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拾穗

 

註解】【拾穗】【例證】【綱目

 

【路十九1「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

    「耶利哥」:交通要塞、又是交易中心,物品以香油為主。所以耶利哥成為當時巴勒斯坦課稅最高的中心。──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7「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

    「議論」:私下講話,蜜蜂嗡嗡聲。──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11~27交銀與十僕的比喻要義解法如何?】

答:耶穌講了這個比喻,和馬太福音廿五章14-30節,按才幹受職任的比喻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所解釋的真理卻是一致的(參四五題),為要教訓信徒對主忠心,殷勤作工,忍耐等候,直到主再來的時候交帳,好得報償,其要義解法如下:

①比喻中的人物(路十九12-14)——有一個貴胄往遠方去——表示主耶穌升天去(可十六1920,徒一9-11)。要得國回來——這國表示天國,得國回來,表示耶穌二次降臨再來,本已經得了國(太廿八18,弗一19-23,彼前三22),還是等候,因為外邦人的數目還沒有滿(羅十一25,啟十九7,徒三21)。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給他們十錠銀子——表示叫了主的十個門徒,將家業交給他們(錠原文作彌拿 maneh,等於中國十兩)。他本國的人卻恨他……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的王——就是以色列人不接待主,恨祂,棄絕祂,不願意祂來作王(約一11,徒三13-15,約十五2324),他們成為王的仇敵(路十九27)。

②良善忠心的僕人(路十九14-192426,參十二42-44)——主是交給十個門徒十錠銀子,他們各人所得的本錢相同,去作生意,頭一個賺了十錠,第二個賺了五錠,意思是二人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恩賜,盡心竭力,忠心於主所託付的聖事,去把握機會為主作了善工,得人歸主,結了屬靈的果子(約九4,林前十五58,腓一6,提前三1,約十五8)。到主再來的時候,要知道他們的成就如何,把所領受的到主面前交帳(路十六2),主稱讚他們是良善而又忠心的僕人,頭一個人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人管五座城,這意思是將來的工作受審判時,主要照著他們工作多少得報賞(羅十四12,林後五10)。

③懶惰惡的僕人(路十九20-26,參十二45-48)——他將主所交的一錠銀子包在手巾裡存著,意思是沒有為主生利,沒有把握機會,按照他自己的本能和恩賜,去忠心為主作工,完成主所託付的聖事,一無結出屬靈的果子,到主再來的時候,要他交帳,他原是害怕知道,主的嚴厲,被主稱他為惡僕,要定他為罪,並且「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意思是他不肯將這一錠銀子為主運用,日久在他手中便失去價值,成為無用之物,對那決心盡力善用的僕人,還要將更多特別的恩賜加給他,對這懶惰的僕人,非但不能增加他的恩賜,連他原先所有的也要失去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路十九1228主必再來】

新約聖經時時提醒我們,主必有形的再臨這地上。這類鼓舞的話,同時也勉勵我們要常作準備以迎見主面。福音書的作者從四個角度來讀這個真理:馬太提到腳,馬可提到眼;路加提到手,約翰提到心。

「到了半夜,有人呼喊說:『新郎到啦!你們都(走)出來迎接他!』」(太二十五6

「正像一個人出外遠行,把家務交給僕人們管理,分配每一個人的工作,又吩咐門房當心(看管)門戶。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你們不知道主人什麼時候回來。」(可十三3435

「動身以前,他把他的十個僕人召來,每人給了一個金幣(在他們手裡),說『我不在的時候,你們拿這錢去做生意,看看能夠賺多少。』」(路十九13

「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心裡不要愁悶,你們要信上帝,也要信我,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約十四13

當我們的腳、眼、手、心都預備好時,基督會對你說:「很好啊,你可以上來了!」——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路十九13「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注:原文作彌拿,一彌拿約銀十兩)銀子,說:你們去做生意,直等我回來。

    「錠」:原文是一「彌拿」,價值等同於當時的一百銀圓,而一個銀圓是當時工人一天的工資。──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15「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做生意賺了多少。」

    「他既得國回來」:直譯是「正當他回來的時候」。──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20「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裡,我把它包在手巾裡存著。」

    「手巾」:指「擦汗的汗巾」。──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21「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

    「嚴厲的人」:原意是「榨幹」。
    「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可能是當時流行的說法,描述那些斤斤計較,追求個人利益的人。──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23「為什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

    「銀行」:原意是「放在桌子上」,後來演變成「銀行」的意思。
    「帶利」:原文此字並非表示高利貸的利息,而是合法的一般利息。──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26「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沒有的」:原文時態表示「繼續不擁有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29「將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裡,就打發兩個門徒,說:」

