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二十章短篇信息
目錄:
從猶推古遇險的教訓 徒二十1—12 (長建盤)
墜樓猶推古 徒二十7—12 (蘇佐揚)
保羅的為人 徒二十17—24 (鄭昌國)
服事主的教會 徒廿17—28 (蕭文科)
完成我的路程 徒廿 17—31 (賴炳炯)
施比受更為有福 徒廿17— 35 (蘇天明)
禱告與讀經 徒廿17—35 (高良弼)
傳道人的行為言論和方法 徒廿17—38 (陳崇桂)
施比受更為有福 徒廿17—38 (卓輝隆)
效法保羅事主 徒廿17—38 (戴伯福)
三種謹慎 徒廿17—38 (司徒輝)
牧養神的教會 徒廿17—38 (黃六點)
如何建立基督的教會 徒廿17—38 (王 峙)
福音的見證者 徒廿17—38 (吳永華)
五項警告 徒廿20,26—27 (鄭昌國)
悔改 徒廿21 (賴力傅)
主阿用我! 徒廿24 (石新我)
耶穌的手 徒廿26—29 (鄭泉聲)
神的教會 徒廿28
施比受更為有福 徒廿33—35 (鄭昌國)
施比受更為有福 徒廿35
(葉中光)
施比受更為有福 徒廿 35 (黃景峰)
你們給吧! 徒廿35 (沈保羅)
施比受更為有福 徒廿35 (丘育靈)
教會的本質與使命 徒廿38 (鄭連明)
從猶推古遇險的教訓 長建盤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章1—12節
講道難,聽道亦不易。講者若非滿有聖靈才智,而稍攙著一些私意,則聽者感不著興趣,受不著益處。聽者若油蒙了心,雖有嘻諄的講論,也彷佛充耳不聞。要得一個美滿的聚會,講者聽者都同有責任。
特羅亞聚會,可算一個很美滿的聚會了。他們講者,是名震古今,滿有聖靈的使徒保羅,聽者又是一群饑渴要主的人。他們聚會擘餅講論。直到半夜,也不願分散,可想見當日之盛況了。在今日有好些聚會,時間不過一小時,而聽者兩眼向時鐘頻頻望著,兩腳向地板輕輕擦著,好盼望這六十分鐘飛也似的過去。講者見這光景,也不敢多講,時鐘當的一聲,就草草結束,宣告散會了。在特羅亞的聚會,沒有這個情形,他們沒有時鐘,也沒有看日影,更沒有規定散會的時間,保羅講了又講,講的非常起勁,聽的聽了又聽,聽的非常有趣。這個寶貝的聚會,講者聽者即同感一靈,一方面靠著聖靈講論,一方面靠著聖靈受教,他們在聖靈裡打成一片。
值得我門讚美的聚會,不料,噯呀一聲,坐在窗臺上的少年猶推古,從三層樓上掉下來,聚會中立地發生擾亂和恐怖了。他們跑下樓來,抱起他,他已經死了,噯呀,這是何等的大不幸。
在這滿有屬靈空氣的聚會,為甚麼會弄出人命來?他們不是如饑如渴的要主嗎?為甚麼主讓他們闖出事來?或有人有這個思想。讀者要知道,神的兒子耶穌,還不敢試探主,我們是什麼人,敢試探主,猶推古遇險就是他不安其位的原故,他若安安靜靜好像馬利亞般坐在主的腳前,怎會有危險呢?
他們的聚會是熱烈的,大概是擁擠的,猶推古年少活潑,見坐在座位中,不若坐在窗臺上涼快,他不顧一切,爬上窗臺上納涼,啊!空氣又清,身子又舒適,聽講又清晰,好一塊的坐處。這是他遇險的第一步。
窗臺上不是座位,為要流通空氣。若有人堵塞了,令全座的人吃了虧。猶推古不安其位,不第自己危險,其實人家早蒙其累了。我們在這裡得個教訓:我們要在主內很親熱地團聚在一起,你幫忙我,我幫忙你,才是主所歡喜的,倘以為在他們中混在一起,平平無奇,而離群索居。聚會是到的,不過稍遠一些,講道是聽的,不過不大留心,這人不久之將來,必會遇見危險。而且因堵塞要津,令會眾感覺不快。
猶推古坐著一個危險不過的地方,他毫不知覺,他是坐在外面雖黑暗危險,而內面則光明快樂的地方。他眼睛向著光明快樂的內畫瞧,耳朵向著光明快樂的內面聽,外面有多黑,樓有多高,他全不在意,因為他仍是一個聽道者,與坐樓中座位上其他的聽眾一樣。聽道是好的,聽生命真理的道是頂好的,但要察驗,現在站的地位是什麼?所聽的道不會令你發生危險,危險只從你站著的地位發生。種是好的,而受種的地土有四樣。施捨是好的,而蒙悅納的也有兩樣。捐產為主是好的,而巴拿巴和亞拿尼亞賞罰可不同。可見非種不好,施捨不好,捐產為主不好,所不好的是自己。猶推古聽道喪命,也非聽道致之,其實自取其禍罷了。
涼風習習,最易催眠,猶推古在窗臺上瞌睡了,噯呀,窗臺瞌睡,這是多麼危險的一回事。外面的頌揚話,令你感著愉快的事情,也最容易令人瞌睡。「頌揚」,「愉快」不是一件壞事,若站在有危險性的地方,一不覺醒,則頌揚愉快,會令你沉睡,甚而隨著發生危險。
聽道而至沉睡,非講者講得太索然,必聽者精神太疲倦。保羅是個主所大用,附有智慧才幹者,座中弟兄姊妹都聽得精神奕奕,猶推古之沉睡,非保羅之不善講,乃彼因倦而致。警醒吧,在普通地位上沉睡,危險尚少,若猶推古之在非常地位沉睡,危險大矣。你是一個庸庸常常的弟兄姊妹,稍不覺醒,影響會眾還不甚大,你若跑到人所共知共見,由人頭地,高據要津的地方,被黑暗的勢力所勝,難免有喪生之虞。人不站在全然光明的地方,(樓上有好些燈燭),而站在光明黑暗交界的窗臺,就是徘徊於光暗之間,這般人望其警醒,是不可能的。若要警醒,除非全然投身光明裡面,就是生活在主裡面。
他們聚會在三層樓上,是一個很高的地方,我們追求靈恩,也當到三層樓上,在最高處覲見主。我們若沒有向上的志趣,這是沒有長進。我們不第得了重生,可以僅進入神的國,即自滿足,必須得著神的力量,奉行神所差使的靈工,打美好仗,直到打最後一次勝仗。三層樓不能一蹴即到,但可從許多的梯級上,一級一級的走在上面,不久即可達最上層了。我們知道最高處富有神的靈恩和賞賜,怎樣方可得著?照著主所給我們的道路,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吧!上面的福氣,是賜給那在主道路上順從努力之人。三層樓是有兩重樓板隔著,在第一層的人,不能望見第二層,第二層的人,不能望見第三層,惟有到了那一層,才瞭解那一層的東西。我們在靈界的事上,許多事是我們所未明瞭,彷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但你且不管,只求上進吧,到了相當地位,你一定會明白的。
到了三層樓上,是何等的福氣,這裡地位又高,空氣又好,又得聽屬靈的教訓,和擘餅紀念主等屬靈的事。然而「位高勢危」一日一從上面掉下來,危險則更甚了,警醒吧!加略猶大,不是造了極峰,得了使徒地位嗎?為甚麼掉下來,成為沉淪之子?豈不是誤作非份之想,而受了撒但之迷嗎?在位高的人,一念之差,其結局有如此,安可不時刻戰兢戒懼!
墜樓猶推古 蘇佐揚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章7—12節
有一個少年人,名叫猶推古,坐在窗臺上,困倦沉睡。保羅講了多時,少年人熟睡了,就從三層樓上掉下去,扶起他來,已經死了。(徒廿7—12)
這就是保羅在特羅亞一個禮拜的最後一個晚上所發生的事。在七日的第一日,亦即「主日」,他們晚上在一座樓上舉行「通宵培靈會」,一直講到天明。這真是罕有的一次聚會。可能人數太多,其中有人不得不坐在窗臺上,少年人猶推古即其一。羅馬式的樓房,視窗並無玻璃門或鐵閘在其上,只在屋牆上制一視窗,窗臺有時闊三四呎,人們可坐在其上俯瞰街上來往的人們或軍隊的行巡。
猶推古因為困倦沉睡,竟然由三層樓上掉下去。但為什麼不從窗臺上掉「進」室內,卻要掉「出」窒外呢?為什麼他會墜樓呢?室外有什麼吸力呢?室內為什麼缺乏支持呢?
幸福之人需要造就
「猶推古( EUTYCHUS )亦即「幸福之人」,他有一個很好的名字,表示他的父母可能是對宗教很虔誠,他們可能相信了耶穌,孩子也跟著去聽道,漸漸長大,成為特羅亞教會熱心事主的少年人之一。
少年及青年,為教會未來的主人翁,亦為成年人與孩童的橋樑。教會內若無少年與青年,則無前途。所以教會對於栽培青少年基督徒戶為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教會領袖若不與青少年合作,青少年人必定散失無疑。
青少年有許多是很聰明的,有天才的,這些青少年人的前途可能分兩路進行:一是獻身與主,終身為主使用,將來主會大大使用他們,改變世界。但另一是看見世界有利可圖,很快就被世界吸引,便從教會內失蹤。但有許多青少年,只是人云亦云,與人的主張並無一定立場,則很容易「墜」在千奇百怪或幹變萬化的不同環境中,有人「已經死了」,有人則「他的靈魂還在身上」。所以教會領袖,正確或錯誤,結果亦將不同。
這是一次「愛席」聚會(猶12),按照初期使徒們與教父們的慣例,主持人一面對會眾講道或討論,一面擘餅大家分享,一同歡樂,共頌主恩。這不是一次「聖餐」聚會,因為聖餐不會「擘餅到天亮」的。這種愛席,每一個人都可以參加,當然青少年也可能分享。
這樣,猶推古也有份分享這種愛席的快樂,一面吃,一面聽,但何以會吃到困倦,吃到沉睡,吃到掉到樓外去呢?難道他吃得太多嗎?還是所吃的不合胃口呢?保羅是一位名佈道家,善於講道,聽道的人一定聽得津津有味,不會困倦而沉睡。何以猶推古會這樣不爭氣,不是聽道,乃是作一名清一色的「覺友」(睡覺的覺友),竟然在「主內安睡」,以致幾乎「安息主懷」,一睡不醒,與世長辭。
冗長講論值得研究
到底保羅整夜講什麼道理呢?為什麼他講的道會使人沉睡呢?如果仔細研究原文,便知保羅當夜用四種方法與他們講道,渡過歡樂的一宵。
一、講論。原文為DIALEGO,亦即「彼此對白」(即英文DIALOGUE)。表示保羅與會眾暢談往事,也有問有答,是一般友誼式的對白,並非講道,可能保羅對他們述說過去多年在各地傳道的情形,和他聽見馬其頓人的呼聲而決意到歐洲傳福音的異象,那些聽眾也問他一些有關各地傳道的問題等,是較為輕鬆的談論,而且是一面擘餅吃,一面對話的。
二、講道。
「直講到半夜」一語的原文為「繼續他的道,直到半夜」。道字原文為LOGOS -意指正式講道而言,直講到半夜。相信在保羅與會眾對白時,猶推古是精神奕奕地注意聆聽,後來保羅正式講道,猶推古可能不十分瞭解保羅所講深奧之道,以致沉睡。
三、講了多時
這裡的講字原文,與第一條的「彼此對白」相同,不同之盧乃是這一次是「冗長的對白」,「講了多時」,或者是討論保羅所講奧秘之道的對白,與上述的對白不同。因此那少年人睡的更熟,與周公暢談了,於是從三層上掉下去。
四、談論許久
原文「談論」為HOMLEO 指與好朋友「密談」而言。保羅由樓下再到樓上之後,又「談論許久」,並非上述的三種方法,乃是像與密友長談,可能有重要的「機密」吩咐他們遵守。這句話的「許久」與上文的「多時」略有不同,這句話的「許久」並非時間的許久,乃是內容與量的許多。表示保羅在密談中將許多教訓與吩咐交托與他們。可能也包括「如何照應青少年人」在內。
解釋墜樓各有千秋
可是,為什麼猶推古會掉到樓下呢?對於他墜樓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釋。
一、可能樓內人數太多,空氣污濁,猶推古坐在窗臺上,企圖由樓外吸取一點新鮮空氣,但到底時間太長,他漸覺空氣不足,便困擾沉睡,繼而墜樓。
二、可能因樓內燈燭太多,光線太強,空氣甚熱,人們覺得甚悶,猶推古坐在窗臺上,比別人接觸燈光更近,感覺更悶熱,更容易困倦沉睡而墜樓了。
三、猶推古坐在窗臺上,一方面向裡面張望,聆聽保羅的談論與講道,一方面向外張望,注視街道上的景色。暗示著世界的吸引力太大,教會的吸引力不夠強,以致猶推古被世界吸了去而墜樓。教會無力把他吸住。
四、可能是魔鬼的作為,使猶推古困倦沉睡而墜樓,為要破壞保羅與會眾的親密友誼,中斷他的重要聚會,以人的死亡來恐嚇保羅所傳的生命之道,可能使保羅與會眾都因猶推古之死而心灰意冷。
猶推古從三層樓上掉下去,很可能預表一個青少年人的墮落也分三部份,即靈、魂與體。青少年人意志薄弱,易受迷惑,視肉體的享受與需要較重要,也視魂的享受,如音樂、美術、旅行、運動等比靈性的生活為佳,於是靈性日漸冷淡,忽略讀經與祈禱,疏懶於參加屬靈的聚會。體、魂、靈漸走下坡,漸漸衰弱,以至於死亡。
然而保羅並不怕苦難,也不怕魔鬼的威嚇,他周身是膽,充滿能力,所以他馬上走到樓下,為要拯救這可憐的少年人。英文聖經在這段經文用過三個「FALL」,表示三種「掉下」或「跌落」的動態。
一、困倦沉睡
英文聖經譯為BEING FALLEN INTO A DEEP SLEEP,直譯為「掉在熟睡中」。指精神的掉下來。
二、從三層樓掉上掉下去
英文聖經譯為FELL DOWN FROM THE THIRD LOFI。指身體的掉下去,而且掉到樓下。
三、伏在他身上
英文聖經譯為FELL ON HIM 謂保羅掉在那少年人身上,指一種生命與死亡的接觸,保羅掉在他身上,卻把他從死亡的邊緣吸引上來,使他還魂,離開死亡,魔鬼也撤退,使他們得到不少的的安慰。
主恩萬千天長地久
在這一段經文中,我們看見多次用一種「量」的紀錄法,表示各方面的「多」,如:
一、許多樓,因為有三層樓。
二、許多燈燭。
三、講許多道。
四、談論許多。
五、得了許多安慰。
六、許多人參加聚會。
證明在這一次冗長而熱情的聚會中,神的恩典非常豐富,人們愛主的心也逐漸如火燃燒,熱情滾滾,比樓中許多燈燭顯得更熱更光。保羅豐富的講論,也流露上主無窮的恩惠。人們不覺疲倦的聽道,也表現人們對保羅的非常愛戴。猶推古墜樓而不死,更顯明上主莫大的憐憫。主恩萬千,地久天長。
猶推古果真是名符其實的一個「幸福之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少年人當然由家長領回家中靜養,健康恢復後,一定不敢再冒險坐在會使人墜樓的窗臺,他也不敢再在聽道中沉睡了。他的生命好像是拾回來的,他好像有了新生的開始,他一定立志再做人。可能立志跟從主,將來準備終身事奉祂。
聖經雖然不再談及猶推古的事,但這少年人有驚無險的遭遇,卻是對青少年一個永久性的警戒,同時讓家長及教會領袖把青少年人「活活的領導」(12),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1)「……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來四13;參詩一三九1—3)
(2)「……你們口中所說的:心裡所想的,我都知道!」(結十一5)
(3)「你怕誰?因誰恐懼?竟說謊!不紀念我,又不將這事放在心上?我不是許久閉口不言,你仍不怕我麼?」(賽五七11)
(4)「他們說:耶和華必不看見,雅各的土帝必不思念?你們民間的畜類人當思想!你們愚頑人到幾時才有智慧呢?造耳朵的,難道自己不聽見麼?造眼睛的,難道自己不看見嗎?管教列邦的,就是教人得自知識的,難道以不懲治人麼?」(詩九四7—10)
(5)「……教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啟二23)
求主施恩,教導我們倚靠祂而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實為糧。(詩三七3)在言語上「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太五37)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不叫我的心,偏向邪惡,以致我與作孽的人同行惡事!(參詩一四一3—4)言行相符,心口一致,只有相同的法碼,一樣的升鬥。阿們。
保羅的為人 鄭昌國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24節
當保羅知道以弗所教會有人傳異端邪說的消息,他非常的痛心,因為以弗所教會是保羅傳福音所建立的教會,他希望這教會興旺,蒙神悅納,因此他打發人到以弗所教會請長老們到米利都。保羅對他們說:「你們知道,自從我到亞西亞的日子以來,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又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保羅的為人有很多值得我們效法的。當然基督徒是要效法主耶穌,因為只有祂是我們生活的標準。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有他的弱點,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要是我們崇拜任何人我們將要失望,保羅並非完全的人,所以他曾說:你們要效法我正如我效法基督。他這句話好像有些誇口,但如果我們詳細思想,他所以敢叫人效法他完全是因為他效法基督。保羅在加拉太書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因為他能夠活出基督來,他的生活,行為,言語,思想都效法主耶穌,所以他是配得我們效法的。
保羅有四種值得我們效法的地方:
一、凡事謙卑——
在當時猶太人中,他是羅馬籍的公民,是特權人物,他的父親亦是有地位,有財產的人。保羅自己本身更是猶太人出名學者的門生,他有權,有勢,有力,有學問,有地位。這樣的人應當是值得誇口,值得驕傲的,但他效法主凡事謙卑,正如主耶穌所說,我心裡柔和謙卑。如果人與人能相讓,便能和睦同居,社會便能安寧。彼得在彼得前書說:神阻擋驕傲的人,施恩給謙卑的人。謙卑是一件美德,正如中國古語:「滿招損,謙受益。」所以我們無論對神對人都要有謙卑的心。
二、關心教會——
當保羅知道以弗所教會有人傳異端邪說,他日夜不停地流淚,為教會禱告,他關心教會,愛護信徒,他的眼淚沒有自流,他的禱告並不徒然,因為神後來賜福以弗所教會。我們作為教會的一份子是應該關心教會的工作,教會的興旺與我們有直接的關係。有很多信徒以為教會的工作是牧師,傳道,長執的工作,這是非常的錯誤。教會是神的家亦即是我們的家,我們應該關心神家中之事,要為教會祈禱,求神復興教會,使得救的人數增加,也要為神的僕人祈禱,為教會的發展祈禱,為教會的經濟祈禱。如果我們能夠適樣做,教會便要興旺起來。
三、經歷試煉——
他受盡破害,並不因為他自己所犯的過錯。他經歷很多試煉是為主的原故。他被猶太人鞭打,被棍打,被石頭打,遇著船壞,屢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饑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他為主的原故,甘心樂意接受這些試煉,迫害,毫無怨言。他不灰心,不退後,只有忍受,因為他覺得配得為主受苦是榮耀的。
