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二十一章短篇信息
目录:
自米利都至该撒利 徒廿一1—14
爱主的父母与儿女的爱主 徒廿一8—9 (李启荣)
千夫长解救保罗 徒廿一27—36 (张云锦)
自米利都至该撒利亚
经文:使徒行传廿一1—14节
与自以弗所来米利都之长老别后,保罗等扬帆,经哥士,向东至罗底,更东进到帕大喇,由此换乘往腓尼基之船,遥望居比路,右行,向叙利亚,至推罗登岸,因需在此卸除也。
登岸后,遇有信徒在此地,与居七日,斯人感于圣灵,谓保罗曰,勿往耶路撒冷,因有迫害临身。但已决死之保罗,不于接受。七日后启程,传主的福音多人受圣灵的帮助,众信徒偕妻孥送至海滨,跪祷,言别。随登舟,向当地兄姐问安。次日,由陆路,至该撒利亚,入传道者腓利家。腓利乃使徒之助手,与司提反同时被选七人执事之一,亦即司提反殉教,耶路撒冷信徒受迫害时,下撒玛利亚,传福音者。在其家留住数日,时有先知,名亚迦布者,曾豫言,「有大饥馑,而实现,」来到腓力家,豫言保罗将被缚,而付诸异邦人之手。
众劝保罗,勿上耶路撒冷,但,保罗不受劝,乃止,曰,愿主旨得成。
主耶稣为体神之心,决志在十架上受死,而上耶路撒冷,保罗亦为主之福音,觉悟一死,而上耶路撒冷,以遵行主令「负十架从我。」(太十六24)
爱主的父母与儿女的爱主 李启荣
经文:使徒行传廿一章8—9节
一个家庭中,先要有爱主的父母,然后养成有爱主的儿女,教会是信徒的大家庭,同样先要有一班爱主的领导者,然后能养成有爱主的青少年,关于此方面从腓利和他的家我们有个参照的榜样,请看使徒行传廿一章8,9节:「传福音的腓利家里……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此四位女儿当然有他们的母亲,虽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正如圣经内许多名人的母亲,是没有记名的,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的母亲名字,也没有被写记或被纪念的,或许正是母亲的伟大原因之一,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腓利师母更是为爱主,而与丈夫同心,又与神同工,教养四位女儿成人和成才,专心的事奉主。
有其父母,才有其儿女,腓利是个怎样的基督徒呢?(1)是那七个执事之一,腓利与腓力是同名的,在英文都是Philip ,后者之名译为腓利以资区别,利与力在国音是一样的,腓利又被注明是那七个执事之一( One of
the seven ),执事二字有旁点,是在原文没有的,腓利是最初按立七执事之一,名列第二,试问今日教会中的执事爱主之程度如何?又他们的儿女或所领导之青少年爱主之态度又如何?(2)是传福音的( The
evangekist ),也可译之为布道家,「腓利下撒玛利亚去宣讲基督。」(徒八4—8)(3)他也是个人传道者,因为他带领了埃提阿伯的太监信了耶稣(徒八26—28)。
传福音者的地位,甚为重要,「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有教师」(弗四11),此五种圣职,牧师与教师( Pastors
and teachers )之职责特要服务于地方的教会,使徒和先知是不限于地区的,传福音者是介乎其中,何其重要!
