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立比書導論拾穗
【何謂腓立比書?作者是誰?(腓一1)】
答:①腓立比書,乃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信徒的書信,是保羅書信的第六卷(羅,林前,林後,加,弗,腓),其內容要義,系記述保羅為信徒們感恩與代禱,福音在羅馬的景況,受苦中的勸勉,鼓勵信徒的合而為一,以基督的謙卑為榜樣,稱讚提摩太的同勞,重訪腓立比的盼望,在基督裡的捨棄,追求天上的賞賜,靠主常常喜樂,領謝信徒們的饋贈,以及最後問安祝福等事。全書論到純正的真理,其主要信息,是在啟發基督徒的喜樂秘訣。
②腓立比PHILIPPI(意即腓立的城),系位於馬其頓之北的一個大城,是羅馬的駐防城(徒十六12)。此地是羅馬通往小亞西亞的大道,其城原名革銳尼迪士Krinides(有小泉之意),約在主前三五九年為紀念大亞歷山大Alexander Great的父親馬其頓王腓立普Philip of
Maceedonia,乃改名為腓立比。到主前一六八年,希臘全境被羅征服,腓立比城就歸於羅馬所統治,該城為當時貿易中心,以金礦聞名於世界,後來日漸衰微,現在僅存一片廢墟,據考古家從廟宇的遺跡和碑文記載,得知本地的百姓為崇拜多神的信仰。
③腓立比的教會,是羅馬在歐洲所建立的第一個教會,他是在特羅亞見了異象,從馬其頓人的呼聲而到腓立比城。該城居民多為羅馬人,希臘人,可能是猶太人很少,故無猶太人的會堂,只在河邊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於是他開始向婦女們佈道,最初有賣紫色布的婦人呂底亞一家信主,後來有被鬼附著的使女和禁卒全家得救(徒十六8-34)。這便是他在受苦中所成立的教會,其時約在主後五十二年。腓立比的教會,乃是所以新約教會中最純潔而忠信的教會,尤其對於奉獻供給方面,極為熱心,為其他教會之模範。保羅以他們呢的信德為他的喜樂冠冕,以他們的饋贈當作極美的香氣,為神所喜悅的祭物(腓四一18)。書中多有感謝與稱讚之語,少有責備的話,顯見信徒與保羅之間的情感非常融洽,滿有親切相愛之心。
④本書是保羅在羅馬被囚監獄時寫成的,是他與提摩太聯名的一封書信(生平參一四五題5,9兩項),寫給腓立比教會眾聖徒,約在主後六十一年至六十三年間,是由以巴弗提送去的(腓十一13,四22,二25;參三O一題),在此時期中,並寫了以弗所,歌羅西,腓利門等書,稱為獄中書信。他寫本書的原因:第一,是向腓立比人表示謝意,因他在被囚于羅馬時,得到腓立比教會的掛念關懷與資助,曾派以巴弗提送給他款項,並留在那裡照顧他的獄中生活,而以巴弗提或因勞累病倒,幾乎要死,後蒙神的憐憫,得以痊癒,於是他便定意打發以巴弗提回去,就寫了這封書信給他攜帶向腓立比人表示鄭重的致謝,叫腓立比教會眾人,免去憂愁掛慮得到喜樂和安慰(腓一12-14,二25-30,四10-18)。第二,使他發現腓立比教會有些小過失需要糾正,這些過失問題可能是——㈠腓立比教會信徒因教會在本地受到逼迫,以及聽到保羅下監受苦的消息,而感到意志消沉,心裡不安,保羅在這書信中明示他的受苦,更叫福音興旺,多方安慰他們(腓一12,13)。㈡在會眾之中有失和的現象,原因有些會友,心懷二意與人不合,其中尤以友阿爹和循都基,這兩個女人在主裡不能同心,保羅加以勸勉,並求弟兄們來幫助他們(四2,3)。有些背道作惡之徒,在他們中間發動起來,即有一些猶太主義的割禮派異端,常在保羅的傳道工作中,成為仇敵。這是在保羅離開的時候,由一班猶太人所扶植起來的,而寫成這一封美妙的書信。
⑤在使徒行傳中,記錄保羅三次被囚的事,因此有人對於本書著作的地點,有三種不同的主張:㈠是認為在腓立比(徒十六23)。㈡是認為在該撒利亞(徒廿三23),後來則贊成在以弗所。㈢是認為在羅馬(徒廿八30)。須知保羅在腓立比的獄中為期甚短,顯然不可能有任何文字方面的著述,就腓立比書而論,保羅執筆之時,已預知自己很快便獲得釋放,而保羅在該撒利亞的獄中,正在期待前往羅馬的航行,故這個主張又作放棄。惟在羅馬的地點,是大家所公認的,因在腓立比書中,幾處顯示本書是保羅在羅馬監獄所寫(腓一12-14,四22,二24;參徒廿八16,19,30-31)。至於有以弗所的地點,是後來假定,且無聖經根據,就不再置論了。
⑥在本書中值得令人注意的有三項特色——㈠這是保羅書信中,為愛的流露最豐富的一封書信,為最具有私人性質的函件之一,不受禮儀的拘束,裡面沒有一句責備的話,字裡行間滿了溫柔和熱情。所寫的語氣,像是密友的交談,表現他與教會信徒之間的關係,至為密切。㈡本書所論關於基督的啟示,其降卑虛己的榜樣,是全部聖經著名的教訓之一,使信徒時受感動而效法,是以保羅勸告信徒,要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5-11),以這為具體的模範。㈢喜樂為本書最顯著的信息,每章皆有提到,全書喜樂一詞出現有十六次(中文和合本十七次在一26歡樂原文( )意思是誇耀參新譯本),原文喜樂,五次是名詞( )一4,25,二2,9,29,四1十一次是動詞( )一18(二次),二17,18(( )各二次)28,三1四4(二次)10.使徒處於孤寂的環境中,竟能寫出如此非常喜樂的美詞,令人讚賞不已,故本書又可稱為一封喜樂的書信。
