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主题目录 |

 

为人子女例证与灵感集锦

 

【最卑鄙的杀人凶手】一八九二年,我在英国的时候,遇见一位绅士,他对我说,就法律而言,他们的国家要比我们的严格。他说:「我们把杀人凶手处以绞刑,但是你们受绞刑者,二十人中还不到一人。」

我对他说:「你大错特错了,他们在我们两国中,仍消遥法外,没有受到绞刑。」

「这是什么意思?」

「我告诉你,我的意思是什么,」我对他说:「如果我有一个不肖的儿子,他在五年中,不断地折磨我和我太太,让我们痛苦而死;另外有一个人,他为了钱,进了我家,一刀把我杀死。我认为,这人比起我那不肖儿子来,实在好的像王子哩!一个年轻人每天晚上都喝得醉勋勋地回家,而当老母劝告他时,他还恶言恶语地咒诅她老不死,使她慢慢地受折磨而死……这样的人是最卑鄙、最没良心的杀人凶手。」——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不同方式的谋杀】一位青年人在大学读书,他是独生子,他母亲写信来告诫他不要赌博并改掉醉酒的习惯。从邮局取信后,他发现那几封信是她寄来的,连读也不读就把信给撕了。母亲说:「当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在儿子身上的管束力后,感到自己活不下去了。」

    要是一个孩子因着他的行为叫母亲悲伤而死,除了称之为谋杀外无以名之。他所犯的是十诫中第六条的罪行,无异亲手将匕首刺入母亲胸膛一般。——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让我们看——一幅明朗的图画】几年以前,我听说有个贫穷的妇人,把儿子送到高中及大学就读,当儿子行将毕业的时候,写信给母亲,邀请她来参加毕业典礼,母亲回复不能参加,因为她最好的裙子新近才翻面,她怕因穿着太褴褛而叫孩子感觉不好意思。他覆信表示不在乎母亲穿什么,并竭力鼓励她前来参加,因此她动身前往。儿子到车站去接她,把她安置在一舒适的地方;儿子毕业的日子到了,他手牵穿着寒素的母亲走过宽敞的礼堂通道,请她坐在来宾上座,叫母亲意外的是,他竟是毕业生致辞的代表,全场深受感动。他得到一个奖,颁奖之后,他步下讲台,在观众眼前亲他的母亲,说:

    「妈!这些奖品该属于您,如果没有您,我不可能得到它。」为着这个人,要感谢神。——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二幅图画】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个穷人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读书。有一天,父亲拖了些木材到城里去,也许是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费。年轻人和二个同学一道出来逛街,三个人穿的都是最流行的衣服。父亲看见儿子是如此高兴,他放下木材,走到人行道跟他说话,可是儿子却以父亲穿着破旧的工作衣为耻,摈斥他说:「我不认识你。」

像这样一个年轻人又会有什么出息?绝不会有什么出息。

另外,在芝加哥我们的主日学里有位很有前途的青年,他们的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替人洗衣让她的四个儿女受教育,这青年人是她的长子,我想他将来会使家道中兴,可是某天发生了一件事,使我对他的评价大大降低。

男孩在高中就读,是一个很出色的学生,某天他和母亲站在他家小屋的门口——那是一幢不体面的小屋,可是从她所赚取的钱中,她不能又付孩子的教育、衣食等费用,又租一幢好房子。当母子谈话的时候,有个青年从学校走向街道,做儿子的立即离开他的母亲,次日青年人问他:「昨天跟你谈话的那人是谁!」

「哦,她是我们的洗衣妇。」

我说:「可怜的家伙,他永不会有什么出息。」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我一直留意他的情形,果然每况愈下,如今已是一不幸的败家子。当然,他的境况会愈来愈坏。一个人竟以爱他、为他劳苦,忍受许多艰辛的母亲为耻,我不能告诉你,我对那样的行为感到多么可耻。——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儿子和石子】从前有一个人,有五个儿子,儿子们都已长大并成家立业。这人自己也老了,就把他的生意和家产平均分给五个儿子,儿子们为表示孝敬,乃商定轮流接待父亲在自己家中吃饭。起初老人在每一家还有好的饭菜吃,过了几个月,媳妇们对老人渐渐冷淡了。每到一家,媳妇们故意少做些饭菜,使老人吃不饱。因此,老人终日长吁短叹,无可奈何。

