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二十章例证
【约二十1】从这件事件我们看到爱的力量很不寻常。马利亚深爱耶稣,她第一个来到坟墓。而约翰,这位耶稣所爱,而他也爱耶稣的门徒,第一个信了耶稣复活的事实。这诚然是约翰最大的荣耀。他是第一个了解并相信主复活的人。爱的力量使他看见就了解圣经的启示。
人生之中有一个大原则,无论任何工作,除非我们与别人有着相同的感觉,否则便无法真正去推测别人的想法。我们打个此方,就很清楚了,如果有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他在指挥乐团演奏的时候,必须和乐曲的作者有着共通的感情,才能把乐曲的精神表现出来。爱心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诠释者。在恩考力未能确定,还在摸索中时,爱心却能掌握真理。一个人在从事某件事的研究而懵然不解时,爱心却能了解这件事的意义。有一回,一个青年画家带着一幅耶稣的画像来找杜雷(Dore{),请他品评。杜雷慢条斯理地,最后才道出一句真心话:「你不够爱他,不然你会画得更好。」除非我们把自己的心思,意念都呈献给耶稣,否则我们无法了解他,也不能帮助别人去了解。――《每日研经丛书》
【约二十6耶稣的裹尸布】经文:“西门彼得随后也到,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约 20:6)
意大利的都灵大教堂,因为珍藏有一件绝世圣物而名传遐迩。该圣物,相传是公元第一世纪耶稣遇难后,包裹尸体的布幅。
这块裹尸布用亚麻织成的,长约四米三;供放在一只精致的盒子里,终年摆在教堂的圣坛上。
早在一三五七年,这块裹尸布在法国的一个教堂中展出,轰动了整个宗教界。此后六百多年来,它一直受到虔诚信徒们的顶礼膜拜。后来,才辗转传至都灵大教堂。虽然有不少,包括某些有名的大主教在内,对这块裹尸布先后产生过种种怀疑和提出过许多异议,认为它只不过是一件中世纪时由好事者精心伪造出来的膺品,根本就不可信。但是这块布上印有明显的伤痕,连钉在手腕上的钉子和长矛刺进胁部的地方都留下斑斑的血迹,同《福音》书中所描述的耶稣受难时的情景非常吻合,加上王公贵族一直对它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物,致使许多不有强烈宗教信仰的忠实信徒深信不疑,把它奉若神明,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亵渎和不敬。
读者也许要问多少世纪以来,为什么对耶稣这块普普通通亚麻布织成的裹尸布会这么尊为圣物而名传遇迹呢?
但从这块留在人间的裹尸布,说明我主耶稣基督,甘为罪人舍己流血,受死,埋葬,但三日复活了,祂不在坟墓里,坟墓是空的。世人都是到坟墓前去纪念他们的领袖,他们的教主。但基督徒却纪念坐在天上复活的基督。
亲爱的信徒们,我们若能对主的复活深信不疑,那么一切的疑惑,惧怕,悲哀,全都要立刻消灭在基督复活大能中。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 19:25) ──《为甚么要用比喻》
【约二十19~20祈祷之手】经文:“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约20:19-20)
"你看我的手,我的脚,就知道实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路24:39-40)
在德国纽伦堡陈列室中,有一幅画在威尼斯纸上的世界名画,称为“祈祷之手”。作者是十六世纪艺术大师,阿伯特,丢勒(一四七一年五月廿一日生于纽伦堡)他是路德马丁好友,支持改革宗教运动。这位杰出艺术大师有许多作品,但没有一幅画能像“祈祷之手”那样感动人。丢勒从小就喜爱画画,很有艺术天才,但因父母负担极重(十八个子女)无力投师。丢勒十五岁时,他父亲终于设法跟纽伦堡附近的画家迈克尔,瓦原盖杰特签订一次契约,跟他学习。但由于经济困难,生活成了问题,不得不以半工半读来解决困难,由于不能专心,进步很慢。一天那位与他共同学习的朋友对他说:“兄弟,我们一面读书一面工作来维持生活,这样下去我们两人都学不成功,依我看来,不如由一个人先去工作,一个人专心学艺,什么时候画品可以卖钱时,再让第二个人来学习,你看好吗?”
