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四章例证
【路四1】「耶稣被圣灵充满,从约旦河回来,圣灵将他引到旷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
耶稣被圣灵充满,但是也被魔鬼试探。试探常带着它全副力量去寻找一个最近神的人。有人说:「魔鬼有大志。」这句话实在不错。牠曾抓住一个使徒,叫他说他不认得主。马丁路得所受撒但的攻击特别多,因为马丁路得把地狱摇了几摇。约翰本仁也是如此。越被圣灵充满的人,越多受到撒但的攻击。神许可试探临到我们,因为试探能叫我们得到益处。正如暴风使橡树扎根更深,烈火使磁上的釉彩更为耐久。你从来不知道主怎样护庇你,用手抓住你,直到撒但尽力引诱你离开主的时候,你纔会觉得主全能的手紧紧牵着你。─ 选
【路四1~13为何马太与路加记载基督受试探的次序不同?】
根据马太四5-10,魔鬼第二次试探基督,是建议他由圣殿顶跳下来,第三次是将世上万国都赐给他。但路加福音四5-12将万国的试探放在第二次,从圣殿跳下属第三次。马太与路加记载耶稣受试探的过程,显然是倒乱了次序;那么,我们对此应作何解释,而无损于圣经无谬误这项教义呢?
每逢讨论符类福音中关于基督生平的记载时,耶稣受试探的次序,总是论题之一。这现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耶稣受试探的次序,并非符类福音中唯一惹人争论的题目。与此相似的有咒诅无花果树那段经文,记于马太二十一18-19及马可十一12-21。此外,十二门徒传福音时是否要带拐杖,也各有不同的记载;马可六8是「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路加则记载「不要带拐杖」(九3),马太的记述与路加相仿。
马太与路加的记载中,耶稣第二及第三次受试探有所不同。要探究这个矛盾的现象,应留意两位作者在记述这两段试探时运用那些形容词和连接词。若与路加相比,马太较为注重这两段试探的先后次序。马太四5记载:「魔鬼就(then,tote)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耶稣不接纳魔鬼的建议,不从殿顶跳下去;圣经接着说:「魔鬼又(again,palin)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八5)tote与palin这两个副词非常特别;假如耶稣受试探的次序不如马太所记,那么,马太用上述两个字眼,是错误的。
至于路加那处的经文,只用「又(hai)来带出第二次试探(赐万国及权柄);带出第三次试探的字是「又」(de,编按:希腊文中,这个「又」字写法与前者不同),魔鬼建议耶稣由殿顶上跳下。路加所用的kai和de,当然没有马太所用的tote和palin那么强调次序;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关系,有一位小女孩说:「你知道昨天感恩节晚餐中,我们吃了哪几道菜?苹果派、火鸡、和很多很多食物!」一般来说,那小女孩会先吃火鸡,然后才吃苹果派作为甜品,不过,她先说苹果派,当然是苹果派最先浮现在她及脑海里。毫无疑问,她宁取苹果派这道甜品,远胜过火鸡那道主菜。我们能否说那小女孩报导错误?当然不可。因此,假如是路加将耶稣受试探的次序倒置,而马太保留正确的次序;那么,我们能否从事情发生先后的角度指摘路加记述错误呢?