四、忠心所托——
保羅在主的工作上至死忠心。主人對僕人所要求是忠心,神對每一位基督徒的要求亦是忠心。保羅在猶太人中,沒有避諱不說,他證明神的恩典,叫猶太人信奉主基督。他用主的話教導百姓,他毫無留情地按著神的話指摘眾人。他能夠對主的話忠心,有一次他上耶路撒冷,他知道有苦難等著他,可能有殺身之禍,但他並沒有不去,他不以性命為念,視死如歸,他更不貪生怕死,至死忠心,行神所要他行的道路。他忠於神的工作,他的忠心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服事主的教會 蕭文科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28節
我們是神的兒子,深信祂讓我們活在地上是給予各個不同的機會去事奉主。保羅當日不以性命為念的服事主,真值得我們學習。須知教會不僅是一個人或某些少數人的,雖然有稱為牧師、傳道、長老、執事,但缺少眾信徒的同心合意,那教會是殘缺不全的,因此我們以保羅的話來互相勸勉。
一、動機
「聖靈立你們做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徒廿28)按原文不是專指長執傳道牧師而言,乃應用在眾信徒身上的,原則上是眾人在福音工作同心合意,而不是誰管理誰,像有階級的統治,在神的家——教會是按各人所得恩賜配搭事奉,有作頭的做頭的工作,作腳的做腳的工作,如此就一身聯絡的合適,靈活興旺,所以我們要求眾信徒都同來事奉。而事奉的一個重要原則,乃看他的動機如何,因為一個稱為神兒女的,當然如同在肉身的家庭一樣要盡力維持,發展這個家的責任,若他動機正確,結果就好,不然,便很有問題。照我觀察事奉主的,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動機。
(一)奴工:如在社會上一樣為金錢、地位、名譽而工作,得著這樣的好處便高興去做,否則就不肯作,但我告訴各位,在主面前這樣的事奉是不蒙神悅納的,唯有把這些撇下了,為討主喜悅而事奉才有價值。
(二)甘願:這與前面一種完全不同,他是因主的愛激勵,存感激的心來事奉主,這樣的人不以事奉主為重擔,為羞辱、為苦悶。早年美洲盛行奴隸販賣,有黑奴一家六口,被標價出賣,眼看就要拆散家庭,很是悽楚,給一個基督徒的白人看見,便出價買了他們,打發他們回去自尋生活,但那一家人苦苦跟著他,為的是願意用終身事奉來報答他救贖。
因此想到我們,本來死在罪惡過犯之中,感謝主付出血的代價救贖了,豈不應該像那黑奴甘心樂意事奉祂到底?何況祂的恩典浩大,當我們肯忠心事奉,祂會按著我們恩賜託付我們工作,有了成績祂會重重的獎賞,如同主所比喻,一個主人按僕人才幹給他們銀子,到他們賺了便稱讚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廿五)保羅體驗主的愛留下了很好榜樣,不論患難、困苦、逼迫、饑餓,都不能與神的愛隔絕,(羅八)所以我們事奉的動機是最值得深入檢查,而不應有任何偏差的。
二、態度
「旍ぁD凡事謙卑……」(徒廿19)這是事奉主的人在生活中最高標準。一般人都有錯誤觀念,巴不得淩駕在他人之上,傲視一切,但古今來成功人物,沒有不謙卑的,因為謙卑才能使人佩服,使人得幫助。美國南北之戰時,總統林肯希望國內和平,因此向南方李將軍呼籲,但李將軍十分傲慢,說如果林肯要和平,需要他親自來求我……,眾人都為林肯忿忿不平,但林肯說若是為了全國統一,他寧願為李將軍解鞋帶。如今他二人已成過去,可是李將軍早已不在人的記憶中,惟有林肯總統最少有一千多種書讚揚他。謙卑的舉動在某些人眼中會看到軟弱、微小,但在神眼中這樣的人是有福的。主耶穌在世上便是謙卑的典型,不要說祂從高天寶座降世為人,且釘在十字架上,就是祂肉身的動作也充滿謙卑態度,祂離世之前,門徒爭論誰為大,祂一言不發,以洗門徒腳來表示,這是何等謙卑的態度!所以教會生活要彼此洗腳——互相謙卑敬重,才能興旺,若不謙卑,不但教會受虧損,自己也是受損失。因為當你謙卑在主前,祂便居首位,聖靈便自由運行,工作無阻,眾人也因他人的謙卑而不敢自大,也不輕看他人,更能夠同心合意按著恩賜彼此合作。早年的風琴是要人在那裡搖動風箱才能發音的,有一位風琴演奏家到處受人歡迦,他也覺得自己彈奏的技巧真了不起,所以常常自誇,有一次在大演奏會中,他叫小兒子拉風箱,當他每次演奏完畢都得到熱烈鼓掌,他又很自負的說話,怎料他兒子隱藏著拉風箱得不到稱讚,卻十分不滿,不肯用力,結果琴音沒有了。這樣表明我們在教會中的事奉,驕傲自大就會彼此不合作,是何等大的損失。我再說,教會的事奉,不是某些少數人如傳道、牧師、長老、執事單方面的本領,若沒有眾多弟兄姊妹合作、奉獻、代禱,是不行的。
三、言語
「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徒廿20)言語是表達人態度的,但我們說話要有分寸,要說造就人的,不要令人傷心失望的。「一句話說的合宜,就如金蘋果落在銀網子裡」(箴廿五11)「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箴十19)一點點火常會把大片地方燒毀,同樣一句敗壞人的話也會使主的事工受虧損,因此「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19)亞歷山大大王有一匹野馬沒有人能控制,但王太子一跑到野馬跟前把韁一拉,野馬便十分馴服,許多人驚奇他的本領,但他解釋說,沒有甚麼秘密,只不過他發覺馬的眼睛若讓強烈的陽光照射便再不能不低頭順服。這給我們很大的教訓,許多時候我們軟弱敗壞一如那匹野馬,會亂闖亂動,惟有把我們眼目轉向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才會恢復本性順著祂旨意行事,因為祂的愛太吸引,祂的聖潔、公義、慈悲、憐憫太動人。求主幫助我們,在現今教會荒涼,禾稼已熟的時候,使用我們同心合意的事奉祂,把祂十字架高舉,讓祂得完全榮耀,眾人多多蒙恩!
完成我的路程 賴炳炳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1節
基督徒最大的盼望就是:「願禰的國降臨,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唯願全世界都歸耶穌,為達成此目的,我們必先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正如孔夫子所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當我們出發打聖戰時,若不先求正心,何以修身,齊家而治國?因此基督徒當時刻致力造就自己。
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遠到四十裡外的以弗所教會去,請教會的長老來.為什麼呢?他說:「你們知道……我……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謙卑……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我凡事給你們做榜樣……:」正如哥林多前書四章16節所說:「所以我求你們效法我。」在我們出發打聖戰之前,我們應當先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家庭是否夠資格作他人的榜樣,若自己沒有美好的榜樣,怎能對別人說:「你們要效法我」呢?我們為人家長兄姐的長輩是否先正己心,先修己身呢?當我們在真道上打了勝仗時,我們才能像保羅一樣地說:「我凡事給你們做榜樣」!
保羅在真道上做好榜樣,他說:「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素常在你們中間來往,傳講神國的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無論境況若何,總要傳福音。基督徒之生活就是崇拜,不單是在崇拜的時候!到教會禮拜有如磨利了刀子才出去割草一樣,在神面前領受了力量再出去工作,獸在教會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主耶穌教導我們做光作鹽,就是要我們在眾人當中顯出我們的功效來!在教會裡充電,在生活中發光!無論如何當以傳福音為念。
當耶穌與門徒看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趁著還有力量的時候,應當盡心、盡意、盡力以完成我們的路程,不可只知奔波鑽營於勢力錢財之間,至死方欲做主工,為時遲矣!
做工的方式有很多,不是只有傳道才是做工,也不是在教會中才能做主工?乃是在我們生活中每一時刻,每一事工都是做工的方法與時機,正如保羅所說:「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紀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若能這樣,即使死亡時刻臨到,亦能安然歸天家。
教會就要建堂,你盡了多少力量了?總要盡己所能,有份在主的事工上,神學院紀念日徵求你的奉獻,你的奉獻將要造就許多的工人服務教會,是的,莫忘了:「施比受更為有福」,你願意做一個蒙福的人嗎?
施比受更為有福 蘇天明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5節
四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記載主耶穌的教訓、行宜、事蹟以及他所行的神蹟。不論共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或約翰福音,都是相關聯的。
「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在新約聖經中只見到一次,那是保羅向以弗所的長老們說的(徒廿35),此外在福音書及其他書信都找不出同樣的記載。雖然如此「施比受更為有福」仍是保羅闡釋主耶穌教訓的精神之一。
一、施的精神
一般人都喜歡「受」而不願「施」,受可使已擁有的增加;施則必使自己所擁有的減少,是一種可見的損失。以數字比較恐怕沒有人願意施,勿寧希望多受,施既是損失,損失有誰肯去施呢?施者必定是以愛心為基礎,父母之對子女愛護備至,以至於不惜作牛作馬讓子女有較好的生活,是施的表現;夫妻相愛,不計較一切,是施的典型,施並不附帶任何條件。保羅說:「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八32)
我們所信的神,為愛世上人類,竟連祂本身都白白無條件賜給我們,我們在受此宏恩之餘,若不能成為樂施的人,何以言順服神的旨意?因此信的人都當成為施者,即白白給予他人,如同神把祂自己道成肉身白白給予我們。 。
二、施什麼?
施須表現于行動,施什麼呢?日本佛教界有一句術語「檀那」,是楚語的漢譯。人們講僧侶念經做法事,給予的酬謝稱為「佈施」。佈施包括三方面。
(一)法施:即願意將宗教上的真理傳授給他人,以我們基督教立場說,就是喜歡將福音傳給別人,並且為此感謝。喜歡將福音施給人的是幸福人。(見約一35以下)
(二)財施:以財寶分贈給他人,基督徒要以獻金來維持教會,擴展福音的事工。新、舊約以及教會歷史,都是信仰者的奉獻紀錄。亞伯拉罕會奉獻十分之一給大祭司麥基洗德,並且獻晚年才得到的兒子以撒在祭壇上;新約的聖經開始就是東方博士獻三寶(黃金、乳香、沒藥)給聖嬰主耶穌,馬利亞以貴重的香膏膏耶穌,等等都是奉獻的美談。在整個的教會史中,找不到有因奉獻而失敗者,亦從未聞有人因奉獻太多而致破產、貧困,乃是越施越快樂;越奉獻越富有。保羅向哥林多的教會信徒說:「我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賣力……」(林後十二15),是多麼偉大的施與!我們亦應當為神的事工,成為施的人,獻上我們的金錢。
(三)無畏施:這是一種獻上生命在所不惜的施捨,譬如看護傷兵之不怕麻煩,服務傳染病而不怕被傳染。基督徒則須不嫌麻煩,為慕道友招呼、照顧,作代禱,擔任探望病人的工作,為了他人而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
三、施者之福
根據數位計算,4減2剩下2,10除以10等於o,施是損失,何福之有?但是主耶穌卻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令人難以理解。日本醫學博士德久克已到巴西時,曾向當地的日本年青人發表演說,他說孝行是舊有的道德,可是徹底實行卻很困難,但是假如每天早上起床,向父母道「早安」,即是孝心的表現,父母聽見子女們請安問好,必定高興、快樂;當父母們歡喜時,子女們也就跟著高興,如果每天這樣做,心地將因之開朗,光明、快樂。二、三天后,一位十八歲的小姐來向德久先生說:
自己從小到如今,不會在早上向父母親問安,可是這二天聽了先生的話去向父母親問好,父母親因此快樂,不再愁眉不展,她看到父母親的笑顏,竟感激流涕,原來連手術都沒有痊癒的鼻薔舊膿,竟然不知不覺得好了,不再為鼻病困擾……。
當你實行施的時候,就是你滿足之時,從你施的行為表現,將會產生感恩的心情,從而使你獲得快樂,一個施者滿懷快樂;滿有福氣。
禱告與讀經 高良弼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5節
當我在禱告問,覺得聖靈感動我,要我講使徒行傳廿章卅二節的聖經。這節經文,就是保羅對當時教會的臨別贈言。這贈言的大意,首說以前所做的事工,後說及將來教會要遇著的事。他之將來必有兇暴的豺狼來殘害信徒;故特預告將來不但在外有逼害,在內還有像豺狼一般的偽師,說悖謬的話來引誘人。
因此,他就甚願信徒堅立主道上而不背教,在臨別時就以至要的話儆醒信徒。他在卅二節說及二事,一是將他們交托上主;一是將他們交托恩惠的道。我以為在這樣的情勢下,無別的事較這事為更要了。
(一)禱告
保羅自說願為信徒禱告,他實在常常為信徒禱告:在他的書信中,他也常說:「我常為你禱告」。保羅這樣對信徒負起禱告的責任,我們也因而得不少教訓。在歌羅西書四章12節所載的以巴弗,是一常為信徒竭力祈求的人。他的工作,真堪我們效法。他在羅馬獄中,雖離信徒甚遠;但他在獄中也常為信徒禱告。他身雖不近信徒;而亦能日日服侍信徒。這甚感動我們的心,而亦使我們的心得安慰;這因有時不能常常相會,如多年前我會在此地(廣東澳門)做工,而今又再得機會在此做工,但不久上主又引我到別地做工;我身雖到別地,但我禱告的心亦可焉此地的人做工;這樣看來,雖身不在此地,而亦可以服侍此地的人,所以我的心得安慰。
從這裡來想,就知禱告的工作,大過講道的工作。這因為講道雖能對數千人講道,但禱告更能為地極那麼遠的人做工;傳道的人,有時須受特別的訓練才能作工,但代人禱告,則人人都可能禱告。我望在今日得主的靈感動你們,使你們知道你已負有禱告的責任。
假若我們的鄰里中,堆積了許多污穢的東西,須要清除的;若我們有機會請求政府當局的人,而得他允許下列清潔這一切污穢的東西,使街巷清潔,這豈不是一件好事麼?我們求政府而又得政府允許,這豈不是我們滿意的事麼?然我們知上主比政府為更大;他雖尊貴,卻允微小人的禱告。主說:「奉我名而求的,我必給你們成全。」
各位,我們有沒有利用機會,成就上主的大事?我們既知禱告就是我們的福分,為什麼不快快的去做?雅各書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所以撒母耳對以色列人說:「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至得罪耶和華。」
我在這數月間,得與內地會全球的總幹事,作多次很長的禱告;我見他禱告的生活及態度的誠懇,我的心就受了極大感動;他有重大的責任在肩上,雖每日有許多工作,但他每日都會找時間來禱告,他好像大祭司站在上主前,為眾百姓禱告;他每日為數百人按名禱告,為各地教會及各傳道事業禱告;我信他最大的工,不在管理內地會全世界的工作,而在他的禱告。
今我問各位每日有多少時候禱告?也許你們回答我說,沒有時候;但我知你們每日總有些時候可用來禱告,甚望各位,效法保羅的樣式而多多為他人禱告。在此你們要知,魔鬼必用千方百法來阻人的禱告;惟你們當效法使徒的人,專心禱告,事事靠主,那就必定勝過魔鬼。
(二)讀經
保羅知道除了聖經,就沒有別的可能堅固信徒;所以他把信徒交托在上主的恩惠的道上。保羅在使徒行傳廿章32節所說的話,是對長老說的;他不是囑長老拿這些話轉囑信徒,乃是直接的囑長老。這好像囑提摩太要謹慎自己一樣。由此可知施訓的人,當日日充滿靈糧。人一日不食,就身體軟弱;所以人若要靈性強健,就須日日讀經。廚師日日預備他人的餐,若是自己不食,他就不能動手了;這因自己沒有力了。保羅囑咐歌羅西人說:「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
各位,上主的言語,有沒有豐豐富富的存在你的心裡?使徒約翰對信徒說:「少年人哪,我會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剛強,上主的道,常存在你們的心裡,你們也勝了那惡者。」你看,這些少年人能夠勝了那惡者?就因他心裡有上主的道。同樣,我們若日日將主的言語存在心裡,就能勝那惡者,就能多得屬靈的福。
今教會多軟弱的人,原因就在心裡不存上主的道。我信各人也知慕勒的故事,各人也想做慕勒一樣的人。不過我們要知,他能有這麼大的信德,由於讀經及靠上主;他一生讀經有二百遍,雖有多事,還日日不停的禱告和讀經。我想人若把所食的消化了,那就使身體壯健;同樣,人把所得的聖經消化了,也必使靈性壯健。