    「伯法其」:位於橄欖山,在耶路撒冷以東一點六公里。
    「伯大尼」:位於橄欖山東側的村莊,離耶路撒冷約三公里,是拉撒路(死裡復活的那一位)的故鄉。
    「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裡」:也可以譯為「產橄欖的伯法其和伯大尼」。──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30耶穌在棕枝主日進耶路撒冷,究竟有多少驢子參與其事?一隻或兩隻?】

     關於耶穌進耶路撒冷一事,馬太二十一2提及有兩隻驢,是母驢和它的驢駒。但馬可十一2及路加十九30的平行經文,就只提及那只驢駒,卻沒有記載母驢。三段經文並非互相矛盾;因為三卷福音書都指出,耶穌是騎著一隻未曾被人騎過的驢駒(Polos)進耶路撒冷;因此,問題只在於那只母驢。馬太二十一5引述了先知撒迦利亞書九9,指出基督的象徵性行動應驗了撒迦利亞的預言,後者記載:「謙謙和和的騎著驢(hamor),就是騎著驢('a-tono-t)的駒子('ayir)。」馬太繼續指出,當耶穌騎在驢駒上時,那母驢走在前頭(7節)。

將母驢也包括入這段經文內,有何用意呢?只要稍為思量,也知道個中原因了。一隻驢駒從未被人騎過(這樣才符合象徵意義),那麼,在它心理或情感上,必定仍然依賴母親;縱使在那時候,它已完全戒了奶。因此,要使驢駒馴服,最好就是由母驢領路,走入耶路撒冷城。雖然驢駒從未被人騎過,亦未有接受訓練沿著路面行走,若母親走在前面,它必定會跟隨。

    撒迦利亞書亦沒有指明在勝利進城的那一刻,是由母驢擔任有象徵意義的角色,先知只不過是為符合詩體的平行句法,而指驢駒為「驢的駒子」。無論如何,馬太親睹耶穌進城(馬可及路加卻沒有這經歷),知道母驢走在前面,領驢駒及耶穌進城。故此,馬太與另外兩卷符類福音是沒有衝突的;上述記載更肯定了馬太是當日情境的目擊者。──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十九33「他們解驢駒的時候,主人問他們說:解驢駒做什麼?

    「驢駒」:「幼小的公驢」。──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33~35;太十九7耶穌進耶路撒冷是騎母驢呢?還是騎驢駒呢?還是更番的兩隻驢都騎過呢?】

    路加只提到一隻驢,我們相信主耶穌是騎在那一隻“後來沒有人騎過的”小毛驢之上。可是馬太福音的口氣乃是,他們“牽了驢和驢駒來……耶穌就騎上”,似乎他一個人騎兩隻驢。馬太也引用撒迦利亞書九章9節的話說:“你的王……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就是”二字,不論在希伯來文或是希臘文都可能譯成“也”字。那就是說:主耶穌騎著驢,“也”騎著驢駒子。因此,有解經家認為,主耶穌是更番的騎兩隻驢,使母驢與驢駒都有機會分享主的榮耀,同時也有機會互相休息一下。母驢又預表老年傳道人,驢駒可預表青年傳道人,均應有機會被主使用。――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十九34「他們說:主要用它。

    「主」:這個字通常用來稱呼羅馬皇帝,在七十士譯本中此字用來翻譯希伯來文的「神」字。──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十九34「他們說:主要用它。」】

哦,但願你會這樣關心我,我的主啊,這裡有兩條道交叉著。我已經許久地站立,等候我的目的可以實現,能夠工作的,也是青年應有的活力。

在你救贖的工作中有極大的需求,過湖的船、釣魚的繩、喂飽群眾的餅與魚、裝零碎的籃子、盛酒的杯、裝菜的碟、供大家思想的講題、小孩子,還是抹在瞎子眼睛的泥土、服事的婦人、傳福音的使徒。你能為我預備一個供你使用的工作嗎?

你要求絕對的忠誠——你為童女所生,在空墳墓中埋葬,在未曾用過的驢駒身上坐騎。我不能奉獻一個心,以前是沒有被佔據過的,但我承認現在只為你用,求你取用我,天國是你的。

你要求忍耐與謙卑——但這些也是你所教導的,我曾忍耐地等待,安靜謙卑地像一個斷奶的孩子。我們不再只為自己求大事。只要你得著榮耀,我願作一切的事。

你只要求一點事奉——服事主的興趣必與日俱增,但你也許只要一點事奉。亞拿尼亞只接待掃羅就夠了。所以我們隨時預備,在生活中就有滿足。

── 邁爾《珍貴的片刻》

 

