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腓立比書第二章拾穗

 

註解】【拾穗】【例證】【綱目

 

【腓二1主內交通「所以在基督裡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

信徒間彼此的交通非常重要,對信仰,靈性都有很大的影響,對生命的長進,真理的認識,生活的見證無不有很大的關係。然而只是一段的接觸,談話,而沒有摸著屬靈的實際。就沒有什麼好處,有時反而有害,為此弟兄姊妹的交通,不能只是外表如世俗朋友俗套一番,必須進到另一種關係裡。

最要緊的就是在基督裡有所勸勉,用主的話互相提醒,沒有主的話,在彼此的交通中就等於零。這須要平時將主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心中,也要隨聖靈的感動,再有是愛心有什麼安慰,沒有愛心的交通,還是不交通的好,人不會從你那裡得到什麼。特別是有難處和痛苦的人,何等需要安慰,但沒有主的愛心,安慰就沒有能力。裡面仍是空的,再就是在聖靈有交通,不能只憑自己的熱誠、知識、情感,而必須將從聖靈所得的,分給別人, 並在聖靈引導下交通。此外就是心中有慈悲、憐憫、同情、體貼,互相以心相交,不是外表的交往。──《每日天糧》

 

【腓二1  主內關係「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聖靈裡有什麼交通。」】

什麼時候,我們與主的關係不對了,我們與主內肢體的關係也必定不對,最多只能維持外面普通的來往,而失去屬靈的真正交通。另一方面,什麼時候我們與主內肢體發生不正當的情況,也必定影響我們和主的關係。為此,我們若想與其他弟兄姊妹的關係對,關係好,彼此有供應和幫助,必須先與主的關係好。我們在主面前屬靈的情況一不對。就立刻反應到與肢體的交通上,別人會發現你裡頭有問題,也可以說是交而不通。

我們不能輕看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因為他們也是主身體上的一部分,得罪肢體就是得罪主,失去與別的肢體的交通,也必定失去主的很多恩典,就是與弟兄姊妹發生不是在基督裡的關係和來往,也要使屬靈生命受到虧損,因為在人裡面,若沒有什麼好的東西,對人不會有真正的供應,藉著世界的事彼此交流,會使心靈受壓制,失去聖靈的交通,並常常引到不敬虔的地步,所以也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最後還是要分裂的。──《每日天糧》

 

【腓二2「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教會應當意念相同(RSV,“一個心思”;參三15)、愛心相同(回應第一節中的“愛”)、在靈裡合一(直譯:“一起在靈裡”,如一27,不過這個字也具“全心全意”之意)、同一個目標(這裡重複用以上列出的動詞phronein)。這一系列的表達,都在描繪教會的合一,作者用心良苦。使徒對他們的期許,腓立比人不要再有任何懷疑;他們應當有同樣的觀點:“只要你的心能與別人合一,想法也就能相同”(柯蘭吉)。──《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3「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自私的野心,eritheiaRV,“結黨”),與一章17節為同一個字,那裡用這字形容保羅仇敵的不良動機。

    Tapeinophrosyne一字可能是保羅自己合成的;他不但給予如此的忠告,也身體力行。參閱四章12節,那裡的“被貶低”(RSV),其實是“不如別人”之意,tapeinousthai──《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3如何才能看別人比自己強】怎樣能看別人比自己強呢?有一個信徒說得好,他說,看我自己是看我的舊人,看別人是看他的新人。真的!如果我們看到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敗壞;看神在別人身上的恩典,在別人身上的改變,就不能不看別人比自己強了。― 倪柝聲《基督的心》

 

【腓二511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近乎二千年前,創造的主離開天上的榮耀,來到人間,居住到罪人當中,他成為一個人的樣式,以便作我們的救贖主。雖然祂成為人,但祂仍然是神,祂具有神人兩性,成為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這位道成肉身的上帝——這位基督,祂從最高的高天,降到最低的人間——今天的世界依然不斷地在紀念這件事。

我希望你讀過了腓立比二章五至十一節這一段寶貴的經文,免得你像當今的一般人一樣,每年照樣慶祝救主降生的節日,卻不瞭解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也就更不瞭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犧牲是為著什麼?

