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马可福音第八章拾穗

 

注解】【拾穗】【例证】【纲目

 

【可八13经文并没有说明耶稣和众人聚集的地方在哪里。耶稣这一次主动地提及众人吃的需要。他的关怀是出自怜悯的心。作者也没有说明这三天来,耶稣是否只是给众人教训或是还有其它的工作。另一方面,在这三天里,众人是否完全没有自备粮食,或是所带来的粮食到了第三天已经用尽了?甚至有些人根本就在期待耶稣再一次施行神迹给他们饱足?因为耶稣不久前分粮给人的好消息一定在不少地方大大地被传开了。这一些都是读经的人可能思想到的问题。第三章表示这些人的饥饿是很迫切的一件事。耶稣对他们当前的困境,甚至其中一些人的背景,都有清楚的认识。这里又再说明他的神迹是为了真正的需要而施行的。──《中文圣经注释》

 

【可八47这一次,门徒们问到食物从哪里来(4节),他们这么问是因为他们甚觉错愕。他们自己的资源那么少,甚至他们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可能就是供应的来源;他们再一次没有把耶稣纳入考虑之中。他们从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中所学到的功课是那么少;他们将要从这个新神迹中学到的也同样少,正如我们将要在本章21节看见的。没有办法从第二个神迹学到功课,是最能够证明下面这个陈述的真实性:头一个神迹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是一致的。的确是还有困惑,但现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这样一直认为自己的资源是缺乏的。谦卑而不自恃,甚至从工作上退却,是所有基督徒在服事上必然会有的初步反应;但是,一旦我们确信已经蒙了神的呼召,再坚持这样的态度就流露出对神的大能缺乏信心了,所以是该受责备的(出四14)。喂饱群众的位置──在这野地──如米尼尔指出,是饶有深意的。以色列曾经在旷野中接受神用吗哪喂养他们,而且在弥赛亚的时代,旷野将要开花繁盛(赛三十五110)。──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89这里用来指筐子的这个字(spuris),与前一个神迹中用来储存剩下之零碎的kophihos(或旅行用的筐子;六43)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spuris似乎是个有弹性的袋子,而不是用细枝编成的硬筐子(见 Morris 'John' NICNT p.345 note 25)。语汇上这些细微的差别必须回溯到原初的传统;不然就难以说明在两处经文中固定使用相同语汇的原因了。我们从罗马人的记载中可以看见,kophinos基本上是犹太人的旅行袋,普遍为旅行的商人,或古代世界的行商所用。在今天第三世界的许多地方,用细枝编织成的硬旅行箱,仍然是标准的用品,因为既便宜又轻便。──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10随即同门徒上船,来到大玛努他境内。

    这是往大玛努他(或马加丹,太十五39)境内宣教的记载,此地显然是在湖的对岸(10节)。它本来可以像在其它任何地方一样结满了属灵的果子,但似乎没有达成任何属灵的果效,因为从一开始就遭遇到从好辩而不信之法利赛人顽强的神学对抗。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拿撒勒人的态度,耶稣的能力在那里不能施行神迹,因为他们顽梗不信(六56)。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两处的记载中,信心的绊脚石都是自视过高的知识,无论是这里的神学知识,或拿撒勒人知道耶稣是本地人。知识当然没有错,但就如保罗所说的,它能叫人自高自大(林前八1),而且产生骄傲之心,而骄傲乃是属灵生命的障碍;能造就人的乃是爱。──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1113法利赛人求神迹这件事是如此重要,以致在四卷福音书中全都有记载。耶稣的反应(心里深深的叹息,12节)可能是不耐烦,祂总是向那些预期可以拥有信心,其实却是缺乏之人表露出这样的态度。比较祂在变像山下对那些小信而无能的门徒的反应(九19)。法利赛人的态度在根本上显然也是不信。对于那些处在这种不信状态的人而言,即使真的给他们神迹也无法置信;因为这些法利赛人一定听闻过许多的神迹,至少是在加利利所行的那些神迹,就如才发生的喂饱四千人。约翰福音正确地说:相信耶稣的神迹,难处在于意志,而不是智力(约七17)。

