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約翰福音第十章例證

 

註解】【拾穗】【例證】【綱目

 

【約十15寧靜區】

今天的世界充滿了許多既舒適又省力的發明。比方說,有一種儀器專門發揮滅音的功效,使音波還沒有到達人耳之前就被消滅掉。這種儀器可以消滅空中的音波,從而減少人們所受的壓力,其有效範圍是二尺,在這個範圍之內的聲音,雖然不能百分之百被消除,但百分七十五能夠很有效的被過濾掉,於是便造成一個寧靜區域,其功效就像把門關起來一樣將聲音關在區外。這種儀器有許多妙用。當一個人在夜裡睡覺時,把這儀器安置在頭上,可以免受雜聲的干擾;若把它安裝在發出嗓音的機器上,可使工人免受震耳欲聾的機器聲的包圍。

在屬靈方面,人類更早在數千年前就發明了這種心理上的儀器。伊甸園裡的亞當和夏娃就是運用這種「寧靜區」對上帝的命令充耳不聞,只是接受世界、情欲、撒但較軟性的聲音。他們似乎是對上帝說:「上帝啊,我聽不見你的聲音。」

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不可採取冷漠的態度,設立起一個「寧靜區」,拒絕聽受聖靈的聲音,而應該學像撒母耳說:「耶和華啊,僕人敬聽。」(撒上三9)——P.R.V. ——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約十2牧羊是一件辛苦的差事。羊群都得有牧人看守,而牧人是全天候工作著,沒有下班的時候。那裏牧草極少,羊有時未免迷失,加以四周沒有圍牆護衛;牧人更得嚴密注意。狹窄的高原兩旁都是峭壁,底下是崎嶇的沙漠,因此羊常常離群走失。此外,牧人還得時常防備野狼的侵襲和偷羊賊。喬治史密夫爵士(Sir Geoge Adam Smith)到過巴勒斯坦說:「晚上走過某處曠野高地,聽見土狼嗥叫不停,你看飽經風霜的牧人不眠不休,倚著杖子,眼睛注視遠方,每一隻羊都在他的心上,四散的羊都在他眷顧之中,這時你就明白為甚麼在以色列歷史,牧人佔如此特殊的地位;為甚麼以這個名號稱呼他們的王,而把牧人當作上帝保佑的象徵;為甚麼基督把牧人當作自我犧牲的典型。」不住的警戒,無所畏懼的勇氣,眷顧群羊的耐心,這都是牧八的必備條件。──《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2當地牧人的裝備十分簡單。他身上背著由獸皮做成袋子,裝他要吃的東西。牧人的食物不外是麵包、乾果、一些橄欖和乳酪。他還帶機弦。許多巴勒斯坦人都有「用機弦甩石打人,毫髮不差」的本事(士廿16)。牧人的機弦,就是他防却和攻擊的武器;然而還有一個特殊的用法。巴勒斯坦沒有牧羊犬,因此,牧人就用機弦甩石,打在離群的羊的鼻子正前方,作為警告叫牠回轉。牧人也帶著一根短木棒。它的一端附有釘子,在上端的柄部有一個孔,皮帶便從這孔穿過去,便於撓帶。這根木棒也是牧人防備野獸和盜賊的武器。牧人還帶一根曲柄杖,他用這根木杖拉回走偏了的羊。到了晚上,羊同到羊圈,牧人就把木杖置於入口處,很靠近地面的地方,每一隻羊便從杖下經過(結廿37;利廿七32);牧人仔細查驗看在那一天裏,羊是否受到任何創傷。──《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3按名認識】我有一個朋友住在敘利亞。他發現,有一個牧羊人,依著古代的習慣,用名字叫他的羊。我的朋友說,他不相信那些羊被叫到名字時,真能認得那叫牠的人。於是,我的朋友對那牧羊人說:「我希望你能叫一兩隻給我看看。」

