比喻裡說利末人向他看一看。律法對於罪人的態度正是如此。他除向罪人看一看之外,沒有別的幫助了。它明於見罪。「借著律法,罪就顯明。」律法的功用只此而已!
請注意,祭司和利未人也和這個人一樣,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他們也是去受咒詛的地方。因為「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
祭司和和未人都不能救助這個半死的人之後,好的撒瑪利亞人就來了。這個「好的撒瑪利亞人」叫我們想起主耶穌基督。因主在世的時候,與主為仇的人稱他為撒瑪利亞人。他們說:「我們說你是撒瑪利亞人,這話豈不正對麼?」(約八48)我們看這位撒瑪利亞人所作的頭一件事是什麼呢?聖經說:「他行路。」我們的主耶穌,在世時候正是如此。祂在世不過是個過路的人。祂由天上降臨。此世於祂是「生」的!他一生都是走來走去的。狐狸有洞,飛鳥有巢,惟獨人子無靠頭的地方。祂正像這位撒瑪利亞人「行路」!
這位撒瑪利亞人行路,到那受傷的人那裡。主耶穌降世,正是要到可憐無告的罪人那裡。一個可憐半死的罪人自己永不會到神那裡來得幫助。所以滿有恩典的救主來到世上,來到可憐受傷的罪人躺臥之處。他成為人,他也有血肉的身體。他本與神同等,卻成為奴僕的樣式,就是為了要來到世上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好的撒瑪利亞人,一見這可憐的人,就動了慈心。這正似基督的愛心。聖經裡不知多少次說到基督的愛。每次說到祂愛的時候,都是當禍患、憂傷、痛苦最烈的時候。這個可憐失喪人類的痛苦,正是救主所要憐憫發慈愛的,也似好的撒瑪利亞人憐恤道旁受傷的人一般!
請注意好的撒瑪利亞人在受傷人身上所作的事。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把它包裹起來,這正顯明救主救贖的工夫。主耶穌說:祂來到這世界,是醫好傷心的人,叫受壓害的得自由。他來是要除滅魔鬼的作為。油是表明聖靈。酒是表明基督的寶血。因論到酒,主會有話說,「這是我新約的血。」好撒瑪利亞人如何用酒洗這個人的傷處,主耶穌照樣用祂自己的血洗去我們的罪惡。「因祂受的鞭傷,我們蒙醫治。」聖靈與基督的血,在救贖的大工上是不能分開的。所以若有人沒有基督的靈,他就不是屬基督的。但注意這裡是先說到聖靈。照樣神在罪人身上頭一步的作工,是叫他受聖靈的責備,知道自己是罪人!
潔淨的工夫完成之後,好的撒瑪利亞人,就扶這位受傷的人騎在自己的牲口上。這是明明寫出「代替」兩字。他把這個受傷的人,安放在他自己的地位。基督憑著祂的恩典,不也是提拔主所救贖的罪人,叫他在基督裡,與祂同坐寶座嗎?基督由天下來,站在罪人的地位,叫罪人可以在祂裡面站在祂的地位,與祂同坐天上。一個罪人幾時得救,幾時就聯屬於基督,在愛子裡得蒙悅納。
既騎上那牲口,就帶他到店裡去。這店是客店,可以比喻為教會,因客店是旅客聚集之處,好像教會是在世上作客旅作寄居的人所組成的。受傷的人在客店裡,身體得以復原。得救的罪人在教會裡得以培養,直到主的恩典成全了他的工夫!教會是基督栽培建立他從魔鬼手中所救拔出來的人的地方。
到後來,這個好的撒瑪利亞人離開了。正如基督完成了祂救贖的工夫,成立了祂的教會以後就離開,回到榮耀裡,但那撒瑪利亞人離開的時候,就把他所救的人交托于店主。這店主就是比喻為聖靈。店主怎樣管理客店,聖靈也怎樣管理教會。基督不在世上的時候,他是教會的主。基督把我們交托聖靈!他是安慰師。
好的撒瑪利亞人,拿出兩錢銀子交給店主。聖經說基督把兩件恩典賜給教會,那兩件恩典就是恩惠平安。基督將離世的時候,對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找的平安賜給你們。」保羅也說:「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閱者,不見每次新約書信開頭的時候,都是提起這兩件恩典麼?「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於你們。」但注意:好的撒瑪利亞人,允許店主所用,過於兩錢的銀!因他說:「此外所費用的!」照樣聖靈所用以造就安慰幫助信徒的恩典,不止是恩惠平安。我們從聖靈可以得著在基督裡各樣屬靈福氣。
最後好的撒瑪利亞人去的時候說:他要再來。他說:「我回來必還你。」照樣基督還要再來。那時他要償還一切為他救贖兒女的緣故而費財費力的。那日是賞賜的日子。「因為門徒的名,只拿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
愛人如己的意義 廖永祥譯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在基督教中有一個很不受人歡迎的道德「你要愛鄰居如同自己」,此處「你的鄰居」包含「你的敵人」。換言之,這種不尋常的道德乃是在談及寬赦敵人,以換取和平的可怕任務。
每個人都會說原諒敵人是一種愚人的觀念、弱者的行為,在現實主義倡行的世界中大可不必這麼做。因此,若要提到這個問題就得預備迎接憤怒的咆哮。不是由於一般人以為這個道德太高太難作到:而是由於他們認為這是可恨又可鄙的。多半的人一定會問:當你是個波蘭人或猶太人而要去原諒蓋世太保時,我不知道你作何感覺?
我也一樣不知道,一樣彷徨。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不是要告訴你我要怎麼作——我所能作的極少——而是要告訴你基督教是什麼的問題。
這不是我發明創作的東西。而就在其中我發現了主禱文中「赦免我們的罪,如同我們赦免了得罪我們的人一樣」這句話。在基督教中沒有一點暗示叫我們得以其他的方法來赦免人。而是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假若我們不赦免人,我們將得不到赦免。此外沒有第二個方法。
這雖是很困難的問題,但我以為有可能使它成為容易的。假若你真的想要(但得完全依賴願望)學習如何赦免人,或許最好先拿比蓋世太保更容易的事來開始。你可以用原諒你的丈夫、妻子、父母、孩子或最接近的同件開始,原諒他們在上星期所作過或說過的某件事。這很可能會讓你忙碌一陣子。其次,你可以設法來瞭解愛鄰居如同愛自己的意義。我必須愛他如同愛我自己。那麼,我是如何地在愛我自己?
當我想這個問題時,我並沒有得到些許愛自己或喜歡自己的感覺,也沒有在我自己個人之中有所享受。因此很明顯地,「愛你的鄰居」的意思並不是說「對他感到喜愛」或「發現他有可愛之處」。我應該在愛他以前就看到這點,因為你(當然)不能以嘗試的方法來對某一個人感到可愛。我是否以為自己很好,以為自己是一個好傢伙?恐怕有時我會這麼想過,(無疑的,這是在我最壞的時刻之所為),但這不是我所以愛自己的理由。事實上這是另一個間接的方法:我的「愛自己」使我以為自己很好,但以為自己很好並不就是我所以愛自己的原因。因此很明顯的,愛我的敵人的意思也不是說以為他們很好。這是一種極大的慰藉,因為有很多人總以為原諒你的敵人的意思乃是說要去瞭解他們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壞的人,他們也是極普通的常人。請再進一步來想;在我的眼光最銳利的時刻,不只我不會以為自己是一個好人,而且也會知道我是一個極污穢的人。我會看出我所作過的某些事都是令人恐怖和憎惡的。因此很明顯地,我可能(被准許)去厭惡或怨恨我的敵人所作的某些事情。簡言之,我們必須憎恨壞人的行為,但不要去憎恨那個壞人—或者,要去恨罪,而不要恨罪人。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慣常以為這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區別:你如何能夠恨一個人的作為而不去恨那個人?但數年之後我發現在我的一生中,我會一直以這個方法去對待一個人—我自己。不管我多麼厭惡自己的懦弱、欺騙或貪婪的敗行,我卻繼續在愛我自己。這麼作並沒有絲毫的困難。事實上,我所以恨惡那些事的原因乃是由於我愛這個人。而因為我在愛自己,所以我不願意去發現自己是一個作那些事的人。
因此基督教並沒有要求我們減少對殘酷和奸詐的感覺的怨恨。我們應該像怨恨自己所作的壞事一樣來怨恨他們:要以那人作了那些事來難過,並希望有一天(如果可能的話)他能被醫治,而重新作人。
真正的標準乃是這樣。假設有某一個人在報紙上讀了一篇醜惡兇暴故事的報導。然後假設又發生了一件事證明了那個故事可能不是真實的,也可能沒有所說那麼壞。那麼那個人的感覺是要說:「感謝神,他們並不如所說的那麼壞」,或者那人的感覺是矢望,甚至為了要讓你的敵人越壞越好來高興而決心相信第一次的故事呢?假若他的感覺屬於後者,那麼我擔心這是使他變成魔鬼的過程中的第一步。你可看見他已在開始黑上加黑了。假若我們放縱這種希望,讓它變本加厲,那麼不久之後我們就會希望將灰色看成黑色;再後連白色也要變成黑色了;最後,我們就會堅持將每件事—包括神、朋友和我們自己—視為壞的,而不能夠不去這麼作:我們將會永遠地被固定在一個純是怨恨的宇宙中。
進一步來說,愛你的敵人的意思是不是說不去懲罰他?不是的,因為愛我自己的意思並不是說我不應該接受處罰—甚至接受死亡。如你犯了殺人罪;應該要作的(基督徒的作法)乃是到警察局自首,並接受刑罰。因此,就我的觀點而言,我以為一個基督徒法官宣判一個人死刑或者一個基督徒軍人殺死了敵人,都是完全正確的作法。自從我成為一個基督徒以來,以及在第二次大戰之前,我總是這麼想,而在現在和平的時候我仍是這麼想。我們不能斷章取義引用「你不可殺人」這句話。有二個希臘字可表示「殺」的:即「殺害」(Kill)和「謀殺」 (murder)。而當基督引用這個誡命時,只是使用「謀殺」這個字的(在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中都用此字)。在希伯束文中也有同樣的區別。所有的「殺害」不一定都是「謀殺」,好像所有的性交不一定都是姦淫一樣。當有一些兵丁到施洗約翰那裡問他怎麼作時,他絲毫沒有暗示他們應該離開軍隊;而當基督遇到某一個羅馬軍長(他們稱之為百夫長)時,也沒有這麼作。武士(為了某種好的原因來護衛自己或他人而武裝的基督徒)的觀念乃是一種很大的基督教觀念。戰爭是一種可怕的事,而我能夠尊重一個誠實而想以和平解決一切國際糾紛的人—雖然我想他的作法是全然錯誤的。我所不能瞭解的乃是今天這種半和平主義所給予人的一種觀念,叫人必須去打仗,但應該以拉長臉、或感到羞恥的態度去作戰。這種感覺剝奪了許多年輕有為的基督徒去作某些他們有權去作的服務的機會——這種服務乃是一種自然帶來勇氣的事,一種華美熱誠的事。
我自己常這麼想,假若我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和一個年青的德國人彼此互相殘殺,而在死後又發現了我們在一起,不知彼時的感覺將如何?我想我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會感到憤恨或困窘的,我想我們可能都會一笑置之。
很可能有人要說:「假若我們都被允許可以去咒詛敵人的行為、並懲罰他、甚至殺死他,那麼,基督教的道德與一般人的觀念有何差異?」此差異性是很大的。請記住,我們基督徒認為人是永存的。因此,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小小的標記和錯誤,它們隱藏在靈魂的某部份,並會將它轉變成一種天堂或地獄的人。若是不得已,我們可以殺人,但我們不得怨恨他或以恨他來快樂。若是需要,我們可以懲罰人,但卻不得以之作為享受。換言之,某種在我們裡面的東西——憤怒的感覺,意欲使人生氣的感覺,都必須消滅。我的意思不是說有那一種人能夠在此刻決定他將不會再有那種感覺。這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說,這種感覺常常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每天、每年,甚至終我們的一生,我們都要在腦海中打擊這種感覺。這雖然有點困難,但只要努力就不會不可能。即使當時被懲罰或懲罰了人,我們仍必須像對自己的感覺一樣來對待敵人 希望他若不是壞人該多好,並期待他在今生或來世有可能被醫治:事實上,乃是希望他的善的出現。此乃聖經所說愛他的意義:盼望他的善,不是對他喜樂的感覺,也不是說他很好(實際上卻非如此)。
我承認這個意思是說去愛某些不值得愛(不可愛)的人。然而,一個人有什麼值得愛(可愛)之處?你所以愛自己,乃是因為它是你自己。神要我們以同樣的方法,為了同樣的理由來愛所有的「自我」。因此我們必須繼續來將此規則應用到所有其他的「自我」之上。假若我們能想起祂如何愛我們,或許可以更容易地來瞭解這點。祂所以愛我們,不是由於我們有自己想像中的好或勤人的特性,而只是由於我們都是所謂的「自我」的緣故。因為在我們裡面確沒有什麼可愛之處:像我們的被造物,實際上只能發現了怨恨是一種快樂,因此要放棄它(怨恨)就如一個嗜煙酒如命的人放棄啤酒或香煙那樣困難。
綜上所述,我們要如何給世界帶來和平?簡言之,獲取和平的方法乃是要首先除去世界中現存的一切邪惡。這是基督徒的責任,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就可以用戰爭的方法來消滅那些破壞和平的惡人,以免他們的罪惡昭彰;我們不容許邪惡的勢力或作為其工具的壞人存在于世界。雖然如此,我們對惡人的「自我」仍要像對自己的「自我」一樣,愛他們的「自我」,像愛我的「自我」一樣。此乃基督教的和平原則。
基督教的誡命 吳繩武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基督徒可以看電影嗎?可以跳舞嗎?基督徒可以燒香嗎?可以吃祭肉嗎?某基督徒為何吸煙?聖餐時怎麼可以喝酒?這一類的問題常環繞在我們許多人的腦中,本文所要討論的就是跟這類問題有關係的基督徒行為準則。
愛的誡命
普通宗教都有一些規定教徒們生活的誡條。佛教有五戒十戒,猶太教也有十誡。有人把猶太教的十誡拿來當作基督教的誡命;這樣做雖是方便,卻頗不適合耶穌的教訓。耶穌常因不守猶太教的第四誡而與猶太宗教領袖衝突;第四誡說要守安息日,一點工不可做;耶穌卻常在那日醫病做工。十誡中的其他誡條,如「不可殺人」,「不可姦淫」,雖然沒有什麼錯處,耶穌卻覺得不是很有用,因這些誡條並不能對付人心裡的惡念。
耶穌既不以十誡為重,他以什麼替代呢?當一個律法師問耶穌那條誡命最重要時,耶穌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簡單說,要愛神愛眾人(包括自己):更簡單說,就是要愛,愛神與愛眾人其實是一件事;愛神才會愛人;愛人就是愛神的實踐,這就是基督教的誡命,就是基督徒的行為準則。
愛的意義
耶穌所講的愛,到底是什麼意思?跟我們平常所講的愛有什麼分別呢?
我們平常一談到愛,就想到男女間的愛;但人間還有一種很不同的愛——父母對兒女的愛。現在稍做一比較:
㈠男女之愛是彼此的,不是單方面的。父母之愛卻常是單方面的:在兒女還不懂得愛的時候,父母就愛了他們;在兒女不孝的時候,父母還是愛他們。
㈡男女之愛是有選擇的:「我愛你,不愛他」。父母之愛是沒有分別的——凡是自己的兒女都愛。
㈢男女之愛注重物件的價值:「她是否可愛?她配得上我的愛嗎」?父母之愛卻是注重物件的需要:「這孩子比較笨,我該特別關照他」。
㈣男女之愛是以自己的好處為起點:「這女子秀外慧中,我必需佔有她(不管她願意不願意)。」
父母的愛是以兒女的好處為起點的;為了兒女,父母甘願任勞任怨,犧牲自己的幸福,甚至性命。以上的比較好像是說男女之愛是壞的,父母之愛是好的,其實不是這樣的意思:這兩種愛,都有特殊效用,只是不要單單只重複一種;應該兩者並重,兩者互相補充。
神的愛很類似父母的愛;祂將世人好比父母之對兒女。祂在我們還不認識祂還不要祂的時候就愛我們;祂愛全世界每一個人;祂按我們的需要眷顧我們;祂為救我們,犧牲了自己。耶穌就是要我們以這種愛彼此相待;我們要愛不愛我們的人,甚至是仇敵;不是設計謀害他們、毀滅他們,我們要愛世上每一個人,不管是黑種人、猶太人、蘇聯人、愛斯基摩人、家裡的傭人、路旁的乞丐。我們要按各人的需要關心他們;世上需要關心的人很多,如各地的難民、南非的黑人、被排斥的外僑、被壓迫的群眾、封建傳統下的人群、迷信捆鎖中的村夫、和一切孤寡老弱、貧病困苦的人。最後,我們要顧及人的好處,甘願犧牲自己?革命先烈奮不顧身為同胞爭自由,科學家不計酬勞為世人謀幸福,都是很好的榜樣。
愛與禁戒
我們講到這裡,都在講愛,沒有提到基督徒有什麼禁戒,有什麼不可做。一般關心戒條的人或者會感到失望。但這裡正可顯示出基督教之特色;基督教的誡命並不是禁戒,它比禁戒有以下的好處:
㈠禁戒是消極的,是注重「不可」;誡命是積極的,是注重「你要」。基督教指給信徒一條路,叫他們依著那路行,並不是讓信徒們漫無目標地走,而是在某些地方立了「止步」的路標。基督教要求信徒做「對」的事,不是做沒有錯的事;基督教要求人做「應該做」的事,不是做可以做的事。那種計較可以不可似的精神根本不適合神的兒女。
㈡愛是注重人,禁戒是注重律。在耶穌看來,律是為人而設的:「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不是人為安息日設立的」。律是適應人用的,不是用來束縛人的。禁戒是死板不能適應的,且常不是為人的好處而設的;愛的原則是靈活的,能適應各種情祝的,且總對人有益。
㈢基督教的誡命是注重動機,禁戒注重表面行為。動機若是善,雖做錯了事也可原諒三動機若是惡,所表現的善也不過是虛偽。基督教會的一個大弊害就是出現太多不吸煙、不飲酒、不看電影的偽君子。這種人因守了那些戒條,便被認為是「熱心」的基督徒;但教會裡所發生的爭權奪利、假公濟私、陰謀誹謗、毒手害人,偏偏又多出於這般「熱心」的人。兩千年前,耶穌最大的仇敵是那些最熱心守律法的法利賽人;我們今天千萬要小心,不要注重外表的戒律,把真正重要的愛心忽略了。
㈣基督教的誡命是著重個人的良心,禁戒卻著重外來的權威。不管碰見什麼有關道德的事,基督徒都要自己思想判斷:這事符合愛的誡命嗎?會害及自己或任何人嗎?在保羅看來,無論什麼事他都可做,但凡是他所認為會害自己或別人的,他就不做。當有人間他可不可吃祭過偶像的食物時,他說,在他看來,吃是沒有害的,因偶像是假的,祭過偶像的食物並不會減少營養價值;不過,假如吃祭物會使一些人誤會,害人跌倒,他說他就不要吃。我們只要按著愛的原則去行,一切的問題都會自然而然地解決了。禁條是不管個人良心覺得怎樣,條文說不可就是不可。這作風的效果是不好的—百人會因覺得禁條不通,就摒棄禁條;這雖沒有多大關係,但基督教會連帶受累,連帶受摒棄。不但如此,禁戒還會損壞人的良心;假如某人知道某事被列為禁條,但又不能不犯,這樣屢犯之後,他的良心便逐漸遲鈍,以後不管什麼事都毫無顧忌地去犯了。
因禁戒有這麼多的害處,愛的誡命有那麼多的好處,基督教不重禁戒是合宜的。
本文開場那些問題終留著沒有答。讀者若細細體味上面四點的意思,該也會明白那一類的問題是不需回答的。人只要按著愛心去行,不存著禁戒的成見,那種問題根本就不會被提出來。
誰是你的鄰居? 胡茂生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序言
女宣為何選這個題目,目的在那裡?
現今社會失去了鄰居,文明科學進步,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搶奪了鄰居相互的交陪,人情味局限於自己洞內的生活,現代人公寓式的房屋確實是無天無地的鳥籠(一樓有地無天,四樓有天無地,二、三樓真是無天無地)人確實是失去了愛心同情的倫理。
我們女宣當局提起鄰居問題為專題來檢討真是有價值,婦女們有天賦的特別鄰居關係就是懷孕,這是最接近、密切的鄰居,男人所不能體驗的。
古人曰:「一千元買住宅,一萬元買厝邊」,鄰居互相看顧幫助是重要的,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意思。
本文鄰居的定義及基本倫理觀念需再確立。
關於舊約聖經思想背景最有趣的是利米記十九章
節,其中對鄰居的內容有濃厚的表達,神的選民要得稱義的條件是守「律法」、「聖殿的禮拜」及「施濟」三項最為重要,「施濟」是對鄰居博愛的行為。
在新約聖經最適當鮮明的鄰居思想行動是,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撒瑪利亞人的譬喻,耶穌對鄰居的解釋與指示。
鄰人的思想不是理論認識的問題就是倫理行為的物件,可說鄰居愛來結合有機的人格的共同體,永遠不變的關係,人相互的關係不是支配人、使用他人而是侍奉他人,特別是基督教倫理關係則是關心敵人,助弱者的行為。
一 、鄰居由誰開始?
㈠夫婦間鄰居是最接近之人,但由始祖亞當夫婦以來,鄰居關係已破除了,犯罪後相互推卸責任,俗語說:「睡多年夫妻倚難瞭解對方心思」是證明喪失了夫婦的鄰居關係,現在全世界的離婚事件日日增加,馬偕醫院對近年來自殺原因之統計,大部份是出於家庭最接近的夫婦間之問題,為滿足私欲用計與姦夫謀殺親夫或相反的實例時常發生。
㈡父子之間孝道倫理的問題,現代青年人有一種傾向,要支持談情說愛不負結婚之責,或結婚不生育或生育而不養育將孩子送入托兒所或偷偷地送入孤兒院,日本孤兒院有設嬰兒投入口給不負責任不要養育之父母在晚間暗中送入孤兒院,內面子女對父母的責任如何!最近公寓之設計,有自己、女傭人之房間,但無父母的臥房,不久前在某基督教大學內做一個統計,問青年人結婚後願意與父母在一起生活者,六00人中只有六人同意(1%),數字真是嚇人聽聞!在師生間基隆中學發生學生以斧頭打死老師之事,進到社會國際間之問題,戰爭不終止,根本的問題是失去了鄰居之基本倫理觀念。
真正鄰居是以愛出發,淨化進而積極犧牲自己給對方,滿足到在愛敵人之行動(太七12;羅十二13—21;路廿三34)。
馬太福音七章12節講起要積極先服侍人,不是要求他人服侍,羅馬書十二章13—21節講基督徒應以什麼態度來對待人,以善勝惡可說是基督徒倫理待人行動之最高境界,可說是我們鄰居關係愛之行動,不是理論學術研究經分析判斷而行動、或預先訂定標準來行動。我們能在舊約聖經中看到大衛對掃羅王之態度,約瑟對兄弟所款待的態度,真是以德報怨。
二、如何完成鄰居的本份?
基督之王國是愛的王國、是犧牲而不是理論而是實際行動。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是愛之讚歌,也是鄰居相待之寶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之信望愛,我們現在之信與望,至神至天國就完了,但愛是在天國還繼續的。
這是讓我們知道天國也有永遠的鄰居。
馬太福音廿五章40節主答說對鄰居之態度,關心如何要受審判。
三、主耶穌對我們解答鄰居是誰?
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特別記載迷失的羊,犯罪的婦人,撒該的事情,主本身做一種人之鄰居,進而到敵人也是鄰居,撒瑪利亞人對敵人禮遇,接近他做鄰居,無人種、皮膚的界限,在敵人中間也能有鄰居之產生。鄰居要互相同情憐憫,實際行動,皮膚之接觸,用精神力,金錢再拼命冒險之工作,利末人及祭司明白律法,受理論及神,聖經內之教訓,知愛鄰居如己,須要動身之時他們會看見受傷之人,但是從那邊過去了,三分之二是有看到沒有做,真的鄰居是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只看對方之需要,無條件,不想得報答,在一切危險之中,困難狀態中,徹底謀求鄰居之福利與平安(路十25),對鄰居之行動是你現在所有的隨時隨地的幫助,於精神看到動慈心憐憫,走近用油和酒倒在他之傷口,包好扶他騎自己的牲畜,帶到旅館照顧,納錢交代一切,耶穌叫教律法的先生照撒馬利亞人的樣子做。
結論
耶穌對鄰居是誰?沒有公式,或是正面固定的範圍及定義,祂之鄰居是誰?不是只限于朋友範圍,甚至對敵人亦應伸出溫暖之手,不是注重宗教制度與教訓之型式,無愛之行動就無鄰居,真實愛的行動是鄰居之成立(約壹三17—18;四20)聽十年道理不如行一次道理。
轉變的生活
鄭泉聲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當今不只垃圾是人的敵對,連受到污染的空氣與河川亦嚴重地違害了生命,當人們想盡力減少這些災害時,有人幻想如果能脫離這污穢的地球,將來在太空生活必是清潔的,因為人跡所至之處污穢亦至,製造髒亂的原因乃是人生活於環境中。今早透過耶穌這一篇有深度的比喻要讓我們學習如何有一個真的轉變的生活:
一、這比喻中繞道不理是祭司和利末人,何以耶穌不指別人為例?因為祭司和利末人不但在聖殿引領人服事神,且在社會上也是極有名望的人,可說在行善愛人的事上極為熟悉,然而在行為上卻一無所能,這指責也是藉以教訓那年輕的律法師,因為他為顯明自己有理:就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可讓我去愛他呢?分明這個法律師也不清楚愛的真諦,耶穌將撒馬利亞人摒除怨恨、冒險來完成所負責任的愛心,不怕再過強盜或纏及律法糾紛的實際行為與祭司、利末人那種只能用頭腦發出,手腳卻無法實行的愛心來比較,顯然是讓我們明白今天應除去那些紙上談兵的愛心,並有所轉變,當一個人像這位撒瑪利亞人在那裡赦免人,實行一種不為自身利益的愛心而受苦耐勞時,正是耶穌所說:「你去照樣行罷」那種愛的真諦。
二、耶穌引祭司、利未人是指責他們在宗教哲理上是指導人的,信仰上竟然無生命,祂不是排斥祭司,排斥人和聖經的真理,而是指責當時人只有形式,偽善不轉變的信仰。保羅說:文字致于死,心靈致於活,信仰若只是文字的,留在聖經與標語性的,耶穌也要說你不過是祭司和利末人,你應該轉變了!你看祂所積心處慮不就是為了要如何來轉變你生活的方向嗎?近來人很會妝飾人造花,但是真正能吸引蝴蝶的只有真花,這比喻莫非警告我們侰主已久的人,應該檢討內在是否有真實基督的生命,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吃我肉暍我血的人,就有永生。
三、這件事的發生並非在聖殿獻祭中,而是在行路的日常生活中,耶穌用很好的比喻在提示我們當如何通過日常生活,在路上,在人際間來表達你的信仰,若是我們無法實行,就已經離開聖經上所期待的信仰,因為聖經上說: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祂就賜他這權柄,作神的兒女。既是兒子,豈能不在其生活上有其樣式,是神兒女就當有所轉變,然而有些基督徒卻反而無好見證,在我過去二十多年牧會中會數次採訪在監獄中的會友,那種被詢知是牧師探會友時心境是極沉重的,雖然這些可羞恥的引例卻可讓我們引為借鏡,倘若要用神的律法來審判,我們都早已在監獄中了。耶穌這個比喻在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實踐愛心的生活?祂要我們深思如何成為一個變化自己的人。
會有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發現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我們是否也願藉各種實驗來作真實的信徒?牛頓、愛因斯坦在物質界實驗出力學和相對論,但是惟有耶穌才有靈界的大能,可使我們在聖靈的感動裡、在聖靈的體驗室中成為一個有改變的新人。
誰是我的鄰舍 晉奇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誰是我的鄰舍,這是當日律法師,要顯明自己有理,而試探耶穌所發出的一個問號,因他同耶穌說: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法律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說你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可是這律師不服從耶穌的提示,因他是能言不能行之人,同時也是引以自豪,來試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於是祂將以下所提,好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解答律法師的問號。但主耶穌這個比喻。不但是提示當日的那位律法師,同時也是提示我們。故筆者要將這問題,舉出幾點與大家參考;誰是我的鄰舍。
患難的人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這人正在千鈞一髮,死生機會,倒臥在路旁求救淒慘難言,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末人,來到這個地方,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這二人都是當日社會的導師,見義不為之輩,也是代表世上有權貴豁達人,這等人如臺灣俗語說:「太陽曬熱炎誰不顧生命」,令這患難人大失所望,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著見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客店裡去照應他……這個撒瑪利亞人,即是患難人之鄰舍。
論世上患難人,實在不少,我們在每日報紙上,只能看見一少部份的患難人,如果你仔細查看,在馬路上走十分鐘,就會碰到許多患難人,他們的患難得分二種,有肉體的患難;心靈的患難,故有某某先生說:
世上有三個地方人不願去的:
一是醫院,一是監獄,一是墳墓的地方。一生健康都不到醫院的人,或許有之;一生安分守己,未會犯過罪,而囚入監獄,卻是不少;但是死的問題,沒有一個人得避免,聖經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來十27)。
耶穌為對付這三個問題,在世上有作了三種工作,則是傳道,醫療,教育( Preeching healingteaching ),特別對患難有疾病之人,不畏猶太人的攻擊,連安息日也竟然醫治民眾之痛苦,為應付其工作,有時顧不得吃飯,故傳道行醫,不得分開,臺灣頭一代宣教師馬雅各醫生,是以行醫傳道方式,來開拓臺灣門戶,內地會開祖戴德生,也是採取行醫傳道方式來得了人,換話說:他們作了患難人之鄰舍,因患難的人,容易接受道理,心裡比較虛空饑渴,無災無病之人,就比較困難相信福音了。
缺乏的人
主耶穌要門徒關懷那些窮苦人,就提起他日在榮耀的寶座前,聚集萬民,把他們分別出來,如同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豫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獄裡你們來看我……馬太福音廿五章31—46節。這些人祂謂之弟兄中最小的,又是缺乏的人,是餓不得吃,渴不得喝,旅居無處住,赤身無衣穿,臥病無人看顧,坐獄無人探訪,主耶穌舉這些人,謂之屬乎祂自己的人,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愛爾蘭有個傳說;有個老皮匠于夜裡作了一個夢。即神告訴他說:十二月廿四日聖誕夜,有個耶穌小孩要找你。
於是他把這事記掛在心上,為要來的耶穌小孩,作了一雙美麗小鞋,放在窗戶,點上蠟燭安置在小鞋旁邊等待要來之小貴賓,時值天氣嚴寒,戶外下了雪,街上已無行人,這老皮匠一直等到深夜。正想要上床安眠時,忽有敲門之聲,他馬上開門迎接那耶穌小孩,一看原來是一個窮婦,穿得襤褸的衣裳,帶著一個光著腳的小孩,凍得非常可憐,老皮匠請他們就坐,趕緊為他們預備牛乳喝、給餅吃,讓他們烤火爐溫暖溫暖,一會兒將那雙小鞋從窗上拿下來,穿在那小孩的腳上,然後又要送他們出去,在這撒那間,老皮匠忽然看見一朵光輝,從頂上有個聲音告訴他說:你既作在我這弟兄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他抬頭一看,原來那窮婦和小孩已經不在他的面前。
這雖是民間故事,卻富有函義及教訓,叫我們憐恤那些缺乏的人,老約翰說:「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
(約壹四20)。「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 (雅二15—17)
保羅說:「凡事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他說:「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羅一14)。這裡所提之債,依筆者所想,為有福音的債,同時也是愛人之債了。
人所忘記的人
有句話說:「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少年約瑟在獄中被人忘記。世上有很多人給人忘記,就連我寶島臺灣也有很多被人忘記之人。尤其是處在生活困苦的高山兄弟,或那些不幸罹病之人和殘廢者,依專家統計:痲瘋患著於臺灣大約有壹萬人,他們在心理上之痛苦,無人領會,一生羞不見人,幸虧現在有特效藥的發明,此病得以痊癒,就這痛苦得以漸漸解除。
本省之盲人約有壹萬四千名,還有許多無依無靠的孤兒寡婦,被人所忘記蝥居在陋巷,窮窟,僻地,這些人都是我們的鄰舍,他們一生年日好像受不到陽光之草木,脫不出淒涼環境;這些人嘗不到人間的溫暖,更不知有神所預備的福氣,以及救恩的滋味。感謝主耶穌,祂不降生於豪華的宮殿,乃降生在卑微的馬槽而成為平民的救主,為的即是尋找這等可憐人。親愛的弟兄姐妹應學習互相勉勵,體會救主耶穌的愛心,引領這些人就近祂,同時給予這些人同情與憐恤之心,在此世代中,實現天國的生活。
誰是我的鄰舍? 翁修恭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有一個律法師來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沒有直接去回答這質問,祂講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在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途中遭遇強盜的搶劫及挨打,有一個撒瑪利亞人從那裡經過而救了他。
耶穌並沒有直接地回答那律法師的質問,不是因為耶穌聽錯了問題,或誤解了那律法師的意思,錯誤不在於耶穌,而是在於那律法師。
錯誤的發問,正確的回答
我們為什麼說那律法師的質問是錯誤的呢?那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這句話背後,他預先假定一個範圍,若不是他的鄰舍,他就不要去關心他的事。他所關心的是,「誰」是我的鄰舍。他必須先看物件是誰,然後才決定關心不關心的事。條件是先決問題,若合他的條件,他就去關心,若條件不合,當然就不能關心。
那律法師的錯誤,代表當時一般猶太人對「鄰舍」這句話的偏狹的理解。他們將鄰舍一詞理解為指他們的猶太同胞,其他的外邦人就不是鄰舍了。當時的猶太人所犯的錯誤,也是有史以來人類的通病,也是今日的我們常犯的錯誤。當有人需要我們的關心説明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個考慮,不是那個人所需要的是什麼,而是他是「誰」。這世界上並不完全缺乏有愛心的人及愛的表現。我們在每日報紙的報導。從每一年度舉行的表揚好人好事的事實,可以看見十步必有芳草,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社會裡隱藏著數不盡、令人感激、值得表揚的善行好事。但我們同時也看見人類偏狹有限的愛心。我們很容易把關懷愛顧的物件限制於與我們本身有利益關係的範圍之內。
「誰」是我的鄰舍?這問題,自從那律法師向耶穌提出以後,人類一直質問著。縱觀人類的歷史,部落與部落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戰爭,要說是出於恨,不如說是出於愛;出於偏狹盲目的愛。對自己部落、種族偏狹盲目的愛,引起對他部落他種族的恨惡。「誰」是我的鄰舍這錯誤的質問佔領人類的心的最明顯證據是,種族、膚色、地域等的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地紮根在人心裡的事實。我們看見聖經時代的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之間的反目,今日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憎恨,以及所謂基督教國家的美國南部的一部分基督徒,在南非洲及羅得西亞等地方的少數民族白種人欺壓多數民族有色人種的事實,都是誤解「誰」是我的鄰舍的表現。
耶穌所講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一方面揭露了人類偏狹之見,另一方面,指示我們何為真愛。愛是沒有範圍的,我們不應該問「誰」是我的鄰舍,而應該問「我能做什麼?因為神愛世人沒有限制物件,無論是好人,是壞人,是義人,是不義的人,祂一律平等施惠。「因為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這好撒瑪利亞人所做的,指示我們什麼是愛,我們應該怎樣愛人。
創造鄰舍的愛
耶穌講了這故事之後,問那律法師,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那律法師回答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讓那律法師去答覆他自己提出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這質問,經過耶穌所講的這個故事,以實際的例子說明以後,便無需再答覆了。借著這個故事,耶穌將「鄰舍」的定義從根本改變過來。依照那律法師及當時的一般猶太人,「鄰舍」只限定於與他們有血緣關係的猶太同胞。現在耶穌把這範圍打破,而擴大其範圍到與他們無血緣關係的外邦人,甚至與他們敵對關係的撒瑪利亞人。原來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因著政治和宗教問題而發生衝突,為此斷絕來往達數世紀之久。但在耶穌所講的這故事裡面的那位撒瑪利亞人,摧毀了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兩個民族之間彼此憎恨的隔閡之牆,而向落在強盜手中的那個猶太人伸出施救之手。
耶穌借著這故事指示我們,「鄰舍」並不是一種既成的關係;也就是說,我的鄰舍只是與我有特種關係的人。我們提起「鄰舍」,立即會想到「關係」。這「關係」通常是指血緣的血親姻戚、地域性的鄰里鄉親,職業性、機會性的同業、同事、同學、種族性、政治性的同族、同胞等。我們又以「同」與「異」,「我」與「他」,「同族」對「異族」,「我國」對「他國」,把一切開系分別為兩個明顯的對立關係。
我們生在特定的關係中,或為人父、人子,或為人兄、人弟,生活在特定的地域裡,做某一地方的公民、某一國家的國民,我們當然應盡做父母、兒子、弟兄、公民,國民的本份。聖經教訓我們當做好父母,好兒子、好公民、好國民。但我們若只對某一特定關係,特定地域是一個好人,而沒將我們的關心及愛擴展到這些關係及地域之外,那麼我們做基督徒的還有什麼特色呢?因為神經說:「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麼行麼。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這樣行麼。」 (太五46—47)
愛就是在既成的關係之外創造新的關係,則在我們所理解的所謂「鄰舍」之外創造鄰舍。我們不應該限制我們的關心及愛的範圍,而應該在一般人所理解的「鄰舍」的範圍之外創造鄰舍。這就是創造的愛;愛有創造的能力。世上有許多偉大的人,有的人在學問上,有的人在事業上有偉大的作為,但真正偉大的人乃創造鄰舍的人。基督徒的使命是,借著實際的行動去愛那些與我們沒有利益關係的人,甚至是那些敵對我們的人,以便拆毀人與人之間憎恨隔閡之牆。
愛是實際的行動
耶穌所講這故事給我們的第二個教訓是,愛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表現。那律窪師對律法上關於愛的教訓有正確清楚的認識。當耶穌問他「律法上寫的是什麼」的時候,他立即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熱心嚴守律法的猶太人經常在手腕上系帶著一個小匣子,裡面藏置抄寫幾段重要經句的紙片。他們這樣做,表示將神的律法不斷地帶在身上遵守。他們雖然這麼熱心遵守律法,但這樣遵守的方式變成一種徒具外表的形式,而喪失實質的意義。他們雖然把律法的條文系帶在身上,日夜誦念,銘記於心,但對那被強盜毆打而臥倒在路旁的人不願意伸手施救。空談律法有何益?