  但是,除了不可能单凭神迹便折服他们的意志,使他们相信之外,这种求神迹的态度更是打击了圣经上之信心本质观的根基。在理论上,将信心建立在神迹奇事上是有可能的,但这种的相信belief)并不是信心faith),只不过是逻辑推论而已(Schweizer)。或许这也就是耶稣如此吝于使用祂那不容置疑之神奇大能的另一个原因;祂的大能只有在响应那已经存在的信心时才彰显出来。所以耶稣拒绝了法利赛人在大玛努他境内提出的要求,就离开那个地方(13节)。

  相反地,对于基督徒而言,相信就是眼见。希伯来书十一1,更进一步强调这一点:信心的眼睛在此时此地就已经看见了将来才能实现的事物,因而获得忍耐的力量。彼得即将无视于外界的因素,表达出这种信心(八29)。──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12「耶稣心里深深的叹息。」】

马可曾两次提起主的叹息,此处之外尚有七章三十四节。叹息是过分悲哀最动人的表露!在心灵有太深的感受,似乎无法表达,只以深深的呼吸,而发出叹息,这就是心灵深深叹息的经验。

祂望天叹息——当一个声哑的人站在祂面前,那是象征无法接受无法表达的人,当中包含着人们一切的罪与忧虑。耶稣敏感的心只以深深的叹息来反应。但是祂同时向天仰望,表明祂带着无限的盼望。叹息表明祂温和的同情;仰望是祂与神紧密的联合,神是可以来解决这需要的。什么时候你抬起头仰望,天上的光必将你的眼泪化为珍珠。

祂深深叹息——法利赛人的硬心,他们误会祂的话语与工作,他们的骄傲与偏见,都使耶稣伤心地转离。他们既没有真心需要与相信,就不可能从主得到帮助。也许祂的叹息也对所有的人。祂尽量要将一切忧苦都除掉,祂担当了他们的痛苦。

神子望天叹息之后,就伸手施展能力。我们也不应只是为了同情与懊伤而叹息。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可八12~13;太十二23~39耶稣当时的人求问弥赛亚的神迹,马可八12-13及马太十二23-39所给与的情节并不相同;二者如何能和谐一致呢?】

     马可八11-13有如下记载:「法利赛人来盘问耶稣,求神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想要试探他。耶稣心里深深的叹息说,这世代为什么求神迹呢。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马太十二38-39却指出:「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在马太福音,耶稣接着解释,约拿三日在大鱼腹中,是预表他死后三日复活,期间他被埋在坟墓里。)在此必须指出,法利赛人要求耶稣显神迹时,耶稣并没有立刻就答允,他复活的神迹也要待被钉十字架后三天才显现出来;故此,耶稣并未显明关于弥赛亚的神迹给他们看,最低限度在求问的当儿并未显明。

    有一点值得我们留意,路加十一29重复了马太十二39的语句,但没有第40节耶稣解释约拿神迹含义的一段。故此,我们可以假设,马太十二章及路加十一章所记属同一事件,而其中以马太较为详尽。但在另一方面,马太自己也记载了一段事迹,耶稣被问及相同问题,要求他显一个从天上来的神迹。在马太十六4记载耶稣对这个要求的反应:「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从上述几段经文可知,耶稣不只一次被要求显从天上来的神迹,数段经文均记载耶稣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动机不正确,并非从神而来。至于马太十六章与马可八章的差异,就在于前者提及约拿的神迹,而后者则省略。论及耶稣说话的详尽与精简之分,则符类福音里的例子,俯拾皆是,故毋须在此叙述。无论如何,符类福音中有关弥赛亚神迹的三段记载,并没有冲突之处。就正如本书前些时屡次提及的,两个学生同时记笔记,所录内容略有出入;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微的差异,就妄断笔记是互相矛盾的。这个原则亦适用于有关弥赛亚神迹的记述。──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可八14门徒忘了带饼,在船上除了一个饼,没有别的食物。