⑦本書與腓利門書,同見著者對受書者,表現親切的感情。在辯論方面雖甚平易,不及保羅其他書信的雄辯,但在情感表露方面極為充沛,含有深廣的同情心,和發自內心的喜樂感,足以顯明保羅自己,雖身為保羅尼祿王的囚犯,在受捆鎖的逆境之中,而仍能始終靠主喜樂,信心愈固,大獲全勝。這種對他個性與靈性優美描寫反映完備,為別書所無。——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立比在何處?與羅馬帝國有何關係?】
“腓立比”(PHILPPI),因紀念紀馬其頓王大亞力山大的父親腓力得名,頗像今日的菲律賓國亦因紀念西班牙王腓力二世而得名。腓立比城在馬其頓,位於羅馬通亞洲的大路上。古名“革連尼德”(CRENIDES)意即“泉水”。東有尼亞波利城(NEAPOLIS),西有暗
妃 波 裡 城( AMPHIPOLIS )及帖撒羅尼迦城(THESSALONICA)
其西南則為通往亞該亞省的庇哩亞(BEREA)。因比腓立比城處在眾大城中,甚被重視。
紀元前359年,馬其頓王腓力即位後,即開始經營此城,認為此城可控扼歐亞大道,及守衛馬其頓東界,以防“特拉西”族(TERACIANSS)侵略。又因腓立比地區產金,於是腓力王制金幣,流行馬其頓及歐洲,使馬其頓變成富有國家。
紀元前168年,羅馬帝國進軍東侵,馬其頓遂歸入羅馬版圖,成為羅馬的一省。以後被劃分為“四個區域”,腓立比劃入第一個區,羅馬駐軍也以腓立比為馬其頓省的大本營。
使徒行傳十六章12節的經文,提及保羅與同工們到達腓立比時,路加如此記載就:“腓立比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也是羅馬的駐防城”。這樣翻譯可能不明白腓立比是歷史背景,該節經文應譯為腓立比是馬其頓第一區的城,一個殖民地”,“殖民地”一詞原文是KOL ONIA()1。此字原為拉丁文,英文採用之成為COLONY
即今稱為殖民地者。但羅馬帝國大軍佔領馬其頓後,很久才稱之為殖民地,羅馬的殖民地與近數百年來英法荷葡等國的
殖民政策不同,他們是要訓練殖民地的居民成為羅馬公民,所以殖民地中一切的風俗習慣與行政方法,都用半強迫方式使他就範,慢慢與羅馬人同化。
“殖民地”一詞,中文譯為“駐防城”,是把腓立比的一件事實代替該城的性質,因為不是每個殖民地城市都有羅馬兵駐守的,所以應更正而譯為“殖民地”或“殖民地城市”,中文所譯的“頭一個城”實為“第一區”之誤。
有人猜想作者路加是腓立比人,所以他對腓立比城的一切甚為熟悉,且以此為榮。
紀元前42年,馬其頓曾有-次激烈的戰事,當地的軍事領袖(可能是馬其頓人)有羅妥(BROTOS)與卡秀(CASSIUS)叛變,弑殺該撒猶流(JULIUSCAESAR),擬脫離羅馬獨立。但被渥太維安(OCTAVIAN)與安東尼(ANTONY)兩位羅馬將軍所戰勝。十五
年後,渥太維安為帝,即以後聞名的該撒亞古士督(AUGUSTTOS)(AESAR)。之後,在腓立比城所鑄的錢幣廣刻有四個拉丁義簡字,即(COL(ONIA)IUL(AUG(USTA)PHILIP(PENSIS),括弧內的字是表示該簡字的完全寫法。該四字為“殖民地·猶流·奧古士督.腓立比”。這也是奧古士督御賜腓立比城的一個榮譽名銜,並且下令腓立比居民可以享受羅馬公民的權利,即:不受鞭打、不受非法逮捕、有權上告該撒及享受來往帝國各地的自由。
因此,保羅與路加在此傳道時,曾利用這種特權,嚇倒那當地的官長 。保羅說:“我們是羅馬人,並沒有定罪,他們就在眾人面前打了我們,又把我們下在監裡。現在要私下攆我們出去麼?這是入行的,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吧!官長聽見他們是羅馬人,就害怕了(徒十六章37一38節)”。
路加在記錄腓立比的事件上曾採用當地的羅馬官銜,即徒十六章19節的“首領”,原文為ARCHONTAS(一x0vraQ是多數字,實即羅馬人的DUOVIRI(民眾首領)。20節的“官長”原文為STRAT EGOIS(ARPARIYOTQ多數字,即羅馬人的PRACTORS(裁判官長),和35節的“差役”原文為RABDOUCHOUS(p*60以0噸)多數字,該字原意為“執杖者”有人解釋為“執鞭打辦囚犯者”,亦有人解釋為“執羅馬徽的官長侍從”,即羅馬人的LIC-TORS(有人譯為武官,不妥)。
保羅在寫腓立比書時曾兩次引用“公民”一詞,中文是在三章20節譯為“國民”(天上的國民),但在一章27節改譯為“行事為人”,實為不妥。原意為“你們做公民,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保羅意指腓立比人是羅馬公民,有種種特權,但不要忘記我們也是“天上的公民”,所以在生活表現上,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立比信徒一聽就明白,因為他們常以羅馬公民自豪。