我曾留在高麗,想各位早知在高麗的大奮興會中,有多人得救。在一千九百零七年時,有一大奮興會,初在一個平陽的城市起首。我曾到過那地,會見一位祈牧師,此牧師就在此會講道;當講道時,聖靈就降臨下來,會眾就大受感動,祈牧師是一位瞎眼的人,當他目未瞎前,已讀經廿二遍;所以聖經很熟,甚至整本也能念出。
當日本虐待高麗人及逼迫教會時,祈牧師就被押入獄裡;他雖在獄裡俱常思念聖經而多得安慰。他對我說:「上主許我進入殿裡,叫我多想上主的言語;我今覺越思想而越覺有力。現今向各位特講上主怎樣地祝福他的事。」
在一千九百零七年時,他獨自在那地為牧師;到今那地已多開十七間禮拜堂,教友成為牧師的已有四十五人,成為會吏的六十五人。他是高麗牧師中一位熱心的人。高麗的領袖因喜愛禱告與讀經,連教友也被感染而同樣的喜愛禱告與讀經;所以高麗教會會有這麼好的成績。有時開研經大會,各鄉間的人也來;那些貧窮的人,就在平時積蓄些錢作赴會的費用。
當一天早上,我們到平陽時,他就問我,願不願見一最早最早的早禱會,我們去到時,就見有三百多人跪著禱告,他們覺得高麗當再有一次更大的復興;他們既有這樣的誠懇,教會就大得上主的祝福。
在詩篇一篇二節有說,愛上主的人,就必喜愛上主的語言。又在詩篇一百一十九篇那篇中,有160節,其中有20節,說及聖經怎樣的可愛。望各位都像大衛一樣的愛聖經。我們想做強壯的信徒,就只有讀經。聖經教訓初信的人,當渴慕靈奶。
大衛以聖經為足前的燈,今我們人人都需要聖靈的引導,使我們不致誤入迷途;但要得聖靈的引導,就必須讀經。這樣上主的言語有鑒察人心,使人辨別靈欲的能力;所以希伯來書四章12節說:「上主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辯明。
又上主的言語,有保守人免入迷途的力量。你看,主在曠野受魔試探時,祂雖是上主的獨生子,但祂還要用上主的言語來破魔鬼的詭詐;祂也要心藏上主的言語,好使試探時,而得以不敗。今我們當效法祂,使你不致一遇試探,便跌倒了。
各位要知,魔鬼既敢試探主,也必會來試探你我。有時牠會搖動我們的信,叫我們懷疑自己不得救,但你無別的話可答魔鬼,惟有聖經能夠回答。當魔鬼來誘惑你。你若是讀經的人,就知所分別,而認識牠的一切詭計。
大衛說:「主的言語藏在我心,就不致得罪主。」我們都知,聖經為聖靈的劍;所以我們講道時,當用聖經,惟聖經才能使人悔改。保羅囑咐提摩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我知今日有些牧師,不傳道而傳科學。令有些人譏誚我們,說我們傳古舊的道。聞王載先生在香港時,也受人這樣的譏誚。
各位!我們不要怕人的譏誚,只要怕真理;所以我們要堂堂正正,忠實地傳聖經。我們能夠這樣,上主就必定祝福祂的道,扶持我們。我們不必用言語為聖經辯護,只當對人直說:聖經就能為自己辯護。
我知中國許多信徒願意中國得大的復興,但要多人得復興,就必須先使一己得復興。上主說:「我使水充滿那乾涸之地。」祂怎樣的充呢?祂就是先叫我們渴,然後才以生命的水充滿我們;我們得充滿了,才能充滿他人。主說:「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的取生命的水喝」。
各位!我們若要得到復興,惟有禱告與讀經。
傳道人的行為言論和方法 陳崇桂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8節
保羅說這番言語,不是自誇,也不是自登廣告;不過那時有人有人攻擊他,敗壞他的名譽,他不得不向眾人解釋,以求表白吧。然而他並非為己打算,乃是為要榮耀神。他說這段話,含有傳道成功的秘訣。我們現在聽了,就當知道怎樣去成功傳道。保羅在這裡說出三件:即是(1)行為,(2)言論,(3)方法。
一、行為
保羅說:「我凡事謙卑。」神拒絕驕傲者,賜恩典給謙卑者。人情亦如是,反對驕傲的人,歡迎謙卑的人。保羅是個謙卑者,故得人歡迎,謙卑不在乎外貌,乃在乎內心…心中謙卑的人,必好學不恥下問。謙卑的傳道人,自會常常領教於人。
保羅又說;「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為什麼他要流淚?因為他愛人。為什麼他要愛人?因為他為人靈性的父母;做人父母的,沒有不愛兒女。他曾說:「你們中間,為人師的,不止一萬,為人父的,只有一個。」他不獨為人師,而且為人父,用福音生人。
記得我初悔改那時,有一個志願,要引人悔改,叫人得著重生。我在講道之時,常常留心到;有沒有人因聽我講道而重生。若是沒有,我心就以為不足。我半生以來,曾有兩次大快樂。永久不會忘記的。第一次:是我長子出生,那時我不在家,半夜接到電報,知道這個消息,心中非常歡喜,跪下禱告,感謝神,因為我第一次得作父親,後來還有一次更快樂的,就是前二十年,我在廬山牯嶺禮拜堂講道,那時有一人受感動,入到房子跪下祈禱,我也入去和他一齊祈禱。這是我第一次以福音生人。前月在武昌敘集,那人亦與我相見,他是我頭生的靈子,我自然很愛他。自此我就以福音生人為最大的目的。諸位同工,當要發展這個本能,做人們屬靈的父親。從前拉結未生孩子,他十分迫切對雅各說:「你不為我生孩子,我就死了。」我們也要有如此懇切的心,以求作屬靈的父母。我們既做人們的父母,就自然會愛人,為人犧牲,為人流淚。
保羅又說:「我凡事作人的榜樣。」他教訓人做甚麼事,他必先自去做。好像打仗,他在先頭走,叫眾人跟隨他前進。我們做傳道,當要效法他,凡事做個先導者。如勸人讀經,自己當先讀經;如勸人祈禱,自己當先祈禱;如勸人捐錢,自己當先捐錢,不論教訓人做甚麼事,自己當先去做。主耶穌先為門徒洗腳,然後才教訓門徒要謙卑。這就是先給人做了榜樣。
保羅在以弗所三年之久,未曾貪過一個人的金銀衣服。他不借債,也不放債生利。他辦理教務,沒有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因傳道發財,許多人傳道失敗,是因他發了財,教友在金錢上不敢信託他,如此傳道,怎能成功?保羅傳道成功的秘訣,在金錢上是最認真清楚的。
他又說:「我在你們之中,沒有一件事叫你們跌倒。」他在以弗所三年,以為無可指摘。但我們做傳道,能否對教友說這樣的話?教會中有沒有教友因我們的行為跌倒呢?
二、言論
保羅說:「凡有益於人的,沒有一件隱藏不講。」這個凡字何等重要!他是講神整個的福音,凡主的旨意,無不盡言之。可惜今之傳道人,一年之內,只講福音之片面;甚至自己連聖經也不讀過一次。從創世紀至啟示錄,是神整個的福音,他自己也不知道,怎能將整個福音講給別人呢?並且有等傳道人不信聖經的某一部,這樣,更無整個福音傳給別人之言了。我有時遊行各地,問教友何以不往禮拜堂敘集?他們答道:「傳道的人所講的,我完全聽過了,如果再去聽,總是沒有意味。」這是實在情形。許多人傳道未久,就講幹了。他們不肯研究聖經,以為福音就是這樣吧。他們又不肯觀書閱報,怎能發生新的理想。和新的言論呢?所以無怪他們講道總是乏味,令聽者感覺討厭。
還有許多傳道人,發出害人的言論。他們不講信,只講疑;不講知,只講不知;叫弟兄信心搖動,冷淡,跌倒。但保羅被聖靈充滿,有膽志,對於神之道,絕無隱藏不講。可惜我們無膽,不敢率直講神之道,只求敷衍過去,迎合人心。傳說在美國有一禮拜堂,請一位牧師講道,該堂的執事,長老,先對牧師說:「請牧師小心些講,因為這裡的教友,有看戲的,有吸煙的,有飲酒的,你若提及這些事,他們一定不服。」牧師問道:「然則怎樣?」執事和長老答道:「這裡沒有猶太人,你可多多責備他們。」這樣,那裡是宣傳神的旨意呢?我們講道,不是一味去責備人;在講道之前,要求神指示,神要我們講的話,我們不可不講。可惜我自己也曾犯過這種毛病!前兩年在瑞典國一個教友的家庭早禱,那時主有聲音叫我勸這教友不可貪財;但我以為自己年少,怎能對這八十歲老翁說規諫的話呢?及我將離瑞典,到他的家辭別,老人躺在床上,向著我流淚,好像他的心中,有說不出的苦情,他叫我為他讀經,為他禱告。那時我也不敢讀不可貪財的經節,唯讀一篇詩去敷衍。但可憐我那時心裡非常不安。因為我不肯順從主的旨意。到我起行那時,有一人送我上車,我問他:「老人為甚麼對我流淚?」他答道:「那老人已經跌倒了!從前教會建築禮拜堂,要金銀用,他是富厚的,本當獻金幫助,但他不肯獻;教會就向他借銀;他還要取厚利。他已經在金錢上跌倒了!」我聽見他說了這番話,心中更為不安。但火車就要開行,無法轉頭,這事就成了不可彌補的缺憾!
三、方法
保羅說:「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他們。」在眾人面前講道,是很需要的事。我們中國人以口才出名,我在美國時,見大學中的美國學生的口才,比不上中國學生的口才,但可惜中國有口才的人不肯傳福音,所以現今中國有口才的傳道很少。以外國的城邑,像廣州一般大的,必有許多口才的講道家,許多人從各處來聽他講道。在倫敦有些禮拜堂,敘集時間還未到,已有許多人在外邊等侯了。因為那些禮拜堂有會講道的牧師,所以聽眾就這般踴躍。但何以口才出名的中國,反少有口才的傳道呢?這是因為中國教會不注重公眾講道吧。傳道人到禮拜堂,就隨隨便便來講,時前總無預備。前兩年有兩個女社員到我家,她倆說:「我們常常到一間禮拜堂敘集,聽見傳道先生講道,如對普通的勞動界講一般。他沒有預備,聽來叫人討厭。」所以我們講道,想令人受感,就要用些工夫預備。外國的講道家,多是一句一句的寫出,預備得十分熟,然後才敢登臺。很希望我們中國的傳道人,也效法他們如此注重預備工夫。
保羅不只注重在眾人面前講道,並且注重在各人家裡講道;他在以弗所三年之久,日夜流淚勸戒各個人。我國教會稱傳道人為牧師,這個稱呼未免太高貴了,誰人當得起?然而我們也不可不勉力,向著那個標準去做。最可怕的是有名無實,名為牧師,其實不師,更不枚。他們不認識羊,更不能按著名叫羊。不看顧羊,沒有狼來就逃走了。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卻沒有去找那失去的羊。我國牧師,能講道的固少,能牧羊的更少。中國教會的根基不是穩固的。寶塔的根基何以穩固?因它是上輕下重。可惜中國教會是上重下輕!上頭設有甚麼總會,協會,組織的確宏大,但是各地的會堂太弱,不成樣子。這般的教會,那裡站立得住?若除掉外力—外國宣教士及金錢!就不能支持了。現今中國教會之急需,就是牧養群羊治理教會,做下層工作,以穩固根基。這樣才可以站立得住。
我們傳道,好像打魚一般—向各人講道,就好像用釣釣魚—同眾人講道,就好像用網取魚。醫生診症,是一個個診的,發藥也是要看各人的病症來發的,我們向人講道,務要對症發藥。
施比受更為有福 卓輝隆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8節
人類自始楚亞當以來就盡想獲得更多的東西,然而主耶穌卻教導我們如何捨棄,如何施與他人,甚至捨棄了自己的塵命來拯救至人類。使徒行傳第二十章35節記載道:「我凡事給你們做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紀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在世人的觀念中,捨棄意味著「失去」,但是主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一、在奉獻方面:
列王記上十七章記載,神告訴先知以利亞往撒勒法的地方去;讓一個寡婦供養,但這位寡婦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我沒有餅,壇內只有一把面,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罷。」以利亞對她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作罷,只要先為我做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做餅。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壇內的面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她和她家中的人並以利亞,吃了許多日子。壇內的面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這是神借著讓寡婦學習順從、奉獻而行神蹟,以拯救寡婦全家免于餓死。婦人因奉獻得到福氣。施與他人,尤其在自己貧乏時施與他人,就要得到更多的福氣。人若不肯奉獻,就要如經上所說:「播撒了許多的種子,然而收穫卻極少。」瑪拉基書三章10節記載道:「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探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我們儘管相信,學習寡婦,相信神的話語,去如此行,在奉獻這方面,也必應驗了聖經的話語,,「施比受更為有福」。
二、在祈檮方面:
路加福音十章第5節,神教我們如何禱告:「無論進那一家,先要說,願這一家平安。那裡若有當得平安的人,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裡,不然,就歸與你們了。」神教他的學生為別人祈禱、祝福,主耶穌不但要我們為自己求平安,也要為別人求平安,如此神就要將我們欠缺的賞賜給別人。約伯在痛苦猶為別人祈禱,我們為別人祈禱時,神的祝福也將反過來賜給我們。
三、在愛人方面:
基督徒不是自私的,我們若愛人,神就要賜福給我們。舊約裡記載,充滿愛心的寡婦路得,因愛婆家的神、民族及親友,而得神的祝福,賜與她一個美滿的家庭。在愛人方面也是如此,愛別人就是愛自己了。
四、在愛教會方面:
在教會也是如此,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八章14節記載,耶路撒冷的教會聞安提阿省有人領受了神的道,要來敬拜神,就派遣兩位最得力的使徒去幫助他們。教會受神祝福的因素就是要去幫助別人。我們今日得有福音,就是因為外國教會的兄姐領受了神的話語「施比受更為有福」,也順從了神的話語,不惜奉獻金錢、時間,與一顆愛主的心,努力傳道。任何一間教會若能注重對外傳福音,建設教會,則必蒙神的祝福。愈是建設、施與、奉獻的教會愈興旺。在教會方面,祈禱、愛人、奉獻的方面,神告訴我們:「施比受更為有福」。
效法保羅事主 戴伯福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8節
保羅在往大馬色途中蒙主揀選後,有顯著的轉變,一向視捆綁逼迫基督徒為榮的他,竟成為名符其實的基督徒,不但熱愛主,甚至肯為主犧牲,捨棄一切,跟隨主的腳步,至普天下傳福音。由使徒二十章保羅的見證,我們不難知道保羅是真正的改變,抱定志向奉獻他的一生忠心事主。今日我們身為基督徒,要想感恩事主,就需先效法保羅,簡單的歸納如下:
(一)以行事為人服事主(徒廿17)
神鑒察人的內心,並不單各人的外表,而心形于行為,人犯罪,行為敗壞,即因心不正。耶穌在世上,受彼拉多審判,彼拉多曾三次宣判主耶穌無罪,當神審判我們時,我們能否像一張白紙一樣純潔,不受玷污,尤其今日社會對基督徒要求甚嚴,基督徒更須有美好的見證,以引領更多的人歸主。
在日本一對基督徒夫婦唯一獨生子死于車禍,他們非但不懷恨,反而設服務站免費讓司機休息,以基督的愛心,來為司機服務,不知感動多少人信主,由此可見基督徒行事為人何等重要。
(二)以宣道見證服事主(徒廿23—26)
主耶穌一向以教訓眾人、醫病趕鬼、傳講福音為祂工作的重點,因此今日教會應注重推行的工作為:設學校、設醫院、設教會。耶穌要我們至普天下傳福音,固宣道見證是基督徒最重要的工作,如果你最親近的父母,兄弟姊妹,尚未得救,又怎能說服事主?
(三)以牧養教會服事主(徒廿28—29)
教會為耶穌寶血所贖,要想牧養神的群羊,必須行事為人先有美好的見證,再借著聖靈指引,輔助教會各個團契。
(四)以扶弱施恩服事主(徒廿32—35)
主耶穌醫治有病的人,祂說生病的才需要醫生,今日社會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途炭者少,施比受更幸福,基督徒當謹記主耶穌的話,學習祂的樣式、扶弱施恩不計任何報酬。
三種謹慎 司徒輝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8節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圖謀要捆綁保羅,多人勸保羅勿往,他卻不以性命為念,只要行完他的路程,堅決前往。路經米利都,紀念以弗所教會,知他離去後,會發生問題,特請以弗所教會長老來,給他們講許多話,可謂語重心長,眾人聽後深受感動。保羅這段對今日教會來講,也很適合。茲分三種謹慎來一同思想。
一、對罪惡謹慎:
保羅說:我今日向你們證明,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因神的旨意,我並無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申命記八章19節:你若忘記耶和華,去隨從別神,事奉敬拜,必定滅亡。警告他們;罪惡叫人死亡,故要謹慎!若要在得救得獎有把握,定要在信心和德行上常常檢討。保羅對以弗所教會傳福音,講罪惡,責罪惡,無一樣避諱不講。初期教會對付罪惡極其嚴厲,亞拿尼亞與撒非喇的死,這刑罰若放在今日教會,絕無人擔得起的。保羅故勸長老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
今日教會太軟弱,無見證,因對罪太不留心,各位傳道、長老、執事們,我們負起教會責任,對罪惡要自己謹慎,也勉會眾謹慎。神在聖經上的話要講,不要討人的喜悅,避諱不講,將來神要刑罰。主耶穌多次於臀好病人後,吩咐不要再犯罪,恐怕以後遭遇比以前更厲害。得救的信徒對罪要極小心,要復興,定要正視罪惡,教會要復興,也要正視罪惡!