    他们到底有没有带饼,耶稣并不是非常关心,祂已经证明祂可以供应他们的需要;但门徒们当然会为此而伤脑筋了,他们可能还会因着自己的疏忽而良心自责!从所用的字眼忘了(14节),以及耶稣一提到酵(15节)时他们的心思立刻转到这一点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就心理学而言,这是非常真实的,他们预期会为了缺少深谋远虑而受责备,其实根本没有人在责怪。耶稣责备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深谋远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我们在祂的门徒中找精明的实业家,神却是找圣徒,当然他们当中若有人具有办事才能也会受到鼓励(罗十二11;林前十四40)。──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15耶稣嘱咐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耶稣在此以祂所用的酵字,作为只字却有力的比喻,来说明看不见之渗透影响力。圣经中之宗教节期使用无酵饼(见利二4等),保罗说应当把旧酵除净(林前五9),指的是古今皆知的希伯来习俗,就是在庆祝逾越节之前要清除家中的酵。对照这两处,酵所比喻的是不适于神的工作上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中,酵显然是圣经上罪的一个象征,而酵具有罪的含义,在这处经文非常明显,是因为直接与法利赛人希律有关联。的象征,本身只是代表那看不见之渗透力的扩散而已,正如国度的比喻中一样(太十三33),有一些解经学者出于错误的理念,认为两个比喻的解释要一致,而不得不将马太的比喻看作是邪恶势力在教会内部的扩散,但它较为自然的意义,似乎是指教会逐渐在世界上扩散说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16他们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吧?

    希腊文的hotiRSV都未译出(和合本、AV作因为),在此可能只是用作引入一个直接引句的语助词。这样,生动的译法是他们议论说:但我们根本没有饼!’”。和合本与 NIV的译法较温和: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罢。”──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17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你们还不省悟,还不明白吗?你们的心还是愚顽吗?

    你们为什么……议论呢?希腊文的dialogizomai是表示一种心智活动,在福音书中经常有不好的含义,就像meteorizomai(疑惑)或tarassomai(忧愁)一样。受责备的不是他们的讨论,而是缺少信心和属灵的悟性,当初引发讨论的正是这两个因素。他们仍然像过去一样是盲目、灵里迟钝;这就是叫耶稣伤心的原因。巡回传道期间经历神供应他们物质需要(第六章,特别注意第8节:不要带食物),都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甚么印象。──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1821门徒们相信耶稣具有属灵的洞察力,而且的确在祂先前的讲论中看出超然灼见来,但局限在属物质的层面,以为祂是指着他们没有饼说的。由于他们当时在身体上的需要,他们变得如此盲目,忘记凭信心先求神的国;这么做,他们身体的需要就会得着满足,正如那些饥饿的群众两次得着饱足一样(1920节)。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还是不明白(21节);再参见六8,耶稣在那里禁止他们为自己的需要预作准备,然而那些需要显然已经由神供应了(路二十二35)。──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22他们来到伯赛大,有人带一个瞎子来,求耶稣摸他。

    从这节经文中的带和求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这件神迹与其它神迹一样,除了受苦的当事人,其它人的信心也起作用。这是为了别人的缘故──无论是为着肉身的疾病或心灵的目盲──而向神代求之人的大好消息与保证。──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23耶稣拉着瞎子的手,领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

    拉手是面对面的接触,尤其适合瞎眼的人,把这个看不见的人领到村外去也是如此,在那里,远离了群众的喧嚣,有个安静的所在,可以听耶稣说话,而且明白这位他尚未能看见之耶稣的话。耶稣所吐在这人眼睛上的唾沫,大概不是因为像一些人所以为的具有疗效。这只是一个动作性的比喻,吸引这人注意耶稣所要做的事。耶稣的按手大概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对于瞎眼的人来说,触摸比声音更具有意义,而且耶稣的意思也只有借着触摸才能传达。在耶稣的行动变成启示之前,此人必须先明白耶稣在做甚么。未加解释的神迹,与神慈爱的目的无关,乃几近魔术了,而我们在圣经中见不到魔术的例子,除了在一处非基督徒的背景中出现,而受到严厉的定罪以外(徒十九1920)。──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24他就抬头一看,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