有一天,老人有一个好朋友来看他,谈话中他告诉朋友近日的情况,朋友十分同情他,就替他想出一个办法。先找来一个鐡制的首饰箱,装了些石子,再用锁锁好了,又给老人几个袁世凯头的大银圆,最后又告诉他如何如何。于是老人依计而行。每当孙儿来看他的时候,老人故意把银圆在棹子上跌来跌去,叮当作声。孙儿问:「爷爷。你有大银圆吗?」老人说:「不要作声,还有啊!」于是把首饰箱拿出来摇几摇,立刻神秘的收藏起来,并且说:「不要告诉人家说爷爷有钱啊!」第二第三至第五个媳妇的儿子来到,老人都照样表演一番。于是这消息传遍了五个媳妇之间,媳妇们都改变了主意,大家争着接待老人家,并且荣饭也比以前丰盛,希望有一天能得到老人的那箱大银圆,因此老人家的日子舒服多了。可惜好景不常,老人竟一病不起,终于与世长辞了。

临终前,所有儿子、媳妇和孙儿们,齐集床前送终,表面上好像很尽孝,其实同一心理,不过为了那些银圆。老人死后,儿子们从他的裤带上八锁匙解下,急忙打开鐡箱,满以为各人可分到许多银圆,岂知一看,原来竟是些石子,另有一张纸条留在里面,上面写着:「我有五子,不如石子,如无石子,饿死老子」。大家看见字条,面面相觑,彼此发呆,都觉得惭愧,没有真心诚意的好好侍奉老人家。

由于以上的故事,可以得到以下的教训:

①俗语说:「养儿防老,积榖防饥」。儿子是由父母生育教养,就算没有财产遗留,也应该尽心尽力的奉养父母,这是人子应尽的本份,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②当父母在世时,儿女们可能会觉得麻烦累赘,但当父母离世后,就会觉得父母同在的美好,可惜机会过去了。所以古人曾叹息的说:「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③孔子教训人要孝敬父母,圣经更有明文教训我们孝敬父母。以弗所书六章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有些人千方百计想得长寿,却不愿孝敬父母。不孝敬父母的,上帝不会赐福给他的。——苏天佑《故事深思》

 

【虚荣与羞耻】有一位妇人,不幸死了丈夫,遗下一位小孤女,和一些遗产,这妇人为着她女儿的原故,不肯再嫁,抚育她的女儿长大,以寄托她的下半生。这妇人的容貌是美丽的,当这女儿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家中着了火,燃烧得很厉害,妇人从外面回来,看见家中着火,小女儿却在家里睡着,她便不顾性命,跑进屋子里,冒险把女儿救出来,女儿因为用布裹着,没有损伤,但是母亲的面和手,都已烧坏了,头发也烧去了许多,所以要在医院留医,出院后,她的面貌,和以前判若两人,面上满了疤痕,简直认不出来。后来女儿渐渐长大了,升到大学读书了,毕业那一天,许多男女同学,要到她的家中探望她,她的母亲出来招呼她的同学,同学们看见这丑陋的妇人,深觉诧异,问她这妇人是谁,她不敢承认是母亲,恐怕会羞耻,她只说是她的女仆,母亲听见了,很是伤心难过,等她的同学们去后,母亲从衣箱中拿出一幅美丽的妇人相片给女儿看,问她这妇人美丽不美丽?她说:很美丽。母亲才告诉她,这是她母亲以前的相貌,因为救她从火里出来,才变成这样丑陋,为女儿牺牲了自己下半生幸福和美貌,反被女儿不认是母亲,心中是怎样的伤痛呢?她的女儿听了,深深悔悟,痛哭认罪,深感母爱的伟大,和懊悔自己的虚荣和荒唐。

从以上的故事,可得着下面的教训:

①宇宙间人类的爱中,以母爱为最伟大,这小女儿被火所困,若不是母爱伟大,还有谁冒死去救她呢!世上的青年,每觉父母亲是「老而不」的东西,深感累赘,但终有一天会觉悟的,那就是正如俗语所说的:「养子方知父恩」了,等到明白以后,想孝敬父母时,每有「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叹了!