二、對信仰謹慎:
保羅說:我之我去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引誘門徒跟從他們。所以對信仰要謹慎。今日香港教會很亂,信仰失去純一目標,像各宗教大聯合。當時有保羅在焉,異端邪說不得入,他一走,異端邪說就會進入。提摩太前書一章3節:保羅勸提摩太仍住以弗所,好囑咐那幾個人,不可傳異教,可見那時已有人傳異端了,保羅說你們要站穩,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對以弗所教會說:不要以外面發達為喜,離了真理就無用,教會不以真理束腰,教會就無力量。
保羅又說:不要再做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用真理當腰帶來約束自己,凡事照真理做,任何異教之風吹來,不能動搖我們的信心。異端在香港很厲害,甚至有掛基督教招牌的宗教。若不以真理當腰帶束腰的,很容易被異教之風動搖了信心。
保羅說:要慎防兇暴的豺狼,在你們中間已潛伏著,主也早就警告將來教會有畸形的發展,成芥菜樹,有雀鳥住在其上。只注重教會外麥的好看,不注意裡面的分子如何,裡面有撒但的座位。教會要復興,對異端要謹慎,提防它進入,動搖我們的信仰。
三、對金錢謹慎:
保羅說: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給我和同人的需用,我凡事給你們做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人,並紀念主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香港許多教會為錢為產業打官司,是因不效法保羅。管理教會錢項的秘訣,是施比受更有福。教會怕錢多,錢多問題就多。教會有需要就大家奉獻,使聖工得發展。管理錢財的更要謹慎,因弟兄姊妹將辛苦得來的錢奉獻,交我們手中,要讓神家的工作發展得好,才合乎神的旨意。
中國教之所以軟弱,不能發展,因為大家忘記「施比受更為有福」,不肯奉獻。能樂意地努力奉獻,使神家中無所缺,理錢的能謹慎,教會自然發展。多少人家裡堂皇富裕,對教會漠不關心,讓它貧乏,將來在神面前如何交帳?求主憐憫!
牧養神的教會 黃六點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8節
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行途中,從米利都打發人去以弗所請教會的長老來與他們告別,其告別詞請看使徒行傳廿章18節,可知保羅是個謙遜,熱淚,受難,至愛,勤苦的人,盡可能為他們盡本分,對猶太人或希尼尼人證明當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此二項得救之必要條件,又對其前途說決忘要往耶路撒冷,雖有患難鎖鏈在等待他,他亦不因此為念。
保羅如此態度有四項用意,請看廿四節說:
(一)我不以生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這是可看出他為主做工而不計損失,他活就是基督,他要高舉基督,並將救恩傳給人。(腓一21;加二20;西三4)
(二)只要行完我的路程,在馬拉松賽跑之人要盡己之所能,不單走也是要得勝。(林前九24—27;腓三14—17;提後四7—8)
(三)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執事。保羅蒙主賜給一個特定的工作去做。(徒九15;廿六16—18)神有工作給每一個信徒來做,不要說你無事可做,神已經拯救了你,並要在祂的工作上用你。(加一11—12,15—17)
(四)證明神恩惠的福音。我們都是罪人,蒙恩得救,因祂的恩惠白白稱義。(弗二8;羅三24)無論你有甚麼需要,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林後九8)。
保羅說這些話語是對長老們說的。為的是要長老們效法他,對此段聖經特別提出三項勉勵共默想同學習:
一、凡事謙遜
19節提到「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又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因為是主,我們始要事奉祂。「流淚」保羅曾提到三次流淚,受苦。(本節)為著他們屬靈的好處。(徒廿31)離別時的悲愁。(徒廿37)「謙卑」是最難實行之一 (太十一29;賽五七15),主耶穌因門徒驕傲,為要教導他們謙卑的功課,曾洗門徒的腳(約十三1—10)。後來彼得寫信給信徒們:「要以謙卑束腰」(彼前五5),保羅要遵行此德行,實在不容易,若不是基督的愛,他不能如此行。當基督的愛充滿了你的心,你若願意實行此謙卑,可使許多人的掛慮和難處得以軟化,你既然與保羅同樣做基督的僕人,就要重視此項美德。(箴三34;十六19;廿九23;林後十1;弗四2;腓二2;西二18,23)
有五處命令提到要過謙卑的生活:
1 要存謙卑溫柔的心(西三12,13)
2 存謙卑的心。(彌六8)
3 思想謙卑。(羅十二3,10)
4 行為謙卑。(提後二24)
5 務要在主面前自卑。(雅四10;路十八13)
二、謹慎自己
28節說:「聖靈立你們做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這是表明為長老者乃教會領導地位的人,所以聖靈立你們做長老者,應當謹慎自己,也要謹慎全群,(「全群」在路十二32;徒二十29及彼前五2、3都曾用過此名詞。)主耶穌說到祂是好牧人(約十11),祂也稱為大牧人(來十三20),及牧長(彼前五4)。你是一個主的牧人,還是一個雇工?
長老與監督二詞,最初原是同義字(使徒十一30;十四23;十五2,4,6,22;十六4;二十17,28;十一18)這二職位的分別,直到第二世紀始開始,亦在第二世紀末始確定。當長老者既然當謹慎本身,也當謹慎全群,就是說自己當謹慎,有高超的信德品格,始能造就人,指導人,因為水不能高過他的源頭,沒有人能來幫助人家生活,超過他自己屬靈的水準。你當謹慎你的行為,這是最重要的。你若忽略了自己在恩典中的長進,你就失去了熱忱及信心,你就世俗化,就不能照顧你所牧養全體羊群屬靈的需要。
三、牧養神的教會
28節末句說:「牧養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的血所買來的」。這裡說牧羊人一直在工作的,他繼續不斷照顧羊群,必須為每一隻羊準備食料,無論那羊是老是幼,強壯或軟弱,受試探或是試煉,他們都應該由牧者照料著。這真是何等大的責任,且也是何等榮耀的事奉。
再者要注意這教會不是人的,也不是自己的,是神的教會。教會既然是神的,做牧長的就不可用自己的尺度來料理教會,更不可用私意來處理教會重大事工,有時教會的事工雖看來真艱巨,我們的能力不能做甚麼,但當信全能之主,萬有的神,在我們有不可能,但用信心來倚靠主時,主能幫助成就大事。
我們只要存謙卑謹慎忠誠的心來事奉主就夠,因主人不是我們,是神,所以不可以自己的意思做本位,特別在長老制度下之教會(代義制),長老是會友的代表,其意見要代表全體會友的意見,忠實來做僕人、做牧人始是應該的。長執忠實與否,與教會進展上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當替神,代理神,為著神教會的進展來設想,來料理。(馬偕醫院重建研究委會,二樣主張,民數記十三章,十二探子是十二代表所主張……)
往往在教會中要用私意,人情來處理教會,以致受虧損者是神的教會……,當為主著想,切不可為自己著想,「我想」這是失敗主因。
長老就職誓詞第三第四說「你做某某」堂會的長老,不是存私意,是要忠誠盡職,幫助牧師來榮耀神,利益祂的教會……教會的首就是耶穌基督,在教會中惟獨祂做主,凡若教會中各種類之職務,當依靠祂來設法……此句「依靠祂來設法」是非常要緊,教會是神的,有時教會雖遭到人意的阻礙,但神的教會有祂最後的勝利,這是我們所確信的。
本日有兩位長老兩位執事要重新宣誓就職,希望大家參看聖經中長老的職務,照如上所提三項為努力的目標,至於執事的職務今日無時間可再提,請自行看使徒行傳六章,最初設立七位執事的主旨,就可明瞭其主要工作,是在有形物質的方面,要來幫助在靈界牧養全群的牧長推行工作。
這工作在教會也是不可缺的,所以我們的教會設有長老,也設有執事,需在精神無形的方面,及物質有行的方面來牧養神的教會。
如何建立基督的教會 王峙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8節
本處聖經,乃保羅對以弗所教會臨別的話。保羅與以弗所教會的關係是極其深切,這次離別,又是最後的一次,所以他的訓言是非常緊要的。此處聖經可分為兩段。第一段自17—27節是論保羅的模範。第二段自第28節起至未了是說保羅別後,當如何建立基督的教會。第二段與現今的教會有密切的關係,現在我們特拿來研究。
(一)神的教會
經上說,「聖靈立你們做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的教會。」(28)在此,我們看明教會並不是屬人的,也不是屬一個機關的,也不是屬一個團體的,乃是屬神的。教會更不是一個的地方,不是聚會的房子,乃是主耶穌用寶血所買回的得救信徒。有兩三個人奉主名聚集,那就稱為主的教會。為著這個緣故,每個信主的,都要關心教會的事,算是神的事,也算是自己的事。同時教會要接納一切信徒,不論貧富,貴賤,只要他是主寶血所贖回的,我們都當接納。雖然有的信徒,他們的信仰,與我們有些不同,唯他們是主寶血所買來的,我們也當彼此接待。教會合一的基礎,乃在於此!
在聖經中只有這一次記載,教會是用自己血所買來的。由此可知我們信徒之所以得救贖,是三位一體的神同受苦,買回我們。馬太福音第十三章45節說:「天國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了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這好珠可比教會,本沉溺在深海裡。客商可比神自己。教會原是失喪的,三一的神,付了重價,把我們買回來。保羅在以弗所三年,難道沒有把這道理說過麼?無非要他時時紀念主的苦。若使教會忘記了他是主用寶血所救贖的,此教會必不會熱心愛主,必不會忠勤做工,勢且歸從異端而犯罪!
(二)「當為自己謹慎,也當為教會謹慎。」(28)
我們常常忙於作工,忙於救人,過於為他人忙碌,而忘記了自己的靈性,要親近主。有時忙於論斷人,而忘記自己與別人一樣,或且更壞。忙於「挽回」他人,忘記了「當自己小心」 (加六1)現在有許多的信徒,因自己不謹慎,致招禍于全群,這是我們應當防備的。從前有人說:「教會中有一個人當嚴嚴的治他,緊緊的管他,刻刻的留心他,這人到底是誰呢?就是你自己。」這話實在說得不錯。我們自己是最難管治的。又如俗語說:「牽一發而全身動」,這就是說一個最微小的肢體受傷,
整個身體都受傷。我們各人的失慎能禍及全群。約翰福音第十七章19節說:我們的主因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有許多的事,我們的主可以作,有許多的話,我們的主可以說,但是凡能叫他人跌倒的,軟弱的,我們的主因著他們的緣故,寧可不做,自己分別為聖。又如保羅說:若是我食肉能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林前八13)我們當為自己謹慎也當為全群謹慎。不可似當年的亞幹,因著他自己一人犯罪,致累及全以色列民打敗仗。
還有一件,我們要格外謹慎的,就是自己的教訓。「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書,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西二8)
「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琱腄A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提前四16)近日有許多人愛說險語,當初聽時,甚為悅耳,但我們不可好奇,因貽禍所至,不可收拾。不可不謹慎。我們也當如大衛說:「重大和測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詩一三一)
(三)防備異端邪說(29)
「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兇暴的豺狼」和「說悖謬話的人」有兩種記號,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的。第一個記號:「不愛羊群」,第二個記號就是「要人跟他!」這八字可以把一切異端表明出來。凡是要離間教會,要人跟從他們的,都算為危險的。現在容我舉一個例子,設有一切信主的人,站起來為主作見證,說起十句話來,中有五句是錯的,聽眾中凡有愛心的,雖知道其中五句說錯了,
可是他們心理還是歡喜,說他只有五句錯了,存著滿足的盼望,希望此人將來能講得完全無錯。這是為之愛惜羊群。換言之,聽眾中,沒有愛心的,明知他還有五句沒有錯,不但無存盼望更正的心,反加以譭謗批評,勢必使他從此禁舌緘口,這就是不愛惜羊群。再譬喻一個地方幼稚的教會,其中雖有許多不完全,愛惜他們的,必要褓抱扶持,至於建立。不愛惜他們的,就反對攻擊,說他們不成教會,要他們倒閉才好。「將殘的燈火我不熄滅,將斷的蘆葦我不折斷。」主愛惜羊群的心,非豺狼(異端)所有的!這是我們應當儆醒防備的。
何以保羅在此又說:「你們當紀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勸戒你們各人」呢?因為保羅要用三年之久,晝夜流淚勸戒各人,才有今日以弗所教會的光景。大都「不愛羊群要人跟己」的,想在五分鐘內,就把那教會推翻了!
保羅服事以弗所教會如此真誠,以弗所教會,對於他,也有非常情分。當保羅將近離別他們的時候,他們還是怎樣愛慕敬重他呢?請看37節就可知:「眾人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和他親嘴」,但是到了保羅晚年時,這一班以弗所的信徒,是如何的對待他呢?請看提摩太后書一章15節:「凡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我(以弗所教會就是在亞西亞)。」這是何等痛心的事。若把末後的境況與當時保羅在以弗所時拿來比較一下,相差何等遠呢?由此可見教會的危險,自古已然!任教會之責者,當知所自勉!
(四)神恩惠的道
經上說:「如今我把你們交托神和祂恩惠之道,這道能建立你們。」 (32)神恩惠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不是「理學和虛空的妄言,更不是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不是注意飲食,節期,月溯,安息日。不是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這恩惠之道是「照著基督」說的,意思就是:「一切在耶穌裡,耶穌是我一切,」惟有此道能建立教會。(注意恩惠與律法正相反。)(參西二8—10;16—末)這道也是猶大書所謂的真道:「親愛的弟兄阿!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 (猶二十)一次所交付聖徒的真道!(3)
(五)「扶助軟弱的」 (25)
今日教會中究竟軟弱的信徒居多數。存愛心扶助軟弱者的人是教會最需要的。這一個恩賜,是最有用的!加拉太書六章2節說:「你們重擔,要互相擔當。」兄弟姊妹在靈性上軟弱之處,我們在祈禱中,要替他們擔負!為慈母的,怎樣擔當兒女的重擔,體貼扶助他們,辦理教會的人,不可不有慈母之心!「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前二7)我們應當以主的心為心。
(六)「施比受更為有福」(25)
我們時常只知接受而不知施出,若使我們細想這一節聖經,就當知道孰是更為有福。一個信徒施出的精神,若不勝過他接受的精神,必不是生命豐盛的信徒。照樣一個教會若不知注意施出,過於接受,必不是興旺健全的教會。就如一個國家出口的數目,少於進口的數目,必是軟弱的國度。教會愛主與信主的程度如何,只看他施出的程度如何,就可以定規!要教會建立,也不能不注意這一件事!
(七) 「聖靈立你們為全群的監督」 (28)
最後一事就是「聖靈立」,要讓聖靈在教會中有自由的全權。凡關於教會興廢以及一切大小的事,都要讓聖靈作領袖。雖然在人的方面少了監督,或負責的人。但是全群都當仰望聖靈引導,與負責的人一同仰望他。這是首要的事。但聖經的道,都是相通的。每一個真理,與第二個真理,都是互相合作。這是應當注意的,那也是不可不注意的。
「還有未了的話,願兄弟們都喜樂,要做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就必常與你們同在。」 (林後十三11)
但願「教會都得平安,凡事敬畏主,蒙聖靈安慰,人數增多!」
福音的見證者 吳永華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17—38節
提摩太前書一章15節:「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主耶穌到世上來,其最大的目的乃拯救有罪的人,這也是神造人類以來最大的目的。福音完成了,但是卻未完成於人類的方面,因此主將此重要的使命託付於每一位基督徒的身上。
我們更不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這只是使徒,傳道人所該做的工作,事實上這責任應系于每一信徒身上,不只是單用口傳,更應該用我們的生活,為主作見證。傳福音並非炸彈式,舉行一時的大運動就完了。我們應該在平時,在我們的職位上發出基督徒之光。馬太福音五章10節:「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面前,叫他們看見你們好行為,更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因此基督徒乃福音的使者,福音的見證者。
今晨的經節,使徒行傳廿章17—38節,說到保羅如何當一位福音的見證者,今天我們都必須負起福音見證者的責任,熱心的使徒保羅可說是我們最好的模範。
我們將分三方面來思想保羅:
(一)保羅的人物(見證者的資格):
使徒行傳廿章19節:「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又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保羅當神的使者,他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但是在困難中他常訓練自己,他流淚,忍耐,謙卑來養育以弗所教會。雖然有許多的陰謀和陷害,他仍然殷勤地為主作工,為了盡他傳道人的使命,他表現了最大的愛心,忍受了諸般的痛苦,他對長老們的告別辭中,流露了這位偉大使者的心腸慈祥,同情及眼淚。更證明了保羅乃熱淚之人,受難之人,至愛之人,勤苦之人,這些便是當一福音見證者的資格。
(二)保羅的精神(見證者的精神):
保羅的精神即殉教的精神,他預備好了,隨時可以為主而死。教會的歷史可說是建造在殉教者的血之上。初代教會為主犧牲,他們為信仰而不願背道者的精神,實在感人,我們的教會能有今日,乃因為我們之前有許多殉教者,此種殉教的精神,今日確立在我們的教會之上。所以保羅在抖節中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
(三)保羅的良心(見證者的良心):
保羅當福音的見證者,他的良心如何?使徒行傳廿章26—27節保羅說:「所以我今日像你們證明,你們中間無論何人無亡,罪不在我身上。因為神的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因為他把所該說的話都說了,因此他能大膽地說:「若有人沉淪我無責任」。親愛的弟兄姊妹!保羅傳福音到達此種地步,試想我們是否做到了,或者我們只是講些不該講的,而當說的反而不說呢?以西結卅三章8—9節:「你以西結若不開口警戒惡人,使他離開所行的道,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警戒惡人轉離所行的道,他仍不轉離,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神此種的啟示保羅做到了,所以他在提摩太后書四章7節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過了」。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日同胞的沉淪是否與我們有關?我們是否能像保羅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我們當福音的見證者,當使福音傳遍全世界,叫每一喪失的靈魂得回到神這邊。
五項警告 鄭昌國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20節,26—27節
讀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我今日像你們證明,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罪不在我們身上。因為神的旨意,我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徒廿20,26—27)
保羅在以弗所傳道三年之久,臨別前向他們講了以上語重心長的話,告以凡與他們有益的,他沒有一樣避諱不說。「避諱」即有所顧忌而不敢言,「諱疾忌醫」是比喻有過失的人不喜歡人家的規勸。講道是神聖而嚴肅的,關係到人的得救與沉淪,罪就不在倮羅了。希伯來書中有許多警誡之言,願這些警告如同明鏡照亮我們的景況,時刻警惕。
一、忽略救恩
「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那借著天使所傳的話,既是確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該受的報應。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來二1—3)
「鄭重」與「忽略」是相對之詞,神盼望我們鄭重所聽見的道,而不願我們忽略它。第一節的「所以」二字,是接著第一章裡基督的身分,地位,王權,永能和榮耀而言,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主耶穌曉諭真理,我們委實應當「越發」(格外、特別)鄭重。(正如機密檔等級之區分,有「密」、「機密」、「極機密」、「絕對機密」,這兒所用的「越發鄭重」,也是最高等級的說法。)舊約時代「那借著天使所傳的道,既是確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該受的報應。」新約時代忽略神兒子主耶穌親自傳講的道,更無法逃罪;因為輕視神兒子的罪,比輕視神僕役的罪更大,新約時代忽略救恩的罪,比舊約時代干犯律法的罪更大。
「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用「這麼大」三個字來形容這救恩,意義豐富:第一,代價大——主耶穌流血捨命所付的代價很大;第二,功效大——無論何人只要悔改歸向神,不但罪得赦免,並且被收納成為神的兒女,使他從罪奴變作聖徒;第三,範圍大——救恩是為世上萬國萬民所預備的,無一人不可享受。如今這麼大的救恩擺在面前任人取捨,若是忽略了,該是何等大的罪呢!不信神是最大的罪。此外,不接受救恩之人的痛苦也是非常大的,因有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人生沒有指望,死後難逃審判。
「忽略」,不是反對,迫害,只是輕忽,不在意而已,忽略救恩也難以逃罪。許多人因為現在太忙,以致將信仰的抉擇一再拖延,是否你也正是如此?