耶穌沒同那律法師談論愛的本質是什麼,也沒有釋明愛對人生有何關係,祂講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愛是關於「有一個人」的事,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實際的行動。離開具體的物件,實際的行動,我們不知愛為何物。聖經不談「博愛」,也不談「人類愛」這麼大而籠統的問題,它指示我們去眷顧住在我們隔壁那位為人遺棄的孤兒,去關心住在樓下的那位寡婦。這世上永遠不缺乏需要我們關心説明的人。
有許多基督徒抱著像彼得願意與主同下監、同受死的決志,卻容易忽略拿一杯涼水給一個口渴的小孩子喝的微小的善行。耶穌所講這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對只空談愛而不實行愛的生活的人給了當頭的一棒。我們關於愛鄰舍的事談得太多,但做得太少。耶穌對只知道背誦律法條文,而不知實行的那律法師說:「你去照樣行罷。」祂也同樣要我們去實施秘的教訓。
基督徒與鄰舍 翁錫信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周卿堯是一位非常貧窮的水果攤販,披星戴月,勞碌終日尚難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不幸,六歲的愛子周耿一,又患有嚴重的皮膚病。久病不愈,由於家貧如洗,無錢途治,終於橫著心將愛子遺棄旅社,而獨自返家閉門自殺。後來,幸為人發覺急救脫險;然而有誰肯關心,治療他那患病的兒子呢?
學童江世昌,十四歲品學兼優事親至孝,因患貧血症已醫治相當長的時間,全家醫藥費及孩童醫藥費,全賴其父拉三輪車的微薄收入來維持。但現已陷入絕境,該童不但不能升學,且生命垂危,據醫生告稱,若能施行一次大手術,或有康復希望。然而,有那些社會賢達善士,肯出錢出血救助這一位可憐學生呢?
當你看到這些不幸的消息時,你作何感想?或許你的內心會聽到,主耶穌以溫柔的語氣問你說:「誰是這些饑而無飯可吃、病而無藥可醫的人的鄰舍呢?」這時,你是否敢坦然無懼地回答主說:「主啊!是我:我要憐憫他們,我要關心他們,我要幫助他們。」
根據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主耶穌所說「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鄰舍」並不一定是指住在我們隔壁的人、或我們的朋友、或我們同族的人。凡需要我們關心憐憫、説明的人,都是我們的「鄰舍」。他可能是個三輪車夫,可能是邪在街上遊蕩而無家可歸的浪子,可能是在街上巷口求食的乞丐,可能是一個正需要救助的病人。也可能是剛被車輛所碰傷的人。根據主耶穌的教訓,做個基督徒決不可對那些在生活道路上呼求幫助的「鄰舍」袖手不顧的。
基督徒關懷鄰舍的神學基礎
神
我們相信,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主,因為聖經開卷首句說「起初神創造萬物」。神不但創造萬物,祂也主宰著一切被遺物,這一切被造物——田地、房屋、機器、傢俱、衣著、糧食及金錢等等,都是屬於祂所有的。人只不過是做為神的管家,管理及使用祂所交托的這些財物及金錢。
一位忠實的管家,須要遵從主人的意思,運用主人的財物以博得主人的歡心。反之,壞的管家,就是不肯聽從主人的命令做主人所歡喜的事,而霸佔主人所交托他的財物為自己享用,一點也不願分享給那饑餓無依的弟兄。
基督徒所擁有的財產金錢,其主權全部屬於神。我們只算是天父的管家。我們若將神所賜給我們管理的東西,分享給那些困乏之弟兄與鄰舍,我們不但會博得受惠之弟兄與鄰舍的歡心與感謝,神也必稱讚我們是聰明的好管家。倘若我們獨佔神的恩物為自己的用處,而一毛不拔,則不但不能獲得弟兄的稱讚,甚而成為神所下喜,人們所不齒的惡僕。
耶穌基督
主耶穌原來本是神,祂道成肉身成為人,住在人們當中與人一同受苦。祂不遠離苦難,不捨棄十字架,而願被釘十字架而死,即是為擔當世人的罪惡與痛苦;且是以行動來表明神對人類的大愛。
耶穌基督的全生涯,表現出祂怎樣關心與扶助那些困乏受苦的人。當人們受罪惡所捆綁時,祂以神的愛赦免他們;因病痛而受苦的,祂動了慈心醫治他們;饑餓的五千群眾,祂擘開五餅二魚給他們吃飽;凡勞苦背重擔的,祂使他們得安息;祂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祂安慰一切悲哀的人。主耶穌深深地知道,人受貧窮與遭剝奪的痛苦,祂與他們同在,並安慰祝福他們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 (路六20)
從主耶穌的生活與教訓,我們可以看出基督徒生活的本質,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特徵。他的全部教訓可從祂對文士的回答作個概括。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主耶穌的這節簡短的回答,卻指出人與神,及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互相關係。一個基督徒如果能真真實實地愛神;他也必定會愛神所創造、所愛的人。基督徒對「鄰舍」的愛,是一種神對他的愛的反影,也是他對神的愛所看得出來的表現。
從主耶穌的道成肉身,生活與教訓,都充分表明祂怎樣迫切地關懷人類的痛苦。我們自稱為基督徒——基督的跟從者,豈能不效法主而關心那些饑餓、病痛、受苦的鄰舍呢?
教會
教會是神的眾百姓;是那些接受耶穌基督為主為救主的團體。信徒聚會擘餅,通過敬拜神及信徒之間的交誼,獲得從上面來的力量與啟示,以便在世上的工作中實踐神的旨意。換句話說,教會是那些已蒙神救贖的百姓,而獻身於推行神對這世界之旨趣的團體。
很多基督徒認為,教會是這世界之紛亂與邪惡的避難所,參加禮拜是為要洗淨所感染之屬世的污穢。另外有人認為,教會是一個活動的場所,在那裡忙著「教會工作」。他們以為教會工作,乃是在教會圍牆內為著本身的利益所從事的工作。然而這兩種觀念都是不正確的。
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要服務世界(社會)。「教會的工作」就是基督徒在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做的工作。教會的聚會與禮拜,是為了使信徒從世界的各角落,退回來共同敬拜神,由神那裡去領受新的力量與見識,以便再回到世界服事神及服務人群。通過每一位教會的肢體,對「鄰舍」所表示的愛——關懷與協助,使神的愛與旨意親臨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基督徒慣於稱這世界為罪惡貫滿、敗壞的世界。但是在這冷酷又邪惡的世界中,卻常常有溫暖的愛和感人的故事發生——
在野柳有一位義勇的漁夫因救人溺水而捨身,遺下白髮的老父,軟弱的妻子及七個年幼的兒子;隨著消息傳出去,不到一個禮拜,數十萬的現金及無數的禮品,從各地方絡繹不絕地寄來濟助他們。另外在二林鎮有一古稀老翁,年青時罹致癱瘓,四肢麻木,全身動彈不得,醫床不起已有五十多年,但他的好鄰居竟然三代人不斷服事他,供應他衣著食物。其他不知有多少賢達善士在暗中捐獻他們的金錢財物説明那些需要的人。
你我都是基督徒;是神的兒女;是主耶穌的門徒;是教會的聖徒。我們豈能充耳不聞那些困苦者的呼救呢?我們豈能不遵從主的命令,去説明我們的鄰舍,服務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呢?
誰是我鄰? 鮮聲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這是一個平凡吸引不了人的題目。一看到這個題目自然的反應是想起撒瑪利亞人的故事,閉著眼睛也可想像出其情景,聽的多了愛動少了,只剩下一丁點詩情畫意罷了。可是這個題目最近在現實裡竟變成擔子重重壓迫在自己身上心上。這也不能怪誰,只怪自己不把醫生所囑的藥丸一口氣吞下去,偏要去舔直到甜盡苦來,且請耐心重新來看故事裡的角色。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律法師用現代話來講並不是律師也不是法官,而是「神學院的教授」。有一個「人」不知是何許人,卻可斷定耶穌指的是猶太教徒,我們何妨用「基督徒」來代替此人。有一個「祭司」,祭司是代百姓獻祭的,掌理聖殿事務的,或許在今日找不到適當的職位,暫時「牧師」委屈一下。有一個「利末人」,利末人是幫助祭司做事的,順理成章,可以說是「長老」或「執事」。有一個撒瑪利亞人是不共戴天的世仇,因為他們在不同的地方敬拜不同的神,於是在此時此地不得不遺憾地來說是「佛教徒」。
憑自己的想像,耶穌在今天遇到神學院來試探他,祂對「誰是我鄰」的回答或是這樣:「有一個基督徒帶著聖經聖詩要出去做禮拜,剛剛去到巷口,被一輛一K10CC的摩托車撞倒了,騎士一看四周無人,便加足油量揚長而去,留下半生未死的基督徒在那裡呻吟。偶然有一個牧師從這條路過來,看見他卻想起崇拜的時間快到了,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長老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想起得趕去招待教友,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唯有一個佛教徒行路來到那裡就動了慈心(而且他也不必去做禮拜),扶起他叫了計程車送到醫院,代他辦住院手續還先繳了保證金……。」這樣來想耶穌的話,雖然自己不是神學院的教授,心裡的難受,亦猶有過之。
我知道許多人對這改編有修正的意見,認為這種說法誇大、曲解,這些我都可以接受。不過怎樣修來修去也好,有兩個最起碼的主題是我們不得不共同承認的。第一、耶穌所說的「誰是我鄰」絕對不是指住在我們隔壁的人,他是撒瑪利亞人我們不認識的人、不喜歡的人,甚至是我們的敵人。第二、耶穌將愛鄰舍如同自己與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並列為承受永生的條件。據馬太、馬可所記這還是兩條最大的誡命,以這種標準來反省我們的信仰生活時,不知我們及格了沒有?以個人來說真是愧做耶穌的門徒,只能盡努力去尊敬長輩父母,盡可能去愛護朋友子女罷了。做為一個基督徒應該高揚愛,談到愛時,恨不得用最大的聲音吟唱愛的讚美詩,可是談到耶穌的鄰人的愛時,不能不降低聲調,但願以最小的弱聲輕輕帶過,這種心理上的威脅叫人無法承受,使個人羞於在大眾面前自承是基督徒。
想不到有一天竟真有了愚人一得的機遇,那天拙內生病,我帶著菜籃上市場代為買菜,雖然她告訴過我買什麼要到哪個攤子,賣菜的人卻認不得這陌生的客人。然而,當我買完了菜將離開攤子時,賣菜的人笑著臉拿一兩根蔥子塞進我的菜籃內,剎那間一道曙光使自己茅塞頓開——一根蔥子的愛,豈不容易——原來我們想像愛是熱烈的擁抱,流淚的感動,或是途一個腎臟給別人。當然這些也是愛,不過一根蔥的愛也是愛,這種微小的愛,人人都可做。是不是我們願意早上起來掃掃前面的馬路,通通附近的水溝,盡盡一根蔥的愛?這樣來做並不是要標榜什麼或誇口什麼,只盼望在小事上與耶穌所說的鄰人有所連結。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周廷傑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金句: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路十29)
我們生存在這世上,那一個人是完全沒有內心的衝突呢?我們心裡所想要得到的,到底是不是我們最切身的需要呢?
我們都知道我們所想要得到的是些什麼。大多數的人都是想得到這世界的榮華富貴、名譽地位、權柄勢力,並且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多多益善的。所以當我們在盡力追求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真難停止下來去細心的自我檢討——在不同的環境中,我們所渴望想要得到的那些東西,到底是不是我們最切身,最基本,最大的需要?也就是因為這種內心的衝突,我們活在世上一天,就有一天的憂慮和問題。
當耶穌生長在猶太地之時,各式各樣的人,存著不同的動機,將各種不同的問題都帶到祂的面前來。無論他們是來請教祂,或是質問祂和要試探祂,耶穌總是一視同仁的以至誠接待他們。祂總是運用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來幫助他們,叫發問的人和所有的聽眾對於世人的本性品格能夠有更深刻的了;同時,祂也將世人在那情況之下所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顯現出來,然後將神的真理啟示在他們的面前,讓他們不得不接受真理的挑戰。耶穌就是這樣教訓他們,引導他們對人對事的種種問題,能夠拋棄成見,而讓祂所賜的真光,將我們待人接物應有的新態度顯明出來。
在這裡有一位律法師,他的專門職業就是研究律法和解釋律法的。他存著相當複雜的動機來見耶穌。除去要質問耶穌和試探耶穌之外,他還想借著這個機會在大眾的面前來炫耀他對於律法所研究的心得,好叫人人都能夠認識他是一位元有學問,又有公義的好人。他問耶穌說:「夫子!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這真是一個動到宗教信仰中心最主要的問題。因此,耶穌反問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什麼?」這位律法師就將猶太人最熟識、最常引用的話回答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就對他說:「你的回答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可是這位律法師想要顯明自己有理,他急著要借著這難得的機會在眾人面前抬高自己的聲望和地位,就再進一步的提出質問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這位律法師所想要得到的就是世人的恭維誇讚;而他所不知道的就是他怎樣的需要神的憐憫。
我們都知道,我們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我們想要「生存」!我們不但是想要在世長壽;我們尤其是想要得到「永生」!但是你曉不曉得,「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我們切切實實最基本的需要,到底是什麼?你相信不相信,在現世的生活中,我們只有一個最基本、最切身的需要。這個需要,就是神的憐憫!其他一切我們所想要得到的終歸必定變成無用。我們唯一的需要、絕對不可缺少的需要,並不是任何其他的東西,而是神的憐憫!
我們到底應當怎樣行才能獲得神的憐憫呢?我們能夠獲得神的憐憫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憐憫我們的鄰舍!正如主耶穌所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除此之外,我們絕對沒有別的辦法。
因為要將這個真理啟示出來,叫我們能夠明確的認識我們自己原來的本性,以及我們在人類社會所處的環境應有的關係,耶穌就講一個故事。在這故事裡面,我們的注意力多半被那些強盜、祭司、利末人,特別是那一個撒瑪利亞人,就是我們通常叫做「好」撒瑪利亞人,這些角色所吸引住。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注意到那位落在強盜手中的可憐蟲。當我們想到那一位被強盜剝去他衣裳,被打個半死,而被棄在路旁的人,我們總以為,這個人當然得先在那裡,假使沒有他,誰來引起這段意外之事的發生呢?
耶穌特意用最精明而又巧妙的方法來講這個故事。祂知道且最清楚人人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個個都喜歡看見自己的長處,重視我們自己的成就,我們固執的相信我們非得依靠自己累積下來的公德善行來獲得神憐憫不可。我們所喜歡的仍然是要人家注意到「我」自己本身。
所以,耶穌就借著這故事來説明我們認識自己,叫我們能夠清清楚楚的看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底裡都隱藏著三種不同待人接物的態度。同是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場合裡面,他的所作所為,有時候像強盜,有時候像祭司和利末人,但是有些時候,他也可能像那一位好撒瑪利亞人。
第一、強盜。我們個個都知道,強盜待人接物的態度和他們的作為,都是損人利己的。然而有些時候,我們還是不能完全逃脫被這種罪惡的心思意念所困擾。在這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社會裡,有時候我們也會墜落在試探誘惑中而思想。
「你的東西,就是我的,只要我有辦法拿到手。」
或是國家,或是個人,當我們容許貪婪世界的欲念來侵蝕我們的心靈,而讓貪得無厭的欲望和仗勢欺人的手段來支配我們的作為,我們就是賊,就是強盜!對於這種強盜待人接物的態度,我們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自從人類有歷史以來,整個世界中所有的患難痛苦,沒有一樣不是從這種待人接物的態度所產生出來的惡果。
「你的東西,就是我的,只要我有辦法可以拿到手」
這真是罪大惡極,完全要不得的思想。
第二、祭司和利末人。我們時常以為祭司和利末人那種待人接物的態度並不是什麼殘忍兇暴的罪惡。因為我們大家相信:
「我的東西,就是我的,只要我能保守在自己的手中。」
恐怕大多數的人、大部份的生活,比較像祭司和利未人而不像強盜。我們相信,並且很堅決的相信「我的東西就是我自己的。」我必須盡心竭力地保守住我所有的一切,穩穩妥妥的掌握在我的手中,愈久愈好!每每有一個人抱著這種的態度來生活,他的心靈實在已經變成了他的財富的奴隸,而不是它的主人了。外表上他雖信奉神,在心底裡他卻是侍奉瑪門的。當我們賺到世界上的金錢,一個最難克服的試探誘惑,就是當我們的財富越多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心靈也愈會感覺我們不需要神的憐憫。無論何人,當他感覺不需要神的憐憫的時候,他的心靈實在已經變成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狹窄偏見、自高驕傲了。他雖然不動手打人,沒有傷害人,沒有強奪別人的東西,但是當他看見一個受傷的人躺臥在路旁,就要死了,他也是完全不動手去幫助那鄰舍。當我們明明看見了一個在死亡邊緣,完全無力自救的人,而我們什麼都不肯做,只是從路的另一邊走過去,讓那受傷者隨便死掉了,我們憐憫人的心在那裡呢?試想一想,我們雖然沒有動手殺人,但是,我們見死不救,不肯做我們所應當做的,實際上,我們豈不是代替那些強盜來完成他們先前的惡行嗎?我們見死不救、不關心鄰舍、麻木不仁;豈不是因為我們一心一意只是顧慮到自己的事情?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充滿了:「唯我獨尊」的思想!我們因為「目中無人」,也就自己覺得理直氣壯的問:「誰是我的鄰舍呢?」
第三、撒瑪利亞人: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那一個好撒瑪利亞人所做的事。耶穌說:「他動了慈心!」我一看見那被打個半死的人,就動了憐憫他的心!他立刻表現出他那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行動。他將他自己的事放在腦後,他不計算在那受傷者身上所必須耗費的時間,他不厭煩一切救治他的工作,他更沒有想到自身在這路上的危險,他只有甘心樂意的去為受傷者服務。他這樣盡心竭力的憐憫他的鄰舍,因為在他的心底裡,他真覺得: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要你有需要!」
我們必須注目的看那位受傷者!許多聖經學者都同意,在講這故事的人就是這故事裡面的受傷者。他所講這個故事乃是根據他自己切切實實的經歷述說出來的。這位從耶路撒冷下去耶利哥者的命運是怎樣的像神的獨生子在世的遭遇呀!
他情願離開天上的寶座而來降生在卑微的馬槽裡。
「他落在強盜的手中,被他們剝掉了他的衣裳,打個半死,將他丟在路旁。」這就是世人對待神所有差遣來拯救世界的先知的辦法。末後,神差遣了祂懷裡的獨生子來住在我們的中間,我們仍然以同樣的辦法來對待他。現在,我並非只是要解釋注目看那受傷者的重要性,我乃是要將神啟示中最重要的真理宣揚出來。我們必須繼續不斷的追求對於這啟示中的真理更加且去深刻的領悟和瞭解。因為在神所有的一切奇妙作為當中,沒有一樣的作為能夠比這個啟示叫我們更加驚奇佩服的。神每次來住在我們中間的時候,祂絕對不採取那種顯示祂的威嚴、尊貴、榮耀、權力的辦法。相反的,祂每次來住在我們中間,祂總是將自己的榮耀,尊貴完全拋棄?取了奴僕的形狀,成為人的樣式。神總是選擇被人藐視、被人厭棄,那種受盡痛苦的公義僕人來向我們顯現。我們沒有辦法在壯麗堂煌的禮拜堂裡面找到祂!我們也沒有辦法在那些坐在崇高的御座上,身穿輝煌燦爛衣袍的人物裡面找
到祂!我們只能夠在那位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在兩個強盜當中,那位受傷者裡面找到祂!每當我們動了慈心去拯救那些走迷了路,墮落在罪中的鄰舍,我們為要拯救而不顧慮到自身的利害之時,我們必定會切切實實的體驗到:
「祂就住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住在祂裡面!」
所以,當我們真正看到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就該將自己放在背後,「我們就當捨己」,而轉向那位被強盜打個半死的人的身上。我們必定得注目的看他!我們千萬不可以想辦法從路的那一邊溜走了!
我們人人都想要得永生!但是神知道我們唯一的需要就是祂的憐憫。當我們的心中無主,因為我們頑固相信我們可以獨自為主之時,我們必定是殘酷不仁,沒有憐憫心的。除了神的憐憫之外,世人自己根本就沒有什麼憐憫,因為我們的祖宗從起初就是殺人的!神知道這一切比任何人都清。所以祂時時刻刻都在基督之中,對我們說:
「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換句話說:「凡我所有的憐憫,通通都是你的;只要你有需要!」但是,你要獲得神的憐憫,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得憐憫你的鄰舍如同主憐憫你。你要盡心竭力用慈悲、憐憫來恩待所有需要你的人。
講完了這個故事,耶穌便向律法師提出一個問題。對於這問題,律法師只能夠有一個答案。耶穌問:「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律法師回答:「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罷!」
基督徒的關心 廖湧祥譯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羅斯四歲那年,母親就離開他去都市謀生,她不敢帶兒子同去,因為她尚未結婚,故將兒子留給他父親照顧。羅先生是個農夫,有一個年老的父親,生活勉強過得去。最初幾個月,羅斯的母親常寄錢回來供給全家的生活,但以後卻漸漸間斷,最後終於沒有音訊。彼時羅斯已經七歲,稍能幫忙祖父工作,家境尚過得去,但不幸的事卻發生了,有一天早晨,羅斯的父親不意被石頭擊傷了一肢腿,變成了癱瘓,醫生說他已不能再工作,一家三口生活頓陷於困境,一個七歲的小孩子加上一個年老多病的祖父如何能維持全家的生活?他們又無親友,誰要去幫助他們?
這個故事描述出我們周圍某些人的需要,許多我們的鄰居正在極度缺乏之中。有的缺少朋友,有的缺少食物、衣裳、醫藥、教育、工作、甚至有的人需要用更好的方法來消遣他們太多的時間。我們當如何來關心他們這些需要?這要視我們的信仰而定,我們對神、對基督的信仰能激勵我們去關心別人,而且我們對鄰居的態度也可以反映出我們實際的信仰。因為我們若信神是天父,那麼那些人便是我們的弟兄,我們的弟兄以及我們都是神所愛的人。
本文將指出基督徒關心鄰居的幾個基本神學思想!
關心鄰居之基本信仰
信仰決定行為,下列四種信仰即為影響我們關心鄰居之最主要者:
一、對神的信仰
神不僅是萬物的創造者,更是萬物之主宰。宇宙萬物全屬神,且都依神之旨意運行,就如詩篇作者所說:「全地球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神的。」,如果我們相信萬物皆屬神,那末我們就不能佔有所有的東西,只能以神的管家來使用這些東西。一個管家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僕人,他使用主人的東西必要遵從主人之意,同樣,人要用「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來實現神的旨意,因此不能只佔有神的財物而忽視了別人,因為神也要別人共用,每人可以有自己需要的東西,但不能佔有他人需要的東西,如此一個基督徒應有責任將神交代的財物依他的旨意運用,去濟助需要的人。
二、對耶穌基督的信仰
「道成肉身」的教義告訴我們神不忍人在地上受苦,差遣獨生子降世為人,與人同受苦難,由祂的教訓及醫治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祂對人的關心,從祂的死以及復活更可看出祂對世人的愛,祂沒有逃避痛苦,甘願為人犧牲,因此基督徒也應有耶穌這種精神去與那些受苦的人同苦,並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耶穌的傳道生涯,可以祂在拿撒勒聖殿所讀的以賽亞書總括之:「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油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貪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關的得釋放,瞎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耶穌知道人的重擔,祂傳講神的愛,祂赦免罪人,祂也同情那些遭受痛苦疾病的人並親自醫治他們,祂明瞭人的窮困和受剝奪的痛苦,因為祂與那些人同住,他向他們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的。」
從馬可福音十二章28—34節,耶穌回答文士的話中,可知愛鄰居乃是耶穌的教訓,第二誡愛人如已乃基於第一誡的愛神。許多基督徒以為只要遵守第一誡即可,而不要第二誡,但耶穌沒將此二誡分離,我們若真愛神,也將愛神所造及他所愛的人,這才是真正的信仰。
三、對人類本性的信仰
據創世記的記載,我們知道人的本性和他在世上的地位,第一、人是以神的形象造的,神給他有權統治地上萬物(創一26—31)。第二、人是從塵土造的,神將祂的生氣吹入人的鼻孔裡,他就成就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因此人與動物不同,人有思想,能與神來往,也能以愛來應答神。神愛人,祂也在尋找人對祂的愛,這是神給人的本性,我們若相信人類都是神的子民,就要發揮這種本性去關心別人所遭遇到的貧窮、不幸、恐慌、疾病或其他因素而來的痛苦,以除去神對人的愛的障礙,並助人成為神旨意中的子民。
四、對教會的信仰
教會是由一群信仰神,接受基督為救主的人集合而成的團體,也是人敬拜神的地方,其組成份子都應奉獻他們的生命來使神的旨意具體行在地上。許多基督徒以為教會應與混亂與不義的世界隔離,以為禮拜可以免去世俗的污穢;許多人也以為「教會工作」乃意指在教堂圍牆內並只為了教友之福利的工作,這些見解都是錯的。因為教會的建立乃在服務人群,雖然信徒與世界隔離去敬拜神,但崇拜的目的乃為要使人獲得能力回到世界去服事神。因此教會工作乃是基督徒在世上的工作,亦即使神的旨意能實行於人的日常生活中。
二種主要的服務方法
基督徒對鄰居的需要應有二種態度,而這二種態度都很重要且相輔相成,其一乃針對需要的人的困難去幫助他們,此即所謂「社會服務」( SocialEervio);其二乃在改變社會的情況,以使其他的人不再受到同樣的困難,此即所謂「社會工作」 (Socialaction)。
一、社會服務: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孤兒被接受扶養,有錢人捐出財物濟助窮人,無親友的病人得到照顧,貧民區中的小孩及青年得到娛樂設施等例子,這些都是社會服務的好榜樣。然而尚有許多類似的情形需要我們去服務,我們是否有犧牲的精神,甘願去做此種服務?
二,社會工作:當城市裡有青年人失業的現象時,就當促進該城市的工業化,以解決失業問題:當有人死於醫學落後之地,這時,就得設法籌建醫院及增加醫療設備。這些方法都可以改變社會局勢,使人的生命活得更好。這種積極的服務乃是社會工作,這不只是政府的工作,更是基督徒及教會的本份。
關心鄰居的實際方法
關心鄰居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個人的、家庭的、通過地方教會或私人機關等等,茲舉其三者,簡述於後:
一、個人的服務:患了病的老人需要人去看護並救助,清寒的學生需要金錢去完成學業,我們的周圍每天都有類似的需要發生,許多人需要我們説明,我們若有基督的愛心就會以實際行動去關心這些人。
二、家庭的服務:一個剛出獄不久的青年,因得不到社會的同情,想回到他以前犯罪的巢窟重施故技,但經一基督徒家庭收容,並替他找到一個職業,此青年乃得到重建不致淪落。這種服務有其珍貴的價值,因為它不只解決了人肉體的需要,也使憂喪的人的心靈得到溫暖及光明。
三、教會的服務:發揚基督愛的精神去為社會服務,是教會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因此教會應視周圍環境的需要而去興起服務的工作,諸如興辦娛樂事業,使青年人有健康的身心;或辦幼稚園或補習教育,使父母們能安心工作;或開小型診所,指導人的醫藥衛生,牧師也可針對人的需要而去説明人去過更美滿快樂的生活等等。
結論
一個人的信仰能決定他對別人的態度如何。基督徒表示愛神的方法乃在於他如何關心鄰居的需要。
助人的方法有很多,選其最適當最有效的即可。不要擔心本身的力量不夠,財力與物力雖然有效,但卻不可忽視實際行動的重要,當然最要緊的還是「愛人如己」這種精神。(譯IIIChurch andCommunity ) 。
怎樣愛主 洪康日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經文:「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祂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由報紙得知最近在菲律賓會發生一件爆炸事件,使人感歎這個小國還有多少太平的日子。其實,環顧四周,隨時可看到災害、戰爭和仇恨正在吞滅這個世界,再無一處是和平樂土,勞苦建設的結果,只有暫時存在的價值,最後不過是一聲歎息。既知時日無多,基督徒應運用短暫的時光,追求永恆的真理和價值。
耶穌說:「你當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盡心包括專心、關心和全心的意思,世界事每每令人分心,使人不能專心愛主。因為心思意念已被世俗纏擾,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主要我們以戀人那種起初的愛心來愛祂。從前在香港地有一對青年男女,已經訂了婚,後來男人到美國深造,女子在香港,時刻想念他,彼此只有以書信聯繫感情,這位女子每逢與人交談,都不忘提及未婚夫,並時常展示訂婚戒指以為誇耀;不料,有一天接到未婚夫的來信,謂要取消以前的婚約,因他在美國已與另一女子結婚,此消息使她傷心欲絕。同樣;主今天盼望我們以專誠待祂,但我們卻別有所愛慕,以別神代替祂的地位,怎不讓祂傷心失望?
一、盡心:也包含關心,我們是否僅僅自己得救,不管他人靈魂得救的問題?有一天主要向我們討我們的親友們的靈魂,因此若閉口不言,恐怕就有禍了,將來見主時無所交代。
盡心也即是全心,用整個心思愛祂,不讓世事分取愛主之心,巴不得我們有詩人的心志說:「除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禰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
二、盡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有的人個性倔強,從不後人;有些人個性懦弱,優柔寡斷;有些人對事悲觀,多愁善感;有些人易遷善變,意志不堅。倘若每次只按自己的個性作事,一定會發生磨擦和紛爭,但若是我們把自己的個性交在主手裡,祂能使用每個人個性中不同的長處,發揮在祂的事工上,且能大家同心合力興旺主工。保羅一生以事主為最大的快樂,甚至把整個性命獻上,當作活祭,這就是盡性的高度表現。
三、盡意:原文包含著精神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全神貫注,付上所有精力來愛祂。倘若我們為主工作的動力是愛,而不單是責任和職份,我們就能為主作更多的工作。今天有一般教會的會友,把教會一切工作全交牧師一手包辦,一切重任皆壓在傳道人身上,以致有太多牧師、傳道擔當不了而患上神經衰弱病,因此我特別要鼓勵兄弟姐妹,應該儘量與傳道人分擔各種教會工作,只要能力能作得到的,總不推辭,付上一點時間致力於神的工作。
四、盡力:除了盡心、盡性、盡意以外,摩西還特別提到要盡力(申五6),信徒要把一生中最美好時光來為主用,切勿等到力量衰敗時,才開始給主用。為主作工時也要不遺餘力獻上自己的生命。歷代的傳教先驅,都有盡力事主的不朽事蹟,他們受艱苦、遭危險,甚至傾倒他們的生命建立神的國。
雖然有時我們要盡力、但卻盡不了什麼力量出來。因為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許多事情作不出來,而且常會覺得「心有餘力不足」,但要記得聖經告訴我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我們必須求主,讓祂的能力彰顯在我們這軟弱的人身上,如此我們才能盡力為祂而活。
感謝主,聽聞教會中有位兄弟每逢空閒或假日都出去分發單張,這真是「盡心盡力」為主工作的學習,世上有許多事情作了可能會受虧損,唯有「愛主」絕不受虧損,且有永生的價值,必得那永不朽壞的獎賞。
耶穌救恩的寫實 陳祥康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如何為全人類作成救恩,可以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所記述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作為寫實,這寫實的內容是由幾個非常重要的動詞連構而成的:(路十33—34)
一 、「動」:神不願一人沉淪,乃願萬人悔改得救(彼後三9),因此祂動了慈善之心,預立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作為普世人類的救贖者,使凡信祂的不至滅亡,凡得永生(約三16)。
二、「上」:撒瑪利亞人上前幫助那個被強盜打得半死的以色列人,則是預指神的兒子在日期滿足的時候,就被差遣、道成肉身,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為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世人因此得著天父兒子的名份。(加四4—5)。
三、「倒」:撒瑪利亞人把酒和油倒在他的傷口,正如主在被釘十架時因被槍孔銾以心裂,以致血水和流倒溢身外。(約十九34)祂這樣倒出血水,原是叫我們的罪被赦免,罪的傷口得以收縮;心靈被潔淨,得著安慰。
四、「包」:主不但把油和酒倒在我們心靈上的傷口,祂還賜下聖靈保惠師臨在我們身上,稱我們為義,幫助我們,保守我們,為我們代禱,並且引導我們進入真理(約十四16;十六7—13;羅八26),最後聖靈還要為我們在天上應得的基業作為憑證(弗一14)。
五、「扶」:撒瑪利亞人委屈自己,把牲口讓給以色列人騎,自己步行牽著。這是表明尊貴的主與我這個卑微的罪人交換地位,祂原是富足的,為我們而成了貧窮,使我們因祂的貧窮成為富足(林後八9 )。不但如此,祂還要扶持我們,與我們在今生一同受苦,堅固我們,走永生的道路(賽四十一10)
。
六、「帶」:神的道路總是高過人的道路。以色列人在途中被打得半死,撒瑪利亞人卻把他帶到客店裡去。只有客店裡才有安全,傷者最需要的也就是客店裡的休息,「客店」代表教會,主在地上設立教會,即是要每一個蒙恩得救的人在那裡得著安全與聖徒間的交通,獲得在主裡應有的溫暖與喜樂,並且從教會裡支取當有的能力,抵擋惡魔的侵襲(來十25)。
七、「拿」:撒瑪利亞人還拿錢給客店的店主,要他好好照應原是他的「世仇」以色列人。讓我們更感動的便是我們原是神的仇敵(腓三18—19)與祂不相來往,但是因為神有大愛之緣故(約壹四16),以致于神人得以複和,今日主耶穌是教會的元首、大牧人,祂已關照命令每一個教會的牧者看顧祂的羊群(即是祂所救回的迷失靈魂),理當善加餵養撫慰(約廿一15—17),祂自己更是天天在神面前為我們代禱,照應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致於跌倒(來七25)。
主在已往作成救恩,在今日實行救恩,完成救恩則需待將來第二次再臨之日(林後一10),撒瑪利亞人告訴客店店主說我還要回來,「我回來」這也是主的應許,因此,凡對祂有這盼望的,就當儆醒忍耐(羅八25),以期屆時歡呼迎候,與救恩的主耶穌基督一同被提到榮耀國度同享尊貴至無窮之世。
愛人如己的觀念與作法 馮叔康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我們在參加主日崇拜或其他聚會中,常聽牧師講解關於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這是記載在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那是主耶穌回答一個律法師故意問難的比喻。至於我們現在的信徒如何去實行「愛鄰舍如同自己」的作法呢?牧師並無清楚的例證說明。
記得過去在台中參加某次家庭禮拜,一位弟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說:「如果我外出在路上遇著有人被機車撞傷倒地,肇禍者已逃走……如果照「愛人如己」的教訓,我該設法救助他,或報告員警,或途傷者就醫。但是,這樣作會給自己找麻煩,其原因之一,員警要我說明發生這次車禍的原因及我與受傷者的關係,要我作現場的見證人。原因乏二,受傷者途醫蘇醒後,會誤認為是我把他撞傷的,不許我離開。原因之三,如果我因要公外出,那末為著「愛人如己」豈非延誤要公,結果,行善反得累贅」。
當時,似乎無人具體答覆這位弟兄的問題。後來,我們在禱告中作了扼要的答覆:「主啊!禰教訓我們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就叫我們能和我們日常所相處熟識的人們,凡事以愛心待他們,常為他們的靈魂得救禱告,求禰保守我們以好的言行來感動他們歸向禰……」。其次,談談鄰居兒童們和我們的孩子們在一起玩,注意他們發生吵嘴打架的事,寧可讓自己的孩子吃虧,切不可叫鄰居的孩子受屈;還有,門口水溝清潔問題、停車問題、曬衣服的竹杆問題、雞、貓、狗、鴨等撒尿問題,都應注意避免發生衝突,凡事以榮神益人為目標。這樣作我想離「愛人如己」的教訓大概不遠哩。
關於濟助貧苦方面。有一位老年寡婦,她不識字,未知是誰帶她來信主的?她常面帶愁容,有時在聚會中發怨言,經牧師及姊妹們為她禱告,到現在,她的不安不滿的情緒,依然故我,經從旁人探詢及直接與她談話中一才知道她有兩個兒子以及一個女兒,但他們都不在家,遠住別地,從無來往。像這樣的情事,我們可以猜想,少數主內兄姊們對於濟助貧苦的觀念仍欠準確,而且做法也不合理。
現在我們根據聖經——神的話來指正這一情事,請看提摩太前書五章l—16節「……。」這裡很明白指示關於「寡婦」的資格與待遇:一、寡婦(已信主)有兒女孫子者,應由其兒孫負責侍養,以盡人子本分(4節)。二、獨居無靠之真寡婦,且常敬虔事主者,始配受召會供養(5節)。三、寡婦須年在六十歲以上,素為一個丈夫之妻,有行善名聲,善於教養兒女者,才能登記列冊(9—10節)。四、凡信主者家中有寡婦,當自行奉養,不可累著召會,好使召會能救濟那真無倚靠的寡婦(16
節)。
由此而論,則上述那一位原未信主的老寡婦,不配受召會的供養,所以她常發怨言,證明她是為得救濟而信主——非誠心信主。因此,召會應竭力(禱告)設法帶領她的兒女歸主,使她的兒女悔改改信主,得救以後,自然會奉養其母,免累召會,這樣,一舉兩得,榮神益人,何樂而不為?
還有,筆者過去在臺北、台中及現在的台南看管禮拜堂,不時有假裝失業貧苦的男人或婦女,來找牧師求助之事,甚至有冒充某召會的弟兄,因事外出,現無回程路費,請濟助等花樣百出的事。一經相談後,有的警告他,責備他,但至少得給他一、二十元才能了事。
再說,現在這個世代真是主耶穌所說「邪惡淫亂的世代」人心詭詐,常有假裝啞吧、瘸腿到你門口求乞,並手持一本簿子,蓋有什麼盲啞機關的圖章,登有某某人的捐募若干而向你求助者。因此,我們行善要先求主賜給我們智慧聰明,切勿盲目地行善,反而幫助那惡人行惡。
另外,我們也應瞭解當地有關慈善機關與救濟事業如:一、貧苦者可向所屬裡長申請登記,經區(鎮、鄉)公所核准為某級貧戶,由各該公所按期發給救濟金或實物。二、失業者可向國民就業輔導中心免費登記求職,或請求民眾服務處設法介紹。三、婦文們有何問題,可向當地婦女會請求解決。四、基督教福利會、國際獅子會、國際扶輪社、國際青年商聯會、世界紅十字會、紅十字會,以及國際救濟總署在各國所設分署等,都是準備濟助公眾的貧困需要,以及公眾遭遇自然災害之救急。所以,我們遇著有救濟的人,就可向他們指示到上述的機關去洽商,不至無法對付或閉門拒見。
最要緊的事,要愛人的靈魂,常為千萬迷失的同胞禱告,更要為國家禱告,至少在每一個禮拜實行一次個人佈道,分送福音單張給各家,這是最大的善事,必蒙上主永遠紀念並報償,你說對不對?