牧羊人叫道:「卡爾。」

那隻羊就停止吃東西,並且向上望著。

牧羊人喊道:「過來這裡。」

那隻羊就走過來,站著向上看著他的臉。

他叫另外一隻,又一隻,又另外一隻,而牠們都是這樣地站著向上望著牧羊人。

「你怎麼能把他們分辨出來呢?」

「哦,牠們沒有兩隻是長得一樣的。你看,那隻走起路來,腳趾有點向內彎,這隻,有一點斜眼;而那隻的鼻子上有一個黑斑。」

我的朋友發現,這牧羊人是因著羊的瑕疵,而認出每一隻的名字。他的羊群中,沒有一隻是完美無瑕疵的。

我想,主就是這樣認得你我。比如,有一個貪心的人,人想獲取全世界,那麼他需要一位元牧羊人,使他這樣的靈伏下來;或者,有一位太太,她的口德很不好,把鄰居弄得雞犬不寧;或者有一位太太是虛偽的、可怕的等等。她需要一位元牧人來改變她的虛偽,不然她會毀了她的孩子,他們會變得跟母親一樣。或者說,有一父親,他在孩子面前,無論如何也不會發誓者咒,但是在生意場所,有時被激怒起來,會不知不覺的冒出發誓賭咒的話。他難道不需要一位元牧人的照顧嗎?我倒想知道,世界上是不是有這麼一個人,說他不需要牧人的照顧。我們不是都有瑕疵麼?你可以去問人,他可以替你指出來。假如我們不需要他的照顧,那麼,上帝一定不會把基督差到世上來。我們是如羊一般地軟弱和愚昧。——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約十3~4一次慕先生到巴勒司坦遊歷,他聞說該地的牧羊人能知道他每一隻羊的名字,他很想試驗一下。一天,他看見有牧羊人正在照顧他的羊群,於是慕先生就問那牧羊人說:「請問你真能知道每一隻羊的名字嗎?」牧羊人說:「真能知道。」慕先生就請他證明一下。於是牧羊人對羊群呼喊說:「彼得!」果然在羊群中的一隻羊,忽然停止喫草,他再叫一聲,羊就抬起頭來看牧羊人。後來牧羊人再呼叫另一隻羊「約翰」,也是這樣。後來慕先生說:「這事叫我深深體會到主與祂羊群的關係。祂知道每一個屬祂的人。」── 滕近輝《希伯來書七講》

 

【約十3~4在巴勒斯坦牧人和羊的關係也很特別。英國的羊多半是養來食用的;巴勒斯坦的羊則多半養來剪取羊毛。因此,巴勒斯坦的羊很可能跟隨一個牧人許多年,而且牧人還為牠們取了名字,時常呼喚牠們的名字。這些名字通常是一些綽號,諸如「褐腿」、「黑耳」等等。巴勒斯坦的牧人走在前面,羊在背後跟著。因此,牧人能夠確定前面的路是否安全,有時候羊群不敢跟上去時,還得給牠們一點鼓勵。一個旅行者說他目擊牧人如何帶領羊群涉過小溪。這些羊都不願涉水,牧人只好抱了一隻小羊先走過去,母羊看見小羊到了對岸,因此也跟著過去,其他的羊也紛紛走過小溪。

         羊聽得出東方牧人的聲音,也是事實。牠們絕不會聽從陌生人的聲音。莫頓(H. V. Morton)曾生動地描述牧人跟羊說話的方式:「有時他以大而單調的聲調對他的羊說話,所說的話是我畢生當中第一次聽到,屬於不可思議的語言。我在耶利哥背面的山丘,頭一次聽到羊的語言。一個牧人走下山谷,然後攀爬對面的山坡,他轉過身來,發現羊群還停留在後面嚙食灌木叢的葉子。他提高聲調對他的羊說話,所說的話大概和牧羊神(Pan)在希臘山頂所說的一樣罷。那種語言是神奇的,完全不像是人的語言。也可以說是一種經過組合過的動物聲音。牧人一發聲,羊立刻就有反應,開始鳴叫,有一、二隻羊轉過來向牧人的方向走去。然而其餘的羊還是不動。牧人因此呼喚一個名字,然後又示以笑的嘶聲。立刻就有一隻脖子懸著銅鈴的羊不再吃了;牠離開群羊,疾行下坡,經過山谷,爬上對面山坡。牧人和這隻羊在岩石面突出的部份消失後,群羊一時緊張起來,牠們不敢再吃了,立刻尋找牧人,但是找不到他。牠們領悟到牧人和那隻脖子繫著銅鈴的羊,已經不跟牠們在一起了。這時,遠方傳來牧人歡笑的呼聲,於是群羊很快的衝下山谷,跳過凹陷的地帶,緊隨著牠們的牧者。」(見莫頓著追髓主跡In the Steps of the Master,一五四至一五五頁),湯姆生(W. M. Thomson)在聖地與聖經(The Land and the Book)一書,也提到同樣的事:「牧人時常發出尖銳的呼聲,讓群羊知道他在牠們身旁。群羊都認識他的聲音,緊隨著他;假使有個陌生人呼喚牠們,牠們就停下來,鷘惶地抬起頭,這時陌生人如果繼續呼喚,那麼群羊就開始逃竄,因為牠們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我經常作這樣的試驗,且屢試不爽。」約翰所告訴我們的正是這種情形。

