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的原則和要求綱目與靈訓要義
【預備做工】
一、有結果工作的條件
1.在主裏面
(1)「在我裏面」(約十五4-5)
(2)「多結果子」(約十五8)
2.順服
(1)「順服神」 (徒五29)
(2)「起身去了」(徒八26-27)
(3)「存心順服」(腓二8)
3.被聖靈充滿
(1)「被聖靈充滿」(徒四31)
(2)「滿有聖靈」(徒六3)
4.用道潔淨
(1)「藉凓道……洗淨」(弗五26)
(2)「心中的思念……都能辨明」(來四12)
5.祈禱
(1)「同心合意的……禱告」(徒一14)
(2)「禱告完了」(徒四31)
(3)「以祈禱幫助……」(林後一11)
所以無論何人,他若住在耶穌裏,他必順服主,又被聖靈充滿,用道潔淨,並用一靈禱告
二、傳神的道
1.「講論神的道」(徒四31)
2.「聖靈的寶劍」(弗六17)
3.「神的道……兩刃的利劍」(來四12-13)
4.「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二16)
5.「務要傳道」(提後四2)
6.「你的道就是真理」(約十七17)
7.「乃是藉凓神……道」(彼前一23)
8.「能甦醒人的心」(詩篇十九7)
9.「我口所出的道……必然亨通」(賽五五11)
這一課是論基督徒應該如何做工。我們讀經時,應當將聖經的話語謹慎默想過,看他與那一種的人是有關係的。應當學習如何運用經節以對待各種的罪人。應當知道用甚麼經節來對付那些不信聖經者、不信有神者、不信有靈魂者、不知有罪者、自知有罪者、無可不可者、熱心求得救者、自以為義者、信主而無得救的證實者、背道者、灰心者、愛慕世界者、無理推辭者等等的人。不必和他多辯論,只是祈禱地用聖經的話語,讀給他們聽。聖經是藥。我們不能為人看病,就隨便給他藥。總要按症施藥。所以,應當謹記要緊的聖經節,並做一記號於自己的聖經裏面;如此,才可以「常作準備以……回答各人」。
──
倪柝聲《慕道查經課程》
【今日事奉的需要(羅十二1-2)】
一、一個目標:向著標杆直跑
二、二個唯獨
1.唯獨高舉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2.唯獨堅信全本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三、三個見證(約壹五8)
1.靈力的見證──靈命豐盛
2.生活的見證──家庭實際
3.團體的見證──相愛合一
四、四個突破
1.禱告的突破──悟性的,信心的
2.信息的突破──全面的,營養的
3.神學的突破──裝備的,進深的
4.落實的突破──責任的,負擔的
五、五個支援
1.代禱──天力
2.奉獻──財力
3.建議──心力
4.事奉──人力
5.介紹──推力
六、六個建造(出二十五40)
1.品格的建造
2.靈性的建造
3.真理的建造
4.生命的建造
5.產業的建造
6.文字的建造
七、七個思考
1.是否在神的召中?
2.是否明白神的心意?
3.是否讓基督成為一家之主?
4.是否順從聖靈的指引?
5.是否健全基督的身體,和諧配搭,同心事奉?
6.是否警醒忠心與見識並存在教會盡本份?
7.是否靈力充沛積極追求奔跑前路常存盼望?
八、八個追求(太五3~12)
1.追求作虛心的人──謙卑的侍奉
2.追求作清心的人-──聖潔的侍奉
3.追求作溫柔的人──調和的侍奉
4.追求作忍耐的人──平穩的侍奉
5.追求作饑渴慕義的人──尋求的侍奉
6.追求作遵行主命令的人──流露的侍奉
7.追求作順從聖靈的人──引導的侍奉
8.追求作活在恩膏指引中的人──恩膏的侍奉(約壹二27)
九、九個問?(羅十二1~2)
1.問你現在滿足你的侍奉嗎?──自足的危險
2.問你現在侍奉神嗎?──侍奉人與工作的危險
3.問你現在進入侍奉了嗎?──院外的危險
4.問你現在侍奉的疲累嗎?──無安息的危險
5.問你現在侍奉有難處嗎?──重壓的危險
6.問你現在侍奉有憑信心嗎?單純靠主嗎?──為己的危險
7.問你現在能忠心到底嗎?──失貞的危險
8.問你現在能常感恩嗎?──埋怨的危險
9.問你現在對神的教會有異像看見嗎?──無知的危險
十、十個合一(申十12)
1.愛的合一-──寶血的合一
2.生命的合一──十字架的合一
3.真理的合一──神法則的合一
4.建造的合一──異象中的合一
5.信仰的合一──道路的合一
6.配搭的合一──肢體的合一
7.看見的合一──方向的合一
8.見證的合一-──言行的合一
9.屬天的合一-──目標的合一
10.心靈的合一──愛的合一
── 王永悅
【事奉主(羅一9)】
一、誠實事奉主(書廿四14;代上廿八9)
二、樂意事奉主(代上廿八9;林前九17;申廿八48)
三、盡心事奉主(申十12)
四、虔敬事奉主(來十二28)
五、時常事奉主(但六20)
六、清潔事奉主(提後一3)
七、謙卑事奉主(徒二十19首句)
──
丁良才《經題模範》
【事奉主的要務(代上十六1~43)】
一、常頌揚真神(6,41~42節;詩卅四1;卅五28;七十一6)
二、常尋求主面(11節;詩廿七7~9)
三、常事奉真神(37節;但六16,20)
四、常奉獻祭物(39~40節)
──
丁良才《經題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