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使徒行传第二十一章拾穗

 

注解】【拾穗】【例证】【纲目

 

【徒二十一1「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保罗及同行的人难分难舍地,离别了米利都的朋友。他们向南航行到哥士岛,第二日到了罗底,是罗底岛上的港口。这时他们已来到小亚西亚南角的尖端,然后继续沿南岸向东,来到帕大喇。西方版本加上每拉,是向东约五十哩(80公里)的地方,该地是通往叙利亚较大的一个港口。──《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23保罗在这里(帕大喇和每拉)转了船。起初那艘船可能就停在那地,或继续逐一港口慢慢前行。保罗赶路心切,时间匆促(二十16),因此另选一艘直航大洋的船前往,航线约有四百哩(644公里)。路加轻描淡写地提及腓尼基、叙利亚和推罗这些目的地。推罗是腓尼基的主要城镇,而腓尼基是叙利亚境内一地区。船从居比路南部经过,就是陆地(路加用了恰切的航海用语),于是直趋推罗,要在那里卸货。──《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4「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被圣灵感动」:原文是「借着圣灵」。
    「说」: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不断的说」。──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4保罗一早既然匆匆赶往,在推罗竟安然逗留了七天,实在奇怪。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一路上赶路,如今足有余暇可以停留。也可能他必须留几天,等那艘船启程(见布鲁斯Acts p.385,假设第六节的船是同一艘船),或要找另一艘往该撒利亚的船。保罗用这段时间寻访信徒,多半是十一19所述的避难者及悔改归主的人。这群信徒中有作先知的,凭着圣灵警告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这样看来,保罗深信是神的指引,要他往耶路撒冷去,而先知的警告却似乎与他当初的引导相违了。最简单的解答,就是推罗的信徒得圣灵启示,知道保罗会在耶路撒冷受害,却以自己的心意劝他不要去。其实不去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若圣灵预言保罗要在耶路撒冷受苦,那末没有什么能阻止的了,不顺服神却是甚有可能犯上的(保罗在廿六19提及)。推罗的信徒可能对预定论的细节没有深切认识,所以以为可以对保罗说:若这事要发生在你身上,就不要去了吧。”──《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廿一4保罗去耶路撒冷是神的旨意,为甚么圣灵又感动推罗那里的人,劝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呢?这不是上下互相矛盾么?不,圣灵感动推罗的信徒们叫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是一种爱心的感动,表现出他们对保罗的关切。保罗是主的使徒,若神不要他去,可以直接拦阻他,不必借着别人的劝告的。──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徒二十一5「我们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这是当时信徒辞别的方式。他们跪着祷告,在波涛声中老幼都跪着流泪,围着神的仆人,他曾常领他们得着新的生命。这确是最好的态度,当他们的心弦惊动,以颤抖的手捧着祭物放在祭坛上。

信徒本来是永不辞别的。在神的爱里之关系永不破坏,在这样的友情是没有过去或将来的,永远是现在式的。从前怎样,将来也是这样。身体虽然有空闲的距离,陆地洋海中百里分开,但是心灵在祷告中还是相连的。在父的面前是一体,永远是一起,无法分开。

