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第九章拾穗
【林後九1~2】所謂“預備好了”的意思,不是指他們已經把獻款收集齊了,而是指他們一年前已經預備好他們樂意的心,為耶路撒冷的聖徒奉獻。保羅大概是在哥林多人起這心意的時候,就對馬其頓人講到亞該亞人的熱心,並且使許多人受激勵。可是出乎保羅意料之外,在一年多以後,哥林多人竟然還是只把心預備好,卻還未把錢預備好。所以保羅在這裡把他怎麼向馬其頓人誇獎他們的話,告訴哥林多人。他們所起的心意,既已激動了許多人,他們自己也就不該落後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2】「因為我知道你們樂意的心,常對馬其頓人誇獎你們,說亞該亞人預備好了,已經有一年了,並且你們的熱心激動了許多人。」
我們若向神『熱心』,這日心就會『激動了許多人』也來愛主。但願主的愛燃燒我們,使我們的心火熱的愛祂,也帶更多的人來愛祂。──《讀經指引》
保羅對哥林多人稱讚馬其頓人(八1~2),又對馬其頓人誇獎哥林多人,為要使基督的見證更得表揚,基督的馨香更得流露;好『激動』更多的人興起,為基督而活。這是為主作工的人所該學習的。──《讀經指引》
【林後九2~3】保羅帶領教會,有時也用責備的話,警誡他們悔改(林前五1~2);有時也用誇獎的話(2),激勵他們向前,而有實際的長進(3)。──《讀經指引》
【林後九3~4】這裡的“預備妥當”應指錢方面的預備好,不是一年前的“心意”(八10)。
但這兩節經文的主要問題是:既然哥林多人還未預備好,為什麼保羅那麼快就向馬其頓人誇獎哥林多教會?保羅這麼做是否有不誠實的成分?注意第4節:“就叫我們所確信的,反成了羞愧”,哥林多人曾使保羅確信他們是真心預備為缺乏的信徒奉獻。保羅因信任他們才對馬其頓人誇獎他們。但現在保羅擔心這樣信任他們會使自“羞愧”,因為哥林多人似乎不值得他這樣信任。否則既然一年前有了這心意,怹麼一年後還未把錢預備妥?
但這些話與其說是為保羅恐怕自己丟臉才勸告他們的,不如說是為了激發哥林多人,所以才利用這實際可能發生的尷尬局面,勸勉他們重新挑起當初的熱心。
在此也可見預先承諾的奉獻,在初期教會中已實行過。按使徒差派幾位弟兄收取獻款看來,顯然不只是哥林多教會這樣做,別的教會也曾這樣做,不過哥林多教會似乎有拖延承諾的情形。但整個事情的經過,有許多地方都是現在的教會要其中吸取教訓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5】「因此,我想不得不求那幾位弟兄先到你們那裡去,把從前所應許的捐資預備妥當,就顯出你們所捐的,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
那要他們自己把所應許的錢及早預備好,就可以證明他們的奉獻是樂意的。保羅是要求哥林多人,用這種方法來證明他們的奉獻是樂意的,卻不是一定要哥林多人把他們所應許的拿出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6】「“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
“少種……多種”可見所有為神家的需用而獻出的錢,都不是損失,而是“種下”,日後必要收成。就像農夫下種,不會以為是損失,倒會為所種下的滿懷希望。而且種下的愈多,收成的希望也愈豐。所以,會不會多收,全在自己要不要多種下去。全節的語氣,顯示在這方面的善事上,我們要不要多收穫,多得賞賜,可以由自己撰擇。多獻上的必然多得賞,就像多種下必然多收一樣,是理所當然的。保羅還恐怕讀這書信的人不放心,所以再加上一句:“這話是真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6】『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是基督徒理財的原則之一。錢是種子。你如果盼望你的錢長,你就得拿出去種。錢握在自己手裏越牢的人,那一個人越得不著。要讓神把你的錢拿出去種,等到你自己有需要的時候,能夠收你所種的,你不能收你所沒有種的。有多少,吃多少。當然就沒有得種的。──
倪柝聲
【林後九6】『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我們把所有的為神獻上,並非喪失,乃是種下,將來還能收成的。我們若吝嗇,不肯為神種下,將來的收成就少;我們若看準了,神的手中乃是肥美的田地,而肯盡力多種下,將來就必從神得到豐豐滿滿的收獲。我們願意怎樣呢?──《讀經指引》
【林後九7】「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
所謂“隨本心所酌定的”,就是按照自己樂意的程度而作。每個人必定能知道自己獻出多少會“樂意”,過了多少會感覺為難。奉獻錢財,常與樂意的心、信心程度,和經濟能力這三方面有關聯。只有奉獻者自己才能從這三方面酌定所要奉獻的數目。
“不要作難,不要勉強”──捐獻而“作難”或“勉強”,不外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於自己的虛榮心,看見別人捐獻得多,自己不甘落後,結果,在外表的數目字爭得勝利之後,卻又為所獻的數目很大而不甘心樂意。另一方面是被人勉強,在別人過分的勸說、催促之下,不得已承諾奉獻一個數目,卻不是本心所願意獻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7】不是說勉強就不捐,不樂意就不奉獻。原文乃是說我們的心既已酌定了,就不再勉強、作難,相反的是把心中酌定的款子,用愉快的情緒、慷慨的態度拿出來,好叫神喜歡。這裏不但說獻捐,連捐的態度也要討神的喜悅。──