其次,要在你所參加的召會,彼此切實相愛,樂意濟助貧苦的弟兄姊妹,關心青年弟妹的婚姻與事業,顧念有些弟兄姊妹的家人尚未信主,常代禱與訪問勸勉。你若甘心施捨救助當地的貧苦人家,可以將財物送交當地的民眾服務處或區(鎮鄉)公所代為轉給。切勿將貧苦者帶來召會,表面上是叫他來信主,但實際上他只是為得救濟而信主,求主憐憫我們!「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13)。
漫談聖經
高秋霞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6節
一位無神論者法國文學家福耳特耳( 1694-1788 )會用他尖刻鋒利的筆,專門著書攻擊聖經,他說:「基督教是十二個人建立的,只要福耳特耳一個人便可以打倒。百年之後,世界的聖經就要消蹤滅跡,人若要尋找聖經,只有在大圖書館裡、古書堆裡、灰塵裡或者能找到一本,作為古董觀摩」。他這「預言」是百多年前在巴黎他的住宅中所說的。可是,百年之後,他的骨頭朽了,聖經還是健在,聖經印刷量一年一年增加,甚至他老先生所說「預言」的住宅,也賣給聖經會,專為貯藏聖經之用。自地板至房頂充滿了聖經。而在英國有一次拍賣福耳特耳全集,九十二本,只賣了八先令,約值七分錢一本,到如今知道福耳特耳和讀過他的書的人有多少呢?
傑弗遜( 1743-1862 )美國第三任總統會說:「聖經一書,雖有福耳特耳之輩譏嘲反對,但至今仍堅固如磐石,它的真理仍顛撲不破……欲免我國不蹈法國的覆轍,不遭淪亡的厄運,敬拜神乃是最有效辦法。宗教乃是最省錢的國防」!。愛迪生( 1847-1931)美國大發明家說:「聖經是人類行為最崇高最偉大的規範,也是指示人生道路不可須臾或離的指南」。魏蘭德博士(美國著名學者)說:聖經裡面的真理,對於任何種性格的人,無論其有學問或沒有學問,文明或野蠻人,都有一種感化人
心的力量。它能使人改過遷善、明辨是非,它能使家庭、社會關係臻於美善。使人追求聖潔、互相親愛,這些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牛頓( 1642-1727 )舉世聞名的英國大科學家說:「我們應把神的話——聖經,視為至高無上的哲學,據我研究的結果,聖經記載之信而有征,實遠非世俗的歷史所能比擬」。
從這些見證裡,我們可以看見聖經不僅具有感人的力量,且對個人命運、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安全、國家的興盛,以及整個世界的前途,都能產生莫大的影響。聖經它不但是所有基督徒的恩物,而且也是每個對宗教、文學、哲學、科學,以及歷史研究的人,所不能不讀的書。尤其當人類征服太空,充滿希望的生活來迎接新世代之時,人類的建立由於急變的社會、種族的仇視、理想的衝突、人口過盛之威脅而趨於失望,人類將在何處尋覓智慧來解脫這些問題?除了聖經以外,還有什麼能解答問題進而改變生命?
因為從古至今研究聖經的學者,都承認聖經內計有神的心意、人的光景、救恩的方法、罪人的結局與信徒的快樂。聖經教義聖潔,其教訓貫通歷史真實,且其判定不易。讀聖經能使你有智慧,信聖經能使你平安穩妥。操練聖經能使你成為聖潔。聖經有亮光可指示你,有蜜糧可以餵養你,有安慰扶持你、激勵你。聖經是旅行者的地圖,天路客的嚮導,駕駛者的羅盤,戰士的刀劍,基督徒的藍圖。天堂已開啟聖經的主題:基督。聖經為我們的好處而設,其宗旨乃為榮耀神。
你銘記聖經,你的心受約束,腳有引導,神的道能保守你不犯罪,不然罪使以離開神的道,你要用慢慢的、琱萿滿B禱告的心去讀,因為聖經是寶藏,榮耀的樂園,喜樂的河流。讀聖經能使你的生活有規律,永蒙紀念。聖經中包括最高的責任,賞賜和最大的工作。也能使你明白萬事,然而亦督責謬用其聖經節的人(啟廿二18—19;一3)。「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
一個人想要在靈性和學識方面能夠長進的人,總是離不開聖經。例如:當律師的,想要在業務上能夠成功,必須隨時明瞭重要的司法案件以及法律的修改,才不會落後。做醫生的必須隨時注意醫學方面的時刻變動的發現。我們站在教會傳道牧者之立場上,豈不更當通曉聖經和聖經中各種原則道理以虔誠的心查考聖經嗎?豈不應當比一般基督徒更進深登高?追求聖潔遵行祂的旨意嗎?難怪神所重用的使徒保羅在他離世之前,切切求提摩太把那些書以及「皮卷」帶來。西洋有句話:「草好羊不跑」。因此,盼望我族山地傳道同工以及所有教會信徒,為了靈性長進,多查考聖經,要讀到爛熟,把自己浸在聖經裡,直到浸透,加以嚼碎消化,謙卑遵行,以免被人輕視或諷刺教會帶領者跟不上時代也!
總之!多讀聖經!多讀聖經!
多用聖經!多行聖經!
來吧!為了挽回今日教會,讓我們低頭回到「聖經」裡!
聖經入門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6節
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怎麼?你念的是怎麼呢?」
研讀聖經,採取一路讀下去的方法,也許並不最合適,但卻是一次偉大的經歷,對我們有很大益處。你如果把聖經當作一般書籍一樣閱讀,那麼你會覺得聖經同一般書籍有很大不同處。
幾年前,有五個青年人,立了一個約定要把聖經從頭念到完。結果有兩個把聖經全部念完。有一個念到舊約第三卷利未記就停下來了。有一個讀讀停停,再讀一段,再停下來,最後在新約羅馬人書就停住不再讀下去了。還有一個看了舊約中神的畫像,有極狂悖的感應,他說:「一個人怎能崇拜這樣一位妒忌,反復無常,顛顛倒倒的神呢?他先是發怒、後來又懊悔。要保持我的宗教,我只好把聖經擱在一邊。」
這第三位青年,即使不說他沒有摸到整部聖經的內容,那末至少他沒有摸到舊約的門徑。神把自己給予人類的實在太多了,他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都掌握在人的手裡,這正同我們的幸福和快樂都掌握在我們所愛的人手裡一樣。
舊約同新約的寫法不一樣,舊約所描寫的,是神會如何努力,以爭取並擁有人類的愛心和忠誠,這是一個可悲又動人的故事。他深切又熱情地關注人類,他為人類辯護,他感到驚懼,他憂愁。他希望人崇拜他,只有這樣,人才能找到生命的價值。
整部舊約中,描寫人類由於剛愎任性而產生情感的狂熱和頓挫,暴風雨後的失望、灰心、喪膽、憤慨。以及以後瞬息間轉為柔弱,熱情地重回神的懷抱。試想一想浪子回頭故事中的那個父親,他看到浪子回家,如此喜悅、如此寬容。他的關懷是如此深切,如此無涯。這一點,同東方人心目中,以為神是沉著、靜穆,缺乏人情。或者像現在許多僧侶所穿的袈裟一樣,冷漠無情是截然不同的。至少聖經中所說的神是有心腸的,他會心傷,心痛,甚至心碎。
聖經中提到人性時,認為人是神性的卑劣、情操與情欲、聖潔與污穢,這兩極端的混合體。現代寫實派小說家在談到「刻劃人性」,「人生的實相」等等,都會這樣描寫人類。聖經上描寫人性決不含糊其詞,是什麼就說什麼,也不加油添醋渲染罪惡的故事。
以舊約中的雅各而論,他是一個奸滑、心術不正,卑鄙,工心計的傢伙,他欺哄父親和兄弟,可是他有天使的看法,天明時他熱心祈禱,竟侍候自己所愛的婦人有十四年之久。所以他的性格有軟弱的地方,也有堅強的地方,就同你我一樣。
摩西的莊嚴肅穆是不用說的了,他會為一群奴隸訂立道德律、宗教儀式、神學、以及社會秩序,可是他還不夠偉大,他不敢直說,為什麼他沒有獲准進入神所應許的迦南美地。可是幾代以後他卻在山上同神子說話。
大衛很可愛,有君王之尊,他那斷續的美夢,在今日仍引人走向天國。可是他因為愛拔示巴,採用卑鄙的手段,把她的丈夫烏利亞殺死,罪上加罪(參看撒下十一)。此外,加撒拉的嫉忌(創廿一),挪亞的酗酒(創九21),掃羅的叛逆(撒上十五),都是必須好好洗心革面才行。
從聖經中我們可以找到無與倫比的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如以撒和利百加的故事(參看創廿四),路得與波阿斯的故事(參看路得記),約瑟攫取權力的故事(參看創四十一),以利亞與以利沙的故事(參看列王記上、下),撒母耳童年的故事(參看撒上三),以斯帖的英勇(參看以斯帖記),以及有史以來最偉大人物耶穌基督一生的故事(參看新約福音書)等等。
神與先知相處的情形,也很奇怪。只有以賽亞是自願做先知的,其他都是征來的。約拿曾企圖逃走,其他的也都有這樣的打算,只是沒有走成而已。可是世上的詩篇都不能同以賽亞書與以西結書相比,這兩本先知書有如海浪澎湃,山風呼嘯之勢。這是一代道德典型,延續達三百五十年之久。
讀聖經時。不能跳過一節,否則的話,便會錯過了埋在不經意之處的寶石,以及看透人生的警語。譬如說:利未記十九章 節說:「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也不可與鄰舍為敵。」出埃及記廿三章4節:「若遇見你仇敵的牛或驢,失迷了路,總要牽回來交給他。」
詩篇是靈魂的鏡子,這裡有懺悔、讚美,禱告等各種語氣的詩章。詩篇第廿二篇、廿三篇、九十篇、九十二篇、一三九篇是其中的瑰寶,也是性靈的食糧與藥物。詩篇中把人心描寫成有神的風吹拂著的豎琴。
約伯記是一篇極悲壯的作品。這裡描寫一個人受了不該受的苦之後的掙扎,以及精神上受過極大痛苦後的再生力。就像一座孤峰,屹然獨立,可以當作那些頹唐的人們的燈塔。使我們發洩對神的憤怒而不出惡言。
除了路加福音外,以賽亞書最後部份是世上寫得最美的書籍。
舊約是以一種疲累頹喪的氣氛結束的,說的都是最老最老的故事,到後來人物都一個一個的消失。瑪拉基書只是一卷瘋狂絕望的小書,書中描寫的都是痛苦的呼號,最後一個應許,一個咒詛作為結束。
這一後有一段時期特別寧靜,再經過四百年的騷亂,整個世界都變了,連年征戰,悲劇迭起。接著又從頭開始。彷佛神在得勝以前必須先失敗,必須置之死地而後生。在這長久的一段沉默以後,跟著來的是音樂,是人所聽到的最崇高的音樂。
這時候,我們時刻聽到清晰、堅定,充滿信心的話語,那就是耶穌基督的登山寶訓,就像世界第二向峰常住峰一樣高聳,潔白。最後,神終於找到了一個潔淨、英勇、能犧牲自己的人,來抒發愛的新聲。道成肉身,在我們身邊碎步走來。除了祂,沒有人能從崎嶇中找到路。
他的愛解釋生命、十字架、空的墳墓以及那早期的小教會。從來沒有一個團體,像這個小教會那樣專注於一個偉大的意念,而且如此融洽,喜樂不斷地湧現,人類第一次樂於接近神。
聖經是神為人而訂定的律法與愛的書,內容豐富複雜,這裡寫的只是一個極簡陋的概要。如果我們能虛心來研讀,則可以把我們帶往天國。
如何查考聖經?
高秋霞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6節
要希望教會復興,必須回到神的話(聖經)裡,先知哈巴谷禱告說:「耶和華啊!我聽見你的名聲(言語)就懼怕,耶和華阿!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哈三2)。
在聖經以斯拉記內約分段也給我們看見:
神的選民從巴比倫歸回,這是為應驗神的話。
他們歸回後重築聖壇,這是為順服神的話。
他們同心重建聖殿,這是為遵守神的話。
他們恢復禮儀,這是按照神的話。
他們恐懼戰兢,這是因著神的話。
他們痛哭悔改,這是借著神的話。
本篇不再重複聖經之重要性,因前文已談過了,如今只提供一些資料,或者能幫助讀者如何查考聖經,不過我要求你,若你手中沒有聖經的話,最好買一本聖經,否則的話本篇將與您無干涉。
讀經方法要點:
㈠整卷書,整本聖經——要注意上下文,因都有連貫性的,要讀通,不可斷章取義以免謬解。
㈡寫書背景——寫書環境、日期、受信人、當時教會情形、地理環境等。
㈢寫書的主旨(主題)——有何重要的目的、需要。
㈣寫書人的本意——不是自己的看法、主意,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林後三6)。
㈤對受書人與今日的教訓——看聖經不是只看故事,更要緊的是對你、我有何教訓。
㈥逐章、逐節、逐句、逐字讀——能得到屬靈教訓。
㈦反復思想,順服遵行。
一位有基督生命的基督徒,也就是說正常的基督徒,平常至少一天之內需抽時間讀經。這不在乎勉強,乃是歡喜的。因是新生命的要求,個人靈修與基督徒的生命有很密切的關係,若不先親近主,就沒有能力應付當天的事工。盼望讀者,盡可能一天之內,抽十五分鐘或半小時讀經、禱告與主親近,久而久之便會覺察出它的甘甜與寶貴,以致感覺時間之短少。
不妨再談起在個人靈修(晨更)查經之時.,
㈠在本章經文中,有沒有指出那些罪惡、過犯、虧欠,是我應當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的?
㈡在本章經文中,有沒有那一些教訓、誡命,是我一向所疏忽、違背、抗拒,而應當改正、遵守、奉行的?
㈢在本章經文中,有沒有那些榜樣,是我應當赦法的?那一些鑒戒,是我應當避免的?
㈣在本章經文中,有沒有那一些應許,是我應當存信心領受的?那些經文指示引導,是引領我前面的道路,我應當遵照而行的?
㈤在本章經文中,有沒有那一些頌贊或禱告,應當作為我心中所發出的頌贊或禱告?
㈥在本章經文中,有沒有那一些關於三位一體真神或其他方面的真理,是我不能領悟,或當有疑問,而應追求明白,誠心相信的,以及有那些人物或地名,是我不熟悉,而應更多查考清楚的?
㈦能否不看聖經而覆述本章經文的主要大意?有沒有那幾節經文是應當背誦的?今日晨更靈修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當然,這七個題目,未必每張都有,如果沒有,不要勉強,只要你得著主題,教訓、鼓勵、安慰、扶持,並照著神的話去行,必得蒙大福。
今日教會普遍貧窮,靈裡饑荒,即因為沒有神的僕人按時分糧,因生命有問題,傳不出生命的道,只好報導新聞,拉長比喻故事,請別誤會,不錯,新聞、比喻也需要,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什麼?在這黑暗淫亂、可怕彎曲悖謬的世代裡,人類心靈的極大需要是什麼呢?世上有什麼能安慰、解救這些困苦、絕望的人?難道是道德嗎?生計嗎?家庭嗎?社會嗎?改造嗎?不是!我們人類所需要的乃是「生命問題」。
惟獨基督救恩的福音能滿足人的需要。
選擇 許牧世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8—42節
詩篇九十篇,詩人教我們要「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我覺得這句話,十分有意義。一個人若能數算自己的日子,就知道自己的有限,一切學問、錢財、地位,都有一限度。自己能知世上的有限,就是智慧的開端,才會追求無限的主,既知世事都是有限,也才知如何去選擇一條正確而有意義的路?
有人說,人的一生是活在選擇中。初生的嬰兒,父母會為他選得適當的食物、衣物;入學時,選學;到長大成人,自己選擇伴侶、選擇職業;越長大,所選擇的越多;到老,還要為自己選擇安葬的地方。但人生有如在百貨公司裡選購物品,由於貨品琳琅滿目,反而不知如何去選擇,不知從何著手。美國有一份著名的報紙,( New York Times),差不多每天都出紙五百多張,有人會問該報的經理,說這麼多,人怎麼可能讀完,經理回答說:「我有一次到中國菜館進食,菜式有五百多種,我也不能
盡吃,只能選其中若干種罷了。」所以閱此報,各人選擇自己所需。許多人喜歡參觀各大學的圖書館,但究竟有誰能盡讀其中的藏書?因此藏身在其中,便會覺得自己的貧乏,故圖書館的書,各人只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去閱讀。世間若非有選擇,就不能生活。有人常白作聰明,選擇自己的路,結果反而走上滅亡的路。經上說:「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箴十四12),又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五十三6)可見愚昧的人,是何等的可憐。只有真正有屬靈智慧的人,知道耶和華為自己的名,會引導我們走義路,知道耶和華自己就是道路,只有借著主,才能到父那裡去。
真智慧人,也會選擇上好的福份。今天所讀的經文,記載馬大、馬利亞兩姐妹的事。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覺得妹妹馬利亞坐著聽道不該,便向主投訴,要主吩咐馬利亞去幫助她,主卻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那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錢財、地位、知識、工作,都會令人思慮煩擾,只有安靜在主面前,領受主的教訓,才是上好的福分。
撒瑪利亞婦人從井裡打出的水,喝了還要再喝。只有喝了主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喝了主所賜的水的人,在他裡頭就要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撒瑪利亞婦人聽了主的話,就立刻知道選擇主賜的活水。這活水就是主的永生之道。
人在世上一日,都要知道如何選擇。有許多人到年老,才懂得要選擇,時不我與,已是太遲了。因此我們有生一日,應作適當的選擇,切切不可失去機會。
誰是我的鄰舍呢? 賴爾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9—37節
這一段經文是記載主耶穌最有名的比喻中之一——「好撒瑪利亞人。」為了明瞭這比喻的大意,我們必須記得耶穌這比喻的時機。這是祂回答律法師的質問:「誰是我的鄰舍?」而引起的。主耶穌就用這個比喻來回答他的問題,並以控訴律法師的良心來結束這比喻。所以我們不當忘記這些事。此比喻的目的乃在顯示真正施捨與弟兄之愛的性質。失去了這個目的,而去在這比喻中發現什麼深奧頂表的靈意,乃是玩弄聖經,並剝奪了我們靈性上最有價值的教訓。
真正弟兄之愛是何等希罕
這是本比喻的顯著教訓。主告訴我們有一個行路的人,落在強盜手中,被打個半死。祂又告訴我們有一個祭司同一個利未人,也從這條路經過,看見這受傷的人,但並未給予任何幫助,卻揚長而去。從這兩個人的職分來看,他們都應當知道對方正處於患難中的人,施以援手。但是這兩個人因為太自私、太無情,以致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他們或許在心中自己理論說,他們根本不認識這個受傷的旅客,或許這人因自己的不正行為而遭此不測,他們以為沒有時間停下來幫助他,或因自己本身的事太緊要,無暇顧及別人的事。結果是他們都從那邊過去了。
以上這個顯著的描寫,正是現今世界中繼績發生的事。自私是大多數人類的特性。小恩小惠,不費無幾的贈予,算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只要是犧牲自己,而行善的愛心,不計付任何代價的愛心,乃是千載難逢的美德。在現今的世界中,仍有千千萬萬的人在苦難中,找不到朋友,得不到援助!然而仍有無數的「祭司和利未人」,目睹那些苦難的人群,但都「從那邊過去了」。
我們要當心,不要想從人的愛中希冀得到什麼。如果這樣,我們一定會失望的。我們在世上活得越久就越知道人除非有他的動機,否則很少有人會主動關心別人的事。不自私的、別無他圖的、純潔的弟兄之愛可以說是寥若晨星。我們應當怎樣感謝,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不像人那樣!祂的慈愛是永不止息的。祂永不令祂的朋友失望。那些能夠說:「我的心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的人,是真正有福的。
當向誰施愛?
從這個比喻中我們知道只有那個撒瑪利亞人這個受傷的旅客。這人與猶太人素無來往(約四)。他滿可自己推諉說,這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猶太境內,這受傷之人當由猶太人負責。但他沒想。他沒有問什麼問題,他一看了這受傷的人,便動了慈心。他沒有感到什麼困難便馬上施援。
如果這句話有些意思在內,那麼當基督徒碰到任何需要幫助的人則需施以弟兄之愛。我們愛心的範圍僅僅限於家庭,朋友、和親屬。我們必須愛及眾人,不可對於應得我們愛心的人,過於刻薄,追究他們的事,吹毛求疵。例如,他們真有困難嗎?他們真無助嗎?根據此比喻的教訓,我們應當隨時隨地,為患難中的人施以援手。我們應當看全界為我們的區,全人類為我們的鄰舍。(天下大同,四海一家。我們當視自己為壓迫者、或被棄者、受苦者、病患者、犯人、貧人、孤兒、外邦人、為奴的,白癡者、站在邊緣上的人、或氣息奄奄者的友人。)無疑,我們應以智慧、常識來表示我們廣大無限的友情,我們無須因友情而羞傀。非基督徒或許目此為過度、為發狂,你不可把他們的看法放在心上。這樣向眾人顯示仁心,乃是基督心腸的流露!
怎樣愛人,愛到什麼程度?
我們知道撒瑪利亞人對這受苦者所發的慈心,不僅僅只是情感和被動的一種印象。他為了幫助這人遭來不少麻煩。他不只感覺,同時也採取了行動。他為了幫助人,不煩苦,不吝嗇資財。那人雖是陌生人,但他前往幫助,包裹傷處,把他放在自己的牲口上,帶到店中照顧他。不但如此,第二天還拿錢給店主,並說:「你且照應他,此外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主對我們說,「你去照著行罷。」
比喻中的這一段教訓是清楚的。基督徒對人的愛,不應只在口頭上,也當在行為上。他的愛應當是實愛。這實行的愛要在金錢上、時間上與勞苦上有自我犧牲、捨己焉人。他的愛不只在言語上被人注意,也應在行動上。對於那些當受幫助的人,不要以為白費光陰或素求金錢上的報酬。
在為求減少世界苦痛上,基督徒當不遺餘力。對聆聽世界之苦惱上當有敏感的耳、只要有力量在身就當準備幫助在患難中的人。這種弟兄之愛是世人難以理解的。這愛心所得感恩的報酬或許太少,但表顯這樣的弟兄之愛,乃是隨行基督後塵,實行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今日基督徒似乎很少知道這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在教會中似乎有無限量的吝嗇、小氣、根性不良、懷疑!除了對自己和兒女以外,真有愛心、感情、寬懷大量、善性的人又是何等的少見!主耶穌講了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祂的意思就是叫我們銘記在心。
反觀我們自己如何呢?在我們本身的立場上,我們當如何來證明這有偉大意義的比喻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準則?我們為國內外的異邦人作了什麼?在身、心、靈各方面受痛苦的人,我們當如何幫助他們?在這世界中受苦的人太多。在我們的門前常有這樣的人。我們為他們作了什麼?願神幫我們回答這些問題!如果有更實踐的基督教,這世界就會變為更幸福的世界。
你願意落在誰的手中? 陳鴻揚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5節
看哪!這裡有一個人,他穿著一身整齊潔淨的衣服,臉上笑容可掬,充滿著平安和喜樂的樣子。他真不像世人總是長著臉,好像有千斤重的勞苦和重擔,所以凡認識他的人,都在愛慕他,景仰他,稱頌他為在這動盪不安時代中的幸運兒。
這人原來是住在耶路撒冷一個宗教化的大京城,城裡有崇拜上主的聖殿,這殿的主人,就是父神(約二16)。凡進到殿裡來的人,都可看見他獨生兒子主耶穌的救恩。換一句話說,就是凡肯進到聖殿-——父神面前來的人,只要謙卑認罪禱告,求主開恩可憐(路十八13)不平安的罪人,為罪所捆綁痛苦不堪的罪人,必得到赦罪的平安和喜樂。本來耶路撒冷即是平安之意。所以這個人能與眾人不同,只有一個緣故,就是他在聖城的聖殿中,遇見了主,得到了主,經驗了主平安喜樂的救恩。
這個人蒙了厚恩和大愛,應該效法大衛王說:「我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的確,住在神的院宇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顧住在惡人的帳棚裡。但很可惜的,浪子如何離開亞伯拉罕,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今日這人也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行事為人不慎地也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耆的首領,並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以致離開了平安的耶路撒冷,下到地勢低下、山路險惡,有很多強盜土匪埋伏著的罪惡之城——耶利哥!
經上說:「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又說:「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這一個人已不親近神,當然就親近魔鬼,魔鬼即強盜,其勢力遠勝強盜,因強盜只能搶人的財物,殺人的性命,但魔鬼卻要搶人的信仰、品德、人格和善行,更要把人的身體和靈魂一同落到地獄裡去哀哭切齒!今日有多少青年人,從小明白聖經,在教會學校和宗教環境下生長,有的甚至作了主工,但經不起世上的事——肉體的情欲以及今生的驕傲——也就下到耶利哥,當然逃不了路過強盜驚心恐嚇的一幕。
若在強盜手中首先遭遇的是剝去衣服,這叫一個十足體面的人赤身露體,蒙羞受辱,在神和人面前都抬不起頭來。正如亞當夏娃因違背主命,就發現自己是赤身露體,雖聽見了神的聲音,仍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要知道那人最苦的事,乃是離開了主的面,屬靈的交通線斷絕了。
其次就是把他打個半死,滿身傷痕,倒在地上,失去自由和健康。戰場上常見有被打個半死的人,呼天叫地,痛得過不去時,巴不得求人把他置之死地,死了反而爽快。但這個人卻被強盜打個半死,欲死不能,求生不得,口中和心中盡是喊:「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趨死的身體呢?」
最後那殘忍的強盜們滿足了,就丟下他走了,任由那一個人日曬夜露,寒冷,饑餓,傷痛,口渴,孤單,懼怕。好在下耶利哥是這人自己願意的,當然受苦也是要他自己擔當的,強盜永不會同情走「下路」的人,反而拋棄你在曠野中過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生活。
落在強盜手中是可怕,落在人的手中也可怕。試看這人在曠野的路旁中,喊叫哀求,滿心盼望有人從禍坑裡,從淤泥中把他救上來,雖然叫得聲嘶力竭了,但那裡有人呢?好不容易等了許久,才從遠處聽到好像有腳步聲一步一步向前來,他快樂的以為救星來了,近前一看,他更十分有把握地,因為來的是負救人責任的祭司哪。不料那個擺著一副莊嚴的臉,穿著長衣的祭司,假冒為善的宗教家,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不理也不睬,就從那邊過去了,——啊!可憐的祭司,原來也是一個走「下路」的人呀!
接著又有一個利未人,職業傳道家,他不是服事主基督,只不過是服事自己肚腹的自私者。雖然看見了那陷於苦境中的一個人,卻因自己也是走在這條路上同病相憐的人,自救已不暇,焉能救人?當然也效法祭司,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呻吟和哀歎,掩耳不聽,這些人的良心,豈不比強盜壞得多麼?
其實這些全不稀奇,當浪子耗盡了所有,又遇著大饑荒,窮苦起來時,滿有盼望地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舊日的好朋友——結果那人好像很慷慨和同情的給他一個好職業——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無工價,無膳食,肚子餓到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也沒有人給他食物。約伯在火煉的苦難中,妻子和三個朋友,非但不能幫助他,還譏嘲他,責備他,擺著嚴正的臉,以老成自居,叫約伯痛上加痛,苦上加苦。但感謝主,父親怎樣和浪子親嘴,吃喝快樂;耶和華神照樣使約伯從苦境轉回。在人的面前所得不著的,在土帝的面前得到加倍的福與樂。
那個落在強盜和人手中的赤身半死的可憐蟲,雖然罪有應得,苦當自受,但神仍以永遠的愛愛他。這樣一來,足夠他認識自己的敗壞和人的不可靠,並經驗神奇妙的大愛。願一切被強盜——魔鬼打傷的人,精神上、物質上、心靈上、肉體上慘受苦痛的人,不要灰心,不要喪膽,不要懼怕。雖然走「下路」是不應該的,但只要悔改,神是我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祂是我們惟一的救主,惟一的撒瑪利亞人,祂知道我們的軟弱,祂知道我們的失敗,祂會來到傷心人的身旁,祂所有的就是一顆火熱的慈心,祂不計算人的錯,仍然上前來用油和酒——十架寶血和聖靈的感動——倒在這人的傷處,叫他破碎的傷口,非但得到油的滋潤,且因酒(寶血)而使毒菌死亡,使世界的毒菌,走「下路」的毒菌,仰望人而不仰望神的毒菌死亡。
主的救恩是完全的,祂做了第一步工作,還要做下去。看哪,強盜和祭司及利未人,丟下他走了;主卻百般忍耐地,不管傷口的臭爛,一直照料他,把傷口包裹好了,還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讓傷者享受,自己卻步行。的確,主的救恩在信的人中只是一種得著,但在主那方面卻是絕大的犧牲。
非但如此,祂還帶他到店裡去——可安息的神的家——教會——照應他,叫他在教會中複得主愛的溫暖,並眾信徒彼此相交、相愛的喜愛。所以對於傷者,主盡力地救他回來,但回到家裡後,信徒要以基督的心為心,奉獻光陰、金錢、氣力,十分愛護顧惜一般被魔鬼打傷經主帶回來的人。要知道我們為主所費的一切,主回來時——第二次再來——必要報還。
讀者們——你現在分辨得出強盜的心、人的心、和神的心嗎?巴不得人人走「上路」,從耶利哥上耶路撒冶去,常住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瞻仰神的榮美,享受天上來的平安和喜樂。記得主會說過:「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因聖靈有奇妙的大能力,能保守我們,看顧我們,免得我們落在強盜的手中,弄得焦頭爛額。也不致落在宗教家的手中、灰心失望,滑倒在絆腳石上,如果不是神的恩典,我們總爬不起來。
惟有落在好撒瑪利亞人——惟一的主——救主耶穌基督手中,才是生命快樂和滿足。願你們都落在神的懷抱中,阿們。
好撒瑪利亞人
蘇佐揚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7節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
耶路撒冷一名,意即「平安居所」,在該處有聖殿,有祭司為以色列人獻祭,那裡有許多虔誠人,他們過著與神親近的屬靈生活。這人本來住在這種富有濃厚宗教氣氛的環境中,為何還要下耶利哥去呢?