二、硬心不信
「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祂發怒,試探祂的時候一樣……。』」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噁心,把永生神離棄了;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理就剛硬了……,經上說:「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祂發怒的日子一樣。」 (來三7—15)
此處三次提到「不可硬著心」,第一世紀那些曾經經歷耶穌生平、受難、復活、升天而仍然是硬心不信的猶太人當受警戒。作者引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失敗更作為鑒戒,他們在曠野的四十年中,看見許多奇妙的作為,卻仍硬心不信,並且試探神,結果一個個都倒斃曠野之中,誠為可歎!
「或有人存著不信的噁心,把永生神離棄了。」(12)這節經文有兩種解釋:(一)是指有名無實的假信徒,他們混在真信徒中間,知道一些神的作為,但並未完全相信,這等人的結局是滅亡。(二)是指信心軟弱的真信徒小雖然得救,卻像漂流曠野的以色列人一樣,並未進入迦南美地(迦南預表屬靈的安息)。
除了責備之外,這段話也有寶貴的勸勉。三次提到「今日」(7,13,15),是要我們珍惜現今的機會,往者已矣,把握今天。「今日」也表示神給我們選擇的權利,是寧願繼續不信,剛硬,被罪迷惑?亦或選擇接受基督,得享安息?「今日」也表示警告,因明日不在我們手中,機會過去不再來,「今日」就是你得救的日子,不要遲延!
三、離棄真道
「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從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若長劑棘和蒺藥,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來六4—8)
許多人誤解這段經文,以為是指那些已經接受真道而後又離棄的人,其實是指一些很靠近也很可能接受真道而未接受的人。「離棄真道」乃指「故意順從異教」。六章1—3節是指停在真道的開端,但沒有長進的信徒,四節以後所指的人連他們還不如,因為連開端還沒有。
這種人:「蒙了光照」——由於福音真理的光照,知道罪的事實和救主耶穌,但並未接受。
「嘗過天恩的滋味」——耶穌基督所賜永遠的生命,不是「嘗試」就能得著,聖經說:口渴的人要到主耶穌這裡來「喝」,可見「相信」才能得著。抱著試探的態度,必得不著。
「於聖靈有分」——並不是有聖靈在心裡,也不是受了聖靈的印記,乃是在接觸福音時,受過聖靈的責備或感動,可惜未採行動。
「嘗過神善道的滋味」——承認神道是美好的,但未即刻接受。
「覺悟來世權能」——知道神對罪惡必有刑罰和審判,以及神對今世與來世一切統治的權柄,然而並不誠心悔改歸向神,寧願離棄神的道。如同主耶穌曾對一聽道者說:「你離天國『不遠』了。」「不遠」表示靠近,但並未進入。
這等人像是得救,卻不是真信徒,真擔心他們錯過悔改得救的機會。
「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主當年身懸十架,是被罪人棄絕,今日人們棄絕主羞辱主,就等於重釘主在十字架上了。
「就如一塊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田地比做人心,雨水比作神的道,田地被雨水滋潤就能生長菜蔬,主也盼望多接觸神的道,使人能結出好果子,就從神得著永生及一切屬靈的福分。可是若長出的是荊棘和蒺棻,必被廢棄與焚燒,這樣那些硬心犯罪而不回頭的人,也必走向滅亡,接受永火的刑罰。兩種田地接受同樣的雨水,表明神的恩典是相同的,生命不同,結果亦異,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
我們需要的不是教條與禮儀,而是生命的更新,罪人如何得到主復活的生命,這是根本的問題。沒有好種子,不能盼望生長菜蔬,同樣,沒有基督的生命,也不能盼望善行。但聖經說明:「人有了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就有生命。」(約壹五12)
四、故意犯罪
「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惟有戰懼等候審判和那燒滅眾敵人的烈火。人干犯摩西的律法,憑兩三個見證人,尚且不得憐恤而死。何況人踐踏神的兒子,將那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又褻慢施恩的聖靈,你們想,他要受的刑罰該怎樣加重呢?……落在永生的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來十26—31)
「故意犯罪」——這比無意犯罪的罪大,這不是指普通的罪,乃指拒絕基督的救恩,仍繼續甘願過著犯罪的生活,若不接受基督所一次獻上而至永遠的贖罪祭,就再沒有別的贖罪方法了。基督的救贖既是唯一的救法,則拒絕這救法的人當然再無得救的希望了,只有戰懼等候審判和燒滅眾敵人的烈火。
「眾敵人」——即反對神的人,一切犯罪的人都是與神為敵的人。
「踐踏神的兒子,又將那……血當作平常」——讓基督受羞辱和苦待,輕視基督贖罪之血的功效。
「褻慢施恩的聖靈」——消滅聖靈的感動,抗拒聖靈的工作。這樣的人必有報應和審判。
「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永生神的手對信賴基督的人是最穩妥平安之處,誰也不能把他們從永生神的手中奪去;但對那悖逆抗拒神的人而言,永生神的手是十分可怕的,他們絕不能逃出祂的手,也沒有人能把付們救出來,免受刑罰。
五、違背警戒
「你們總要謹慎,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因為那些棄絕在地上警戒他們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我們的神乃是烈火。」(來十二25—29)
這是前四項警告的結語:拒絕神的兒子是罪,違背警戒則是罪上加罪。本仁約翰說:「我看到有一條叉路,從天堂門口通向地獄。」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仍有許多旁門左道通向地獄,我們當何等謹慎!
「神乃是烈火」——烈火是輕慢不得的,沒有人敢在烈火之前存輕忽玩耍的態度,恐怕偶一不慎就會被烈火所傷。切不可因神無限的寬容與慈愛,而輕忽神的公義與尊嚴。自以為是基督徒的要謹慎,保羅說:「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神是烈火,這烈火有一天將燒滅世界,所有的罪惡在神面前都站立不住。我們當何等謹慎,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擺脫一切纏累我們的罪。
有一人在大草原中突然發現失火,風吹的很猛,他雖竭力奔逃,仍將被火焰追上。他急中生智,先用火柴點著他前面的一片草地,等到後面的火追上時,他站在那已燒過的地方,就安全無慮了。
神是烈火,祂要燒滅這罪惡的世界,但那已經燒過的地方就不再燒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承擔了神的烈怒,如今凡信靠祂的人,就可免去烈火的刑罰了。
悔改 賴力傅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21節
悔改的定義
悔改是人知罪、離罪,並向神認罪的一種行動。在這種行動之後密切關聯的就是信靠基督。此二者——悔改與信靠(或作信心)——聯結在一起構成歸正。而在這事上還可以加上神赦免的工作。
「向神悔改,信靠主耶穌基督」(使廿21),必須是並行的。向神悔改,是人受了神對罪人有好意之認識的鼓勵,祂的好意不是不介意人的罪,乃是差祂的兒子替罪人死。信靠基督則是人因瞭解祂死之目的與意義所受的鼓勵。這樣看來,是傳揚十字架纔引起了人的悔改與信靠的心。
傳悔改而不包含十字架的信息,那就好像不給車加油而推其滑行,它不久就不會動了。傳悔改並包含了十字架的信息,就好比給汽車加了油,然後叫司機踏著油門,這樣便將他帶上加略山,直到基督耶穌那裡。
離罪的動機,是因認識到犯罪是得罪神。歸向基督的動機,是體會到祂為我們的罪所作的救贖工作。
悔改與後悔是不同的。悔改並不是表示為罪憂傷,而同時又願意繼續留在罪中。可能我們會為自己的罪感到難過,然而卻又不願與罪分離。許多罪人不豫備悔改,因為他們不準備放棄他們的罪。約翰在考試時作弊被人發覺了。他所受到的處罰是成績不及格。他難過是為了他作弊被人發覺了,但在他沒有被人發覺之時,他是一點也不煩惱的。他後悔,但是卻不悔改,而且若是再有機會之時,他又準備作弊了。愛德華考試作弊未被人發覺,但是他的良心不安,最後,他到教授那裡去,承認自己作弊,並願意接受處罰。他悔改了,並且準備不再作弊了。天堂中滿了悔改的罪人;地獄裡滿了後悔的罪人。
那個在陰間的財主哀求人憐憫他,並且希望有人去警告他的眾弟兄,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路十六24—28)。他十分後悔,但是他悔改已太遲了。那些現在不悔改的人,到了一天就會哀哭切齒了(太十三42,50;路十三28)——他們是在那裡後悔,但卻不是悔改。他們將極願意山和岩石倒在他們身上,把他們藏起來(啟六15—17),因為他們從來不願意離罪悔改。
後悔是一條「此路不通」的街道;而悔改是越過我們的罪,而看到加略山。
後悔是只看我們的罪;而悔改是越過我們的罪,而看到加略山。
後悔是使我們轉回到自己身上;而悔改是使我們轉向神。
後悔使我們恨惡自己,然而我們可能同時還是愛我們的罪;悔改使我們恨惡我們的罪,又愛我們的救主。
後悔是世俗的憂愁,乃是「叫人死」的;悔改是「依著神的意思憂愁」,以致于得救(林後七10)。
悔改不是下決心,或轉過一新頁。新年所下的決心,難得維持到廿四小時之久。新的一頁快就變汙了。一個人決心改變自己的方向,但這並不是悔改,因為悔改包含了對神的態度,而決心所包含的,只是對其失敗其本人的態度。一個人除非看見他的罪在神看來是多麼可憎,否則他就尚末真正悔改。
悔改不同於作苦行。悔改是與信靠基督相聯的,而作苦行是沾染著在神面前能得著功勞的觀念的。就基督救贖我們的罪這一件事而論,是沒有甚麼能加在祂的工作上的。而且,一個人可能做苦行而未與他的罪斷絕,並且可能以為他繼續作苦行,他能繼續留在罪中。
悔改一詞照字義是「心意改變」的意思。這就表明悔改是心中對於罪的態度;而且是意志、知識,及情緒都包括在內的。
據司布真( Spurgeon )說,律法中的悔改是怕定罪;福音中的悔改是怕犯罪。律法中的悔改使我們懼怕神的震怒;福音中的悔改使我們懼怕那震怒之因即是罪。從懼怕神的震怒;福音中的悔改使我們懼怕那震怒之因即是罪。從懼怕神的震怒,進而到懼怕那震怒之因,這就是悔改的進步。
悔改好像一個三角形——它有三條邊。而且,正如需要有三條邊才能構成一個三角形,照樣也要有三方面才能構成悔改。
(1)知識方面。
必須認識我們的光景並認識罪是甚麼。凡是違背神及其旨意的任何行動、意向,或心情都是罪。我們能在聖經中找出神的旨意是甚麼。我們應當知道神所說「當作」和「不當作」的事。任何人悔改之前,他必須認識自己會犯了罪。尤其是他必須看見罪——他的罪——是淩辱神。這是比認識罪的後果尚更進一步的。徹底而完全的認罪,是包含充分體會到犯罪是得罪聖潔的神。
在大衛那一篇偉大的悔罪禱文中,他承認道:「我向禰犯罪,惟獨得罪了禰,在禰眼前行了這惡。」(詩五一4)大衛犯了兩件得罪社會的大罪。一件是姦淫,另一件是謀殺。然而他認罪之時,他承認那是得罪了神。這是令他極其難過,並徹底悔改的原因。
請聽浪子的自供:「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十五21)難道是他的放蕩生活感動了天嗎?當他看見這一點之時。他就謙卑俯伏在地,豫備回到父親那裡去,他沒有護照,只有一顆悔改的心。
那些即使沒有犯過姦淫,或謀殺,或過放蕩生活的人,都須要悔改,正如大衛和浪子須要悔改一樣。掃羅是一個自義的法利賽人,他一向過著又正直又道德的生活,「就律法上的義說,是無可指摘的」 (腓三6),然而有一天晌午在炎熱的大馬色路上,他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徒九4 )「為甚麼」這個問題引起了他的知識,他的理智的興趣。「你為甚麼逼迫我?」這個明晰的問題照亮了他的心靈。
這不但使他面對著他的救主,而且也面對著他的罪。他會逼迫基督本身。他的罪是反對神。他的悔改是即刻而又徹底的。它改變了他整個生活的方向。
悔改的罪人面對他的罪,而同時也是面對著神。他不試圖把罪隱藏起來或為罪辯解,乃是坦白地在神面前承認出來:「我要承認我的罪孽。」(詩卅八18上)知識同意了神在聖經中所說過的話——「世人都犯了罪」 (羅三9)。
(2)情感方面。
人意識到自己的罪性,就會產生憂愁:「我要因我的罪憂愁。」(詩卅八18下)大衛為自己的罪悲傷,並禱告說:「求禰使我得歡喜快樂的聲音,使禰所壓傷的骨頭,可以踴躍。」(詩五一8)浪子「醒悟過來」,並且當他將自己不幸的景況,與他父親家裡那些「口糧有餘」的雇工比較之時,便深覺後悔。保羅三日沒有吃喝,這期間這個「罪魁」所吃喝的,是為他過去經歷的後悔,並嘗到神赦免的滋味。
一個人為了悔改,必須流多少淚呢?哭多哭少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情緒會因人的氣質而不同的。有些人很容易哭,有些人難得流一點淚。有人心中十分憂傷而全不露戚容,有些人的情感完全顯露在外面。情緒本身並沒有甚麼不對的地方;它們是人格的重要成分。非議它們才是不對。必須讓它們的蒸氣爆發出來,但是卻要把握、引導它們去推動活塞。情緒除非是由意志駕駛,否則它們會變成有害的。
當一個人悔改之時,為了自己的罪之故,最低限度會有些憂傷,但是我們的情感必須付諸行動。大衛呼求神赦免他潔淨他,並求祂重建因他道德失敗而倒塌的牆(詩五一18)。浪子不但為自己的景況難過;他還更進一步作了一些事。他起來到他父親那裡去。當亞拿尼亞丟探望掃羅之時,他立即順服而且受洗,並且變成一個熱心為基督作見證的人(徒九17—20)。這情感要引導我們進到悔改的協力廠商面。
(3)決志方面。
這是與意志有關的。意志是這三角形的底邊,整個三角形都賴它支持,而且是悔改罪重要的特徵。不但我們要認識我們的罪,並為罪難過我們也必須認罪離罪。我們若未越過悔改的知識及情感的階段,我們就走得還不夠遠。為了要使我們的罪得赦,我們就必須離棄罪,「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歸向耶和華……,因為神必廣行赦免。」(賽五五7)
一個起來悔改的人,他就會面對一個交叉路口,而他所選擇的路要決定他的命運;「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箴廿八13)選擇那一條路呢?是選擇繼續失敗的路,還是蒙神憐憫的路呢?