    这个人的回答似乎是:他能够看见,而且真的看见了,但却模糊不清。在圣经之外找不到类似这种的词句(见 BAGD),但是与第25节的副词telaugos(清楚)对照之下,使得意义非常明显而不含糊。我们毋需为了这个兴奋之人所作不正确的描述而责怪他;毕竟这之前,他根本从未见过人或树木,虽然他无疑已透过触摸而熟悉这两者。英文使用 'trunk'这个字来指树身与人身(参中文的树干躯干),的确说明两者看来有相似点。这个答复不寻常的性质(我们所期望的答复是),以及生动的细节,使我们确知我们正在探讨的是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的传统。──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25随后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复了原,样样都看得清楚了。

    圣经并未清楚说明耶稣在此为甚么必须两次按手在那人身上,难道是接受按手的人缺少信心吗?圣经其它地方从未记载过耶稣这样用两次的行动来医病。但要紧的神学重点不是在于医治多么困难,也不在于这个困难具有多么独特的性质;重点在于耶稣并未就此打住,直等到那人完全得到痊愈(参保罗在腓一6所表达的确信)。耶稣按手在那人身上之后,问他是否看见甚么23节);由此看出,祂察觉到这个瞎子缺乏信心。对其他的人不需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得着医治。耶稣在拿撒勒不能行许多神迹,因为他们不信(六56),这里或许也是小信的一个例子。──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26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

    耶稣并不愿意以行神迹的人为众人所知,因此告诫此人不要告诉别人(如在七36)。他必须直接回家去,甚至连自己的村子也不要进,恐怕消息会散布开来,在村子里面是无秘密可言的。有份不同的古抄本则写说,耶稣告诫他不要向村子里的任何人谈论此事,但意思还是一样的。不论这个人是否顺服了耶稣的命令,这次医病的经过一定给门徒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得以保存,或许是因为紧接在下面的这件事。──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2728耶稣和门徒在北面找到独处的地方。往该撒利亚腓立比途中,祂问到百姓对祂的意见。普遍上,人以祂是一位伟人──与施洗的约翰、以利亚或别的先知等同。但人的尊荣其实是羞辱。若耶稣不是神,祂就是个骗子、疯子或传奇人物,再没有其它可能了。──《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可八2930主直接问门徒对祂的评价。彼得称祂是基督,就是弥赛亚,或说是那位受膏者。彼得在知识上承认了,但在他生命中发生了一生事,使他现在有深入而个人的确信。生命不再一样了,彼得不再满足在自我中心的生活之中。若基督就是弥赛亚,彼得必要全然投身为祂而活。──《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可八30耶稣就禁戒他们,不要告诉人。

    门徒为甚么受到禁戒,不得将耶稣的弥赛亚职分告诉别人呢?大概是因为他们现阶段尚未真正明白弥赛亚职分的内涵(甚至连彼得也是如此,见32节),所以圈外人必然会误解这样的宣称。虽然耶稣的弥赛亚职分是每一位使徒像彼得一样,都必须各自去发现的,然而在每一个人身上,也都必须像彼得一样有圣灵的启示。但耶稣之弥赛亚职分的性质,却是一个更深邃的启示,仍未临到他们。简而言之,这正是福音的奥秘:得救的那一刻,我们很清楚自己在这寻见的过程扮演甚么角色;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却在虔敬惊奇中知道一切全都是神启示的工作(约十五16)。──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31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

    耶稣三次向十二门徒详细解释弥赛亚职分的代价与意义。这是头一次,比较九31与十33,那两处经文逐渐勾勒出一幅更为详尽的图画,大概是因为门徒们较能承受这个启示。这一点本身显示出:后来在耶路撒冷所发生的事,无一令耶稣感到意外。事实上,祂一旦接受了弥赛亚的使命,同时也就接受了受苦的使命。受苦在新约圣经中应用在弥赛亚身上时,乃是祂死在十字架上的速记法(徒三18等)。但是受许多的苦(像这里一样),所涵盖的范围无疑比祂真正受死要广得多,因为希伯来书五8清楚说明十字架是耶稣一生受苦的极致与顶点。我们只有在认识基督的位格之后,才有可能明白祂的工作;这是一个极重要的神学功课,而且解释了耶稣之所以直到现在之前都不曾谈到十字架的原因。Apodo Kimasthenai(被弃绝,31节)是个有趣的字,字面意义似乎是无法通过细查。其中所含的思想是:公会(就是以色列人的祭司法庭)将会仔细审查耶稣的宣称,然后故意弃绝祂。但正如保罗所说的:所有人真正的危险是通不过神的细查(林前九27,用的是相同字根的一个字)。复活的意义门徒还不能明白,而且很久以后仍对此感到困惑(九10)。或许就像马大一样(约十一24),他们的困扰在于:他们虽然乐于接受在末日要复活的说法,对于在今世的复活却感到犹豫不决。在犹太教里面,只有撒都该人彻底拒绝复活的观念,但那正符合他们普遍反对超然事物的偏见(徒二十三8),却不为神学上正统法利赛人与广大以色列人所接受。──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32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