         莫頓又告訴我們他在伯利恒附近洞穴所看見的一幕。兩個牧人安置他們的羊在洞穴裏過夜。他們如何分辨自己的羊呢?其中的一個牧人站在稍遠處,他發出一種特別的聲音,只有他的羊才認得出來,不久他的羊都跑到他身旁,因為牠們熟悉牧人的聲音。牠們認得出牧人的聲音,卻不跟隨陌生人的聲音。十八世紀還有一個客旅見證說,巴勒斯坦的牧人能夠吹出特別的笛音和聲調,他的羊甚至能隨著音樂快慢的旋律跳舞。──《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4小朋友、早安】「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約翰十4

所有美國的小朋友都認得華特·德摩拉取的聲音。學校也在特定的時間停止上課,讓小朋友們從廣播節目收聽華特的聲音。他教小朋友們認識欣賞、學習愛好音樂。節目一開始,他總是說:「早安,親愛的小朋友。」

有一次華特從紐約到佛羅里達度假,附近一所學校的校長就邀請他來給小朋友們說話。小朋友們看到講臺上的老人就毛毛躁躁地局促不安,因為老年人的話總是不耐煩的。校長致詞說:「今天很高興邀請到遠道來的朋友,我先不介紹他,讓他來自我介紹。」

華特站到臺上,先向大家微笑致意,但是沒有人認得他,然後他開口了。「早安,親愛的小朋友。」馬上全場轟動起來,小朋友們又高興歡呼、又拼命鼓掌。好一陣子稍微平靜之後,華特問他們,「為什麼這麼興奮呢?你們並不認識我呀!」「我們知道,你是華特先生,我們認得你的聲音。」

常常我們也不是憑觸覺或視覺才知道誰來了。我們可以認得他的腳步聲,或是更實際的,他的聲音。我們沒有過收音機的播音員,但是我們認得他們的聲音,絕對錯不了的。華特實在成就相當大,全美國的小孩都認得他的聲音,更高興的是能夠看到他,並且聽到他的聲音。當你進屋子時,別人是不是高興聽到你的聲音?你媽媽會不會說:「小約翰回來了,我很高興。」

想想看,我們最喜愛怎樣的聲音?耶穌曾怎樣比喻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他的聲音,必要逃跑。」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他們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於一個牧人。」

有時是在崇拜中,在讀經的時候,在美的事物上。如果我們仔細傾聽,也可以在心裡聽到他的聲音。你記得以下這段詩歌嗎?

「他溫柔的聲音。

好像夜的氣息,

鑒察我的思維,

安慰每一分恐懼,

哦!天上的溫柔聲。」——修·提·卡爾《聖經真道故事》

 

約十4真正的羊認識真正的牧人】我告訴你,真正的羊認識真正的牧人。在蘇格蘭蘭的時候,有一次我引用了一節經文,但沒有完全按照聖經,有一位老婦人慢慢站起來說:「慕迪先生,你是說……。」

如果是其他一般的聽眾,也許我錯了四十次,也不會有人 說話。就像有個故事說到有兩位律師,其中一位說另外一位不懂主禱文。那人說他懂,他說:「當一個人想睡覺時,他就唸主禱文!」

第一位說:「你贏了。我沒想到你知道。」

你看,他們倆人誰懂呢?——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約十7「所以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