当我们必须与亲爱的分离,我们要跪下祷告,不住地代求,时间与空间是不算什么的,也不是首要的,只要他们是接近王,在天地之间与王相近,是最美好的,因为以后不再有海了。

上船航行,想到旅行的兴趣与景色的迷人,必兴奋不已。那时看陆地远去,亲爱的人逐渐模糊,多么灰色的感受。神特别安慰那些生离死别者。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徒二十一56保罗没有依警告行事,船快启行了,他就与同伴起程。动身前也有一幕动人的话别,与米利都的情景相仿。当时的肃穆,表示他们深知不再见保罗了。这儿,似乎是顺笔无意地提起妻子儿女,表示一种历史性的逼真感。保罗和同伴在这短短的日子里,已获得接待他们的家庭深切的眷爱。──《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7「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行尽」:原文可能是「结束」或者是「继续」的意思。因此由多利买到该撒利亚也可能是走海路。而且这段路程道路较难行,因此走保罗一行走海路比较可能。──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7RSV作航程尽了,表示他们在多利买就上岸了。这港口离开推罗不过四十哩(64公里,海路需时一天),保罗何以竟等了七天,祇为了一天的航程?他大可以走陆路更快到达。不过,希腊动词可解作继续航程(参 NIV),表示他们从多利买继续航行到该撒利亚。多利买就是当今的 AKKOAcre),有一所使徒教堂历史可追溯至十一19所述的时代。他们在这里也有相交的时间,并渡过了一夜。──《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廿一711~14保罗不愿前途任何事,真正决心要去。推罗的门徒和该撒利亚的亚迦布的警告都是极其确实的,可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延阻保罗所已选定的行程。西班牙内战时,在一次被围中,驻防地里有人想投降,但是他的一个同志却说,『我宁死不降』。保罗便是这样。──《每日研经丛书》

 

【徒二十一8「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西泽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那七个执事」:原文是「那七位」,指着1-6的七个执事。──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8第二天就来到该撒利亚,是往南四十哩(64公里)的距离。他们在这里与腓利共聚,腓利自从八40说他到了该撒利亚之后,就一直未提及了。他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为要与使徒腓利有别。不过后来的传统中,两人常被混淆。传福音的头衔很贴切,因为他虽然是七个被按立的执事之一,处理教会中的贫苦人,他却传道得力,该撒利亚的教会可能是他建立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9「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路加补充说他有四个女儿,都未出嫁(处女),且作先知说预言。虽然未婚和守寡的在教会中,常占特殊的位份(提前五316),但路加是否有意把处女和说预言连在一起,则不清楚。最奇怪的,就是她们虽有说预言之能,却并没有预言保罗的际遇。赫肯(p.601)说得不错,这一情节是路加自己采用的资料。──《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1011虽然如此,有关保罗却真有更进一步预言,来自一个先知叫亚迦布,是从犹太来的。他在上面(十一28)已经出现过,这里却重新以新人物介绍。这表示路加在此根据我们资料来记载,其中未曾介绍过这个人。亚迦布的预言有行动,加上说话解释,叫人想起旧约先知的行动表征。保罗穿着一条腰带,是一条长长的布,包在腰围上(参太十9),亚述布拿起来,捆上自己的手脚,法国怀疑学者 Loisy直截认为绝不可能的事。接着他发出严肃的预言,圣灵说就相当于旧约先知口中的主如此说。犹太人要如此捆绑保罗,把他交给罗马人。这动作叫人想起耶稣向彼得预言自己将被交在外邦人手里(可九31,十33)。这预言并没有依字面实现,保罗虽被犹太人捉拿,却没有交在罗马人手上,反而罗马人把他抢救保押起来。亚迦布的言辞分明是想对比耶稣与保罗的际遇。无论如何,保罗落在罗马人手中保押起来,也是犹太人带起的后果(参廿八17),虽然罗马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理由控告他什么罪名。──《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12「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苦劝」: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不断的劝告」。──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1213亚述布这突然活现的预言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十分有力。保罗的同伴(第一次记载)和本地的人,都劝保罗明知将如此遭遇,就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正如第四节一样,这感应是自然的,但并不合逻辑。不过,这也加强表现出保罗完全忠贞的顺服神。一个人明知要吃苦也甘愿牺牲,是不容易的;他明知所爱的人会因此伤痛,又苦劝他不要这样作时,要作这个决定就更不容易了。他们这样哀伤苦劝,令他心碎。但保罗心意已定,不但预言中的苦楚,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他也愿意。若单为受苦而受苦,原没有什么价值,但若为耶稣的名而作,就是信徒服侍主所必行的,就有价值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14「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人们见保罗坚决不移,就放弃不再苦劝,顺服在主的旨意里了。他们这话叫人想起耶稣在客西马尼(路廿二42),表示愿意依从神的旨意,虽然话里似乎暗中希望神的旨意没有他们预期的可怕,事实上至少有一方面如愿了,保罗并没有死在耶路撒冷(他们并没有听见清楚的预言,所以这样恐慌,这乃是他们自己的忧虑而已)。──《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15「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收拾行李」:可能是指「把行李放上马背」,亦即骑马上路。──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1516于是来到旅程的终点。收拾行李可能是指上好马鞍上路,这一程约有六十四哩(104公里),骑马总比徒步更快了。该撒利亚有几个信徒与他们同行,他们很可能是要到耶路撒冷参加以基督教形式庆祝的五旬节。他们又作领路的,带一行人到了拿孙的家,这人久为门徒。依经文看,拿孙的家应该是在耶路撒冷,这看来很合理。不过,西方版本却说拿孙的家在往耶路撒冷途中的一个无名小镇里,保罗在此过了一夜。其实,这也并非不可能,这一程要走两天。但路加祇提途中接待保罗的主人,却不提在耶路撒冷的接待者,则似有不通。拿孙是居比路人(四36,十一l9f,卅五5),可能属于分散各地受希利尼影响甚深的犹太信徒,先前曾与保罗有所接触;这样背景的人在耶路撒冷接待保罗,其可能性远高于一般传统式的犹太信徒。──《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16「有西泽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注:“久为”或作“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塞浦路斯人。」

