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六章例證
【路六3】無所求的態度可以致使我們失去聖經中最深遠的含意。當我們感到有所需之際,聖經便會煥然一新。蒲脫勒主教(Bishop
J. Butler)在彌留痛苦之際,牧師對他說:『主教大人,你忘記耶穌基督是救主嗎?』主教說:我從何得知祂便是我的救主?』牧師說:『經上記著說,來跟從我的,我永不丟棄他。』蒲脫勒回答說:『這句話我已念了千百次,至今我才了解其中意義。現在,我可以平安的離去了。』迫切的需求,為他打開了聖經中的寶庫。──《每日研經叢書》
【路六10不可向神掩藏】在路加福音第六章,記著有一次耶穌在會堂裏教訓人,當時有一個手枯乾的人,耶穌在眾目睽睽之下,對他說:『伸出手來!』
當這個人聽到耶穌這麼說的時候,他很可能會不好意思,連忙把手放到口袋裏;但我們看見他不但沒那麼作,反而順服了神的吩咐。他將手一伸,在他察覺到他的問題時,神就醫治了他。
箴言廿八13說:『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 Raymond C. Ortlund《穿上新人》
【路六10】他是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耶穌吩咐他把枯乾的手伸出來,他並沒有爭辯;相反的,他真的聽從吩咐,並且在耶穌賜給他的能力中,成功的伸直了枯乾的手。基督徒的字典裏,應該沒有不可能這個字。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說:『困難與不可能之別,只在於「不可能」是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對付而已。』──《每日研經叢書》
【路六13~16】他們是奇異的混合體。就以其中二人為例──馬太是稅吏,自是叛徒和賣國賊。西門屬奮銳黨,奮銳黨人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他們發誓儘可能要殺死所有的賣國賊和羅馬人。作稅吏的馬太和奮銳黨的西門,能夠在使徒的圈子裏和睦相處,實在是彰顯出基督的能力的一個神蹟。真正的基督徒相遇,即使是分歧最大、矛盾最深的,也能和洽相處。有人談及哲斯脫敦(Gilbert
Chesterton)和他兄弟施素(Cecil)說:『他們常在爭辯,卻永不爭吵。』只有在基督裏,我們才可以把彼此相處的難題解決;由於對基督的愛,互相敵對的人也可以聯結在一起。我們若真的愛主,我們便會彼此相愛。──《每日研經叢書》
【路六19】「眾人都想要摸祂。」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測度神那奧秘的道路,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定規祂應當如何工作。有一個中國小孩子,當他十二歲的時候,母親帶他到山上的一個廟宇去朝拜,他與母親一同站在神龕面前,他望著那偶像,心裡想:「你又髒又醜,不值得人崇拜。我不相信你能救我,敬拜你有什麼意思呢?」但為著尊重母親,他只得也加入那個敬拜的儀式中。事後,她母親坐轎下山回家,他卻乘機走到廟後的空地去,舉目望天說:「神阿,無論你是誰,我不相信你會住在那汙髒的神龕裡。你是太偉大了,我不知道如何去尋找你,但我將自己交在你的手裡,因為罪惡是非常強大的,而世界也在吸引人。無論你是誰,我將自己交托給你。」三十年以後,我遇見他,並將福音傳給他。他說:「今天是我第一次遇見主耶穌,但這卻是我第二次碰見神。許久以前在那山頂上,已經有一些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了。」
「凡摸著祂的人,就都好了。」(可6∶56)。神無需經常的向我們解釋祂的道路。――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路六26稱譽是網羅】"諂媚鄰舍的,就是設網羅絆他的腳。”(箴廿九:5)
"他們被高舉不過片時,就沒有了,他們降為卑,被除滅,與眾人一樣,又如穀穗被割。”(伯廿四:24)
河邊有一蚌,它的殼異常堅硬。一天飛來兩隻鳥,想吃它的肉,可是用盡力氣也不能啄破那殼。那兩隻鳥就想一個聰明的辦法;把它合抱起來飛到天空,這蚌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上到高空,想不到現在一步登天,那能不高興!當它洋洋得意張開殼想高唱的時候,摔在磐石上跌得粉碎,讓兩隻鳥飽餐一頓。
