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生活綜合例證與靈感集錦
【冷酷人間】羅拔患了一個睡眠性的癲癇病,發作的時候,會好像死去一樣,一睡幾天。他曾吩咐家人,假如他真的死去了,也不可埋葬,只可停棺在墳場的地下室,以便他一旦醒來,會有生存的希望。
有一天,他醒過來了,他發覺四面漆黑,一點光線也沒有,伸手一摸,摸著些好像錦緞的東西,想要起身,頭上卻撞了一下,這才明白自己是在棺材裡面。由於求生念切,試轉身來用肩膊頂著棺蓋,用力去撞,聽見裂聲,再用力一撞,棺蓋開了。他想他已由死復活了。當先回家去見他的妻子,讓他的妻子歡喜快樂一下。
時在夜間,他步出墳墓的地下室,再翻過短圍牆,回到家門,卻不立即打門進去,先從視窗觀看家中的情形,卻看見自己的妻子和一個男人在那裡談情說愛,述說幸虧羅拔死了,否則我們就不會達成結婚的願望了。他看見這情形,便不想回家了。他轉身去找那已成家立室的兒子去,到了那裡,也一樣的從視窗望進去,卻聽見兒子對媳婦說:「幸虧爸爸死了,我拿了他的人壽保險金,擴充我們的生意,今後會有好日子過了」。他聽了這些話,又不想見他的兒子,否則那些人壽保險金又要退還公司,累了孩子了。
羅拔想,今後,唯有離開這個城市,隱姓埋名的生存下去,才是辦法;但身邊沒有錢,唯有向平生常肯借錢給他的約翰想辦法。於是打電話給老麥,說明自己是羅拔,現在沒有死,想借些錢離開這地方。約翰卻回答說:「你知道我肯借錢給羅拔,你就假冒他向我借錢,其實羅拔死了,我是一身輕的了,我對羅拔常來借錢已經討厭死了,再見罷!」說完,便把電話給掛斷。羅拔沒法,他又想到他的老闆,自己在他那裡作工多年,大概肯幫助我的;豈知老闆在電話中回答說:「豈有此理,羅拔早已死了,你竟敢冒充他,其實羅拔這種無用的人,早該辭退的了,姑念他作工多年,他如今死了,我可以聘請更能幹的人來,對我更有益,不必多說了,再見他也把電話掛斷了。」
他在失望之餘,冒著風雪前行,經過一所救濟站,他對那職員說,因為身上沒有錢,想在裡面住一晚;那職員打量他一眼,便說:「你想騙我嗎?像你這樣的穿著,還會鬧窮嗎?」說完把門關上了(原來他穿的是安葬時的華麗壽衣)。他更失望了,走了不遠,到一所人家的走廊,他蹲下來,暫避風寒,立即有一個員警來,把他趕走。他也不想解釋,只往前走。
不久所有店鋪都看不見了,忽然看見一道矮牆,他突然認出這是墳場的矮牆,也是他逃出來的地方。他想這墳場地窖比任何地方都暖,為何到處找地方呢?他到那邊之時,心裡還猶豫一下,究竟還有一些恐懼,後來他找出最後的決定,慢慢的爬進剛才所逃出的棺材,平靜的躺下去,覺得有溫暖之感。但不久仍覺身上寒冷,於是索性把棺材蓋一拉,把自己蓋上了,馬上覺得很溫暖。但不久棺材內的空氣會用完,他就會窒息而死去。但他心想,生存有何意義?情願死在這溫暖棺材裡,也比回到那冷酷無情的世界好。沒有人知道他曾一度復蘇和逃難這裡,一切仍如舊,而羅拔的靈魂以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漸漸離開這黑暗的序幕,從此永別人間,不再回來了。
由於以上的故事,可以得到以下的教訓:
①所謂「蓋棺定論」,就是人死了,生存的人便會把他生平所做的事,作一個批評,或好或歹,可以作一個確定的判斷。因為人在生前所做的事,都有一個印象在週遭人的腦海裡。若是偉人死了,他的生前行為,卻記在國家的歷史上的。
②羅拔由於自己從死裡復蘇過來,才發現自己的親友的真面目和對自己的真實態度;在他生前,人們對他那種親愛和恭敬,都是虛偽的,他死了以後,人們的真面目便顯露無遺了;那就是「冷酷無情」。
③中國聖人說過:死有輕於鴻毛,死有重於泰山。有人因人世間冷酷而死,也有人因失意或失戀而死,這些死時毫無價值的。曾有人為國家或為民族而死,這些死較為有價值。聖經上說:「唯有耶穌基督,當我們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他的死時最偉大的。因他的死我們得罪赦。凡信他的人,不致定罪,反得永生。我們也得以脫離死亡的權勢,以新人的姿態再活在人間。由此看來,人間雖然冷酷,神的恩典是何等的大,神的愛是何等的溫暖啊!——蘇天佑《故事深思》
【愛】約翰維德倫(JOHN WETTEREN)是一個大家庭的好父親,但也是一個很嚴謹的慈父。他有251個「孩子」。這位卅六歲的約翰不明白他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兒子,因為他說:「我不是一個傳教士」。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傳教士受到神的靈感動才會獻身服務這些無家的孩子。原來他在越南服役的時候,曾經有西貢開設了一間小規模的孩兒收容所,專門收容那些在戰火中失去父母的孩子。自那時候開始,他那慈祥的父性促使他回到美國後將自己一生投身在孤兒的工作上。於是他到瓜地馬拉市開設了一個專門收容棄嬰和小孩的孤兒院。他又發現有無數兒童在大街小巷流浪,有些則以擦鞋為生,有些只有拾取垃圾為生。他認為這些小孩更需要愛。於是他租了一間很小的屋子,收容五至十三歲的男孩。這些孩子不少是法庭、教會或軍隊轉來的。起初只有三個孩子,現在已增至251個。他是全心全力的用愛心管教他們,使他們在一個溫暖的環境下長大,經費來源完全是他個人向本國的人募捐得來的。
他並不是一個基督徒,但他肯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傾倒,為這一班無父無母的孩子奉獻出來,好使他們能夠嘗到愛的溫暖。我們身為基督徒,親身嘗過神愛我們的滋味,豈不更要加倍的將愛施予那些有需要的人麼?