    「拿孙」:字义是「存储」、「记忆」,是一个希腊名字,不过这人应该是犹太人。──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17「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地接待我们。」

    保罗到了耶路撒冷,受到教会的欢迎。这里似乎是教会会友领袖与保罗非正式的会面,赫肯(p.607)认为这是指希利尼化的犹太信徒,就是拿孙等人;因为第22节说耶路撒冷大部份信徒,都尚未知道保罗已抵达。这说法极有可能。──《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18「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长老们」:指「所有的长老」。──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18第二日,就与雅各及各长老会见,他们这时全面领导耶路撒冷教会。而与保罗同去的,有同上耶路撒冷的各地教会代表。他们和保罗一同去,很可能是为了送上带给耶路撒冷的捐项,路加却祇在后面才对腓力斯顺带提起,说明保罗此行的目的(廿四17)。从路加的角度来看,代表们在场,是证实保罗所讲述的宣教事上,确实成功兴旺。──《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19「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

    「传教」:原文是「服事」,应该包含传福音与募集捐款这些事。──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19保罗的报告如前一样(十四3f12;也许加上十八22),是向教会陈述宣教事工,详细述说神的恩惠怎样临到外邦人。使徒行传的故事,明明地看出保罗虽然在会堂开始传道,也有犹太人信主,但大部份归信的人,是归化犹太教的人,和其它参与会堂聚会的外邦人,再加上一些与犹太人没关连的外邦人。这一切成功,全归荣耀于神;不管犹太人心目中对外邦人这使命,仍有什么疑惑,神已经引导计划这一切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廿一20这些人乃是指犹太人信主的『埃伯纳脱派』,他们拒绝保罗使徒的权柄和书信,并且对耶稣的地位,有错误的解释。──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徒二十一22「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怎样处理这些谣传,仍然大成问题。那些相信谣传的信徒,很快就会知道保罗已在耶路撒冷了。根据西方版本,会友一知道保罗已到,就必立刻召集教会大会的了,因而必须准备怎样应对。──《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2324于是教会领袖提议保罗要有点实际行动,清楚表明这样的控告是不属实的。教会中有四个人有愿在身:剃了头表示这是拿细耳的愿(见十八18)。许愿结束时要在圣殿献祭,有人提议保罗为他们付出规费,这是犹太人所公认的敬虔举动。约瑟夫记述希律亚基帕第一,曾吩咐许多拿细耳人剃头,表示他付了他们的费用(根据布鲁斯 Acts p.393 n)。问题却在保罗自己也要一同行洁净之礼,当时的情况却甚不清楚。──《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廿一23~24这愿是为了从上帝手中得了一些特殊的福气,表示感谢而许的。这愿包括戒酒戒肉三十天,并且在这期间留长头发不剃。有时,至少是最后七天,要完全在圣殿的院子里过。到完结时要献某种祭──一只一岁的公羊羔作赎愆祭,一只公绵羊作平安祭,并一筐子无酵调油的细面饼和抹油的无酵薄饼,并同献的素祭和奠祭。最后要剃头发,并且把头发放在祭品里,在坛上烧掉。这显然是件破费的事。工作要停下来,而献祭的各项物品也要买来。这事在许多人真是力不从心。于是一些有钱的人便代那些许愿的人支付这些费用,而这举动也被视为敬虔。这便是他们叫保罗为这四个人去作的,而保罗也同意了。这样一来,他可以表示出来,而众人也可以从此明白,他本人是个守律法的人。──《每日研经丛书》