當人被高舉得意忘形的時候,很容易目空一切,以為那是自己的聰明智慧,或是自己努力奮鬥的成就。有些基督徒在神垂聽他們禱告之後,得到很大成功,沾沾自喜,卻忘記歸榮耀於神,盜竊神的榮耀,而歸於慘痛的失敗。
"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路六:26) ──《為甚麼要用比喻》
【路六31】耶穌給我們的『金科玉律』,吩咐我們待人如己。這一條律例,在許多人的手中,卻是以消極的姿態在信條中出現。希列(Hillel)是一位偉大的猶太拉比,有一次,有一個人以單足著地,要求希列在他能夠支撐的時間內,把整個律法的內容告訴他。希列回答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律法的全部,其他皆為註腳。』斐羅(Philo),亞歷山大的一位偉大猶太人說:『自己不願承受的痛苦,勿妄施諸人。』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希臘著名的演說家道:『別人所作的,使你痛苦憤怒不已;這樣的事情,不可作在他人身上。』斯多亞派(Stoics)的一個基本律例就是:『你們不願意別人這樣待你,你也不要這樣待人。』孔子被問及:『有一言可終身行之者乎?』他回答說:『反求諸己,庶幾近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日研經叢書》
【路六35】「你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
主的僕人除了應該學習接受,還應學習給出。我記得有一次,我決定星期五要搭船往閩江上游一個地方去傳道,那時我手頭僅有十五元,我必須為旅費仰望神。我一直禱告,但錢仍沒有來。星期五早上我再禱告,不但錢沒有來,裡面反覺得我應該送五元給一位同工。我想起主曾說過「你要給人,就有給你的。」我向來不是愛錢的人,但那天我真是愛惜金錢,覺得很難給出去。我又禱告說:「主阿,若你真要我給出去五元,我願意。」但裡面並不願意。這是我一生第一次因錢財而流淚。到底我順服了神,把五塊錢給了那位同工。給了錢之後,我充滿屬天的喜樂。
我預備星期五晚動身。我對神說:「原有十五元已經不夠,而你叫我給出五元,豈不是更不夠了麼?」當時我真不知道怎樣禱告。我決意乘小火輪先到水口,再坐小木船轉到建甌。我到了水口的旅程只用了很少的錢。當小火輪將要到的時候,我以為不該照我的意思禱告,並且若是不這樣做,結果將會好一點。所以我就向主說:「我現在不知道怎樣禱告,求你替我做。」我又說:「若是你不給我錢,請你預備一隻費用便宜的船。」抵達水口時,很多小船的船夫來兜生意,其中一個只要七元,這價錢比我所預料的少得多,因為按規矩要多好幾倍。我問船夫為什麼要得這樣少,他說:「這只船已經有一個縣政府的人包去,我可以讓出後艙另外搭一個客人,所以我不在乎船費多少,但你要自己預備伙食。」我本來有十五元,在我給了同工五元,坐小火輪用了幾角錢,小木船船費七元,伙食用了一元多之後,我到建甌還有一元三角。感謝主,讚美主,因祂的安排總是好的。――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路六38】「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我認識一位原來常會嚴厲批評別人的親愛弟兄,他最得意的見解是:「這是神的手。」如果有人病了,他就要說:「這是神的手在他身上。」有時候他可能是對的。有一天,一位他所不稱許的弟兄喪了兒子,不管你相信與否,他寫信給這位弟兄說:「這是神的手在你身上」!我看見了這封信,不禁因他如此的論斷弟兄,而滿懷義憤。還有令我驚駭的,就是當此事發生以後的兩星期內,他自己的兒子竟然生病不治而死了。就在這時候,這試探臨到了我,我提筆直書:「我親愛的弟兄,因著你的所失,我與你一同悲傷,但如果那人喪子是因為神的手在他身上,那麼,你自己又如何呢?你肯不肯承認,是神的手在你身上呢?」我想,這些話是頗合時宜的。信寫完後,神的責備就來了。祂給我看見,我所做的,正是我所不稱許的。祂的憐憫,使我能懸崖勒馬。我於是把信撕毀了。要是我不願收割惡果,我就得不要撒播惡種。――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路六42我錯了“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我們當中一些人很快就能挑出其他信徒的缺點。我們常常看不見自己的過失或罪惡,而常在“鼓勵”、“勸告”的名義下,毫不留情地指出主內弟兄姐妹的過錯和缺點。
上述的情形使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的一段經歷:一天晚上,她在開車過街時,突然,有一部車緊急左轉,差點撞到她的車。她按了喇叭,想讓那位駕車人知道,由於他的漫不經心,差點造成一樁車禍。