至於腓立比書四章8節所列舉的種種美德,是羅馬公民受訓練的功課之一。保羅在第9節則列舉他本人與腓立比人的關係,以作對比。
這就表示,腓立比人是羅馬公民,但更應以為天國公民自豪,腓立比人受過羅馬公民的美德訓練,但更應注重從保羅所獲得的屬靈訓練。――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立比城與保羅佈道事工有何重要關係?】
腓立比城可說是保羅在歐洲所建立教會的第一個城市。所以腓立比城亦可稱為“基督教在歐洲的誕生地或立足點”。
有關保羅在腓立比傳道的詳細記錄是在使徒行傳第十六章,保羅在馬其頓省傳道的詳情則記於十六、十七章兩章。第十六章是有名的“馬其頓呼聲”之章,記載聖靈如何引導保羅把福音從亞洲帶到歐洲去,結果搖撼了整個羅馬帝國。
保羅在傳道初期,可能有一個狹窄的民族觀念在他這熱愛祖國與同胞的心中作祟,他認為只要對以色列人傳揚福音就夠了。他曾為同胞大發熱心,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九章3節)。他希望把福音傳遍散居在羅馬帝國各地的以色列人,便算完成被蒙召傳福音的任務。
可是,正在他準備往庇推尼去傳福音的時候,那穌的靈卻不許,所以他改變旅程下到特羅亞去,在那裡便看見異象。有一個馬其頓人求他“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徒十六章6一10節)。保羅那種“人為的界限”即被破除,神擴張他傳福音的疆界,改變他狹窄的思想,使他明白,“全羅馬帝國都是傳道工廠”,於是開始向歐洲進軍,腓立比城便是他在歐洲傳福音的第一個城市。
當保羅在腓立比傳道時,首先帶領一個賣紫色布的婦人呂底亞信主,她全家也歸了主。之後,保羅曾趕出一個附在使女身上的巫鬼,以致被捕下在監裡,被打許多棍,半夜與西拉一同在監裡唱詩讚美神而震動監牢,結果引導禁卒與他全家信主。
保羅以後可能再有兩次到過腓立比,那就是離開大暴動的以弗所城之後,“往馬其頓”去,後來又從希臘回到馬其頓,然後“從腓立比開始”回到特羅亞(徒十二章1、3、6節)。
保羅以後是否有四訪腓立比之行,不得而知,但腓立比書二章19一24節曾表示他要再去(參提前一章3節)。保羅臨終前曾吩咐提摩太把他留在特羅亞的外衣和書籍帶到羅馬,可能他再一次到過特羅亞而經過腓立比亦未可料(不過這次提到特羅亞可能就是上文所提使徒行傳二十章1一6節的特羅亞之行)。
保羅所建立的腓立比教會,可說是一個相當完善的教會,因為教會多為外邦人(非猶太人),所以在真理上並沒有加拉太、歌羅西這些小亞西亞教會的麻煩。腓立比城產金,所以腓立比信徒相信也相當富有,他們時常供給保羅的需要,不至有缺乏(腓二章15、16節)。當保羅在羅馬被囚時,腓立比教會不但供給他物質所需,而且派一位弟兄以巴弗提去,在監牢裡服事保羅,作為一種“活的禮物”(腓二章25節)。可能以巴弗提不能忍受在監牢中的生活,一方面也思家,所以在監牢中病了,病到幾乎要死(二章26一27節),因此保羅打發他回到腓立比去,同時把腓立比書帶去。
保羅與提摩太一同寫這封信,當然腓立比人對於提摩太也非常熟悉。保羅曾打發提摩太到馬其頓去,自已卻等在以弗所(徒十九章22節, 以後他與提摩太和其他七位同工一同離開腓立比到特羅亞去,那是在逾越節的時候(徒二十章1-6節)。
保羅以後再計畫打發提摩太到腓立比去安慰信徒們的心,因為他們都關心他在羅馬下監的痛苦(腓二章19-23節)。
提多也可能到過腓立比,與腓立比信徒認識。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時,曾提及他在馬其頓有患難(可能指在腓立比被捕下監而言),神借著提多來安慰他,這表示提多曾到過馬其頓而認識腓立比的信徒(林後七章5一6節)。
保羅去世後,安提阿城主教伊格那修為主殉道時,曾路經腓立比到羅馬去,腓立比信徒給他最安慰的款待。伊格那修離開腓立比後,腓立比信徒寫信給波力甲主教,將伊格那修所的書信抄一份寄與腓立比教會誦讀。伊格那修照辦,而且自己也寫一封信去勉勵他們。――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立比書著於何時何地?是一封完整的書信,抑由兩三封信的材料編成?】
腓立比書與以弗所書、歌羅西書和腓利門書稱為四本“監獄書 信”,人家都承認腓立比書是著於獄中。但保羅曾在兩個不同地點入獄,一個是猶太地的該撒利亞,那是記載在使徒行傳二十四章的事,保羅在監曾有兩年之久(二十四章27節)。另一個是羅馬,那是保羅上訴後到羅馬去的時候,他是住在自己租賃的房子作為“自由監獄”的(徒十八章16、20、30節),所以“陪監”的人很多,也容易服事他。
關於監獄書信,解經家一向有些爭執,一派主張保羅的監獄書信是寫於該撒利亞,因為有兩年之久。另一派則主張一定是在羅馬。腓立比書亦不例外,但對於本書的著作地點則有第三派的說法,認為本書可能著於以弗所。