②虚荣心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但虚荣一重起来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妙想天开,颠倒是非,妄作妄为,虚伪掩饰,无所不用其极了,这女子不认貌丑的母亲,无非是虚荣心使然而已。

③外貌和内心,那一种重呢?圣经说:人是看外貌,神是鉴察人心的。由此看来,内心是比外貌重要得多了!世上多少衣冠楚楚的人,却是伪君子,一貌堂堂的少年人,却是拆白党,看来好像愚鲁可欺的人,却是个骗子,历史上多少念佛修齐的庙宇,却是谋人寺。由此看来,外貌和外表是不可靠的,世上多少人,外貌不如人,却去求医治,但未听过有人因为内心不如人,而去求医治的,外貌不好,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内心不好,才是真正可耻的事啊!——苏天佑《故事深思》

 

【为得元宝争孝】贾雨村有一贾甫。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名角,小的名元。他们个人都已娶妻,各人都有几个孩子。起初兄弟妯娌尚称和睦,以后因些家庭小事,各人妻子偏执己见,枕边话语,入了男人肺腑,兄弟也就白眼相看,时常吵闹。等到母亲死后,贾甫一人更是无法应付。不得已,均分家业,立下界墙,定规贾甫轮流奉养。

起初两家待他都算不错,慢慢也就冷淡了,甚至厌烦了。到了除夕,父亲轮在大角家中,晚饭之后,等过新年快乐一番。那知到了三更天,正好要吃混沌之时,大角妻子在大角耳边打了一个耳语。大角点头,遂向父亲说:「二弟家中混沌快熟,请去吃罢!」父亲说:「夜深难走,不如在此方便。」大角说:「当初家业平分是按整天轮流奉养,父亲休要留难,若嫌绕路不便,我可拿张凳子,扶你上墙,喊叫一声,他必接你过去。」父亲说:「也罢,我去就是了。」于是大角帮他踏着凳子,扶上墙顶,喊声小元来接。小元从门探头一看,说道:「明天才是我的值日,家业未曾多得半分,岂有早来之理。」说完,将门关上。父亲想要回去,无奈大角早已拿走凳子,进屋去了。

贾甫撇在墙顶,天气又冷,又怕掉了下去,叫小元,小元不出,喊大角,大角不动,急得大喊救命。惊动南邻韩某,是一锡匠,出来看是何事。一看贾甫可怜光景,赶快将他接了下来,领进屋里,上了热炕。贾甫因他两个儿子这样待他,十分生气,就对韩某说:「大哥,请你快快替我出个主意,把这两个蓄类除掉。」韩某说:「且慢生气,猛虎不吃自己儿子。兄弟自有妙法,暂且不说。我的混沌已煮熟,先来一同吃饱,休歇、休歇。」到了天亮,小元才来接他父亲过去,两家照旧轮流。

韩某在家,暗将锡块化成元宝两锭,交给贾甫,叮嘱几句。贾甫听在心中,有时拿出元宝,故意在小孩子面前摩弄。小孩过来问是甚么?贾甫一面把它快包起来,一面说道,没有甚么!没有甚么!小孩好奇,都把这事告诉父母。大角小元获悉,各都拿定主意,好好孝敬父亲,指望独得元宝。自此,两家争着奉养父亲。韩某看见计已得逞,就将元宝暗暗收回。

过了几年,贾甫寿限到了,卧床不起,兄弟二人各向父亲暗问元宝。父亲回答他们,都说没有。兄弟二人不但不信,反倒彼此猜疑,独吞元宝。至终反目相视,打了起来。父亲听了长叹一声,说道:「不必争来,不必吵去,那有金银和财宝。若非南邻韩大爷,墙头顶上早已送我老。」兄弟二人听了此言,各自心里有数,便都赧然无声。