今天的經文,指出基督從榮耀走到十字架的幾個步驟:①祂放棄了上帝的形像(不是神格,只是神的形像);②祂與稅吏、罪人同席,而不顧名譽受到貶抑;③祂取了奴僕的形像;④祂也取了人的樣式,從童女的母體生出來,祂的身體和我們一樣,慢慢長大;⑤祂謙卑自己;⑥祂(永恆的上帝)順服;⑦祂捨命,甚至死在十字架上。

請你稍微花一點功夫,靜靜地想一下這一段經文,並且想想基督成為你個人的救主的真正意義。因為,一個人要認識基督不是從馬槽中,應該從十字架上才對!——M.R.D.——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腓二6「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譯為既是(being)的動詞,hyparchon,不一定具此意,但由上下文看來,這是惟一令人滿意的譯法。RV小字譯為“原是”,清楚是指道成肉身之前的情形,保羅在別處亦曾提及(參:羅八3;林前十4;林後八9;加四4)。──《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67神的形象和奴僕的形象有何分別?】

答:耶穌基督「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這裡說到神的形象,是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但是這形象Form是永久不變的,用以表示其本質或形質Essence的存在。基督本有神的形象,祂的道成肉身,將神的表明出來(約一18),是將神的性情,榮耀,永遠,本體真像完全的顯明,給人看見(來一3;西一15;約十七5),因祂是與神同等、同榮、同權、是與父神原為一(約十30)。這就表示祂有神基本的一切屬性,顯示祂就是神,是照著祂本有的形象而存在的;然祂竟由高天之上降卑下來,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了人的樣式Fashion,既有人的樣子,祂就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的崇高地位為強奪把持,也不求自己的榮耀(約七18),反倒虛己,出於卑微順服,像人間奴僕的地位。奴僕的形象是令人難看的,奴僕會時常忍受人的輕視、譏誚、責駡、羞辱的,他的地位十分低賤,不被人看重。基督是以作奴僕的這種形象,完成祂在世為奴僕的使命,謙卑順服到底,作服事人的工作(太廿八28),直到最後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神的旨意。——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二6~7神的形像與奴僕的形像各有何意?】

    神的形像是肉眼看不見的,奴僕的形像是肉眼看得見的。所謂神的形像,是指神的“性情、榮耀與永遠”而言。神照著他的形像造亞當,意即亞七帶著神的性情、神的榮耀與神的水遠存在。可是亞當犯罪後,便失去了神的這些形像,開始過痛苦的生活。

    奴僕,在羅馬帝國的階級分得很清楚的社會裏,乃是最低的一級。有奴僕的主人,不當奴僕是人 ,他們隨意責駡、拳打腳踢奴僕們只敢怒而不敢言。奴僕的形像是難看的,因為別人不把他們當人來看。

    基督在山上向三個門徒顯出他“本有神的形像”,所以神的榮光從他臉上和身上放射出來(太十七章12節)。希伯來書說“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一章3節,也可能是指著他在“山上顯像”的事實而言。

    但基督虛己為人,卑微如奴,這種思想,可能取材於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2-3節,該章書被稱為“彌賽亞受苦章”。有人曾問:主耶穌何時曾作奴僕呢?

    答案是這樣:

    一、主耶穌被猶大出賣,賣了三十塊錢,那是一個奴僕或是 個毛驢的價值。猶大用這個價值出賣耶穌,正如人們買賣一個奴僕一般。

    二、按照摩兩律法,奴僕如果愛他的主人,不願離開,審判官就要帶地到門前,靠著門框,用錐子穿他的耳朵(出二十一章5-6節),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釘穿手足,正像一個愛主人的奴僕一般。而事實上,只有奴僕、強盜才被釘在十字架上。――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二610天上的,地上的,地底下的是何地方?】

