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書第三章例证
【林后三1名实相符 】“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写在心版上。”
在亚历山大的军队中,有一个士兵也叫亚历山大。有一天,亚历山大把那个兵叫来对他说:“我听到关于你的两件事,第一是你的名字与我相同;第二,你是一个非常胆小的懦夫,现在有两件事任你拣选一件:要不你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能冲锋陷阵,不避艰险,象你的将军一样;要不就更换你的名字,决不可使你的主人的名字受到羞辱。”
信徒岂不是不可羞辱主的名吗?我们必须象基督那样纯洁、无私……否则,就是使主的名遭受羞辱。── 佚名《喻道小品》
【林后三1~3】一个人是耶稣基督的一封公开信。不论他喜欢与否,他是基督教的广告。基督的荣誉是操在跟从祂的人的手里。我们从出售的货物确定一间店铺;从制成品决定手艺人;从教会里的人看出一间教会;因此从跟随基督的人来看基督。薛巴德(Dick
Sheppard)好多年在空旷的广场向未信主的人宣讲福音,宣称他发现『教会最大的阻碍是口里承认是基督徒的不良行为。』
【林后三1~6、12~18藉观察模拟基督】
我们时常唱:「我要像耶稣」,但在我们当中究有几人真正像耶稣呢?灵性发展的迟滞常常是由于我们没有在生活上给耶稣以适当地位的结果。我们在圣经上读到祂,然而我们用很少的时间和祂交谈。我们对主的祷告往往很匆忙,草草了事之后立刻又去追求其他方面的事。可是我们所需要的是去默想圣经之中所启示「基督的行谊及秉性」的荣耀,同时也默想祂爱我们的深度。如果我们经常做这样的功课,我们自然就会潜移默化,越来越像耶稣了。
生命的法则之一是我们若更注意观察和赞美某人,我们就会更像他。养子往往会越来越像他的养父母,到后来别人几乎不相信他不是他们的亲生子。在灵性方面,情况亦复如此。
桑德斯牧师说,有一次他去参加某教会的聚会,主讲人是一位所受教育无多的平信徒。那天的主日崇拜,他讲解哥林多后書第三章十八节,他的解经毫无足取之处。可是他的脸上散发出一种荣光,使桑牧师集中注意力联想到耶稣在山上变貌的情景,因此就不在乎他解经得好不好。
学像耶稣,不是容易的,这是一生之中不断反省、思考、检讨的结果,你曾藉观察祂而变得更像基督吗?——H.V.L.——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林后三2朋友,你的日子如何?“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写在我们的心里,被众人所知道所念诵的。”】
有位妇人问最近才丧偶的朋友:“你先生去世前,曾交待后事吗?”“没有,他走得太突然了,我们压根儿没有机会谈到这种事。”妇人同情地说:“真不幸啊!你一定非常伤心吧!”
然而,她却非常平静地回答:“不要为我难过,其实,有许多美好的回忆都深藏在我心底。想起那晚他在教堂为主作见证的情景,以及他一生中信仰与生活一致所展露出爱主的心,都远胜过生命终点所加诸于他的赞美字眼。”
能够拥有这么开阔的信仰见证真的很美。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提到,基督徒应如何在生活中影响周围的人。他指出我们应有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对信的人,那就是活的香气,但对未信的,那就成为死的香气。而且我们应像一封推荐信,写在众人的心里,将基督与福音阐明,被众人所知道及念诵。
临终的信仰见证虽颇能安慰那些悲痛的人,然而一生坚守信仰却更令人欣慰。因此,基督徒应留意在别人眼中,你的日子是如何。将来,当我们离世时,我们一生的见证都将阐明在众人面前,胜过我们临终之言。
主啊!帮助我,使我一生忠实地服事你,
并信实地走人生旅途;等到有一天,当你接我回天家,
愿我能得这样的赞美:“这人真有基督的馨香!”
信实生命的回忆远非言语所能诠释!