耶利哥意即「芬芳」,因該城產香料,又被稱為棕樹城,因其附近棕樹甚多。此城是一罪惡大本營,許多犯罪的人都逃到這裡來躲避政府的通緝,因此城地近外國,很容易便可逃到另一國家。耶利哥地近死海,在屬靈的意義上,表示它是一個迫近死亡的城市,那些逃到這裡來的罪犯,是活在死亡的邊緣。
下耶利哥
耶路撒冷離海平面2200呎,耶利哥比海平面低800呎,兩者距離3000呎,遠近相距約廿哩。此人由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是由一個屬靈的高峰「下」到一個罪惡的淵藪。正可描寫有些基督徒靈性墮落的情形,是「下」不是「上」、是「墮落」不是「長進」、是漸漸「下去」,靈性逐漸低沉,不是漸漸「高升」,升到靈性高峰。
此人為何要下耶利哥去呢?聖經沒有題及。可能此人住在耶路撒冷太久,已經厭煩那些屬靈的生活,那裡的讚美、認罪、獻祭祈禱,日日如此,時時一樣,那麼刻板,不夠新潮。聽說耶利哥斬潮之極,一切精神與肉體的享受,應有盡有,使人輕鬆愉快,暢所欲為。於是由耶路撒冷東行,上橄欖山,再下山,走在那寸草不生且崎嶇難行,九曲十八彎的耶利哥大道上,前往耶利哥。
當時的人,要到耶利哥這犯罪的城市去,多數不願讓人知道,因為別人聽說你要到耶利哥去,除非你是去做生意或訪友,否則人們心照不宣,知道你下到耶利哥去是要享受犯罪的娛樂。所以如果在路上碰見好友問該人到那裡去?他只好附在好友的耳邊低聲說:「到耶利哥去!」那位好友動一動眼眉,露一個會心微笑,或回他一句:祝你好運。但其實那時到耶利哥去做生意,很少一人獨行,大多成群結隊前往,彼此照應,以保安全。
今天不是也有許多犯罪的地方像耶利哥嗎?到那裡去的人,也一樣不願他人曉得,唯恐失去面子。所以偷偷地去,不是光明正大地前往。今天不是也有許多基督徒厭煩在教會內的屬靈生活嗎?那些十五至十八世紀的古老聖詩毫無刺激,那些冗長使人打盹的禱告,枯燥乏味的講道,刻板的查經會,過於沉悶。因此,電視機前、戲院或大會堂內、夜總會中、酒樓餐室裡和郊外旅行場所都擠滿了許多人,基督徒也在內。
這人也許在耶路撒冷無人關心他,缺乏真正愛護他的良友,無人邀請他參加高尚而富有意義的築會,無人為他代禱使他靈命長進。當他有困難時,也無人肯伸出一根指頭來幫助他,因而使他失望,使他覺得山高水深人情薄如紙。如是步出門口,走向耶利哥,企圖在那裡找到他的樂園,滿足他的願望。
但也許有人從耶利哥回來,滿面春風,得意之至,對他述說在耶利哥一切的享受,以罪中之樂來引誘他,使他心神嚮往,充滿幻想,蠢蠢欲動,非去不可,於是準備前往,背天行道。
上上下下
下耶利哥的人,天天都有,人生走下坡可說得是一件愚昧的事。但另外有些人則在耶路撒冷與耶利哥之間「上上下下」,有兩副面孔,過著雙重人格的生活。一手抓著主,另一手抓著世界。今日是天使,明日是魔鬼。在耶路撒冷時比別人表現得更虔誠熱心,但在耶利哥時則比別人對罪惡的生活更在行、更老練。這些基督徒同時利用教會與社會來達到名利兼收的目的,或者是其它任何目的。他們以聰明人自居,輕視那些真正與神同行、常在耶路撒冷高原與神親近的人為「不合潮流」的人。
落在強盜手中
自古以來,耶利哥大路上有強盜,且此路十分危險,人人皆知。古代教父耶柔米稱之為「紅色的血腥大道」,可想而知。這條血腥大道有強盜結群藏躲在亂石岩中,時常襲擊「獨行人」。因此「獨行」與「獨居」一樣,是危險的。古語有「君子慎獨」之句。基督徒在屬靈的大道上也不能「獨行,」必須時常與屬靈的基督徒一同奔走,彼此勉勵,互相提醒,才不致被惡者所襲擊。
「強盜」為誰?不是外邦人,乃是猶太人,且和這下耶利哥的人一樣。他們四海為家,無一定所,以掠奪他人財物為生,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強盜」不只一個,原文是多數字,指一群強盜而言。這些兇狠的強盜用三種可怕的動作,來對付這個獨行人。
一、剝去他的衣裳。使他赤身露體,羞恥畢露,如果到了晚上仍然無人救援,他將無法捱過寒冷的一夜。「剝去衣裳」可以預表基督徒因信稱義的「義袍」有了破損,失了信仰、失了屬靈的保護,假如無人扶助,使他復興,靈命便陷入半死狀態。
二、把他打個半死。原文是把他打傷以致於半死。強盜為何要打他?搶劫財物已足,何必傷害人命?是否此人身上只帶不多的金錢,不能滿足強盜眾人分贓的惡行?或此人從前與這些強盜有仇,所以他們報仇以至把他打至半死?或有其它原因使他們以「打人至於半死」來滿足他們的欲念。
基督徒在屬靈的生活上也時常可能受襲擊以至於半死。假如「身在教會,心在社會」,或過著兩副面孔的假冒偽善生活,不要以為很得意,總有一天會「上得山,多終過虎」,而遭受無法頂料的災難。
有些災難是從神的管教而來,有些則由自己製造而成。另外有些災難是由魔鬼攻擊而來。有時神許可我們「被剝奪」,為了要給我們深刻的教訓,使我們以後不敢再犯同樣錯誤,或使我們進入另一人生梯階。大衛與烏利亞之妻犯罪後,他們的兒子死去,大衛因此深切知道自己的罪而寫詩篇五十篇。但雅各所寵愛的兒子約瑟的新衣若不被兄長們剝去,他就不能接受埃及法老王所賞賜的宰相衣服。如果是自己生活有錯誤、罪行而被剝去外衣,蒙上羞恥,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有些人利用教會,同時深入社會,在教會中穿義袍,博取教會人士的賞識;在社會裡則穿屬世的衣裳,以爭取世人的擁護。但結果,往往是義袍被剝奪,主名受羞辱,世界榮華的衣服也隨之失去,以致在社會無名譽。一腳踏兩船,終必掉下深海。對於一隻眼開、一隻眼閉的「聰明人」的畸形生活,終必走上巴蘭的窮途。
三、丟下他走了。強盜群並沒有把他打個「全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他全死,問題容易解決,但他只有半死,許多麻煩便跟著來了。一個不生不死的基督徒在教會中是一個使人頭痛的人物,一個不冷不熱的基督徒給教會的精神負擔也非常重大。一個假冒偽善的信徒時常是其他真誠信徒的絆腳石。
強盜群把他「丟下」就走了。「丟下」以後,誰去處理「後事」?被丟下的人是非常可憐的,被人遺棄也是一樣?被人遺忘何嘗不是一樣的痛苦?一個基督徒遠離屬靈的環境到曠野去流蕩,無形中是一隻迷途的羔羊,魔鬼不會關懷他,只有傷害他。傳道人有時也懶得去關照他或找他回來,一般信徒也不會努力去援助一個在靈性上受到虧損的人。現在的時代是一個自私的時代,人們有太多的享受,既有太多的享受,便會太少的對別人表示關懷。
強盜群損害了他們之後,便走了。但他們還是要回來傷害另一個獨行人。魔鬼試探耶穌失敗後,不過是暫時離開祂,他還是要回來隨時尋找機會試探祂。
偶然有一個祭司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的。」
「祭司」是聖品人,是常住在高原上的耶路撒冷的聖徒,是一個與神很親近也與人很接近的中間人物。他們在講道時滿口愛心、憐恤、同情、互助。但是否能在生活上表彰這些動聽的名詞,則需要時間與事實去考驗及證明。
「祭司」如果是在聖殿按著班次供職的話,他不能到二十哩遠的耶利哥去,他的外出旅程只能是二千肘。為何這位祭司竟會「從這條路下來」呢?普通猶太人有下耶利哥去的自由與可能。祭司是絕無可能的。他為什麼也要「下」耶利哥去呢?難道他下耶利哥去的目的和這被打得半死的人一樣嗎?那是多麼可怕的一種行動!到底為什麼祭司也要下到那不潔、犯罪、名譽敗壞的耶利哥去呢?「偶然」!這位祭司偶然下去而已,並非天天,也非常常,他只是偶然想到一般俗人所想的、偶然犯了重大的錯誤、偶然也在屬世的炭火中取暖,就像那不認主的彼得一樣。「偶然」一次,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一次」犯罪,前功盡廢。一次錯誤,可能留下終生難以磨滅的痛苦。「鈸釘離牆容易,拔釘孔則非常困難」,而事實上己無可能。
祭司看見這被打個半死的人,「看見」,已經看見,親眼看見,但他並無動作,並未實行他在講道時所講的那些美麗動人的高尚名詞。他認為「宗教禮儀」比「社交禮貌」更重要,他「喜歡祭祀,缺乏憐恤」與何西阿所描寫的神心正相反。「神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 (太九13;何六6)。為要保持他嚴謹遵守摩西的律法之故,他寧願塞住他的憐憫之心。
這位祭司看見這路旁半死的人,可能對他教訓一番,或批評一頓,斥責數語,說:「因為他不愛神,所以遭受神的管教,罪有應得,不死已是大幸。」他覺得他可憐,但不可愛。
這位受傷者在痛苦呻吟中,他所急需的乃是「拯救」,不是「教導」。他不是需要講臺上的「愛心演詞」,乃是需要講臺下的「愛心行動」。任何人都會批評他人,就是愚蠢人也會這樣做。但是瞭解、同情與饒恕,則需要偉大的靈魂。不要在不幸的人面前述說自己的幸福,卻應借別人的痛苦,來糾正自己生活上的錯謬。別人的失敗,是自己可能失敗的「紅燈」警號。
這位祭司自己的心已經在耶利哥,那裡有空閒和愛心來救助這位受傷的人呢?一個傾向世界的人,只懂得愛世界。一個只顧自己的人,內心只充滿自私。有心犯
罪的人,便無心行善。他今天不肯救助這位耶利哥道上的受傷者,焉知他從耶利哥回來時,會不會同樣遭受強盜群的攻擊?那時他如果也變成半死的受傷者的話,他對路過的人又希望他們作什麼?一個不瞭解別人痛苦而不肯助人解除痛苦的人,他一定對自己不夠瞭解。而且將來自己遭受痛苦的時候,無法自拔。一個「傳道」而不實行「真道」的人,事實上與「強盜」只有一紙之隔。不肯救助受傷的人,無異站在強盜群中多給他一拳。自私的人,不單時常只顧自己的利益,同時也怱略了別人的利益。有些人永遠不肯分擔別人的痛苦,卻時常希望別人分擔他的痛苦。其實,一個不瞭解別人痛苦的自私者,也永遠不會有「喜樂」的享受。
「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講道容易,行道困難。對人虛偽的人,對神也不會真誠。失去一次愛心的行動,無異多一次殘忍的儲蓄。祭司從路的「那邊」過去了。是的,路有來回兩邊的。與一個有痛苦的人會面,是神給我們行善的良機。在陰間痛苦喊叫的那位財主,生前要行善,不必騎駱駝走到千里之外的遙遠地區,因為神把一個乞丐拉撒路放在他門口,行善最易。但那財主失卻愛心,結果他在陰間受苦是在「一邊」,拉撒路在亞伯拉罕懷中享福是在「另一邊」。人生的道路是「單程」的,一去不會再回來,所以當我們有機會行善的時候,應努力而為,行善並沒有功勞,乃是本份;但不行善者卻有罪,因為失了本份。
又有一個利未人
「又有一個利一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利未人」是準備做祭司的人,與祭司一樣也是聖品人。他是神所分別為聖,以服事神、幫助人為畢生任務的人。利未人沒有產業,耶和華神是他們的產業(申十八l—2)。他們不重視世物,單單仰望天上的主來供給。他們對世界輕看如雲煙,對屬世的享受也無動於衷,對屬靈的事十分勤謹。
可是,今天利未人也和祭司一樣,也要到耶利哥去。是什麼緣故呢?下文告訴我們,這利未人看見這受傷的人之後,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照樣」是一個多麼值得玩味的行動。有些人「照樣」行善,有些人則「照樣」行惡。「模仿」乃是人的天性。但模仿行惡則較莫仿行善客易而迅速得多。「行善學三年,行惡學三天。」抄襲罪惡,自古已然。兒女犯罪,是抄襲父母的。學生犯罪,是抄襲教師的。普通人犯罪,是抄襲鄰居或朋友的。信徒犯罪,可能是抄襲長老、執事的。
祭司可能暗中到耶利哥去,利未人則可能公開前往。有些人犯罪,並沒有想到深一層的意義,他的罪行會影響許多人,使許多人可能也模仿他的罪行而跌倒。不要以為一個人犯罪,只接受他一個人的刑罰。事實上,可能他也要擔當那些模仿他犯罪的人應受的刑罰,如果這個「可能」成為事實的話,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有些人抄襲別人的罪行或無愛心的行為,以為是一種享受,以為別人可以這樣做,為什麼我不能?其實這只是畸形的享受、不正常的生活,是危險的陷阱。還有人喜歡彼此抄襲,甚至共同模仿,有計劃的犯罪,以別人犯罪的行動為自己犯罪找掩護或安慰。
假如有人在橄欖山上碰見這個利未人,問他到那裡去,他不妨大聲說:「我到耶利哥去!」因為祭司敢去,我也敢。祭司所做的認為合理,我也可以做。我「照樣」做,如有後果,均由祭司負責。「祭司!你真害死人了!」是的,我們應謹言慎行,不單留給「他人」一個良好的模範,也要留給「後代」一個美好的見證。這利未人也無情地從那邊過去了,使那受傷的人流血更多,痛苦更大。利未人和祭司一樣,無異站在強盜群中又給他一拳,使他接近死亡邊緣。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
「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不相往來(約四9)互有仇恨,大家不聞不問,根本不可能有愛心互助。可是,主耶穌在這裡說的是「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惟有」二字表示祭司不願做的,他做了;利未人未去做的,他也做了。「惟有」他才肯救助這位受傷、垂死、待救的可憐人。
撒瑪利亞人為何會「行路來到那裡」呢?是不是也和祭司利未人一樣到耶利哥去呢?不是的,撒瑪利亞與猶太人不來往,是不到猶太人的城市耶利哥去的,他們只是南下到埃及去,或北上到敘利亞去做生意。他路經此處,可能要到埃及去,可能他是時常由此南下路經此處的商人。
這人也看見那受傷而垂死的人,他的眼睛所見的與祭司及利未人並無分別。他們眼前所擺尷滲f人也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乃是此人流血更多,痛苦更甚,希望更少。因為自己的同胞和自己的宗教領袖也不理會他,而撒瑪利亞人是仇敵,怎會救他?恐怕他會趁機會把他打個「全死」,了結此生。
可是,這位幾乎絕望的受傷者,閉著眼睛等候死亡來臨之際,這位撒瑪利亞人竟然下了牲口,向他走近,仔細打量,然後顯出七種行動:
一 、勤了慈心。人人都有慈心,但不是人人肯動慈心。動了慈心的結果,是要付出一些或大或小的代價的。有些人一生都只是「受」,卻永遠不肯「施」。他們以為「施」是損失,「受」是有福。但主耶穌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一語,是用天上的看法來判斷世人的行動,「施」是更大的接受,更大的福氣。
二、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油用以滋潤,酒用以止痛。油與酒預表聖靈的安慰與能力。正如神用雲柱火柱、帶領及保護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也像好牧人用杖也用竿來牧養及保護群羊一般。
三、包裹好了。「傷」是很難看的,只有做強盜的人才製造傷口,但有愛心的人則以包裹傷口為己任。惡人喜歡暴露他人的短處,有愛心的人則凡事包容。使人傷心是不難的,但使人心靈傷口痊癒則是一件艱巨的責任。發怒傷害人「心」,亦傷害己「肝」。捏告壞話譭謗他人,使人心傷,則非以後三言兩語的安慰以彌補他的損失。包裹需要謹慎和耐心,才能完成任務。
四、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扶起」不是「壓下」,「扶助」不是「壓迫」,「使人復興」不是「使人跌倒」。有些人喜歡別人被壓下,自己抬頭。有些人喜歡別人降為卑,自己得以升為高,但有愛心的人則以扶起別人為快樂之本。別人高升,自己與他一同感恩。別人降卑,自己與他一同歎息。偉大的領袖是以提拔後輩為重任。屬靈的基督徒亦以幫助別人靈命長進為己責。
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自己走路護送著前行,這是另一種的犧牲。那只毛驢也盡了愛心的本份,與主人一同愛護這個受傷的人。如果動物也有愛心,人如無愛心,則人不如動物了。那只毛驢也許會覺得詫異,何以今天會背著一個素不相識的受傷者?主人為何自己要步行與毛驢一樣?神安排我們各人的任務不同,但要忠心去做,均能榮神益人。即使盡一點「毛驢式」的本份也無妨。合作是重要的功課,合作能完成更重大的任務。
五、帶到店裹去照應他。「帶領」不是「趕走」,帶領人有目的地的逐步前進,使他獲得棲身及療養之所。帶領是需長期的忍耐、真誠的愛心,帶領朋友信主也是這樣。帶到店裡去是需要走一段路程的,帶領人靈性復興也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目的。不斷的代禱,時常以鼓勵與安慰,真誠的關懷,是不可或缺的。
六、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愛是犧牲不是享受。這有愛心的撒瑪利亞人不只拿出油和酒來救助傷者,同時也要犧牲金錢來照應。愛是「無我」而不自私,為有需要幫助的人而用一些金錢;他人有所享受,而自己則有更高的享受。亞伯拉罕蒙神的福,是一種享受;但他能使萬人得福,則是更高的享受。
「二錢銀子」,有許多靈意的解釋,有人比方是舊約與新約聖經,有人比方是洗禮和聖餐,又有人比方是信心和愛心。「店」——預表教會,「交給店主」——預表交給教會的負責人,這是很重要的合作。交給店主是一種有關靈魂的重要交托,店主必須與那撒瑪利亞人一樣有愛心,才能「照應」他,否則前功盡廢。這店主也必須忠心照應,才能使這受傷的人完全康復,因為撒瑪利亞還要回來。
七、還要回來。這撒瑪利亞人可以預表主耶穌,是從另一個國家、從天上來的,祂來世的目的是救人,不論他是什麼人,在祂心目中並無種族,階級、背景、或任何「人為的界限」之分。一個人受了傷,便是使神的形像受了虧損,而救助他人乃是使神心滿意足之舉。
「祂還要回來」,是的,主耶穌還要回來,而且不久就要回來了。這人的愛心是創始成終的。主耶穌也沒有忘記祂所拯救的一切信徒,祂一定要回來,完成祂的救贖。
祂說:「我回來必還你」。是的,主耶穌再來時,也要賞賜一切忠於所托的傳道人和一切為主勞苦的聖徒。我們事奉主,並非為賞賜,乃是為愛主,但賞賜是一定有的,它只是忠心工作的結果,並非目的。
這受傷的人雖然在牛路上受了重傷,但值得為他慶倖的乃是他並沒有到達耶利哥去。相信他在那店中獲得康復之後,一定會重回耶路撒冷,重新做人,與一切虔誠事主的弟兄姐妹一同在聖殿中事主,不敢再作打算到耶利哥去。別人一起到耶利哥,他可能成為驚弓之鳥。「主啊,莫題往事,但願今後時常高居耶路撒冷,與神同行,與主同心,與聖靈同工,完成一生的使命」。
耶穌說這故事是因為有一位律法師試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事前耶穌會回答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
愛有三種
「愛人為己」,是自私的愛。
「愛人已己」,是摩西律法時代的愛。
「愛人捨己」,是主耶穌的愛,是新約時代的「愛觀」。
這撒瑪利亞人犧牲自己的時間、精神、物質與金錢來愛護那受傷的人,是愛人捨己的偉大行動,也是他的真鄰舍。「鄰舍」的廣泛意義並非住在自己隔鄰的人,乃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自己所看見的人,只要有需要,便應視之為鄰舍,拿出愛心,予以援助。
「你去照樣行罷」(路十37)!今天我們的任務,不只是聽道,乃是要行道;不是要講道,乃是要實行而會證實所講的道;不是勸別人如此做,乃是要以身作則去行。那位律法師是否去實行,不得而知,但歷代許多聖徒已經實行愛人捨己,且留下偉大的模範,在這些偉大的模範中,希望你也在其中。
下耶利哥去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7節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泠下耶利哥去
㈠「下」字是「墜落」「失敗」「跌倒」的意思:約拿違背神旨意不肯往尼尼微城去,「下」到約帕搭船,又從船上「下」到艙底,甚至躺下,臥下沉睡了,索性什麼都不知道,以為不順服神可以怡然自得。
㈡信徒靈性走下坡的原因:耶利哥是一大威脅,原文耶利哥是香得很的意思,它預表世界,魔鬼是世界的王,牠放出迷惑人的香味,叫人「墜落」「失敗」「跌倒」而不能自覺,比早世紀魔鬼利用羅馬的屠刀獅子等等逼害信徒的詭計還要可怕。
㈢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靈意的解說,因為他厭倦耶路撒冷逾越節、除酵節、初熟節、五旬節等的節期生活,被耶利哥的味道所激動,如同許多信徒厭倦禮拜、查經、禱告、傳福音等的教會生活,被世界的奢華所迷惑,如同保羅感歎底馬因貪愛世界,而往帖撒羅尼迦去了。
落在強盜手中
㈠惡人所設的計謀是要你落在他的圈套中,魔鬼所放的香氣是要你落在牠的陷坑中,所以主在客西馬尼勸告門徒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可惜彼得等肉體軟弱睡著了,以致牧人被擊打,羊群就分散了,甚至彼得在俾女面前站立不住,三次不認耶穌。
㈡強盜的作為是在耶路撒冷外面,偏僻黑暗才是牠的範圍,魔鬼的作為是在基督外面(約十四30)。魔鬼在耶穌裡面是毫無所有,照樣信徒在基督裡面,魔鬼也毫無所有。所以魔鬼要傷害信徒只有先引誘他離開基督而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去。
㈢強盜對付那個人的次序是先剝後打,剝去人身上的武器,才能任所欲為。哥林多後書十章3節提到信徒有爭戰的兵器;詩篇一一九篇11節,神的話是抵擋罪惡的兵器;出埃及記十七章11節,摩西舉手是禱告的意思,禱告就可以得勝。強盜要先剝掉那人的槍和刀,照樣也要先剝掉信徒的讀經和禱告,如果一個信徒不讀經和禱告,就必要落在魔鬼的手中,並要被打得半死。
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到那裡,看見了就動了慈心
㈠約翰福音八章 節猶太人鄙視撒瑪利亞人,耶穌卻以撒瑪利亞人預表祂自己,以賽亞預言說祂像根出於乾地,祂佳形在美容叫人羡慕祂,保羅說祂存心謙卑,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下。這個撒瑪利亞人——耶穌,祂在天上就動了慈心,所以來到這個卑微的世界,以前你失喪偏行,祂尋求過你,現在你下耶利哥「墜落」「失敗」「跌倒」祂仍來尋找你。
㈡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到那裡。到那裡呢?多馬不信主復活,主到他那裡,要多馬伸手來采祂的釘痕、摸祂的肋旁;彼得三次不認主,正在懊惱羞愧痛苦時,就在耶穌復活的早晨,耶穌要馬利亞去通知門徒和彼得,祂特別提起彼得,因為彼得特別傷心可憐,弟兄姊妹們你也特別傷心可憐嗎?感謝主祂今天就要行路到你這裡來。
㈢祂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油預表聖靈——祂來安慰為罪傷心可憐的人,神是愛,祂雖恨惡罪惡,但是祂愛罪人。酒預表寶血——血有潔淨的力量,我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你有罪嗎?聖靈要感動安慰你,寶血要除淨遮蓋你,只要你帶著血,只管坦然無懼到神的面前來。
我必回來還你
㈠帶到客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兩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客店預表教會。主尋找失喪的人把他安置在教會,兩錢銀子預表神的恩賜,使教會有能力來照應羊群。所以凡信徒都當固定在你所在的教會,因為神的恩賜已在教會裡面。
㈡祂要回來(徒一11),祂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所以大家務必要儆醒禱告,別讓耶利哥的香氣迷惑了你。
你去照樣行吧!
信人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7節
神要我們人去作的事情,祂都定規得有一定的樣式。只要人去照樣行就是了。神吩咐挪亞造方舟,把所要用的木材,以及長寬的尺寸、如何造法等等,都詳詳細細地告訴了挪亞。挪亞惟一討神喜歡的地方,就是:「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樣行了」
(創六22)。神吩咐摩西說:「製造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樣式」(出廿五9)。摩西把神所賜給他的兩個法版摔之後,神吩咐他說:「你要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你摔碎的那版一樣」 (出卅四1)。由此可見神定規的樣式,是何等的要緊,人是不可以隨意更改的,必須照樣行,才合乎祂的心意。
感謝神,到了新約時代,祂要我們照著行的樣式,更美更活了。祂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成為人的樣式,好叫我們照著耶穌基督的樣式行。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十一29)保羅說:「所以我們借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一樣」(羅六4)。
有些事,世人不明白,不知道怎樣去行,主也指示他的樣式。例如主告訴律法師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先把撒瑪利亞人照應一個被強盜打傷的人的故事講給他聽。然後對他說:「你去照樣行罷!」(路十30—37)但願主所吩咐我的一切話,都照樣去行就好了。
冒險的撒瑪利亞人 餘裕義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7節
有許多事情是我們做了,想了,便是犯罪。譬如殺人、偷劫、姦淫,或嫉妒、貪心、淫念,這些有形的意識或無形的意識是耶穌所說關於罪的一面性。
這裡我們再來更徹底的思想關於罪的另一面,就是有許多事情是我們沒有去做,沒有去想也算犯罪。換言之,基督徒是活在「債」的生活中。保羅在羅馬書一章14節說:「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並且更迫切的說:「我若沒有傳,就有災禍」,其意即此。我們基督徒有三種債,沒有實行便是虧欠神。一、對神方面:要有榮耀債(羅三23)。二、對人方面:要有福音債(羅一14)。三、對信徒方面:要有愛心債(羅十三8)。所以基督徒的這三種債構成了輝煌的金字塔,不能缺少任何一面。
耶穌基督與保羅所給我們對罪的觀念,是很堅定、肯定、絕對的;若不行善,便是屬惡。沒有人能站在善與惡之間。特別基督徒不可想:我若不違法、安居樂業、憑良心做事。世俗不管,這樣我就是標準的基督徒吧!」,這種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極思想,保羅要對他說:「你有罪了」。
耶穌設一個比喻說:「有一個猶太人從耶路撒冷要往耶利哥去,在途中遭遇強盜,強盜將他所有的東酉、衣服搶光,並且打個半死。巧然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經過,看見了就從別路走過。不過,又有一個利未人從那條路經過,看見了也是這樣。唯獨最後有一個撒瑪利亞人經過,撒瑪利亞人的祖先與猶太人的祖先是冤家仇人。但是,他看見了那種可憐的場面,耶穌說:「他就動了慈心,上前去救他」。由這段短短的比喻,有人說這是文學上最簡單、明瞭,最能表明愛的故事。
我們讀後,會覺得耶穌對這三種人,並沒有特別的誇講撒瑪利亞人,也沒有特別指責祭司、利未人。然而耶穌卻說:「這二個人不是那受傷者的鄰居」之意義為何?其罪在那裡?
我感覺耶穌說:「撒瑪利亞人見了就動慈心」,那麼難道祭司、利未人就沒動慈心嗎?耶穌是稱讚撒瑪利亞人的慈心嗎?我想不是!我相信祭司、利未人見了半死的慘狀也同樣會動慈心、憐憫。然而最大的區別是撒瑪利亞人「上前去」,祭司、利未人「從別路而過」。一面是勇敢、冒險去負起良心的債,一面是逃避良心的債。
諸位,耶穌與保羅所給我們對罪的觀念是不行善便是惡,這就是祭司,利末人的罪狀。
現在我們再進一步來想,為什麼祭司、利未人不去救那個半死的人呢?為什麼他們要逃避良心的債呢?是的,也許他們二人不像撒瑪利亞人有帶著酒與油能替傷者消毒,也許他們二人沒有驢能讓傷者騎,也許他們二人正有重大的任務,要趕時間。
對於這個問題,這裡我要特別與各位來對照在今日的社會所產生一個相同性質的問題,就是為何人有時愛行善,想行善,但是又不肯行善呢?當然這是個人本身意志不足夠,但是,我想有時並不單是這個因素。反面來說:受幫助的人竟以不祥的反應,態度而來對待幫助的人。臺灣有句俗語:「好心被雷吻」像類似的情形,使那些想行善的人不敢去幫助人,不敢做好人。
讀者文摘中,美國近代的醫生發表一項令人痛心的事實,就是「醫生為何不肯行善」,醫生的天職就是救人、慈善為業,但是現代的醫生有時見了要死或受傷的人,卻不去救他,不要去負那種自討苦吃的債。這是醫生沒道德沒良心嗎?
有一個女孩子與母親在加里福尼亞公園裡散步,不慎摔斷上臂。在旁邊恰巧有一個醫生,他就馬上用木板將斷臂固定,然後吩咐母親立刻途到醫院去處理。可是她的母親並未照著醫生的吩咐,致使以後上臂不能完全,結果這位母親反而控告醫生。此醫生不僅沒拿病人分文,而且所得到的,是法庭的紅單,判決賠一萬元。在那篇文章中寫著:「今日慈悲為懷的人,若沒有法律的保障,竟不敢止步為不幸的路人施救。」
像這樣的事實,致使醫生不敢去做好人。所以加里福尼亞州的醫生、議員為著要繼續幫助人,設立一條法規來保障那些行善的醫生:「凡領有執照的人,在出事場所,善意為人急救者,不得因施救中之行為與不行為,而負擔任何民事上之損害賠償」。所以形成要救人也得有營業證,要幫助人也得有許可證的悲劇。
我們一般人也常遇上親戚、朋友要我們幫他蓋保證章,在那時,不蓋又很同情他,可是,一旦蓋下去有時連自己也得破產。
由這些事實,使我們覺得現代的道德已經走上極可怕的地步。那麼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基督徒要如何面對處境呢?
結論而言:有許多事情我們沒有做,就是犯罪;然而當你要實行,卻有一個不利的反應在阻礙,在這二個困難之中,我們如何去選擇呢?耶穌從這個比喻中告訴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上前去」,不是「從別而過」,負起良心的債。學習撒瑪利亞人冒險救人,不管強盜是否再度出現。
今日的基督徒只有成為冒險的好人,社會,國際始能安寧。這是基督徒不得不負的使命。
對未信者的交通 莫根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7節
今日教會所遭遇的乃地獄為敵人。做傳道的事工,無論何地都會遇到反對。尤其是現時世界,人都違背神離棄了神。另外一些非常敬虔的人,但可惜與偶像行淫,不知真正的神與唯一的救主。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乃如何傳道給未信者,以及如何傳福音給宗教上持偏見的人,如印度教、回教或佛教信徒。
一 、禱告:
禱告乃是與神的交陪,神與我們交通,會將祂的旨意通過我們的祈禱告訴我們。在傳福音給未信者的工作上,祈禱是首要的。保羅常要求各地信徒為他禱告,傳教者的工作成功與否,常依靠著信徒們的代禱。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替百姓祈求神的赦免,這個代禱感動了一位強盜的心,使他認罪悔改而得救。司提反臨死的禱告不知感動好多人,但最少使保羅痛悔其作為。
常常我們不知道我們禱告的結果如何,但我們當不灰心以絕對信賴神的心來替許多未信的朋友禱告。有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傳道給人,但最少我們能為他祈禱。
我們要常鼓勵信徒禱告,特別為未信者代禱。
二、傳福音給他們:
我們要清楚地宣傳主耶穌的人格、死與復活,可供人來相信完全的福音。我們不是要講人生哲學,或者是我們的田想、經驗。我們只要傳主耶穌的福音。
三、要為會外者解決他們的需要:
主耶穌在世時,可說沒有人像祂那樣關心人、幫助人。祂非常關心人的需要,使瞎眼得看見,使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四18)。我們對未信者的傳道也一定要包括這種關心與愛。請看主所說「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假如像祭司或利未人的態度,我們的傳福音只是空洞的抽象觀念而已。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約十三35)。這位撒瑪利亞人的關心與幫助是很徹底的,不惜他的時間與金錢來解決這位元需要的人。基督教的工人與信徒都要如此關心未信者的需要。你是否不關心而走?是否靜靜而坐視?是否關心而助之?
耶利哥的三個人 傅樸庵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7節;十八章35節;十九章10節
我們剛剛所讀的三處聖經,可以看見世界事物所加給神兒女的各種情彤,或者說是屬地事物影響基督徒的另一面。這三處聖經特別提到耶利哥這個地方。主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十章所講的,到底是一個故事呢,或者是一個比方,我們不太知道;主耶穌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在中途遇見一個強盜,把他的衣裳剝去而且被打個半死。在路加福音十八章十九章同樣又提到兩件關於耶利哥的事。一件是有一個瞎子在耶利哥的城外,他蒙主開了他的眼睛,就跟隨了耶穌。到十九章記載一位元稅吏長撒該,他是在耶利哥城作稅吏長,後來蒙受主的救恩,為主作了很好的見證。現在我們把這三個人放在一起交通一下。
耶利哥的歷史
耶利哥這地名的意義乃「花香之城」,這城位於約但河旁邊,地勢非常低窪,在海拔下七百五十公尺。而耶路撒冷是在海拔二千四百公尺的高原上。耶利哥的氣候溫暖,很適宜各種花木的生長,其中最出名的是玫瑰花,可能媲美現在的巴黎——花都。
同時,我們每提到耶利哥,自然會回憶它以往的歷史故事。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經過約但,要進入迦南美地的時候,第一個面臨的大城就是耶利哥。從人類意識看,這一次以色列人攻城的戰術,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當時約書亞從神那裡接受的命令,是攻城不用槍、不用任何的武器和兵力;乃要祭司們抬著約櫃,吹著號角繞城七天。第一天到第六天,都是繞城一周,到了第七天,他們要繞城七周,然後大家一齊大聲呼喊,城就倒塌。這耶利哥乃表明一個人要進入基督豐滿所面臨的頭一個阻礙,而除掉這個阻礙,不是靠人的血氣,乃是在乎信心以及多方的禱告。
新約聖經中這三處有關耶利哥的事,正說出今天的基督徒,對於屬地事物,或世界的三種型態。象徵意思
什麼是耶利哥?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指屬地的榮華、物質的享樂和世界的吸引。凡屬人的誇耀,和在主以外的一切喜愛,也都是耶利哥所代表的。剛才所讀的約翰一書中所說:世界和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這些就是基督徒進入屬靈豐滿的大阻礙。
仇敵不變的詭計
有人說,我不愛世界。有人說,世界霸佔不了我。也有人說,屬世的事算不了什麼。我想,說這樣話的人因該小心,我們不要忘記,撒但會用這些原則的東西,破壞了人類的始祖,也試探過主耶穌。撒但首先在亞當身上用這個方法,且成功了。所以當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前,撒但也照樣用過去所成功的方法來試探耶穌;然而,主耶穌沒有中牠的詭計,主耶穌得勝了。我們千萬要記住,雖然主耶穌得勝了,可是撒但的詭計,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放鬆。有人說,加拉太書五章、六章明明說: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同肉體的邪情私欲一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今天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不錯,這些是客觀的事實,基督的救恩實在是替我們完全的解決了這些難處。不過,照著主觀的經歷來說:我們還沒有成就到像使徒保羅一樣的地步。我們身上,還有許多對屬地的吸引和物質的霸佔。
頭一個人的動機與後果
第一個人由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在半路上給強盜打得半死。聖經記載他下到耶利哥,不但是說明一個人的所在地方遷移,同時也指出屬靈的走下坡。這個人為什麼要下耶利哥去,而不停留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乃是平安的居所,鞏固的根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屬靈根基的地方。但,這一個人,可能不習慣此地的乾燥,而且冬天又是寒冷。於是他傾向那氣候溫和花香鳥語的耶利哥城。當他走下坡路的時候,在中途出了意外,遇著強盜,而且把他打個半死。他原想下耶利哥去享受世界物質的安樂,不但目的沒有達到,反而換來遍體鱗傷,倒在路上;既不能回耶路撒冷,又無法向前去……,連他僅有的蔽身衣裳也被剝光了。這件事給我們看見,在今日像這樣的基督徒很多。有人覺得,這裡的聚會,這樣的禱告、讀經,每年如此,委實枯燥乏味。因此他的心逐漸偏向世界,當他帶著滿懷興奮和希望到世界裡去的時候,在半路上遇著強盜,打得他焦頭爛額,不單只財物損失,身體也受了虧損,這時他進退兩難。他的衣裳——基督徒的義行,也給強盜剝光了。
第二個人的轉變
第二個人名叫撒該,他在耶利哥城作稅吏長。他是一個財主,他有錢有勢。但,在主的眼光看來,他是一個失喪的人,那一天,他心裡想要看看耶穌。因著自己身量很矮,於是爬上一棵桑樹去看主耶穌。主耶穌來到那裡,抬頭一看,並呼喚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當撒該遇見主以後,他的光景改變了,他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分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他所以如此行,因為接待耶穌而歡歡喜喜。這種歡喜是他從前作稅吏長、作財主時所沒有嘗到過的。
第三個人的選擇
第三個人是耶利哥城外的一個瞎子。這個瞎子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的耳朵很敏銳,我們相信,這瞎子經常在耶利哥出進,卻從未看到美麗的風景,可是他的嗅覺,一定聞得到花的馨香。那一天他遇見主,主耶穌開了他的眼睛,他所看見的耶穌是形容枯乾,沒有佳形美容。另外他又看見這花香之城的美麗,這兩種不同的景象,同時進入他的眼底。聖經告訴我們,這個被開了眼睛的人,並沒有因貪愛耶利哥那屬地的景色,他惟揀選跟隨耶穌。在十八章說:這個瞎子眼睛被開了以後就跟隨主耶穌。到十九章主耶穌進耶利哥城,這個瞎子也踉隨著。同樣是進耶利哥,但卻因著跟隨主去,和照著自己的意思去而呈現完全不同的結果。如今他是順服在主救恩的引領之下,去走每一步路的。
由以上這三種不同型態的人,說出基督徒的三種光景,第一個人,說出基督徒有人想貪愛世界,反而遭受擊打、受管教。第二個人撒該,他已經在世界裡擁有許多美好的物質享受,而且在事業前途上,也有美好亨通的表現。然而他因為得著主,反而覺得世界這些名利富有,並不能滿足他靈裡面的需要。所以他願意付出代價,完完全全的接待主耶穌。至於後面這一個瞎子,我覺得更寶貴。當他眼睛被開了之後,他看到的光景是滿眼繽紛,令人目光瞭亂的各種美景;同時他也有自由揀選愛往那裡就可以到那裡。但是他並沒有揀選愛世界,寧可揀選跟隨主耶穌。
當耶穌開啟他眼睛之後,站在他眼前的不過是一位卑微的拿撒勒人,無佳形美容,人看見祂,也不尊重祂。但這個瞎子竟揀選主耶穌,最後他在主裡面,一樣享受了神創造的美好。若有人想貪愛世界而得不著,到頭換來神的管教,這樣的人,我們該引為借鏡,不要像那個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的人。第二,如果主安排我們有很好的物質享用,這些物質不應該成為我們的霸佔,因為這些東西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樂。我們慮該像撒該一樣,歡歡喜喜的接待主。不然,就是有名利、有財富,終究不過是一個失喪的人。未了,那個眼睛被開啟的瞎子,他以跟隨主為最智慧的揀選——跟隨主的道路。
早晨將這一點交通給弟兄姊妹,請問我們生活在那一種型態裡面?也許有人正想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也許有人今天正像撒該一樣,很願意撇下一切為著主。我們更盼望有人像那一個瞎子一樣,他的眼睛一被主開啟,就有一個智慧的揀選——不揀選世界,惟揀選跟隨主耶穌。
我們應該以第一個型態的人為儆戒、為鑒戒,並揀選第二第三兩種型態的生活及道路。
傳道與日常生活 鄭泉聲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7節
復活的主升天時向門徒說:「往普天下傳福音,給萬民聽」。此句乃是要求每個信者心中的態度,要和主相符合,即「神愛世人」。這段經文,是播送一位好的撒馬利亞人憐憫及愛一位受傷的鄰居猶太人;故事中這兩位主角人物之關係本有「對敵」的仇視存在,所以照理他不應該、也不必要去照顧這位猶太人。傳道生活就是關心所需要拯救的人。以下分為三點來,共同思考主所設這個比喻的重點與我們日常生活之關係:
一、傳道生活不分種族:當今社會的觀念,「若沒有報酬,人往往不會去做」,然而他(撒瑪利亞人)竟然去照顧這位猶太人,且不以他是猶太人而敵對來相待。如此看來,他並沒有想得到「傳統觀念的報酬」,反而在他心中只有需要拯救的人,而非想得「報酬」。假使基督徒有貧賤富貴種族地位的思想差異之觀念,就無法「行」傳道的工作,在主的眼裡,傳道拯救的物件是人,不應有「種族的歧視」。今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學習這位好的撒瑪利亞人,因為人都是由神所創造的,保羅在羅馬書一章14及三章29人這兩節經文乃是今日我們強調傳福音應有的態度——關心「需要拯救的人」。
二、傳道生活不分時間:故事的第二段是描述祭司及利未人這兩種人物,他們是代表信神、敬拜神的人,但在這日(指休假日)並沒有將「愛神」的「行動」表現出來。主所強調的中心,即「傳道拯救人」是不分時間、日期、沒有「平常日」及「安息日」之分,因為一切的時間都是神所管,屬於主的,但人常常將其與生活分開;一部份做神的工作時間,一部份做自己的事之時間,就好像是「錢」有兩個面,單使用一面則無價值,而需兩面合併使用才有效。故今日我們不應有傳道日之分,經上教訓我們「生活即傳道;傳道即生活」,我們更應將生活中的全部時間獻給神使用,則我們更能與主相通接連一體,愛神所愛的人(路十27),基督徒所有的時間乃是為榮神益人,在基督徒日常生活中,傳道的責任是沒有「假日」的。
三、傳道生活不分地點:耶利哥是繁榮的城市,但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這段路卻是強盜常出現及緊張危險的道路。所以主的比喻乃是教訓我們:從敬拜神的耶路撒冷聖地出來,到日常生活的地方「耶利哥城」,即所謂的「耶利哥的道路」。今日我們聚集做禮拜與主交通,並和信徒交往聯繫,追求在主內的平安,從主裡得到力量及信徒間的安慰鼓勵,但踏出教堂進入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好像走「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道路。今日的生活正如故事申的內容,猶如是在奪去我們的自尊心及仰望神的心。由於人與人之關係已經喪失,失去了整體性的生活而成為孤單者;雖然生活富裕且享受好,但內心則愈顯得孤單、悲慘。此段經文乃是在應驗今日社會的一般生活,「強盜出現,剝去一切且又打個半死」,人的名譽、尊嚴被奪走,「壞的」出現乃是要攻擊強奪我們的靈魂。今日社會充滿罪惡,更使人離開神,而踏入罪惡的路。
如此看來,「傳道」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所發生;即便用你的手、腳、腦,在你的職業上、學業上,表現出所應該做的事。因此我們要誠實承認是耶穌的學生,高興承擔主的命令:「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叫眾人來做我的門徒」。去重新衡量我們的日常生活到底做了多少傳道的工作:耶穌所講比喻的結論說:「你去照樣行罷」(路十37)。願主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行傳福音、拯救人的工作。
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俞雅各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 節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這惻隱之心是什麼呢?就是憐憫人的心。這心是個人生性就有的,也就是個人應當盡的本份。所以孟子說:「見孺子將入于井而救之者。非內交其父母也。非要譽於鄉黨也」。就是這意思。會讀路加福音書,記著耶穌的比喻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憐憫一個遇盜被傷的人,證明他愛鄰如己的話。初初讀到這裡,以為這不過是個人的生性,每個人應當盡的本份罷了。若細細查考他的用心,就顯出這樣的善是很大的,這樣的愛是很好的。為什麼呢?因為撒瑪利亞人若是與那人同伴行走,那人遇難的時候,撒瑪利亞人救他,則不足為奇。若撒瑪利亞人因與那人有親有故而救他,則也不足為裔。若別人都未有見那人受傷,惟撒瑪利亞人獨見,更不足為奇。身為祭司的人,是有救人的責任,應當抱著仁愛的心,然而他看見那受傷的人卻不顧。而利未人是與那受傷的人同族同鄰里,看見他,竟也就不顧,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唯獨這撒瑪利亞人本是與猶太人不和的,見了這受傷的人,卻動了慈心,而上前看了。就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給他包裹好,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自己將起行的時候,又托店主替他照應,直到那受傷的人強健才罷手。若個人都是有惻隱之心的,為什麼有些可憐人的又不體恤人呢?有些想體恤人的人又不能施濟呢?有些起頭施濟的人後來卻又不施濟了呢?誰能像撒瑪利亞人這樣嗎?所以耶穌把他引來教訓眾人,作為後人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榜樣。現今陷在罪惡裡的人不計其數,被魔鬼傷害的也不計其數。試看那些常跑到花船妓館的人、昏迷在奸邪賭博中的人、吸煙喝酒的人、迎神賽會好巫信鬼的人,這些人都是害社會害國家的。無論長街路上,城市鄉村,那一處沒有這樣的人呢?這樣的人好比身還未會傷,心卻已經傷了。肉體雖然未曾死,靈魂已經是死了。比起那遇盜被傷的人,豈不是一樣嗎?這麼慘的事,我們看見了沒有?或者看見了,卻不顧嗎?或者看見了卻不體恤嗎?若是這樣,請學撒瑪利亞人。把撒瑪利亞人的心為自己的心,照著他的方法去行。那麼,就可以無窮無盡的救世濟人了。
㈠醫治他的傷處:看見他的傷痕就體恤他,體恤他就醫治他。從前基督救人,或是醫治人的病,或是與人趕鬼,或是赦免人的罪。如今世人的傷,就是罪惡。我們沒有別的法子救他,惟獨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道理,挽回他們的心,叫他們悔改歸主。那麼,他們的傷就醫好了,他們的死就活了。這是救人第一步的工夫。
㈡牲口給他騎:查考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是崎嶇不平,很難走的。走這條路的人,不是騎牲口絕對無法行走。那撒瑪利亞人只有一匹牲口,給了那位受傷的人騎上,自己就不能騎了。惟獨他的仁愛大,情願自己受艱難忍困苦。基督抱著愛世人的主義,所以肯捨身在十字架上。我們為基督門徒的,也應當犧牲自己的性命財產,用來救濟世人。耶穌說:「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舍去。」(太十8)所以救人的人,既然引人悔改了,就要更加盡心盡力,莫吝惜自己所有的,用來輔助他。這是救人的第二步工夫。
㈢引他到旅店裡:傷者的傷處已經得醫治了,又得牲口騎上了。倘若沒有住的地方,就是未曾盡完體恤他的心。因為路上的風波是不定的,往返都不容易,這樣的辛苦。不是懦弱無力的人能支持的。如果路上有不測的禍,豈不是前功盡棄嗎?所以引他到店裡照應他。撒瑪利亞人是這樣的用心。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約十16)。這羊圈明明是指教會。救人的人已經引他悔改了,且又捨棄自己所有的去輔助他了。除此之外,更要加緊輔助他進教會,受教會的聖禮。同為一個圈裡的羊,才可以免掉饑寒的憂愁,免掉盜賊惡獸的迫害。這是救人第三步的功夫。
㈣託付店主照應:因自己有事將要出去,若想日日的在旁邊左右伺候,是不能的。就把銀錢為費,托店主照應他,使他復原。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主叫他生長,救人的人引他悔改了。捨棄所有的輔助他,引他進聖會了。這都是栽種澆灌的功夫。更有緊要的,就是倚靠聖靈的大力,上主的大能,耶穌的恩典。我惟有替他禱告,使他結果成聖。這是救人的第四步工夫。
哎!撒瑪利亞人的心,真是好。看見了就體恤他,就醫治他,就把自己的牲口給他騎,又託付店主替他照顧。雖然說憐憫人的心,人都是有的。但是那個人能像他這樣呢?所以耶穌用此來做比喻,給愛鄰舍的人為榜樣。我想我基督的道是抱持仁愛主意,我們身為基督徒的人是擔負著救人的責任。我們已經得著了耶穌的愛、上主的恩。那些被打傷幾近死的人,很多已擺在我們眼前。我們若坐視不救,豈不是把耶穌的愛、上主的恩,一總化為灰塵,付諸東流去了。我們忍心不忍心呢?耶穌對教法師說:你去照這樣行。我們也得照這樣行!