經訓:「無倚無靠的人,把自己交托你;你向來是幫助孤兒的」(詩十14)。——蘇美靈《故事百感》
【徵友】在美國士保基城有以下這麼一段徵友啟事。「我名叫美極,我生長在一個很寂寞的家庭,只有一個年老慈祥的祖母照顧我。我現在需要一個能和我玩的人為伴侶。我可以和他玩皮球、壘球和放風箏。我還可以教他很多其他小孩子都不會玩的遊戲。我的屋子是有空氣調節的,我身上絕對沒有傳染病,而且祖母每禮拜都帶我去專為我們而設的美容院享受一次最舒服的熱水浴,並修剪指甲和頭髮。我每一個月都去特別為我們成立的診所作全身檢查。現在因為祖母年事已高,不能時常和我玩,所以徵求一位小孩子和我玩。還有,我更可以與其他同類和平相處,不會隨便打架」。
你可猜到美極是誰?原來她是一隻小狗。
在這個城市人,人口只有三萬,竟有數千個被遺棄的小孩子,但卻找不到一隻流浪街頭的狗或貓。市內可以看到專門售賣寵物食物的超級市場、狗用品專門店、寵物診所、寵物美容沙龍、寵物房屋商店、狗訓練學校和寵物墳場。甚至有人登報徵求人來看管他們的狗(稱為「看狗者」,DOFSIT),每小時美金三元半。
當你看到那些被遺棄、被性虐待、被毒打和甚至被囚禁的小孩的時候,你可能會問:難道人的性命不及一隻狗麼?
經訓:「我投靠你,求你不要將我撇得孤苦」(詩一四一8)。——蘇美靈《故事百感》
【拉鍊的發明】經文:“就好像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林前 10:33)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 5:16)
你知道嗎?拉鍊的發明是有它一段經歷的:
忘記是那一年,在美國有一位青年農民,在工作中無意碰傷了一個人,那個人後來死了。青年被判無期徒刑,剛被判刑時,青年人心中極為痛苦,這麼一位年紀輕輕,熱愛生命,熱愛勞動,熱愛自由的人,竟然就此斷送了一生,所以陷入極端悲觀。
後來他在獄裡無意中得到一本聖經,當他讀到約翰福音十一章廿六節“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時,心中大受感動。在絕望中喚出了希望的火花。從此得了偌大的安慰,便主動要求管獄的人,准許他在獄中作一些有益於人的工作,免得閒著虛度光陰。結果這位心靈手巧的青年,就是在坐牢中發明了世界億萬人所用的拉鍊,幾乎每一個人都得到它的好處。雖然他的名字被人遺忘了,他的身體雖然也已經死去了。但他因信耶穌基督,心靈已經得到自由,並把自己的人生貢獻在人類的利益上,他雖死猶生。
信徒們,從前我們也許如同阿尼西母一樣,對人沒有益處(參門11節)。可是現在趁有生之年,應該及早轉變,做一個有益於人的人,好叫榮耀歸給天上的神。──《為甚麼要用比喻》
【仇恨】經文:“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 10:12)
古人說:“仇人路窄分外眼紅。”說來也巧,就有這麼一次,兩個仇人偶爾同乘一隻船,他們盡可能遠遠避開,於是一個坐在船頭,另一個倒坐在船尾。船行海中心,所謂天有不測風雲,突然間起了大風暴,浪擊船身,危急萬分,那個坐在船尾的問掌舵的人“如若危險,船的兩頭,究竟那一頭先沉?”把舵的人說:“照我的猜想,可能是船頭先沉”。這人連聲說:“好,好,我可以看到我的仇人比我先死,我死也可瞑目矣!”
恨人之心,至死也不肯放棄。
世上有這麼幾種道理:
一種,是人愛我我愛他,他恨我我恨他,這是人道。另一種是以惡報善,以怨報德,這是鬼道。還有種是“要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的人禱告。”這是神道(太 5:44)。主耶穌不僅這樣教導,祂更是以身作則。當主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祂禱告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 23:34)。此後,不知相隔多少年,有他的信徒名叫司提反,他為了傳福音被石頭砸死以先,他“跪下大聲喊著說: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 7:60)。這是多麼偉大的創舉。
主耶穌教導我們,尚且對仇敵要愛,那何況對弟兄豈能不恨呢?“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聽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約壹4:20-21)。又說:“人若說自己在光明中,卻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還是在黑暗裡”(約壹 2:9)
多少時候我們對待人的態度,常是各走極端,不是愛之欲其生,就是惡之欲其死,這並非主所喜悅的作法。
寫到這裡,筆者聯想到自己,昔年曾經為了死去的弟弟流過不少眼淚。可是當我聽見大哥病死于國外的噩耗時,我竟沒有因他與世長辭,而流過一滴淚水。原因何在?無他,一想起當年小的時候,曾受過他的苦頭,遭到他的虐待,一股不恨他的心,日積月累,無形中深埋在內心底處,所以聽到他的死訊,我竟無動於衷。當我在縲絏之中時,有一天主的光光照我,使我回憶往事,不該對大哥記仇,我在主前痛悔前非,若我無法向哥哥請罪,唯有向神認罪求赦免。──《為甚麼要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