一、主張本書著於該撒利亞監獄的人,無法解答本書一章的“禦營全軍”及四章的“該撒家裡的人”等字句,但主張本書著於羅馬城的解經家則認為,因為保羅在羅馬坐監、及能自由傳道,以至那些每日廿四小時輪流看守他的御林軍都有機會聽到主耶穌的福音。按著羅馬帝國看守高級囚犯的規矩乃是:一個兵的右手與該囚犯的左手是有鎖鏈相連的,以防囚犯逃上,但囚犯可以用右手自由寫作及做事。羅馬御林軍每日廿四小時由十二班士兵輪更,每更二人,每二人看守二小時。這些御林軍在保羅對人講道時,他們非聽不可。久而久之,他們也相信了耶穌,以至禦營全軍的士兵都有機會聽聞福音。
當時逼迫教會的暴君尼祿(NERO)在位,保羅是在他面前受害的。暴君尼祿雖然是個瘋子,但在他的宮中卻有不少誠心相信耶穌的人,所以保羅對腓立比人說在該撒家裡有人也問他們安(四章22節) 。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說 ,尼祿的皇后博佩雅(POPPAEA)也是一位誠心信耶穌的人。
據考古家指出,尼祿王時代,在羅馬城一英哩外,有一御林軍營,軍士有一萬人,軍營占地四十畝,築有堅固工事。尼祿王出巡時,御林軍若干小隊隨行。使徒行傳二十八章16節如此記載 :“百夫長把囚犯交給禦營統領,惟有保羅蒙准,和一個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處”。這是指當時的羅馬城外的禦營而言。
英文聖經把腓立比書一章13節“禦營全軍”誤澤為“皇宮”(PALACE),但最新的英文譯本已改用PRAETORIAN
希臘文為PRAIT ORIONN(npotrUptov),拉丁文則為 PRAETLRIUM。
二、但有人主張保羅是在以弗所下監時寫了這本腓立比書,其理由如下:
①保羅曾在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3節說他“多下監牢”,表示他不止在該撒利亞和羅馬兩地曾下獄,也在別的地方坐牢。在以弗所有否坐牢,聖經未有明文記載,但根據哥林多前書十五章30節及哥 林多後書一章8∼10節所暗示,保羅可能曾在以弗所坐牢,而且有扔到鬥獸場去喂野獸的危險。
②腓立比與小亞西亞的以弗所之間距離較近,亦有船隻來往,送人帶信或派人去做事,兩地較易。腓立比離羅馬則遠得多(參閱聖經地圖6或本書信研究首頁的附圖)保羅與腓立比信徒之間常通音訊,由以弗所至腓立比兩三禮拜即可,但由羅馬至腓立比,則有一個多月時間的旅程。所以無論是保羅要打發提摩太到腓立比去,或腓立比教會打發以巴弗提去服事保羅,以弗所較之羅馬,方便得多。
③保羅對腓立比信徒說,他要打發提摩太去看他們,自己也快要在被釋放後去腓立比,這與使徒行傳十九章22節所記載的吻合。但如果保羅在羅馬坐牢,得釋放後,再到腓立比去,並不合他布旅程的次序,如果他是在以弗所坐監,便合程式了。
④至於本書所提及的“禦營全軍”和“該撒家裡的人”未必專指在羅馬的御林軍而言,因為以弗所也有羅馬帝國軍隊,也有皇家的公務人員,保羅也可能在以弗所監中帶領了這些羅馬人信主。
⑤在本書一章1節和二章19節證明保羅寫本書時,提摩太是與他在一起的,但保羅在羅馬被囚時,提摩太並不在身邊。提摩太后書四章9一12節列出許多同工名字,提摩太不單不在身邊,保羅還要他快些來看他。這就表示本書不可能寫在羅馬,但如寫在以弗所,則甚合當時提摩太為同工的史實。
可是在聖經任何一處經文,均未曾表示保羅在以弗所有過很長久坐牢的記錄,所以主張這一說的解經家在與人辨論時,總有技窮之感。在以弗所大暴動時,即使保羅曾被捕入獄,時間也很短(徒十九)。
因此,主張本書著於保羅在羅馬坐牢的兩年中,仍是多數解經家的看法,保羅以後在羅馬曾獲釋,繼續傳道,等到他寫提摩太后書時,已經是殉道前的再度被捕了。
最後的解釋法是本書一定是著於保羅與提摩太在一起同工的時候,他-定是寫在監牢中,那是毫無疑問的(一章13一14節)。從一章l節保羅所說的收信人,麥示腓立比教會已有了相當健全的組織,因為他們竟然有眾監督(原文是多數字),如果本書是寫在以弗所,可能是太早了。所以本書應該寫在保羅在羅馬首次坐監的後期,將近獲釋之時,即紀元後63或64年。――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立比】昔日曾經是保羅傳道的中心,仍然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變成主要公路的據點或火車通道的接駁要點。腓立比最低限度有三方面足以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腓立比的毗鄰地區昔日是有蘊藏金礦和銀錢的;這種情況可以追溯到腓尼基人(Phoenicians)的湮遠時代。雖然到了初期教會時代,這些礦穴的寶藏已經完全取盡,不過腓立比的確曾經是一個古代偉大的商鎮。