你去照樣行罷! 陳慧如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7節
第五屆亞洲基督徒婦女大會今年的主題是「你去照樣行罷!」這句話是主耶穌對教律法的先生所講的。因為律法師試探耶穌說他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那時耶穌以好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教訓他並問他說,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律法師說,那憐憫他的那位人。那時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行罷!」
「愛」是動力,是實際行動:心到、腳到、手也要到。愛不是理論、不是知識、愛是活生生的動力、愛需要具體化,主耶穌基督就是神的愛的「具體表現」。
我常這樣想,神差她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臨到世界,拯救世界,神命令祂獨生子說:「你去,照樣我的旨意行罷!」正符合這主題。主耶穌順服了神的命令,果然道成肉身臨到世界並照樣行了,祂先做榜樣給我們,要我們效法祂。
亞洲婦女大會是亞洲各國代表在每四年聚集一次,靜聽神的聲音、學習神的話語、討論神的話,分享神的話、一起生活、一起交誼、一起祈禱,是共同的聚會。一九五八年是第一屆,地點在香港,主題是「來、看,去,說」,第二屆在泰國曼谷舉行,主題是「撒你的稱到更深處」,第三屆是在日本東京,主題是:「住在我裡面」,第四屆在印尼,主題是:「誰是我的鄰舍」。這些主題大多是強調動態的信仰。在大會中的行程安排是:早上查經、查經討論,下午則演講、演講討論,晚上有文化節目及交誼、晚禱會,內容極其豐富。大會有一徽章是祈禱的環,中間是小環,有一美麗的花,代表基督的香味,要每一婦女發出基督的香味。神的靈運行于每個人心中,而外面的環代表世界,以祈禱的手相連,象徵全世界婦女老幼皆有合一的禱告,有事奉、交誼、傳道及奉獻。不僅只是婦女,連男人也應參與這祈禱的圈。
會中特別討論一些關於今日婦女的問題、在演變的世界中基督徒該如何保持完美的人格,在國際上、政治上、社會上、經濟上,變化中的世界,身為一位基督徒如何做負責的公民?教會當如何組織各種活動為社會來服務?變化中的家庭以及家庭功能的破壞要如何重建?基督徒對社會問題的理解,家庭有何形態?……等等,大家討論非常熱烈。
今日的婦女地位不斷提高,但是,最重要的是婦女須不斷地再教育。由於家庭的牽絆,往往影響了婦女對社會的服務及與種的交通,在大會中一起生活、思想、交通及分享,可以體會到今日的婦女已不止于廚房,應踏入社會,在變遷的社會中擔負部份的任務。
婦女大會最後的總檢討特別強調:
一、饑餓與貧窮的問題,糧食的危機如何關心等。
二,婦女及青少女們受到剝削,輕視,壓制的問題的解決辦法。
三,缺乏婦女指導者的危機。
四、國際性婦女挑戰的年代。
我在會中得到一些感想:我覺得每個人應該主動,積極地去爭取機會,爭取工作來做,要為工作而生活,而非為生活而工作,如此人生才有意義。又,婦女應多學習語言,多看書,才能和各國人相通,獲得更多的知識。要提高婦女的地位,除非婦女有實力,能自覺,充實自己,在各方面有充足的力量,有智慧,為國家、社會、家庭服務。如主所說:「你去!照樣行罷!」有主的智慧、勇氣、平安,和愛在你心中,並照樣行動出來。
亞洲教會婦女大會查經是由一位女牧師主持( Dr.Phyllis Gurthardt )
一、地上的家庭
二、葡萄園的比喻
三、釋放受壓制者(或被囚者)
四、生活的樣式
五、服務的樣式
演講則由年輕的教授簡麗中博士(新加坡大學)
個人對目前急遠變化中諸問題的應答
一、都市主義與工業主義
二、家庭與社會的變遷
三、變化中婦女的角色(任務)
四、教會與變化中婦女的角色
其他演講有john England牧師的「教會與普世關係」和O.Grody牧師的「亞洲婦女的職份」。
耶穌愛我 何遜齋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節
讀路加福音十章38節到末節,再讀約翰福音十一章1—16節。請注意第5節有說:耶穌素來愛馬大和他妹子,並拉撒路。諸君啊!我主耶穌何以愛他們三人呢?須知世界上的無名小城邑,雖是被人看輕,若有一件可紀念的事,沒有不永遠紀念的。好像昔日的伯利琚A窄小極了。人人都鄙棄他,誰知大衛王生在那處,主耶穌也降生那處。從此以後。沒有一人不知道這伯利琲漲W了。何以呢?因為伯利琣閉鰫尷獄靋哪!又好像拿撒勒,久被世人看輕,甚至將那城邑中的人也看輕他。後來因主耶穌在那處長大,那地方也得與主齊名了,就是經上說的拿撒勒人耶穌。至於看那伯大尼也是這樣。請再看約翰福音十一章5節。
主耶穌愛馬大。因為馬大善於服事(路十38)。就是㈠他服事殷勤。㈡他服事甘心。㈢他服事實在。馬大不獨善於服事我主,並且善於服事人。看約翰福音十二章2節,就知道馬大的服事,可算是獨一僅有的。因此這是主所以愛馬大的原因。
主耶穌愛馬利亞。因為馬利亞善於犧牲(約十二3)。就是㈠他犧牲金錢。㈡他犧牲榮華。(路十39)㈢犧牲光陰。因此這是主所以愛馬利亞的原因哪。
主耶穌愛拉撒路。因為有連帶的關係。如上主說:「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至千代。」(出廿36)。
這話實在是真的,我們也是小門徒中的一份子。主豈不愛我們呢?祂實在是愛我們的。願諸君效法馬大的服務,效法馬利亞的犧牲。主的恩典自然賜給我們全家的了。
或有人問主已經升天,我們如何服務,如何犧牲呢?主說:「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太十40),「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最小一個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昔日掃羅往大馬色想害主的門徒,在路上遇著主責備他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他說:「主啊!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徒九1—5)。看了這幾節經,就可以明白如何的服務犧牲了。
馬利亞在主腳前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39節
讀經:「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待他到自己家裡,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路十38—39)
「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約十一32)
「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嚏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約十二3 )
一、在主腳前「聽」:馬利亞揀選了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就是她的心不忙亂,不為許多事思慮煩擾,而來坐在主耶穌的腳前聽主的道。主的腳前是個聽道的地方。我們每日至少要找出一些時間,放下一切的事務,關上門,坐在主的腳前,來讀主的聖經。掃羅會坐在迦瑪列腳前(徒廿二3),受他的教訓,看哪!這裡有一個比迦百列更大。南方女王要歷經許多辛苦跑到耶路撒冷見所羅門,然後才得聆聽他智慧之語,惟我們到主腳前聽主的道,是至快至易的事。一坐下一打開聖經,主就是在那裡,向我們講道。格拉森被鬼附的人起初如何狼狽,惟到了鬼被主耶穌趕走之後,聖經說他心地明白過來坐在主的腳前(路八)。一個真實得救的信徒,必定喜歡來就近主,聽主的教訓。好比一個才生的嬰孩,第一件事必定愛慕就近慈母的胸懷,吃那純淨的奶(彼二2)。若有人完全不愛聖經,不肯到主的腳前,聽主自己的訓誨,他的得救(或重生)必定是個疑問。主耶穌在世會叫三個人復活,
睚魯之女,拿因寡婦之子並拉撒路。這三個人復活之後,做了三件不同的事;㈠睚魯之女復活後,就吃。(路八15)㈡拿因寡婦之子復活後,就坐起談話。(路七15)㈢拉撒路復活後就行走(約十一44)。一個罪人若真是重生了,至少也有三個憑據:㈠吃——讀經。㈡說——對主說話(祈禱),對人說話(為主作見證)。㈢走——行事為人與福音相稱。親愛的讀者,你是否像睚魯之女喜歡「吃」——像格拉森的人坐在主的腳前——像馬利亞那樣揀選那上好的福分?你有否這個得救的憑證?
「在耶穌腳前聽他的道」乃是教訓信徒個人要與主親自同在、自己倚靠主讀聖經。這樣所得的益處是最寶貴的。雖然我們有時看屬靈的報紙,或聽屬靈人的講道,彷佛是在主腳前聽主教訓,惟無論如何遠不及在密室裡與主親自同在、耳無他聞——只聽救主柔聲、目無他見,只見主慈容那樣的福分,這即是上好的福分。
這既是稱為福分,就是我們所應有的。並且按各方面看起來,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福分。嬰孩若沒有親身吃過母親的奶,縱有別的食物可以代替,總是一個極大的損失。基督徒與重生俱來的福分,就是就近主、聆主的聲音。「我的羊聽我的聲音」可惜許多人自甘暴棄,不來享受這個福分。注意!這個福分是聽你自由棄取的。你若不來主腳前,誰也不能勉強你。但你的損失是何等重大呢!主愛我們,喜歡我們時時親近他。主那一方面的失望,又豈是得救的信徒所漠不關心的麼?「他疼愛百姓。眾聖徒都在他手中,他們坐在他腳下,領受他的言語。」(申卅三3)。願這一節聖經成為我們每日的經歷!
二、在主腳前「說」:此時的馬利亞滿腔悲愁,因她所愛的弟弟拉撒路死了四天。世人在悲愁的時候,每逢人訴說。我們信徒在悲愁的時候,要對主訴說。對人訴說有時不但不得他的同情,反倒給他幸災樂禍的心,且有個機會,來苛刻的批評你。縱使你能得他的同情,充其量亦不過人的同情而已,「愛莫能助」的歎息又比比皆是。所以向人訴說,到底不見什麼補益,結果每是愁苦橫生「愈況愈下」。
主說:「凡勞苦負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裹來,我就給你們安息。」祂是我們的大祭司「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會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來四14—16)。主釘死十字架,借著他的血,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給我們可以到至聖的父神面前。所以到主的面前來訴說,我們的痛苦,是主所喜悅的。因這是我們的主用祂的寶血所買給我們的權利,「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
我們看主耶穌聽了馬利亞在祂腳前所說的話,怎樣與她表同情,並怎樣幫助她,「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最後「耶穌哭了」主明知祂自己有復活拉撒路之大能,何用哭呢?祂哭是因為馬利亞哭「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羅十二15)可見祂的同情。
我們再看主耶穌不獨與馬利亞表同情,並且顯出大力,叫她所愛的拉撒路由死復活,把他活活的交還馬利亞。奇中的奇!主的大能竟能因著一個婦人而使出來。真的,他是厚賜眾人而不斥責人的神(雅一5)。「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雅四2—3)
「王說凡難為你的,你就帶他到我這裡來,他必不再攪擾你。」(撒下十四10)。我們的王大衛——主耶穌更加不願意,我們的靈性有何為難或攪擾。祂願意我們滿心平安喜樂,祂頂盼望我們信徒時時到祂腳前,如同馬利亞一樣,把我們一切的痛苦帶到祂面前。「他必為我們成全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弗三20)
可惜今日主的兒女中有許多既是聾的、又是啞的;從來沒有聽主的聲音,也沒有對主說話。原來聾與啞常常有連帶的關係。不讀聖經的人,必定不禱告。主耶穌說:「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十五7)。若我們有主的話在我們裡面,我們就知道如何願意。好似以主為樂的,心中知道如何愛慕。詩篇卅七篇4節說,一求就成就。馬利亞能「聽」所以她能「說!」
三、在主腳前「崇拜」:馬利亞以她最寶貴的香膏,最尊貴的頭髮,用最誠意的謙卑來到主耶穌的腳前來敬拜主。此際她不是來「聽」也不是來「說」——不是想由主那裡有所得,乃是要主有所得。她知道主的尊貴、主的榮耀,就自然而然地把她的上好的香膏獻給主。我相信她的心中必定說:「主啊,我愛禰,惟你是配!」有一弟兄在聚集擘餅的時候,就近主說:「主啊,我們到你腳前來說我們愛你!」這話雖然簡單,在主聽之何等甘甜。願主以我們的默念為甘甜。
親愛的兄弟姊妹,什麼叫做「崇拜」?今日許多人不知道崇拜的意思。有的人稱祈禱會為「祈禱禮拜」,查經班為「查經禮拜」,甚至稱喪事為「追悼禮拜」,結婚為「結婚禮拜」。實在這些聚會,並未有崇拜在其中。祈禱與查經的結果,應該引為崇拜。但查經與祈禱並不是崇拜。有時信徒以為唱詩就是崇拜,這也不儘然。有一次,記者到一個地方去擘餅紀念崇拜主,那裡的兄弟姊妹一直唱許多首的詩。我想那應該稱為唱詩會,更為貼切。唱詩本身未必都是崇拜。
禱告是舉起我們的需要。感謝是舉起我們所得著的恩典。惟獨崇拜是舉起神自己。崇拜就是俯伏在至尊貴、至榮耀、至公義、至慈愛,至憐憫、至恩典的神面前,歡悅,敬愛並稀奇祂的偉大,祂的可愛,而不禁五體投地的說「惟主是王」配得我們的頌贊、我們的愛,以及一切的一切!願我們效法馬利亞的敬拜,願聖靈把敬拜的意思教訓我們。
「真正拜神的,用心靈和誠實拜祂。」所以敬拜要謹防「私意。」世人常常要在屬靈的事上,加些肉體的工作,以為「用心靈和誠實敬拜」太簡單,於是今日定這個規條,明日改那個法則。未免太可惜!
當馬利亞未把香膏抹主乏前,她必定先打破香膏之瓶,然後才有香膏流出。我們也必先「破」然後我們的香膏——敬愛主的心,才能流出。「神所要的祭,就是破的心。」 ( Broken Heart)主的愛,首先要破我們的心,叫我們信主而愛主而敬拜主。願主的愛激勵我們。
主耶穌是先知,祭司及君王。先知是宣示神的旨意與人,祭司乃體貼人,君王乃掌握者並受人尊敬者,馬利亞之「聽」「說」及「崇拜」正是尊主為先知,祭司及君王。親愛的讀者,主耶穌是否是你的先知,祭司並君王呢?
主所喜愛的教會 林春敏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每位牧會者不喜歡自己所牧會的教會稱為「主所不喜愛的教會」,每位信徒更不喜歡自己所屬的教會稱為「主所拋棄的教會」。因為牧會者及信徒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神的兒女團契的地方,所以信徒們重視教會因為它是榮耀神的所在地。
約翰福音十一章及路加福音十章。此兩章經文說到了主所喜愛的家庭。就是馬大、馬利亞、拉撒路此三人成員的家庭,她們的家庭是主所喜悅的,她們三人也是主所喜愛的。筆者將這個家庭相對著教會來看,像她們那樣就是主所喜愛的教會了。她們的家只有三人成員,各有所長。更希望我們山地教會中也有邪三個人之長——恩賜,始終討主喜悅。筆者列出三個人之長(恩賜)與教會有何關係如下:
馬大的手——長老,執事
我們讓到約翰福音十一章及路加福音十章這一段,常會偏重在馬利亞身上,因為耶穌稱讚馬利亞。事實果是如此,但也別忽略了馬大也有長處,她在這個家很會事奉主。聖經中有「執事」一個名詞,作為僕役辦事的人,這個地位相當寶貴,因為他是事奉主的,為會眾所選舉、神所按立,所以教會需要有好的執事,長老,好在主面前事奉人,在人面前事奉主。在某一個教會有一位弟兄被選為執事,因病不能參加接立禮(就職),但請求到他病床前按手,以表示他不放棄事奉的權利。保羅說過:「所以榮耀我的職分。」 (羅十一13)可見那職分的重要,然而也要記得長老執事僅是僕役,而不是主管;是事奉而不是掌權。長老執事們!神賜給你的產業,要以服從的信心,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疆界,然後才有權把它占為已有。並且要做一個締造勝利基業的無名僕役。如果你想構成一個主所喜愛的教會,必須像馬大的手事奉了主。如果現在神給你一個隱藏、幽晦、沒有人知道的地位,但你不要怨恨,不要憂愁。如果是神將你放在那裡的,總不要希圖走出神的旨意之外。因為神需要你們在精神上樂意作僕役,既然你們的工作沒有人發覺,可是你們有聖靈的扶持和天堂的遠景。神把你安放在那裡,你心中切莫失望,神總有目的和道理,絏既選中你去擔當,你必需忠心事奉到底,因此這一份神聖的職分,是神給你的派委。
馬利亞的心——信徒
我們從聖經上可以看見,馬利亞是很愛主的,在馬可福音十四章3—9節記載她把寶貴的香膏膏主耶穌,現在要講到她坐在主的腳前,此真是一個極大的福氣,不知有多少人能像她,用禱告支持教會的事。馬利亞坐在主前,亦應驗了舊約申命記卅三章3節的話:「眾聖徒都在祂的手申,他們坐在祂的腳下,領受祂的言語。」此句話在舊約是很少見的,似乎預言在新約。她坐在主前,至少有三方面益處:㈠受教訓。㈡得安慰。㈢學榜樣。當我們親近主,不僅領受祂的教訓,其次在祂裡面得安慰,(如祂是我們暴風雨中的避難所)。此外,能接近主可以從祂那裡學得祂的樣式。弟兄姊妹們!在基督的身體(教會),憑著信心,不憑外表的印象,神從來不要我們憑感覺。神要我們憑事實——憑基督已經為我們完成的事實。我們面對此事實,而相信它,有了這樣的信心,神就會來支配我們的感覺了。感覺的不可靠,有如海裡的流沙。但神的事實則穩固得像年久的磐石,甚至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也是如此的。弟兄姊妹們!讓我們效法馬利亞的信心,在主的腳前領受祂的言語。信心是神所賜的,信心經過試煉之後,能行種種神奇的事;不可見的變成可見,不可能的變成可能。有些人說過,神不看你的獎章,不看你的學位或文憑,只看你的事奉所受到的傷痕。
拉撒路的生命——傳道人
拉撒路從死裡復活過來,聖經雖沒有記載他講過一句話,但約翰福音告訴我們:「有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裡所復活的拉撒路……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約十二9—11)拉撒路的生命是改變過來。目前教會牧會者所要傳的信患,就是將末信者的生命改變過來,耶穌是生命。這不僅是指個人的小生命,而是指基督精神所代表的神,其在整個宇宙的大生命。耶穌啟示我們:「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得了生命。」這實在是對生命意義最徹底最具體的指示。我們知道;耶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卻能救贖了世人全體的生命,而成為祂整個的大生命,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個人的小生命,是依附著大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我們身為教會的牧會者,必要犧牲小我,成全更大的生命,實為對迷失的羊群有引領的責任,我們有了此唯一的使命,如此必蒙主喜愛,也會有更多的復活生命的人來榮耀主的。
弟兄姊妹們!這個家不但人物各有所長,值得我們效法,更重要的是他們一家重視真理、輕視人情。可惜現今山地教會把真理擺在次要地位,遺傳、習俗,人情卻在第一位;這個家重真理輕人情之處最明顯的有兩方面,馬大請求主:「主啊!我的妹妹留下我一個人伺候,禰不在意麼,請吩咐她來幫助我。」按人情應該吩咐馬利亞去幫忙,但主反回答說:「馬大馬大,妳為許多的思慮煩擾……馬利亞已經選擇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又當拉撒路病了,馬大姊姝差人告訴耶穌,祂沒有立時前
去,反之在拉撒路死了四天后才去。「立刻去」便是人情,但遲去卻是真理,因為經過四天更證明拉撒路真的是死了,神的榮耀就彰顯。主所喜愛的教會、牧會者、長執、信徒們,必須重視真理輕人情,求主幫助我們,讓神在教會中得著完全的榮耀。聖經告訴我們:「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
主耶穌腳前的人——馬利亞 歐陽驥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0節
在我所查考過的聖經人物中,最令我感動和難忘的,除了主耶穌以外,要算是馬大的妹妹——馬利亞了。
馬利亞是一位默默無言,十分愛主的女孩子。每次在聖經中出現,都被描述成一位在主耶穌腳前的人。同時她又是一位被主所稱讚的女子。我們看聖經裡面,耶穌很少當眾稱讚一個人的。但這位沉靜的女孩子卻一再獲得耶穌當眾的稱讚,讓我們從這位討主喜悅的女子身上,記取一些教訓。
在耶穌腳前坐著聽道
當主耶穌進到馬大、馬利亞的家中之後,這兩姊妹的心境大不相同;馬大為著煩多的事務思慮煩擾,心裡忙亂,馬利亞卻把事務都放在一邊,安靜專心的坐著聽主的道。當馬大向主耶穌表示盼望主吩咐馬利亞來幫忙她處理事務時,卻遭受主耶穌的責備:「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禱份,是不能奪去的。」
馬大之所以被主責備的原因,並不是她勤於工作,事實上「勤於工作」是一種美德,她受主責備的主因乃由於她被事物全部霸佔了她的思想,心裡忙亂而忽略了主耶穌。舉一個例來說:讀書是學生本份,(正如處理家事是家庭主婦的本分一樣),但是如果一個青年信徒因為太過注重讀言的緣故而忽略了主,不重視靈修生活,雖然用功讀書本身沒有錯誤,而且是應該的。但是在忽略主這件事情上,同樣是該受責備的。
今天許多在學校就讀的青年學子,以及家庭,社會的成員雖然信了主,卻忽視靈修生活,結果就失去了上好的福分,真是得不償失。
如果今天聖靈指責我們我們太過忙於主以外的人、事、物、而忽略了主的話,讓我們在主面前悔改;願我們每一位屬主的人都建立起規律和諧的靈修生活,學習做一個不斷與神同在的人,我們就可以獲得那不可能奪去的上好福份了。
在耶穌腳前傾吐苦衷
約翰福音十一章記載著馬大和馬利亞的兄弟拉撒路患病了,她們就打發人去告訴耶穌,當耶穌來到她們那裡的時候,拉撒路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當耶穌接近伯大尼,還沒有進村子的時候,馬利亞聽見耶穌來了,就急忙起來,到耶穌那裡去。讓我們注意當馬利亞見到主耶穌的時候的表情。她一看見耶穌,就俯伏在祂腳前,說:「主啊,禰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
這時候的馬利亞,心中非常悲痛。我們嘗試過與親愛的人生離死別的滋味嗎?實在不好受。你的眼淚止不了地滴落下來,你的心發生陣陣的絞痛,你說話的聲音也變了,好像喘不過氣來似的。在這種時候,正是應該將心中的愁苦,在主耶穌面前傾心吐意的時候。不是向人訴苦,人固然有時會同情,但總不如主的同情;人有時候會安慰,但總不及主的安慰;當馬利亞在主耶穌腳前傾訴完了之後,有什麼結果發生呢?「耶穌哭了」,雖然有人認為耶穌之哭,是由於看到猶太人和馬利亞姐妹都忽視主復活的大能及對主耶穌沒有信心之故;但我相信耶穌之哭,也必有同情的成分。因為耶穌不但有種的性情也有人的性情。
讓我們學會傾心吐意的禱告。正像詩歌中所說的一樣:「你若情不自禁,傷心流淚,當告訴耶穌。」耶穌是我們親愛的朋友,赦免我們的罪孽,分擔我們的憂愁。正如主後來行了神蹟,安慰了馬利亞的心。
在耶穌腳前用香膏抹主
在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中都記載著有一位元女子趁耶穌坐席的時候,用香膏抹主這件事情;只有約翰福音記載這件事情的時候,指明這個女人就是馬利亞。她趁著耶穌在西門家裡坐席的時候,拿了一瓶極貴的真那達香膏來,把玉瓶打破,將香膏抹在耶穌的腳上,又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就滿了香氣。同席的人就對她生氣,認為她浪費香膏。但主耶穌卻阻止那些人難為馬利亞,並說出馬利亞這樣做是為了耶穌即將走上十字架,所以她預先將香膏澆在訑身上。同時又說她這樣做是盡她所能的,是一件美事。為什麼主耶穌在這件事上給馬利亞這樣高的評價呢?要知道這問題的答案,必須先瞭解當時的背景。
㈠馬利亞為主安葬之日存留香膏
主耶穌在被釘十字架以前,和門徒相處的時候,會再三的向門徒預言祂將被交給外邦人,祂將要被釘十字架,第三天祂將要復活(參看太廿17—19;可九31—32;路十八31—34)。但當時門徒雖然聽見了,卻不明白。耶穌預言自己將受難復活,不但沒有引起門徒的關心和同情。十二個門徒可說是與耶穌關係最密切的了,竟然沒有一人瞭解耶穌當時的心情。很可能門徒以為耶穌說的是比喻,因為耶穌常用比喻對他們說話。
但是安靜、專心的馬利亞卻是對主的話十分領會,耶穌說這些預言時可能馬利亞也在旁邊聽到了;她知道耶穌並不是在說比喻。她對主的心境十分同情和瞭解;她更認識耶穌為世人的罪而死是馨香的,因此她為主存留了極珍貴的香膏,等到時機來臨,她就要把香膏澆在耶穌身上。
㈡馬利亞已盡其所能
當時馬利亞所存留的香膏是用玉瓶裝的,價值極貴。根據當時猶太人的風俗,通常只有少女出嫁時才用得著這種珍品。馬利亞毫無保留地把它呈獻在主耶穌面前。物質的本身已經夠珍貴了;再加上她對主受難前的心境寄以同情和關心而使主的心待著滿足;因此主耶穌指出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不但在物質上盡所能,也是在愛心上盡所能。
在今天的信徒中,盡所能的奉獻實在太少了;我深信直到如今,主耶穌仍然盼望我們這些屬祂的人,做一個體貼祂心意的人。
㈢遭受誤會在所難免
什麼地方有盡其所能的奉獻,什麼地方就會有馨香;但什麼地方有盡其所能的奉獻,什麼地方也會引起人的誤會。當馬利亞向主澆上了香膏之後,屋中就滿了膏的香氣,有幾個門徒很不喜悅,認為她太過浪費,於是就向她生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盡其所能的奉獻的行動,不是人人都容易接受和瞭解的,遭受誤會在所難免。譬如說:一個重視靈修生活的基督徒花很多時間在讀經,禱告和參加教會的聚會上,或者奉獻多量的金錢;在不瞭解的人眼中看來,這樣做是太過份了,太浪費時間了。如果他在群眾中過著一種分別為聖的嚴謹生活,不瞭解的人又會譏笑他太古板,太老式了。這種誤會有時來自親近的人,甚至知己朋友;但是,由此可讓我們看清楚一個事實:盡其所能的奉獻,不但是我們信仰的主耶穌所鼓勵的,而且最能博得祂的歡心。
這位在主耶穌腳前的女孩討我主喜悅的原因,在於她的心尊主為大;她重視主過於任何人、事、物。主耶穌成了她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她可以向祂傾心吐意,與祂分擔快樂與憂愁。她過著分別為聖,完全奉獻的生活。她的表現,堪作信徒的榜樣。
只有一件 楊百合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知道你們青年團契要舉行營火會,可惜我不克參加。惟願主與你們同在,使你們那晚的營火會,快快樂樂,有唱歌,有遊戲,更有讀經、祈禱,見證。
青年人精力充沛,好活動,常疏忽了一件事,就是—安靜下來領受主的道。
有一次,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祂到自己的家裡。她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她的道。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妳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38—42)
耶穌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只有一件什麼?就是安靜下來聽主的道。——記得,這是領受上好福分的秘訣。
上好的福份 李嗣貴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什麼是上好的福份?在這個兢尚物質的時代,很少有人明白這段經文的意思:
在這個故事裡提到姊妹兩人,馬大和馬利亞,一同接待耶穌。姐姐馬大預備美味的飲食,調製可口的餐點;馬利亞卻什麼都不做,只坐在耶穌腳前,聽祂講道,這姊妹倆的表現,正好代表了今日世人的兩種典型;有的人一生勞碌奔波,為名為利,為物質生活的享受而營營不息。另有些人卻重視靈性生活的豐足,渴慕真道而在物質享用方面,則無所奢求。
據說清初有位皇帝,巡遊江南,遠遠的望見江上許多船隻往來,便問他身邊一位以機智多才著名的大臣說:「你能知道這些人來來往往忙些個什麼嗎?」大臣回奏道,一無非為名利二端而已。」誠然如此。由於人人爭名逐利;心為物役。很少顧及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今日社會上許多麻煩也都由此而生。
當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不能平衡的時候,不法的事和種種罪行就大大地增加了。請注意耶穌對馬大所說的話,祂並沒有責備馬大,亦非認為她為吃喝的事而忙碌有何不當;只不過指出坐在祂腳前聽道,比肉身的需要更為重要。祂的意思是說,聽道就是那「上好的福份。」
世人每天都在追求肉身的滿足快樂,為講究衣著,宴飲而勞苦經營。他們認為看戲、跳舞、喝酒、打牌,能要什麼就買什麼,這便為有福,卻不知道有好多人,因為好飲貪杯,酒後做出許多不該作的事而,貽羞一輩子;也有人酒後駕車,闖了大禍,弄得車毀人亡。又有人為賭博而傷了朋友的和氣,失去了家庭的溫馨,為賭而傾家蕩產者有之,為賭而身系囹圄者有之。也有人認為,不去惹是生非,安坐家中,便是清福。然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為柴米勞心,便為子女焦慮。可見單單從物質生活中去尋求福份,是無法尋求到的,即使予取予求,也未必能算得是「上好的福份。」
我們在世上生活,固然少不了物質的供應,但也不能全靠這些東西。耶穌既說聽道是上好的福份,在馬太福音四章4節又有:「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就知道我們的生活中有比食物更重要的,就是精神生活的滿足;這乃是從研究神的道而獲得的。
有許許多多人,物質條件很豐足了,家中所有的一切,已極其奢華。但是他們的心靈卻沒有平安,精神生活十分空虛,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為他們不知道生活中精神與物質必須平衡。若一味追求物質的滿足,卻忽略了精神上的需要,則終日勞勞碌碌,患得患失,貪欲無底,永難饜足。當然不會有平安和喜樂了。而那些重視精神生活的人,雖然沒有物質的享受,仍不為物欲所蔽,所以經常快快樂樂的。因為人的苦樂之感在內不在外。物質的具備可以給人快樂,但這種快樂猶如過眼雲煙,瞬息即逝,完全不可憑恃。 ,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心枯乾,花心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前一24—25)聽道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可以從聽道之中,獲得那永存的賞賜——就是那永不朽壞的生命。
朋友,您願意得著這「上好的福份」嗎?
上好的福份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比較各類福音書,顯而易見,在路加福音書裡,有某些記載,如「浪子的比喻」,「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或是「馬大為事忙亂」等,除路加外,其他福音書均無記載。或許有人要問:為何路加福音單獨有此記載,而其他福音書無呢?作者有何特殊目的嗎?只要我們研究它們的內容,便可發現,作者嘗試告訴我們,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第一種是「自我」中心的生活。另一種人卻以「神」為中心。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馬大和馬利亞正代表這兩種的生活態度。聖經記載:馬大關心的許多事皆屬有限的、暫時的、會變的。馬利亞只關心的一件事是無限的、永遠的、不改變的。故耶穌對馬大說:「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在這短短五節經文中,我要提出三個問題:
馬利亞的表現
從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馬利亞未曾張口說話,甚至當她姐姐在耶穌面前質問:「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她亦一言不發。僅路加福音十章39節記載:「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祂的道。」我想作者故意藉此無聲的動作,描寫馬利亞傾耳靜聽,專心一意領受主的話語。馬大雖是出於誤會,然而馬利亞遇事卻不爭辯。因她深深體驗到人生最終極的關懷是神而不是人的話語。在我們四周,許多人招致誤會或冤枉,既不能忍受,又不假思索,隨即追查誤會,弄
個一清二楚,結果非但是非愈辯愈不明,反而惹來禍害,不能自己。我相信時間一旦成熟,是非便如白晝與黑夜,高山與深海之明朗化。從馬利亞無聲之表現,讓我們學習兩樣教訓:㈠人格高尚者寡言。㈡通過馬利亞謙虛敬虔、專心一致的做法,再次提醒我們崇拜應有的態度。
馬大的過失
馬大看見耶穌到她家庭,心中有說不盡的快樂。隨即設宴待客。她的誠意,耶穌並沒接受,反而指責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這是為什麼呢?至少有二個原因:㈠馬大輕視馬利亞的服侍。不是馬大這種服侍主的方法錯誤,而是過於欣賞自己的服侍。僅路加福音十章40節一節中,她一共說了三次「我」。馬大過於欣賞自己,而輕視其妹子坐在主腳前,領受主的話語之服侍。這種驕傲和偏見,遮蔽其心,使她看不見其妹子這麼虔誠的服侍,也是上好的福份。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不能和睦同居,或是教會裡鬧意見,主要原因是:弟兄姊妹不願意互相瞭解、互相欣賞、和互相尊重。只一味固執己見、獨斷獨行。這種態度用政治述語說,即獨裁或專制,套用宗教語言,即神化或偶像化。因為教會中有此類的信徒,難怪原先一團和氣,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弟兄姊妹,後來會分道揚鑣,不歡而散,弄得整個教會支離破碎,一塌糊塗,簡直不成體統,實在可惜。我覺得作一個基督徒,必需經常去追求,何為人類共同的體驗以及不同的體驗。彼此學習互相瞭解、互相欣賞和互相尊重的精神,以説明我們認識真理的豐富和多面性。㈡馬大愛主是要與人比較的。在浪子比喻之後半部,大兒子和父親之對話中,大兒子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但你這個兒子……」,或者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法利賽人說:「神啊……,我不像別人……也不像這個稅吏」。當大兒子與浪子,或者法利賽人與稅吏相比,他們均沾沾自喜,自以為義。其實,兒子順從父親,人不從不義,實不足為奇,此乃作人本份和義務。然而,今天許多基督徒,如同大兒子和法利賽人那樣,跌入「行善的罪」之罪中。同樣,當馬大與馬利亞一比,竟志得意滿,在耶穌面前說:「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相反的,馬利亞不敢與人比,乃是與神比。這一比較,發現她是虧欠軟弱的罪人,尚且需要神的話語,作她日常生活的幫助和力量。我深信一旦我們與神比較,必如先知以賽亞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如彼得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上好的福份
主耶穌指責馬大,稱讚馬利亞說:「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這句話的目的,是再次提醒馬大,讓她認識人最終極的關懷不是物質,而是如馬利亞,聆聽神的話語。有人說:今日的世界是物質主義的社會。在此社會中,人僅知道事物的價格,而什麼東西也沒有價值,換言之,人的價值標準,放在現實物質,漠視了人類更基本的問題:我是什麼?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生存在世上目的何在呢?耶穌說:「無知的人哪」。是的,沒有物質,人不能生存,然而人的心靈,
若沒有神的話語,豈不是空虛和絕望嗎?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雖然科學昌明,帶給人無限的便利和提高物質生活,然而,也導致一悲慘的變故,即人喪失他自己的生命。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今天我們四處皆可聽到,現代人咆哮說:我們要像馬利亞,聆聽神的話語。因為那是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進而言之,神的話語有什麼功用呢?約伯記全書共四十二章:一—二章記載關於約伯這個人;三—卅六章是他的親友與他爭辯義人受苦之因緣。四十二章之中,人說的占卅四章,結果仍未解決約伯的疑問,反而加添內心的痛苦。卅七—卅九章,神開始說話,神說的占三章,約伯的一切疑問便完全解決,人說了一百句,不如神的一句話。可見,人的話加添人的憂慮,而神的話使人抓到意義和價值。
神學家田立克相信,我們要如何去分辨真的和假的信仰呢?使我們心靈平安,那種信仰即真。相反的,導致憂慮煩惱,那種信仰即假。
總之,從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讓我們再次檢討,究竟何者是上好的福份?卡爾巴特認為,今日教會最迫切需要的,即是再一次謙卑到神面前,聆聽神的話語。彼得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神的話語使人心靈平安,和尋得永生。願弟兄姊妹,打開心門,讓神的話語進入我們的心中,做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許牧世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2節
路加福音第十章最後一段記載兩個姊妹接待耶穌的故事。這兩個姊妹有同樣愛主的心,對於主的突然來訪都表示至高的喜悅和敬意,也都用真誠友愛之心來接待貴賓。可是兩姊妹有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兩人所表現的敬客方式也不相同。雖是這樣,她們兩人卻同時從主領受了一個真理的教訓,那就是:人生雖然是多方面的,人生問題雖然複雜多端,生活上值得喜愛,值得追求的事物雖然不勝枚舉「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既然只有一件,又何必為許多事忙亂,為許多事思慮煩擾呢?