牛述光
【林後九7】一切屬靈的行動,若有任何『作難』、『勉強』,證明其中必有肉體的努力,人工的假冒;所以必須是照著裏面蒙恩的度量──『隨本心所酌定的』,甘心『樂意』的,才『是神所喜愛的』。──《讀經指引》
【林後九8】「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
“多多加給”的目的是要叫我們能多行各樣善事。換句話說:神使我們財物豐富的目的,不但表明神對我們的恩惠增多,而且表示神交托給我們的責任也增多了。祂多給我們,是叫我們多行善。所以這一節聖經的意思就是,我們樂意捐獻的結果,就能夠更有能力,可以為神多行善事。這種多行善事能力,本身就是神的賞賜之一。――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8】在第八節,他講到上帝給我們的充充足足。他用的字是autarkeia。這是一個斯多亞派喜歡用的字。這充足的意義並非充足豐富,樣樣俱全。其意義乃是獨立不羈。這是說到有一種人並非積聚財物而是減低其需求。這種人學習知足的道理。――《每日研經叢書》
【林後九8~15】我們能蒙到供應別人的厚恩,其源頭乃是由於神豐滿的恩典──『神…的恩惠,多多…加給』(8)。祂一面『賜糧給人吃』,作我們當時的供應,一面『賜種給撒種的』,作我們儲蓄的恩典(10);使我們不但自己得著豐滿──『凡事富足』,還能有餘,供應別人──『多多施捨』(11)。哦,我們真要同聲讚美說,『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15)!──《讀經指引》
【林後九9】「如經上所記:“他施捨錢財,周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
本節引自詩一一二9,證明幫助窮人這件事確是神所喜愛的。捐獻錢財的人,常以為捐獻出去之後,自己能夠享用的就減少了。這節聖經就是強調我們為主所拿出去的,並沒有減少,反而存到永遠(參箴十九17;太六20;提前六18-19)。錢財原是只屬今世有用的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基督徒卻可以作神錢財的受託者,趁著還能運用它時候,把它存到永世裡去。――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9】我們『施捨』的『錢財』,不過是必廢壞的物質,極其短暫;我們所得到的『果子』卻是屬靈的『仁義』,能夠『存到永遠』。這豈不是非常值得的嗎?──《讀經指引》
【林後九10】「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吃的,必多多加給你們種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
神就是那“賜種給撒種的”,那些肯多為神撒種的,神就增添他的種子,又要增添他們“仁義的果子”。上節說明我們的善果是不會失掉的,要存到永遠。本節更積極地指明,不但存到永遠,而且愈來愈增多。――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11】「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著我們使感謝歸於神。」
樂意奉獻的人所得的第四項賞賜是可“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說明了上句的富足指物質方面。對於樂意用財物幫助缺乏者的人,神是喜歡讓他們更富足的。基本上,神不但喜歡祂的兒女在屬靈上富足,也願意我們在物質上富足。只是許多人在富足時只知為自己享受,忘記了對別人該盡的責任。所以對於那些忠心作神錢財管家的人,神是樂意讓他們富足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12~14】在財物上供給是具體的愛心之憑據。願意為別人的需要而捐獻錢財,也是“承認基督順服祂的福音”的效果。雖然福音的主要目的是救人的靈魂脫離罪與死,但福音的基本原理是愛與犧牲。所以實行愛心而在物質上照顧別人的缺乏,是接受福音的自然效果。――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九15】「感謝神,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
神那說不盡的恩賜是給“施”的人還是“受”的人呢?當然應該概括一切幫助人的和受幫助的兩方面。保羅講到這種“授受的事”時,看見了神無限的豐富。神的兒女們能夠借著錢財上的捐獻,使那些捐獻的人自己經驗到神說不盡的恩賜,又使那些受幫助的人也經驗到神說不盡的恩賜。神藉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這樣奇妙的安排和善意,遠超人的口舌所能盡說。保羅不禁大有感觸,因此他只能說:“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