 

【徒二十一25「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保罗被劝如此行,并不等于其它外邦人也要如此行。外邦人基本的自由,已在第十五章大会中奠立了,在此再宣告一次。耶路撒冷的通告在此一字一句地向保罗复述一遍,似乎奇怪,因保罗本该熟知内容的了(参十五2029)。因此雅各这番话主要是向保罗同行的人说的(假设他们仍在),又或是文笔上的技巧,用以对读者提醒。还有一个可能,这通告在我们的经文中第一次出现,路加可能忽略了把前文第十五章已出现的通知,做点编辑的工夫(试比较廿一10介绍亚迦布,有如前面十一28未提过一般)。──《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26「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保罗接纳了这请求,第二日就上圣殿行洁净之礼,也报明那四人的拿细耳许愿日期已满,和他自己洁净之礼于第七日同时完结。──《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27「那七日将完,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耸动」:原文的时态显示是「不断的煽动」之意。──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2728RSV译作七日将完,令人误会保罗的骚动起自洁净周的末期。希腊文原文却表示,保罗事发于七日期末到圣殿完成洁净礼的时候。我们若拿廿四11的日子计算,从保罗到达耶路撒冷至在该撒利亚发言,共有十二天,那末就没有时间可以容下七日的洁净期。至于布鲁斯(Acts p.394424与他在 Book p.433的说法相反),则认为该译作将要进入这七日,把事发时间放在一周之始。此外,若依赫肯(p.654 n.2)的见解,十二日是留在耶路撒冷的日子,问题就没有了。

    耶路撒冷的圣殿分成一层一层的长方形院子(三3{\LinkToBook:TopicID=132 Name=一 醫治瘸腿者(三110})。外邦人祇可进入最外层的外邦院子,不可进入另一层女人院子,更不可进入内层的以色列院子了。那里有一道矮栏,用希腊文及拉丁文写着:异邦人不得进入围绕圣殿及四围地域的矮栏。违例者处死,咎由自取。罗马政府对违犯此犹太圣殿规例的罗马人,也照样执行死刑,就是证明这条例多么地严重,(也看出犹太人对圣殿的洁净,贯注了何等殷切的感情。难怪对保罗的控罪会引起这般激愤的民情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28「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蹧践」:原文是「针对」的意思。──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廿一28~29特罗非摩是外邦人,外邦人进入圣殿是一件骇人的事。外邦人可以进外邦人院,但是在这院与妇女院之间有一道壁垒,而在这壁里面,有入墙的板子,板上刻有文字,说:『外邦人不许进入栏杆之内,也不可进那绕圣殿的围墙之内,任何违者当场拿获,他应该知道,他所受的处罚就是死。』连罗马人都重视这事,准许犹太人对犯这罪的人执行死刑。──《每日研经丛书》

  

【徒二十一29「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其实控罪的根据甚弱,以弗所犹太人认出特罗非摩(二十4)是他们的同乡,就硬说保罗把他带到圣殿去了。有些解经者认为这指控也许有点根据。布鲁斯(Book p.436n)则认为保罗不会这样笨,这样招引犹太人的疑窦。赫肯(p.616)补充说,犹太人对保罗不遵守律法的举动,不管什么证据也会相信的,这就足以解释这控罪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30「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骚动一下就散播了。赫肯(p.616)把路加的合城太字面化了,认为不可能这样快展开庞大的动乱。Lake CadburyBC IV p.275),则用今日的火警讯号,和斗狗(!)消息传播的快捷来作比较。群众一齐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圣殿主持人立即把门关了,防止里面再生事。Jeremias的见解应该没错,他认为这门是指分隔内院与外邦人院的门,而不是整个圣殿范围的大门。──《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3132动乱的消息不久就传到罗马的营楼,位于圣殿西北的安东尼亚堡。堡的高度足以监视下面,并且有两道楼梯与外邦人院连接。耶路撒冷的营楼是罗马军队的一支,名义上应有七六步兵,二四队兵,由一千夫长 Tribunus Militum 统辖(约等于陆军少校或上校之军阶)。千夫长立即采取行动,对付刚爆发的动乱。他带领百夫长辖下的强大兵力,跑到现场来。罗马人一到,就足以叫犹太人放手,停住不打保罗。──《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33「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