這個城市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創建的,所以這個城名叫腓立比。腓立比是建造在一個古城名叫‘奇裡底斯’(Krenides)的遺址上。‘奇裡底斯’解作‘井’或‘泉’。腓力在西元前三百八十六年創建腓立比,因為在歐洲,除了腓立比外,他再找不到任何一個險要的據點了。該區有連綿的山嶺,把歐洲和亞洲隔開來,也就是把來往東西方向的通道阻隔了。但是這連串的山脈,剛好在腓立比這個地方中斷,形成一條山間隘路,故此腓立比便掌握了從歐洲往亞洲通道的咽喉。這就是古代一場最壯烈的戰沒發生在腓立比的原因。昔日安東尼(Antony)在此處把布提斯(Brutus)與加斯亞斯(Cassius)打敗,因而決定了整個羅馬帝國的命運。
不久之後,腓立比便取得羅馬殖民地的尊嚴地位。羅馬殖民地的設施制度,實在是使人詫異的。殖民地的含義,並不是指把文明伸展到世界上未開發的地方。設立殖民地是以建立軍事重要力量作開始的。羅馬政府有一種習慣,派遣那些身經百戰而獲得羅馬公民籍的老練軍人,駐防在軍事險要的公路據點。通常每個殖民隊伍由三百個這樣的軍人,攜同家眷遷徙到這些遙遠的邊防地區作殖民。故此這些殖民要塞便形成整個羅馬帝國道路系統的中心焦點。在軍事上說,這些殖民地是可以互相迅速補給,藉此而增強軍事防衛力量。設立殖民地的首要目的就是維持和平,並且在廣闊的羅馬帝國疆土中,據守這些戰略重點。初時,這些殖民地只設在義大利,但後來隨著國土伸展而陸續散佈到全國每一角落。到了後期,羅馬政府對那些竭誠盡忠羅馬帝國的城市,統統給予殖民地的榮銜。
有殖民地的地方,就是羅馬的縮影;而最大特色,就是當地人民以得著羅馬公民資格為榮。他們說羅馬人的語言;穿羅馬人的衣服;守羅馬人的習俗;他們的地方官員所用的銜頭,與羅馬一樣;他們日常的禮義慶典,好像在羅馬首府舉行的一樣。他們堅持自己是羅馬人,而且抱定宗旨,不受當地的生活習慣所薰染。我們可以在使徒行傳十六章廿,廿一節中,清楚聽聞那些指控保羅和西拉的人,那種羅馬人的驕傲語態:‘這些人原是猶太人,竟騷擾我們的城。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
保羅對腓立比教會說:‘你們是天國殖民地的公民。’(三20欽定本)正如一個羅馬殖民地的公民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羅馬人,因此腓立比的信徒無論處身在甚麼社會當中,也絕不應該忘記自己是在這些殖民地中。人人都以羅馬公民資格為榮,腓立比人當然也沒有例外。──《每日研經叢書》
【保羅與腓立比】保羅在第二次傳道旅行(約主後五十二年)中,首次抵達腓立比。保羅在小亞西亞的特羅亞,在異象中看見一個馬其頓人呼籲他前往協助他們,才決定坐船西往。他先在歐洲的尼亞波利著陸,然後前往腓立比。
保羅逗留在腓立比的故事是記載在使徒行傳十六章中;整個故事是十分有趣的。內容集中在三個人的身上──呂底亞,是個賣紫色布的婦人;還有一個是精神錯亂的女奴,被她的主人利用算命賺錢;另一個是羅馬獄卒。他們是古代生活形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們有不同的國籍。呂底亞是個亞洲人,而‘呂底亞’這字可能並不是人名,而是‘呂底亞的貴婦’的意思。那個女奴是一名土生的希臘人。那個獄卒是羅馬公民。由是觀之,整個羅馬帝國都被呼召一起進入基督的教會。他們三個人不只國籍不同,而且社會的地位也有很大的差別。呂底亞販賣紫色布,這是古代一種最昂貴的商品,故此她可以稱得上是個富商巨賈。另一個女子是個女奴,因此在法律上,她簡直不是一個人,而只能視作一件活的工具。那個獄卒是羅馬公民,是羅馬社會的主力,中產階級人物;而當時的公務員大多數是由這個階層裡面的人擔當的。這三個人代表了當時社會裡上、中、下三種不同階層。在聖經中,我們再找不到任何一段經文,能夠把耶穌基督帶給人類的信仰,如此優美的描述出來。──《每日研經叢書》
【腓立比地方】保羅時代的腓立比城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和軍事駐防地,原名革尼提士(Krenides),主前357年,由馬其頓王腓立(Philip II of Macedon)重建,改名為腓立比。他的兒子亞力山大勇猛善戰,擴張國境,東至印度,西至希臘,南臨埃及,北及於黑海。到主前168年,希臘全境被羅馬併吞,腓立比城就歸羅馬政府統轄。她的政治制度都照當時羅馬政府的體制而定,城中的官長由人民自選,但她的行政、司法、軍事都屬羅馬政府統轄。腓立比城是小亞細亞與羅馬帝國通商的要衝,是當時的貿易中心,後來日衰敗,現在僅存一片廢墟。考古家根據廟宇的遺跡和所刻的碑文,知道當地的居民是熱心崇拜多神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腓立比教會】腓立比教會是歐洲的第一個教會。腓立比城是保羅順從異象中馬其頓人的呼聲所到之歐洲第一個城市(徒十六9-12)。大概腓立比城的猶太人不多,所以沒有猶太人的會堂。保羅初到這城,先在河邊一處“禱告的地方”(徒十六13)開始佈道。最初信主的是賣紫色布的呂底亞一家,其後是被鬼附的使女和禁卒一家,可能還有些囚犯。這是保羅在受苦中所建立的教會,屬靈的情形郤勝過保羅書信中的其它教會。書中少有責備的話,顯示信徒與保羅之間的感情十分親切相愛。保羅離腓立比到帖撒羅尼迦時,他們仍一次兩次打發人供給保羅的需用,保羅也十分信任他們饋贈的動機,知道他們所作的是出於愛主的心,明白奉獻的真正意義。──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寫信時的情景】當保羅寫這封信的時候,他是被囚禁在羅馬的監獄,他寫這封信是有幾個特定的目的。