答:保羅說到神將耶穌升為至高,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敬拜,口稱耶穌為主。這裡所謂天上的——乃指為基督徒在天上一個永遠屬靈的國度範圍,是凡重生得救的人,將來從死裡復活與主同在的處所(參二七六題)。所謂地上的——乃指與天上的對照,就是這個現今地球上的表明世界。所謂地底下的——乃指地球裡更深一層的所在,據說在保羅的心目中,所謂這地底下就是指當時在地下墳場聚會敬拜神的基督徒而言,羅馬人的墳場,是在山下挖掘一個巨大的洞,死人的屍體加以香料放進洞內。在教會初期,羅馬政府逼迫信徒,所以他們往往利用地下墳場來作禮拜,在地底下屈膝敬拜,稱耶穌為「主」。但總而言之,耶穌基督是超乎萬名之上的名,祂的名為聖,整個宇宙萬有,都是靠祂而立,祂在萬有之先,故無論是在天上的,地底下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有位的,主治的,一切執政掌權的,無論是天使與萬民,都要服在祂的腳下,俯伏敬拜,稱讚歌頌祂(西一1617;弗一2122;啟五1113;來一6)。——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二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更直接的譯法為,“反而倒空自己”,heautonekenoseh;這個片語後來成為所謂道成肉身“kenosis(虛己)論”名稱的來源。──《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10{\Section:TopicID=329}地下

問:腓立比書二章十節:「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的「地底下」三個字作何解?是否與貴報第一期四十五面之彼得前書三章十九節之解釋相同?

答:陰間(樂園附屬)是在地底下,有以下的經證:使徒行傳二章三十一節,比較馬太福音十二章四十節;民數記十六章三十至三十三節。他他拉──彼得後書二章四節的地獄──意乃最深的坑,自然也是在地底下。無底坑也是在地底下的(啟九1~2)。所以,腓立比書二章十節的意思就是:主耶穌是天上、地上和地底下一切的主。因為地底下尚有靈魂的世界。―― 倪柝聲

 

腓二10 “地底下的”一詞是指什麼地方?】

    保羅說,主那穌被神升為至高,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都屈膝跪拜,稱那穌為主。在保羅的心目中所謂“地底下”是指當時在“地下墳場”的基督徒而言。羅馬人的墳場是在山下挖一巨大的洞,死人的屍體用白布包裹,加以香料之後,即放置入這巨大的地下墳場中,屍體並不放置在棺木中。教會初期,羅馬政府逼迫基督徒,所以他們往往利用地下墳場來作禮拜,他們在地底下屈膝敬拜,稱耶穌為主。

    時至今日,居住或工作在地底下的,則花樣甚多。如在地下層開礦的,在地下室辦公及居住的,戰爭時期在地下室久居的。還有,英美法等國的地下火車站, 有深至數百尺的,在該處均有人屈膝敬拜,口稱基督為主。――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二12「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得救(soteria)可以有這個意思,正如使徒行傳二十七章34節:“你們的健康”(NIV意譯為:“你們需要它才能存活”;和合本:“關乎你們救命的事”),而動詞作出,katergazesthe,最好譯為“下工夫”。你們自己的,heauton,極不可能指個人(參穆勒,“你們自己的,而不是另一個人的”),因為使徒正在勉勵腓立比人,要注目於別人的益處(見二4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30 Name=B 面對結黨:要和諧與謙卑(二14}),不要只顧自己。這裡所指的,必定是一章28節的事,那裡關切到整個信徒團體的得救。──《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12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何意?】