悔改與賠償
當一個人賠償之時——償還他不當取之物——這就是他真悔改的好證據。悔改的根紮得這樣深,因此結出改正的這一種果子來。施洗約翰曾說:「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三8)撒該準備用四倍去償還被他訛詐過的人(路十九8)。一個自認識悔改歸問基督的人,他的賠償行動就便他的見證有份量。
賠償並不能得救,因為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但是賠償是向神及向人宣佈我們已經棄掉舊路了。賠償是我們決心離罪歸向基督的確證。它是與我們在人前面口頭承認,我們跟從了新主人一致的實際行動。它不是有功勞的一種得救方法,它乃是有價值的一種得救的表示。
何時傳悔改並實踐悔改
悔改是所傳給這教會時代信息的一部份。在五旬節教會誕生那一天,彼得籲請他的聽眾悔改:「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徒二38)
保羅在雅典的亞略巴古向聽眾傳悔改:「神……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徒十七30)他也在以弗所傳悔改,後來他提醒以弗所的長老們,說他在他們中間傳道,是要他們「當向神悔改」(徒廿21)。
在傳福音給萬民的那個大使命中,耶穌也把悔改作為所傳訊息的一部份:「傳悔改赦罪的道……直到傳到萬邦」 (路廿四47)。
當我們遵循眾使徒所作的榜樣,並我們的主的吩咐時,我們就極為有用。多久有從罪得救的需要,多久就因罪有悔改的需要。自從始祖墮落之日起,就一直是這樣了,而且一直會這樣,直到現今的恩典時代,即悔改的機會結束之時。
誰應該悔改
人人都要悔改。這是包括那些非基督徒,因為他們現在沒有信靠基督。他們被稱為非信徒,因為他們現在還沒有信靠基督。他們被稱為非信徒,因為他們尚未相信基督本身,雖然他們可能相信關於祂的事。他們都要悔改。神「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徒十七30)。罪既是普世性的,悔改的呼召也是普世性的。
信徒,就是那些信靠基督的基督徒,主也叫他們要悔改。主吩咐以弗所教會要悔改,因為她離棄了起初的愛心(啟二5)。耶穌也吩咐不冷不熱的老底嘉教會要悔改:「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 (啟三19)
無論何處有了失敗及罪惡,悔改就是那條歸向神的路。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就必赦免;這應許主要是為基督徒而立的,然而也是為任何豫備悔改的人可應用的。
為甚麼人要悔改
我們應當悔改,因為我們犯了罪。這是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內的。一個人不作所當作,與作所不當作的都是同樣有罪。司閘沒有把閘放下,以致開來的火車把橫在路軌上之汽車內的五個人撞死了,他是與那撞了人長揚而去的司機一樣犯了謀殺的罪。
前者是一種疏忽的罪;而後者是一種行為的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7)這是那不作當作的罪。「違背律法就是罪」(約壹三4)。這是那作不當作的罪。二者都是不義的明護,「凡不義的事都是罪」 (約壹五17)。
根據律法上的定義:「罪性就是作法律所禁,或不作法律所要求的行為。」不管是由人類所頒佈的法律,和神所宣佈的道來看,我們都是有罪的。法律要求人償付刑罰,但是神願意將赦免賜給那些悔改,並接受耶穌基督流血代贖的人。不肯謙卑悔改接受神恩典的人,那真是愚不可及的。
悔改如何產生
悔改是神的恩賜:「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提後二25)「神的恩慈」就是要領人悔改(羅二4)。
傳揚神的道,也會帶來悔改。尼尼微人悔改,是因約拿所傳的道。因約拿所傳的道,國王就下令:「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拿三8)結果全城才保存下來。
用真道教導人,甚至使抵擋的人都會悔改過來:「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 (提後二25)
傳揚十字架,可以產生悔改。神在加略山所顯示的愛,會打破剛硬的心。這種信息會引起自知是罪人,且有道德病的人之興趣。他的耳朵會聽見悔改的呼召。「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五32;太九13;可二17)當基督再來時,耶路撒冷的居民,看見祂就是「他們所紮的」,他們就會悔改。(亞十二10)—人看見了被紮的那一位,他就會被悔改所紮。
看見神,也會產生悔改。約伯的自義,在神無瑕疵的義之前,就枯死了:「我從前風聞有禰,現在親眼看見禰。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惱。」 (伯四二5,6 )
悔改的結果
悔改使天使都歡喜。它不但影響他本人,也影響到天上。「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這樣為他歡喜。」(路十五10)當一個悔罪者離開歸向基督之時,他就是拉天上快樂鈴的繩子,使那些鈴子都響亮起來。
悔改是信心的先鋒。是因為我們看見神的慈愛,叫祂的兒子為我們而死,就便我們有勇氣悔改,並向祂承認我們的罪。
悔改導致赦免。當我們承認自己的罪,並靠著耶穌基督的功勞歸向神之時,祂就赦免我們的罪(約壹一9)。
悔改、信心,和赦免,三者都連結在歸正的鏈環上。每一樣都是分離的,然而每一樣都有目的地連結在另一樣上。沒有一環能省去,因為每一環在這美麗的歸正工作上都有其價值。
主阿用我! 石新我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24節
在過去的日子中,我浪費了許多時光在自己的事上,卻很少時間被主使用。用在自己事上的時間,得不到快樂;被主使用的時間,卻充滿喜樂。盼望諸位兄姐,都能將餘下的光陰被主使用。
最近我與一位青年相談。他說,他們的公司,有個很特別的制度三公司的收入如多,每個職員的薪金也隨著增加。所以公司各部門的職員,都盡各人的力量去做。不久該公司,便扶搖直上。照樣,基督徒如各盡其職,去為神作工,福音不久必傳遍天下。那青年又問我說:「自信與信心有甚麼分別。」我回答他說:「自信,是相信自己,信心,是相信神。」自信對於做事是有用,如世界的名人:拿破崙、希特勒,都是自信力很強的人。他們想做甚麼,就去做,他們做了震動世界的大事。那成功卻是有限,結局是失敗。自己也得不到快樂。
聖經中的偉人,如摩西、保羅等,他們都是相信創造天地萬物的真神。他們的生命,與神有密切的關係,且將生命獻給神使用。他們的信心,是無止境,為神作了許多太事,永遠長存。他們一生是充滿喜樂。親愛的兄姐們!你們有無被主使用呢?如還沒有,肯否現在對主說:「主阿用我」。
今天許多人等待我們去幫助,你肯否去呢?當人向你求助時,你是否推辭呢?求主幫助我們,藉著禱告,靠神的恩典,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人,須有以下的條件:
一、要有屬靈的準備:
如不準備,就不能幫助人。保羅在大馬色路上遇見主,他問說:「主阿,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這裡給我們看見,屬靈的準備;首先要認識我們所事奉的是主。這主是萬主之主,聖潔之主,永遠之主。我們如認識主,主必指示我們當作的事。人無論怎樣軟弱無能,總有一點可使主用之處。人如肯藉著禱告,對主說:主阿用我。主必指示他當作的事。司布真夫人,因行動不便,無法幫助丈夫傳福音。她借著禱告,求主指示當作的事。結果用金錢買屬靈的書,寄贈各地傳道人。許多傳道人,因此得了造就。司布真夫人,雖不能直接去傳福音,他這樣做,總算為神作了善工。所以我們想要幫助人,必須親近神,作屬靈的準備。
二、要接受主的訓練:
為神作工,會遇到許多困難。初遇困難時,未免會難過。但心靈有主同在,那些困難,必靠神而勝過。保羅悔改之後,立刻在大馬色為主作見證,卻遭人的反對。結果,神帶領他到亞拉伯曠野去訓練。照樣,我們如肯接受神所安排的訓練,也必如保羅被神大使用。保羅接受訓練,被主重用,仍然謙卑。這就是信心的結果。信心給人謙卑,自信卻使人驕傲。如尼布甲尼撒王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麼。」保羅卻是對人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因此保羅被主重用。他在安提阿的教會中,起初是在巴拿巴之下,後來神卻將他放在巴拿巴之上。保羅謙卑順服,盡心盡力為主工作,成為外邦使徒。他雖遭遇許多困難危險,卻不在意。正如他在使徒行傳廿章24節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從主耶穌所領受的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摩西在曠野受了神訓練,神選召他,起初推辭,後清楚明白神在他身上的計畫,就聽從命令,帶領以色列出埃及。我們須留心追求,明白神在我們身上的計畫。使我們能肯將餘下的光陰,獻給神,求祂使用我們。
三、要一生只知一件事,就是事奉主:
當主耶穌說個交銀十僕的比喻;各人盡力去經營,到算帳的時候,一個賺了十錠銀,一個賺了五錠銀,一個卻不去經營,將主人所托的埋沒。照樣,我們必須盡力主所托,去傳福音,不可埋沒主的恩賜。免得主再來時,聽見主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求主幫助我們,作個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我們要靠著神的恩典,將一切交給祂,一生事奉這又真又活的神。
親愛的兄姐們!求主增加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定下一個同心合意的心志,去為主傳福音。更求主使我們,在凡事上,為祂作見證,時時刻刻對主說:「主阿用我。」阿們。
耶穌的手
鄭泉聲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26—29節
有人以他的手來作畫,寫作或是作詩,有些人用他的手來雕刻,彈琴,或是動手術以解除別人的痛苦,有些人用他的手來作苦工,洗衣,掃地,但是卻有許多人用他的手來打人,殺人。世上有許多手,人類通過這許許多多的手來表明他是何許人,但卻有一個人,他的手與世人不同,並不是他的手有什麼缺陷,只因為他的手有釘子的傷痕,這個人即是我們所認識的耶穌。
兵丁用釘子來錘釘耶穌,使祂的手被釘在十字架上,當祂斷氣時,門徒欲將祂的身體從十字架上移下來埋葬,在科學尚未發達的當兒,沒有適當的機器來取下釘子,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耶穌手中的傷痕必擴大了。但是,我們要深深地感謝神,因為借著這受傷的手,而永遠成為一雙具有特色的手,這雙手展開于多馬的面前,因為多馬對門徒說:「若不用我的手摸耶穌的手,我絕對不信。」所以耶穌顯現給他看;「伸你的手來摸我的傷痕。」當多馬親手摸耶穌的時候,不期然地自內心感喟著:我的主,我的神阿。這句我的主,我的神,不但表現著多馬羞愧心裡的驚惶,及內心的確信。這受傷的手果然表現神的恩典與權能,若不是這受傷的手,人類怎能有得救的希望,若不是這雙手在我們中間,怎能得到上帶的恩典及赦免,而得到永生呢?
世上有許多的手可以安慰,幫助我們,但是這些手沒有能比得上耶穌的手。有一次在英國發生一場火災,消防人員趕到現場,馬上將雲梯升上去要救人,可是還差一個人的高度,大家正著急時,有一位年輕的消防人員,立刻爬上去,到了盡頭,則雙手抓住窗子,叫上面的人踩著他的身體下來,果然,上面的人照他的話洽著雲梯慢慢地下來。
耶穌基督勝過世上的任何人,雖然世上有許多的手來安慰幫助我們,但惟有耶穌基督能醫治我們、拯救我們,引領我們到永生。所以聖經上說,耶穌基督再一次為罪受苦,是要引領我們接近神。又說,因為我們的過失受傷,為了我們的罪受害,祂擔當刑罰,我們得平安,祂受鞭打,我們得著醫治。所以主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只有藉著祂,才可以到神的面前。耶穌今日或許要對你我說,伸你的手來摸我受傷的手。願神幫助我們,使我們能依賴這受傷的手——耶穌基督的手,在神的救恩裡得著平安。
神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28節
一、神把人類分作猶太人,外邦人與神的教會。(看林前十32)
神的心意與計畫,對於這三者各有不同。令人不辨,所以有無窮的混亂!
二、教會的根基及房角石乃是基督。
彼得在說主是誰的時候,主已指明這件事。(太十六16—18),彼得兩字的意思雖是石。但神的教會卻是建立在這磐石(基督)上。建在這磐石上的,不只彼得一人,凡真心信主的信徒都被建在此磐石上,如同活石!(彼前二4—8)
三、教會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中信主耶穌者所建成的。
既同在教會裡,就成為一個身體,沒有分別。彼得在五旬節,用福音的鑰匙向猶太人開啟救恩的門。又在哥尼流的家裡向外邦人開起救恩的門。因此基督使兩下和睦歸祂自己。
四、惟有真實重生的信徒,才是加入神的教會的。(約三3)
亦惟有主能把他們加入。(徒二47)人造的禮節,儀文,絕對不能產生一塊「活石」,配得神的建築的。這些有名無實的信徒,只可把人造的磚來比喻!不可用活石來比喻。
五、教會集會的中心是基督——惟獨基督。(太十八20)
一個忠貞的新婦,只以她丈夫的名字為滿意。教會乃基督的新婦。凡以組織的名稱,或人的名命名的,無論何等偉大,何等美好皆為聖經所不許。(林前三3—6)
六、教會二字原文為( Ecclesia )意即「選出」。(徒十五14;彼前二9)
這證明教會必須和世界與世界上反基督的制度分別出來。(約十四30)因缺少分別,步到營外就基督的緣故,許多信徒的靈性不能長進。(希十三13;林後六14—18)
七、以色列人在曠野乃神教會的預表——
由埃及的黑暗與壓制中出來,與一切不敬虔的國度分別,惟以天上嗎拿為食物,專賴神的雲柱為引導者,曠野不是他們的家,他們在哪裡不過為客旅。他們在旅程中不住前進的力量是出於神永遠可靠的應許。
八、本地教會的成立與進行,可看使徒行傳二章41,42節。
他們(一)接受他的話。(二)受洗(接受了他的話之後。)(三)琱萷磽u使徒的教訓。(不是人的禮儀與遺傳。)(四)彼此交接。(五)擘餅。(六)祈禱。
第九的福氣 吳永華
經文:使徒行傅廿章32—38節
世人都有一個通性,就是受人祝福時感到愉快。在新春期間,我們都喜歡用「萬事如意」「步步高升」……等佳詞互相祝賀。基督徒非但喜歡人的祝福,更愛神的祝福,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的祝福,諸如先知及使徒們的祝福。馬太福音第五章主耶穌提出了八福,在此保羅又引用祂所說的另一福:「施比受更為有福」,這祝福有崇高的精神和深厚的意義!故謂第九的祝福。
不過份重看錢財,必要時肯慷慨解囊的人,是值得我們佩服的!主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所說的活水,是從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意喻非但流出活水且能潤澤四鄰!正如祂所說他連得的比喻,有的還要加給他。又如加利利海水有入有出,遊魚清晰可見,一片活活的氣;反之有入無出的死海,卻呈現一片死寂的景象。人之本性是希望從別人得到,我們基督徒卻應像加利利的海水一般有入亦有出,免得成為死水!這就是保羅引用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為有福」的真意義了。
靈性的生活和金錢有緊密的關係。R.B.Jones說:「基督徒雖然知道神叫我們獻金錢,偏偏緊緊捉住它,這正是靈性邁進而受祝福之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奉獻乃是神的恩典及特權。是我們獲得神祝福的來源。據統計共觀福音書中,每六節中有一節是直接或間接論到金錢,三十個比喻有十六個比喻和奉獻有關。聖經中之富有的青年追求永生之道,主耶穌叫他變賣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他卻憂愁地走了,因而拒絕了神的恩典。
他連得的比喻讓我們看出,金銀是屬神的,祂交托我們,等祂再來時僕人必須與祂清帳,就是受祝福得到十千的,將來也要數算清楚,我們應當有這種端正的看法,證明這是照神的計畫交待我們的,我們應當盡力去行,那麼最大的祝福:「好而善良的僕人……」的名份是非我們莫屬了。
瑪拉基書三章8—10節說:「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這雖是舊約時代的制度,但是這種十分之一奉獻的精神,卻是我們處在新約恩典之下的基督徒所應學習的,當用感謝的心來奉獻。加爾文( Calvin )說:「基督徒對神的愛,表現在奉獻上的,輸於拜偶像的人所獻給偶像的。」這實是我們應該檢討的事。
奉獻的動機是奉獻的重心,如果指望祝福、地位或因而靈性長進,則所獻失去效力,我們的奉獻應該是表現對神的愛的無條件呈獻,不為任何之利益。非在乎獻的多少,乃在乎感恩的多少,故曰:多種的多收,少種的少收。箴言十一章24節:「有施散的,卻更增添……。」但願我們切莫輕看神的恩典,心存感恩,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那麼,其他的一切都為我們預備好了。
施比受更為有福 鄭昌國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33—35節
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保羅相信主耶穌的話是對的,所以在實際的生活行為方面,他注重「施」過於「受」。第35節有英文翻譯這樣說:「我在你們面前立下一個長久的榜樣,就是幫助那些貧窮的人。因為我紀念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保羅一生常常紀念這句話,所以他能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說:「我在你們當中工作的時候,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沒有想要『得著』。反倒想要『付出』。他的兩隻手作工,供給自己的需用,也供給同人的需用。他留下一個很好的榜樣:「施比受更為有福」。
個人方向
一、亞伯拉罕
在聖經上還有好幾個人,他們也相信這真理。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住在所多瑪城,那一次所多瑪城的人被敵人俘虜去了,亞伯拉罕聽到這消息,他帶著家中三百一十八個壯丁去追趕,從敵人手中把被擄去的人口、財物、牲畜都奪了回來。所多瑪王帶著非常高興的心情去歡迎亞伯拉罕,他感激之餘說:「你只要把這些人口還給我就可以了,至於這些財物我全部奉送給你。」亞伯拉罕說:「你的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要。」亞伯拉罕拼命追趕殺敗敵人是為了什麼呢?他不是要「得」,乃是要「給」。
當亞伯拉罕在塞拉耳寄居的時候,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生得非常美麗動人,一個有美麗妻子的人有時候會帶來一些麻煩,亞伯拉罕因怕別人為搶奪他的妻子而害他,所以他們約定;在外寄居流蕩的時候,不要以夫妻相稱,而以兄妹相稱。」
當亞伯拉罕到基拉耳寄居時,他們也是這樣對人說。基拉耳王將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接到王宮裡,準備要娶她。可是神攔阻這件事情。後來基拉耳王知道這女子是亞伯拉罕的妻子,他就責備編造謊言的亞伯拉罕,因著這事,王家中的婦女都不能生育了。在創世紀廿章中記載:「亞伯拉罕為基拉耳家中的婦女們祈禱,好讓她們能夠生育。」
我們知道年老的亞伯拉罕最大的盼望是能得到一個兒子,可是他將近百歲還是沒有兒子。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這一次沒有為自己祈求,反而為基拉耳王家中的婦女祈求;求神使她們能生孩子,奇妙的就在這禱告以後,神立刻向他顯現,告訴他:「明年這時你要得到一個兒子。」在此我們看見「施」比「受」更為有福。你為別人的需要迫切祈求,神就多多賞賜給你。
二、雅各
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也證明了「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理。他年老的時候,為了逃避饑荒下到埃及去,那時他的兒子約瑟正作埃及的宰相,他受到特別的禮遇,可以進到埃及王宮去,當他見到法老王時,他首先為王祝福;辭退前他又為法老王祝福。
雖然雅各那時是位老年人,但無論如何他的地位不及一國之主的法老王,況且那時雅各正逃難投奔埃及,在這樣情況下他非但沒有搖尾乞憐,他反而認為他從神所得屬靈的福分,是大過這世上君王所得的,因此他為王祝福。為什麼雅各會這樣做呢?因為雅各這時已醒悟過來,多少年來他一直認為「受」是福分,現在他知道「施」才是更大的福分。
他是雙生子中的弟弟,緊抓著哥哥的腳跟出生,所以父母為他起名雅各,就是「抓」的意思。他一生就是喜歡「抓」,他曾抓過那幾位呢?第一位是他哥哥,他由哥哥手中奪取長子的名份。第二位是他父親:他流浪在外投靠他母舅時,又由母舊的女兒中,得到兩個女兒作妻子。於是他「抓」到了妻子。他為母舅牧羊,用詭詐的方法「抓」到許多羊群、僕婢、駱駝和驢。到最後他「抓」住神說:「你若不給我祝福,我就不放你走。」你們看雅各多麼會「抓」呢?他以為緊緊抓牢,就可以得物質和屬靈的福份。
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對法王說:「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他已活了一百多歲,還覺太少,享受了富貴榮華還覺太苦!他拼命抓,結果還是虛空的。因此他改變了人生觀。開始到處「給人」祝福,而不再抓人「給己」祝福。
三、約伯
約伯也相信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理,他受了很大的苦,應當接受別人為他禱告,但在約伯記四十二章10節說:「約伯為他的朋友祈禱,耶和華就使他從苦境轉回,並且耶和華後來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
我們讀聖經覺得奇怪,這經節的上下文為何如此連結呢?「約伯為他的朋友祈禱」,「耶和華就便約伯從苦境轉回。」這兩句似乎連不起來;「為他朋友禱告」,神應祝福他的朋友。可是聖經上卻說他為朋友祈禱,神就使他自己由苦境中回轉過來。他的苦境是什麼呢?他有病痛,又貧窮,兒女均亡,妻子也離棄他,他真是苦阿!他若為自己禱告必是哀聲歎息,終日以淚洗面。他三位朋友的境遇比他好得多,他們沒有病痛與貧窮的苦難,也無家破人亡。可是約伯能在那種情況下為朋友祈求,神就使他由苦境轉回。
施比受更為有福,我們將物質的福,屬靈的福施出去,誠心地為別人求恩,為別人代禱,神就要把很大的福份賜給我們。「受」的快樂是僅以自己的快樂為快樂;「施」的快樂是兼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二者比較之下,那種快樂更為可貴呢?有一種英譯聖經將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福」字譯為「快樂」( To give is happier than to receive)。因為這是一種更高快樂。這真理的個人和整個教會來說都是同樣真實的。
教會方面
一、馬其頓的眾教會
請讀經哥林多後書八章1—4節
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有關馬其頓眾教會的情形,馬其頓是一個省份,其中有許多教會包括腓立比教會和帖撒羅尼迦教會等。保羅說:「這些教會有樂捐的厚恩,他們自己非常窮困,不是富足有餘,而仍願意去幫助其他地方的教會,或貧窮受苦的基督徒。」馬其頓教會很有愛心,他們不但顧到自己的教會和教會中的兄弟姊妹,他們還顧到其他地方的教會及兄弟姊妹,保羅作見證:他們這樣的幫助不是「按著」自己的力量,而是「超過」自己的力量。
因為按著他們力量來說,他們很貧窮,非但不能幫助別人還要別人來幫助他們。在那種情況下,他們越過自己的力量,甘心情願的幫助別人,再三「求」保羅「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這是馬其頓眾教會在極窮困之間還顯出樂捐厚恩的情形。
二、腓立比教會
我們再提出腓立比教會來看,這教會是保羅去馬其頓設立的第一個教會,呂底亞姊妹是腓立比教會中第一個得救的人,我們知道有時姊妹們的愛心是大過弟兄,因著這些愛主的姊妹們的愛心大過弟兄,因著這些愛主的姊妹們使腓立比教會的愛心顯得特別大,神的僕人保羅是遊行佈道者,他設立腓立比教會後,並不以此為足,繼續背起他的行囊往帖撒羅尼迦去佈道,有愛心的腓立比教會再三的托人將他們的奉獻款項帶去給保羅。
後來保羅又去到較遠的哥林多,再去更遠的羅馬;但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仍然將他們奉獻的錢財,托一位弟兄長途跋涉途去給為主工作的保羅。研究聖經歷史的人告訴我們,當保羅在牢中收到腓立比教會送來的奉獻,距離他第一次去腓立比傳道設立教會前後共有十年,距離他最後一次訪問腓立比教會也有三四年,在這長久的歲月中他們的愛心始終如一。腓立比教會的愛心是值得讚揚的!