"好极了!”丢勒说:“你年纪大,你先学习,我去作工。”
"不。”他说:“我当先去作工,一来我的力气好,二来我的才能不及你,你当趁机好好学习,况且我已经在个餐馆中找到一个工作。”
虽然丢勒很过意不去,但朋友主意已定,也无法改变。那朋友当天就去餐馆当服务员。为了两个人的前途,他抹桌,洗碗,砍柴挖阴沟等任何粗重的事他都乐意去干。一天到晚忙碌不息,所得的工资,正好可以维持两人的生活费用。
三年过去了。丢勒学习获得成功。第一件作品出售得了一笔款,那时何等高兴啊!丢勒将款放在房间中唯一的桌子上,对朋友说:“你明天就可以去学习了。”我现在画画可以维持你我两人的生活了。
他的朋友离开餐馆的工作,重新握笔划画,谁知多年劳苦,双手已经僵硬,指节变粗,指甲干裂,肌肉紧张,画图运用不灵,虽经长久努力,仍然没有进步!他必须永远牺牲那作为艺术家的崇高愿望。可是这个痛苦的事实并没有使这位朋友发出一句怨言。
丢勒虽然很愿意替他分忧,但却无能为力挽回他所失的艺术技巧,心中为他常怀内疚。一天丢勒从外面回来,近门口时听见房内有祷告的声音,他静静站在半掩的门外,只见他的朋友合举着自己的双手,满脸泪珠,颤抖着咀唇祷告说:“亲爱的主,求祢赐福给丢勒,使他成功,将我终日所盼望的那种艺术,加倍赐给青年丢勒,阿们。”
这幅感人至深伟大情景,怎么能不使丢勒感激涕零。这么大的爱心激发了丢勒的艺术构思,他呆呆地看着看着不由泪水有如断线的珍珠,口中自言自语的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应该怎么办?我要以神所赐的天才,画出这双伟大的手,使一切爱看我画画的人,知道世界上竟有这种无私的爱,使他们晓得他为了我付上了牺牲的代价。
这幅画成功了,命名为“祈祷之手”你看那粗糙的双手,澎大的关节,破裂的指甲,昭示着一个平凡的人发出不平凡的爱。
从这幅画也使我联想到主耶稣那双带钉痕的圣手;祂的手伸向哪里,哪里就有奇异的改变。
是主的手,使瞎眼得看见,使哑吧得开口,使瘸子得行走,使麻疯得洁净,使死人得复生。
正是这双圣手,使“众人分外希奇说:‘祂所作的事都好,祂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吧也叫他们说话’”(可 7:37)。也正因为这双救苦救难的圣手,而被人钉在十字架上。直到如今祂一直是伸开带钉痕的双手,召唤罪人悔改离罪,归向真神。──《为甚么要用比喻》
【约二十19∼20航邮和限时专送】
也许你太年轻,不晓得从前寄一封信只要两毛钱,明信片只需一毛钱!当我寄一封限时信时,忽然想起这件事,现在寄一封快信要五块钱,是从前的几十倍呢!我读过一篇短文把基督徒比喻作邮票。文章里列出一些共同点:①代表自己的国家;②被送到指定的地点;③照所暗示的去做;④执行被交托的任务以底于成;⑤中途绝不放弃或放变主意;⑥肩负一个重要的信息;⑦首先要被加上印记,涂去本身的光采。才能达成使命。除了以上几点,我还要加上我个人的一点观察。基督徒和邮票一样,并不完全相同,他们的票面「价值」并不一样,颜色和大小也不相同。不同的邮票具有不同的目的。有最常见的平信邮票。航空邮票较贵,它也走得快些。限时邮票比平信贵,它所带送的信息也比较紧急、重要。而迟延、耽搁的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请问你现在是那一种邮票?平信的?航邮的?限时的?或是航空限时的?这要看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上帝的儿女都是基督的大使——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表现出他们的身价来。我们所持的信息是最最紧急的,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传出去,难道你竟是一封平信,甚至是一封死信吗?——M.R.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约二十24~28】有一本叫作多马行传(Acts of Thomas)的次经谈到他的一些经历。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有些则相当接近多马的性格。以下是该书中所提到的片段。
耶稣死后,门徒把世界分为好几个地区,以便分头前往某些国家传扬福音。多马抽签抽中印度(印度南部的多马教会就是根据他的名字而命名的。)起初多马拒绝前往印度,理由是认为自己健康情况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他说:「我是个希伯来人,如何能在印度人中间传扬真理呢?」当晚,耶稣向他显现,说:「多马,不要害怕,你就去印度传道吧,因为我的恩典与你同在。」不过多马仍然执意拒绝,说:「除开印度,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以差我前往。」