    又「问」:原文的时态表示出这是「不断的追问」。──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二十一3334保罗既是生事的起因,就被捕了,至于那打他的人下落如何,则没有记载。若千夫长怀疑保罗触犯了圣殿规例,则他对犹太人自行执法就不太在意了;不过,依正当手续,则应由圣殿的卫警对付保罗的。保罗双手被手镣与两个兵丁连锁着──正应验了亚述布的预言(廿一11),虽然不是一字不误,他的双脚亦未被绑。接着千夫长对查问他是什么人,作的是什么事。赫肯(p.617)认为千夫长问的是群众,不是问保罗。劳斯布表示不知道保罗听得懂他的语言。这是有可能的,但也可能当时千夫长开始查问保罗,群众就抢着插嘴,急于先告状,当时情况大乱(参十九32),千夫长决定把保罗带入营楼较为妥当,在营楼安静的环境下,才可能平心静气地审查囚犯和控方。──《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3536但群众又再哄动起来,保罗无法安全上台阶进营楼,兵丁只得把他抬起来。赫肯(p.618)反对这说法,认为把他抬起来,更容易成为袭击的目标,他说路加把真正原因瞒住,是因为保罗经这风波身体已太虚弱,无法自己行走(虽然等一会对他对群众说话时却不虚弱)。赫肯甚至怀疑那手镣的历史性,因他假定囚犯已近昏迷状态了。他说路加提及手镣,为的是表示保罗从此不再是自由之身。这些推断都是没有根据的。群众在耶稣受审时,向彼拉多喊除掉他!(路廿三18;约十九15),这时他们也喊着要治死保罗(参廿二22)。──《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37「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腊话吗?」

    保罗被带进营楼之际,他决意争取机会辩护,就开声请求与千夫长说话。千夫长很奇怪他会说希腊话,虽然那是当时古代世界的通用语。他大概以为保罗是个不学无术的老粗,且可能是个犹太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38「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千夫长称这先知的随从为凶徒(Sicarii 由于他们用的短刃而名之,拉丁文作 sica),这字用来指反罗马的极端份子,他们出现于腓力斯在位时,而在公元六六至七年间,反叛罗马。──《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廿一38约莫在主后五十四年左右,一个埃及人带了一队敢死队出去橄榄山,应许他们说,他能使那地方的城墙倒下来。罗马人很迅速而有效的对付他所率领的人,但是他自己却逃走了,而那千夫长便以为保罗乃是那革命的埃及人回来了。

那埃及人的徒众乃是匕首党,是暴烈的民族主义者,是计划周详的刺客。他们把匕首藏在斗篷里,与暴民混在一起,伺机行事。──《每日研经丛书》

 

【徒二十一39「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保罗的回答,固然是顺带解释基督徒与犹太革命份子,毫无关涉;但路加插这段对话的动机,是否只为了这个,就值得疑问了。保罗一心是要确定他是有教养的犹太背景,和他公民的身份:他不是在圣殿煽动暴乱的那种人。他是犹太人,又是大数的公民。这不是指他的罗马公民身份到这后面才披露出来;他乃是表示他属于一个自治城,并以这身份为荣。自从 Clandius大帝起,一个人可能同时持罗马公民的身份,及当地公民身份(见,Conzelmann p.124f.)。──《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二十一40「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他一透露这身份,就批准他对群众说话了。他从台阶上俯视群众,摆手叫他们安静,就用他们的乡音说话(使用了明智的策略),希伯来话可以指亚兰语(见廿二6,廿六14)。──《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