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八章例證
【約八1~2】「耶穌卻往橄欖山去,清早又回到殿裏...」
「山和殿」。日間,主在殿裏為神作見證,夜間,主在橄欖山上禱告;在殿裏為神向人說話,在山上為人向神說話;在山上與神接觸,在殿裏與人接觸。親愛的,你有沒有山和殿、殿和山的生活呢?那裏你為主作生命的見證,那裏就是你的殿;那裏有不住的禱告,那裏就是你的橄欖山。有殿也得有山,有山也得有殿。在山上有所接受,在殿裏有所施予,所以缺一都不可。─
光
有一位弟兄說:「非有對的禱告,就不會有對的生活與事奉;少向神禱告的人,就是少給神用的人;多有暗中的禱告,就多有公開的能力。」─
選
【約八1~11第一塊石頭】
幾年前我讀到一則故事,談起有一個人在辦公桌上擺一個大型的石質紙鎮,上面刻著很大的一個「先」字。他這樣做,為的是提醒自己記住耶穌所說的:「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一來藉以制止潛在的犯罪意念,二來藉以克制批評別人的衝動。他這樣不斷提醒自己注意本身的缺點,結果便發現自己更容易饒恕別人的過失。
這個別出心裁的紙鎮還有一個妙用:當有人很生氣地到辦公室來批評別人的時候,他便找個適當的時機,把這塊石頭輕輕的放在他的手裡。那人便會仔細端詳片刻,當他發現一個很大的「先」字時,就會要求他解釋其中的含義。他便抓住機會向那人灌輸一些耶穌的教訓,而改變那人的態度,使他生髮容忍、寬恕的心。
罪雖然不能縱容,但如果我們想先拿石頭打人的話,就得先好好的省察自己。上帝絕對不許人自以為義,而事實上卻是罪惡滿身。
尤其當我們想「先」拿石頭打人時,其先決條件是我們必須目擊罪行(參閱申十七6、7);因此,你若不是「第一手」知道別人的罪行,而憑道聼塗説就定別人的罪,那麼摩西的律法也不會贊同你的,況且在神豐盛的恩典之下,我們又豈能先拿石頭打人呢?H.G.B. ——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約八3】這事件淋漓盡致地顯示出文士和法利賽人對人懷著殘暴的態度。他們完全不把這婦人當人看待;祗把她當作一件物品,把她當作用來陷害耶穌的一個手段。他們利用她,宛若人藉著工具去從事一項工作。這婦人在他們心目中,無名無姓、沒有情感、也不具人格;她祗不過是他們用來摧毀耶穌的工具。
把人當東西看待,不管怎麼說,都是錯誤的;把人只當作「個案」看待亦非基督徒應有的態度。人格之不受尊重,有如韋勃(beatrice
Webb)和後來的名經濟學
【約八12】「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我是世界的光。”這話是個人性的。“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這話則是相對性的。個人性的這句話包括了一切,“我就是世界(Cosmos)的光。”這個字有不同的用法。就如“神愛世人(Cosmos)甚至將衪的獨生子賜給他們”,以及“人若愛世界(Cosmos),父的愛就不在他裡面了。”這些話看起來似乎是很明顯的矛盾,但是我們知道,在這些經文,以及其它經文中,這個字有不同的用法。當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時,祂的宣告是至高無比的,又是包括一切的。
但祂還沒說完,“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不只是這樣,而且“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先是個人的,“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其次是相對的,“必要得著生命的光。”意思乃是:他不只要行在光中,不在黑暗裡走;並且要成為一個發光者,光要從他身上發出來。因此我們看到了兩個與祂在住棚節的呼召相類似的思想:“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喝。”“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現在說到的是世界的光。凡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並且光要從他身上照射出去。
若是這件事真是緊接在住棚節之後發生的,請注意祂這些話都是在聖殿的庫房裡說的。那是指女院在此豎立著金庫,就是祂後來看著一個寡婦投進兩個小錢的地方。有些猶太解經家說,在節期當中這金庫每天都被照得光亮。這時節期已過,燈光已經熄滅。那位曾站著,並宣告說祂應驗了舊約裡江河預言的,現在站著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摩根解經叢書》