這是一封致謝的信。歲月如流,現在已經到了西元六十三或六十四年,腓立比信徒再次致送禮物給保羅(四10-11)。
這封信是與以巴弗提有關的。腓立比信徒似乎不單只叫以巴弗提攜帶饋贈的禮物,並且希望他能夠留下來作保羅的侍僕。但是以巴弗提病例了。他患了思家病。以巴弗提現在也擔心起來,因為他知道腓立比信徒正在為他擔憂。現在保羅要把他送回去,但心裡有一種不愉快的感受──恐怕腓立比的信徒會懷疑以巴弗提有辱使命,中途退出。所以保羅特地替他說些好話:‘你們要在主裡歡歡樂樂的接待他,而且要尊重這樣的人,因他為作基督的工夫,幾乎至死。’(二29,30)保羅這樣的做法是相當感動人的──他自己當時正系獄,而且等待著死亡的來臨;但他仍然想辦法使以巴弗提容易向腓立比人交代。因為他這樣被逼回家,是事前沒法預料,並且也是逼於無奈的。保羅此舉正顯出基督徒謙厚態度的最高境界。
這是一封鼓勵的信──勉勵他們面對試煉,必須鼓起餘勇,不畏萬難(一28-30)。
這是一封呼籲合而為一的信。由於討論到合一,引發出一篇描述耶穌基督捨己和謙卑的著名篇章(二1-11)。當時在腓立比教會中,有兩個婦人互相爭吵,因而危害了教會的和平氣氛(四2);還有一些假教師,試圖誘惑腓立比信徒偏離真理的道路(三2)。這封信是勸諭教會信徒保持團結合一的。──《每日研經叢書》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在任何地區、任何城市中,一個宗派的“第一家教會”,在該宗派會友的眼中,都有一個獨特的地位。試想像第一家被人認識的教會──在任何宗派存在之前,不單是在某個城市建立,而是在整個歐洲所建立的,她的重要性應有多大!腓立比教會就是這樣一個教會,她位於古時的馬其頓(希臘北部),保羅在羅馬帝國傳福音時,因回應馬其頓的呼召而轉向西行,不向東行。西方的基督徒(甚至是非基督徒,若他們知道日後從基督信仰所享有的蒙福的副產品)應為此感到多麼興奮!福音當日若沒有進入歐洲,也許今天亞洲教會要差遣宣教士到歐美各地,而不是歐美教會 差遣宣教士往亞洲了。
腓立比教會十分慷慨,多次把捐貲送給保羅。從人的角度看,這就是保羅寫這封“答謝信”的原因。
然而,腓立比書還不止於此。本書真正是一卷喜樂的書信──“喜樂”一詞以不同形式在全書出現超過十二次。無論在甚麼景況,保羅都知道怎樣喜樂(四11)。此外,在這封“快樂”的書信中,保羅甚少作出爭論或消極的勸勉。
基督徒可以喜樂的主要原因是神的兒子願意降世為人──並作為一個受束縛的奴僕!衪在世上不停地醫治和教導,並且一直步向死亡──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章5至11節以一段優美的文字表達了這偉大的真理;許多人相信這是一首早期的基督徒詩歌,或是由保羅引述,或是出自他的手筆。這段經文甚至也教導藉謙卑達至合一,在新約中,教義總是帶著責任──現今教會往往把兩者分割,帶來可悲的結果。
這就是腓立比書,在整部神話語中的一卷最快樂和最有吸引力的書信。──《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多半學者都認為保羅是腓立比書的作者,這可說是不爭的事實了。我們主要是引述一些證據,使論點完整。有些學者說他們在腓立比書中,看見兩信合而為一的痕跡,或至少謙卑僕人的一段(二5∼11)是加插進去的。這些理論並沒有抄本證據的支持。
本書的外證是強而有力的。很早期便引述本書的──常常特別提到這是保羅的作品──有伊格那修、羅馬的革利免、坡旅甲、愛任紐、亞曆山太的革利免和特土良。馬吉安的“正典”和穆拉多利經目都以保羅為本書的作者。
除了一章1節明顯地提到保羅外,整卷書的風格和用字都與保羅的語調吻合。反對保羅是作者的論點都是不足取的,例如堅持一章1節提到的“監督、執事”,顯示本書並不是保羅在世時寫成的。我們若以後期“主教”的觀念來理解第一世紀的監督,這論點便可成立。可是,保羅在教牧書信和使徒行傳二十章28節,使用“監督”一詞(episkopoi,這希臘字意義為監督或管理人)都作為“長老”的同義詞。此外,我們要留意在腓立比教會這一群會眾中,有“諸位監督”。
甘納第美妙地概述了本書的內證:
也許沒有別的保羅書信比本書有更高的真確性。本書樸實、感情細緻,且是真誠的傾心吐意,那是不能偽裝的。──《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縱使數卷保羅書信的作者都曾經引起不同的爭論,然而腓立比書的作者是保羅卻鮮有人懷疑。從外證可見有強烈的證據,內證亦無法推翻,因書中的保羅手筆十分明顯清楚。──《新舊約輔讀》