幾分鐘後她停妥了車子,那部車子也開到了旁邊,駕車人走下車來。他說:“下次你對別人按喇叭時,也許應當先檢查自己的車頭燈有沒有打開。”一點不錯,匆忙中她忘了打開車頭燈。她當時相信錯在別人,而不知其實錯在自己。幾乎造成車禍的人原來正是她自己。
我們也常常犯同樣的錯誤。我們易於批評別人的行為,指出他們的錯誤。耶穌則喜歡我們先檢討自己,而且很快地說:“我錯了,請原諒。”
批評自己需要極大的勇氣,
因為傲慢根深蒂固;
但神將給那些認錯的人,
更多的祝福。
快快地檢討自己,慢慢地論斷別人。
──《生命雋語》
【路六43蜂蜜或醋?“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
一位聖經教師寫過一則例子:兩罐看來一樣,卻裝著不同物質的罐子。當一罐倒下時,有醋流出來;另一罐倒下時,則有蜂蜜流出。這兩個罐子看起來很像,但是當它們傾倒時,就顯出真正的內容是什麼。
測試他人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他在困境和壓力下的反應。平時大多數的人都是循規蹈矩的。他們看來一切都很好,但當他們輕忽疏失或是遭受沮喪時,就表現出他們真正的內涵。
當我們被試煉時,深藏在心裡的東西才會顯現出來。我們對壓力的反應可以顯出我們是怎樣的人。耶穌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6:45)
從你心裡出來的是什麼――蜂蜜或醋?當有人做出一些你不喜歡的事情時,你如何反應?保持你和神的契合,倚靠聖靈的指引,從你而出的將是純全美好的。
在被激怒或沮喪時,
你會發怒、煩躁和焦急嗎?
還是你的生命有自製。
因為你已經把生命交托給耶穌?
真實的品格會在沒有防備的狀況下顯露出來。
──《生命雋語》
【路六45】言語最足以代表個人的心聲。沒有人可以講述上帝,除非有聖靈在他心中動工。沒有比漫不經心的說話,更能彰顯人的心態。在他天花亂墜之際,他所說的話最能反映出他腦海中第一個印象。假如你向人問路,有人會對你說,就在某教堂的附近;另外一個人則謂是在某電影院附近;另外的一個則會說是在某某足球場附近,還有人會說是在某某公寓的附近。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答案。正好反映出個人心意的自然流露,和他個人興趣所在。我們的說話許多時候都不自覺的洩漏了我們的心聲。──《每日研經叢書》
【路六46言而無行“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
有位年長的男士在公幹期間拜訪了一個教會。在幾個報告之後,傳道委員會的主席站了起來,並鄭重地表示在他們的鄉鎮有兩百戶人家沒有聖經。在一陣沉寂之後,這位年長的訪客站了起來並問道:“你是如何取得這兩百戶家庭的資料的?”這位主席很自豪地說:“這是委員們四處奔波作問卷調查,所搜集來的資料。”這位老人說:“在這次會議中至少有兩百個人,如果每個人拿一
本聖經給一戶人家,那比你們在這裡聽報告和資料要少花些時間。你們只是在玩弄宗教,這全都是空談。”太多教會已經變成充斥委員、董事、活動等的宗教俱樂部,但卻毫無建樹。假使把花在討論教會活動的一半精力,轉而去播福音,那么必會為基督贏得無數的人。像這些以敬畏神為題的演說和冗長的解決之道,都無法取代傳揚神恩典的寶貴信息。讓我們少說話多做事吧!讓我們一起工作吧!我們都是神的僕人,讓我們跟隨我們主人的腳步,借著他智慧的慰藉重新得力,讓我們盡力去做該做的事。
在該說和該做的都做了之後,通常說的都比做的多太多。
──《生命雋語》
【路六46~49】參照(太七24-27),在路加里頭,河水並不顯示甚麼意義;原因是因為路加並不是巴勒斯坦的土著,對當地的情形缺乏瞭解。而馬太則是土生土長的巴勒斯坦人,對比喻中所用的喻象可謂瞭若指掌。夏天一到,河水都乾涸起來,展露出佈滿砂石的河床。冬天的時候,九月之後,雨季來臨,乾涸的河床頓時間變成洶湧的急流。有不少人在尋找蓋房子的基址時,會貪圖沙地平闊之便,便把房子蓋在那裡。冬天一到,河水把房子沖走,然後才察覺到他的房子原來是蓋在湍急的河水之中。聰明人則會選擇磐石為基址;在磐石建屋,自然要多費氣力,特別是在挖掘根基。當嚴冬驟至,河水暴漲,而房子總不搖動。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這個比喻教導我們建立正確的生命根基的重要;而遵從耶穌的教訓乃是唯一真正的根基。──《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