──《生命隽语》
【林后三2活生生的书信】
保罗书信虽是私人书信,但他说,哥林多前后書是他写给所有的人的。保罗这个任务是多么重啊!别人观看你的生活时,他们是看见基督或者是看见你?你或许不会讲道,不会唱诗、甚至不会作见证,然而你可以成为一封活泼的书信!
某一位牧师讲完道之后,有一、二十个人反应热烈,其中有一位是社会地位崇高的有钱女人,她要求讲几句话:「我今天到台前来,不是因为牧师的证道词感动我,乃是坐在我身旁的小妇人打动了我的心,她的手因为操劳而显得粗糙;多年的劳役使她的躯体弯驼;她是一个穷苦的洗衣妇,在我家工作了多年。我不曾见过她发脾气,说一句难听的话,或做一件羞耻的事。她的爱是那样宽宏。我往往揶揄她的信仰,取笑她对上帝的忠心。当我的小女去世时,这个女人用信心安慰我,叫我看得更远,超越坟茔,流出希望的眼泪。她用她的一生带领我归主。我所希求的就那使她一生变为如此甘甜的救主。」于是牧师要求那个为人洗衣的妇人起身接受众人的鼓掌。牧师说:「她才是今晚真正的讲员!」洗衣妇说:「真是太美了!」激动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在生活上作活生生的书信,真是比讲道还要重要。——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林后三3】『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毕业生是学校的广告,儿女是父母的招牌;基督徒是基督对世界社会的自荐信。书信不会开口说话,书信是给别人看的;照样,人要在信徒身上看出基督来。
我们的生命正像一封信,一封未曾写完的书信,要让基督在我们身上写完祂的话。我们要忍耐让圣灵在心版上刻画祂的言语;雕刻时固然疼痛,但别人却要从这些伤痕线纹上,读出生命的信息来。所以,要把自己交给主,让主完成祂的工,盖上祂的章,使我们无论在那里,不愧为基督的书信。── 桑安柱《银网集》
【林后三3】斯陀师母(Harriet
Beecher Stowe)是美国的女作家。她写的小说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一年之内销售了三十万部。这书译成了好多种语言。帕麦尔斯顿(Palmerston)爵士没有念小说已有卅年之久,盛赞这部小说,『其佳不但因其内容,也因其经世之才』。科克本(Cockburn)爵士是一位枢密顾问官。他宣称本书对于人浛的贡献非其他小说可与比拟。托尔斯泰认为本书乃人类心智的伟大成就。的确,此书在推动奴隶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斯陀师母却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她说,『我,是黑奴吁天录的作者么?实在不是。我不能写这小说;它是由自己本身写成的。上主写的;我不过是在祂手里的无用工具。我从上主那里,得到一幅一幅的远象,我只是把文字写出来。一切荣耀只有归给祂。』
【林后三14~15】犹太人赞成旧约律法;他们拒绝新约,在基督里的新关系。旧约本来不是一件坏事;它只是次一等的好,在人生路程中的一个阶段。正如一个伟大的释经家所说的,『在太阳上升以后,灯就失去了它的效用。』有的人说得对,『次一等的好是最好的可怕敌人。』人往往有一种趋向,不愿放弃旧的,就是新的比旧的好,也是如此。
【林后三18趣谈镜子的故事】经文﹕“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
你知道吗﹖在镜子尚未问世以前﹐人们是用什么代替镜子呢﹖说来有趣得很﹐古代人为了要明了自己的长相﹐所以想出一个办法﹐常是趴在河边﹐从水中反映出自己的真面目。只是不方便也不清楚。若是经风一吹﹐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啦﹗
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人们才发明青铜为镜。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在日本本州岛中部冈上市的一个古墓里﹐考古学家们发掘了十三个圆圆的金属盘子﹐经过最后一番考证﹐人们才最后弄清楚﹔原来这些金属圆盘﹐是中国古代的青铜镜﹐估计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的确﹐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远销国外。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这里所说的镜﹐便是指青铜镜说的。在唐朝那时街头巷尾﹐常有叫喊“磨镜呀﹗”“磨镜呀﹗”的工匠挑着担子专门用磨石替人家磨青铜镜子。
正因为青铜镜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才发明了玻璃镜子。