【寫作日期】像以弗所書、歌羅西書和腓利門書一樣,腓立比書是保羅在獄中寫成的,因此歸類為“監獄書信”。雖然其餘三封書信幾乎無疑是在相同的時間(約主後60年)寫成和送出,腓立比書卻顯然是較後期的作品。馬吉安特別指出保羅在羅馬寫成此信,這說法跟本書一章13節和四章22節吻合,因這兩節經文暗示羅馬是本書的原著地。保羅被囚於羅馬兩年之久;書中的提示暗指腓立比書是寫于那段時間的末期。例如,一章12至18節暗示保羅自到羅馬後便開始傳福音,至寫信時已有好一段日子。一章12,13,19節及23至26節似乎顯示保羅的案件快將有所判決(大概是積極的──即將獲釋)。
這些事實,加上書中暗示保羅被允許寫信、探訪和接受金錢的饋贈等,都告訴我們成書日期約為主後六十一年尾。──《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年期】書成的年代與寫作地點甚有關係,而有關此書的寫作地點卻意見紛紜。一般的見解有三方面:認為本書著於該撒利亞;亦可能是以弗所;更可能是羅馬。
經過考證,以在羅馬坐監時寫成此書的可能性最高,因為整本腓立比書都經常提及羅馬,而更有力的證據為二世紀異端的正典──馬克思安正典,其中在腓立比書的引言中說及此信是從羅馬寄出的。
至此為止,我們差不多肯定腓立比書是保羅在羅馬第一次被囚時寫的,年期為主後六十二年。──《新舊約輔讀》
【著書時地】解經家對本書之著作地點有三種主要不同的見解:
認為本書著於該撒利亞(徒23:23)。
認為著於以弗所。
認為著於羅馬。
其中以第三種見解為大多數解經家所接納。因按本書內容,多處顯示本書是保羅在羅馬監獄所寫。如:
保羅在腓一13說他被“捆鎖”已使“禦營全軍”知道他是為基督的緣故,這禦營雖也可譯作“衙門”,但在此較可能是指羅馬的禦營,因保羅在羅馬寫監獄書信時,確知自己即將獲釋放(腓二24;一25),而在該撒利亞被囚時,只提及他要上告該撒(徒二十五10-12)(參本書的一13解釋)。
他自己知道他的案件行將判決。
腓四22提到在“該撒家裡的人”,顯然是指羅馬的教會。這樣,本書大約是主後61-63年寫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背景與主題】使徒保羅在第二次傳道旅程中,已抵達遠方的特羅亞。這在基督教宣教歷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特羅亞位於小亞細亞的西北岸,相隔著愛琴海,與希臘遙遙相對。一天晚上,使徒保羅在異象中看見一個馬其頓人,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徒一六9)保羅便馬上與提摩太,也帶同路加和西拉渡到馬其頓去。他們首先到達歐洲的尼亞波利,然後再進入內陸的腓立比。腓立比城當時是一個羅馬駐防城,由羅馬軍官轄管,城中的居民享有羅馬公民的權利和特權。
在安息日,幾位福音使者下到河邊,那裡有一個婦女慣常聚集禱告的地方(一六13)。婦女中有一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賣紫色布的人。她接受了福音信息後,便成了今可知的、歐洲大陸上第一個歸信基督的人。
可是,保羅逗留在腓立比期間,並非完全平安。有一個被巫鬼所附(能預言未來事件)的使女遇見這幾位神的僕人,一連多日跟著他們,並喊叫說:“這些人是至高神的僕人,對你們傳說救人的道理。”(徒一六17)使徒保羅不願意接受一個被邪靈附著之人的見證,於是吩咐鬼從她身上出來。因這使女預言的能力而大得財利的眾主人看見此事發生,便對保羅大感憤怒。他們把他和西拉拉到市上去見羅馬政府的代表。這些官長跟著便吩咐人把他們鞭打,然後下在監裡。
腓立比監獄中發生的事現在已人所共知。在半夜時分,保羅和西拉在獄中禱告唱詩讚美神。忽然地大震動,監門全部打開,囚犯的鎖煉也都鬆開了。禁卒見狀,以為囚犯已逃走了,就拔刀要自殺,保羅及時制止他,向他再三保證,所有囚犯都沒有逃去。禁卒便呼喊說:“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他所得著的回答,是一句重要的話:“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一六31)神的恩典在腓立比又贏取了另一次的勝利。到了天亮,當地的官員催促保羅和他的同伴儘快離開那城。保羅卻拒絕離去。他提醒他們說,他們曾鞭打他──一個羅馬公民,並在沒有公平審訊下便把他下在監裡。官員多番懇求他們離開,保羅和他的同伴便首先到呂底亞的家,然後離去(徒一六40)。
約十年後,保羅寫信給腓立比信徒。他又再度下監。腓立比信徒聽聞保羅在監裡,於是以金錢為饋贈派人送給他。以巴弗提受命把這分饋贈送給保羅。其後,他決定稍作逗留,幫助保羅處理他的困難。以巴弗提在執行任命期間,自己也病倒了;這病還令他幾乎喪命。但神憐憫他,使他康復。現在他準備返回腓立比,回到家鄉的教會,因此保羅請他把這封答謝信帶回去。