    开始责备祂(中文圣经译作劝祂),这是马可典型的笔法,只有记载事实,而没有像马太一样引述彼得劝戒基督时所用的词句(见太十六22)。对于马可而言,显露出彼得无法明白十字架的必要性就已足够,彼得实在太清楚了解耶稣话语的意义了(Minear)。

  这个时候似乎所有使徒都在场,每一个人都会对此事有自己的回忆,有些人的回忆会比其它人完整。转过来看着门徒33节)说明所有人可能都有分于彼得的受责(Anderson)。──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33撒但退去「耶稣……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每一个信徒都知道撒但,就是魔鬼,是我们最大的属灵仇敌,对我们不怀好意,一直设法害我们,可是对于撒但在那里,常用什么方法害我们,却知道不多,不加提防,抵挡。因此受害很大,我们平常都知道撒但如同吼叫的狮子,威吓人(彼前58)叫人害怕、屈服、作他的奴仆、被他吞吃,但少知道他也常装作光明的天使(林后1114),来引诱人、迷惑人,叫人觉得他并不可怕,且有好意似的。当他引诱夏娃的时候,就曾用花言巧语,似乎出于善意,站在人的一面,替人着想,求人的利益。(创31~5

他曾借着耶稣亲爱的门徒来劝祂,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受苦,似乎站在耶稣的一面,替祂着想,求祂的好处。但主耶稣立刻察觉撒但的诡计,加以斥责、拒绝。因为他只体贴人的意思,而不体贴神的意思。这就很清楚地指示我们,凡叫我们体贴人的意思,自己的意思,而不体贴神的意思的,都是从撒但来的思想和提议。撒但不是在远处,而是常在我们的里面给一种思想、意念、感觉、冲动,叫我们不考虑,遵行神的旨意,而只求自己的意思,愿望,利益,得到成就和满足。(约132;徒53

为此,我们要谨慎抵挡,拒绝出于撒但的一切提议。凡不合神旨意的,无论对自己怎么好,也不该听从,因为来源不对,后果必然严重。──《每日天粮》

 

【可八33耶稣何以说彼得是撒旦?】

答:撒旦原是魔鬼的别名(参十五题),当耶稣指示门徒,;预言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难被人弃绝杀害的时候,这个性急热心的彼得就拉着祂劝祂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劝祂——原文是()谏责祂,参文理译本),耶稣转过来就责备彼得说,「撒旦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十六21-23,可八30-33)彼得虽是之所爱的门徒,被主称为有福的人,是教会根基上的盘石(太十六1718,约廿一15-17),但在当时他说了这样的话,却成了主的绊脚石(太十六23),因他是按照人的意思,以肉体来体贴主,不要主上耶路撒冷去,免得遭受被杀的苦难,依人看来,实在无可厚非,然而彼得所言虽善,竟是不合神的旨意,乃被魔鬼之所利用(参诗一四一3),他未曾想到,耶稣降世,特要借着十字架的苦难,乃为成全人类救赎的大功(太一21,约一29,十七45,腓二89,来十二2),撒旦先前曾经亲自试探过耶稣,叫祂躲避这种十字架的苦难(太四8-10),此时又借着彼得的口来试探祂,不能体贴神的旨意,只体贴人的意思行,以肉体的情感来表示爱主,这是与神为敌的,不能得神的喜悦(罗八5-8,腓三19),所以主耶稣当门徒面前斥责彼得:「撒旦,退我后边去吧。」(参太四10)。——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可八34舍己从主「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世人走自己的路,是一条灭亡的路,只有跟从主才是一条永生的路,进入荣耀的路。这须要人作出最好的拣选,不借着主是绝对不能到神那里去的,因为祂是那条唯一的道路(约146),得救是如此,得到神一切的应许和福分也是如此。人在自己里面没有任何可蒙神悦纳的成分,神差遣主耶稣来,就是让祂作我们的一切,祂不但是我们的救主,也是我们的道路,真理,生命。只有在基督里才能蒙神悦纳,我们一切的好处都在乎与基督的关系。