贾甫两个儿子的争孝父亲,乃是为着元宝,非为克尽孝道;这是虚假的孝敬,这是假善。我们信主的人,应当「……除去一切的……假善,……」(彼前二:1)。信主的人作儿女的孝敬父母,应当由于基督作生命,出于诚实,「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诗五十一:6)。「……凭着神的圣经和诚实,在世为人,……」(林后一:12)。——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右眼被儿子打瞎了】某人,对于他的母亲,不但不孝敬,反而时常侮辱怒骂母亲。后来他的儿子长大了,学了他的榜样;过去他怎样对待他的母亲,现在他儿子也怎样对待他。一天,因点小事,他的儿子大怒起来,一拳将他父亲右眼打瞎了。起先他还恼怒,要去报官,定他儿子的罪;后来觉悟这是他罪恶的报应,无话可说。不久,他信了主,每逢遇见人,即先介绍自己的瞎眼,说是自己忤逆不孝的报应;叫人快快悔改,相信耶稣。

「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箴三十:17)。乌鸦尚知反哺,你没有看见么?你没有眼睛么?老鹰如何把雏鹰背在翅膀上教导飞行,你没有看见么?你瞎了眼么?——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一位弟兄说,他认识一个妇人,她是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她结婚将近二十年,生下四个儿女,就因这四个儿女,她受尽了苦头。四个儿女都不孝敬她,常常骂她,气她,甚至打她;因此,她终日忧愁,内心痛苦。由此可见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神是不会赐福给他的。因为一个不爱父母的人,不但没有爱心,也必没有敬虔的心。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必受到儿女不孝敬的报应。因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加六:7)。

「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箴二十:20)。箴言第二十章二十七节说:「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人的灵里有良心,在人里面鉴察,定是非;所以良心在罗马书第二章十五节里也称为是非之心。父母养育儿女,其恩浩大;儿女竟然忘恩、报以咒骂,其良心岂非丧尽,黑暗至极?——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她是我们的洗衣妇】在芝加哥慕迪的主日学里,有一位青年,大家认为他很有前途。他的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替人洗衣养活四个儿女并使他们受教育。这青年人是她的长子。慕迪想他将来会使家道中兴;可是某次发生了一件事,使慕迪对他的评价大大降低。

他就读高中时是一很出色的学生。一天他和母亲站在他家小屋门口。这屋是一简陋小屋。正当母子谈话之时,有位同学经过,作儿子的立即离开他的母亲。次日,同学问他昨天和他说话的人是谁。他答说:「哦,她是我们的洗衣妇。」慕迪获悉了这事,就说:「他永不会有什么出息。」

慕迪一直留意他的情形,果然每况愈下,竟成败家子。「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弗六:23)。一个人竟以爱他,为他劳苦,忍受许多艰辛的母亲为耻,结果失去祝福,以致每况愈下,成为败家子,堪作鉴戒。——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把继母找到接回】席胜魔家中原有一位继母,从他家里被赶出去已有多年了,他信主之后,头一件事就是把她找到,接她回家和大家同住。他答应她,在她寿终之时,衣衾棺椁都用最好的,丧礼葬礼都予作得完全。起初她还不敢置信,后来慢慢知道这是出于他的诚意,也就听从,回到家里,接受他的奉养。不久,她也信主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闵子骞感动继母】周末有一个人,姓闵名损,字子骞,为人诚实忠厚。他是孔子的门徒。闵子骞小时就丧了母亲。他的父亲中年失妻,已是不幸,撇下幼稚小孩还得自己照应,出于无奈,娶了继母。不多几年,继母连续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私心太重,看待子骞大大不及亲生儿子。冬天寒冷,她为亲生儿子作棉絮衫的衣服,却给子骞作芦花衫的衣服。

一天,父亲命子骞赶车出门。那天又飓风,又下雪,天气寒冷。子骞穿着芦花衫的衣服,不能御寒,冻得索索发抖,手抓不稳马的缰绳。父亲生气,拉他一把,衣破芦花露了出来。父亲这才领悟,子骞屡次失辔,是因衣服不能御寒,也就非常生气,要把继母赶走。子骞苦苦哀求父亲说:「母亲在,不过父亲的一个儿子受寒,母亲去,父亲的三个儿子都要孤单。千万不能赶走母亲。」继母听见子骞这几句话,大受感动,懊悔前非,从此看待子骞如同亲生儿子一样。