【約八12】耶穌在這一段話裏很鄭重地說:「我是世界的光。」若了解他說這話的背景,便使得這句話加倍生動,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約翰記述的這件事,發生在住棚節(約七2)。我們已經看到耶穌利用這節期的儀式,宣佈他能賜給人活水(約七37)。然而還有一樣東西與這節期的儀式有關。住棚節的第一天晚上,有個在婦女院舉行的儀式叫作「聖殿的光輝」(The
Illumination of the Temple)。整個婦女院築起樓座,容納觀覽者。在正中處備有四個巨型燭台。入夜後,四個大燭台都被燃亮,據說它所發出的亮光足以照耀耶路撒冷的每一個角落。這燭火通宵燃點,直到第二天雞啼時,全以色列最偉大、最有智慧、最聖潔的人就在上帝面前跳舞,並吟唱喜樂和讚美的詩篇,群眾則在傷觀禮。耶穌的意思是說:「你們看見了聖殿的光輝,照亮了漆黑的夜晚。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要得著生命的光,這光不僅是照耀一個晚上,而是照亮他一生的道路。聖殿裏的燭火雖能發射明亮的光,但它終究會熄滅。而我是永不熄滅的光。」──《每日研經叢書》
【約八12】生命的光有兩個意思。在希臘文裏,可解釋為從生命的源頭發出的光,或賜下生命的光。本段經文所指「生命的光」,則兼具前述的兩個意思。耶穌就是住到人間那上帝的真光;他也是賞賜生命的光。正如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不會開花;我們的生命若不經耶穌的光照亮,也開不出恩典和美麗的花朵。──《每日研經叢書》
【約八12】希臘文跟從是akolouthein,其所含的意思有助於我們了解跟從耶穌的真諦。akolouthein有五個不同卻相關的意思。
(1)一如士兵跟從長官。行軍、參戰、甚至到國外遠征,無論長官走到那裏,士兵總是緊緊追隨著。基督徒的身分像軍人,基督是我們的指揮官。
(2)一如僕人跟從主人。無論主人走到那裏,僕人總是隨侍在側,以便執行所託付的工作,服事主人。從根本上說,僕人是站在主人背後,供主人使喚的人。基督徒的身分是僕人,服事主乃是我們最大的喜樂。
(3)一如接納智者提出的忠告。一個人倘若碰到難題自己解決不了,就得去找專家。如果他聰明的話,必然會接納他所得到的忠告,基督徒尊基督為其人生的顧問,來指導他的生活和行為。
(4)一如遵守當地的法律或國法。一個人如果想成為社會上或社區裏的一分子,就必須遵守法律。基督徒是天國的公民,因此必須遵守天國的律法,把基督視為「生活的律法」來管理他的生活。
(5)一如接受師長的諄諄誘導或聽從某人演講的要旨。基督徒既然應當了解基督教訓的含義,就不能不敏感、不求甚解,或不注意聽。他必須思想所聽到的信息,充分了解,牢記在心裏,並切實遵行。
跟從基督的意思,乃是指一個人整個的身、心、靈都順服主,如此的順服就是行走在光中。──《每日研經叢書》
【約八20】耶穌對猶太權貴說這段話的地點是在聖殿婦女院的庫房(譯按:奉獻處)。聖殿的最外院是外邦人院;再進去是婦女院。意思是說婦女除非真的要進到祭司院的祭壇獻祭,否則不得跨越此限。在婦女院四周的柱廊有十三個奉獻箱靠牆擺著。這些奉獻箱又稱為號角,因為它上面狹窄,下面逐漸寬闊,樣子酷似號角而得名。
這十三個奉獻奉獻額。頭兩個奉獻箱的指定金額是半舍勒,這是專供每一個猶太人捐獻聖殿維持費的。第三、第四這兩個奉獻箱專供生育的婦人,奉獻相當於兩隻斑鳩代價的金額,以便獲得潔淨(利十二8)。第五個奉獻箱專供奉獻購買祭壇所需柴火之經費。第六個奉獻箱專為奉獻聖殿崇拜時所使用的香火經費。第七個奉獻箱的奉獻,是維持崇拜時所用之金器。有時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為贖罪祭或感恩祭拿出一點錢,在獻祭後所剩餘的錢或自願作額外奉獻的錢,則投入其餘的六個奉獻箱內。
顯然,聖殿的庫房是到聖殿敬拜的人進進出出最多的地方。要吸引聽眾或教導人,再也沒有此這裏更合適的場所。──《每日研經叢書》
【約八29焦點“那差我來的,是與我同在;他沒有撇下我獨自在這裡,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
約翰·彼·羅賓遜被人們稱為“美國的時間權威”。他認為現代的人們睡覺時間實際上比他們自己所想像得多。他說人們現在雖然有更多的休閒時間,但他們仍然感到“時間的緊迫和轉眼即逝。”
羅賓把這種問題稱為“過於挑剔”。其起因是我們有多種打發時間的選擇,往往又要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你無論選擇做什麼,總會留下一些沒做到的事情。如果我們以做事情來衡量自己,那我們的原則就變成“做得越多,越重要。”我們會感到筋疲力盡,我們自己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如果耶穌不是專注于他父親的意願,他也會被淹沒於所有那些需要他幫忙的人和事務中。恰恰相反,耶穌沒有東奔西忙,他專注於他所做的事情上。他說:“那差我來的,是與我同在;他沒有撇下我獨自在這裡,因為我常做他所喜悅的事。”(約8:29)