教会不像世界,最初已提高了妇女的地位,腓利的四位女儿,都是处女,为叫他们专心事奉主,服务人,但处女事主不是一种必须的制度,在新约内和教会历史,也有许多结婚的妇女是服事主的,腓利的四位女儿说预言,说预言的,不一定是先知,乃圣灵的恩赐:「在那些日子,我将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徒二18),心中有福音的信息,不得不涌流出来,那是说预言的本意,按初代教会的情况,腓利四位女儿是专向妇女们和家庭的教导和造就,今日在香港或其地方均同感有女传道荒的情况,巴不得多有像腓和的女儿出来,但多时需先有传福音而爱主的父母,且要有长者之鼓励和带领。
在教会举行之母亲节或父亲节主日,我们多着重训勉儿女们怎样更多的和更好的孝顺父母,而不知为父母的,或为教会向青少年有托付的,也需时常学有怎样做榜样,如同提摩太前书三章四节的小字注:「端端庄庄的使儿女顺服」,正文是「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但幼童,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代,都是好动和任性的,怎能使他们端庄顺服呢?所以译经者,细究原文意思也含意要从为父母和为长者那一方面着想,而复以如上述的小字注。是的,「身不正而令不行……为老不尊,教坏子孙」,不独经训有此含意,今日社会舆论,以为非作歹之青少年之诸般恶行推咎于父母和教师,故在勉励青少年多孝顺父母,同时要知道今之青少年,将也要为人父母,现在就要养成为父母的人格,「檐前瓦滴水,点点依还旧。」「父母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耶卅29),好或坏的遗传律,切不可轻视,愿主恩带我们负起责任领导子侄们侰主和爱主,同时也祷望为父母者,要为着儿女们,要更乡的爱主,若知需要,为儿女的,也要劝导父母信主与爱主,能乎此,可说是大孝矣。
千夫长解救保罗 张云锦
经文:使徒行传廿一章27—36节
千夫长不是信徒,但为什么他要解救保罗呢?因为保罗非常热心做一个耶稣基督的门徒来传福音。我们知道保罗是法利赛人的派别,在以色列人中是最有学问的一派。也是教会的领袖。论阶级他是拉比。拉比就是先生的意思,意思是有学问的人,当时只有拉比有资格缮写羊皮的圣经。以市民权来说,保罗拥有罗马的市民权的,因为当时以色列是罗马的殖民地,很不容易得到市民权的地位。再论到学问他是迦马列的学生,迦马列是当时在文化界,政治界的权威。保罗有这样好的地位、学问、他应该可好好地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做一个政治家或宗教领袖。但耶稣感动了他,他放弃一切荣华富贵,而跟随耶稣同甘苦。因为保罗知道跟随耶稣才有永生的希望。
保罗是一个学者,所以他知道需多多培养领袖人才,帮他做事,因为人不可能一个人唱独角戏,在西部有一个老师受政府的表彰,因为他的教学成绩优良。他是以一班的学生分做许多组,每一组有一个领袖,来分担老师的工作,因为他有效地运用小领袖,所以该班学生成绩很多进步,因而受到表彰。保罗也知道培养领袖的重要,所以他在受到主的拣选,为主传播福音以后,他就培养出许多多的领导人员,如路加、马可、提摩太、提多、腓利门等等。因为他们的精神使很多人感动,所以不但把福音传到小亚细亚一带,甚至传到罗马,不但犹太人得救,甚至使外邦人也得救,更要使全世界的人都得救。可见保罗的眼光是多么的远大。彼得就不然,他认为要传福音,只要传给犹太人,只要犹太人得救,就心满意足了,保罗就不同了,他顾虑到外邦人,也要叫外邦人都得救,要外邦人都认识主。因此保罗和他的学生们对传福音非常热心。
以色列人认为外邦人是污秽的,不肯轻易和外邦人接触,因为外邦人什么样的食物都吃,因此以色列入就认为外邦人是污秽不洁的。犹太人对吃的食物非常讲究,他们认为不洁的东西是不肯进食的。因为犹太人认为外邦人是不洁的,因此更不允许外邦人进出他们的会堂。当时保罗带了几位外邦人进出犹太人的会堂,犹太人当然要抓他,甚至要打死他,罗马政府并派了一千兵士协助捕捉保罗,千夫长解救保罗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保罗本可享受快乐的人生,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受苦的路,因为他要学习耶稣的精神,耶稣为要拯救人类,耶稣是受苦了,耶稣的受苦正是为了解救我们的罪,所以受苦并不是空虚的,是有益的。保罗的受苦情形,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4,26节有详细的记载「……」。保罗为什么甘愿受这样的苦呢?无非就是要传福音。
但是回顾我们现代的信徒怎样呢?我们常常不愿牺牲自己的时间,不愿放弃个人的娱乐,而为耶稣受苦,或学保罗到普天下传福音的精神。保罗明知到耶路撒冷必定要遭受很大的苦难,但他并不惧怕,他把一切交托神,他深信神必定保护他,就因为保罗的精神感召,使一千兵士的司令官——千夫解救他。虽然千夫长把保罗捉去,可说是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就因为保罗的被下监,而使其他想杀害保罗的人,无法达到目的。因为保罗还可以自由传福音,也可以自由书写书信,寄给各地他所建立的教会。圣经里就有很多保罗当时在监狱所写的信,那些信就是现在我们信徒最好的灵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