子骞不过是个孔子的门徒,尚且能够这样孝敬继母。何况我们作了主耶稣的门徒,有他作生命,岂不更能照着圣经所说的,孝敬父母么!子骞的孝敬能够感动后母,悔改前非。我们孝敬父母岂不更能感动父母信主,并且吸引许多人归向基督!——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背米奉养父母】孔子有一学生,名叫子路,也是一个孝顺父母出名的人。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其别名。子路年轻之时,家里非常贫穷。他自己虽然吃的是野菜,却是常到远方作工,赚了钱,买了米,再把米从一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家来,作好米饭,奉养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之后他就离家,来到南方楚国。楚王因为敬慕他的学问和为人,请他作官。子路作了官以外富贵起来,生活虽好,却常叹息着说:「我从前吃野菜,一百里外背米奉养父母,十分快乐。现在父母已经去世,不能尽孝,再好生活也是痛苦的。」

子路以尽孝为乐,成为有学问,有品德,而有用处的人。我们在主里要有喜乐,成为主手中有用的人,更必须学习行孝。主耶稣在世时行孝,从小顺从父母,身钉十字架,心还惦念母亲,把母亲交托给约翰;「……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他到自己家里去了」(约十九:2527)。——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有父母在的人千万及早尽孝】王明道弟兄孝敬母亲,从以下的事实可以知其梗概。他从十四岁信主之后就开始知道体恤母亲,尽力孝敬母亲,使 母亲得些安慰和快乐。当他十七岁的春季,他们的学校从东城迁到西城新校舍。他家和新校舍的距离与原旧校址的距离是 十六比一。从前是每星期六可以回家一次,迁移以后还是照旧,但心理上感觉离母亲远了很多。在校中的时候,常常挂念母亲。先是挂念母亲的健康,后来渐渐转变,时常怕母亲死去。他们的新校舍是一座四层的楼房,从楼上的窗子,可以看见附近许多住户,也可以听见附近各种的声音。那一带多是贫民聚处,所以住户特别众多。每逢有人死去,那家便在门外挂了一束白纸,找几个吹手吹小喇叭,打大鼓。他每次听见这种声音,便疑心母亲死了,心中苦痛得不能形容,恨不得立时回家去看一下。盼到星期六中午,一放学,赶快回家。进了甘雨胡同西口便胆战心惊,惟恐再见不到母亲。及至进了家门,看见母亲健康如常,这才放下了心。每星期六回家一次,星期二、三还要寄一封信回家,询问母亲健好不健好。从那时起直到母亲去世,母亲是他心中最挂念的人。

他十八岁的那年九月三十日,是一个星期一,那时校中每星期一放半日的假,住校的学生可以自由外出。王弟兄在午间十二时半由校返家。才到家门,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及至进门,看见母亲病卧在床。他当时心中难过极了。急忙打电话请姐姐回家。他因校规当日晚间必须回校,只得请姐姐在家住一夜,服侍母亲。次日,正值孔子诞辰,学校放假一日,他便回家侍候母亲。到了晚间,因为姐姐已经返校,他也必须回校,但又不能把患病的母亲独自留在家中。左右为难,急得哭泣很久。耗到八时半方才返校,并且告诉母亲,无论如何明日必定回家探视。次日身体虽在课室,心却回到家中,一直思想不知母亲的病到了甚么地步。别的同学听讲功课,我却低着头在哭泣。后来向学校当局请假,请求许我每日下课以后,回家服侍母亲。校方给他四天的假,他真如同奉到恩赦一般,一下课便急忙奔回家中,接连几天,每天一下课便回家服侍母亲。四天的假期满了,他母亲的病也好了。

不料又过几天,母亲和姐姐都患了病。一家只他们母子三人,他如何能安心下去在校读书。但再告假回家,又觉得实在不好再开口。勉强忍到晚饭的时候,实在不能再忍下去。这时不但请假没有把握能否得到允许,并且也没有地方去请假。在万分无奈之下,竟大着胆子私自走出校门,回到家中,服侍他的母亲和姐姐。他从悔改信主以后,从来不肯犯一次校规。那几天因着孝敬母亲,接连三次下午私自出校,直到母亲和姐姐都痊愈了。