在邁向十字架的歷程中,耶穌時時尋求他父親的意願,在那裡,他完成了神所交付於他的事。今天,我們的天父要我們專注於他,從他那裡得到智慧和力量,完成他所交托我們的工作。
神的旨意是將自己擁有最好的一切
平安、富貴和力量賜給人,
一顆事奉他和愛他的心為主而活至死忠心。
專注於神,
你就會清楚地知道他要你做什麼。
──《生命雋語》
【約八32將沉的船“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許多人喜歡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他們很少想到神,覺得處處按神的教導行事是既愚蠢又麻煩。
在鍾凱洛(JuanCarlos)的“對門徒的呼喚”一書中,他將這種思想謹慎地納入討論。假設有一艘船正往下沉,而船長已經知道了這麼一回事。於是他向二等艙的乘客說,可以免費上到頭等艙裡去住,也可以免費享用威士卡、伏特加或一般酒的。想在餐廳裡踢足球也不成問題,打破些什麼都沒有關係。所以乘客們都非常開心而且認為他們享有完全的自由,但是很快地他們即將沉入水裡。
這仿佛是黑暗國度的寫照。人們在性、毒品、酒精等任何事物上享有自由。他們相信在他們自己的狹小國度裡,可以貴為國王、王后。但是死亡之靈轄治他們,而且很快地便會摧毀他們。
真正自由可以在耶穌基督裡發現。他讓我們回到我們當初被造時的樣子。主給我們的限制就像鳥兒的翅膀、船的帆一般,能幫助我們獲得自由。只有接受他成為你的救主,你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
快哪!罪人轉頭歸向主
在你還有機會時尋求他的饒恕
因神所賜施恩典的日子就要結束
很快地你的生命也將逝去。
真正的自由是降服在主基督裡。
──《生命雋語》
【約八32,36獲得釋放】“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仆的軛挾制。”(加五﹕1)
林肯總統發表宣言﹐宣告全國的黑奴都能得到解放﹐有一天所有奴隸的枷鎖和鐵鏈果真都斷開了﹐他們真的得到了自由。美國北方的軍兵在到處都把宣言張貼在樹上和籬上﹐雖有不少奴隸不識字﹐有人會讀給他們聽﹐他們都相信這宣言的話。當那一天正式得自由的日子來臨時﹐他們都歡呼著說﹕“我們自由了。”雖有些奴隸不敢相信﹐還和他們的舊主人住在一起﹐但他們並不會因為這樣無知﹐而得不到釋放。
拯救我們的救主耶穌在將近兩千年前就宣稱﹕“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天父的兒于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八﹕36)
一切作罪之奴仆的﹐只要信耶穌就可得到真的釋放﹐讓我們相信痘的話吧﹗到痘裡面享受自由。──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約八36召喚】經文﹕“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8﹕36)。
誰都知道在美國紐約港口豎立一尊巨大自由神像﹐老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得見。在這座神像的底座上﹐明正地鐫刻著這麼幾句話﹕“把你們貧困的﹑勞累的﹑窮愁潦倒而渴望呼吸自由空氣的人們﹐把你們那些漂泊無依者﹐都送到我這裡來。”這是艾瑪‧採塞勒斯的詩句。
幾百年來成千上萬的窮光蛋﹐被這美麗動聽的詩句所吸引﹐冒著極大風險﹐不惜一切逃離自己的祖國橫渡大西洋踏上了美洲。但是不是每一個移民都能達到他們強烈的願望呢﹖歷史事實告訴我們﹐美洲並非真正樂土﹐也非真正自由之邦。誠然﹐有不少成為富翁﹐但你不見﹐還有多少千萬人掙扎在貧民窟裡﹐捱餓受凍﹐得不到溫飽。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一千九百多年前有一位耶穌基督﹐痘向著全人類發出誠懇的呼召﹕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
一千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千千萬萬﹐來到痘面前的人﹐沒有一個不得飽足﹐他們又飢又渴的心腸﹐全被主的大愛所充實和填滿。
痘又呼召﹕“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也只有在痘面前卸下罪擔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