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从主,这不是一次一时就能完成的,是需要不断地跟从祂,所以有中途停止、转离、退后、不跟从的可能。也真有人转去不跟从主了(约666),这是什么缘故呢?他们不是不知道跟从主将来有极好的结果,但只是像主耶稣所说的,不肯舍己背十字架的缘故,以至不能跟从到底。因为主所走的路是一条舍己的路,十字架的路,我们要跟从主也必须如此,不肯舍己是没有法子走主的路。两者是合不来的,不背十字架也不行,否则不能遵行神的旨意,必须舍去自己的愿望、喜好、意志、利益。并要甘心为主受苦,忍受一切的艰难。──《每日天粮》

 

【可八34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我主所吩咐我背的十字架,形状、大小都是祂亲自拟定的。也许我的十字架要我用仁慈恩惠去爱一个曾经逼迫过我的人,用温柔的态度去与他讲话,用同情的心去帮助他。也许我的十字架要我在那些不愿意听见神的名字的人中间承认基督。也许我的十字架要我在心碎的时候,到人面前去露一个早晨的笑脸。十字架的大小种类,各有不同,但是每一个都是痛而且重的。我找不出一个合乎理想的。可是当我举起我的十字架来,顺服的把它背在肩上,用忍耐的精神去欢迎它的时候,乃是主与我最近的时候。主常在我最愁最痛苦的时候,加添我的智慧,加深我的平安,加增我的勇气,加大我的能力。── 司梅李

 

【可八35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注:或作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凡想要一生为自己而活的,凡尽心保护、自私积存生命的,必要失丧它。这是真的,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不单是死时终于要面对的,更是时时刻刻都得面对,因为这种自私的生命并非真实的生命,只是动物性的生存。生命就像沙子一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在我们的指缝间流逝,手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所以拒绝这种向己死”──也就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祂──乃是属灵的死亡;而属灵的生命只能借着这看似矛盾的属天道理,借着向己死而得着(加二20)。

  和福音这几个附加的字,只有马可保留着,清楚说明为基督而失丧生命的正确道路,就是要事奉祂,向外广传福音。所以,基督徒的目标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基督与祂的福音至终乃是一体的(类似的相联,见十29)。施维策恰当地比较了路加福音十八29,那里所用的为神的国也是类似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3637赚、赔、益处乃是商业上的隐喻,而不是司法上的。耶稣时常从人的层次响应或坐待我们的异见,所以在此诉诸这些加利利商人的生意头脑,就像在别处诉诸渔夫(太十三48)或农夫(路十三15)的常识一样。这些精明的生意人若能够明白,国度其实是一桩好买卖,值得付上任何代价。──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八38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祂先前已经自选人子为祂的名衔(如31节),但是现在,透过彼得的告白,人子已经明确与弥赛亚等同了。耶稣已经指出:圣经对受膏者的解释,至少起初不是指犹太人热切盼望之得胜的君王,而是被弃绝之受苦的仆人(赛五十三112)。然而,尽管如此,身为人子,祂仍然是神所拣选,再来时施行审判的器皿(参:但七13)。门徒们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这一切不同的层面融汇为一,连于眼前这位耶稣。历史上这位卑微的基督永远是人的最大绊脚石,不单对祂自己那一代是如此,对我们这一代亦然。神在基督里是启示出来了,但只有向信心的眼睛;向其它人,神是隐藏在基督里的,他们无法看见祂。这就是最大的弥赛亚玄机。在马可福音中,变像的故事紧接在这一段后面,不是偶然的,因为在那个故事里面,基督真实的荣耀稍微向那些已经在耶稣的卑微中认祂为基督之人启示出来了。──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