一九二五年,他二十五岁的冬季,他在浙江省几处工作。那时因为战事,大江南北的铁路交通隔断了很长的时期。从上海到北京的信件需要五、六天之久。他每隔几天就写一封信回家,但他很少收到家中的信。母亲写字非常困难,姐姐又极不喜爱写信。有一次多多日没有收到家中的信,他很挂虑母亲的健康,以致多次梦见母亲死了。他焦急得拍电报回家,也得不着回电,他更认为必是母亲去世了,姐姐不肯告诉他。那些日子他几乎患了神经病,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再拍一封电报给潘老太太,过了几天,方得姐姐回电,报告家中平安,母亲健好,这才放下了心。

母亲极疼爱他,直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仍然常常嘱咐他像嘱咐小孩一样。每次他离京外出以前,必定嘱咐他不要到山顶、水旁,和别样危险的地方去;嘱咐他上下船要小心;嘱咐他不要受寒,不要受热。他为免去母亲挂心,出外的时候最少每一周寄一封信回家。如果作长途旅行,在途中随走随往家中寄明信片,报告旅途平安。如果出太远的门,怕信件在途的日子太长,使母亲放心不下,便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赶快拍电报回家。后来他和妻子搬到会所去住,但仍每日回家去看母亲和姐姐,并办理家中的事。姐姐去世之后,母亲因为想念女儿悲痛得很。他为安慰母亲,每夜放一个小床在她的旁边。他因主的工作,不能总在母亲身旁服侍她,但他可能的每日稍得空闲便来到母亲面前,想望能给她一点安慰。

母亲临终之时,他随侍在侧,当母亲断气的时候,他俯在他母亲的肩头上在神面前献上了他的祷告。直到母亲不在了,他仍想为她作一些事,使她得一些快乐。他想念及此,就流泪哭泣,巴不得再有几年的机会服侍母亲。但是母亲不在眼前了。他奉劝有父母在的人,千万及早尽孝,不要等到有一日空空叹息着说:「树却静而风不息,子却养而亲不在!」他也希奇,世上竟有许多子女把老父母看作讨厌物,看作分利者,看作累赘,甚至看作仇敌。人没有良心竟能到这地步,怎能不令人兴叹!——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就让她唠叨罢】孝顺如果只管给父母好吃的,好穿的,好看的,这还不够。你要听他的话才算孝顺。寇弟兄见证说,他的母亲快七十岁了,每天总要与他讲讲话。她所讲的话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的兴趣,都是「想当年」的老话,有的他已听了几百遍;母亲还是爱讲。有时他的血气出来了,因为一天工作实在疲累,似乎有点嫌她老人家唠叨。可是里头有个责备出来了,那就是,「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他」(箴二十三:22)。于是他就想到母亲快七十岁了,就让她唠叨罢!还能唠叨多少年呢?等她百年之后,你想听她的唠叨也不可能了。想到这里,他就能忍耐听母亲的话了。父母的话有时虽然没有什么新鲜的,没有什么好听的,但你为着安慰她的心,尽管唠叨还要忍耐,等她百年之后,想听也没有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看见母亲点的灯】一位老父亲和女儿驾着扁舟,在海上撒网打鱼。日落浪涌,对面扑来猛风,以致小舟就在浪中忽起忽落,想要拢岸,却是不能。夜黑风急,竟至失了方向。岸旁渔村小屋里面,作母亲的,等候他们父女回家,心焦如焚。对面阵阵浪花,叫她望之心惊胆寒。她只得点了一盏灯,挂在窗口,跪在旁边祷告,求神保佑他们父女平安回家。小儿子看见母亲这样,却说:「这样又有什么用处呢?」老父弱女二人竭力摇橹,十分辛苦,正在精疲力竭之时,远远钱线灯光闪闪。老父亲说:「女儿,转舵对光摇罢!」他们就在茫茫海中,努力又努力,见光越来越近,渐渐拢了岸。家中一片欢呼赞美声音。女儿说:「母亲,好在我们看见你点的灯,才能照着光的方向回来,不然今晚必定丧命了。」在旁的小儿子听了,满心痛悔,不该责备母亲点灯;于是他就祷告说:「神阿!从此以后,我当照着母亲指示给我的光,行走我的人生路程,好在惊涛骇浪的人生中,得以平安到岸。」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弗六:1)。父母在主里给我们的指示,都是帮助我们行走人生的正路,应当好好地听从。「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路二:51);主耶稣在世,小时也是顺从父母,给我们留下榜样。——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环立卫母床边唱赞美诗】一七三九年九月三日韦斯利用大部分的时间和他母亲谈话,传讲因信得救的真理。她告诉他,从前她简直没有听见过这种立刻可得赦罪以及神的灵和我们的灵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的真理。更未曾想到,这是凡诚相信的人的一种共权利。又说,因此,她也从来不敢为自己有这样的祈求。直到两三星期之前,何勒(Hall 卫氏的兄弟)递杯给她时说:「这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血,为着你流的。」这话打动了她的心,这才使她知道,神因着基督的缘故已经赦免了她一切的罪。卫氏又问他母亲,外祖父(安尼斯里Annesley博士)是否也有这样的信?她说,外祖父自己也有这样的信。他没有黑暗,没有恐惧,没有疑惑;因他知道神因着他的爱子,已经悦纳了他。