這是耶穌告訴姊姊馬大的話。
現代社會乃是複雜的社會,為著生活在這複雜社會中,人須具備多種專門知識,似乎是當然之理。有人說現代文明的特徽之一乃是儘量在生活上製造麻煩,然後儘量找方法去解決自己所製造出來的各樣麻煩。這話不能說是全無根據,否則我們的大學又何必有這許多學院,學系,和開設這許許多多的課程來傳授各種不同知識。每次翻閱一些大學的預覽或手冊,看見裡面所列課程之多,就叫我想起紐約的某著名中國餐館那一份印刷精美的功能表本子,裡面一共開列三百多道名菜。
又叫我想起五,六年前我會經陪同十幾位到紐約觀光的中國學生去參觀紐約時報。有一位同學向該報經理提出一個問題:「貴報每日出版頁數經常在一百頁以上,內容豐富是不消說了,可是請問誰有時間每天把這一百多頁的新聞及專論都念完呢?」那位經理莞爾而答:「你們貴國以食事聞名世界,入貴國餐館,功能表上開列的菜色總有幾百道,試問誰有那麼大的肚皮把幾百道的菜都吃下去呢?各人還不是點所喜歡,所需要的一兩道吃嗎?」
這的確是很好的回答。當日馬大為著接待她所敬愛的主,終日忙亂,顯然她在為主準備豐盛的酒食,要有山珍,有海味,又要有各樣時令的蔬菜鮮果,她也許並未想到客人所需要的食物其實有限。她只覺得非如此便不能表示對來客的敬意,主固然欣賞她待客的盛意,可是祂不客氣的告訴馬大:「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如果主把這一句話更具體地說出來,可能就是:「馬大,馬大,你何必燒那麼多菜,以致於終日忙亂?把那能療饑,富營養的飯食拿一盤出來便夠了!」再加引伸,也可能就是……「人間的知識學問雖多,也各有它的可能功用與價值,然而那不可少的,那必需的只有一件。得到了它,所有的知識學問就都能夠因之發出光輝,若沒有它,所有的知識學問就都要失掉了那可能有的功用與價值。」
那麼那「不哥少的一件」是什麼呢?路加福音十章39節說:「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祂講道。」就憑這一點,耶穌告訴馬大,「你的妹子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現在,除非我們否認聖經的權威,否則我們就得承認:「坐在耶穌腳前聽道」就是那「不可少的一件」也就是上好的,無人能夠奪去的福份。只是我們應該進一步思想「坐在耶穌腳前聽道」這話究竟有什麼含義?為什麼這樣做就是「上好的,無人能奪的福份」,而且是那「不可少的一件」?馬大獨自在籌畫宴客的酒席,她的心、腦、手、足都在活動著。這樣又辛勤又熱誠的主婦,難道她的工作反比不上靜坐在主腳前的妹妹?現代學人精通聲、光、化、電、或政、經、文、哲各項知識。難道這些不算是經國濟世,值得竭盡心力去求取的學問?
「坐在耶穌腳前聽道。」這話有極豐富的含義。西方人說「坐在某某人腳前」等於我們中國人說「受業于某某門下」。一個肯拜人為師,肯坐在別人腳前領受訓誨的人,必得先有謙虛的心。他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需要幫助,需要道德學問都比自己高超的人來指點迷津。否則他怎肯去坐在別人腳前。然而這只是指人與人的關係言。「坐在主耶穌腳前」的意義比這要更深一層了。那是意味著人認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知道本身的有限,無論在智力或體力方面均受制于自然,即使是最偉大的人物,也無例外。因為在神面前,人是被造的,他無法改變他這個被造的身份。他若離開了創造主,他非但無法完成歷史的任務,連他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所謂「壯士不能自舉」,儘管他有舉鼎拔山的力氣。
我常覺得基督教大學和一般大學不同的地方,在乎它一面傳授各種生活上必需的知識,協助個性人格的充分發展,使人發現自己,知道自己作為萬物之靈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要人知道自己在本質上的有限,他必需倚賴神,尋求並服從神的旨意,否則他不可能在歷史上成就所當成就的使命。那些欲倚靠自己力量建造巴別塔,「欲與天公共比高」的狂妄之徒,當然不能夠理解坐在基督腳前有什麼意義。
某次一個城裡律師在禮拜天到鄉下遊玩,遇見一個農夫模樣的人穿著整潔衣服迎面走來,這位律師上前招呼:「老鄉上那裡去?」「做禮拜去」那人答。「在這樣農忙時節浪費時間去做禮拜?」律師進一步問:「你瞧,我從來就不信服什麼神……為什麼你不能像我挺起胸膛,做一個堂堂的人,為什麼必得向神低頭?」那人緩慢地舉手指著路旁的稻田,說:「先生,我是種田人,我知道那些結滿穀粒的穗盡皆彎腰低頭,只有那些結不出穀粒的稻杆才昂首挺胸。」
第二、「坐在耶穌腳前」乃是表示對真理的渴慕與追求。尼哥底母夜間訪問耶穌,就是這種心情的表現。大凡有思想有抱負的人總不能滿足于名利權位或學問之間。因為名利權位或學問都不是那「不可少的一件」,都不能使人得到那最高的滿足。要不是這樣,像尼哥底母那樣有權位有學問的人,就無需於三更半夜去叩耶穌之門。在座畢業同學目前也許還談不到有什麼名利權位,但是在知識方面都是有所成就的,這當然是可慶賀的一件事。大學四年,即使沒有讀盡五車書,翻閱流覽過的中外名
著總該不在少數。
現代知識份子多少以能夠累積多種知識為無上榮耀,這種心理與馬大之為著準備盛筵而忙碌煩擾頗為相似。滿桌佳餚,囈得下、吃不下不必去管,滿腹學問,該用在什麼地方也不必去管。把手段當作目的,終生所追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也是現代文明的特徵之一。
其實我們最大的問題,在乎要怎樣合理運用我們已經有了的知識。只是知識本身不知道怎樣去運用知識,惟有智慧才知道怎樣運用知識或處理知識。我們知道聖經對智慧的重視遠超過對知識的重視,箴言一書便是一部論智慧的書。它告訴我們那能夠叫人認識真理的乃是智慧,不是知識;能夠叫人領悟人生的意義,從而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一條道路也是智慧,不是知識。
智慧既然能夠叫我們認識真理,説明我們選擇有意義的人生道路,它的價值就等於馬太福音十三章所說的那顆值價連城的珠子,這樣的一顆珠子,值得那位商人變賣一切所有,為的就是去換取它。所謂「變賣一切」,當然包括田產房屋、或其他財物。這一切原都是有特定價值的東西,現在為了要獲得那具有更高價值的珠子,商人願意把一切都放棄了。借著這個比喻,我們能夠進一步瞭解為什麼耶穌告訴馬大不必為許許多多的事情忙亂煩擾,因為那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便是安靜地坐在基督——那位智慧和真理之源頭——的腳前,讓祂告訴我們什麼是人生的最高價值,什麼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寶藏。我們知道,要在好與壞、善與惡之間作一選擇也許不難,要在好與最好,善與至善之間作一選擇那就難了。西方有一句話說,「善往往成為至善之敵!」坐在耶穌腳前聽道之所以成為那不可少的一件,就是因為祂將指點我們什麼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和最值得追求的寶藏。「敬畏神乃是智慧的開端。」今天我們祝賀許多同學學業完成,同時要祝賀他們在智慧上面有明顯的開始。
第三、「坐在耶穌腳前」意味著我們願意在一生的歲月中接受基督所加給我們的「軛」或「擔子」。換一句話說,我們樂意承受基督加給我們的範圍、約束、訓練或管教。現代知識青年多喜歡解放——在思想上獨來獨往,在言行上擺脫限制。這從學術文化方面說或者有其必要,但在基督徒的信心生活上說卻不是這樣。凡虔誠坐在基督腳前的人,必然樂意喜愛接受基督的「擔子」,讓基督的道,圍繞他的一生。在人與神關係上面,他寧願「倚賴」,而不求「獨立」;寧受「約束」,而不求「自
主」。他知道他活在世上是為著服務於比他自己大的目標,而不是為著榮耀自己,以自己為中心。如果是以自己為中心,他必走向墮落的路。
富士迪說過一句話:「我們不可能有最高的成就,除非我們為那比自我廣大的目標所提升,並願向這目標奉獻自已。」
猶太人有一種說法,拜人為師就是「把老師的軛放在自己的肩膀上」。英文Dispcipleship秈discipline二字原具有相同意義,拜師就是接受師尊所加的拘束。
人間的「束縛」種類甚多,馬克思所起草的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句話說:「人生來是自由的,卻為各種的鎖煉所捆縛」,於是他呼召人類掙脫一切束縛,無論是宗教的、文化的,政治經濟的,以至禮法,習俗等等的束縛。可是事實證明了那些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訓的個人或社會所身受的束縛,比歷史上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人所負的更重。而且這些重擔全都是人民在高度壓力之下不能不負,不敢不負的。
基督徒之接受基督的軛或拘束乃是出於自願的。因為基督親自教訓我們,要作為祂的門徒,就得捨己並背負十字架跟隨祂。又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太十一29—30)
最後一點,「坐在耶穌腳前」的人是在等候從這位全能和慈愛的主去吸取生活的力量。因為這位主乃是一切能力的泉源。一個基督徒縱使知道自己的缺欠、存心謙卑、並渴望獲得真智慧,好替自己選擇一條人生的正確道路;也願意背負主的擔子,學習主的榜樣,然而往往心中雖然願意,卻是力有未逮。所謂「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因為這個「我」往往表現得脆弱不堪,在人生道上搖搖擺擺,時僕時起。幸而他認識這個能力的源頭,也深信祂將把能力賜給一切信靠祂的人。這樣的信念必然成為他靈魂深處的活泉。地面上的乾旱不能叫它枯竭,環境的穢毒也不能擾汙他。當他在人生戰場上,面對強敵的時候,他必有無限勇氣,堅強而不可搖撼,忠誠而不避艱險。
人生旅途上陰晴無定,境遇難測,有時如臨淵履薄,有時如放馬平原。當試探來到的時候,那些在信仰上根基深厚的人,必能以坦然無懼的心境去迎接它。他知道一切能力都是出自神,不是出自人,得主同行就沒有不可克服的險阻,「雖然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被打倒卻不至死亡。」(林後四7—9)
人生有一種可悲的現象,便是人不能貫徹青年時代的理想及抱負。少年人氣概風發,如初春、如朝露、如好花之萌芽、如利刀之出研。可是他經不起風吹雨打便挫折了銳氣,他的理想及抱負都逐漸減退,以至於生活像失了味的鹽,再也沒有調和人生的功用。
十九世紀英國大藝術家羅鍚地( Rossetti)有一天在他的畫室中接見一位來訪的老人,老人出示他新近繪畫多幅,請求羅氏批評。羅氏看了之後,覺得都是極其平庸的作品,但不願老人傷心,只略略表示意見,支吾過去。老人又從行囊中取出另一套繪畫,要求批評。羅氏看見這套作品與前者大不相同,神氣活躍,強健有力,料想必是出自高明的青年畫家手筆,當下十分稱讚,並問作者何人。老人聞說,頹然坐在椅子上,悲傷地說:「這些都是我三十年前的作品!」這實在是值得每一個青年,尤其是基督徒青年用來警惕自己的故事。
「坐在耶穌腳前聽道」之所以成為人生的不可少的一件,便是因為它意味著人知道自己的有限,知道自己若離開了神的道路,便無法完成個人及歷史的使命。
第二、非但如此,常常坐在耶穌腳前聽道的人必將獲得真的智慧,叫他知道怎樣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知道什麼是人生的最高價值。
第三、「坐在耶穌腳前」意味著人願意接受基督所加給他的擔子,一生一世受基督的訓導與管教。
最後,這樣的人必日日從基督獲得生命的能力,使他有力量,始終行在基督的旨意中,成就主所要在他身上成就的。
馬大的性格 黃六點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馬大與馬利亞,可以說是新約中最出名的兩位姊妹了,她們就肉身的關係上是同胞骨肉,在屬靈的關係上是同道,在事奉主的事工上是同工,她們同心愛主,同走十字架的道路,同在一起生活。按外表說她們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只是她們的裡面卻各有一個大不同的性情,一個喜歡安靜、一個愛好活動。神就借著她們不同的性格給她們不同的恩賜,使她們各站在自己的崗位上榮耀主。馬大侍候,馬利亞陪伴,都是主所喜悅的,不分輕重。
可是在這段聖經中,馬利亞陪伴了主,馬大伺候了主,她們都按著自己的恩賜服事主了。只是馬利亞得主的稱讚,馬大卻受了主的責備,這是為什麼呢?是因馬大的工作太忙太不屬靈嗎?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因為,說忙恐怕主比她還忙很多。像保羅,彼得和歷代主所重用的僕人,那一個不是「忙人」?若非忙人可能就是「懶人」了,說活動,主也比她更活動得多。若以為她所作的事,只關係事務或飲食的方面,所以被主看做屬世太俗,那也不對;因為主自己說過「人子來不是受人的服務,乃是要服事人」,祂自己也曾為門徒洗腳,可見主並不以這些事為次等,那麼究竟是為什麼?
一 、因為馬大輕視馬利亞的工作
不是馬大為主忙碌錯了,乃是她在忙碌的時候,太看重自己的工作,而輕視了別人(馬利亞)的工作。甚至認為馬利亞簡直沒有工作,竟在主前靜坐無事,這就是她招主責備的原因之一了。許多時候,教會中難免有些爭執或意見,都是由於兄弟姊妹之間不尊重別人的工作,只有為自己工作的成效暗喜,卻把同工工作的果子視為無物,以致許多起初很同心的同工,後來便無法同心了,這是一件很可惜之事。馬大與馬利亞,若就同工的條件來說,可謂她們是全世界最合理想條件的同工,但是她們竟然也出了問題。咱們若不會尊重同工工作的果子,不理會各同工的性格特色,也必不能和別人同工。就算是主把最合理想的同工賜給你,也無法同心的。
二、馬大要馬利亞跟她一樣
她自己的恩賜是服事人,她便要馬利亞跟她一樣地服事人,不然便不算是作工。她太重視自己的恩賜,忘記了她應該站在自己的崗位上服事神,不當去干涉別人而要別人向她看齊,她以為神託付她作服事人的工作,所以全世界只有服事人才是最有價值的事工,其他便都屬次等了。在教會中有些是有傳福音恩賜的人;神使他一直看見傳福音工作的重要,使他很會宣講福音引人歸主;但卻不可因此輕視其他恩賜的,例如TKC主日學教員、探訪、清掃拜堂的、拜堂雜務的,不可看輕這些工作而說他們的工作太過膚淺。馬大便是犯了這個毛病,所以雖然主給她一個最理想的同工,她亦確保不住,也不能滿意!
三、馬大愛主的心與馬利亞愛主的心不同
㈠馬大的愛主是把自己和人——馬利亞作比較。這一比較便覺得自己比別人愛主得多、殷勤得多,忙碌得多了。她何以會那麼體面不息地說自己如何忙碌?就是因她在自己的私心裡,覺得自己所做的很好,以致很得意的說「我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她以為全世界只有她「我一個」是伺候主的,其餘的人都沒有伺候主。所以說,主阿,你為什麼竟不在意?但馬利亞則不然,她不敢與人比較,連一句話也不敢說;因為她把自己與主比較,一比較便覺得自己的軟弱、虧欠、不愛主,所以她只安靜地任憑馬大批評了。
㈡馬大的愛主是愛主的稱讚,但馬利亞的愛主是絕對的愛主自己。馬大為什麼思慮煩擾?「心神忙亂」?就是因為想得到主的稱讚。這雖然是比許多冷淡的信徒好得多,但是在主看來仍是不夠。主所要的是馬利亞那樣的愛,純一的愛主自己。比如一人因為想得到你稱讚,便殷勤服事你,和一個人真意的愛你,這是何等的不同呢!在馬利亞心中只有了主,便一切都滿足了,住你們去思慮煩擾吧!任憑你們誤會我,控告我,輕視我,得不到主的稱讚,我只要有主同在便夠了!她所給主的是自己和自己的一切,馬大所給主的是自己的工作和誇耀而已。所以馬利亞的心中頂安息地選擇了那上好的福份,不是說馬大喧嚷就能奪去的。許多時候我們以為主責備馬大是因她的工作,其實主是責備她愛主的心不純一。我們看以後馬大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仍是作服事人的工作便可知道了。
諸位兄姊!今天神揀選咱們做祂的兒女,把咱們留在地上,是要咱們同心同工,事奉祂、榮耀祂。但神卻給咱們不同的恩賜,咱們的崗位及工作也不同,是要咱們「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使我們成為祂的見證。
讓咱們學習能尊重別人的工作及性格,尊重別人的恩賜及特色,並像馬利亞那樣,把自己常放在主的亮光中,用純一專誠的心來愛主事主,不因人的輕視和攻擊而忙亂,而去揀選那上好的福份!
上好福份 林祝三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在一個村莊裡,有一個小家庭,內有兩姊妹和一個兄弟住在一起,經上沒有記載有父母來照顧他們,他們的境況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他們很愛主,主亦愛他們,而且常到他們的家裡,這其實是個有福的家庭。有一段時候,主沒有去他們的家裡,今天主到他們的家裡來,他們很高興來迎接主——正如有客人到我們家裡時,我們當然盡意來招呼客人。姊姊馬大很忙亂的預備這些、那些來招待主,而妹妹馬利亞剛好相反,她卻靜坐在主腳前,專心聽主講道。馬大不耐煩,於是進前來到主面前用責備語氣,對主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禰不在意麼,請吩咐她來幫助我」。從她的話語中,可見她也有點怪主,但是主用慈愛的聲音,連連叫她的名字,主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請注意41—42兩節。這兩節經文,在幾本翻譯本裡,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但其中的意思是大同小異的——主對馬大說:「你有許多事思慮煩擾,而其中有的事,你是應該去煩慮的,只有一件是馬利亞已得到的,你不能奪去的」。
㈠什麼是上好的福份呢?舉個例子:有一對青年人,預備好了一切結婚的東西,在進行婚禮時,如果只有新郎而沒有新娘,或只有新娘而沒有新郎,就算客人來了許多,這有什麼意思呢?若兩人的結合,卻沒有愛,就是嫁妝非常的美好,又有什麼意義呢?愛是基本的條件。馬大用這種態度來服事主,不是不好。主有時口渴,需要水喝,肚子餓,需要東西吃,不過,馬大用屬肉體的方法,來事奉主;而馬利亞卻是用心靈與主面對面密切相交,實覺主同在的甜蜜。各位,我們信主後,有否與主面對面,在靈的隱密處與主相交?這就是主所說:「上好的福份」。在我們的鄉下,有一間教會,有一些弟兄姊妹,不會祈禱,我們給他們一篇祈禱文,我還記得有一句說:「我相信耶穌,死後到天堂享福」。我們在什麼時候可享到天堂的福氣呢?有許多人都是這樣想,將來到天堂,才可以得到,因在地上有痛苦患難,圍困著我們。但進一步說,天堂是否因為街道是用黃金鋪著,牆門是用珍珠築成,根基是用寶石奠成,所以我們想到那裡去享受嗎?不是的,因為我們到天堂,無需再享受物質的東西,我們乃是要享受與主親近,面對面相交,永不分離。而我們怎樣享受主的福氣呢?惟一的方式就是進入小房間,在隱密處用心靈與主捆交,這時我們在地上就可以享受到天堂的福氣。
㈡怎麼樣得這上好的福份?在座中的各位,我相信已有不少人,在做先生或主日學先生,大家都知道,當我們講故事給孩子們聽時,他們很安靜的坐在你面前,並且很留心專一的聽著,這時他們什麼都不管,他們的眼睛只是專注凝神望著你,好像鑽到你的心裡去一樣。今天,馬利亞謙卑她自己,靜坐在主腳前,細聽主講道,她有極愛追求渴慕主道的心,她巴不得心裡說:「主阿,請禰多講一點」。我聽過從前某個地方;有位老姊妹,她不識字,但她極愛追求主的道,於是她走到學校門口的旁邊,擺一檔炒豆子攤,她不是在那裡賣豆,乃是坐在那裡看聖經,逢有小弟妹上學時,就叫他們教她,然後把豆子送給他們吃。各位,你有否這樣追求主的道嗎?在我們的鄉下,有位老太太,她七十歲才信主,但她的心仍然很愛追求主道,她家雖然離禮拜堂很遠,她卻沒有一次不來做禮拜。在當時很流行羅馬字,我們教她和一些年輕人一齊學習羅馬字,多少青年人半途而廢,只有她專心學習,不久她學會了,後來她眼睛昏花,看不到字,我們就給她一副眼鏡,她仍繼續追求她所愛慕主的道。只有謙卑自己,有饑渴慕義的心才能得著。
㈢這上好的福份,屬世的人是不明白,這兩姊妹可代表世土兩種人——屬世和屬靈。多少屬世的人,因不明白屬靈的人所做的事,就討厭屬靈的事。例如:你往往可以看見青年人打上了卅分鐘的電話,還沒有打完,你仔細聽一聽,你會覺得他們所說的,沒有一點是要緊的事,而他們卻談得津津有味。你打電話,請送一桶火水、五十斤米來,不用半分鐘就打完了,為什麼青年人說得這樣久,你
只說了短短幾句呢?因為那青年人所打給對方的電話,是他所喜歡的人,有愛在裡面。今天我們有了主生命的人,喜愛親近主,與主有交通,但沒有主生命的人,就厭煩這一切的事,並覺得我們所做,盡是愚笨的事。主日,我們為什麼不去做生意,多賺點錢,偏要去做禮拜,清早,可有多些時間來料理家務,但偏要讀經祈禱。總之,他們不明白,因為還沒有嘗到其中的滋味,只有屬主兒女們才能嘗到。
㈣這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世界上的事,在你所渴望,要得到某件東西時,在你還沒有得到之前,你會用盡各種方法,為了要得到它才停止。當你得到它時,心滿意足了,當它逐漸失去效用或不合時代,你就會討厭它,甚至撇棄它。世上的事,都是這樣,且都要過去的,惟有主所賜給屬祂的人——上好的福份,是任何時代、環境所不能更改。我們得主所賜的福份,任何人和任何困境都不能奪去。
㈤這上好的福份可享用直到永永遠遠的:無論什麼東西,當你享用它時,都有限度,到了某一日,你就不能享用它;但主所賜的福份是要享用到永遠。在座中已有了上年紀的兄姊,請問,當你們回想到初結婚的時候,如何彼此相愛,而現在已是白頭偕老,兒孫滿堂了,回想那時如何辛苦建立家庭,怎樣奮鬥到現在,在你們心裡的平安、安慰、這種享受,是無法可以形容的。有朝一日,當我們與主面對面時,就會回想到我們在世上時。我們已相信了主,在親近主時,祂已聽見我們的祈禱,主知道我心意,我亦知主心意,這種福氣是享受到永遠,正如夫婦的愛,要享受到白頭偕老。各位:我們今天都說是屬主,但我們愛主的心如何呢?請看詩篇七十三篇25節:「除禰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禰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若我們能像詩人這樣說:「主啊,在天上和地上,只有是我所愛慕」。主的心就滿足了。主也要稱讚我們,像稱讚馬利亞所說:你「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
能奪去的」。
待主的馬利亞 賴恩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在聖經的人物中,如果有人要問誰是貪愛錢財的人,我們都會說是猶大;但是,如果我們要問誰是最愛主的人,我們便會很容易想到伯大尼的馬利亞。是的,伯大尼的馬利亞是一個最愛主的人;我們當中什麼人以為自己是愛主的,應當看一看馬利亞是怎樣地愛主。
聖經記載伯大尼的馬利亞的事,有三處都是許多傳道人喜歡講的:頭一處就是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馬利亞揀選了上好的福份;第二處就是約翰福音第十一章所記的事,在那裡馬利亞和馬大看見主使她們的弟弟從死裡復活;第三處,就是約翰福音十二章1—11節的事,是四福音所共同記載的,在那裡馬利亞用香膏膏主。本文所要注意的是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的事蹟。在這段聖經中我們可以看見馬利亞怎樣的愛主。
她誠心接待主
當主耶穌和祂的門徒走路的時候,到了一個村莊就是伯大尼,馬大和馬利亞接待他們到家裡,這伯大尼的家,是主耶穌所喜歡到的;因為這個家庭是誠心樂意接待主的家庭。我們不可忘記,主耶穌雖然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是至高神的兒子,但祂來到世上的時候是生在馬槽裡面,伯利琲澈店沒有地方接待祂,祂一開始做人就被人拒絕,「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約翰福音一章11節祂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在耶路撒冷祂沒有自己的房子,在耶路撒冷附近的鄉村中也沒有。沒有買的也沒有租的,祂不像許多富足人那樣,在城裡有自己的家,在郊外還有一所別墅。弟兄姊妹,我們當知足,當耶穌在世上做人的時候,天父待祂自己的兒子,並不像今天待我們這樣好,當這位萬王之王來到世上的時候,祂對待祂自己比不上祂今天待我們這樣好,祂本來富足的,卻為我們成為貧窮。
有許多人說主耶穌喜歡到伯大尼的家,是因為祂喜歡比較清靜的地方,因為那裡離耶路撒冷大約有六裡路(約十一18),是靠近耶路撒冷的村莊,這當然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是,是否也可能因為主耶穌沒有多餘的錢在耶路撒冷附近租一所小房間,作為他們佈道的時候的一個休息站?是否也可能因為在耶路撒冷沒有人肯接待他們?或是沒有人很誠心樂意、能夠十分體恤祂的心意地接侍祂?讓我們問一問自己,我們的心是怎樣接待耶穌呢?我們要注意,當主耶穌和門徒走路到村莊的時候,馬利亞和姊姊就接待祂到自己的家,她們沒有讓主在門外等了很久;她們很樂意地接待主。
伯大尼的家庭,是主的安慰,是主能常常到的地方;當主工作十分勞碌的時候,祂可以經過這裡休息;當祂行了許多神蹟後,卻看不見很多人悔改信主、離開罪惡的時候,祂來到這個家庭,可以從這些愛主的人身上得到安慰;當祂到處傳道看不見有多少人真心接待祂的時候,祂來到這個家庭祂的心裡就滿足快慰。在伯大尼的家庭中沒有黃色小說,沒有色情的歌曲,沒有虛假的虔誠,沒有使主耶穌覺得心裡不舒服的事物攪擾祂。我們的心是不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如果有人要愛主,他首先應當作的不是怎樣使別人知道他愛主,乃是首先要留意自己的心,是否讓主在心裡居住得很舒適?有一個財主很吝嗇,某次有一個遠房親戚來找他,他想起有一間不用的小倉房,就把他的親戚接待在那間只有一個很小的通風窗格的倉房裡。許多信徒也是這樣接待耶穌,他們把耶穌當作他的財物一樣,平時放在倉房裡,須要用的時候才拿出來!
弟兄姊妹們,你真是愛主麼?應當讓主在你的心裡實際上居首位,應當接待祂作你心裡的王,才是真正的愛主。
她留心聽主的教訓
按這裡的記載,當時的情形大概是這樣,主和門徒到了馬大和馬利亞家裡的時候,馬大還來不及伺候他們,或是拿水給他們洗腳,或是預備飲水和食物的時候,主耶穌就開始向他們講道教訓他們。馬大忙著伺候,馬利亞卻坐在耶穌腳前聽她的道。注意伯大尼的家庭裡面只有三個人,就是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馬大在忙碌地伺候主,拉撒路在這裡未提及,這樣除了門徒以外,坐著聽道的至多不過是馬利亞和拉撒路兩個人,也可能會有少數的鄰居跑來聽道,雖然這樣,主耶穌仍然不等待休息)就開口向他們講道;為什麼主這樣急忙向他們講道?一方面是因為主的慈愛;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馬利亞有一顆十分渴慕主道的心。所以雖只有一兩個人聽祂講道,主也樂意把真理啟示給她。弟兄姊妹們,如果你覺得聖經好像對於你還是好像一本封閉的書,那必定是因為你愛慕主的道的心還不夠;否則主必定把聖經的真道向你開啟,馬利亞那種坐在主的腳前渴慕真道的態度,使主不能不開口教導她,並且不能不繼續的講下去。
每一個愛主的人都必定是喜歡聽道的人,聽主的話比較在物質方面伺候主更重要。在這裡馬利亞也是和馬大一樣在伺候主,不過她們兩姊妹伺候主的方法不同罷了。馬大是預備一點物質方面的好處給主;馬利亞卻是把自己的心獻給主。馬大是設法使主的身體方面有享受;馬利亞是使主的心靈得到安慰。馬大是照自己的想法,按著自己所以為好的服事主;馬利亞按主注重的,照著主所喜歡的方法服事主。馬大是把飲食送到主面前,自己這個人卻跑來跑去忙個不停;但馬利亞乃是把自己整個人獻在主的面前,聽從主的話。
在路加福音七章36—50節記載一個法利賽人西門,請耶穌吃飯,但他心裡卻沒有接待耶穌,倒在心裡議論耶穌。在那裡另有一個女罪人,她並沒有請耶穌吃飯,但她接待耶穌在她心裡,她聽見主的話就相信,並且得著赦罪,主就在西門面前稱讚這個女人。弟兄姊妹們:「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撒上十五22)。主喜歡我們聽從祂的話勝過請祂吃飯,主喜歡我們離開罪惡過於送鮮花到禮拜堂。無論什麼人,如果他以為他是愛主的,他應當自己省察一下,他是怎樣愛主的?是
請耶穌吃飯卻不聽她的話呢?或是雖然沒有請耶穌吃飯,卻聽從絏的話?
她用純潔的愛去愛主
從這幾節聖經中可以看出,馬利亞是一個真誠愛主,只求主喜悅的人。她愛主不是出於一種競爭的心;儘管馬大在那裡為許多的事忙亂,思慮煩擾,但馬利亞卻安靜地坐在主腳前,不急不忙,因為她愛主是出於一種真純的心,並沒有一點要和人爭得主的稱讚的心而愛主,也沒有一點為著貪圖屬靈的虛名,使別的信徒知道她熱誠的心而愛主。當馬大在主前控告她的時候,她完全沒有為自己辯駁什麼,仍舊安靜地坐在主的腳前,沒有說一句話。她用完全純潔的愛來愛主,一心只求主的喜悅,不管別人對她的毀譽,也不求人前的榮耀。但馬大愛主的心,就比不上馬利亞這樣純潔。現在許多人不愛作馬大的工作——伺候人事務方面的工作,以為這是不屬靈的,其實這樣想錯了。所有服事主的工作都是屬靈的,馬大受主責備的主要原因不是她的工作不屬靈,乃是她的愛心不純潔。她對主說:「我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不在意麼?」從這句話裡面可見馬大雖然熱心伺奉主,但在她的熱心之中摻雜著:
㈠嫉妒的心:她雖然自己甘願為主忙碌,卻不喜歡看見別人安靜。
㈡埋怨的心:她雖然服事主,卻帶著埋怨的心、憤憤不平的心來服事主。她的語氣之中似乎有點覺得主不公平,對待她有偏袒,為什麼她要這樣忙而別人不必?
㈢驕傲的心:她以為只有她一個入是伺候主的,其他的人都沒有伺候。她輕看馬利亞那種安靜坐在主腳前留心主的道的態度,她以為別人都是偷懶的,只有她才是殷勤的。
㈣虛榮的心:她自覺主沒有十分注意她在那裡為主忙碌,而十分不滿。她心裡想我已經為主作了這樣多,工作得這樣忙,為什麼主不留意呢?也許她預備飲食的時候,器具原可以小心放在桌子上,她卻故意大聲一點,也許她走路的時候原不必那麼快,卻故意走快,顯得很緊張的樣子。她希望別人會注意她正在為主忙碌,豈知主好像不知道一樣,只顧一直講,馬利亞卻一直在那裡聽,於是馬大忍不住走到主面前說:「主阿!我妹子留下我一個伺候, 不在意麼?……」但主卻回答她說:「馬大,馬大,妳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弟兄姊妹們,如果我們用一顆真誠愛主的心來事奉主,我們會像馬利亞那樣安靜地、不作聲地事奉,如果我們是帶著一顆不純潔的愛心來事奉主,我們必定一面事奉主、一面嫉妒別人;一面事奉主、一面挑剔別人的不是;一面事奉主、一面要人稱讚自己所作的。
是揀選了上好的福份
什麼是上好的福份?上好的福份就是擺脫今世的虛榮,富貴的誘惑、世俗的纏累,而專心事奉主;上好的福份也不只是奉獻一點錢財幫助傳道的工作,只在物質方面奉獻;乃是把自己的身體獻上,完全歸主為聖;上好的福份也就是上好的奉獻,如果我們只把我們的東西獻給主,這不算上好的奉獻。上好的奉獻是把你這個人獻給主,如果你只把你一生當中最沒有用的年日獻給主,這不算上好的奉獻;上好的奉獻乃是把你一生中最有用的黃金時代獻給主—上好的福份,也就是不能奪去的福份。如果你有很多金錢,有一天你的金錢會被「奪去」,如果你有很多房子,有一天你的房子會被「奪去」,如果你有很多的學問,有一天你的學問要和你一同埋在地底下。什麼才是不能奪去的福份?就是把自己獻上給主,專心事奉祂。耶穌說:「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在雅加達有一位老年的弟兄對我說:「我心裡很想有一天能夠放下我的生意,去作傳道的工夫,可是目前還無法放下,我的孩子還在讀書……:」這位老弟兄的心意雖然很好,但是他有各種世俗的纏累,使他不容易實行他奉獻的心願,並且他的頭髮已經一半白了,縱然能立即放下一切為主傳道,也沒有很多的時間為主用了,他一生當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主今天給我們青年的弟兄姊妹一個優越的條件,使我們可以揀選那上好的福份,我們沒有兒女的負擔,沒有生意的纏累,我們如果要獻上自己給神使用,比別人更容易,我們所獻上的年日是一生中最好的,是主所最喜悅的。
當主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聖經特別記明那匹驢駒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十一2)。十多年以前,主借著那段經文的話感動了我的心,說:「你願否作一匹從來沒有人騎的驢駒,讓主騎在上面?」我說:「主啊!我願意。」今天我願意用這句話來同樣的問弟兄姊妹們:你願意做一匹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小驢駒,一開始給人騎,就是給主騎的驢駒麼?這是上好的奉獻,也是上好的福份
有一位青年人名叫William Whiting Borden -生在一八八八七年,他繼承了他父親數百萬元美金的財產,一九O四年他中學畢業,他父母要他周遊世界一次,以作為入大學以前的準備。那時他到過日本、印度,和中國,回去以後他受了聖靈的感動決心獻身為主,到國外傳道。他把所有的一切財產獻給主,甚至自己沒有錢可以買汽車。一九一二年被差派到中國傳道,死在中國甘肅省。許多人不明白這位波
爾頓先生為什麼獻上一切的財產以後,還要獻上自己來為主作工。但我們應當知道,這是因為他所要揀選的不是次好的福份,乃是上好的福份。在英國也有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叫做華林多瑪,決心要到非洲去傳道,他的父親知道了十分生氣,對他說:「多瑪,你瘋了麼?你是我事業的繼承人,有一天你會成為全倫敦最有錢的人。」他回答他父親說:「父親,非洲的人須要福音。」父親說:「這很容易,我可以打發十二個宣教士去非洲傳道,我完全供給他們一切的費用,這樣總比你一個人去更好罷。」那時多瑪心裡有很大的交戰,但是最後他仍是順服神的感動;神使他看見神揀選了他,而不是揀選了別人。他自己沒有答應神的呼召是一件事,那十二人有沒有去非洲是另一件事,弟兄姊妹們,傳道的工夫是不能代替的,如果神要揀選了你,必須你自己答應神的選召。
上好的福份不能由別人代替領受,必須自己揀選;許多主重用的僕人,已經自己揀選了這上好的福份;讀者們,你要怎樣揀選?
完成了人生 吳永華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主耶穌基督一生活在世間共卅三年,其間傳道有三年的時間。主基督活在世間是苦的,但是在他傳道的三年又是特別的苦。何故?神之子必須在世間受苦,而不去過那王子般的生活,這是為什麼?乃是為了我們。基督的生涯是痛苦的,基督只是到處受誤解、摒棄和受苦楚。馬大就是以物質來招待耶穌,從人的立場來說這是個最好的模範,但馬大沒有得到讚美是因她將人的要求當做第一,而把神的要求當做第二。耶穌所要的獻祭不是物質而是心靈。大衛王的詩裡說:神不喜愛物質,神所喜愛的仍是懺悔的心。耶穌在此對家庭的要求是屬靈的要求。馬大錯認為只是人的要求。神是要我們以誠實、屬靈的去款待祂。若是馬大能以靈為先,則她必更能使神喜愛。著名的Barth的教義學內會引例說:在出埃及記卅二章內,摩西帶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摩西上山去,是要亞倫指導他們。百姓見摩西久不下山來,應該更屬靈追求才對,但是他們卻要求一個能看得見的神,而去鑄了一頭金牛。
摩西從山上下來,見了非常生氣,便去責備亞倫,而亞倫卻說了一段不負責任的話,而以錯就錯。馬大在世人看來是一個賢慧的人,而馬大與馬利亞之差乃是馬大忘了屬靈。我們不僅需要物質,而更需屬靈,在此我們才能明瞭神的話,神是要我們真實,這是令神喜愛的生活,也才是我們人生之主要目標。我們生活不但以物質為中心,而應更加的屬靈。
只有一件 吳永華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一個炎熱的中午,當我下了十路車,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個人迎面走來,他比手劃腳地自言自語著,大概他正在計畫著生意的事吧,因此絲毫沒有察覺到別人對他的注視。是的,在這世代裡,多少人為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事業他們的前途,苦心積慮,絞盡腦汁,但是最後仍然是垂頭喪氣,徒勞而已。
有一位學者會說:「眼睛要看上,不要看下面;要往前看,不要看後面;要看外面,不要只看裡面。」這句話積極地鼓勵了我們,要有明朗的生活。我們要看光明的未來,不要老看自己過去的一行點。要看神,不要看人,如此我們則可得平安的生活。
㈠在生活上只要什麼?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卻見她的妹子馬利亞靜坐在耶穌腳前聽道,因此對主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耶穌卻回答說:「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揀選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著名的學者說:「美術家技術的好壞,要根據他所能捨棄之物來決定」。不會畫圖的人常把那些雜而無用的東西畫上去,而忘了最重要的一檬。我們在世上也是如此,如果能夠明智地決定取捨,那麼我們更能發揮自己,而建立更美的生活。馬利亞,她所選擇的只有聽道,然而主耶穌卻讚美她是聰明的選擇。因為求心靈的糧食,得到心靈的滿足才是唯一的不可缺。
㈡工作上(事業上)只要什度?威廉克拉克博士說:「青年人呀!你們要有大的野心。」但在他臨終之時說:「我一生在學術上的貢獻,我對於戰爭和平的貢獻,都不值得一提,而唯一使我感到安慰與可誇口的乃是八個月在日本的教聖經,除了教給他們農科的學問之外,更教他們讀聖經,這便是最大的收穫」。所以青年人要貢獻於世界的最大事業,克拉克說就是教聖經。丁抹這個國家由研究聖經開始,到後來監獄無囚犯,老者得保養……由此可見研究聖經乃是最大的事業。所以說只有一件不可或缺的事——那便是讀經。
㈢信仰上(宣揚上)只要什麼?約翰福音十章14節:「他們說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施洗約翰轟動一時的作為與聲望,早已消逝,但是他在他的生涯中作了一件唯一的事業,就是介紹耶穌基督給全世界,這便是他用全生涯所能做的最大的事業。寶藏的容積儘管是如何大,而要打開寶藏的卻是小小的鑰匙,我們不必再去搜求其他無用的器具,同樣的天國的鑰匙便是耶穌基督,我們只要持有天國的鑰匙,便可得到最大的恩典與最大的祝福。
愛主的一家人 戴伯福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戰前在日本東京,有一個慈善家賀川豐彥先生,創設一所免費招待貧困客旅的地方,名叫「伯大尼家」。這是起因今日所念的聖經,有一個小村莊名叫伯大尼,在此小村莊裡有一主所愛的家庭,因為他們都是愛主的一家人。一個人愛主極其可貴,一家人愛主更是難能可貴了。
今早查考三個愛主的一家人,他們如何愛主,我們同來效法他們。
一 、馬利亞的愛主:我們先來看第一張圖畫,就是馬利亞愛主。因她常在耶穌的腳前坐著聽祂的道。主耶穌說,這是一件不可少的事,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各位兄姊,馬利亞愛主,因她靜聽主道、羡慕主道。其次我們再來看更加動人的一幕光景,那就是記載約翰福音十二章1—9節。就是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有人在那裡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嚏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主耶穌說,她所作的是一件美事,特別悅納她的所為,並說,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紀念。這是一幕愛主極美麗的圖畫。馬利亞愛主的搴獻,一九六二年一月我會以三個主日一連講過。馬利亞的奉獻是㈠自動,㈡頂好,㈢甘心,㈣樂意,㈤完全,㈥捨己,㈦極美,因不是交換條件的,並不是打算盤的,㈧盡能,主要人奉獻十分之一,無論貧賤富貴都能做得到的,
㈨感恩,㈩主悅,(十一)隱密,(十二)謙卑,(十三)榮主,(十四)愛主。今天的信徒都是僅想從主領受恩惠,卻少為愛主,像馬利亞讓主享受。我在台南會聽見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一個母親節日,有五個妹妹共商,她們應如何來報答母親的恩愛。她們想到母親為她們天天勞苦,她們感奮今天要來代替母親煮飯、洗衣,讓媽媽休息,媽媽不慣而拒絕。然而爸爸聽著卻勸媽媽說,你一年當中每天為女兒辛苦,豈不應該在今天靜坐,讓你的女兒們代替工作而享受嗎?。各位兄姊,你當想主的愛,效法馬利亞愛主而讓主享受嗎?
