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使徒行传第十章例证

 

注解】【拾穗】【例证】【纲目

 

【徒十23认真严正的犹太人不与外邦人接触,甚或不与不守律法的犹太人接触,尤其不会接待这样的客人,甚或在不守律法的人那里作客。彼得到了该撒利亚、哥尼流迎接他;无可置疑的,彼得跨过了门坎,进去了(第27节)。阻障就这样奇妙地开始撤除了。

         这是基督的典型作为。一位传教士说,他有一次在非洲主持圣餐礼。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长老,他是俄尼(Ngoni)族的偤长,称为孟理荷(Manlyheart)。这位老偤长可以记得当年俄尼族的年青战士撇下一堆战后的废墟,带着敌血染的矛戟和被俘的妇女回来的情景。他们当时所破坏蹂躏的是那些部落呢?是森格(Sengn)和谭北卡(Tumbuka)。现在坐在这里领圣餐的是谁呢?俄尼、森格、谭北卡,并肩坐在一起,他们的敌意已经在耶稣基督的爱里忘却了。早期基督教的特征是撤除障壁;而今天有机会时它仍然能一样作到。──《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48在使徒行传中多次题及使徒们为信主的人施洗,到底他们如何为人施洗?】

    对于施洗的方式,教会内一向有不同的两派,一派人士认为要全身浸入水中,另一派人士则认为只要用水淋在额上便够了。这两种说法往往有水火不容之势。圣经中根本没有详细说明施洗的方式,浸礼派与淋礼派各有一百零一个理由说他们的方式才合圣经。如果两者之中有一个是对的,另外一个一定是不对的,既然两者都存在,两者都有人采用,亦有些教会两者兼用,任由信者选择。那么,两派人士实无争执之必要,各人施行各人认为合的便是了。

    到底使徒时代的使徒采用什么方式来为信的人施洗呢?使徒行传也未详细说明,这就表示“洗礼的方式”不被重视,但信的人一定要“受洗”。

    1966年我在圣地旅行时发现一件有趣的遗物,那就是在该撒利亚城遗址中,考古家发现十字军东征时代(纪元后10991250年)曾用过各种不同的印鉴,其中有一个是刻有彼得为哥尼流施洗的图书(见附图)。哥尼流是浸在一支大水桶中,露出头与上部,彼得则由桶中取水淋在他的头上。印鉴四周刻有彼得为哥尼流施洗的拉丁文:PETRUS BAPTIZANs COBNELIUM等字样。哥尼流是在该撒利亚为罗马驻兵的百夫长,所以这印鉴用在该撒利亚。

    看过这幅有趣的图书,便知教会内的“浸”“淋”之争,实属多余,相信使徒施洗的方式是自由的,随环境与需要而定。

    另外一幅在英国博物院珍藏的那稣受洗图,为米兰天主教会所赠,图中的施洗约翰站在河边石上,那稣则站在水中,水淹至膝。约翰从河中取水淋在那稣头上。旁边许多人参观。这样,主那稣以双脚“浸”在水中,所以,圣经说他从水里上来,约翰则用水“淋”在他头上,浸淋二者兼而有之。该图下有拉丁文OMNIPOTENS一字,意即“全能者”。――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