答:「就當恐懼戰兢」這一句話,是使徒保羅勉勵腓立比教會信徒「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必須在神面前表現一種十分莊嚴敬虔的態度(參林前二3;林後七16;弗六5),這裡「作成」的原文字是(),亦即有作完,成就的意思(Work out,林後四17;弗六13)。「得救」是(),亦即是救恩的意思(Salvation,路二30;徒廿八28),如新譯本聖經譯為「作成自己的救恩」,英譯本作「Work out your own salcation」。所以本句的意思,是要腓立比的信徒們,克盡己責,靠著神的力量,救拔他們脫離罪惡,讓神的靈繼續在他們心中運行作工,使這救恩工作得以完成,為要成就祂的美意,其目的是在使他們無可指責,誠實無偽,作神無瑕疵的兒女,將救恩的奇妙功效明顯的活出來(腓二1315)。——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二13「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我如今已在基督裡,神道德上的要求,雖是對我沒有任何改變,但從今以後,卻不是我自己去應付這些要求了。讚美神,祂是那位在寶座上的設立律法者,也是那位住在我心裡的成全律法者。祂設立律法,祂也親自來成全,祂發出要求,祂也親自來應付這要求。如果我們試著要憑自己來包辦並完成一切,祂就受限制而不能做什麼。我們所以失敗頻頻,就是因著我們掙扎努力要一試再試。我們的難處,乃在乎我們雖軟弱得不能遵行神的旨意,但卻仍然不夠軟弱到全然放手,讓神負責來處理一切。只有當我們到了滿感幻滅的地步,我們才會在絕望中,歸回投靠那位準備為我們成全諸事的神。

         一個基督徒要得拯救,他第一件事就必須知道神對他這個人沒有盼望,從今以後,他對自己也不再有盼望。神知道你是沒有一點力量,什麼都不能做,所以才把你釘在十字架上。

         在基督裡有兩個事實,一個是基督死了,我們也死了。第二,就是與基督一同復活,在基督裡復活的人,要結果子榮耀神。――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腓二15作神兒女「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作神無瑕疵的兒女,如明光照耀。」】

作神的兒女有極大的權利,和福分(約112;羅81617;約壹31)。也有極大的責任,和本分,作父親的都對兒女有極大的盼望和要求,何況榮耀的神呢?祂願意我們作順命的兒女(彼前114),蒙慈愛的兒女(弗51)。祂願意我們順服祂、效法祂、像祂,甚至不惜管教、鞭打,以達到祂的目的(來126~11)。如果悖逆必要受到神的懲罰。

神對祂的兒女盼望很大,要求很高。因為我們地位超過天使,是神的後嗣,有責任為神作見證,使父神得榮耀。所以要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我們應當以這幾句話,對照自己。

神的兒女不能消極地只要求自己不犯什麼罪,不作什麼壞事就行了,乃是積極地要顯出神的榮耀來。無可指摘,內心誠實無偽,品格無瑕疵。行為光明磊落,能將神的生命顯明出來,將人所不明白的真道見證出來,也就是在世人目中,顯出是神的兒女,聖潔,敬虔,有愛心,有盼望與不信之人不同。──《每日天糧》

 

【腓二16「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

    “表明”原文epexontesepexo,有“緊握”或“展示”的意思(參英譯)”“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即在基督再來的日子,他能看見自己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有美好的果效。──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腓二18「你們也要照樣喜樂,並且與我一同喜樂。」

    (你們)也照樣,to de auto kai,這個片語只是重複上一節的思想。這裡呼籲讀者,在領受以上的話時要存歡欣的心,分享他的喜樂。──《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19「我靠主耶穌指望快打發提摩太去見你們,叫我知道你們的事,心裡就得著安慰。」

    “但是”(deNIV未譯)將此節與12節連起來。使徒已經提到,由於他遭監禁,無法在他們當中。但他很關心腓立比人的狀況,所以他將打發提摩太去。當時提摩太隨侍在保羅身旁(參一1),可以作他的使者和代表。他盼望這位年輕的同工能夠捎來令他滿意的信息,叫我知道你們的事,心裡就能歡喜。因此,提摩太的使命,是作這封信有力的跟進工作,實現信中所呼籲的合一與堅定不移。提摩太常代表保羅,到各教會去,見哥林多前書四章17節,十六章10節,與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2節。

    動詞eupsychein,在新約只出現這一次。七十士譯本沒有用過,古典希臘文的作品也十分罕見,但是墓碑上面卻常用,意為“再見,願你的靈魂安好”。這裡用祈使形式eupsychei,代表對死者恭敬的期望。根據這個用法,羅梅爾提出一種可能性,即保羅或許心中想著他很快會面對死亡。不過,經文卻與此相反,他顯然期待,在提摩太回來的時候,他能活著得知腓立比人的消息,因此他用第一人稱單數假設語態eupsycho,以致我也能歡喜;不過二十三節顯示,他的前途尚難肯定。──《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20「因為我沒有別人與我同心,實在掛念你們的事。」