腓立比書是保羅最私人和親切的書信之一。本信清楚顯出這教會深受保羅喜愛和尊重,閱讀本信時,我們會發現這位偉大的使徒跟他親手建立的教會,有一種十分親切的關係。──《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目的】大概有下列幾點:
服事保羅的以巴弗提病重,十分思鄉,所以保羅差派他回腓立比,順便將信帶往;
答謝腓立比弟兄姊妹多次的供給,為了他們之間珍貴的友誼表示感激;
讚揚以巴弗提及推薦提摩太;
報告他在羅馬監牢的近況,將安慰及鼓勵帶給教會。──《新舊約輔讀》
【寫作的原因和目的】以巴弗提受腓立比教會差遣把饋贈送交保羅,他在履行任務的時候生了大病,幾乎至死,現在病癒了,保羅覺得需要把他立即遣回腓立比。因此保羅寫信多謝他們的饋贈(四10-20),讓他們知道他對他們的關心和向 神的感恩(一3-8),解釋他為何要打發以巴弗提回去,並要他們好好的接待他(二25-30)。他同時把他的現況及將來的展望告訴他們(一12-26),請他們準備接待提摩太,並表示盼望自己不久也能再次探望他們(二19-24)。
保羅一定從以巴弗提那裡知道了腓立比教會的近況。他在信上勸勉他們要在不信的世界的反對和逼迫下堅守合一的見證(一27-30,二12-18),這有賴於他們效法基督的謙卑、捨己為人的榜樣(二1-11);他特別呼籲兩位姊妹要同心(四2-3)。他又警告腓立比人要防備兩種可能臨到的危險:一是猶太主義者的錯誤教訓,二是縱欲主義者的可恥行為(三1b-四1)。此外,他一再呼籲他們要以主為樂,並指示他們如何經歷喜樂、平安及神的同在(三1a,四4-9)。雖然保羅不能立刻重訪腓立比人,他的信就是他現在藉以使他們“在信心上有長進、有喜樂”(一25)的方法。── 馮蔭坤《天道聖經注釋──腓立比書》
【特色】使徒在本書中提到自己的見證特別多,在勸勉之中常用他本身的經歷為勉勵。在開頭的感恩語中,就講述他自己如何為腓立比人感謝代禱,其後又提到他自己怎樣在監獄中為基督的福意作見證。他在駁斥割禮派的異端時,也以他自己認識基督的經驗作為辯論的根據。這表示保羅跟腓立比信徒之間的關係比較親密,對他們說話可以坦然,不用顧慮他們會對他有甚麼疑惑。所以本書的語氣很像對密友交談。
本書的二5-11論基督降卑與升高之榜樣,是全聖經著名之教訓之一。對信徒該怎樣謙卑而同心地過肢體的生活,保羅提出了這具體而積極的榜樣,勸勉信徒都要以基督的心為心。
本書常常提到“喜樂”,這顯然是本書的重要信息之一。全書提到喜樂十六次:一4
18〔兩次〕
25;二2
17〔兩次〕
18〔兩次〕
28
29
3:1
四1
4〔兩次〕
10)。
本書也常提到信徒共同的生活,如:
同得恩(一7)
同當兵(二25)
同勞苦(四3;二22)
同作工(二25)
同受患難(三10;四14)
同心(一5;二1-2)
同負主軛(四3)
同效法使徒(三17;參林前十一1)
同喜樂(二17-18)──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重要主題】
主題 |
解釋 |
重點 |
謙卑 |
基督甘願放棄自己的權益,降世為人,顯出祂真正的謙卑。祂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我們代償了應付的罪罰。放下個人的利益是建立關係的要訣。 |
我們要效法基督的態度來服事人。我們要放下別人對自己的讚賞和種種榮譽。我們能放下個人利益,就能以喜樂、愛心和恩慈的態度去服事人。 |
自我犧牲 |
基督受苦受死,使我們得永生。靠著信心和勇氣,保羅為事奉而犧牲,他甚至在牢中仍繼續傳揚福音。 |
基督賜我們能力,去放下自己的需要和所關心的事。要善用此能力,我們必須效法那些甘願撇下自身利益去服事人的人,從而學會不以自我為中心。 |
合一 |
在任何時代、任何教會,都有種種導致分裂的因素存在,如爭論、效忠的物件、衝突等。在艱難的環境中,人們很容易彼此攻擊。保羅鼓勵腓立比的信徒,要同心合意,停止發怨言,互相合作。 |
我們既是信徒,就要共同對抗外敵,而非互相指責。要是我們在愛裡聯合,基督的能力就更完全了。我們要持守這信念,投入隊工,體諒別人,不再自私自利。 |
基督徒生活 |
保羅教導我們如何過一個成功的基督徒生活。我們若能認同基督,效法祂謙卑和自我犧牲的態度,便能成為一個成熟的基督徒。基督既是我們能力的泉源,又是我們生命的嚮導。 |
要建立我們的品格,首要條件是讓神在我們裡面動工,同時成長也需節制、順服和不懈的努力。 |
喜樂 |
不管發生任何事情,信徒都能有無窮的滿足、安穩和平安。認識基督,依靠祂的能力,我們就能得到這種喜樂。 |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仍可以喜樂。喜樂不是源於外在的環境,而是來自內在的能力。我們既是基督徒,就不要靠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和經驗而喜樂,卻要因基督在我們裡面而喜樂。 |
──《靈修版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