    “我就是羊的門。”在這個比喻當中,耶穌提到兩種羊圈。許多村鎮都有他們公用的羊圈,晚上所有的羊回來時就在那裡過夜。此種羊圈有一個堅固的門護守著,只有看門的人才有鑰匙。耶穌在本章二至三節所說的門,就是指這種門說的。在溫暖的季節,羊群晚上不回到村子過夜,他們就把羊安置在山丘旁邊的羊圈。這種羊圈以簡單的護牆圍著,羊必須從一個洞口進出,根本就沒有門。在這種情形下,牧人在晚上就睡在洞口,羊除非踩在牧人身上,否則無法進出。這時,牧人就含有門的意思。耶穌說:“我就是羊的門。”他就是指後一種羊圈說的。──《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7他一開始就說:「我就是羊的門。」在這個比喻當中,耶穌提到兩種羊圈。許多村鎮都有他們公用的羊圈,晚上所有的羊回來時就在那裏過夜。此種羊圈有一個堅固的門護守著,只有看門的人才有鑰匙。耶穌在本章二至三節所說的門,就是指這種門說的。但在溫暖的季節,羊群晚上不回到村子過夜,他們就把羊安置在山丘旁邊的羊圈。這種羊圈以簡單的護牆圍著,羊必須從一個洞口進出,根本就沒有門。在這種情形下,牧人在晚上就睡在洞口,羊除非踩在牧人身上,否則無法進出。這時,牧人就含有門的意思

         耶穌說:「我就是羊的門。」他就是指後一種羊圈說的。人必須藉著他,也惟獨藉著他,才能接近上帝。保羅說:「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得以進到父面前」(弗二18)。希伯來書的作者說:「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十20)。──《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8耶穌說凡在他以先來的,都是賊,是強盜。他並非指那些信仰偉人和眾先知,而是指巴勒斯坦的假先知說的,他們宣稱人若跟隨他們,黃金時代就會降臨。然而,敢這樣誇下海口的那些人,都是背叛神的暴動份子,他們相信藉著流血,可以加速黃金時代的到來。歷史學家約瑟夫說,就在這時猶太有上萬的暴亂事件,都是好戰份子所幹的好事。耶穌所指的,就像那些激進黨員,他們不但視死如歸,為了達到目的,即連殺戮親友亦在所不惜。耶穌警告說:“有些人自稱是神差派到你們中間作領袖的。他們相信戰事、殺戮、暗殺是和平的必經途徑。結果他們只是把人帶得和神越離越遠。然而我的方法是和平的、仁愛的、和珍視生命的。凡是跟隨我的人,必然和神越來越親近。”不過,仍舊有人相信只有靠著暴行、階級鬥爭‘殘酷、破壞、始能帶來黃金時代。耶穌明白地告訴人們,惟獨愛的方法才能把人帶入黃金時代,和帶到天父面前。──《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9出和入】

約翰十:九——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

在這段經文中「出入」這兩個字使我思之再三而得不到解答。假如被導入羊圈裡就是等於得救的話,為什麼他們又要出去呢?他們出去豈不是一件冒險的事,把他們永恆的產業和安全置之度外嗎?於是我遍查各種聖經註釋,得到了許多樣的解釋。有的說,這是表示一種生活方式——出去過一種快樂的新人生。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他們出去,要在原有的草地不斷地找到新的滋養和靈性的供養。加爾文對這節聖經解釋說:一是他們要平安地到他們所必要去的處所;其次是他們要得到飽足。」講道的奇才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則說,那些被帶進來的是為得安息、平安、和各種屬靈的裝備;然後他們要出去——受苦和接受各種試煉,但也可能得到好的草料。

這些解釋都很令人滿意,但我仍要把我個人讀經的心得在這裡做個補充,貢獻一點不成熟的見解。雖然現在「我們是上帝草場的羊」(詩篇九十五:七)然而神的餵養並不局限於今世,在啟示錄七章十七節記載:「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羊他們(即天上得救者),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這「出」和「入」不但是指基督自滅亡之淵把羊群帶進得救的羊圈,也指基督要把羊群帶出去到天上永遠茂盛的草地!

假如我們體會不出上帝普通的草料(即他一般的教訓)的甘甜,那麼我們又怎能體會出上帝更高級的草料(如「寶座」中的羔羊,領我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等之啟示文學題材)的滋味呢?