二、馬大的愛主:我們再看馬利亞的姊姊馬大愛主的另一幅圖畫。路加福音十章末段的聖經,好像馬大是個屬世的女徒。這段聖經的教訓,是主耶穌要人效法馬利亞,渴望道理過於屬世的食物。然而,對於馬大的伺候主,因愛主的緣故而預備了許多的食物,我們也不能說她不愛主。馬大的心是寬闊的,因為接待耶穌一人,且要接待主的十二個門徒。今天教會中賢於料理接待人者,我們通稱她為「馬大姊」。為耶穌及門徒預備延席。伺候,也是愛主的一種表現。馬大信主的權能,並末日的復活,這也是愛主的信仰表現(約十一20—27)。
三、拉撒路的愛主:拉撒路是主所愛的人,必定他也是愛主的一個人。他是寡言安靜的人。論拉撒路的愛主,我們看到另一張圖畫是在約翰福音十二章11節說,因為有好些猶太人,因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許多猶太人看見復活的拉撒路而信耶穌。除此以外,還可以想到許多猶太人因拉撒路的言行生活而信了耶穌,這就是愛主的人。各位兄姊,你若愛主要效法拉撒路,無言傳道,領人歸主。
模範的家庭 吳永華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本月份的主題:「家庭與孝敬」,因為下周將是母親節與敬老會之故。今晨我的題目是:「模範的家庭」。
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馬太福音廿六章6—13節、馬可福音十四章3—9節、約翰福音十一章1—44節…這四福音書裡的四段記載,好像都有關係,卻也有一點差別,因此產生許多的問題。這四段記事是否相關?神學者有許多的議論與主張,許多人認為此非指著同一家庭,但若仔細想,好像是同一家庭所發生之事。
因為路加福音上的記載;主進入一個村莊,而發表了馬大、馬利亞姊妹的名字。但是在馬太、馬可福音中則只提了伯大尼這村莊的名字,而不提人名,在約翰福音中則兩樣都記載。
依我個人的想法,是傾向于此四段記事,乃同一家庭所發生之事。
關於馬太、馬可與路加各發表一些而隱藏了另一些是為什麼?因為馬太、馬可、路加的著作較早,為了怕喚起所有人的注意而影響了這一家庭,因此不敢全部記載。但是約翰福音的著作遲了約在西元一百年前後,因此可以全部發表,詳細地記載。
今天的題目:「模範的家庭」。或許有人要問,此家庭是否可稱為模範家庭,我也不敢下斷語,但是模範家庭,此乃今日政府所提倡和表揚的家庭。教育成功,事業成功,家庭生活快樂的家庭乃世人認為理想的家庭。因此若以一般人的眼光來看,這家庭並不夠標準,因為這家庭沒有父母,只剩下三個孤兒,更有痳瘋病人西門。所以我並不是說此家庭乃模範的家庭,而是想借著他們的許多事情,供我們作參考,幫助我們做到模範家庭的標準。
㈠與主耶穌接觸的家庭:
此家庭與主耶穌有著特別的關係,這是他們比任何人更為有福之處,特別主在受難的前一周,每晚都到這個家庭休息,並不是主無處可去,在耶路撒冷城中有馬可的家,為什麼主不去,而寧可求行一小時到伯大尼這家庭?因為這家庭可使主耶穌得到充分的休息。是否我們的家,與主也有此種關係?可叫主充分地、自由地休息,毫無隔膜?
㈠歡迎主到家裡的家庭:
馬利亞靜聽主的講道,與馬大忙碌地招待耶穌,充分地顯示出這家裡時時刻刻都由心裡歡喜主到她們家裡。親愛的弟兄姊妹!是否我們能招待主如同這家庭一般?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家庭是否以主耶穌為第一?模範家庭的條件雖多,但是與主聯繫,乃是最重要的。
㈢為主作見證的家庭:
蒙恩的家庭乃愛圭的家庭。路加福音十章27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盡意愛主的西門乃聖潔的見證,盡力愛主之馬大乃服事的生活,盡性愛主之拉撒路乃復活之見證,盡心愛主之馬利亞乃奉獻的生活。今日教會常常強調「基督化的家庭」,在人的眼光裡,伯大尼的家庭並非模範家庭,但在信仰上,他們卻堪稱為基督化的家庭。希望在本月主題上,我們可從此家庭獲得許多的指示,「基督乃吾家之主」是我們的標語。希望因此得以成為主所祝福的家庭。
主責備馬大的原因 曾家衛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在一次退修會中,一位姊妹告訴我說:「在今年的退修會,我扮演了馬大的角色。」意思是說,她在退修會中,負責膳食的工作,所以她把自己的事奉看作「馬大式」的事奉。許多弟兄姊妹,把做廚房工作看成是馬大式的事奉,是不討主喜悅的,這種觀念是錯的。因為主責備馬大,不是因為她做
廚房的工作,乃是因為她:
沒有平安
當主耶穌到了馬家,馬大殷勤招待主。聖經告訴我們說:「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 (路十40)而主責備她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路十41)可見主責備馬大是因為她心中忙亂,思慮煩擾,失去了應有的平安。
今天許多神的兒女同樣落到思慮煩擾的地步。主不但願意我們事奉祂,更希望我們在祂裡面有平安,主臨離開世界時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約十四27)如果我們真是事奉一位賜平安的主,怎麼能心裡失去了平安呢?一切的思慮煩擾都是出於一顆沒有信靠交托的心。求主加添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在事奉祂的崗位上充滿喜
樂和平安。
沒有愛慕主的道
主耶穌進了馬家,馬利亞愛慕主的道,所以在耶穌腳前坐著聽祂的道,馬利亞不像馬大那樣心裡忙亂。有主的道在心中便有平安;沒有主道在心中便沒有平安。這是必然的道理,先知耶利米說:「……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耶十五16)詩人說:「愛你律法的人有大平安。」(詩一一九165)一個有主的道在心中的人有喜樂平安;一個沒有主的道在心中的人只有世上的煩憂思慮。
今天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十全十美的社會,我們有各樣的思慮煩擾,但若我們愛慕神的話,有神的話在心中,我們便有主的喜樂和平安了。詩人說:「我喜愛你的話,好像人得了許多擄物。」(詩一一九162)聖經中有許多神的應許、安慰、鼓勵、都等候著渴慕的人去得著它。
沒有把優先權給主
主耶穌對馬大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路十42)我們可以看到,馬利亞選上那不可少的一件——安靜等候在主的面前。但馬大卻沒有選上福份!因為馬大太忙了,她沒把優先權給主,到祂面前聽祂的道,而把所有的時間花在服事的工作上。
今天,當我們立足街頭,望著穿梭而過的車水馬龍,我們會悵然而歎:「這個世代真是一個忙亂的世代!」但不要忘記:神給每個人都有一天廿四小時的時間。一個聰明的人絕不會讓一些次要的事把重要的事情忽略了,他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把優先權讓給他去做一些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今天許多信徒看不到等候在神面前的重要性,他們讓工作、學習、事奉,把等候在主面前的時間擠掉了。他們沒有選擇那上好的福份,因為他們不覺得那是不可少的一件。求主的靈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件不可少的事。
主耶穌責備馬大是因她在服事主的工作上思慮煩擾,失去了平安。她思慮煩擾的原因是因她忽略了等候在主的面前,聽主的道。她忽略了這麼大的福份是因為她太忙了,沒有把優先權給主。馬大的教訓是給今天活在繁忙世代中基督徒的警戒。願所有忙碌不知所為的弟兄姊妹,稍為安靜下來,思想一下主所說的那一件不可少的事吧!
如何聽道 郭經緯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羅馬書十章14
17節說:「人未曾信祂?未曾聽見,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可見,通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從這兩節經文,可知聽道的重要。但人的性格,是喜歡講,不愛聽。保羅雖然苦口婆心,教導人須學習聽道。但許多人,仍然不喜歡聽。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雖然有力感動許多人,紮心悔改信主(參看徒二1—42)。但在聽道的人中,仍然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徒二13)可見不喜聽,好譏誚,是人的通病。所以人聽道時,常有不良的反應。如懷疑人所說的,是否真實。你所說的,自己作得到嗎?我會為自己害怕,因為會經有這種反應。有一位靈性高的老牧師對我說,他自己亦會如此,因為這是人的天性。
所以我們須知,來到主面前敬拜祂,是要聽祂藉僕人所傳的訊息,不應理會講道者本身如何,這是他與神的問題。不過,講道者應留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與所講的道相稱。因此,保羅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我們應當如何聽道呢?
現在我從聖經中,舉出幾個例:
一、主耶穌:路加福音二章41—49節說:主耶穌十二歲時,同父母上耶路撒冷去過節。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卻不知道,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他,既找不著,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過了三天,遇見祂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祂的母親對祂說:「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主耶穌說:「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主耶穌一面聽,一面問,是以父為念。這是聽道的好榜樣。
二、馬利亞:路加福音第十章,可分為三大段。1—24節,是主差遣七十門徒去傳道。25—37節,是說到好的撒瑪利亞人。第一段,是注重「傳」。第二段,是注重行。第三段由38—42節,說到馬大接主耶穌到家中的事。馬大很好禮,忙著去預備食物,要招待主耶穌。馬利亞卻安靜,坐在主腳前聽道。馬大忙碌到發怒對主說:「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人伺候,你不在意麼?」主雖沒有責備馬大,卻對她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可見,傳道、行善雖重要。馬大將肉體的事奉,代替安靜的靈修;將次好的。代替上好的。這是輕重,先後的次序顛倒,所以,不能得著主的稱讚。
三、亞波羅:當日哥林多教會,結黨紛爭,有人說屬保羅,有人說屬亞波羅。可見亞波羅,在當時的教會中,是有地位的。使徒行傳:十八章24—25節,說他是「猶太人」,是生於「亞力山大城」,是「有學問的人」,是「最能講解聖經」,是「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的,是「心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的人,他放膽在會堂裡講道。亞波羅雖有上面那些好處,但有一個缺點,就是「單曉得約翰的洗。」27節說:「百居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後來他就到亞該亞去,27—28節說:「他到了那裡,多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在眾人面前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可見亞波羅是個謙卑的人。他既是在教會中有地位,是有學問、口才、熱心的傳道人,卻肯接受,一對做布棚的平信徒夫婦的教訓。今天許多人只要教訓人,卻不肯聽人的教訓。這是如何聽道?第三個好榜樣——謙卑而聽,接受教訓。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從以上三個聽道的榜樣看見,聽道須有心追求,安靜而聽,謙卑接受。求主幫助我們,能以這樣的方法來聽道。使我們有能力,為主作見證,直到主再來。阿們。
選 擇 郭經緯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中國古語有說:「一念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許多人後悔說:「我的選擇錯了」。我們從出生開始,就過著選擇的生活,因為神賜給我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我認識一位元朋友,當孩子未出生時,就要選醫生、選醫院。孩子出生後,要選奶粉,孩子漸漸長大,選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朋友、職業、伴侶。有些人甚至臨死也要選棺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過著不斷選擇的生活;譬如買橙、買雞蛋,也要選一選。有一次,我買雞蛋,專挑那些大粒的,誰知那些都是不新鮮的。在這世上,就算選擇錯,也不過難過片時。有些人歎息選錯朋友,以至被朋友拖累,甚至選錯太太、丈夫,以至終身痛苦;就算如此,也不過痛苦一生。聖經中另有一種選擇,若選得好,神喜悅,人得福份,甚至後代也得著福氣;選得不好,不但累己,亦累及子孫。以掃為選擇一碗紅豆湯,而出賣長子名份。猶大為選擇三十兩銀子,而出賣主耶穌。這些都不是智慧的選擇。
神問所羅門要甚麼,他有聰明的選擇——智慧。羅得選擇肥美的約旦平原,以至漸漸移近充滿罪惡的所多瑪、俄摩拉二城。今日我們選擇職業,許多時候也是選那肥美的,有好享受的,卻不知不覺漸漸移近罪惡的境界。後來所多瑪、俄摩拉被毀滅,羅得家破人亡,財產損失,妻子死亡——一個選擇錯誤者的結局。
新約中有一個少年的官,有錢、有地位,甚麼都有,竟然跑來見主耶穌,並且在街上當眾跪下來,稱呼耶穌為夫子,實在難得。他來求主耶穌指示永生之道,主耶穌將兩件事擺在他面前——一件是仍然得著他所有的而失去主,另一件是撇下所有的來跟隨主。這官長結果是選擇他所有的,而憂憂愁愁地離開主耶穌。這並不是說有錢人就不能跟隨主,乃是主知道這少年的官,有一件事不能撇下,就是他的心仍在財產上。如果有一樣東西,攔阻我們與神交通,神就要叫我們放下這東西,那件不一定是錢財。可惜這少年的官,寧願選擇自己的一切,而不選主。
保羅雖然也有地位,有學問,有好收入,但他卻選擇了主耶穌,保羅說:「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保羅選擇主耶穌,放下一切,我們是否也用智慧去選那當選的呢?
當時在亞當夏娃面前有兩種話語,一種是神的話,一種是撒旦的話。神說:「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創二17)。這話多麼難聽。很多時候難聽的話,對我們有益處。我小的時候很頑皮,老師、訓導主任,甚至校長,時常責駡我,並向我父母告狀,使我挨打,當時我恨透了他們。兩年前,我到泰國佈道時,遇到我的老校長,對他說:「多謝你的『一
腳』,當時如果不是你踢我一腳,恐怕我已經壞透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他實在太關心我了。
魔鬼知道人愛聽甜蜜的話語,牠就對亞當夏娃說:「你們不一定死;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參看創三4)。魔鬼善用甜言蜜語,是說謊者之父。我們要當心,用智慧去選擇所當聽的話。另一方面,我們當曉得怎麼去選擇當說的話。我認識一位元朋友,他的女兒十分頑皮,有一次聚餐時,小女孩把醬油倒到滿桌都是,用醬油寫字。她母親大怒之下,把她打了。她就大哭起來,母親連忙說:「女兒啊,你乖,你真乖。」明明不乖卻說乖,這豈不是說謊呢?有一次,有一個人上巴士,新皮鞋被人踩了一腳,心很痛,很想踩回一腳,但口裡卻說:「不要緊,不要緊。」另一次,有一個年近百歲的老人,久病逝世時,我說:「他那麼多歲該死啦!」當場被一位老牧師,破口大駡我沒有愛心。那牧師說:「我們如不曉得怎麼說的時候,最好不出聲。」不要以為說話尖酸刻薄令人難受,就了不起。然而在我們不曉得怎樣說話,但主若要我們出聲時,我們一定要說出來。
我們要選,要選擇講,亦要選擇聽,接受那對我們有益的話。神的話語永不改變,雖然難聽,刺傷我們的心,我們都要接受。許多父母說的話,兒女不聽,老師說的話,學生不聽,至終他們都要後悔。
最後要提到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中,所記載馬大與馬利亞的選擇。主耶穌對馬大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最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這裡並不是說主耶穌不愛馬大,所以責備馬大。主耶穌也很愛馬大,不過在這件事上,馬利亞所選的比馬大的聰明。馬大辦有她的功勞,她為主耶穌預備食物,加添主的心力。不過,她太著重工作而忽略了安靜在主面前,陪伴主耶穌。
有一個中國青年到美國讀書,在一個假期裡,有兩個家庭請他到家中過節。第一個家庭甚富有,很殷勤預備接待這青年,父親一早駕車到紐約買當晚所需的食物及禮物,母親忙於佈置家庭,甚至女兒亦駕車到紐約買「揚州炒飯」,以致這青年在這家庭足足悶了四小時,沒有人理會他。第二個家庭並不富有,有七八個子女,父親駕大貨車。當這青年到達時,一班子女圍著他,拖著他,問東問西,
父親專誠告假回家,一起交談,一齊吃飯,雖然吃的並不好,但相信這青年必定喜歡留在這家庭中。第一個家庭並不是不體貼這中學生,卻是沒有給他最需要的——家庭的溫暖。故此,我們一定要摸著對方的心。
主耶穌愛我們陪祂,馬利亞選擇上好的福份,就是陪伴主耶穌,使主的心得著滿足。我們若能摸著主的心,就能討主喜悅。很多時候我們事奉神,我們以為很愛神,但神未必高興,因為我們沒有摸著她的心。祂雖悅納我們,卻很勉強;若能選擇體貼主的事奉,是祂所最喜愛的,祂愛我們陪祂。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今天世上許多事物,擺在我們面前,你選擇甚麼呢?求主幫助我們,能像馬利亞,選擇那上好的稻份。阿們。
馬大、馬利亞靈命的長進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馬大和馬利亞是兩姊妹,在四福音中會三次提及她們的事,而路加福音十章與約翰十二章所記載的這兩姊妹的一切,卻有顯著的不同,姊妹兩人在靈命上有顯著的進步。路加福音所記載的馬大與馬利亞是按著自己的意思為人,但約翰所記載的馬大與馬利亞卻按著主耶穌的心去事奉。
馬大事多 心裡忙亂
路加告訴我們,馬大因「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40節),主耶穌也警告她「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41節)。馬大可能是一位非常能幹的人,為著要款待主耶穌,叫祂心裡滿足,所以要盡她所能,用自己的經驗、個人的技巧,來表現她的天才。
因此,她的「事」很多,她的「心」忙亂,她不斷「思慮」,也繼續「頭痛」(煩擾)。
主耶穌並不是責備馬大無能、愚昧、自私,乃是提醒她一個重要的人生原則。本章42節頭一句話,並非馬利亞專用的,也是馬大應注意的,那就是:「但是不可少的有一件」(原文無「只」字),馬利亞已經履行這一件,馬大則尚未得著。
「許多事」會使人思慮煩擾,「一件事」則使人頭腦清醒。馬大埋怨說:「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她「一個人」如何能夠應付那「許多事」呢?那天天願意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已經坐在她家中,伹她仍然自己背負重擔,焉得不思慮煩擾?那無所不知的主就在她面前,她仍然因心煩意亂而不知所措!真是一個可憐人。
許多人喜歡在人前顯露自已,結果益加自己的煩惱。在神旨意外自由活動,只是徒然奔跑,而且在天上並無光榮的紀錄。永遠都是「一個人」去活動,一人包辦,不求問神的旨意,也不與人合作,結果只是「留下我一個人」,孤孤單單,淒淒涼涼。
與主靈化 沒有重擔
可是,在約翰福音十二章2節所記的馬大,就不同了。聖經只以有四個字來描寫她:「馬大伺候」。這句話下面並沒有「事多,心裡忙亂」一語,也沒有聽見主耶穌再用「為許多事,思慮煩擾」的話來提醒她。馬大的靈性有了進步,她學會了一個重要的功課。她現在只站在主耶穌身旁來伺候,主耶穌需要什麼,她就去作什麼;主耶穌吩咐她什麼,她就完全服從。她不再走自己的道路,她已走進神的旨意中。她沒有自己,她的心已經和主耶穌的心「靈化」。她覺得輕鬆、愉快、沒有重擔,她能歌唱,她能把內在的平安表現出來與別人分享,她沒有埋怨,她再不是「一個人」,她溶化在彼此相愛、同心合意的團契中,她不再唱獨角戲,她使別人快樂,也就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上好福份 與人無關
馬利亞,路加福音告訴我們,她「在耶穌腳前坐著聽祂的道」(39節)。主耶穌說她「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42節)。許多人對馬利亞有一種「善意的錯覺」,認為馬利亞在這裡所表現的是一種「愛主」的美好品德,因為她願意「安靜地坐在主耶穌腳前聽道」。許多人在崇拜聚會的禱告中,也時常求主「叫我們學習馬利亞的樣子,在主面前安靜聽道」。
可是,這是一種善意的錯覺,屬靈的誤解。馬利亞在這裡所表現的,是主耶穌愛她,要把他的道和上好的福份賜給她。她只「接受」,並非「施出」,是主愛她,並非她愛主。愛是「施」不是「受」。喜歡聽道是很好的,但只是自己享受,對主並無表現什麼去「讓主享受」。接受上好的福份也是很好的,當然是十分聰明之舉,但只是叫自己快樂,別人並沒有因她所得的上好福份獲得什麼好處。
在屬靈的立場上說來,馬利亞是追求靈性的進步,但是在嚴格的評價中,她是「只顧自己」,有「自私」的意味。
主耶穌並非稱讚馬利亞「愛主」,也不是稱讚她對別人有「愛心」,乃是宣佈一件事,馬利亞已經「得了」一樣上好的東西,該東西的性質是不能被奪去或破壞的。
奉獻香膏 流芳萬年
今天許多基督徒都效法路加福音所記載的馬利亞,卻忘記約翰福音所記載的馬利亞才是我們應該效法的。約翰福音十二章3節所說的馬利亞是不同的,因為她不再「坐著」聽道,乃是「站起來」工作。不再「選擇上好的福份」,乃是「奉獻最寶貴的香膏」,不只叫「自己享受」,乃是「讓主享受」!她的靈性有非常顯著的進步。她真的「愛主」,願意為主犧牲,她不單叫主耶穌聞到那醉人的香氣,也是香氣滿屋,人人都可以分享她所奉獻的,那真哪嚏香膏的無比香味。人人都因她而快樂,同時她正如那香膏瓶一般被打破了(參看可十四3),再不能成為整個,再沒有「只顧享受的自我」,只有香膏,只有耶穌。她的心已經與她的香氣一同進到主耶穌的心中,她那不能奪去的上好福份已經變成人人可享受的香氣,香氣四溢,流芳萬年。主耶穌吩咐人將她奉獻的美德傳佈天下,並不是把她坐著聽道的生活向萬人宣佈。她所作的是一件美事(參看十四9,6),因她把最寶貴的香膏,那
預表童貞的童女香膏獻上了。
「求主叫我們效法馬利亞一樣起來奉獻最寶貴的香膏」,才是最正確的禱詞。
家庭教會 黃明遠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我們不能把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定為國教,因為怕會惹起政治的爭端;但我們可以把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定為家教,因為一家之權完全屬乎我們自己。基督教特別是家庭的宗教,在聖經中隨處都可以看見。例如:馬可福音一章29節,耶穌同著雅各、約翰進入西門和安得烈的家。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耶穌進入馬大的家裡,馬大忙碌款待,她的妹子馬利亞靜坐聽道。路加福音十九章5節,耶穌住在稅吏撒該的家裡,撒該悔改,救恩就臨到他的家。馬可福音六10節,耶穌吩咐門徒傳道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路加福音十章5—7節,耶穌又吩咐門徒無論進入那一家,先要說願這一家平安……住在那一家,就吃喝他們所供給的。這是耶穌在世的時候,祂自己常進入人的家,又指示門徒如何住在人的家裡。那時基督教是以家庭為教會。耶穌升天後,到使徒時代,基督教仍然建立於家庭。如行使徒行傳八章3節,掃羅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使徒行傳十章,彼得進入哥尼流的家裡講道,哥尼流請了好些親屬密友在家裡聚集,那時他的家庭就成為福音堂了。使徒行傳十六章14—15節,呂底亞全家歸主,強留使徒住在她的家裡。此外在保羅、彼得、約翰的喜信裡,也多提到家庭教會的事。其中最可以為本文引證的,就如保羅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家中教會安(參看羅十六3)。又問老底嘉的弟兄和甯法並她家裡的教會安(參看西四15)。寫信給腓利門又提及在他家裡的教會,並且求腓利亞給他預備住所,他要住在他的家裡。這又可見初代使徒的教會,是以家庭為基本的,那時沒有甚麼組織。以後門徒增加,並且許多信的人都把他的私產拿到使徒腳前,分給各人公用(參看徒四32—37)。因此,事就繁了;使徒為要專一祈禱傳道,不能兼顧,就商議選出七個執事,管理這些事。後來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信裡,定了監督與執事的資格(提前三1—13),並勸信徒敬奉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及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提前五17)。保羅寫給提多的信,也提到要他在各城設立長老作上主的管家(參看多一5—7)。於是教會便是有組織的了。
教會歷史告訴我們,到了使徒時代,因各地支會多了,事務繁了,於是便訂定條例,立教政,分城之大小而設大主教、主教的職分,以定許可權。此時漸把新約純正的良規失掉,教規就有如國政的趨勢了。如此相治而來,當中雖然經過幾次變革,但教會仍不能擺脫機關化的色彩。離「教會是信徒家庭」的原則很遠了!
基督教傳到中國一百多年了,也設立好些教會,但不過是會堂的基督教,不是家庭的基督教。請基督座鎮于會堂裡,而不接基督到家庭來。許多信徒只在會堂有表示,在家庭沒有表示。祈禱、讀經、禮拜都是在會堂,家庭沒有一點基督教的色彩。到禮拜堂也好像世俗人到廟堂一樣;以為一離開禮拜堂,就如同離開神了。在禮拜堂要十二分端莊敬虔,出了禮拜堂便可以馬虎了;在禮拜堂裝作君子,回到家裡顯出小人。最奇怪的是有些傳道、牧師也是這樣;在講臺上滿口仁愛,下了講臺卻夫妻反目,兄弟猜忌,這是何等地偽善呢!今日中國教會想奮興,非在根本上把教會改良不可!所幸現今有好些基督徒覺悟了,明白基督教根本不是寄託於如現在機關化的教會,乃是要寄託於每個信的家庭裡。所以就有「家庭基督化,教會家庭化」的呼聲了。若果這個呼聲能夠實現,基督教在中國就能建立穩固不拔的根基,並可從而有無窮的發展。
所謂家庭基督化者,就是基督徒要把自己家庭中的黑暗,罪過、凡不合宜的事情通通除掉,並且迎接基督到家庭裡來,讓祂在家庭作主,作上賓。在家庭事奉主,有家庭禮拜、讀經、祈禱等,務求家庭充滿基督的精神,洋溢屬靈的空氣。父子相親,兄弟相和,夫婦相愛。令人一入其門,便知其為信奉基督的家庭。這就是家庭證道,以家庭榮耀神。
所謂教會家庭化者,就是要教會不可成為一個機關,一度衙門;不可分貴、賤、貧、富等階級,並且不可太客氣。在教會應當如同在家庭,大家相親愛,相勸勉,相扶助。家庭是平安所,教會也要是平安所—家庭是避難處,教會也要是避難處—人在外面吃苦受難,跑回家裡便得安慰:同樣信徒在外面吃苦受難,跑回教會裡也要得安慰。教會要成為家庭一樣的甜蜜,叫信徒愛慕、留戀。這就是教會家庭化了。
總之,我們要看家庭如教會,看教會如家庭。以教會言:則教會是大教會,家庭是小教會。以家庭言;則家庭是小家庭,教會是大家庭。我們不可將教會與家庭看作兩樣!
忙碌與安靜 吳勇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經文上兩個人物,馬大忙碌,馬利亞安靜,今天我們以忙碌與安靜來思想教訓。
馬大的忙碌
㈠忙碌的例子 經文說:「馬太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路十40上)忙碌是好的,殷勤的人才忙碌,懶惰的人不會忙碌,但如果忙碌到心裡忙亂就不好了。主在世上也是工作忙碌,甚至忙碌到祂的家人以為祂瘋了,因為祂忙碌到沒有時間吃飯。保羅也忙碌,他被召作外邦使徒,走遍亞西亞傳福音建立教會,有時親身到當地去教導他們,不能分身去的時候,就寫信去教導他們。今日作工的人也是忙碌,因為莊稼多,作工的人少,譬如一甲田需要十個人收割,結果只有兩個人收割,一個人要作五個人的事,怎麼不忙碌。忙碌是好的,殷勤的人自然忙碌。神都是選用殷勤的人,舊約選用摩西,他正在米甸曠野牧羊;選用基甸,他正在酒醉間工作;新約選用彼得和安得烈,他們正在海裡撒網;選用雅各和約翰,他們正在船上補網。神不選用閒散無所事事的人。
㈡忙碌的危險 馬大心裡忙亂,進前來說:「主阿,我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參看路十40)這是忙亂引起不滿和責怪,「主阿」——這是不滿主、責怪主:「我妹子」——這是不滿人、責怪人,可見忙碌的危險。他會忙亂到對主不滿,對人也不滿,對主責怪,對人也責怪,這樣的忙碌,對自己的靈命有虧損,對人的關係也有虧損。
馬利亞的安靜
㈠安靜才能聽見主的聲音。馬利亞在主的腳前坐著聽祂的道;撒母耳聽見神在呼喚他,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第一次聽見了,第二次也聽見了,第三次還是聽見了,一連三次都聽見了。以利亞躲避耶洗別的時候,經上這樣說:烈風大作,神不在其中,烈風以後地震,神也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神還是不在其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參看王上十九11—12)。所以在安靜中才能聽見微小的聲音,忙亂不能聽見神的聲音。詩篇六十二篇1節說:「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神。默默無聲,就是安靜的意思,安靜才能聽到主的聲音。
㈡安靜才能得著能力。這個非常的時代,魔鬼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就氣忿忿地下到你們那裡去了(參看啟十二12),牠傾盡全力,迷惑信徒,製造難處,作工的人沒有能力,不能應付這時代需要。以賽亞書卅章15節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安靜是一條得力的途徑。經上人物及歷史土人物,幾乎沒有不是從安靜中得能力的。安靜是親近主,主說:「你們要關上門,
禱告你們在暗中的父(參看太六6」。不是關上屋門,乃是關上心門,不讓世界問題、人的問題侵入,只有主與我在那裡相會,這樣的安靜可以得著能力。
安靜與忙碌
㈠我們不是只有忙碌,也不是只有安靜。只有忙碌會變成忙亂,只有安靜會變成懶惰。我們是要從安靜中來忙碌。雅歌書一章6節說:「他們使我看守葡萄園;我自己的葡萄園卻沒有看守。」前一個園是工作,後一個園是靈修,如果只有工作而沒有靈修,那個工作會如馬大一樣,忙到忙亂,忙亂到責怪人也責怪神,不滿人也不滿神,以致虧損與人的關係,也虧損自己的靈命。所以,要看守別人的園,也要看守自己的園,意思就是要有工作,也要有靈修,有靈修也有工作,這樣才能有能力工作,有能力來支持工作,來忍受工作過程中的艱難,來得勝魔鬼的詭計。
㈡如果沒有在安靜中聽見主聲音的指示,那個忙碌的工作沒有意義,因為僕人不是作自己要作的,而是作主人要他作的。使徒行傳十三章2節提到,在安提阿教會中,聖靈說:「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作神所指示的工作,才是有意義的工作。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我們來思考今天的主題:「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路加福音十章42節說到:「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人生在世有許多事我們都需要,例如—衣、食、住等等,與我們的生活是無法分離的,但聖經告訴我們在許多需要中,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馬利亞所得到那上好的福份。人為了要得到那上好的福份必須有選擇的智慧,馬大、馬利亞同樣接納耶穌在他們家內,但是耶穌只誇獎馬利亞所選的,盼望我們所選擇的也是主耶穌所看為最上好的福份,是人不能奪取的。
一、選擇的重要性:人生就是選擇,在百忙中必安排最重要的先做。
申命記十一章26節
祝福與咒詛排在我們面前,在於你的選擇。
箴言八章17—21節 愛神的必蒙祝福,有貨財充滿他們的府庫。
箴言八章35—36節 尋求耶和華的必得性命,恨惡耶和華的必遭滅亡。
今日神將幸福與不幸、祝福與咒詛排在你面前,你要如何選擇?
二、確信所選擇的,並努力來奔跑。
我們既然知道選擇的重要性,更進一步必須確信所選擇的,並持守來得到。那從前瞎眼的說:他是罪人不是,我不知道,但我知我前瞎眼,現今能看見(參看約九25)。你對選擇主耶穌的信仰,也許會遇到許多批評或受苦,必捉住你所信的,來抵檔一切的環境與批評,好像瞎眼的人。
腓立比書三章13—14節,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到神在基督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基督徒的人生乃是奔跑的人生,我們奔跑有一個目的,就是耶穌基督。(參看來十二2)願我們努力到達所要得的賞賜。
願我們能被神說:好又盡忠的奴僕,可享受父所預備的快樂。
最後我們參看路加福音十八章18—23節這段經文,論到一位官長來問耶穌,如何得永生?他得到了答案,但可惜他因財物多而離開主。各位,我們在信仰路程中,已經知道什麼事是最重要的,盼望我們能努力得到所該得的那上好的福份。
在家庭的交誼 陳慧如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本篇經節可見耶穌在一家庭中與其家人的交誼。基督徒總要學習基督的所言所行,故在此回想耶穌的行蹤。
一 、主耶穌在伯大尼之家庭的交誼
耶穌到一個家庭,有姊妹二人及一個弟弟——馬大、馬利亞及拉撒路,並未提及父母的名字,也許是父母早已去逝了。在此我們可見耶穌愛這個家庭,耶穌的腳蹤遍及孤兒、寡婦的家,祂極注重家庭中的交誼,希望和家庭中每一個人皆有談話的機會,經上記著:「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耶穌和馬利亞面對面談話,祂也很想和馬大談,和拉撒路談,祂覺得馬利亞這麼做是好的,她選擇了那上好的福份。
二、主耶穌在迦拿婚事之家的交誼
聖經上記著,耶穌不只在伯大尼的家庭與他們交誼,約翰福音二章也敘述一個迦拿的娶親筵席上的事蹟,耶穌與他們同樂,並將水變為酒,行了頭一件神蹟,顯明他是神子的榮耀。約翰十一章又記著伯大尼家中拉撒路死了的故事,耶穌到喜事之家也到有喪事的家庭,耶穌哭了,主使拉撒路復活,再次顯出神的榮耀。
三、主耶穌在稅吏撒該之家的交誼
在經上還可見到耶穌到稅吏撒該家住宿,使得救恩到了他家,主說:「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9下—10)。還有一次耶穌在一家中講道,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要抬進去放在耶穌面前,卻因人多,尋不出法子抬進去,就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錘到當中,正在耶穌面前。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路五18—20)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見到耶穌如何在家庭裡借著談話、交誼,幫助那家的人做了許多的事。
我們若不與人談話,就不能瞭解他的背景、情形,無法與之同憂共樂,也不能幫上忙。耶穌甚喜歡與人談話,是一位愛人的主,我們從祂的作為就可明白祂如何借著談話、交誼幫助人。
每個家庭都需要彼此的交誼,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這在家庭中有極重要的功能,可以互相事奉,互相見證。不過許多家庭都無法有全家性的交誼,如此就無法從交誼中瞭解各人的需要、思想、及計畫。耶穌會說:「凡遵行我父旨意的就是我的父母兄弟和姊妹了。」(參看路八21)。除了家人彼此的溝通外,也要顧及別人的家庭,尤其是信徒之間更應有此心才能有真正的合一。如詩歌所吟:「在主愛痛內面,結連有大福氣,兄弟姊妹交陪相親,在地如准在天。」 (台語聖詩三四二)這不只是口頭言之,而要口到、心到、腳到、手到,要全身致力,才能真正稱為在主內家庭的交誼。
主的模範我們當努力學習,你的腳蹤走到你的鄰居,走到需要你的地方,也就如同走到主所愛的家庭;你行於最小中的一個,就如同行于主一般(參看太廿五40)。盼望我們多注重家庭的交誼,在家庭中彼此打開心門,也讓主在其中。
家庭的交誼乃是大家開心之時、互相勉勵之時、互相安慰之時、互相溝通之時、互相祈禱之時、互相讚美之時、聖靈充滿之時,神作工並祝福在其中。
馬大的經驗 張信得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在人生中「經驗」是使人認識一件新事的機會,所以若能經驗更多的事,更能增加見識。特別基督教是經驗的宗教,因為基督教的道理不是從理論,而是從經驗而得。本段聖經描寫馬大的經驗,她是耶穌的親友,耶穌常訪問她的家庭。那麼這一次耶穌的訪問,她經驗了甚麼?
一、馬大經驗不滿,因為她為要接待耶穌很忙的時候,馬利亞卻和耶穌閒談。「不滿」表示心裡的不安。在社會裡有不滿必造成糾紛和相爭,所以在任何杜團裡有不滿必須排除,否則將產生不幸。那麼為何馬大有不滿?這是表示:㈠人的軟弱;雖然馬大有美好的信心和愛心。但她也是人,有人的軟弱。㈡人的不滿常是從自己中心的生活產生(參看路十40)。為要避免不滿,必需除去自己的偏見,和自我中心的生活。
二、「不滿」是人心裡的事。這事在別人有甚麼關係?不滿原來是屬於人的內心,但是會產生行動「計較」,馬大的經驗就是這樣(參看路十40)。馬大因為不滿就不客氣地和耶穌計較,不滿雖然屬人的內心,但這事使人失去理智。請想馬大的不滿可以在耶穌離開後才發出,並和馬利亞計較,可惜她的不滿已成長,使她失去理智,向耶穌不客氣地計較,這計較若助長,豈不是造成家庭的不和?