碰巧在那时候,有一个印度商人阿巴尼斯(Abbanes)来到耶路撒冷,他是奉宫达弗拉斯(Gundaphorus)王之命前来寻觅一位手艺高超的木匠,带回印度去。多马正好是个木匠。耶稣到市集里找到了阿巴尼斯,问他:「你要买一个木匠吗?」阿巴尼斯说;「是的。」耶稣说:「我有个奴仆是个木匠,我打算把他卖了。」他指着在远处的多马,于是议定价格,把多马卖了。契约上写着:「我,耶稣,木匠约瑟之子,承认把我的奴仆多马卖给你──阿巴尼斯──印度国王宫达弗拉斯的商人。」契约立好之后,耶稣便把多马找来交给阿巴尼斯。阿巴尼斯问:「他是你的主吗?」多马说:「是的。」阿巴尼斯说:「我从他那里买下你。」多马没说甚么。但第二天清晨,多马很早起身祷告,祷告后他对耶稣说:「我愿意到任何你要我去的地方。主耶稣,愿你的旨意成全。」多马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肯定得慢,顺服得慢,然而一旦他顺服了,就非常彻底。
故事又说到宫达弗拉斯命令多马建造宫殿,多马自承可以胜任愉快。于是王给他大批金钱作为购买材料和雇请工人之用。但多马把钱全部拿去济贫了,他一直告诉国王宫殿的工程正在进行时,国王甚是怀疑。最后王把多马找来,问他:「你正在为我盖宫殿吗?」多马答:「是的!」国王问:「甚么时候我们去看看那工程呢?」多马说:「你现在是无法看到它的,但等你离世的时候,就会看见。」起先国王十分震怒,多马的性命真是危在旦夕,但后来国王也信了基督,因此多马终能把基督教带进了印度。――《每日研经丛书》
【约二十29先有信心,后得看见“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神曾经以戏剧性的方式改变过你的生命进程吗?你的生活一直是平静无波的吗!和丈夫威廉(William)一起创办了救世军的西泽琳·布斯(CatherineBooth)曾强调:需要被满足是要凭信心而行的。在她患病的末期,她对一个朋友谈到有关信心与眼见之间的差别。
“我必须学习的最困难功课之一”她说:“就是去分辨信心与实际情况……假如我过去必须借着单纯的信心去克服困难,看得见的祝福随后才会来临的话,那么现在我只能期望会有相同的结果。”
西泽琳那时已准备要靠“单纯”的信心,而非靠着亲眼见到她救主之面,来经过死荫的幽谷。她为保罗在哥林多后書所谈到的信心做了例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5:8)西泽琳总结说:“我们必须藉信心来克服我们所有的敌人,而不是靠着眼见。”接着她问说:“在面对最后的敌人——死亡时,岂不也应如此吗?”
今日许多人寻求那种高超的经验来支撑他们的信心,但如同西泽琳所学到的,那些没有看见就相信的人是蒙祝福的(约20:29),祝福是属于那些单凭神的话就有足够信心的人们。
信靠耶稣真甜美,
只要信靠主恩言,
只要全凭着信心,
信靠主蒙福无边。
在感觉搅乱事情之前,最好用信心来稳定它。
──《生命隽语》
【约二十31】「但记这些事,是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有一次我在华南一间学院领会,遇见一位当了心理学教授的老同学,因此,在聚会未开始之前,我先去看看他,并向他说到基督。他很有礼貌的听我讲了一会,便含笑的说:「对我讲还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我不相信有神。」翌日,当我第一堂聚会完毕后,令我十分惊奇的是,那站起来见证他已经得救的,竟然就是这位教授!事后,我趋前问他:「这是怎么发生的一回事?」他说:「昨天你离去后,我拿起你留给我的那本圣经,触目见到约翰福音第二章所记载的:次日(29节),再次日(35节),又次日(43节)。于是我自己在想,这位作者确实是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他清楚看见了这一切,就如写日记一样。我便想,如果真有一位神,那我将怎么办呢?我如果不信祂,我就是一个愚顽人。你曾告诉我,虽然我对神的存在有怀疑,但也可以向祂祈祷。于是我就跪下祈祷,我不知道我所盼望的是什么,但当我祷告时,我就知道是有一位神。至于我如何知道,我自己也不能解释,我只是知道就是了!以后,那位亲眼见过主的见证人——约翰的话语,便重新进入我的心里。我想既然有一位神,那么救主耶稣就必是祂的儿子——于是我便得救了!」――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