因為好牧人不但帶領羊群,還供應足量的草料。——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約十10「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注:或作)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耶穌說他來的目的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得的更豐盛希獵文的意思是,每一件事都得到最富足的地步。假定一個人跟隨耶穌,認識耶穌,並明白耶穌的教訓,那麼他的人生必然是最富足的。有一個羅馬兵懇求該撒准許他自殺。這名可憐的士兵顯得無精打采、了無生氣。該撒瞪著他說:好傢伙,難道你現在真的活著嗎!一個人若是只為自己而活,他的生命必然會顯得單調和無精打采。我們若與耶穌同行,就得著新的活力,得著更豐盛的生命。惟獨在我們與基督同活時,我們的人生才有價值,也才是真正的活著。──《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10『得生命』是一件事,『得更豐盛的生命』是另一件事。小孩子有生命,只不過是幼稚、薄弱的生命;一個長大成人的生命,卻是一個更豐盛的生命。

   一個像幼稚園的學生,一個像軍官學校受訓的學生。生命的本質雖然相同,但生命的度量卻不相同。主耶穌我要我們達到的,乃像『精兵』一樣的生命。── 吳恩溥《聖靈充滿的真義》

 

【約十11本段經文對好的與壞的,忠心的與不忠心的牧人作了一番對比。牧人必須絕對愛護羊群。萬一羊發生甚麼意外,牧人必須證明這並不是由於他疏忽所造成的。阿摩司提到牧人怎樣從獅子口中搶回兩條羊腿或半個耳朵(摩三12)。律法亦規定:羊若被野獸撕碎,看守的要帶來當作證據(出廿二13)。換句話說,牧人要把被撕碎的羊帶回來,證明這隻羊是由於不可抗力的原因致死的。大衛對掃羅說,他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他就把野獸打死(撒上十七34-36)。以賽亞說許多牧人被召來,以便擊退獅子(賽卅一4)。對牧人來說,冒著生命的危險來護衛羊群,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有時,牧人還不祗冒生命的危險;他們為了和盜賊對抗,真的會因此喪生。湯姆生博士在聖地與聖經一書記述:「我聽說牧人和野獸搏鬥以護衛羊群的英勇事蹟。有時盜賊來了,牧人為了忠於職守,而遭殺害,這類事是經常發生的。去年春天,有一個牧人在提比哩亞和他泊山之間對抗三個強盜,被砍成碎片,倒斃在他所看守的羊群中。」真正的牧人不怕冒險,也不怕為羊捨命。──《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16世界惟有在基督裏始能合一。楊伊格頓(Egerton Young)是第一位被派往印地安人中間工作的宣教師,他在沙市(Saskatchewan)傳講上帝的愛。對當地的印地安人來說,這簡直是嶄新的啟示。他講完道之後,酋長問他說:「我剛才聽你稱那偉大的靈『我們的父』對嗎?」伊格頓答:「不錯。」酋長說;「這對我們倒是挺新鮮挺親切的事,我們硍本沒有想過把神明稱為父親。他往往以震耳的雷聲向我們說話;用閃電,暴風雨的方式和我們見面,我們一向都很怕他。現在聽你叫他做我們的父親,真是太美了。」長者稍事停頓之後,以乎心中豁然開朗,繼續問道:「牧師,你是說那偉大的靈是你們的父親嗎!」宣教師答:「是的。」酋長問:「你說他也是印第安人的父親嗎?」牧師說:「不錯。」酋長因而露出欣喜的笑容說:「那麼我和你便是親兄弟了!」惟獨世人都作上帝的子女時,真正的合一始有可能。──《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16英文欽定版聖經(Authorized Version)有一處誤譯。它說:「只有一個羊圈、一位牧人。」這項誤譯可追溯至耶柔米所譯成的拉丁文譯本(Vulgate)。羅馬天主教會就是根據此項誤譯認為既然只有一個羊圈,那麼也只有一個教會──即羅馬天主教會,舍此之外別無拯救。標準修訂版的譯文比較貼切。它說:「將來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或許也可譯為:「將來都會合成一群,而只有一個牧者。」合一的事實並不是指所有的羊被迫圍入羊圈;而是指所有的羊都聽從一個牧者,只跟隨他,不是指教會組織的合一;而是指共同忠於耶穌基督的合一。合成一群並非意味著只有一個教會,一種敬拜方式,一種教會行政系統。真正的意思是指所有不同的教會由於共同忠於耶穌基督而合一。──《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22修殿節是猶太歷史輝煌的一頁。源起於主前一七五至一六四年,敘利亞由安提奧古(Antiochus Epiphanes)統治,他偏愛希臘文化,決心廢除猶太的宗教,而代之以希臘思想,把希臘宗教和希臘眾神傳入巴勒斯坦。起初他採取相當和平的方式,讓希臘思想慢慢滲透進入猶太世界。部分猶太人歡迎新的文化;然而多數人仍然固執忠心于他們先祖的信仰。