各位,我們是軟弱的,所以應當彼此幫助避免這事。
三、當馬大不滿並提出計較時,這家庭必有不和?其實沒有。為甚麼?這事有兩個原因:㈠耶穌向馬大提出真理,耶穌不是「好好先生」,所以不隨便同意馬大的計較。求真理使人有進步的機會,我們雖然軟弱,但若肯求真理,必能避免不幸。㈡馬大肯接受真理,馬大的態度沒有和平,但當她接受耶穌的真理時,她改變態度,在教會生活裡若能接受真理,就有進步。
馬大這一次的經驗,使她更認識真理,願神帶領我們能常經驗新的事,而更認識真理。
一位頂愛主的女人 宋尚節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在聖經中,有一個女人頂愛主,就是馬利亞,主說,「無論在那裡講道,都要紀念她」,(參看可十四9 )主要人紀念的有兩件事㈠主自己,㈡馬利亞,因為她所做的,是一件美事,福音傳到哪裡去,都要紀念這女人,因為她頂愛主,盼望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像她一般的愛主。
㈠「他們走路的時候本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裹。」 (路十38)
主與十二門徒走路時,進一小村去,這村名叫伯大尼,後面有一山,名叫橄欖山,這村有個女人是馬利亞,家裡有三人,她還沒有出嫁,她的姊姊馬大和弟弟拉撒路與她同住在一起,主進這村去的時候,只有馬大出來迎接他,馬大看見主經過這村時,便趕快請他來,那時主還帶著十二個門徒去,連他一共有十三人進到她的家裡去,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去年有許多人到杭州去赴查經大會,還沒有到那裡之先,他們先到我的家裡去,我的太太招待他們很忙似的,由此可知馬大招待他們,真忙極了。因為彼得是打魚的,吃飯當然比一般人多,然而馬大很樂意地接待他們。
㈡「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路十39)
這是頭一次提到馬利亞的名字,馬大在家裡很忙,自己煮魚做湯,燒菜弄飯,因為家裡沒有傭人,她做工做到汗流滿面,然而馬利亞卻坐在主的腳前,什麼也不做,我們試看這兩人,真是奇妙!
在香港大約有兩種信徒:㈠服事主很忙碌,像開什麼會啊,應酬交際,非常之忙。㈡安靜聽主講道。
馬大看見自己這樣的忙,於是叫妹妹過來幫幫忙,然而妹妹理也不理,她的眼睛只有仰望主。
馬利亞有時會想到,主到這裡來,是不容易的,我喜歡聽道,「坐著」就是安靜聽道的意思,那時街道上或許有賣東西的聲音,然而她一概不聞不問,所以我盼望每個人都要像馬利亞,安靜在主腳前。
㈢「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路十40)
馬大很忙,妹妹又不肯來幫她的忙,便對主說:「我屢次叫妹妹來幫我忙,可是她老不聽話!」那時馬利亞愈聽愈有味,馬大氣死了,然而馬利亞不管,所以馬大又對主說:「我叫她來幫忙我,她總不肯來,倘若禰叫她來,她或許會來的。」
㈣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路十41)
主對馬大說:「馬大,馬大!」這句話好像警告她給許多事「思慮煩擾,」並表明主愛她。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叫人思慮煩擾,例如女人看見丈夫久出不歸,身體不好,飯煮得不好,給許多事思慮煩擾,以致心中如汽車般的忙亂,可憐得很!又如瞎子推磨一樣,又像從前參孫瞎了眼的時候,天天推磨,晚上不睡,飯吃不下去,過著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因此弄到許多老年人,頭髮也白了,因為有許多事叫我思慮煩擾的,所以整天沒有平安。世界是這樣的煩惱,所以主說,人為許多事思慮煩擾,沒有平安。人生毫無意義,有了家庭的人,生兒養女,兒女生病又掛慮,一直掛慮到死,可謂
一世苦惱。若沒有主,則一世苦惱,有許多人想要自殺求死,因為苦惱,沒有主。
㈤「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路十42)
這節頂寶貴,主說,「有一件事,是不可少的,」什麼事都不應思慮煩擾,惟有這件事要思慮煩擾,就是「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即使是死亡和陰間也不能奪去,這件事是什麼?就是「永生」,我們已經得了永生沒有?若還沒有得著,則應為這事思慮煩擾,馬利亞已經得到永生,她所得的,永不能奪去,她不求別的,只求永生。
世界是暫時的,樣樣都要過去,樣樣都會被魔鬼搶去的,惟有永生和永遠的基業,不能搶去。除了這兩樣以外,其餘的都不可靠,所以盼望每人都要有饑渴慕義的心去求永生!阿們!
洗耳恭聽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有一首古老的英國禱告文這樣寫著:
「要花時間工作,這是成功的代價。
要花時間思考,這是力量的源頭。
要花時間讀書,這是智慧的泉源。
要花時間遊玩,這是青春的秘訣。
要花時間善待朋友,這是幸福之道。
要花時間愛人及被愛,它是神的特權。
要花時間發笑,它是心靈的音樂。」
聽完這首禱告,我們都會同意,人要成就任何事,需要花許多的時間。我們要工作、思考、讀書、遊玩,甚至於發笑都要花時間。
在路加福音書十章38—42節裡,記載耶穌進入一個村莊,有一婦人馬大迎接耶穌到她家。馬大有一個小妹稱為馬利亞,靜坐在耶穌的腳下,專注聽道,馬大卻為招待貴賓而心煩意亂。馬大認為在貴賓駕臨時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準備宴席,款待來客,,她又覺得需要更多的幫手,於是跑到耶穌的面前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十40)
耶穌的回答,實出乎馬大的意料之外。耶穌並沒有叫馬利亞出去幫忙馬大,祂卻回答說:「馬大!馬大!妳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取去的。」(十42)貴賓耶穌到他們家時,馬大為事忙亂,馬利亞卻花時間去聽道,結果她選上了上好的福份。從這段記載的教訓,我們很願意在這篇古老的英國禱告文,再加添一句話:
「要花時間聽,這是上好的福份。」
為什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花時間聽是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呢?
花時間聽神對我說甚麼話
聽神的話是禱告中最重要的部份。基督徒經常討論禱告之事,我們認為禱告就是對神講話、懇求神、感謝神、稱讚神,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一件事,即禱告是包括靜靜地聽神講話。神是經常與我們交通,祂也應許我們,時刻聽我們的禱告。我們的問題不是要使神來聽我們的禱告,我們患上與馬大一樣的毛病,我們太忙亂於各項事情,以致沒有時間及心情聽神的話。我們沒有充
足的時間、沒有充份的心情,聽神對我(單獨的人)說甚麼話。假使你花時間仔細地聽神的話,你會知道神有沒有回答你的禱告,你也會發覺到,神經常對你說話。
有一個小孩迫切地期待,在耶誕節時能得到新的腳踏車作為聖誕禮物。他心裡知道,以家庭的經濟情況,父母不可能買腳踏車作為禮物途給他,可是他一直期待有一部新車可騎。於是他在每天的晨禱及晚禱中部懇求神,使他獲得新腳踏車。當期待的耶誕節來臨,聖誕樹下只有一件小包的禮物而已。當這小孩失望地打開小禮物時,父母靠近他身邊很惋惜地對他說:「孩子啊,我們要你知道,我
們都感到非常的遺憾,神沒有垂聽你的禱告,賜給你一部新腳踏車。」這個孩子的回答,卻出乎父母意料之外,他說:「神已經垂聽我的禱告了,祂也已經回答我的禱告」,父母好奇地追問,神怎樣回答你呢?小孩說:「神已告訴我,沒有新腳踏車作為聖誕禮物」。這小孩的故事教訓我們,假若我們花時間聽神的話,我們可聽到神怎麼樣回答我們的禱告。這樣,我們豈不是已選擇那上好的福份了。
在主前六一二年左右,近東的國際局勢有急劇的轉化。一個殘忍、強暴的君王——尼布甲尼撒王開始擴張他的武力,佔領敘利亞的首都,並繼續威脅其他許多小國,以色列也成為他想吞占的國家。當時的以色列國處於隨時都會滅亡的危機,外受巴比倫的侵襲,內有約雅敬王的暴政,整個國家在紛亂的處境中。先知哈巴谷所看到的,就是毀滅和強暴在他面前、律法屈服于武力、公義不能顯明、惡人圍困義人。他不能明白神的旨意,於是他懇求神,靜候聆聽神的話。聖經裡記載,哈巴谷會說:「我要站在守望所,直在望樓上觀看,看耶和華對我說甚麼話。」(哈二1)結果他發現萬古不變的真理——因信稱義。我們常忽略的,就是這種靜候聆聽神對我們說話的時間及機會。假若你肯花時間聽神的話,我相信並保證,你能聽到神對你說甚麼話,你也當慶倖自己選擇了人生上好的
福份了。
花時間聽人對我說什麼話
現在社會上盛行一句話叫做交通」( Communication )。大部份的人誤以為,交通就是「將我所要講的話,傳達給他人」或是「我將我所要他人知道的事,傳達給他人」,結果因為這個錯誤的觀念,產生單行道的講話。一方是僅講而不聽,另一方是僅能聽而不能講。其實,真正交通的意義是指兩者之間的對話——有問、有答,有講而有聽的互相對談。教室裡老師與學生,家庭裡父母與兒女,夫婦
之間夫與妻,宗教領域裡神與人,有互相的對話,才能發生「交通」的存在。簡單地說,「交通」就是兩者之間有講話以及聽話的互相交流。德儒Dietrich Bonhoeffer在其名著l- Life Together」裡感慨地說:
「有許多人在尋求能聽人講話的耳朵,他們在基督徒的團體裡尋找不到,因為基督徒在應該聽的時候,都在講話。人若不聽其他兄弟的講話,不久也不聽神對他的講話。」
我們經常對人講話,卻很少保留一些時間及機會來聽人講話。在這裡所說,「聽人講話」的意義乃是,承認對方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尊重他、設法瞭解他的立場及見解。要瞭解對方、幫助對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靜靜地聽對方向你傾吐,並聽出他內心的苦悶、悲哀。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聽人講話」,要具備下列三種態度:
㈠以專心貫注的態度,聆聽對方的講話。
㈡聽人講話,必須設法使對方講出內心的話。聽話是被動的,因此在聽話的過程中,要設法瞭解對方的意見及立場。
㈢聽人講話是要設法瞭解,對方講話的真實含意是什麼。
有許多家庭問題的專家們一致指出,為什麼父母與兒女之間互相建立牢不可破的牆壁?為什麼有許多學童,無故翹課離家出走?究其原因,乃是父母從來不聽兒女們的訴苦申言。父母經常堅持他們的權威而僅表達他們的意見和主張,卻不容自己的耳朵靜聽兒女的切身問題。兒女也抱著反抗的心,拒絕聽父母的話,以致造成兩代之間的鴻溝愈來愈深。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區校長Clark Ken惻美國的家長們呼籲說:「給子女們時間,而不是金錢」。我在此願為這句話加添註釋說:「為子女們花時間聽,而不是為他們花費金錢。」
再者,為什麼現代的社會,婚姻問題愈來愈嚴重?問題在於作丈夫的人,始終堅持己見,將自己的想法、主張灌輸在妻子身上,迫使她遷就,卻不容許有機會聽妻子反對的理由。甚至有許多夫婦,忙碌到互相沒有講話的時間,更沒有靜坐聆聽的心情。根據美國精醫學社會工作7;knVirginia Statir女士的報告,美國一般家庭用晚餐的時間,大約十分到廿分鐘而已。有些家庭裡成員共餐的時間,少到每週只有十分鐘。試想,十分鐘的共餐,那有心情聆聽家庭其他成員的話語?家庭真正的幸福及享受在於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都能隨心所欲講出他們的心聲,而家庭其他的成員,都能以專心貫注的態度聆聽,瞭解對方的心聲。小說家亞瑟·米勒( Arthur Miller)的小說「推銷員之死」( Death of Salesman
)裡,描寫男主角偉勒,羅曼( Willy Loman )謨以為,他的愛妻及兩個兒子最需要的是金錢和物質享受,於是他拼命地賺錢,成為超級的推銷員,並將所得的金錢及物質,全部供給他的愛妻及兒子,以表示他對他們的愛心。但是羅曼從來沒有時間,也沒心情聆聽他們的心聲。他從來沒有想到,他的愛妻及兒子們迫切需要的,並不是金錢或物質享受,而是妻子要丈夫的體貼陪伴,兒子要父親的聚首歡談於客廳。因為他不瞭解家庭每一成員的需要,也不想傾耳細聽他們的心聲,結果悲劇發生了。羅曼自殺,期望他的愛妻及兩個兒子領取這筆保險費。這位超級的推銷員,在他的人生經歷中,沒有選擇上好的福份,他從來沒有時間聆聽他人的話,也不肯虛心地學習什麼是真正的愛。
這個故事正好指出現代人所遭遇的問題——寄住于現代社會的我們,往往忽略甚至忘記經上所說,那「上好的福份」——有機會可聽時,我們沒有聽。講話及聽話是父母與兒女、丈夫與妻子、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傳達工具,而這項工具是雙行道、是對話。但我們卻經常忽略那上好的福份——聽的部份。耶穌稱讚馬利亞說,「她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 (路十42)因為馬利亞有機會聽的時
候,她專心貫注地聽主基督的話語。我們作為神的選民,我相信,我們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了,因為我們借著主日崇拜的講道、晨更的禱告會、家庭禮拜以及個人的靈修及禱告中,經常專心貫注地聆聽神的話。但我們要進一步地努力,以專心貫注的態度,聆聽我們的鄰居、朋友、同學、同事、家庭成員所說的話,以表示我們對他們的關心、瞭解以及愛心。
上好的福份 戴懷仁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甚麼是上好的福分呢?似乎因人而異了。饑餓的人說,要有飯吃,若我能飽腹我就知足了。從事商業的說,我要有本錢,若我有本錢,大長袖善舞,生意興旺,我就於願足矣。熱中權勢的說,我要有崇高地位,若我得升了某官,膺了某職,我就再無他求。這些人的欲望何時能滿足呢?總無滿足之一日,得隴望蜀,貪心越變越大,因為他們所求的,沒有上好的福分在。耶穌說:「這都是外邦人所
求的」(太六32上)。信主的人,不求權勢。耶穌也說不要為吃穿憂慮。「因為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
有一種人,目的高些,他們不求財產,權勢,專求名譽。喜歡人稱道他為一鄉善士,他們很小心,不做甚麼敗壞聲名的事,好施捨,廣碉濟,熱心提倡公益。但他們的動機,不是為眾人的益處,乃是為自己造名譽。外面的行為雖好,並有時名譽高過一切信主的人,然而靈魂沒有生命,難怪耶穌仍稱這等人為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他們是耶穌的大仇敵,究竟自己把自己害了。信徒的品行好,也可保自己的名譽,但為神的國熱心,卻認為是他的本分,不敢居功。他的動機異乎法利賽人,乃是由愛神的心發出來的,並為信心所結的善果。
不但外邦人和法利賽人對於那上好的福份,有了錯覺,連愛耶穌的人,也有抱這種錯覺的,馬大深愛耶穌,侍奉殷勤,還覺缺欠。耶穌不輕看他,所以樂於享受這家中的款侍。雖然如此,耶穌看著馬大的過錯,仍是警戒他,不忍他失去上好的福分。在這一件事上,我們不管是作傳道的,是作信徒的,都應當學耶穌的樣式。我們去見好朋友的時候,屢次見他作有礙靈魂康健的事,因蒙他的殷勤款待,就不苦口相勸,為的是怕得罪朋友,體人之情,獨不體耶穌之情,不怕傷耶穌的心嗎?
馬大的過錯,到底是甚麼呢?不外錯過機會,不能得上好的福分。耶穌現在已到他家,他姊妹兩個第一要緊的是要聽他的道,馬利亞當時坐下傾耳靜聽,但「馬大心中忙亂,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不能專注。此外他還以為耶穌不公,就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馬大不但沒功夫聽,他的心也不能領受耶穌的道。所以耶穌喚醒他說:「馬大!馬大!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哪一件呢?就是坐在耶穌的腳前,凝神癡聽訑講生命的道,領受那上好的福分,除了這一件,那怕我們有最周到的「伺候」,最大的熱心,總不免美中不足。應當像馬大一樣,並同馬利亞一樣,安安靜靜每日坐在耶穌的腳前,戀著不肯舍,從而得祂的力量、恩典、永生。陶們。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張啟芳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路十41—42)
耶穌來到這可愛的家庭,姊妹倆各盡所能來款待耶穌。馬大不虧是大姊,知道耶穌整日傳道、醫病、趕鬼,到處幫助些如同沒有牧者看顧的羊群——以色列的眾百姓,這工作使得祂的身心疲倦,所以她就乘著耶穌來到自己家裡的時候,盡情地款待祂。
她的妹妹馬利亞,也盡其所能,來接待耶穌,她預備了清潔的房屋,讓耶穌坐下休息,可是主耶穌卻要在她們的家裡講道。耶穌知道自己來到世上的目的是甚麼,所以就日夜工作,叫人認識神。祂這樣為神工作的熱誠,我們作信徒的都應該學習。
我們活在這末世時代,都應該乘著機會,為主作工。保羅勸勉我們:「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2上)。很多人以為傳道是牧師和傳道人的工作,與一般信徒沒有關係。其實,傳道固然是牧師和傳道人的主要責任,但是我們作信徒的,在每日生活中,照著神所喜悅的,行事為人,也就是傳道。因為未信的人,常能從基督徒的聖潔生活中,來認識主耶穌。
也許是馬利亞因渴慕主道,而乘機請求耶穌闡釋真理。若是如此,我們也就得一個教訓,就是許多基督徒的靈性不長進,全是因為漠不關心這一道理,因為我們不但要信靠耶穌,更重要的乃是「在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 (彼後三18)。
在當時聽道的機會不多,讀經的機會更是少,可是馬利亞竟抓住了這好機會。難怪主說:「馬利亞已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聽道、讀經的機會,是何等的多,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叫我們的靈命長進。
在我們今天的時代中,大家都為生活事業而忙碌不休,但是主耶穌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就是親近主,叫我們的靈命長進。許多基督徒在教會裡為主作工,好像馬大似的「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但是主耶穌卻叫我們效法馬利亞,來選擇那上好的福份。
弟兄姊妹,當主耶穌來到你面前時,祂能稱讚你說:「你已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呢?或者說:「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呢?而這一件到底是甚麼事呢?
㈠需要真的認識耶穌,並接受祂為救主。許多人到教會參加禮拜,甚至教會各種活動都有份,但是他卻根本沒有重生得救,沒有救恩的確據,這樣的人,必須誠心誠意,反悔自己的罪過,而信靠耶穌的寶血——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接受祂在你心裡作救主,你才能得敦。「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2)。然後對於所得的救恩,就應該有了把握,有了確據。所以聖經又告訴我們:「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約五24)。「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神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壹五13)。
㈡有些人需要與主有更親密的交通——借著讀經、祈禱,如馬利亞「在主腳前坐著聽祂的道」。我們因著生活的忙碌,正如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影響了與主交通。我們無法安靜心思意念,坐在主的腳前。許多場合,我們的讀經祈禱,只是與耶穌打個招呼,或點點頭就算完了,基至有些基督徒的靈修,根本就沒有會到耶穌,便草草了事。有時到教會作禮拜,也是如此,從來就未與
主耶穌見過面,難怪一些基督徒的生活是失敗到底,無法為主發光,作不出來美好的見證。弟兄姊妹,你是否已選擇了這不能奪去的上好福份呢?
㈢也許在你的生活中,有許多事不蒙主所喜悅,所以祂就對你說:「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我們的脾氣,愛說閒話,論別人的長短,特別是批評牧師、傳道人的生活……很可能被這些閒話,攔阻了我們不能得著「那上好的福份」。願主憐憫我們,叫我們自己知道,甚麼是主所不喜悅的事,徹底認罪悔改,求主寶血洗淨。「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書一9)。
請你注意,主耶穌說:「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
這福份不是普通的、平常的,或一般的好,乃是上好的、頂好的、最好的。當我們購買任何東西,總是選那最好的,而且價錢便宜的。今天主耶穌白白地將最好的福份擺在你面前,叫你來選擇。而且不用錢購買的。弟兄姊妹,你是「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了呢?或者仍然需要主對你說:「你為許多事思慮煩擾,但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願你在每日生活中,都能選擇「那上好的福份」,阿們。
馬利亞之三步曲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9節
新約聖經中,共有六位同名的馬利亞,其中這一位是屬伯大尼,稱為伯大尼的馬利亞,就是馬大和拉撒路的姊妹。她的事雖記載得不多,只有三次,卻是感人至甚,也影響了曆世歷代無數的基督徒。她那深入人心腸肺腑的經歷,共有三層,故叫做三步曲(參看路十39;約十一32;十二3)。
第一步——坐:人生離不了「坐」,不是行就是站,不是站就是躺,不是躺就是坐。而坐又與位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利未蒙主呼召時坐在稅關上(參看路五27—28),巴底買是坐在路旁求乞時蒙主拯救(參看路十八35—43),文士、法利賽人是坐在摩西的位上教訓人,自己則一根指頭也不肯動(參看太廿三1—4)。馬利亞乃是坐在耶穌的腳前,領受上好的祝福,是不可少的,不會失去的,就是永生之道。她不單在主前有領受,她同時也能吐露自己心中的負擔、感動,以及內心的苦衷在主面前,這是何等大的權利和享受呢!許多時候我們對人說我們的遭遇、裡頭的苦衷,反而被人拒絕、潑冷水而難過,若是能帶到主前,主不但領情,祂知道萬人之心,祂能解決一切難處。
第二步——伏:人生缺不了「伏」,只是人的自我有自尊的傲性而不易伏在人前,不過人在佩服者或親屬長輩的面前是會伏的,人在自己所尊崇的神面前更是願意伏的;特別是人在遇到解決不了的事的時候,渴望得到解決之時,求於自己以外,或人間以外的力量時,往往人會俯伏下來求助,馬利亞伏在主的腳前,乃為著她的兄弟拉撒路的病指望主來治癒他,沒有想到主遲兩天才來,前後相差約有四天,拉撒路已死,馬利亞在絕望中存一點希望在主腳前俯伏,滿眶淚水,等待主有所作為,對主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主以淚眼相望,主知道她的信心尚不足,亦正以此事想堅強其信心,主走到墳前使拉撒路復活(參看約十一32—44),解決了馬利亞的悲痛。她的「伏」得到了結果。
第三步——抹:人生少不了「抹」,抹是一種潔淨的行為。就是抹桌椅、抹地板、抹傢俱、抹……。但為著人而有此行為者,稱之為服侍,為人服務。服侍人必須具有愛心,並有獻己身甘心做的精神,才能達到服侍的果效。馬利亞以香膏抹主的腳,是表示她愛主的心,樂意擺上極貴的物品,此乃猶太女子出嫁之前必須預備,猶如其生命一般重要之物。她這樣的擺上而又以謙恭的態度,真誠的動作服侍主——用頭髮去擦,這頭髮是身內之物。馬利亞如此的獻上,贏得了當時許多人信主,但也有許多人感到浪費而不滿,主卻說:「由他罷……」(參看約十二3—7),可見主贊許她所作的。我們的擺上是浪費呢?還是讓主稱許?馬利亞所以能這樣愛主。是因為先在主前「坐」,而後「伏」在主
前求,才有「抹」的經歷。這是馬利亞的屬靈三步曲。
最大與最美 路得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41—42節
人都有好強向上的心,希望得到最好、最大、最美的福氣與稱讚,但世上一切都如花草。彼得前書一章24—25節說:「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它的榮美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唯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我們今天要在主的道裡追求最好的東西;因為祂是永存的,不會枯乾,也不會凋謝。
最大的福氣
最大的福氣是什麼?有人認為是金錢,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人是有福氣的,不愁吃、穿,不必勞碌,用錢使人,支配一切;老年人認為兒孫滿堂是福氣;姊妹們有好丈夫、好兒女就滿足,有地位、有名譽、有學問,都是有福氣的人。是的,有錢、有名、有勢、有兒女、有好丈夫或好妻子是好福氣,但這些都是世界上的,都像花草,會枯乾,會凋謝的。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記
載,主耶穌又來到伯大尼,訑所愛的家庭,馬大恭散地接待,為主預備食住,招待得無微不至,聖經告訴我們,馬大伺候事多,心裡就忙亂,口就出怨言,怨他妹子馬利亞不協助伺候主的工作,馬利亞自迎接主人屋後,就安安靜靜坐在主前聽主講道,心靜,口緘,與馬大侍主適反,在馬大發怨言要求主叫馬利亞協助她時,主說出最寶貴的真理,主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不可
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路十41—42)親愛的讀者,主告訴我們上好的福份、最大的福氣是什麼?不是金錢、地位、名利,兒女等,乃是安靜坐在主前,聽主的道,祂溫柔的聲音,能安慰你憂傷、破碎的心,祂那有能力的話,能抵擋魔鬼所給您一切思慮煩惱。有人說,我們外面的人,該作馬大,努力為主用,但我們裡面的人——心,要做馬利亞,一顆安靜聽主聲音的心,這是最大、上好的福份,只有自己親身嘗試,你所得到的,人是不能奪去的,詩篇卅四章8節:「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多少神重用的僕人,用最寶貴時光,安靜在主前,領受祂的教導,支取祂的能力。這是最好的福份,你願意領受嗎?
最大的稱讚
凡人,都喜歡聽受人稱讚的話語,人的稱讚,有的是虛假、誇大的,是有時間性的;主的稱讚卻是永遠、實在的。馬可福音十二章41—44節:當主耶穌對著銀庫坐著,看進入聖殿敬拜神的人,向銀庫投錢,主注視著,見有些財主慢慢地往裡投很多的錢,「當當作響」許多人可聽見,後來來了一個可憐的窮寡婦,輕輕地,很快將兩個小錢投入,沒有聲音,不為人所重視,主卻看見了,主特叫
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這是多麼大的稱讚呀!以色列律法所要的是十分之一的奉獻,並沒有要養生的。但窮寡婦竟將養生的都投上了。在人看,這是多麼的愚蠢、危險,養生之物奉獻了,生活怎麼辦?何況她還是個寡婦,沒有收入,沒有依靠:但她為了「愛」,忘了環境,忘了自己,為了愛神,不顧一切。因此得到主耶穌的稱讚,這是多麼寶貴的稱讚,這窮寡婦因此就餓死了嗎?沒有,我們查不出奉獻的窮寡婦將養生之物獻給神而餓死之記載,感謝主!這窮寡婦所得到的稱讚是多麼地美,親愛的讀者,你願得人的稱讚或是主的稱讚呢?你可以將你的金錢才幹,獻給國家、社會,你可得到許多人的稱讚或留名千古,你若獻給神,卻無人知,但卻留名永遠!
最美的裝飾
在基督教之中有兩種主張:一、主張基督徙婦女不該隨從社會潮流,注重外面的裝飾;另有主張要裝飾,以免被人視為社會落伍者。但我們不要極端,要走中庸之道,彼得前書三章3節:「你們不要以外面的辮頭髮,戴金飾,穿美衣為裝飾,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基督徒最美的裝飾是什麼?聖彼得告訴我們,基督徒不要以外面的辮頭髮、戴金飾、穿美衣為主要,不注重外表,乃是注重裡面,要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多少外表修飾美麗的婦女,性情暴躁如雷,心既不能溫柔,更不能安靜,「母老虎」、「河東獅子」許多難聽的外號、詞句冠諸與她。縱有外面戴的金飾,辮的頭髮有何用呢?如果神給我們的恩典,可以做頭髮、戴金飾,亦感謝神,反之,沒有亦感謝神,總之,這是次要的,主要是裡面「長久」,不是一、兩天,存著溫柔、安靜的心,彼得說:「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箴言卅一章30節:「豔麗是虛
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親愛的姊妹們!我們要追求這更美的裝飾。
基督是我家之主
我曾到過不少基督徒的家庭,都看見有一塊小牌,寫著「基督是我家之主」,這本來是好得無比的事,但是否已經做到名實相符呢?有一個財主,當聖誕的前夕,預備全家出國旅行,想到自己這麼大的花園住宅,反正是空的,為什麼不請自己貧窮的老朋友來享受一個時期呢?所以他即刻寫了封信給他的老友說:「從現在起一年之內,你是此屋之主,任你自由使用,茲付上鎖匙一串,希查收。」於是這個窮老友,全家搬進去住,全權自由運用,得心應手,快樂非常,大有人間天上之感。
我們稱耶穌為主,或說基督是我家之主,請問我們是否已經下了自己的寶座,像尼尼微王一樣?是否將鎖匙獻上,任由主耶穌在你心,和你家自由運行呢?我們是否關閉甚麼秘室,不讓主進入?或留下甚麼寶物不肯給主自由運用呢?
思慮煩擾
何曉東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41—42節
一個人若常常思慮煩擾,他一定不在主的範圍以內。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路十41—42)
馬大非常忙碌,她忙的是什麼?她乃是為了伺候主耶穌。而妹妹馬利亞卻一點事都不做,只坐著聽主耶穌講道。按道理來說,主耶穌應該責備馬利亞,而安慰馬大才對。為什麼主耶穌反倒稱讚馬利亞,而責備馬大呢?
這是因為馬大的伺候,並沒有摸到主耶穌的心意,她的忙,乃是白忙。伺候了好半天,主耶穌非但沒有嘉獎她,反倒教訓了她幾句。馬大的忙,事實上不是在為主而忙,乃是為她自己而忙。因為她乃是以她為主,用她自己的主觀為中心,來伺候主耶穌。她是站在一個屬物質、屬世界的立場來伺候主耶穌。我們都知道馬大是在忙什麼?她是在忙著做菜,做飯,為了滿足主耶穌的口腹。等到主耶穌
嘗了她所做的棻-{n同興地稱讚了她幾句,她就驕傲起來,說:「你們看,我比我的妹妹強,我會伺候。」這是馬大伺候的目的。今天在教會裡面,不是沒有人事奉,而是「馬大的事奉」太多了。我看見有很多弟兄姊妹們,天天在教會裡面忙這個,忙那個。忙到一個地步,聚會也不來參加,讀經也不讀,禱告也不禱告。在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在事奉主,實際上,主卻不稱許他們的事奉。因為他乃是為事奉
而事奉,為興趣而事奉。再說一句更徹底的話,就是為自己而事奉。
有一次,我在印尼某個華僑教會講道,我發現有一位長老,為了教會工作,忙得不得了。但是我所主領那幾天的聚會,沒有看見他來參加過一次。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埋怨起來了,怪她的妹妹不肯來幫忙。一個真正事奉主的人,是絕對不會心裡煩擾的。相反地,事奉的事情越多,心裡倒越平安。我在東南亞佈道的時候,忙到一天要講四五次道,但是心裡卻是平平安安,並井有條,一點都不感覺到煩擾。什麼事情會令人煩擾呢?只有屬世的事情,才會使人心裡煩擾的。因為他不是在做主的事,乃是在做人的事。所以主耶穌才對馬大說:「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主耶穌並沒有說:「你為我的事思慮煩擾」。因為真正是在伺候主,豈有思慮煩擾之理呢?今天,你在教會裡面事奉主,事情一多了,你是否思慮煩擾呢?如果你是常常在思慮煩擾,那你一定是走在主的範圍以外去了。凡是走在主的範圍以外,心裡一定不會有喜樂和平安的。教會裡有不少弟兄姊妹們,一面在忙,一面在怨天尤人。我看見有很多人緊張到一個地步,使我們旁觀的人,都感覺到很不舒服。這種的忙,哪裡還看得見一點神的榮耀呢?忙到一個結果,主說:「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這多可憐!忙了那麼久,主耶穌非但沒有高興,反而說:「你忙不是為我在忙。你只為事情而忙!」主耶穌不是不要人事奉,乃是要人事奉在祂的心意裡面。
主耶穌來到馬大和馬利亞的家裡,祂的目的不是為要來吃馬大所烹調的一手好菜。主耶穌一向不貪圖什麼物質上的享受,祂來的目的,乃是要馬大和馬和亞二人,安安靜靜地聽祂講生命之道。然而馬大不看重主耶穌所講的道,卻跑到廚房裡去東忙西忙。自己一個人忙還不夠,還要叫她妹妹也去。我是一個傳道,常常去信徒家中主持家庭聚會。我最看不慣的一件事情,就是那家的主人,自己不坐下來聽道,卻忙著去準備茶點,或做飯菜。因為這是一個聚會,不是聚餐。重心是在聽主的話,不是吃飯和吃茶點。你把茶點和飯弄得簡單一點,甚至於沒有也不要緊,道卻不能不聽。傳道人吃不到好茶點和好飯菜,絕不會心裡不高興。而那家的主人,不來聽道,會使傳道人大失所望的。做飯做菜,準備茶點,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奪去你聽道的時間。聚會聽道完了,再去準備,傳道人晚一點吃都不要緊。主耶穌向那撒瑪利亞婦人講完了道之後,門徒賣了食物來,主耶穌怎麼對他說?祂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約四32—34) 。
這就是說,主耶穌把人肯聽他講道,看作食物一樣地重要。主耶穌要馬大和馬利亞先聽他講道,以後她們才可以去忙其他的事,因為那些全都是次要的。主耶穌並不是不需要飯菜,祂既然也是人,當然也要吃飯。今天教會裡的事奉,不是不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乃是我們在主腳前的屬靈培養。我們必須常常像馬利亞一樣地,安靜坐在主的腳前,然後再談事奉。
有人誤解這幾節聖經,認為信徒只要聽道,不必去做教會事工,這也是犯另外的一種錯誤。一個真正肯安靜在主腳前的人,他從主那裡支取了能力,領受了主的吩咐,嘗到了主的愛,而去做主的工作。這樣的事奉,才是真的事奉。這樣的事奉,才能摸著主的心意,他絕不會思慮煩擾的。以前我在紐約某華人教會裡見到了一個青年,他告訴我,他有一個心意,要為主做工,要我請牧師分配工作給他做。我去找那裡負責的牧師商量,他卻告訴我,這個青年,平時很少來參加聚會,只是星期天才看見,他生命都有問題,怎麼能給他工作呢?在我自己教會裡也有一位弟兄,他向長老示意,希望主日能讓他講道。但是他自己平時查經眾會,禱告聚會都不來參加,一天到晚忙他自己的事。他來講道,是講他自己的道呢?還是講主的道?
有不少人對「做事情」很感興趣,借這機會來活動一下,滿足自己的熱心。但是主不要這一種的熱心,主要我們先選擇那上好的福份,然後再來伺候主。我自己事奉主已經有十六年了,我常常會走到馬大的事奉路上去。教會工作多了,心裡思慮煩擾,沒有多讀主話,多在主面前禱告,求主加倍憐憫我們。
上好的福份 劉裕漢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42節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路十42)
什麼是上好的福份?主耶穌在這裡提醒馬大,也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揀選那上好的福份。
每一個人總希望獲得上好的福份,可是不少人誤以為上好的福份是金錢、財富、美滿家庭、學問、名譽、地位等。我們在聖經中可以看見,神對屬祂的兒女們之上好福份的看法卻不是這樣。上面所說的是世上的福份,但不是上好的,雖然那些也是神所樂意賜訑每一個兒女的福份。
未信主的朋友們,本文要把一件上好的福份介紹給你,就是神為世人所預備的永生——耶穌基督。聖經說,這是神白白賜給世人的恩典:「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三16)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二8—9)所以這福份是給予每一個世人,只要我們誠心投靠那位神的愛子,祂就將這福份賜給我們。朋友,請問您得著了沒有?
我們已信主的人更容易能體會上好福份是從主耶穌基督而來,「我的心哪,你會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詩十六2)神在聖經裡面應許祂的兒女有許多寶貴的福份,只要我們存著敬畏主和謙卑的心,我們即可得著神的應許,因為「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著祂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林後一20)只要我們勤讀經、多禱告、行主的道,就可以享受神在聖經裡給我們的每一個應許。茲試分違下列三樣上好的福份,與大家一同分享和勉勵:
一 、神的慈愛——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詩六十三3)
這是大衛的禱告,他寫這詩時是在猶大的曠野,那時他身處困境,正在逃避他兒子押沙龍的追殺,但是神保佑他,不把他交在掃羅的手中,大衛在曠野乾旱無水之地,思想神的慈愛,在生命有危險之際,他深深地體會到有神的慈愛就有生命。
某年在馬來西亞有一家學生刊物舉辦論文比賽,題目:「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結果以自由和生命為主題的兩位元作者分別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他們的理由十分的充足,沒有自由,生命活著有何意義?沒有生命,一切好處都不能享受,還有什麼福份可言?但是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否想到聖經裡面一位敬畏主的人所追求的是比自由、生命還要好的東西,那就是神的慈愛。神的慈
愛,何其美好,我們因著祂的慈愛,成為祂的兒女(約壹三1)。既為祂的兒女,祂的慈愛、恩惠、平安就一生一性與我們同在,不論我們在作息、試煉、歡樂、憂傷、勞苦、失敗、得勝,祂的慈愛都隨著我們,請問,除了神的慈愛,我們還會虧缺什麼呢?
聖經說到神的慈愛常是和誠實連在一起的(參看詩八十五10
;箴三3)。我們要想得著神的慈愛,就必須承認主作你的救主,且在主裡面誠心實意地事奉祂。
我們能夠追求並得著神的慈愛,就是得著上好的福份,也才是合神心意的事呢!「祂不喜悅馬的力大,不喜愛人的腿快,耶和華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 (詩一四七10—11)。
二、屬靈智慧——智慧為首(箴四7 )
箴言書是一本智慧之書,智慧本來的意思應該是一種正確使用智識的能力,但聖經所說的智慧是有更高更廣的意思,聖經裡所說的智慧原來就是指主耶穌,所以以「耶穌」二字來代替箴言裡面所說的智慧是很適當的。這智慧是永存的,超越時間概念以外,祂就是耶穌基督,是神的智慧(參看林前一24)。神所積蓄的一切智慧和知識,都在祂裡面藏著(西二3)。
聖經要我們愛慕智慧(參看箴四6),存智慧的心行事(參看箴廿三19)。智慧與世界上的手段及人的計謀不同,說起來,聖經所用的許多名詞,世人也用,但聖經所用的名詞和人所想的意義是不同的。雅各書三章13—18節說到兩種智慧,一種是屬地上的、屬情欲的、屬魔鬼的,這些會叫我們帶來嫉妒、紛爭、擾亂;另一種是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
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雅三17—18)我們要分辨何為神的,何為魔鬼的,好享用它或拒絕它。
有些人說自己生來就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如何得著智慧呢?聖經告訴我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詩一一一10)。又說「你們中間若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 (雅一5)所以要得智慧乃是要過著一種敬畏主、親近主的生活,縱使原是愚昧的人,也會變為智慧的了。
三、認識耶穌——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三8)
保羅經驗到能夠認識耶穌是最寶貴的,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比這個更寶貴了。保羅為了認識主,他付上代價,甚至丟棄萬事,看為糞土,為要得著基督,這是我們追求上好福份的榜樣,世上最好的東西,最寶貴的東西,都比不上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保羅犧牲自己的地位、名利、學問,甚至生命,換來的是被淩辱、急難、被逼迫、受困苦,但是他卻以此為他最大的喜樂,因為他自己得著基督。認識基督的福份,是今天世人所應當追求的,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還是有限,隱藏在神裡面的一切智識何等地豐富,所以我們當追求認識祂。今天多少愛主的兒女們,他們為了得著基督,如:戴德生、宋尚節、李文斯敦,都是很好的例子,他們雖然失去世上許多美好的享受,卻是得著了上好的福份。弟兄姊妹們,這不是我們該追求的目標嗎?
神的慈愛,神的智慧,認識;基督,得著基督,都是無價之寶的上好福份,這福份只有用永世的眼光來衡量,當你追求並且得著祂以後,才能領會到那種不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