    真正地,gnesios,是副詞(譯注:英文譯為形容詞;參四3),讓人憶起提摩太和保羅的關係,“因信主作我(的)真兒子”(提前一2)。參看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8節,我們可以明白,他對使徒的宣教與牧養工作非常投入,深具他的精神與態度。兩人都“為眾教會掛心”。這裡與四章6節或哥林多前書七章32節並不衝突。那裡所禁止的,是為自己和己利的焦慮、擔心。提摩太的“掛心”乃是為別人屬靈的福祉。──《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23「所以我一看出我的事要怎樣了結,就盼望立刻打發他去;」

    “我的事”指保羅在羅馬被囚的事,“要怎樣了結”,即他的案件怎樣了結。本節的語氣表示,保羅對於自己的案件了結,必會重獲自由,有絕對的把握。所以他先打發提摩太去腓立比,將這好消息告訴他們。──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腓二24「但我靠著主,自信我也必快去。」

    動詞我相信,pepoitha,是很強的字,可支援這個看法。因此,當時的狀況為:保羅在等法官的裁決。一旦知道消息,他將派提摩太到腓立比去。如果判決對他不利,提摩太便擔任保羅的使者,奉使徒的名行事,因他“在主耶穌裡”被差派。而如果裁決對他有利,使他獲釋,保羅更會在“不久後”(RSV)前去,即,跟在提摩太之後,也可能指他“一定會”去(即,他會信守諾言:tacheos 的這種含義,見:啟二十二20)。──《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24本節上半“我靠著主”解明下半“自信我也必快去”的把握從何而來,他這種講法與雅各書四15“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的意思相合。──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腓二25「然而,我想必須打發以巴弗提到你們那裡去。他是我的兄弟,與我一同做工、一同當兵,是你們所差遣的,也是供給我需用的。」

 

【腓二25以巴弗提是誰?與保羅的關係如何?】

答:以巴弗提Epaphroditus——意思是可愛的,悅人的,保羅首次被囚于羅馬時,此人為腓立比教會的使者,受差遣攜帶金錢物質送到羅馬,供給保羅的需用,並且侍奉保羅,作保羅的陪伴(腓二25,四18)。保羅稱以巴弗提為我的弟兄,一同作工,一同當兵,你們所差遣的使者。顯示以巴弗提與保羅之間,在屬靈的生命上是同胞兄弟,在福音聖工上是勞苦同工,在屬靈的爭戰上是同道戰士,他們如此同心同工,患難與共,其相親相愛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然因以巴弗提可能是服事保羅,又作傳道的工夫,以致過於疲憊,積勞成疾,幾乎頻臨死境(腓二2730),加以病癒後又有思鄉之念。為了腓立比對教會他的掛心,並為要免去保羅的憂愁等緣故,於是保羅就打發他回腓立比去(26-28),同時也隨身攜帶這封信回去,並向腓立比信徒報告保羅在獄中生活的情景,安慰他們的心靈。以巴弗提如此忠心服事,得保羅勸勉腓立比信徒,在主裡歡樂的接待他。他受到會眾的尊重(腓二29),那是當之無愧的(以巴弗提與以巴弗二人有別——參三O八題)。——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二25以巴弗提是誰?是否即以巴弗?】

    “以巴弗提”(EPAPHRODITUS),意即“可喜悅的”,是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保羅坐監的時候,腓立比信徒差遣以巴弗提把腓立比信徒供應保羅的金錢與物質所需帶去,並且在監牢中陪同保羅坐監。但因以巴弗提不習慣獄中生活,加以有思鄉病,所以病了,保羅就打發他回腓立比去(27節),同時也帶保羅這封信回去,並且向腓立比信徒報告保羅在獄中的一切情景。在本書四章18節又提到他。保羅稱他為:我的兄弟,我的同工,一同當兵的,你們的使者,供給我所需的,為主不顧性命的(30節)。