三、安提阿教會
「當那些日子,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借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這事到革老丟年問果然有了。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款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托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裡。」(徒十一27—30)
這兒提到安提阿教會,他們聽說猶太地方的主內弟兄姊妹遇到大饑荒,他們就開始為這些從未相識的信徒們奉獻,並托巴拿巴,和掃羅送去。我們研究聖經知道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些人是猶太人,有部分是希利尼人(希臘人)。而耶路撒冷的教會大多是猶太人,安提阿的弟兄姊妹非但越過地域的界線去説明他們,這種愛心記載在聖經中,是要激勵我們。
以上提到馬其頓眾教會,腓立比教會,安提阿教會,如有時間我們還可看到加拉太,亞該亞的眾教會也是如此有愛心。這些事都是告訴我們「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
四、加拿大的民眾教會
諸位可曾知道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的民眾教會,那是個相當蒙福的教會,因屬他們所走的路是合神心意的。他們的牧者史密斯博士很注意「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理。有一次,他去會見南美佈道聯合會的領袖庫克牧師:「你們要再差派新的宣教士出去工作麼?」「是的,我們準備儘快再差遣五個人出去。」「那為什麼不立刻差他們出去呢?」「我們沒有錢阿!」「如果我能建立一個供應他們生活費的基金會,你可否答應讓我來供應他們的需要?」「這好極了!」
那一天,史密斯博士帶著這五位宣教士來到民眾教會的講臺上,叫他們面對信徒,史密斯博士向教會挑戰說:「這五位弟兄,已把他們所有的奉獻出來,我們怎能不用禱告財力來支持他們作他們的後盾,讓他們到海外去傳福音呢?主耶穌告訴我們,要往普天下傳福音給萬民聽。我們自己能去,自己就要去,自己不能去,就要幫助別人去。」
教會果然接受這個挑戰,第一次是五個人,接著是十個人,廿人……卅人,一百人,兩百人,到現在他們這一個教會支持了三百五十個人,分散到全世界四十個不同的國家去傳揚福音。這位史密斯博士並不以此為滿足,還常常這樣禱告:「父啊!如果合禰的旨意,讓我繼續活著,使我看見有四百個宣教士在國外為禰工作。」那個教會所收到的奉獻款項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用在其他地方的福音工作上,這是一個合神心意的教會。
施比受更為有福,他們拿出去,神就給他們,沒有一個地方的教會像他們如此興旺。在我們這兒的施素心教士是從加拿大來的,她有一次去那個教會參加禱告會,她說:「他們的禱告會真少見,每個弟兄姊妹都為全世界的福音工作祈禱,為他們自己支援在亞洲、非洲、歐洲,以及鐵幕……裡的宣教士及教會禱告,禱告的氣氛,真是活潑,兩小時一會兒就過去了。」神的賜福是否只限于歐美的教會呢?在華人教會中就沒有這種情形嗎?不是的。
五、菲律賓的華僑教會
在菲律賓有一個華僑的教會——靈惠堂。他們也相信施比受更有福,所以他們不單顧自己,也開始差派傳道人出去工作。到今天那教會不但供養駐堂牧師,他們還供養約二十位傳道人分散到各地去工作,其中有些是在臺灣工作的。
他們讀使徒行傳一章8節主耶穌的命令時可以不覺羞愧。今天我們教會讀這節聖經應覺得很羞愧。主耶穌告訴我們:「聖靈降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今天有多少教會如此遵行了主耶穌的吩咐呢?我們到現在還是在耶路撒冷,我們的禱告集中在耶路撒冷,我們的錢財、人力都集中在耶路撒冷。我們尚未到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和地極。若主耶穌現在回來了,我們要羞愧,因為只遵行了他四分之一的命令。保羅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說:「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當紀念主耶穌的話說(這對你們是有益的)——施比受更為有福。」
施素心教士是如何來到臺灣?是用加拿大教會支持她。加拿大的教會是愚笨的嗎?他們自己不需要傳教士嗎?他們為何要支持人到臺灣來工作?臺灣教會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呢?因為他們遵行耶穌的吩咐,他們相信施比受更為有福。
又說到我們中間的莊碧明姊妹,是菲律賓的一個教會支持她來臺灣傳道,難道菲律賓那教會不需要傳道人在本地工作嗎?他們為何要出錢支持人到臺灣來工作呢?他們也是相信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理。我們臺北靈糧堂如何呢?
二十年前當大陸變色以後,許多中國教會都站立不住,是因忘了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許多教會的禮拜堂是外國的弟兄姊妹奉獻錢財而建造的,我們接受了;許多教會的傳道人是從西方國家派來的,我們接受了;維持教會經常所需的費用也是西國教士帶來的……這樣經年累月長久的接受,非但不能使我們的教會日益壯大,反倒使我們變的十分軟弱。當外來的幫助一離開時,我們就倒下去了。
這許多鐵一般的事實,在西國教士的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今天在臺灣許多西國差會所支持的教會有所謂的「x年計畫」,外來支助的費用與人力逐漸減少,目標是最後由當地教會自行負擔,因此目下臺灣有許多教會已走上自立、自養、自傳的階段。為此我們要向神感激不盡。在所有的教會中可分三類:
第一類是自己站不穩的教會,需要外來的財力、人力才能維持。
第二類是自立、自養、自傳的教會,不需外來的幫助。
第三類是不但自立、自傳、自養,還能以人力、財力去幫助其他地方推展福音工作的教會。
今天中國教會已經到達一個地步,我們不但要自立、自傳、自養,還要主動的去幫助別人。感謝神,祂將我們放在一個自立、自傳、自養的教會,這會堂不是西方人拿錢來建造的,也沒有任何一個教會供給我們的需要。
神賞賜給我們的非常豐富,使我們所需用都充足。我們是中國基督教靈糧世界佈道會臺北靈糧堂,請諸位注意「世界」兩字,當我們禮拜堂才落成時,堂裡掛著巨幅的全世界地圖,提醒我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神既然已經向全世界傳福音的異象賜給我們,我們不應向這方向努力嗎?
施比受更為有福 葉中光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35節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裡告訴我們:「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所謂憐恤,是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賜予;凡用話語去安慰人,同情人,勸勉人,說服人,鼓勵人,都是屬於精神方面的,做起來,是比較方便而易行。凡用金錢或物品去幫忙人,周濟人,救助人,救助人,扶養人,都是屬於物質方面的。做這些事的人,大都懷有一副慈悲的心腸(抱有目的的人除外),同時也含有一種善意的目光,凡所付出的,都不希望能夠收回,更不希望別人對他的報答。因為他在先天上,就稟賦了一種慈善家的胸懷,不管他本身的能力大小,都在天父鑒察之中,因為祂是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我們的行為報答我們各人(啟二24)。
一般說來,凡願意施捨的人,在他心中,都自然而確實體會到是受著神的託付,完全出於心甘情願,一點都不覺得勉強。事實上他比起要被幫助的人,是有餘而勝過,所以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廿35),一點都不過份。因為耶和華眷顧聰明人(箴廿12)。耶和華必施恩給他(哀三25)。
像前幾年,我們政府運送很多糧食藥品等物,去救濟越南的難民,就確實證明了「施比受更為有福」。因為他們正在飽受戰爭的禍害,水災、饑餓、瘟疫、死亡的陰影,時刻都在追擊、包圍、籠罩、壓迫著他(她)們。而我們臺灣,在耶和華保守、看顧之下,風調雨順,四季豐收,工業起飛,經濟繁榮,使大家過著自由、平安、喜樂的幸福日子,為甚麼不高歌頌贊,感謝祂的救恩!
詩篇一百十二篇9節說:「祂施捨錢財周濟貧窮(靠我們的手去做),祂的仁義存到永遠」。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屯糧不賣的,民必咒詛他,情願出賣的(荒年),人必為他祝福。懇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惠,惟獨求惡的,惡必臨到他身(箴十一25,26,27)。義人施捨而不吝惜,惡人的祭物是可憎的,何況他存著惡意來獻呢(箴廿一26,27)。有施捨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箴十一24)。
神又囑咐我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我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六18,19)。我們知道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我們成了貧窮,叫我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八9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做隨時的幫助(來四16)。
親愛的兄姐:主耶穌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蒔,故意要他們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們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們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1—4)
求神憐憫、幫助,成全祂自己的旨意,阿們。
施比受更為有福 黃景峰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35節
施捨的意義與範圍
「施」就是「舍」出去,是沒有條件的,所以施,舍兩個字,往往聯在一塊。「受」,就是接受,也是白白收進的。一個是「給」,一個是「得」,兩個是完全對立的。馬太福音十章8節說:「……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舍去」。
很多人以為「施捨」乃是以金錢,物質救濟窮人。其實施捨的範圍非常廣泛,施財不過只是施捨中的一部份,並不足包括全部的施捨。只因世人多數認為施捨必須花錢,所以一提到施字就覺頭痛,為難,其實施錢是幫助人,說話也可幫助人。下面幾點,就是不靠金錢所能行的施捨。主耶穌畢生付出精神、力量、傳道、醫病、趕鬼、赦罪、服務人類、説明貧窮、施行拯救,最後甘心受苦,被釘於十字架上,舍去自己的身體,把生命賜給性人,這就是施捨的最高境界。
施捨的方式
近年來,因救溺而自己喪生的人特別多,值得大家欽佩與紀念!可是「捨生取義」,「舍生成仁」,「捨己救人」,這固然是難能可貴的施捨。其他又必須有錢階級,且有愛心的人,所肯慷慨解囊。然而除去倚靠財物,亦可輕而易舉的施行施捨的方式禽多,像成全的施捨;幫助人的施捨;造就人的施捨等……都是只需你一舉手,一啟口之勞,便可達到施捨的目的。
成全人的施捨
古語說:「故君子必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也是施捨的一種。因為人是合群而居的,不能單獨生存,因此很多事需要彼此諒解,互相協助。由協助而能使別人達到目的,這就是中國人所謂「成人之美」的德行,也是仁人君子所特別注意的。
「成全」的條件雖多,但總不外施些金錢、力量、口德。除去金錢以外,口德的功用最大。因為我們一句話出口,可以使別人成就一樁事,但是反過來,一句話也可以破壞人家一樁事。所以古語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足以喪國」。都在乎人家肯不肯舍去一句好話,來「玉成其美」。並且一句能夠「成人之美」的好話,其力量又往往遠遜於一句壞話,足以拆人後臺,別使人遭受毀損之害。可見我們應該虔修口德,存心說出成全別人的好話。
幫助人的施捨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軍人讀訓以:「助人為快樂之本」。保羅給羅馬人書,叫他們幫助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非比」,說:「請你們為主接待她,合乎聖徒體統,她在何事上要你們幫助,你們就幫助她,因她來幫助許多人,也幫助了我」。(羅十六2)可見助人是人生快樂的條件,也是做人的本分。尤其是基督徒要處處幫助人。信徒為人代禱,也是幫助人之一。因為保羅說:「你們以祈禱幫助我們……」。(林後一11)
造就人的施捨
造就別人與成全別人,意義大同小異,都是要使別人得益處。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說:「弟兄們……或有教訓,或有啟示……凡事都當造就人」。(林前十四26)「污穢的言語,(背後批評、論斷、亂見證害人的話)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又說:「……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八1)可見造就人的,先要有愛心,然後才能用話語去造就,安慰,勸勉人。(參林前十四3)造就也有栽培,成就的意思,都是使人有益的。
施比受有福的理由
「施」與「受」到底那一方有福氣呢?表面上好像施的人,無論在金錢,言語各方面顧全別人,對自己一時有所損失,因為施的人必須「捨己」,如舍錢財,舍權利,舍地位等等。而受的人呢,則處處都是收入,都是利益,豈不是受的人有禍嗎?其實則不然。
人是最富於感情的動物,無論受了別人的資助,或是受人施恩成全、幫助、造就過的人,莫不終身感激不忘。古人對於報恩的話語甚多,如:「一飯千金」、「鴻恩大德」、「恩深義重」、「每飯不忘」、「結草銜環」,等語。最通俗的一句;「人家待我一寸,我必還他一尺」。由此可見,我見我們用愛心濟助別人的窮苦;安慰別人的寂寞,幫助別人的困擾;成全別人的願望;扶助別人的軟弱,無論耗費多大的力量,而受者獲益不淺,永志不忘。況且「有施捨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十一24,25)「……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紀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有福」。(徒廿35)保羅提醒提摩太:「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供給或做體貼)」。(提前六18),這些都是聖經的明訓,我們應當信守實行。
基督教固然「施不望報」,並且隨施隨忘,主耶穌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3,4),俗語說:「臆測之心不可無,望報之心不可有。」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原是和基督的教訓並不悖。
你們給吧! 沈保羅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35節
讀經:「又當紀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廿35)
主耶穌到世上,將神的愛彰顯出來。這愛最大的特色就是「給」——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主耶穌要使門徒明白神的愛,因此祂多次教訓他們「給」的功課。
那一天,耶穌非常的忙碌,甚至連吃鈑的時間也沒有。經過大半天的勞累,祂帶著門徒坐船,暗暗的往曠野地方,要去歇一歇。但是當他們到了那裡,發現從各城各鄉已經有一大群人在那裡聚集,要聽耶穌講道,並求祂治病。耶穌看著這些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好像羊沒有牧人一樣。於是,祂不顧自己的疲乏,又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祂的話中充滿了慈愛和權柄,群眾靜靜地聆聽;心中彷佛得著膏油滋潤。
不知不覺,天色逐漸暗下來,第一顆星光已經隱約閃爍在天際。一位門徒猛然感到饑腸轆轆,是呵,晚餐的時間已經到了,主耶穌卻仍在殷殷教誨著。這一大群人吃的問題怎麼解決呢?他們當中有些人的家在好幾裡以外哩。於是,他和周圍幾個門徒低聲前議,覺得只有一個辦法可行:請夫子吩咐眾人散開,各自往鄰近的村落去,看看是否還能買到一些東西裹腹。
當他們到耶穌面前,提出這個意見後,不料,主竟然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罷!」
難道不知道他們幾乎一無所有?主是在和他們開玩笑嗎?不是的。主乃是要他們在這裡,深深學習靠主「給」的功課。 ,
「給」的態度是一種「擔負責任」的態度。表面上看來,門徒的確關心眾人,顧慮到他們的難處,也為他們想出解決的辦法,似乎相當有愛心。但是他們「要眾人散開……自己買吃的……」,實際上這是一種消極、逃避責任的做法,並沒有真正解決困難。一般人遇到問題時,往往容易遁入這種態度,不去真正解決問題,反而「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採取逃避的途徑。耶穌看出門徒也有這種軟弱,因此命令他們「給」——不要只在言語上有空泛的愛心,要用實際的行動使人領受你們的愛。雖然耶穌一語點出了門徒的缺點,也指出正確的態度,但即使門徒願意領受主的命令,似乎他們亦無力執行。正如他們的回答:「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這麼大的需要,單憑幾個門徒如何能解決?
