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宣教例證與靈感集錦

 

【黑人先知沈畢】南非洲的深山裡,居民都是拜偶像的,有些還過著黑暗而殘忍的生活。直到一八七○年左右,英國人到那裡去殖民。當時,沈畢這小黑人是在一家敬拜神的人家,作抹地板等雜工。因此他知道有位真神,也會禱告神。客堂裡有一本聖經,人告訴他說:這是神的書,他聽了很怕,不敢進那客堂,更不敢挨近聖經。主人一再解釋,說所敬拜的神不是叫人可怕的。於是他才放膽翻看,知道是英文的,他就決心學英文。一天,他看見禮拜堂的牧師帶領人去河邊施洗,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因此他也受了洗。

當沈畢先知四十八歲的時候,一天,他獨自在山頂上,清清楚楚的看見一個異象,見到自己站在高處,有活水如江河流出來,直流到人民身上。又聽見有聲音吩咐他說:「要撇下一切,出去傳道,不可遲延。」他遵神的話去作。

他有醫病趕鬼之能,所到之處,人民都從遠近各處,甚至千里之外來聽他,就醫聽道。他手中常拿一本聖經,走遍各城各地。為人聖潔虔誠,完全把自己放在神的手中,作工具讓神使用,雖經過艱難逼迫,因他而得救的約有三萬三千多人。他凡事自動為本地同胞著想,不帶一點歐洲色彩。——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拔牙一萬二】百餘年前(1861冬)馬偕宣教士離開加拿大,搭船來臺灣。從那時起,他在世六十年的日子,可說全燃燒在臺灣的宣教事工上。馬偕的事蹟大家都知道,我知特別提出其中一件,即從他踏上這塊土地後第三年起,他一共替人拔掉一萬二千顆牙齒,可見患有牙病的同胞是那樣多。這件事是馬偕自己說的。

    傳福音主要的工具當然是聖經,但從馬偕所做的一切來看,醫病和辦學校是他的輔助工具。換言之,他不僅關心人得救的問題,也關心人身體的健康及知識的栽培。今日傳福音的工具比他的時代更多,像廣播、文字、醫療、社區活動、音樂、演藝等等。在科技進步下,甚至藉著衛星設備傳福音,將救恩之道傳得更遠、更快,聽的人更多。像馬偕的拔牙,凡對傳福音有輔助之工具都可以採用。願我們手所做的工,都能使上帝得榮耀。——張欽煌《小嗎哪》

 

【差傳的策略】在菲國首都馬尼拉舉行的一個東南亞地區會議中,與會者都是來自東亞和東南亞的牧師和傳道人。最後一天的議程是討論差傳事工的問題。不少人說現在的差傳事工在各地進行得如火如荼,實在是令人鼓舞的。廿世紀不再是白人差傳的時代了,踏進廿一世紀,傳福音的棒子早已落在其他民族的手中。所以無論在南美洲、中美洲、非洲和亞洲地區,均有不少本地的宣教士,被差往其他地區開荒宣教。

他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亞洲一些先進地區(包括香港)因為物質豐富,財雄勢大(相對亞洲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所以他們每年用在差傳的款項也不菲。不過為什麼他們差來的人卻不能像本地人一樣生活呢?

例如在菲國,一個普通白領平均收入只有四千披索(約港幣一千三百元),卻要養活全家四五口,所住的是最簡陋的房屋,沒有電視、電話、冰箱、冷氣機或其他奢侈品。當然更沒有甚麼額外的津貼,例如兒女教育、公積金和旅遊。到這些國家的宣教士的生活方式與本地人有天淵之別,好像五六十年代由歐美到香港的宣教士一樣。他們住在九龍塘的花園洋房,生活方式和在祖家無異。這種殖民地色彩的「生活隔離」早應被淘汰了。為什麼現在卻重複五六十年代宣教士的作風呢?

他們又舉例,一個由香港來的宣教士至少要用半年到一年時間學習本地語,然後工作二至三年便要轉換工廠去泰國。他到了新工廠後又重頭學習泰文,然後工作二至三年又再被調走(或者宣教士只能投身五六年便回港從事其他的福音工作)。為什麼不用同樣的金額協助或訓練十至廿位本地傳道人,效果豈不更佳麼?

各位教會的差傳部成員或主任,你們如何回應呢?

「……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路十2—蘇美靈《故事百感》

 

【奇怪的組合】泰國除了是佛塔之國之外,更被譽為是「微笑之國」,因為該國的旅遊局經常向各國宣傳到此地旅遊的種種優點。事實上,這國和東南亞其他國家最大的分別是她從未被任何超級強國所統治,反觀她周圍的國家,柬甫寨、緬甸、印度、孟加拉、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濱都作過強國的殖民地,至今仍然殘留著殖民時代所留下的痕跡和政策。所以泰國在這些年頭的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亞洲第五小龍,又被列入為新興的工業國(NIC)之一。

正如其他發展中國家,她也接受西方國家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不過參觀過這些援助計畫的人都會欣賞計畫的模式和明白泰國人成功的原因。

在一個名為蔥類種植場計畫中,其農場的大門有一個牌子寫上「本計畫由德國、以色列、泰國三國合作」。看來這三個國家風馬牛不相及,實在是一個奇怪的組合。德國以前更是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劊子手。以色列又是遠在中東的新興國家,而泰國無論在民族、政治背境、宗教、地理環境和文化無一方面和德、以有任何關聯,何來這三個國家會合作呢?

原來德國威了補償屠殺猶太人之罪過,曾秘密協助以色列國重建,又大力捐助以色列的各項建設,更在科技、農業、文學和教育等與以色列合作。現在更攜手以科技援助第三世界小國。該計畫的政策之一是不插手干預運作,行政、人事和管理完全由泰國人負責。所以泰國可以在各方面有真正的發展。

照樣,教會向發展中國家的差傳工作,豈不可以學效這種合作計畫,以金錢、方針方式協助當地的傳福音工作,使接受援助者不會感覺只是被施捨,而施予者也不會有任何優越感。——蘇美靈《故事百感》

 

【開荒者】五十六年前,柯克到了阿利上納的派末印度人中間,當時他身邊只有兩塊錢(並沒有什麼宗派在他後面輔助他),白日他教書,晚間就傳福音。過了十二年,得了一個人信主,過了十九年,第一個禮拜堂成立。在一九二二年有了五個禮拜堂,有一千三百八十二個信徒——其中已有六位早五年前出外作工。在派末印度族中基督人佔有百分之二十二。——倪柝聲《造就故事(卷一)》[譯]


【史懷哲為非洲奉獻一生】以下是史懷哲服務的榜樣 他放棄在西方作醫生的特權 去非洲當地貧窮的人中建立醫院 他的許多朋友覺得他放棄專業的訓練可惜 就派了代表到非洲去 希望遊說他回到英國.
他們說:“為何像你如此有才幹的人 放棄來服務非洲土著呢?
史懷哲說:“當一個人能在某地服務別人這不是放棄 我謝謝你們的好意 但我已決定留在此地 照顧我的非洲朋友.”他留在非洲直到1965年九十歲 他保持工作生存之熱情到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