    有人從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書信的口氣中,覺得以巴弗提未必是腓立比人,因為保羅吩咐腓立比信徒“要歡歡樂樂的接待他”如果以巴弗提是腓立比的自已人,保羅不需用這種口吻。所以有些解經家認為以巴弗提是保羅的同工,正如提摩太、推基古一樣。以巴弗提被保羅安排在腓立比教會作傳道。以後腓立比打發他去在監牢中服事保羅。以巴弗提也可能是馬其頓有名教會的巡迴傳道人,亦未可料雲。

    至於“以巴弗”(EPAPHRAS),則為歌羅西教會的信徒(西一章7節,六章1213節)。這名字意義與以巴弗提同,但不要忘記歌羅西是在小亞西亞省,腓立比是在馬其頓省,所以兩者不是一個人。

    以巴弗提是今日傳道人的模範,他為主為人為同工都有值得效法之處。――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二26「他很想念你們眾人,並且極其難過,因為你們聽見他病了。」】

有人以為以巴弗提就是歌羅西書中的以巴弗。他心中很難過,因為他的朋友聽到他生病,他真是不願意別人為他擔負這種憂患。在那封書信中,他常竭力為眾信徒禱告。

他不願別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實在靈人欽佩。但我們有苦難的時候,最好不要向人多提,向神傾吐就好了。不常受苦的人怨言很多,但常經憂患的卻很緘默。讓我們梳頭洗臉,不必讓眾人看出禁食,父在暗中察看,必在明處報答。保惠師必近前來,低語話祂的安慰。在痛苦之中我們必須寧靜與剛強。

以巴弗提可能還有別的心思,他知道腓立比人已經擔著痛苦的重擔;在他看來,已經有困難的爭戰。他的慷慨,使他分擔別人最不願意分擔的憂苦。不要因他的病痛增加一點他的負擔。

他的偉大處就是在此。他不要別人分擔,也不發半句怨言。神有足夠的力量與安慰,我們不可為減輕我們的重擔,讓別人受苦。

── 邁爾《珍貴的片刻》

 

【腓二28「所以我越發急速打發他去,叫你們再見他,就可以喜樂,我也可以少些憂愁。 」

    保羅重新回到他目前的計畫。我越發急切是翻譯一個比較副詞(spoudaioteros),它也可以作最高級用,如在哥林多後書八章17節。因此最好譯為:“我非常急切地打發……”,因為這動詞(epempsa,直譯“我曾打發”)在希臘文也可能是書信的過去式(如25節);除非以巴弗提已經出發回家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30「因他為作基督的工夫,幾乎至死,不顧性命,要補足你們供給我的不及之處。」

    許多抄本為分詞paraboleusamenos,意思是“冒生命的危險”;這個讀法較被接受,NIV的翻譯也反映出來;另一種讀法多加了一個希臘文字母(parabouleusamenos),為 AVKJV接受,譯為“不顧他的性命”。戴斯曼曾舉例說明,他引用在黑海邊奧爾巴(Olba)找到的一塊碑文,日期為第二世紀末,是紀念某位卡索色斯(Carzoazus),他“冒險(paraboleusamenos),以(法律)律師的身分,爭取(將他客戶的案子提到)直陳(mechri)皇帝(奧古斯督與提庇留)”。

這裡的服事leitourgia,是福音的事工,保羅與腓立比人正一同積極進行。他們的參與,是藉提供禮物,並且借著讓以巴弗提作他們的“使者”,來“leitourgos(服事)我的需要”(25節),和使徒肩並肩,一同勞苦。──《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30補足……不及之處,以巴弗提所作的是補足別人不及之處,今日教會需要像以巴弗提這種人,不是專門挑剔人的不及,而是補足別人的缺欠、漏洞;這等工作似被別人看作次要,但卻是使徒所稱讚的。信徒該尊重這等人,就像尊重那些名聲顯赫、工作偉大的人一樣,因為這等人的工作,在神面前,是同樣被看重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