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十三章例證
【可十三13】在這一切慘痛的迫害中,人若堅持忍受到底,便必然得救。生命並不是一場短跑的衝刺競賽;而是一個馬拉松式的長途賽跑。桀弗
【可十三14~17】這一段所預言的事,似乎是與一般的猶太人有關,而不僅限於門徒而已。
那行毀壞可憎的這句話是引自但以理書十二章十一節。它是指在神面前看為可憎惡的事。尤其是指人所設的假神、偶像和人像這一類的事,以及這一切的事物所帶來的破壞與災難。這一些偶像或是人所崇拜的任何東西,都可能嘗試取代真神所應有的地位與尊嚴,因此是站在不當站的地方。
站在不當站的地方因為這節經文的特殊歷史意義,作者馬可特別提醒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學者們一般上都認為馬可所要提醒的,除了是指先知但以理書十二章十一節所預言的事以外,也包括了主前一百六十八年希臘君王安提阿哥(Antiochus Epiphanes)惡意地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設立祭壇以及獻祭的污穢行動。這種行毀壞可憎的事,結果引起了猶太家族瑪喀比(Maccabean)的激烈反叛(參閱瑪喀比傳上卷一54、59,六7)。正如但以理以及瑪喀比的時代一樣,類似的事件也將在末日之前再出現。
耶穌在此建議說,當歷史重演的時候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山上顯然是在戰爭或其它大災難發生的時候比較安全的避難之處。到了那個時刻,避難的人連家都要放棄了。
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是因為這些婦人在行動上極其不便,不易逃避災難的來臨。──《中文聖經注釋》
【可十三24~27】這段經文是一幅名副其實以舊約啟示文學之引句組成的拚圖,尤其是第24與25節。如果在神對於祂的選民所施行之即時的審判,與祂對一切受造之物所施行的終極審判之間有所間隔的話,那麼第26節可說是個間隔。普世性之政治動盪,在此是從天文學現象的角度來描寫的,這個模式特別取自以賽亞書(賽十三10,二十四23)。這是所有末世論的典型用法,可能同時指第一世紀羅馬統治者的瓦解,以及第二十世紀“北方”與“南方”、“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衝突。但第26節是一幅清楚的圖像,描繪人子再臨審判(但七13),這在歷史上只可能指著一件事──基督第二次來臨。有鑒於耶穌一向用“人子”作為祂自己的名號,祂的門徒不可能不知道祂在這裡也是指著自己說的,雖然他們很可能無法明白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發生,或者甚至不明白它的意思。──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5「你們不知道家主什麼時候來。」】
我們實在不知道,最好還是不知道。但是祂一定是近了。黃昏已經過去,祂的顯現之光芒早已消逝,雖然還有餘輝留在早起教會使徒的職事上。半夜也已經過了,在那中世紀最幽暗的日子裡,只有少許聖徒在遍處黑暗中如同明星照耀。雞也早啼叫了,威克之夫、路德還有其他屬靈的偉人曾宣告清晨的來臨。現在是早上,日光會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祂一定近了,就在門口,童女啊,快準備好,出來迎接祂!
但是我們不是還可從另一方面解釋,主在黃昏的時候來找我們,當我們生命的喜樂似乎慢慢地消失了。祂也在我們憂悒的深夜中來,那時我們為喪亡與失望的事哀傷。在期望盼待的黎明時祂也來到,我們重新振作,努力向前。祂在早晨來施恩給我們,好叫我們早早得著飽足,以致終日高興快樂。我們要警醒等候祂再來,耳朵敏感地聽祂的輕柔的腳步聲。於是祂在窗邊,輕輕地低語說:來一起走!我們就起來,到百合花的花畦以及沒藥的花園。
我們確實直到是屬於祂家中的人嗎?我們是祂的家!這是希伯來書作者所說的。有一些條件必須知道:我們要有重生的經驗,要追求聖潔,也要持定信心,堅持到底,基督是一家的主,祂的旨意是律法(希伯來書三章一至九節)。
── 邁爾《珍貴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