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启示录第十八章拾穗

 

注解】【拾穗】【例证】【纲目

 

【启十八2巴比伦大城倾倒了,所指何事?】

答:论到巴比伦大城的倾倒,在启示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于十四8节及十六19节略为提到,继之于十七至十八两章详述其败壤经过,最后于十九1-3节乃言神伸讨其流人血之罪,天上的群众,因巴比伦的倾倒欢然高唱哈利路亚。关于巴比伦的表意,在前一题已经有了解释,不过人的看法不一。有人以为这不是地理上的巴比伦,因巴比伦从来未曾杀过先知或圣徒,而这里说到此事(启十七6,十八24),所以是暗指异邦的罗马城或罗马教而言。有人认为这是古巴比伦将来的复兴,但在旧约圣经中,未曾预言过巴比伦复兴的事(耶五十3940;赛十三1920),所以这种看法也不合理。此外还有人认为巴比伦即指为腐败而倒塌的耶路撒冷城(参十六19,十一813;亚十四4),等等不足为论。但我们总认为这巴比伦,是出于奥秘哉大巴比伦(启十七5),此巴比伦乃是寓意的,表示其强大而淫秽不堪(启十七45,十八23),这奥秘的大巴比伦,非指腐败政府的象征,乃属腐败宗教的象征,因为当时凡言奥秘二字常与宗教有关,即表明一种宗教的奥秘,自更正教时代以来,普遍的见解,皆以巴比伦为罗马天主教的一切宗教弊端,自取的政权,并为圣徒的残忍迫害者。

总而言之,在这十七至十八两章中所论到的巴比伦,乃是预言复兴的罗马,及其将来的罪行与毁灭。——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启十八4「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

我们不要惊奇,为什么在巴比伦城中还有神的民。可能在最腐败的日子,让会有七千人还未向巴力屈膝的。有些看来似乎是有属于福音的,仍不失真实的敬虔。

有些教会或机构实在有不洁之处,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挽回过来。在衰败的初期需要注意了;力挽颓势,可避免错谬。但是时间久了,整体更加腐败,那时劝诫已经没有什么效能。内中能挡真理的情形更加可怕,罪恶已经达到上天。灾殃必然临到,无可避免了。那时我们好似再无其他的选择,只有出来,分别出来不可沾不洁之物,「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良善的影响力不是从里面,而是从外面进入的。罗得在所多玛里面,生活的影响力已经失去;但是亚伯拉罕在幔利橡树那里,反而发生很大的影响。俄巴底将神的先知五十人为一组,躲藏在山穴中,却不如以利亚站在迦蜜山上,除灭巴力的祭司,将百姓换回,到神面前。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启十八4~5在罗马教里头,有得救的人。神对祂所有的子民命令说︰你们要从他们中间出来,免得有分于他们所受的灾殃。神的子民,当从罗马教里出来。── 倪柝声《初信造就》

 

【启十八7「她怎样荣耀自己,怎样奢华,也当叫她照样痛苦悲哀,因她心里说:‘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

         『因她心里说,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启十八章是用巴比伦比作堕落的教会。惟有堕落者才会以为自己不是寡妇。甚么时候你堕落了,甚么时候你就要失去寡妇的特点。我们在这世上,如果要忠心服事主,就我们对这世界乃是一个寡妇的地位,我们对这世界天天要持守这态度──一个寡妇的态度》── 倪柝声

 

【启十八章  十八章所说那将要倾倒的巴比伦是否指古比伦将来要复兴、后来毁灭?抑暗指复兴的罗马而言?

    上文已说过,十七、十八章是一件事的两面,十七章是指政权与教权的巴比伦,十八章则指地理与民间的巴比伦(罗马)。前者要毁灭,后者亦不能存在。

    十七章5节很清楚地指出这大淫妇名为(奥秘的大巴比伦,是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十八章2节则说到巴比伦大城曾使列国因她的邪淫大怒的酒倾倒,地上君王与她行淫,客商因她的奢华而发财。两者为一,毫无问题。

    十八章7节说她自称为皇后,并非寡妇,与十七章称她为大淫妇相同,皇后是人的看法,淫妇是神的看法。

    十八章24节说先知和圣徒的血,都在这城里看见,与十七章6节所说她喝醉了圣徒的血相同。但地理上的巴比伦从来未杀害过先知或圣徒,足证是暗指罗马而言。

    十七章18节说那大淫妇就是管辖地上万工的大城,与十八章2节所谓巴比伦大城相同。是指复兴的罗马京都而言,绝对不是古巴比伦的复兴。

    十七章提及这淫妇一切罪行,十七章说到她的毁灭(21021节),是很顺理成章的,如果说十八章是指地理上的巴比伦而言,实不合理。

    虽然有一部份解经家主张十八章是指地理上的巴比伦,即今日的伊拉克国(IRAQ),但无法解释上述各点而自圆其说,旧约圣经从来也没有预言过巴比伦复兴的事(赛十三20,耶五39,说巴比伦永无人居住),巴比伦与玛代波斯、希拉一样,已为过去成五王的一位(十七10)。

    我们主张十七、十八章都是指复兴的罗马将来的罪行与毁灭,巴比伦乃是寓意,表示其强大,并非指地理上的巴比伦而言。── 苏佐扬《圣经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