一七四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下午三时,卫氏来到母亲床前,看她就要离世了。那时她已不能说话。卫氏相信她仍清醒。她的样子镇静严肃,眼睛朝上仰望。他们把她的灵魂交托给神。从三时至四时,没有痛苦,没有呻吟,没有叹息,直到气绝。他们环立在她床边唱了一首赞美诗。这是照她失声之前所嘱咐的:「孩子们,当我被释放安危去世时,为我唱一首赞美诗罢!」下午五时由卫氏主持葬礼,遗体安葬在她祖先的坟地。卫氏讲启示录第二十章十至十三节:「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卫氏说,这是他所见过最严肃的聚会之一,也是在这世上所可能见到最好的聚会。——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他是一个满有恩爱尽责的儿子】自从慕迪于一八五四年离开家庭之后,每星期他必写信给母亲,或是把有关他工作的报纸剪下寄回。他在芝加哥的家于一八七一年,被大火烧掉了。那年冬天,他住在临时的建筑物,北岸会幕,他的太太和家人则住在朋友家里。他在英国布道一共花了四年工夫,回美之时,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家。他为要和母亲多亲近,就决定把永久的家摆在诺斯斐特,在自己出生地附近买了一所旧房子,为的是和母亲近些。只要是在镇上,他一定每天去看母亲,并且经常带些珍馐、食物,或他园里的菜蔬。他替老人家添了一间向阳的房间。老人家晚年常常坐在这里。她为了神重用她的儿子,感到十分荣幸快乐。慕迪除了太太,母亲是他最喜欢请教的人。

他和母亲是同一个生日(二月五日)。他每逢在生日写给母亲的信,都是非常亲切。「你和我,在我们从地上到天庭的旅程中,又过了一块里程碑。我们二人都有理由,应当感谢神;因他向我们施了厚恩。」一八九五年二月二日,他从得克萨斯州,桑安托尼俄,写给母亲的生日信上说:「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开始你的九十一岁了。请想在你诞生时,拿破仑还在打他有名的战争呢!这真是很长的时间了。你看,历史上起了多少变化,国家有的兴起,有的衰败。有的人来了又去了,而你还活着,五官灵敏、身体健康。你是应该多感谢神的。你的子孙们都为了你久和我们同在一起而快乐。」他又说:「这五十年间,我总是要回诺斯斐特,而且每次回来,都感高兴。在离家还有五十里的时候,我已坐不定了,而在车上走来走去,好像火车再也开不到诺斯斐特。如果回家时,天已黑了,我一定要去看看母亲窗户里的灯光。」

一八九六年一月十六日,她无疾而终。在她出殡时,慕迪说:「朋友们,这不是悲伤的时候。我们很欢喜,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给了我们一份奇妙的遗产。……母亲阿,愿神祝福你。我们永久爱你;死亡只能增加我们的爱。我们暂别吧!」——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母亲节的意义】「母亲节」订在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礼拜天举行,这是美国国会一九一四年通过的提案,经威尔逊总统签署生效,成为法定全国共同遵行的纪念日。虽然庆贺纪念母亲节的活动,在欧洲早已展开,但在美国到了一八七二年方才开始有这活动。后于一九○八年,西弗吉尼亚有位安娜女士,在费城积极倡导推行「母亲日」运动。她说:「人在年轻时不知尽孝;等到自己作了父母,才知作父母的劬劳,这时懂得爱父母了,可是父母大都已经去世,成为终身遗憾。」随着美国宣教士来到中国传道,中国各地教会有的也有了母亲节的庆祝。