三百多年前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子是在威尼斯诞生。他们是用水银(汞)来制造玻璃镜﹔先往玻璃上贴上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很好的溶解锡﹐变成一种粘稠的银白色的液体--“锡汞剂”﹐这种锡汞剂能够紧紧地粘在玻璃上﹐成为一面镜子。
当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西斯结婚的时候。威尼斯只送了一面小镜子作为贺礼﹔也许读者会认为﹐这太过于寒酸。岂不知在当时却是非常珍贵的礼物﹐据说这面镜子的价值达十五万法郎﹗
后来又因为制造水银镜子太费事﹐要整整花一个多月才能做出来。况且水银镜又是有毒﹐镜面也不太亮﹐科学家利比喜﹐接着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这就是现在人们所喜用的镜子。
以上看到镜子的演变﹐从水面到青铜镜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到现在的镀银的玻璃镜子﹐确实是经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更有趣的是将近两千年前主的兄弟雅各就以镜打过这样的比喻﹕“因为听道而不行道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3)。我记得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基督徒应加上一句“以《圣经》为镜可以察心灵善恶”。雅各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听道是为了行道。正如我们为何要照镜子﹖无非要知道自己的面孔有无污点﹖有则揩洗掉。看看衣冠是否整齐﹖否则立刻改正之。同样﹐信徒听道也好﹐读经也好。应当是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当作的去作﹐不当作的不作﹐这样才是听道读经所起”镜子“的作用。
记得我小时候常喜欢拿一面镜﹐朝着阳光返照在人的面孔﹐使人睁不开眼﹐以取乐。如今我们常犯一个毛病就是好用《圣经》上的话对照别人﹐只知他人眼中有刺﹐看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这就是“忘了自己相貌如何”。
保罗对哥林多弟兄姊妹也用镜子打另外一种比方﹕“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13﹕12)。信徒一生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坎坷不平。只因知识有限﹐见识不足﹐理解能力差﹐观点又局限﹐宛如在水面观看模糊不清﹐以致产生迷茫﹐苦闷﹐困惑﹐疑虑﹐但深信有朝一日﹐与主面对面﹐胜如在镜子前照得一清二楚﹐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到那时恍然大悟﹐势必悔不该当初﹐自寻不必要的烦恼﹐自讨苦吃。──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林后三18谁在塑造你?“我们众人……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
在电话那头的年轻女士,一边抽泣着,一边告诉我,她的丈夫刚打了她一顿。我知道她先生从小是一个暴虐的父亲手中长在。所以我一点也不惊奇他会有此举。
的确有一些我们本身不能控制的因素,会深深地影响我们,但那却不意味我们就必定成为过去环境的牺牲品。因为我们可以借着选择交一些良朋益友,读一些优良书籍,享受一些高尚娱乐等等,来塑造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有许多人,儿时的背景成为恶劣,但后来却成为倍受尊敬的人物。
至于我们基督徒,更要学习如何反映出我们与天上父亲的关系,而不是反映出旧日主人撒但的关连。神要我们作的是反映出我们救主的形象,但这却不是仅仅靠我们自己就能作到的事,必须要靠圣灵在我们身上动工才行。
在哥林多后書3章18节,保罗说,当我们真实看见“主的荣光”时,这种转变才会发生。也就是说,要以耶稣为我们生活的中心,并要完全顺服他,以他为主。
无论你在过去有什么遭遇,你愿意让神塑造你的现在与未来吗?
我的眼光集中在耶稣身上,
而不是过去的成功和苦难历程
求主吸引我属灵的眼目,
使我专注在钉十字架的主身上。
重新塑造生命,活出基督的形象。
──《生命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