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綱目
【警醒等候主來日(五1-11)】
一、來之像1-3
1、夜間的賊——叫人感到突然
2、難產的婦——叫人不能逃脫
二、來之要4-8
1、要屬光明不是屬黑暗
2、要警醒謹守不要睡覺
3、要謹守預備不要缺失
①信心 ②愛心 ③盼望
三、來之勸9-11
1、無論醒睡都與主同活
2、素來所行該勸慰建立
—— 王永悅
【保羅溝通秘笈——勸(五12-22)】
一、有愛心的勸12-14
1.
敬重勞苦的人
2.
尊重付出的人
3.
警戒犯規的人
4.
勉勵灰心的人
5.
輔助軟弱的人
6. 忍耐要向眾人
二、有要求的勸13-22
1. 要彼此和睦
2. 要謹守謹慎
3. 要以善勝惡
4. 要彼此相待
5. 要追求良善
6. 要常常喜樂
7. 要不住禱告
8. 要凡事謝恩
9. 要順從聖靈
10. 要尊重先知
11. 要凡事查驗
12. 要持守美善
13. 要禁作惡事
——
王永悅
【願上加願(五23-24)】
一、然成聖之願
1.
神賜平安——美好的開始
2.
使之成聖——完美的結果
二、無可指摘之願
3.
全人被保守
4.
到主降臨時
5.
主本是信實
6.
必成全這事
——王永悅
【事實大要】
一、主的再來警惕我們儆醒謹守(1~11節)
1.外邦人必突然遭禍(1~3節)
2.我們卻當儆醒謹守(4~8節)
3.因為我們必然得救(9~11節)
二、末了的話(12~28節)
1.末了的勸勉(12~22節)
2.末了的願望(23~24節)
3.末了的囑咐(25~27節)
4.末了的祝福(28節)
――
《讀經指引》
【帖前五25~27】請留意25節至27節所提供的三個作成功基督徒的要訣:
一、禱告(25節)
二、愛其他信徒,與他們相交(26節)
三、研讀神的話語,並念出來(27節)
──《活石聖經註釋》
【主何時再來(五1~3)】
一、除天父外,無人知悉耶穌何時再來(太廿四36)
二、如夜間的賊來臨,無人可以預知
三、人們正說平安穩妥之時,主就再來,像產婦生子一樣
──
蘇佐揚《默想新約》
【光明生活(五4~11)】
一、儆醒謹守,生活光命(6,8節)
二、三德常備,要作精兵
三、彼此幫助,教會復興
1.彼此勸慰
2.彼此建立
3.彼此和睦(13節)
4.彼此善待(15節)
──
蘇佐揚《默想新約》
【聖徒生活(五12~28)】
一、聖徒本份,努力實行(12~22節)──共十七項本份:
1.敬重為主勞苦的傳道人
2.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
3.彼此和睦
4.警戒不守規矩的人(14節)──即勸戒(12節)、警戒(14節)、禁戒(22節)
5.勉勵灰心的
6.扶助軟弱的
7.向眾人忍耐
8.不可以惡報惡(15節)
9.常要追求良善
10.要常常喜樂(16節)
11.不住的禱告(17節)
12.凡事謝恩(18節)
13.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19節)
14.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20節)
15.凡事察驗(21節)
16.美善的要持守
17.禁戒不作各樣惡事(22節)
二、遵守神旨,助長靈性(16~18節)
三、靈、魂與體全然成聖(23節)
──
蘇佐揚《默想新約》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
一、主再來的日期(五1∼3)
二、白晝之子(五4∼11)
三、一般性的勸勉(五12∼22)
四、結尾(五23∼28)
──《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
一、關於時候日期(五1-11)
二、當盡各樣本份(五12-22)
三、結語(五25-28)
1.請求代禱(五25)
2.問候教書(五26)
3.最後囑咐(五27)
4.最後祝福(五28)
──《天道聖經注釋》
【警醒謹守(五1∼11)】
一、何謂“沉睡”?“警醒”的相反是“睡覺”或“沉睡”的狀態。“沉睡”就是沒有準備,在不警醒的情況下迎接主再來。具體地說,就是被罪惡控制,缺乏人生目標方向、混混噩噩的生活。
二、為何要不斷警醒?最主要的原因是:主再來的日子不可預測。保羅用了兩個比喻加以說明:夜間的賊(2);產難臨到懷胎婦人(3)。這兩個比喻都強調主再來之必然性和突發性。此外,信徒的身分既是“白晝之子”(4∼7),是屬於主的人,所以也就更應警醒謹守,不要在沉睡中生活。
三、如何警醒?首先,要活在“信、望、愛”中,這是帖前的主題之一“信心增加,愛心實踐,盼望加強,是面對主再來之最佳準備。其次,是實踐教會中的肢體生活(11)
──《新舊約輔讀》
【教會群體生活(五12∼28)】
一、尊重教會領袖(12∼13)
二、説明有需要者(14)
三、常常追求良善(15)
四、三個命令(16∼18)
1.無論身處任何環境,均應常常保持聖靈所賜的喜樂。
2.經常不住的禱告,與神保持正常關係,以便隨時可以到神面前來。
3.凡事謝恩,因為信徒在主裡可以得力面對困苦,使苦難反成為生命的祝福
五、不可消滅聖靈的工作(19∼22)
六、最後的祝福(23)是有關全人的成聖。在結論中的要求和問安(25∼28),充分顯示這書信有具體的當代讀者。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