災禍於主前一七○年正式到來。那一年安提奧古攻打耶路撒冷。據說八萬名猶太人被屠殺,另有同數的猶太人被賣為奴。聖殿金庫被搶走一千八百他連得(一他連得約值二百四十英鎊)。凡私藏律法抄本或為幼兒行割禮者均處重刑。母親若替孩子行割禮,一經查出,則把孩子置於母親頸部,同釘十字架。聖殿各院都遭褻瀆;聖殿改作妓院,安提奧古的最後步驟是把聖殿燔祭的祭壇,改為希臘之主神宙斯的祭壇,在壇上以豬肉票獻外邦神明。

那時猶大馬加比和兄弟奮勇起義,為自由而戰。至主前一六四年終於獲勝。潔淨聖殿、重修祭壇,重置服飾和聖殿用具,使聖殿恢復三年前的舊觀。為了紀念潔淨聖殿之舉,才設置修殿節。猶大馬加比制定:「今後每年須於Chislew月五日至廿日之間,任擇八日,熱烈慶祝重修祭壇的舉動」(馬加比上卷四章五十九節)。為此,這個節期又叫做修壇節或聖殿潔淨紀念日。

修殿節,又稱光明節。因為節期中,到處燈火輝煌;每個猶太家庭的燈火亦大放光明。他們必須把燈火置於窗上。──《每日研經叢書》

 

【約十41「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

   也許你對於自己非常不滿意,因為你既不是天才,又沒有顯著的恩賜,又沒有特別的技能。但是,雖然你的生活很平庸,你的日子都平淡無味的,你卻仍舊可以活出一個偉大的、非常的生命來。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是主耶穌贊許他說:「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大過施洗約翰的。」約翰唯一的職務,是為光作見證。這件事是你我都作得到的。約翰的目的,只要有人需要基督,他自己只作一個聲音就滿足了,你我也該如此。甘願只作一個聲音,只能被聽見,不能被看見;甘願只作一面鏡子,因反射日光的榮耀,以致鏡面被隱蔽;甘願只作黎明的微風,早晨起來報告,「白日將至!白日將至!」一會兒遂即隱逝。作主的工作也是如此。或許你作的是一件最普通、最微小的事情,絕沒有人注意你、贊許你,但是,這正是主所委派你的工作。─ 馬得勝

 

【約十41「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

這是十分有意義的記載。施浸約翰至少死了兩年,這位好人的回憶卻仍未被當代的人忘卻。按說有幾位後起之秀會使他為人所淡忘,當日頭升起之後,誰還記得晨星呢?但是這位基督的先驅者卻仍為眾人所懷念,我們可從這些話中看出來。

你也許沒有行過神蹟——你的生命沒有什麼出類拔萃的功績。你的語氣中並無吸引的力量,你的心中也沒有特殊的智睿,你沒有影響多人的能力,你的年月可說是相當單調,十分平凡。

但是說出基督的真話——你曾指著主說:看哪!神的羔羊。你曾見證祂會用聖靈施浸。你要宣佈祂為新郎,你願意作陪伴新郎的人,祂拿著簸箕與斧子,這是你所描述的。你也不顧別人怎麼看你的樣子,說話的神情,只勇往直前,將所知道,所體驗的生命之道見證出來。

你的見證必永有功效——那好像一粒麥種,長期裡在木乃伊的盒子中,竟在英國的博物館發出芽、開了花,神的話也許經過你見證之後,許久地埋在記憶之中,甚至你死了長遠之後仍會結出佳果來。會有某人的墓誌上寫出這些嗎?

── 邁爾《珍貴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