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纲目
【警醒等候主来日(五1-11)】
一、来之像1-3
1、夜间的贼——叫人感到突然
2、难产的妇——叫人不能逃脱
二、来之要4-8
1、要属光明不是属黑暗
2、要警醒谨守不要睡觉
3、要谨守预备不要缺失
①信心 ②爱心 ③盼望
三、来之劝9-11
1、无论醒睡都与主同活
2、素来所行该劝慰建立
—— 王永悦
【保罗沟通秘籍——劝(五12-22)】
一、有爱心的劝12-14
1.
敬重劳苦的人
2.
尊重付出的人
3.
警戒犯规的人
4.
勉励灰心的人
5.
辅助软弱的人
6. 忍耐要向众人
二、有要求的劝13-22
1. 要彼此和睦
2. 要谨守谨慎
3. 要以善胜恶
4. 要彼此相待
5. 要追求良善
6. 要常常喜乐
7. 要不住祷告
8. 要凡事谢恩
9. 要顺从圣灵
10. 要尊重先知
11. 要凡事查验
12. 要持守美善
13. 要禁作恶事
—— 王永悦
【愿上加愿(五23-24)】
一、然成圣之愿
1.
神赐平安——美好的开始
2.
使之成圣——完美的结果
二、无可指摘之愿
3.
全人被保守
4.
到主降临时
5.
主本是信实
6.
必成全这事
——王永悦
【事实大要】
一、主的再来警惕我们儆醒谨守(1~11节)
1.外邦人必突然遭祸(1~3节)
2.我们却当儆醒谨守(4~8节)
3.因为我们必然得救(9~11节)
二、末了的话(12~28节)
1.末了的劝勉(12~22节)
2.末了的愿望(23~24节)
3.末了的嘱咐(25~27节)
4.末了的祝福(28节)
―― 《读经指引》
【帖前五25~27】请留意25节至27节所提供的三个作成功基督徒的要诀:
一、祷告(25节)
二、爱其他信徒,与他们相交(26节)
三、研读神的话语,并念出来(27节)
──《活石圣经注释》
【主何时再来(五1~3)】
一、除天父外,无人知悉耶稣何时再来(太廿四36)
二、如夜间的贼来临,无人可以预知
三、人们正说平安稳妥之时,主就再来,像产妇生子一样
── 苏佐扬《默想新约》
【光明生活(五4~11)】
一、儆醒谨守,生活光命(6,8节)
二、三德常备,要作精兵
三、彼此帮助,教会复兴
1.彼此劝慰
2.彼此建立
3.彼此和睦(13节)
4.彼此善待(15节)
── 苏佐扬《默想新约》
【圣徒生活(五12~28)】
一、圣徒本份,努力实行(12~22节)──共十七项本份:
1.敬重为主劳苦的传道人
2.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
3.彼此和睦
4.警戒不守规矩的人(14节)──即劝戒(12节)、警戒(14节)、禁戒(22节)
5.勉励灰心的
6.扶助软弱的
7.向众人忍耐
8.不可以恶报恶(15节)
9.常要追求良善
10.要常常喜乐(16节)
11.不住的祷告(17节)
12.凡事谢恩(18节)
13.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19节)
14.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20节)
15.凡事察验(21节)
16.美善的要持守
17.禁戒不作各样恶事(22节)
二、遵守神旨,助长灵性(16~18节)
三、灵、魂与体全然成圣(23节)
── 苏佐扬《默想新约》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
一、主再来的日期(五1∼3)
二、白昼之子(五4∼11)
三、一般性的劝勉(五12∼22)
四、结尾(五23∼28)
──《丁道尔圣经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
一、关于时候日期(五1-11)
二、当尽各样本份(五12-22)
三、结语(五25-28)
1.请求代祷(五25)
2.问候教书(五26)
3.最后嘱咐(五27)
4.最后祝福(五28)
──《天道圣经注释》
【警醒谨守(五1∼11)】
一、何谓“沉睡”?“警醒”的相反是“睡觉”或“沉睡”的状态。“沉睡”就是没有准备,在不警醒的情况下迎接主再来。具体地说,就是被罪恶控制,缺乏人生目标方向、混混噩噩的生活。
二、为何要不断警醒?最主要的原因是:主再来的日子不可预测。保罗用了两个比喻加以说明:夜间的贼(2);产难临到怀胎妇人(3)。这两个比喻都强调主再来之必然性和突发性。此外,信徒的身分既是“白昼之子”(4∼7),是属于主的人,所以也就更应警醒谨守,不要在沉睡中生活。
三、如何警醒?首先,要活在“信、望、爱”中,这是帖前的主题之一“信心增加,爱心实践,盼望加强,是面对主再来之最佳准备。其次,是实践教会中的肢体生活(11)
──《新旧约辅读》
【教会群体生活(五12∼28)】
一、尊重教会领袖(12∼13)
二、说明有需要者(14)
三、常常追求良善(15)
四、三个命令(16∼18)
1.无论身处任何环境,均应常常保持圣灵所赐的喜乐。
2.经常不住的祷告,与神保持正常关系,以便随时可以到神面前来。
3.凡事谢恩,因为信徒在主里可以得力面对困苦,使苦难反成为生命的祝福
五、不可消灭圣灵的工作(19∼22)
六、最后的祝福(23)是有关全人的成圣。在结论中的要求和问安(25∼28),充分显示这书信有具体的当代读者。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