【路十九41「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它哀哭,」

    哀哭這詞不僅是指眼淚滾滾落下祂的臉頰,而且是暗示祂的胸膛上下起伏,因憂愁而悲泣。沒有一個詞比這裡所用的哀哭一詞更強烈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十九45~46耶穌咒詛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究竟發生在聖殿的銀錢兌換者被逐之前,抑或之後?】

     根據馬太二十一12-17,基督於棕枝主日入耶路撒冷,就直往聖殿,將裡面的買賣牛羊者(牛羊用作獻祭),兌換錢銀者(朝聖者所攜帶的金錢,需兌換為聖殿庫官所接受的錢幣)悉數趕出去。路加十九4546的記述則較為簡短,指出耶穌進入聖殿后,就趕出在裡面做買賣的商人。但馬可十一11-19卻清楚指出,耶穌趕走殿中商人之事,發生於星期一,而在此事之前,耶穌咒詛一株不結果的無花果樹(12-14節)。至於馬太福音,在潔淨聖殿后才提及咒詛無花果樹(二十一18-19);路加甚至沒有提及咒詛無花果樹這事件。因此,我們只需考慮馬太與馬可的記載。這兩段經文,如何能和諧一致呢?耶穌無論如何不會在連續的兩天都潔淨聖殿,還說了同一句話:「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設若我們略讀馬太福音,以瞭解其記事的技巧,就會發覺馬太的作者有時候會將事情按照其性質排列,而沒有嚴格地依照先後次序;但馬可及路加的特色,就是按次序來記事。馬太五、六、七章的登山寶訓,極可能是耶穌一氣呵成的宣講,那時,群眾坐在傳統上稱為祝福之山的山腳,而那山位於加利利海東岸。其實,山上寶訓的某些段落,亦有在其他情況下出現,路加六20-49在平原上的講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意味著耶穌在三年傳道的過程中,在巴勒斯坦及其鄰近區域,常根據同樣主題作出講論。無論如何,馬太傾向於將相同主題的材料放在一起,成為合邏輯的一段段經文;在第十三章有關天國的八個比喻中,馬太這種傾向是顯而易見的。在展開一個主題後,馬太總希望一直承接著,直至有關的事件或講論結束為止。這是馬太福音中常見的情況。

    馬太及馬可均記載,耶穌在棕枝主日入城後,就逕往聖殿(太二十一12;可十一11);兩卷福音書的作者亦同意,耶穌當中有進入聖殿,四周細看;毫無疑問,耶穌極不滿於當時聖殿的環境,商人叫賣之聲,此起彼落,一片嘈吵。情況混亂,一如三年前神往聖殿時所看見的;在那次,耶穌拿著繩子當作鞭子,將商人趕出聖殿(約二13-17)。在那一次,耶穌控告他們將神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馬太與馬可所記,耶穌在最後一周內入聖殿,他所引用的是賽五十六7)。

    馬可接著記載,在當日(即主日的下午),耶穌並未公然表示自己的不滿。他便前往伯大尼,可能是撒拉路、馬利亞和馬大那裡,在他們家中留宿。我們可以肯定,當晚他曾用一部分時間來祈禱,向天父求問,明天應該做什麼。到了第二天,即是最後一周的星期一,耶穌帶著門徒返回耶路撒冷:途中,他看見一株沒有果子的無花果樹,使他記起以色列國亦是不結果子的。於是,耶穌以此樹作為實物教材,教導門徒一番。

    無花果樹只長葉子,卻沒有結果子的跡象(以巴勒斯坦的氣候來說,無花果樹當時還未到結果子的季節,但這株無花果樹毫無結果子跡象,只是長滿了葉)。耶穌便使這樹立時枯乾(顯然是在當天就落葉了),並以此教導門徒憑信心祈禱的能力(因為耶穌是以祈禱來咒詛這棵樹),甚至可以成就更偉大的事情,就是將大山投往海裡也成(參太二十一20-22;可十一20-25)。

照著事情的先後次序,馬可記載耶穌重返耶路撒冷聖殿;耶穌引用舊約聖經的說話:「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將那些繁喧叫賣的商人、兌換銀錢的販子,全部趕離聖殿(太二十一13;可十一17;路十九46)。至於馬太福音,則照著一貫的風格,將星期一發生潔淨聖殿一事,附加入星期日周圍觀察聖殿的過程中。與馬太的作風不同,馬可依照先後次序來記事。在咒詛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熟先熟後這方面看來,路加福音沒有問題,因為此卷書沒有記載無花果樹被咒詛這件事。──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十九48「但尋不出法子來,因為百姓都側耳聽他。」

    「側耳聽他」:直譯是「黏著」,亦即表達出全城百姓都緊緊黏著耶穌的教訓,要聽耶穌的教訓。──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