基督教会庆祝母亲节,除了颂扬纪念母爱劳苦功高,对于家庭的贡献伟大外,也教导了子女遵照圣经的教训孝敬母亲。更重要的,是要提醒天下作母亲的人,尽其为母职责,除了忙碌照顾子女的生活需要外,也要关怀兼顾子女「灵性」的培育,教育孩童知道「走当行的路」,就是「到才他也不偏离」(参箴二十二:6)。——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懊悔】在英国小镇Uttoxeter,市场前的街上,一辆马车停了下来。车上缓慢的走下一位年长的绅士,脱下帽,静默的久站在那里。天正下着大雨;他却一动也不动。雨渐渐过了。他走回车上,回到住所,沉痛的啜泣不止。
   他就是英国大文豪章生(Dr. Samuel Johnson 1709-1784),也是有名的道德家。
   五十年前,在家乡Lichfield的小书店里。外面正下大雨。十八岁的章生,正沉浸在古典拉丁文学名著中。他父亲正强烈的咳嗽着。在咳嗽间歇中,要儿子把一些书拿去邻镇Uttoxeter市场去卖。章生听见了父亲的话;只是放不下书。载客的马车来了。老人家咳嗽着冒雨上车,去二十哩的旅程。
   这影像始终存在他的记忆里。五十年后,他去表示忏悔。── 于中旻《喻道集锦》

 

【如此孝顺】据说从前有个老人,二个儿子都很不孝,不肯照顾老人的生活。有一天,他们的舅父送来一只大铁箱,又笨又重,交还老人,说是时局不好,不愿保管,怕负不起赔偿责任。两个儿子意味到父亲尚有这样一只宝箱,就从此特别孝敬老人。

   有一天,老人死了。两个儿子来不及等父亲下葬,便赶紧打˙开那只宝箱,预备均分那一箱『宝贝』。但出乎意料,箱子里却只装着一些石子,上面有一张红纸,写着个养老秘方:『若无石子,饿死老子!』(台语即是说:『若无石头,饿死老猴!』)

   孝顺父母只是为得财产,不是真正孝顺,乃是为己而孝。爱也不例外,也会有爱人为己的时候。爱人如己,不是为达成自己的利益而爱人,是你如何爱自己,也当如何的爱别人。── 施达雄《迈向成熟──雅各书之精致讲章》

 

【木碗】以利是个五岁男孩,他同父母住在家里,很是快乐。自从祖母死后,祖父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他已年老,双手常常不自主地颤动。以利的父母很不喜欢祖父坐在桌旁吃饭,因他常常弄脏桌布,他们便交给他一碟食物,叫他坐在火炉旁边吃。有一天,祖父不慎失手,碟子跌地打破。于是他们给他一个木碗吃饭。祖父远远坐在房子角落里面,愁容满面。一天,以利坐在地上用刀刻木头。父亲问他在作什么。以利说:『我想为你和母亲作一木碗,等到你们年老,好用它吃饭。」父母听了非常惭愧,此后他们便善待年老的祖父了。

 

【母亲的相片】在一海军舰上,有一年轻水手。一天,他的上衣不幸掉到海里去了。他就纵身跳下海去,将它拾回。因他突然跳下海去,耽误船的航行,违反了舰规。于是舰长把他叫去问话,拟予处罚。「你为什么要这样作?』舰长严词厉色地问。孩子低头站着,一句话也不答。「你为什么这样作?」舰长的声调更加严厉了。『为了这!』孩子就从上衣口袋之中掬出一张相片来说。「这是谁?』舰长问。『我的母亲。』孩子回答说。舰长走上前去,双手放在孩子肩上,不但原谅他的过错,还加称赞。舰长心里想,这位孩子跳下海中,只为抢救他母亲的相片,虽然作法违反舰规,事实却可尊敬。他因孝顺母亲,常常观看母亲的相片,这张相片使他避免了许多犯罪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