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第五章例證
【林前五5】『要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敗壞他的肉體,使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可以得救。』這話說出一個原則:當裏面的實際正常時,神也保全外面的形體;當光景反常時,神為要保全裏面的實際,甚至不惜犧牲外面的形體,任憑仇敵來破壞。以色列人中歷代約櫃的被擄,帳幕的廢棄,聖殿的被拆,聖城的被焚;以及今日教會外表的混亂、荒涼,都是這個原則。――《讀經指引》
【林前五6】「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面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
自誇完全是指自誇,不是指行動(參九15;羅四2);“你們自誇固然無益”。哥林多人在這事上不單默許,還引以為榮。保羅借用一個廚房的實例,來指出這態度的危險性。很少量的酵可以使一大團面發起來(參太十三33;加五9)。把犯事的人留在羊圈裡,就保存了不良的影響,而且必然會蔓延的。莫法特引用Thomas Traherne說,“心靈對心靈就如蘋果,一個爛了,會叫另一個也爛。”哥林多人自誇,就把罪惡引進自己的生命裡了,不多久就會蔓延全人。罪惡必須絕對消除,否則,到頭來整個信徒的生命就此腐敗。——《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五6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經文:“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帖前 5:3)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臨近黃河岸畔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黃患,農民們築起了巍峨的長堤。一天有個老農偶爾發現螞蟻窩一下子猛增了許多。老農心想這些螞蟻窩究竟會不會影響長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報告,路上遇見了他的兒子。老農的兒子聽了不以為然說:偌堅固的長堤,還害怕幾隻小小螞蟻嗎?拉老農一起下田了。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裡的水猛漲起來,開始咆哮的河水從螞蟻窩滲透出來,繼而噴射,終於決堤人淹,也許它就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句成語的來歷吧。
撒但常常在信徒身上,利用一點點罪惡,打開缺口,使你全功盡毀,功虧一賞。常言道:“或以惡小而為之。”
耶穌提醒我們:“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太 26:41)
保羅也告誡我們:“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面酵能使全團發起來麼”(林前 5:6)?
在我們人生道上應防患於未然,勿臨渴而掘井。──《為甚麼要用比喻》
【林前五7】在這裏,我們看見了一幅用猶太名詞表達的圖畫。除了幾個很少的例外,酵在猶太文學中代表不良的影響。一團上次製餅時存餘的麵團,保留起來,就發了酵。猶太人把發酵與腐化相埒;因此酵就成了不良的影響。
逾越節的餅是無酵的(出十二15以下;十三7)。更甚於此者,律法規定在逾越節的前一天,猶太人必須燃點一枝臘燭,在禮法上,在他家中找尋麵酵,必須把最後的一小塊麵酵拋掉(比較番一12上帝的尋找)。(我們可以注意這尋找的日子是現時的
【林前五9~11】『不可與他相交』:有人作了弟兄,是主已經接納的,可是後來出了事情,主不要他有交通,主把他擺到外邊去,我們就也要管制他。你不能說,主所要的,我們全要;主所不要的,我們也要。有的人主把他擺到世界裏頭去了,你們又把他擺到教會裏來,你們在教會裏開了一個門,結果教會和世界之間沒有界限;這一道牆,就被你們拆毀了。比方:一隻船在海裏,船和海不能交通,一有交通,這隻船遲早要沉到海裏面去。你一把教會打一個洞,教會和世界就沒有分別的界限。――
倪柝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