然而在主裡面的「給」,有更深的功課。
主問他們:「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主要他們先認清自己有什麼可以給的。當門徒拿著僅有的五餅二魚,(其實還不是他們給的,而是一個孩子的),願意獻給主,交在祂手中,祂就使這區區五餅二魚使五千男人及隨行的婦女、孩童吃飽,並且還剩了十二籃!有人以為這神蹟不可信,新派的學者提出許多說法,想「證明」這不是個神蹟,這種努力只是徒然。其實,神國的律本來就是使無變有——麥穗豐盈,只是因一粒麥種死於土中;神的愛子將自己的生命舍了,卻使許多人得到豐富的生命。在神的手中,這「神蹟」只不過是最平常的。
有一位傳道人:心臟病發作之後,受到講道的邀請。當他確定這邀請是出於神,願意將自己的生命交在主手中,抱病前往,神不但賜福給聚會,也使他的身體在往後的年日反趨強壯。
主耶穌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鬥,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不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六38)
施比受更為有福 丘育靈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35節
在四福音之外上有許多主的教訓及事蹟的記載,「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亦是主說的,也許保羅從使徒的口中引用,勉勵以弗所教會的長老,這是一句寶貴的真理教訓,值得我們仔細思想。
施與受是兩件完全相反的事,表現看看這節聖經似乎有矛盾,所書受有福則施應無福,若施有福則受應無福,但主耶穌卻說施和受都是有福的,而且施比受更為有福。
一、受的福氣:
每人都有領受,「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佛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人所有的皆領受而得,根本無值得誇口之處,接受是福氣。
1、肉身上有領受——神先為人預備一切必需品,然後創造人類,使人可以享受現成的東西,嬰孩一生下來便領受父母所預備的一切,城市中的人不必耕種便可以領受果實,人從神從人的手中都有許多領受。
2、精神上有領受——孩子年歲稍大便要在幼稚園中讀書,由老師教導開始識字,在道理上受教育,此乃精神上的領受,每人皆如是。有時陷於疾病痛苦及心靈軟弱的光景中,需要領受人的安慰鼓勵和陪伴,主耶穌醫治人的疾病,解除人的痛苦,而且用真理教導人,在精神上使人有領受,這是人在精神上的福氣。
3、屬靈上有領受——人有體、魂、靈,靈為最深的一層,若沒有主在人的靈中,人的生命便永遠不會滿足。感謝主,神光照人的心,賜人有生命、喜樂、平安,有時人會犯罪失敗,但主給人有赦罪之恩,親近主的人;心靈可以得到安息,此為大福氣,特別香港的信徒有福氣,常有機會聽道,靈性常得益處,所以受是一種福氣。
二、施的福氣:
施出去則自己變得更少了,損失吃虧了,何來福氣?但聖經說施出,「施」表示自己豐富,受則表示有欠缺有需要。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若能與別人分享,心靈便有快樂,林肯總統說:「我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候,不是在我當議員、律師、總統的時候,乃是在我將一個快溺斃的人救上來的那一刻」,使人得生命,乃是人一生最快樂的事。
1、更快樂——有人不快樂,因為他自私,因為他自私地只有接受而沒有施與,五餅二魚的神蹟中,那吃飽的五千人都很快樂,但是最快樂的一位,卻是那位獻餅和魚的童子,因為他的奉獻給五千人吃飽了,他的快樂真難以言喻。
有一個耶誕節的下午,我在芝麻灣監獄佈道,有三百多個囚犯決志舉手信主,我的心快樂極了,非得到禮物快樂所能比較,與人分享主的恩典,能使你快樂。
2、更有益——施出對自己的靈性更有益處,施出去像是少了,主卻要更多的加添賞賜,使你恩上加恩,力上加力,施出有如撒種,能得到加倍的收成,不要太吝嗇,當施與別人之時就要抓住機會,有行動,這樣對自己的靈性,德行皆有益處。
巴勒斯坦有加利利海及死海,前者北部有約旦河水流入,而南部有水從約旦河流出,故海水是活流不息的,海中魚產豐富;另一個死海,只有約旦河水注入,但無水流出,因死海地勢極低,無出口,海水只能靠陽光蒸發,故鹽份多,海水極咸,水裡沒有魚類生物,故稱之為死海,我們當作加利利海,從神及人身上有領受,對人亦有施出,是活的海,神的恩典川流不息,使我們生命豐富;許多基督徒靈性不活潑,皆因沒有出口,主耶穌說:我們若將一杯涼水給小子中的一個,將來沒有不得賞賜的。
3、更屬靈,更屬天,更像主——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真神是豐富全足的,祂是施與的神。聖父賜下獨生愛子;聖子為人捨棄生命,給予人饒恕、生命和平安喜樂;聖靈使人重生得生命;神既是施與的,基督徒有神的生命,也當有祂的性情,故也應是施出的,一個能施出的生命才像主,有一個弟兄說:「接受是人性,但施出是神性」,只有能施與才能更屬天。
4、更榮耀——若只有接受沒有貢獻,這個人應感到慚愧,若能施出去,有貢獻於別人則有榮耀。中國教會過去百多年來,只有接受外國教會的資助,但今天中國的教會自立了,而且差派許多宣教士到外國去,這是我們的榮耀,這是損失嗎?不是的,只有能幫助人,能愛人,肯施與才能得著主更大的賞賜。
我們當以主的心為心,主的生命是施與的,因此我們不要求我得到了甚麼,乃要問我施出了甚麼?我貢獻了甚麼?求主將這句話放在我們心中,使我們能更為有福。
教會的本質與使命 鄭連明
經文:使徒行傳廿章38節
序論:教會的起源
基督教會於主耶穌復活的五十天后(猶太人的五旬節),以聖靈降臨,門徒們勇敢的宣傳福音,以及三千人悔改信主受洗,來誕生在人類的歷史上。它並非以建立堂皇美麗的禮拜堂來出發,而是以宣揚主復活的福音為基礎。從這一天以來,教會雖然經過許多次困難,逼迫,波折,不但沒有消失滅亡,反而擴大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假如我們再探求教會的起源到五旬節以前,就可能在耶穌與門徒的團體中找到教會觀念的母胎,並且在舊約時的選民以色列中看到教會的約束。換言之,教會的起源並非偶然依照人的願望或祈求,亦非臨時為人的方便或益處,更非受種種因素構成的歷史上產物;教會的根源乃是神奧妙的旨意與永遠的計畫。
(一)教會的必然性
奥古斯丁說:假如沒有被教會的權威引導,他可能不會相信福音。加爾文亦曾稱教會為所有信主之人的「母親」。這些說法絕不是過份的,因為教會在我們信仰上所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並非基督教信仰的附錄。我們要研究教會的本質以前,一定要檢討一下教會的重要性或必然性的問題。
教會在基督教的福音與信仰中,是不是非存在不可的呢?有些人很容易第回答這個問題如下:教會是必要的,因為我們的信仰很軟弱,自己一個人常會跌倒,所以為要堅定我們的信仰,信徒互相勉勵的團體是必要的,這可說是我們常體驗的事實。也有人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不能單獨存在,以同主義、同興趣可構成一種團體,同鄉,同學也成立團體,何況同信仰的人不成立一種教會還可以嗎?
我們當然也不能否認這種情況。但是教會的必然性不能以這種單純簡單的回答來滿足。教會是不是本質上與基督教的信仰有關係呢?
正在想這種問題時,我們會遇到很嚴重的反對,就是有些人根據著福音主義的立場要否定教會的必然性。他們說,人的得救是只靠相信聖經所傳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的福音。得救的人加入教會是很好的事,但絕不是非參加不可的,因為我們只「因信稱義」。
這種主張好像根據著純粹的福音主義,但實際上只講解福音為個人的事,而忽略團體性的教會為附帶的次要觀念是非常危險的。
按照聖經,被神拯救同時就是成為神的百姓,被基督救贖同時就成為以基督做主的肢體一部份。基督的拯救與教會的購成是同時性的,是同一件事實的兩面。教會不是被拯救的個人所集合成立的團體,教會的意義是包括在救贖事業本身的意義內,因為神拯救的物件不是一些單獨存在的個人,乃是神的百姓,就是教會。
「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廿28)。教會是神通過基督的十字架所完成之拯救事業的直接物件(參照弗五26,27),教會存在的意義正在福音與拯救事業本身之內部。教會乃絕對需要的存在。
(二)教會的本質:
那麼到底教會是什麼呢?教會真正的意義何在?這是系統神學內很大的問題,不過我們在此簡單以四句話來描寫教會的本質:
「神的教會」:
在新約「教會」的原文( Ecclesia )意思是「選召出來-1 ( to call out).教會真正是神所特別選召出來的團體。教會的主是三位一體的神。父神以其主權與恩惠選召訑的百姓,子神耶穌基督以其十字架與復活來拯救他們,並且聖靈神以其感化的力量幫助他們,——教會存在的根基便是在此。新約的著者們(尤其是保羅)很清楚地瞭解這種基本真理,而常用三種話來表現教會:
「神的教會」(徒廿28;林前一2),
「基督的肢體」(林前十二27;弗一23;西一18),
「聖靈的殿」(林前三16;彼前二5)。
尤其是啟示錄的著者所看的異象甚富有暗示:當時的教會外面受著羅馬帝國的大逼迫,裡面過著種種異端思想的困擾,不過正在這種內憂外患中他所看到的異象,描寫著教會為「在天上披日頭,腳踏月亮,頭戴十二星冠冕的婦人」(啟十二1)。教會雖然不完全,帶著許多缺點,但基本上它是屬於萬能的神的。因此教會要常常重新遇見這位神,重新檢討對神的忠誠與服從。假如教會停止這種與神的會見或自我檢討,便喪失了成為真正教會的意義。
我們怎樣遇見神,根據什麼檢討自己呢?並不是依據皇,主教,牧師,大公會議,總會或中會,乃是依靠神的話語,特別是通過這一本位主耶穌基督做見證的聖經。因此宗教改革者們常提到「神的話之教會」。因為教會是「神的教會」,所以教會要常常傾聽並宣揚神的話。
「罪人的教會」
教會被稱為「神的教會」絕不是因為它本身的什麼資格或價值,而完全是因為神恩惠的選召。那個問題重重好像分裂而腐敗的哥林多教會,甚至也被保羅稱它為「神的教會」(林前一2;林後一1),這並不是要表示他們的崇高地位,反而是明顯地表示神對罪人的恩惠是何等深。神的教會在地上只不過是罪人的教會——就是被赦免之罪人的教會。這種罪人的教會能夠同時被稱為神的教會,就是暗示著神恩惠的奧秘。
神特別選召那些貧窮的,殘廢的人來參加它的大筵席(路十四15—24),也特別選召那些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或那無有的(林前一26—29)。教會絕不能成為誇張自己之義的法利賽團體,反而當成為祈求神開恩可憐之稅吏們所集合的團體。(請參照路十八9—14)
「戰鬥的教會」:
我們承認教會為罪人的教會,並不是滿足在這種不完全的情況,反而是要坦白地承認自己的立場來努力,奮闘向上。地上的教會既然本身就具備著這兩方面的真理(神的教會,同時是罪人的教會,這種兩重性),就非得成為戰闘的教會不可。我們的理想是很崇高的,就是要達成神所選召我們的旨意,但是我們的現實是很悲慘的。我們當像保羅「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3,14)。
啟示錄的著者描寫那位異象中所看榮耀的婦人當逃到曠野受苦,奮鬥一段時間(啟十二6,14),就是這種意思。今天的教會站在主將臨與主再臨的「中間時」該成為「戰鬥的教會」( the church militant )。教會當與自己的罪鬥爭,當為信仰的進步努力,當追求神話語的純正,當推廣傳福音的戰線,並當抵抗魔鬼與世上的惡勢力。
「勝利的教會」
我們在這戰鬥中要保持一種信念,就是這個戰爭的結果已經決定好了,雖然現況何等惡劣不妙,最後我們一定會勝利的,教會在地上苦鬥的日子有一天會終止,我們就可以高唱勝利的凱歌,那就是主再臨的一天,那時戰鬥的教會要成為「勝利的教會」,卑賤的教會要改變為榮光的教會,在曠野苦鬥的教會要成為天上的耶路撒冷(啟廿一)。
全世界,全時代所有主的信徒們都要在這新天地頌贊神的榮耀。因為主耶穌本身「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我們可「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我們的戰鬥就是參加在這種必定會勝利的戰爭,所以希望與喜悅的光常照在今日教會的苦鬥。
(三)教會的使命
教會的使命與任務何在?我們最好以三方面來論述它的使命。
教會當為先知宣揚神的福音:——
主耶穌降世的目的就是完成教會的福音,然後將宣揚此福音的任務交托給祂的門徒(可十六15)。保羅最深切地瞭解這項使命而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九16)。教會的第一項使命乃做先知代替神講話。今天神的福音要傳給世民的媒介只有兩個,就是聖經與教會,而教會就是根基這本聖經在宣揚神福音的唯一團體。
教會的宣揚福音可分為兩種:第一乃向未信的大眾傳福音,尤其在我們臺灣,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還未信主,向教會外傳道是首要任務。每位信徒當負起各自的責任為主做見證,教會該用百般的方法「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四2)。第二乃向信徒們的靈性培養;教會當似講道,崇拜,查經,討論,培靈,或教育的方式領導信徒們的信仰與生活能不斷向前進步,好叫他們能「查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教會當為祭司引導人敬拜神:——
主耶穌本身為大祭司,死於十字架為全人類獻祭,使我們能「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來四16):所以教會的第二項使命乃引導敬拜這位救贖我們的三位一體真神。我們常稱教會的建築物為「禮拜堂」,每位信徒每逢主日當到禮拜堂敬拜神,因為敬拜神乃人的最大光榮與首要任務,教會當盡這項作祭司的重要使命。
祭司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替人代禱。主耶穌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太廿一13)。教會當常為每位基督徒,為神國代禱;同時也該為全世界的人,為受苦的同胞們,為社會,為國家代禱。假如今日的教會沒有盡到這項任務時,神會「見無人拯救,無人代求,甚為詫異」(賽五九16)。
教會當為王者指導社會:——
耶穌乃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而當祂在世時,曾像有權威者來潔淨聖殿(可十一15—18),並且很勇敢地指正了當時社會領袖階級的假冒偽善與腐敗(太廿三),我們在臺灣的教會一般地說起來很忽略這項重大使命,教會成為社會中孤立的存在。雖然基督徒是極少數,而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也極微小,但是指導社會並非要做大,而是要作用人來服事人(太廿26—28)。因此主耶穌吩咐我們做「世上的鹽,世上的光」(太五13,14)。
教會絕不能逃避社會而成為單獨孤立的團體。教會當以「忠心於小事的精神服務社會,努力改善我們周圍的環境。」教會特別需要成為社會上倫理道德方面的指導者,該以仁愛,公義,平等與和平這種基督教精神影響到社會上的政治,經濟,教育及家庭等生活。教會若沒盡到此項任務便要成為「鹽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五13 )。
結論:教會的特質
今日教會最大的敵人並非無神論者,或所謂無教會主義者,乃是教會信徒對教會之本質與使命的不瞭解與無把握;最後在此地以結論的方式舉起六項教會的特質,供給讀者們檢討各自教會的參考。(參照Donald G Miller
“The Nature and Mission of
the church”PP:16—20)
教會是屬神的,不是人的( The
Church is divine
not human)。
教會不是由人的努力構成,也不是一些人依他們強烈的宗教心集合造成;而完全是由神的恩賜成立的。今日我們的教會是否以人做中心,常常使用著種種組織,方法,技術或感情在阻擋著神本身的工作呢?誰在做我們的教會之主呢?教會是聖徒相通的,不是制度( The Church is a fellowship of faith
not an institution)。
教會不只是禮拜堂的建築物或是內部的行事節目。教會也不只是信條,特種義式,或是教派,而是基督徒相交的團體。加入教會不只是承認某信條或加入某教派,而是在加入在以基督為首肢體,就是相信祂名的人所構成的大團體。今日我們的教會是否成為像使徒信經所說的「聖徒相通」,或是已變成了一種機構,組織或制度呢?
教會是有機體而不是個別的( The
Church is corporate。not indMdualistic )。
我們的信仰是人格的,私人的( personal),但絕不是個別的( individualistic )。教會不是一些個別的基督徒約定時間聚合而互相聯絡的團體,教會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仰母親」。教會真正是基督的肢體;單靠一些手或腳合併起來也不能成立一有生命的肢體,反之,一隻手或腳離開了整個身體也不能單獨存在,今日我們的教會是否像耶穌所說葡萄與枝子(約十五1—6)那種生命的有機體呢?
教會是普世性的,不是地方性的( The
church is universal,not local)。
我們參加教會不只是加入地方的一教派或一教會,乃是加入一普世性的公同教會,這一公同教會不只代表空間的全世界性,同時代表著時間的全時代性,「在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屬於一」(弗一10),好像大學內幾個學院,學系,我們屬於一學院內的一學系,但同時是整個大學的學生。今日我們的教會是否相信這種普世性的公同教會呢?
教會是永活之主的肢體,不是耶穌的紀念會(
The church is the body of the Living Christ
not the perpetuatorof His memory )。
教會絕不是在紀念已經死去之聖者耶穌的博物館,也不是想遵守祂寶貴教訓的紀念會,而是現在還活著的主耶穌差遣祂的聖靈正在工作的團體。主曾經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約十一25)的主耶穌是否真正地活在今日我們的教會呢?
教會不是為自己存在,而只是為神的榮耀存在(,he church exists mot for her own sake
but solely for theglory of
God)。
教會好像是一支軍隊在世上,軍隊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要為國家的安全與榮耀服務,而不是像最近許多國家發動革命來建立軍隊的革命政府。教會乃是神的一支救世軍隊,教會在世上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這世界將榮耀歸給神( Soli Gloria )。今日我們的教會到底在歸榮耀給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