根据马太所用的两个副词,我们可以推断这卷福音书保留了正确的次序,先是在圣殿顶,然后到了山头上。至于路加,就先记载掌管万国的试探,然后是在圣殿顶展示超自然能力。
在三卷符类福音之中,路加通常较为着重事件的正确次序。因此,在耶稣受试探的记载中,路加不照事件的先后来记述,就颇令人讶异。但这次的情况较为特殊,路加所用的似乎是预期描写法,以求达到戏剧性的效果,这种效果由紧接着的那一段经文亦能显示出来。那一段经文记载耶稣返回故乡拿撒勒,接受撒但的试探,在属灵的战场上交锋,展示出他有弥赛亚的气慨;之后,耶稣回拿撒勒和同乡见面,不过,耶稣在故乡受到不礼貌的对待,差点儿被害死;于是,耶稣前往迦伯农。
耶稣在拿撒勒的会堂传道,他的说话颇引人注目。耶稣指出,群众将会对他说:「医生,你医治自己罢。我们听见你在迦百农所行的事,也当行在你自己家乡里。」(23节)这句说话值得我们留意。因为直到那时为止,路加仍未提及耶稣往迦伯农,拿撒勒居民当然未曾听见耶稣在迦百农所行的神奇事迹。直至拿撒勒同乡起来反对,要杀害耶稣,他才前往迦百农,以此地作为传道事工的大本营。耶稣在迦百农获得礼貌的对待(四31-32),远胜拿撒勒同乡;耶稣在迦百农行了一连串神迹奇事,在会堂驱逐污鬼(33-37节),医治彼得的岳母,她患了热病,差点要丧命了(38-39节)。在迦百农这一连串驱鬼、治病的神迹,无疑是离开拿撒勒才发生的;但在此之前,耶稣无疑已到过迦百农,并在那里施行神迹奇事,然后才往拿撒勒(参23节、14、15节)。然而,在拿撒勒遭斥拒的事件后,路加才提及迦百农的名字,记述此地的事迹。耶稣在两个城镇受到截然不同的对待,路加得闻其中的事迹,可能令他获益不,于是,路加舍弃他严格遵守的原则,暂时不依照事情的先后次序来记载。──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路四18生命的缰绳 】“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路4:18)
亨利法兰蒙特教授因事住在一妇人家中,妇人对他说:
“我的车夫,为人诚实,但喜欢喝酒。他虽然写了保证书,表示决心戒酒,但不久又不能自制。今天早上,他要驾车送你去火车站,你乘机劝他几句,或者有效。”
当车夫备好马,赶车上路时,教授总寻不着话题。突然,马受了惊,蹦跳着想逃跑,车子也差点翻了。车夫紧拉住马的缰绳,终于把马稳住了。赶到车站,火车气笛呜的一声响,车子立即就要开动。车夫为自己刚才的本领洋洋自得地说:“好险啊,差一点没翻车,要不你就不能再去演讲了。”
“是险啊,那为什么没有翻车呢?”
车夫更得意了:“哈哈,马的缰绳在我手中,我知道如何管住自己的马。”
教授终于找到了适当的话题:“朋友,请注意,我给你一个忠告——听说你已立志作新人,戒酒除恶习,但又管不住自己,破坏了志愿。现在劝你将生命的缰绳放在耶稣基督的手中,由他管理,不要再作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再见。”说完上了车,车子便开动了。
这位车夫记住了这一句话,深感自己无能为力,将自己交在主的手中,果然成了一个自制的人。── 佚名《喻道小品》
【路四40】救世军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伦敦大轰炸的时候,有一位巴域夫人(Mrs. Berwick)。她曾经在利物浦负责救世军的社会工作,退休后移居伦敦。大轰炸期间,人们有着奇怪的念头,他们以为巴域夫人的房子总是要安全一点,于是他们便围拢在她房子的四周。巴域夫人虽已退休,但仍是一副古道热肠,勇于助人﹕她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急救箱,然后在窗子上贴了张字条:『如需帮助,请敲此窗。』耶稣时常准备予人帮助,祂的跟随者亦必须如此。──《每日研经丛书》
【路四42】一清早耶稣便独自一人,走了出去。耶稣首先要与上帝同在,这样祂才可以满足人们迫切的需求。在一九一四至一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次,有一个军事会议正要召开,所有将领俱已出席,但最高指挥官福煦元帅(Marshal Foch,1855-1929)却未见露面。有一个与元帅相稔的将官说道:『我知道可以在那里找到祂。』他带着一干人等,来到距总部不远的一所残破的小教堂,就在圣坛之前,他们看见这个伟大的军人正在跪着祷告。因为他知道在与人相交之前,他要与上帝相交。──《每日研经丛书》
【路四42】耶稣的私人退隐时间被群众干扰,但祂并没有半句怨言或表示恼怒。祷告是重要的,但在细心分析底下,人类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伟大的宣教学导师奥斯康女士(Florence Allshorn),曾经开办一所学院训练宣教士。她深悉人类的本性;正当着碗碟待洗,学生突然察觉到祷告安静的时刻已到,而她断不会给他们逃避的机会。我们必须祷告,但不能把祷告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在人类面对迫切的需要时,缺乏行动的祷告并不能保佑我们。──《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